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场地环境调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为各种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本文将介绍场地环境调查的技术导则,以帮助调查人员系统、全面地进行工作。
1. 调查目的场地环境调查的目的是了解特定区域或场地的环境状况,包括土壤、水源、空气质量、噪音等方面的情况。
调查目的要明确,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调查内容和范围。
2. 调查方法2.1 前期准备在进行场地环境调查前,需要进行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调查区域的背景资料搜集、调查计划的制定等。
同时,要确保调查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调查技能。
2.2 场地勘察场地勘察是场地环境调查的基础工作。
调查人员需要对调查区域进行全面、细致的勘察,包括土地利用情况、建筑物状况、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2.3 样品采集根据调查目的和内容,需要采集相应的样品进行分析。
例如,采集土壤、水源和空气等样品,并按照标准规范进行保存和运输,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2.4 数据分析采集到的样品数据需要经过专业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评价。
调查人员要具备必要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科学地处理和解释各项数据。
3. 设备和工具进行场地环境调查时,需要使用一些专业的设备和工具。
这包括土壤采样器、水质测试设备、气象仪器等。
调查人员要熟悉并正确使用这些设备和工具,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安全注意事项场地环境调查是一项需要注意安全的工作。
在进行调查时,要穿戴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并注意周围环境的安全情况。
如果遇到危险情况,应立即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5. 结果报告在完成场地环境调查后,调查人员需要整理并撰写调查结果报告。
报告应包括调查的目的、步骤、结果和建议等内容,具备清晰、准确、完整的表达,以便相关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决策和处理。
总结:场地环境调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调查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本文介绍了场地环境调查的技术导则,包括调查目的、方法、设备和工具、安全注意事项以及结果报告等方面的内容。
HJ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在环境保护的领域中,场地环境调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为这项工作提供了科学、规范且具有指导性的标准和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进行场地环境调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的发展,许多土地的用途发生了改变。
曾经的工业用地可能被规划为住宅、商业区或者公共设施用地。
然而,如果这些场地在过去的使用中受到了污染,未经过妥善的处理和调查,就可能对未来的使用者和周边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比如,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可能导致农作物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可能会扩散,影响周边水源的质量。
那么,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它涵盖了从调查的准备工作,到现场采样、分析检测,再到最后的结果评估和报告编制等一系列环节。
在准备阶段,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这包括场地的历史使用情况,比如曾经从事的生产活动、使用过的化学品等;场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条件等自然信息;以及周边环境的情况,如附近是否有污染源、居民区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场地可能存在的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为后续的调查工作提供依据。
现场采样是调查工作的关键环节之一。
采样点的设置要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既要考虑到可能的污染区域,也要涵盖整个场地的不同部位。
采样的深度和频率也要根据场地的特点和初步判断的污染情况来确定。
比如,对于疑似污染严重的区域,可能需要加密采样点,增加采样深度;而对于污染可能性较小的区域,则可以适当减少采样点和采样深度。
采样完成后,就需要对样品进行分析检测。
检测的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地下水中的各种污染物等。
检测方法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有了检测结果后,接下来就是对结果进行评估。
评估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分布范围,以及场地的未来用途等。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是一套指导现场环境调查的标准原则。
它的内容包括了现场调查的准备、实施和报告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它是评估环境影响的重要参考标准。
首先,在进行现场调查前,应该先仔细研究调查地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及其历史沿革等基本情况,并准备必要的调查工具及设备。
其次,在调查过程中,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观测,比如调查地点的气温、湿度、风力、土壤和水质等。
同时,还要结合调查地点的人口密度、水土资源、交通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以得出客观的调查结论。
最后,在现场调查结束之后,应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编写一份专业的调查报告,包括调查结论、建议、技术指导和预防措施等,以便于后续的环境评估工作。
总之,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是一套系统的现场调查技术要求,是评估环境影响的重要参考标准。
为了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必须严格按照这一套技术要求进行调查,以便于作出准确的环境评估和成果。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1. 引言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评估污染场地的潜在风险,包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
本技术导则旨在提供一套权威的指导,以指导工作者进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并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靠。
2. 目的本技术导则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基于科学方法,评估污染场地的风险,并提供相关决策所需的信息。
3. 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污染场地,包括工业区、加油站、废物处理厂等。
评估的对象包括土壤、地下水、大气和表面水体等。
