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_T 892-2013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发布稿)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2012版】一、环境标准体系(一)环境标准体系的构成1.熟悉国家环境标准的分类及各自的特点(分级、分类)⑴国家环境标准分为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
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是一定时期内衡量环境优劣程度的标准,是环境质量的目标标准。
②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
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以及适用的污染控制技术,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对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污染的各种因素所作的限制性规定,是对污染源控制的标准。
③国家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④国家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⑤国家环境基础标准。
⑵地方标准是对国家环境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近年来为控制环境质量的恶化趋势,一些地方已将总量控制指标纳入地方环境标准。
①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②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a.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备案;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⑶国家环境保护部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对还需要统一的技术要求所制定的标准。
3.了解国家颁布的主要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1)主要大气环境标准:⑴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⑵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油站、汽油运输、储油库、水泥工业、火电厂、饮食业油烟、锅炉、炼焦炉、工业炉窑、恶臭污染物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2)主要水环境标准:⑴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
⑵污染物排放标准:电镀、合成革与人造革、制浆造纸、羽绒、发酵类制药、化学合成类制药、提取类制药、中药类制药、生物工程类制药、混装制剂类制药、制糖、杂环类农药、皂素、煤炭、啤酒、医疗机构、柠檬酸、味精、城镇污水处理厂、兵器工业、畜禽养殖业、合成氨、污水海洋处置工程、磷肥、烧碱与聚氯乙烯、航天推进剂、肉类加工、钢铁工业、纺织染整、海洋石油开发、船舶、船舶污染物等行业排放标准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环评目录
目录|总则---------------------项目由来---------------------评价目的---------------------编制依据---------------------控制污染与保护环境的目标---------------------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识别及评价因子筛选---------------------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评价重点与评价时段---------------------评价原则|工程概况---------------------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建设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劳动定员与工作制度---------------------与产业政策相容性分析---------------------与城市规划相容性分析|工程分析---------------------现有工程分析---------------------扩建工程分析---------------------主要设备---------------------扩建工程完成后污染物排放“三本帐”|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概况---------------------自然环境概况---------------------社会环境概况---------------------环境质量现状|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固体废物影响分析---------------------环境风险分析|清洁生产分析|防污减污措施评价及总量控制分析---------------------废水污染防治措施评价---------------------锅炉废气治理措施分析与评价---------------------工程噪声防治措施分析与评价---------------------工程固体废物处置措施评价---------------------环保投资---------------------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厂区平面布置分析---------------------厂址环境可行性分析|公众参与---------------------依据---------------------公众参与的目的---------------------公众参与对象和方式---------------------公众参与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统计---------------------调查结果反馈分析及建议|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环境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环保投资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环境管理---------------------环境监测计划---------------------排污口规范管理|评价结论与对策建议---------------------项目所在地区环境质量现状---------------------工程分析及环境影响结论---------------------污染防治措施---------------------总量控制、城市规划相符性---------------------清洁生产---------------------公众参与---------------------建议---------------------工程环境保护措施与验收要求一览表---------------------结论附件1、扩建项目地理位置图2、维达纸业(abc)有限公司厂区平面布置图3、立项审批文件4、环评委托书5、abc环保局[2007]29号函6、建设项目环保审批表。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是指在规划、建设、改造、拆除或停止使用某一项目前,对该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评价的一种环境管理工具。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是指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技术方法、评价标准和程序要求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文件,是保障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科学、规范、有效开展的重要依据。
本文旨在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进行梳理和总结,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1. 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明确规定评价方法和技术要求,包括评价范围、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等内容。
评价方法应科学、合理,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2. 评价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明确规定评价标准和限值要求,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容量限制、环境影响预警值等内容。
评价标准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能够保障环境质量和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信息公开。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规定评价过程中的信息公开要求,包括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等内容。
评价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保障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提高评价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1. 项目范围。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项目范围的划定和界定要求,包括项目边界、影响范围、敏感区域等内容。