4. 评估过程4.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a. 收集相关污染场地的历史数据,包括地理、地质和水文数据。
b.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修正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4.2 风险识别:a. 识别潜在的污染源和传播途径。
b. 确定可能的暴露途径和受体。
4.3 暴露评估:a. 评估暴露途径,包括水口摄入、土壤吸入、空气吸入等。
b. 基于暴露路径和受体特征,确定暴露剂量。
4.4 敏感性分析:a. 考虑不同受体的敏感性差异,包括儿童、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b. 考虑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4.5 风险特征确定:a. 综合评估结果,确定污染场地的风险特征,包括程度、时间和空间分布等。
b. 判断风险特征是否满足国家和地区的风险接受标准。
4.6 风险管理:a. 基于风险评估结果,确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污染治理、修复和监测等。
b. 定期监测和评估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
5. 数据和模型的选择在进行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时,应选择合适的数据和模型,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数据来源可以包括历史数据、监测数据和实验数据等。
模型选择应基于实际情况和评估目标,可以使用土壤和水体传输模型、暴露模型和健康风险模型等。
6. 培训和认证评估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污染场地风险评估的原理和方法。
相关认证机构可以对评估人员进行认证,确保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hj25. 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 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一、引言场地环境调查是指对特定区域进行系统性的环境状况调查和评估的过程。
它旨在识别并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文将介绍场地环境调查技术的导则,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和报告编写等方面。
二、调查目的场地环境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现有环境情况,评估环境风险及其潜在影响,并针对性地提出环境保护和治理建议。
具体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识潜在环境风险:识别场地内可能存在的土壤、水体和空气污染源,确定潜在的健康风险和生态风险。
2. 评估环境影响: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评估其在生态、社会和经济层面的影响程度。
3. 预测环境变化:通过对区域环境状况的调查和分析,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调查内容场地环境调查应包括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信息与历史文献:收集有关调查地点的地形地貌、气候状况、土壤类型和历史文献等相关信息,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2. 污染源调查:识别并调查现场内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包括化学品储存、废水排放、废气排放等情况。
3. 监测与采样:采集和分析土壤、水体、空气等样品,进行污染物浓度和分布的监测与评估。
4. 生态系统评估:对场地周边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包括植被状况、动物种类及其多样性等方面。
四、调查方法场地环境调查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技术手段。
下面列举几种常用的调查方法供参考:1. 实地调查:对调查地点进行实地勘察,包括对土地利用、污染源、生态状况等方面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
2. 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包括居民生活环境、健康状况等方面的数据。
3. 采样与分析:采集环境样品,如土壤、水体、大气颗粒物等,并通过实验室分析获得污染物浓度和组成。
4.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数据获取区域环境信息,如植被指数、土地利用类型等,为环境评估提供定量数据。
hj25. 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主题】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1. 引言作为环境调查领域的重要规范文书,《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对环境调查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详细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的技术导则,包括调查的内容、方法、标准等,有助于保障环境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对hj25.1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技术导则。
2. 深度评估2.1 调查内容hj25.1中明确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应包括的内容,如土壤、地下水、大气、地质和生物等。
这些内容的明确定义,为环境调查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全面了解场地环境状况。
2.2 调查方法该技术导则还规定了环境调查的方法和技术要求,包括现场调查、样品采集、实验室分析等。
这些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环境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保障了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3 监测标准hj25.1中还对环境监测的标准进行了规定,要求符合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规范。
这些标准的制定,有助于保障环境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3. 广度评估3.1 应用领域该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场地环境的调查工作,包括土壤污染场地、工业废弃地、化工厂周边地区等。
这些应用领域的涵盖范围广泛,为不同类型场地的环境调查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规范。
3.2 基本原则hj25.1中还明确了环境调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科学性、可行性、全面性和可比性等。
这些原则的制定,有助于保障环境调查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为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4. 总结和回顾《hj25.1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不仅是环境调查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书,更是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技术基础。