项目范围的确定应综合考虑项目性质、规模、地理位置、环境敏感性等因素,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环境指标。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评价指标和监测要求,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噪声、振动等环境要素的监测内容和标准限值。
评价指标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能够客观反映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
3. 风险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应明确规定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要求,包括环境风险评估、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编制等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文本技术导则 声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2.4-1995声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Noise Impact Assess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1.1主题内容本导则规定了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1.2适用范围本导则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其它建设项目的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应参照执行。
本导则的基本任务是评价建设项目引起的志环境的变化,并提出各种噪声防治对策,把噪声污染降低到现行标准允许的水平,为建设项目优化选址和合理布局以及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2引用标准GB 3096-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9660-88 机场周围飞机噪声环境标准GB 12525-90 铁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GB 12523-90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 12348-90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J 87-8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HJ/T 2.1-9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33术语、符号3.1 3.1术语噪声指人们不需要的频率在20~20000Hz范围内的可听声。
3.2 3.2符号见表1。
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11-28 批准1996-07-01实施44一般规定4.1 4.1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1所示。
图1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4.2 4.2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基本原则4.2.1 4.2.1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包括:(1)按投资额划分建设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2)噪声源种类及数量;(3)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4)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4.2.2 4.2.2噪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噪声评价工作等级一般分为三级,划分的基本原则为:4.4.2.1 对于大、中型建设项目,属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或受噪声影响的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93规定的0类标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别安静的地区,以及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或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应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DB33_ 887-2013
DB33/ 887—2013
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等相关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废水间接排放的工业企业的水污染物排放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废水间接排放的工业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 护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水污染物排放管理。
3.7
磷肥工业企业 new sewer-connected enterprise
生产磷肥产品的工业企业。磷肥产品包括:过磷酸钙(简称普钙)、钙镁磷肥、磷酸铵、重过磷酸 钙(简称重钙)、复混肥及其他(包括复合肥和掺合肥及硝酸磷肥),以及生产磷肥所需的中间产品磷 酸及其他副产品。
4 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以及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等相关规定。
本标准为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补充,国家和地方颁布的综合或行业水污 染物间接排放标准严于本标准的,执行国家和地方综合或行业水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
本标准中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均为质量浓度。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本标准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标准化研究院。 本标准浙江省人民政府2013年3月19日批准。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自2013年4月19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解释。
ICS 13.020.10 Z60
DB33
浙江省地方标准
DB 33/ 887—2013
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限值
Indirect discharge for emission limita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for industrial ewater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5年第23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等4项行业标准的公告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5年第23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等4项行业标准的
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5.09.06
•【文号】国土资源部公告2015年第23号
•【施行日期】2015.09.0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
正文
国土资源部公告
2015年第23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发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等4项行
业标准的公告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等4项推荐性行业标准已通过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现予批准、发布,于2015年12月1日起实施。
标准编号及名称如下:
DZ/T0286-2015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
DZ/T0287-201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程
DZ/T0288-2015 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
DZ/T0289-2015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规范