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我们全面了解了该技术导则的内容、意义和应用,为环境调查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撰写本文过程中,我对hj25.1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对新的建设项目、政策、计划或政策制定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的一项重要工具和方法。
为了确保EIA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
一、引言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导则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和规范环境影响评估的实施过程,确保评估的结果准确可靠。
本导则适用于各类环境影响评估,包括但不限于建设工程、土地利用规划、政府政策与计划等。
二、适用范围1. 本导则适用于涉及环境影响评估的各类项目和计划,无论其规模大小。
2. 环境影响评估应在项目或计划实施前进行,以确保充分的参与和审议。
三、评估流程1. 项目立项阶段:确定评估的目的、范围和可行性,制定项目组织与管理机制。
2. 现状评价:对项目或计划实施前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评估和描述,包括自然环境、人口与社会经济状况等。
3. 环境影响预测:评估未来环境可能面临的压力和变化,分析可能的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4. 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明确环境监测指标和监测方法,确保项目或计划实施后的环境质量。
5. 评估报告与审查:撰写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提交相关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审查和批准。
四、评估原则1. 全面性原则:评估过程应对项目或计划的各个环节和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全面。
2. 可比性原则:评估应以可比性为基础,对各个方案或选项进行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优方案。
3. 公众参与原则:评估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的权益和意见,开展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4. 可持续发展原则:评估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
五、评估报告要求1. 简明扼要:评估报告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冗长和重复。
2. 清晰准确:评估报告应使用准确的科学术语,清晰表达评估结果,并支持合理的结论。
3. 数据可靠:评估报告所依据的数据应真实可靠,来源清晰明确。
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近年来,环境问题备受关注,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重点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新一版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于2023年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一、了解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1.1 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和指导,旨在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了评价的范围、方法、要求等内容,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依据。
1.2 2023版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有哪些新特点?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较之前版本在内容和要求上有哪些新的变化和提升,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有何影响?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二、全面评估与深度探讨在评估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和深度的探讨:2.1 对比分析不同版本的导则与标准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版本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变化和提升,进一步了解环境保护政策和理念的演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所把握。
2.2 探讨导则与标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何在?对于企业、政府和公众而言,它究竟意味着什么?这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2.3 分析导则与标准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导则与标准的改变和提升是否会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如果有,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不同行业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其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需求和挑战。
三、文章总结与个人观点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对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进行了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从多个角度剖析了其对环境保护和行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新版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发布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能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2023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的发布是环境保护领域的一大进步,对行业规范化和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HJ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在当今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土地的使用性质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工业用地可能被规划为居住用地或商业用地,这就使得对这些场地的环境调查变得至关重要。
HJ251-2014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为场地环境调查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
这一导则首先明确了场地环境调查的目的和基本原则。
其目的在于识别场地中的污染物种类、浓度及其分布,评估场地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