2015年9月6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目录一、总则 (2)1.1 目的和意义 (3)1.2 适用范围 (3)1.3 术语和定义 (4)1.4 评价原则 (6)1.5 评价内容 (7)二、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程序 (9)2.1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10)2.2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编制 (11)2.3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审查 (12)2.4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公示 (13)2.5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备案 (14)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导则 (15)3.1 建设项目概况分析 (16)3.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 (17)3.3 环境影响后评价方法 (19)3.4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编制要求 (20)3.5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审查要点 (21)3.6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公示要求 (23)3.7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备案要求 (24)四、环境影响后评价案例分析 (25)4.1 建设项目概况介绍 (26)4.2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过程 (27)4.3 环境影响后评价结果及建议 (28)4.4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编制与审查过程 (29)4.5 环境影响后评价报告公示及备案过程 (30)一、总则为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导则。
本技术导则所称环境影响后评价,是指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后,对项目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行情况、环境影响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项目可持续发展。
科学性:采用现代环境科学技术和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技术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建设项目。
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应纳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管理体系,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总纲》
《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总纲》范文一: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xx)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technicalguidelines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generalprogramme(hj2.1-xx代替hj/t2.1-xxxx-01-01实施)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的修订。
本标准于xx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废止。
摘自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官网原文地址:://.wenku1/article/3115062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technicalguidelinesfor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generalprogramme(hj2.1-xx代替hj/t2.1-xxxx-01-01实施)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建设的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的修订。
本标准于xx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废止。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目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采选工程-- HJ 619-201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 2.1-2011 代替HJ/T 2.1-1993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 HJ 616-2011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 19-2011 代替HJ/T 19-1997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制药建设项目-- HJ 611-201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 HJ 610-201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农药建设项目-- HJ 582-201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 HJ 2.4-2009 代替HJ/T 2.4-19959.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煤炭工业矿区总体规划-- HJ 463-20091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 HJ 453—2008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HJ 2.2-2008 代替HJ/T 2.2-931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陆地石油天然气开发建设项目-- HJ/T 349-20071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HJ/T 169-200414.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HJ/T 131-20031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 HJ/T 130-2003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水利水电工程-- HJ/T 88-20031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石油化工建设项目-- HJ/T 89-2003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民用机场建设工程-- HJ/T 87-200219.工业企业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价基准-- HJ/T 25-199920.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HJ/T 24-199821.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 HJ/T 10.3-1996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HJ/T 2.3-932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HJ/T 2.1-93。
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环境科学219 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谢文岳,赵萍萍,张 明(浙江博世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00)摘要:本研究以浙江某电镀厂退役地块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经小试探索合适、适量的复合稳定化药剂对重金属(铜、镍、砷、六价铬和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筛选出适用药剂及配比,研发出一种复合稳定化药剂。
并将研发药剂应用于中试试验,进一步研究其对污染土壤的长期稳定化效果。
结果表明:在污染土壤中添加1%石灰+1%磷酸氢二钾+2%铁基玉米芯,稳定化效果显著,可使土壤中重金属浸出浓度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 14848-1993)中的III 类污染物浓度标准限值要求。
关键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稳定化药剂;浸出浓度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累积性强、危害周期长、治理难等特点。
据2014年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表明,全国土壤污染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重金属超标点位站全部超标点位的82.8%[1]。
稳定化修复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之一,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添加一种或多种稳定化材料,以吸附、沉淀、有机络合和氧化还原等作用改变重金属形态、降低其活性和环境毒性。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将石灰、磷酸盐、粉煤灰、硫化钠和生物质等材料运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取得较好成果。