而基本原则则包括针对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针对性要求根据场地的特点和潜在污染情况,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规范性确保了调查过程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可操作性让调查能够在实际工作中顺利进行;科学性则保证了调查方法和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在调查的准备阶段,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资料。
这包括场地的历史使用情况,比如曾经从事的生产活动、使用的原材料和化学品等;场地的地理和地质信息,如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以及周边环境的状况,例如周边是否有污染源、敏感目标(如学校、医院、居民区等)。
通过对这些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场地可能存在的污染问题,为后续的现场调查提供线索。
现场调查是整个场地环境调查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阶段,需要进行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和采样分析。
现场踏勘主要是对场地的现状进行观察,包括土壤的颜色、气味、质地,地上建筑物和设施的状况等。
人员访谈则是向曾经在场地工作或生活过的人员了解场地的历史情况,获取一些可能被忽视的信息。
采样分析则是通过科学的采样方法,采集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介质的样品,并在实验室进行检测分析,以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在采样过程中,采样点的布设是一个关键问题。
导则规定了采样点的布设原则和方法,要根据场地的面积、形状、潜在污染区域的分布等因素进行合理布局,以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同时,采样的深度和频率也需要根据场地的情况进行确定。
hj25.1-2019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hj25.1-2019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1. 引言环境调查是评估和监测场地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
本技术导则旨在提供一个规范的方法,用于进行场地环境调查,以明确现场环境相关信息,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2. 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场地环境调查,包括但不限于工业园区、施工现场、废弃地点等。
本导则提供了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数据分析的要求,以确保调查结果准确可靠。
3. 基本原则环境调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按照国家、行业和地方规定进行调查,确保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 采集的样品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现场环境的实际状况;- 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样品采集和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调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现场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要求; - 报告要详细、清晰,包含足够的数据和分析结果,能够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
4. 调查范围根据调查目的和现场特点,确定调查范围,包括以下方面: - 土壤环境 - 水体环境 - 大气环境 - 声环境 - 其他相关环境因素5. 调查方法根据调查范围确定相应的调查方法,包括: - 土壤调查:采用钻孔采样、土壤剖面调查等方法,收集土壤样品进行分析; - 水体调查:采用采样器或自动水质监测设备,对水体进行现场监测和采样; - 大气调查:使用大气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气态污染物等样品; - 声环境调查:使用声级计或声环境监测系统,对现场的噪声进行监测和分析; - 其他环境调查:针对特定的污染源或环境因素,采用相应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
6. 数据分析收集到的样品数据应进行合理的分析,包括数据处理、污染物评价等。
数据分析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 - 现场环境参数的统计分析; - 污染物含量的分析和评价;- 对比分析,比较调查结果与环境标准或参考值的差异; - 风险评估,对调查结果进行风险评估,以便制定环境管理和修复方案。
7. 报告编制根据调查结果,编制详细的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要素: - 调查目的和范围的描述; - 调查方法和样品采集的描述; - 数据分析结果和评价; - 风险评估和环境管理建议; - 建议后续监测和修复的措施。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则(HJ/T 2.1-93)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 引用标准HJ/T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3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3.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部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3.2 在进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如需进行多个厂址的优选,则应对各个厂址分别进行预测和评价。
3.3 如通过评价对厂选厂址给出否定结论时,对新选厂址的评价应按3.1的规定重新进行。
4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4.1 划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依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是以下列因素为依据进行划分的:4.1.1 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4.1.2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有: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环境状况等。
4.1.3 国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可操作性原则
--- 综合考虑技术的获取、时间和经费制定调查计划。
9
10
调查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第一阶段 --- 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 --- 生产工艺和流程 第二阶段
--- 环境科学 --- 地质和水文地质 --- 化学
11
如何判断需要第二阶段场地调查?
判据: --- 第一阶段调查确认场地内及周围区域当前和历史上均 无可能的污染源,包括了场地上污染源对场地上土壤 和地下水的污染及场地外污染源通过大气扩散沉降和 地下水迁移污染调查场地。 --- 现有资料和历史追溯资料欠缺无法判断场地是否被污 染。
16
不确定性分析
资料缺失、真实性和有效性 污染物识别的不确定性
地层结构和水文地质调查的不确定性
污染源识别 布点、采样 样品保存和运输 分析测试 数据评估和插值
17
第一阶段调查:污染识别
资料收集 文件、档案、影像资料等,反应场地 污染历史情况。 核实资料,观测污染痕迹(异常), 周边关系,污染现状。
12
如何判断需要第二阶段场地调查?