李春萍等[2]在污泥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石灰,快速干化后,污泥中酸可提取态的镉、铜、锌含量均显著降低;黎大荣等[3]向土壤中加入熟石灰,研究熟石灰对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熟石灰能使土壤中有效态铅和有效态镉大幅下降。
但是,使用石灰性物质会提高土壤pH 值,促进砷的溶解,增加土壤溶液中砷的浓度,从而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增大;研究发现,20%的磷矿粉能使残渣态铅,铜,锌及砷显著增加,交换态镉和锌以及碳酸盐结合锌显著下降。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法律、制度、标准
土壤 有机碳的测定 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HJ 615-2011
土壤 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法
HJ 695-2014
土壤 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滴定法
HJ 658-2013
土壤 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电位法
HJ 746-2015
土壤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 重量法
HJ 635-2012
HJ 736-2015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卤代烃的测定 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HJ 735-2015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芳香烃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HJ 742-2015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 998-2018
土壤和沉积物 汞、砷、硒、铋、锑的测定 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环办函〔2015〕1320号
土壤质量评价标准
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 333-2006
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
HJ 350-2007
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HJ 332-2006
土壤质量监测方法
土壤质量 总砷的测定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GB/T 17134-1997
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36600-2018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 166-2004
土壤和沉积物 有机物的提取 加压流体萃取法
HJ 783-2016
土壤和沉积物 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997-2018
土壤和沉积物 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正式发布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炉窑(HJ1121—2020)
2020-03-27 发布
生态环境IFra bibliotek2020-03-27 实施
部
发布
目次
前 言 .................................................................................................................................................................. 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2 4 重点管理排污单位 ....................................................................................................................................... 3 4.1 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申报要求................................................................................................................. 3 4.2 排放口及许可排放限值确定方法 ...................................................................................................... 14 4.3 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要求 ...................................................................................................................... 23 4.4 自行监测管理要求 .............................................................................................................................. 24 4.5 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 ...................................................................................................................... 27 4.6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编制要求 .......................................................................................................... 28 4.7 实际排放量核算方法 .......................................................................................................................... 29 4.8 合规判定方法 ...................................................................................................................................... 31 5 简化管理排污单位 ..................................................................................................................................... 33 5.1 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申报要求............................................................................................................... 33 5.2 排放口及许可排放限值确定方法 ...................................................................................................... 40 5.3 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要求 ...................................................................................................................... 45 5.4 自行监测管理要求 .............................................................................................................................. 47 5.5 环境管理台账记录要求 ...................................................................................................................... 49 5.6 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编制要求 .......................................................................................................... 50 5.7 实际排放量核算方法 .......................................................................................................................... 50 5.8 合规判定方法 ...................................................................................................................................... 52
《化学合成类制药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33 2015-2016
130.060.30