判断要点: --- 场地有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设施或活动,如化工厂、农药厂、
冶炼厂、加油站、化学品储罐、固废处理,一般要进入第二阶段 调查。
--- 时间:至场地未被污染前; --- 空间:场地内外及地上地下;
--- 污染源:
一次污染源:产生污染的设施和活动 二次污染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沉积物
当获得地下水的监测数据后, 各监测站的地下水监测信息
8
场地中环境评价中可以参考相关记录表格。
基本原则
针对性原则
--- 场地特征:场地利用特征、水文地质特征、环境特征、区 域自然和社会特征; --- 污染物:重金属、VOCs、SVOCs; --- 污染物程度和分布。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场地环境监测,是指对地面、地表水、空气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分析,以及与环境因素相关的植物、动物等生物监测分析,以了解及评价环境质量,从而指导环境保护和管理工作。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也是指对场地环境监测技术的指导性文件,该文件是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环境监测机构为取得合法资质而遵循的基本要求。
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包括监测范围、监测方法、监测技术、监测标准等内容。
在监测范围方面,应考虑到场地环境的多样性,根据场地环境的特点确定具体监测内容;在监测方法方面,应根据监测内容,采用可靠、准确的方法进行监测;在监测技术方面,应结合现有技术,采用科学、合理的技术,保证监测的准确性;在监测标准方面,应采用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等,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在实际应用中,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应发挥重要作用,为环境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帮助环境监测机构更好地了解环境质量,更好地提供有效的环境保护建议。
此外,在政府部门或有关企业中应定期更新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以保证监测技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总之,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依据,应该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标准进行有效的环境监测,以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11T-65

HJ 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25.1—2014代替HJ/T 25-1999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site investigation(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4-02-19发布 2014-07-01实施 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原则和工作程序 (1)5 第一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3)6 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5)7 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 (7)8 报告编制 (8)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调查报告编制大纲 (9)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常见污染场地及特征污染物 (11)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加强污染场地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场地环境调查,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污染场地系列环境保护标准:《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2014);《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2014);《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2014)。
自以上标准实施之日起,《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HJ/T 25-1999)废止。
本标准规定了场地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标准研究所、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4年2月19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4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
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的原则、内容、程序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场地环境调查,为污染场地环境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本标准不适用于含有放射性污染的场地调查。
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DB50/ T 725—2016 公园绿地 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生态、美化、防灾等 综合作用的用地。不包括居住区、单位内部配建的绿地。 3.12 商服/工业用地 商服用地指各类商业、商务、娱乐康体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工业用地 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3.13 暴露途径 场地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到达和暴露于人体的方式。 [HJ 682-2014, 定义2.4.12] 3.14 受体 一般指场地及其周边环境中可能受到污染物影响的人群或生物类群, 也可泛指场地周边受影响的功 能水体(如地表水、地下水等)和自然及人文景观(区域)等(如居民区、商业区、学校、医院、饮用 水源保护区等公共场所)。 [HJ 682-2014, 定义2.4.7] 3.15 场地概念模型 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综合描述污染源、污染物迁移途径、人体或生态受体接触污染介质的过程 和接触方式等。 [HJ 682-2014, 定义2.3.1] 3.16 土壤和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根据本标准制定的用地方式、 暴露情景和可接受风险水平, 采用本标准规定的风险方法和场地调查 获得相关数据,计算获得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限值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HJ 25.3-2014, 定义3.13] 3.17 修复目标 由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确定的目标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受体不产生直接或潜在危害, 或不 具有环境风险的污染修复终点。 [HJ 25.4-2014, 定义3.4] 4 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估工作程序 4.1 第一阶段为场地环境初步调查
2017 - 01 - 01 实施
重庆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0/ T 725—2016
目
HJ 25.1-2014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

5.2.3 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 现场踏勘的主要内容包括: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相邻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周