DB33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3/ 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of air pollutants for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Chemical synthesis products category
I
DB33/ 2015—2016
前
言
本标准为全文强制。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浙江省大气污染 防治条例》等法律和法规,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障人体健康,改善环境质量,加强化学合成类制药 工业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促进行业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的进步, 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制订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或生产设施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监测和监控要求。 新建企业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现有企业自2018年10月1日起,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按本标准的 规定执行,不再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中的相关规定。恶臭污染物的排 放,除本标准中已确定限值的指标项目外,其余指标项目仍按照《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的要求执行;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适用相应的国家固体废物污染物控制标准;锅炉执行《锅炉大气污 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的规定。各地也可根据当地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经济与技术条件,由设区 市人民政府批准提前实施本标准。 本标准是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颁布后, 国家出台相应行业 污染物排放标准涉及本标准未做规定的污染物项目和排放限值严于本标准时, 这些污染物项目执行国家 标准要求。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排污许可证要求严于本标准时, 按照批复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排污许 可证执行。 本标准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台州市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台州市环境 监测中心站。 本标准由浙江省环境保护厅解释。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urfacewater environment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为法》,制定本标准。
1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1.1主题内容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
1.2 1.2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它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也可参照本标准所规定的原则和方法进行。
22引用标准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3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1.3 1.3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如图所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大纲;第二阶段为下式工作除非是段,其主要工作为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凋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的各种资料、数据,给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1.4 1.4符号本标准使用的符号的含义与单位见表1。
44总则4.1 4.1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三级。
其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5条。
4.2 4.2对于不同级别的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及小结等相应的技术要求,按本标准有关条目的规定执行。
4.3 4.3低于第三级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条件的建设项目,不必进行地面水环境影响评价,只需按照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有关规定,简要说明所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和数量、给排水状况、排水去向等,并进行一些简单的环境影响分析。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
2013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三、《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1. 主要内容《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按照污水排放去向,分年限规定了69 种水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和部分行业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2. 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单位水污染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验收及其投产后的排放管理。
按照国家综合排放标准与国家行业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的原则,下列行业执行各自的排放标准:造纸工业,船舶,船舶工业,海洋石油开发工业,纺织染整工业,肉类加工工业,合成氨工业,钢铁工业,航天推进剂使用,兵器工业,磷肥工业,烧碱、聚氯乙烯工业。
其他水污染物排放均执行本标准。
在本标准颁布后,新增加国家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行业,按其适用范围执行相应的国家水污染物行业标准,不再执行本标准。
(二)标准分级(1) 排入GB 3838-2002 III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 3097—1997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
(2) 排入GB 3838—2002中IV、V类水域和排入GB 3097—1997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3) 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4) 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必须根据排水系统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分别执行“(1)”和“(2)”的规定。
(5) GB 3838—2002中I、II类水域和III类水域中划定的保护区,GB 3097—1997中一类海域,禁止新建排污口,现有排污口按水体功能要求,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以保证受纳水体水质符合规定用途的水质标准。
(三)污染物分类本标准将排放的污染物按其性质及控制方式分为两类。
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釆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采矿业的尾矿坝出水口不得视为车间排放口)。
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的公告
生态环境部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生态环境部
•【公布日期】2021.09.08
•【文号】生态环境部公告2021年第40号
•【施行日期】2021.12.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标准
正文
生态环境部公告
2021年第40号
关于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产业园区》的公告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规范和指导产业园区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批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为国家生态环境标准,并予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HJ 131-2021)
该标准自2021年12月1日起实施,标准内容可在生态环境部网站
()查询。
自标准实施之日起,《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 131-2003)废止。
特此公告。
生态环境部
2021年9月8日附件: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产业园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工作程序包括危害识别、暴露评估、毒性评估、风险表征和确定修复目标值。污 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程序如图1 所示。
2
DB33/T 892 —2013 评估开始
危 害 识 别
土地利用方式
场地环境调查资料
污染物相关资 料
关注污染物
污染空间分布
暴露人群
确定暴露情景 暴 露 评 估 计算暴露 量 风 险 表 征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污染场地人体健康风险评估和污染场地修复建议目标值的确定。 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物质、致病性生物的污染场地及农业用地污染土壤的风险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场地 site 某一地块范围内一定深度的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以及地块内所有构筑物、设施和生物的总和。本 标准中的场地仅限于某一地块内一定深度的土壤和地下水。 3.2 关注污染物 contaminants of concern 根据场地环境调查结果和场地利益相关方意见,确定为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污染物。 3.3 暴露途径 exposure pathways 场地中污染物经一定的方式迁移达到并进入人体的过程。本标准中的暴露途径包括经口摄入土壤、 皮肤接触土壤、 吸入土壤颗粒物、 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物蒸气和吸入室内空气中来 自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物蒸气。 3.4 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估 health risk assessment for contaminated sites 分析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通过不同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概率, 计算基于人 体健康风险土壤修复限值的过程。 3.5
a) b) c) d) e) f)
暴露途径 本标准中主要考虑如下暴露途径: 经口摄入土壤途径:人体可经口摄入土壤,如食用粘附有土壤的食物等; 皮肤接触土壤途径: 人体可经皮肤直接接触、土壤尘附着于皮肤等途径暴露于土壤污染物; 吸入空气中土壤颗粒物途径 : 人体可经呼吸吸入室内和室外空气中来自土壤的颗粒物而暴露 于土壤污染物; 吸入室外空气中污染物蒸气途径: 人体可经呼吸吸入室外空气中来自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的 污染物蒸气而暴露于土壤污染物; 吸入室内空气中污染物蒸气途径: 人体呼吸吸入室内空气中来自下层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 物蒸气,暴露于土壤污染物;
发 布
DB33/T 892 —2013
目
次
前言 .................................................................................. II 1 2 3 4 5 6 7 8 9 范围 ................................................................................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术语和定义 .......................................................................... 1 工作程序 ............................................................................ 2 危害识别 ............................................................................ 4 暴露评估 ............................................................................ 4 毒性评估 ........................................................................... 12 风险表征 ........................................................................... 13 确定修复目标值 ..................................................................... 17
经口摄入地下水途径:人体可经口摄入含有污染物的地下水等。 6.3.2 根据暴露途径进行暴露量计算的原则包括: a) 通过暴露评估计算敏感人群暴露量时, 首先根据本标准 6.2 条款规定的原则对暴露情景进行分
10 标准的实施与监督 .................................................................. 20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部分关注污染物的土壤风险评估筛选值 .............................. 21 暴露评估计算部分参数取值 ........................................ 24 部分污染物的毒性参数 ............................................ 26 部分过程参数的计算 .............................................. 30 部分污染物的理化参数 ............................................ 35
在危害识别的工作基础上, 分析场地土壤中关注污染物进入并危害敏感受体的情景,确定场地土壤 污染物对敏感人群的暴露途径, 确定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模型和敏感人群的暴露模型, 确定与场 地污染状况、土壤性质、地下水特征、敏感人群和关注污染物性质等相关的模型参数值,根据暴露模型 和相应的参数计算敏感人群在不同暴露情景下对应的暴露量。 6.2 6.2.1
1
DB33/T 892 —2013 住宅及公共用地 residential and public land 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以及科教文卫、 公共设施等用地。 包括普通住宅、 公寓、别墅、学校、医院、公园、绿地等,具体用地分类按照GB/T 21010执行。 3.6 商服及工业用地 commercial, service and industrial land 用于商业、服务业和工业的土地。包括商场、超市等各类批发(零售)用地及其附属用地,宾馆、 酒店等住宿餐饮用地,办公场所、金融活动等商务用地,洗车场、加油站、展览场馆等其他商服用地, 以及工业生产场所、工业生产附属设施用地、物资储备场所、物资中转场所等,具体用地分类按照GB/T 21010执行。 3.7 危害商 hazard quotient 污染物每日摄入剂量与参考剂量的比值, 用来表征人体经单一途径或多种暴露途径暴露于非致癌污 染物而受到危害的水平。 3.8 危害指数 hazard index 多种关注污染物对应的危害商之和,用来表征人体经暴露于多种污染物而受到危害的水平。 3.9 可接受风险水平 acceptable risk level 包括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效应可接受危害商。 对于单一关注污染物, 可接受致癌风险水平 -6 一般为(小于或等于)10 ,具体情况根据技术水平和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调整;非致癌效应可接 受危害商为(小于或等于)1。 3.10 风险评估的筛选值 soil screening level 风险评估的筛选值为开展场地污染风险评价的临界值,即在确定了开发场地土地利用类型的情况 下, 土壤污染物监测最高浓度低于启动值时, 该场地不需风险评估即可直接用于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再开 发利用。 风险评估的筛选值不作为土壤环境污染控制目标。 4 工作程序
分模型参数
致癌效应
非致癌效应
毒 性 评 估
确定毒性参数值
计算单一污染物单一途径风险 计算单一污染物所有途径风险 计算所有污染物所有途径总风 险 风险是否可接受 否 是
确 定 修 复 目 标 值
计算土壤修复限值
计算地下水修复限值
基于致癌 风险
基于非致 癌风险
基于致癌 风险
基于非致 癌风险
a) b) c)
暴露情景 暴露情景主要根据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确定。三个方面的因素包括: 场地内污染源的相关信息,包括关注污染物的浓度、毒性及理化性质等; 污染的迁移模式及场地的特征信息,包括污染物通过空气、水体及土壤迁移的可能性,场地的 土地利用方式,场地内土壤及地下水的特征信息等; 场地内敏感人群的相关信息,包括敏感人群组成、场地内的活动时间及频率等。
4
DB33/T 892 —2013 6.2.2 当场地面积较大、场地内污染物分布不均匀、场地内曾经有明显区块划分等情况时,应根据实
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暴露情景对场地各区域分别进行暴露评估。 6.2.3 在确定暴露情景后,根据暴露情景的三个方面因素,确定该暴露情景下存在的所有暴露途径, 并对场地进行暴露评估。 6.3 6.3.1
ICS 10.020.30 Z04
DB33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 33/T 892—2013
浙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Guideline for risk assess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s
2013 - 05 - 17 发布
2013 - 06 - 17 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I
DB33/T 892 —2013
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