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的描述等。 5.2.3.1 场地现状与历史情况: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物质的使用、生产、贮存,三 废处理与排放以及泄漏状况,场地过去使用中留下的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异常迹 象,如罐、槽泄漏以及废物临时堆放污染痕迹。 5.2.3.2 相邻场地的现状与历史情况:相邻场地的使用现况与污染源,以及过去使用中留下 的可能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的异常迹象,如罐、槽泄漏以及废物临时堆放污染痕迹。 5.2.3.3 周围区域的现状与历史情况:对于周围区域目前或过去土地利用的类型,如住宅、 商店和工厂等,应尽可能观察和记录;周围区域的废弃和正在使用的各类井,如水井等; 污水处理和排放系统;化学品和废弃物的储存和处置设施;地面上的沟、河、池;地表水 体、雨水排放和径流以及道路和公用设施。 5.2.3.4 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的描述:场地及其周围区域的地质、水文地质与地形应观 察、记录,并加以分析,以协助判断周围污染物是否会迁移到调查场地,以及场地内污染 物迁移到地下水和场地之外。
4.1.2 规范性原则
1
采用程序化和系统化的方式规范场地环境调查过程,保证调查过程的科学性和客观 性。
4.1.3 可操作性原则 综合考虑调查方法、时间和经费等因素,结合当前科技发展和专业技术水平,使调查
过程切实可行。 4.2 工作程序
场地环境调查可分为三个阶段,调查的工作程序如图 1 所示。
第一 阶段 场地 环境 调查
资料收集与分析
调查启动 现场踏勘 结果分析
人员访谈
第二 阶段 场地 环境 调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指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遵循的一系列技术方法和规范。
它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实际中的问题与挑战。
一、基本概念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旨在系统评价和预测规划、建设、开发等各类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防治和修复措施。
它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操作手册,明确了评价过程和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准确性和可比性。
二、作用与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规范评价程序:技术导则提供了系统的评价程序,明确评价的步骤、方法和要求,使评价工作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 统一评价标准:导则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各项指标和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可比性;3. 保护环境:通过科学评价,可以减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4. 公众参与:导则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使评价过程更加透明和公正,增加了社会的信任度和参与度;5. 引导政策和决策:导则为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依据,促进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
三、应用与实践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应用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评价:导则可应用于各类规划、建设、开发等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在环境上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2. 政策研究:导则的应用可以为政府相关政策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3. 环境保护措施:通过评价结果,可以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 修复与再生:对已经造成环境损害的项目,导则指导下的环境影响评价可以提出相应的环境修复和再生建议,恢复环境的健康状况。
四、问题与挑战在实际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研究和解决:1. 缺乏统一标准:目前,各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亟需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2. 评价结果不准确:由于评价方法和数据的不确定性,有时评价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如何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是一个重要的问题;3. 公众参与不足:虽然导则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公众参与的情况并不理想,监督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一、目的与意义
场地环境评价是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现状的评估,旨在揭示场地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通过开展场地环境评价,可以为场地修复、再开发或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场地可持续利用。
二、评价原则
1. 科学性原则:评价方法科学、合理,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法准确可靠。
2. 实用性原则:评价方法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
3. 风险可控原则:评价应关注场地环境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确保风险可控。
4. 预防为主原则:以预防为主,加强场地环境管理,降低污染风险。
三、评价范围
评价范围应根据场地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包括场地的地理位置、地势、水文地质条件、土壤和地下水分布、历史用
途及污染物分布情况等。
四、评价方法
1. 现场调查:通过实地踏勘、挖掘和钻孔等手段了解场地现状,记录场地历史信息和使用情况。
2. 实验分析:采集土壤、地下水等样品进行理化分析,测定污染物浓度和指标。
3. 模型模拟:利用相关模型对场地环境进行模拟预测,评估未来发展趋势。
4. 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场地环境进行评价,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五、评价等级划分
根据场地环境状况和污染程度,将场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
1. 轻度污染:污染物浓度较低,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较小。
2. 中度污染:污染物浓度较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3. 重度污染:污染物浓度严重超标,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较大影响。
六、风险评估
对场地环境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污染物毒性评估:根据污染物种类和浓度判断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2. 环境敏感性评估:评估场地周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和易感性。
3. 风险可接受程度评估:确定风险可接受范围,制定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七、监测计划
制定场地的环境监测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监测点位设置:根据场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监测点位。
2. 监测指标确定:根据场地污染物种类和浓度确定监测指标。
3. 监测频率和周期:确定合理的监测频率和周期,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4. 监测数据分析与报告编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
析,编制监测报告。
八、报告编制
编制场地环境评价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引言:简要介绍评价背景、目的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