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考点

宏观经济学考点

宏观经济学考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整体经济现象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宏观经济学考点:一、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它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总量。

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核心的指标。

GDP 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核算: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计算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支出法是从需求的角度,计算经济中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收入法是从生产要素的收入角度,计算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总和。

在核算 GDP 时,需要注意区分名义 GDP 和实际 GDP。

名义 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 GDP,实际 GDP 则是用基期价格计算的 GDP,通过计算实际 GDP 可以消除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经济的实际产出变化。

此外,还需要了解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等相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经济长期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新古典增长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进步。

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会限制经济的长期增长,只有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内生增长理论则强调知识和技术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且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由经济系统内部的因素决定的。

在分析经济增长时,还需要考虑储蓄率、人口增长率、教育水平、制度因素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通货膨胀与失业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

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 GDP 平减指数。

通货膨胀的成因包括需求拉动、成本推动和结构性因素等。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引起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导致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则是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引起的。

宏观经济学中的五个问题

宏观经济学中的五个问题

4. 财政决策者应该减少政府债务吗 (美国 财政决策者应该减少政府债务吗? 1999年国债为3.7万亿美元, 占GDP的44%) •应该 --政府债务把负担加在后代纳税人身上 --预算赤字减少国民储蓄, 提高实际利率,减 少投资, 降低劳动生产率和实际工资,减少产 出
•不应该 --政府债务对年轻一代的税收负担可能被夸大 --预算赢余的用途不光是可以用来减少政府债 务,也可以用来增加教育的投入 --经济活动下降或有战争时政府预算有赤字能 刺激总需求或为战争作物质准备 --只要政府的债务增加慢于国民收入的增加, 政 府就有能力通过税收偿还债务
2.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 • 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 --相机抉择没有限制无能和权利的滥用(政治性 经济周期) --相机抉择引起的通货膨胀会高于合意的水平: 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 使预期的通货膨胀调高, 短 期菲利普曲线上升 --固定增长率, 比如3%增长率
• 相机抉择的优势:
--灵活性 --相机抉择的问题大多为假想的, 比如中央银行 可以通过行为赢得信任 --经济学家对于什么是好的增长率没有共识
3.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中央银行应该把零通货膨胀作为目标吗? • 应该为零 --通货膨胀带来的额外成本 (菜单成本,皮鞋成本, 税收负担变动, 财富任意分配等) --降低通货膨胀是一项短期有成本但长期有好处 的政策
•不应该为零 --牺牲率可以高达5% --通货膨胀的成本大小不肯定, 有些成本可以通 过政策来减少(改变税制, 指数化债券) --生活水平取决于生产率而不是货币政策 --降低通货膨胀并不使实际收入增长加快
宏观经济的五个争论问题
1. 货币和财政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吗 • 赞成: 赞成 决策者应该努力稳定经济 如果放任不管, 经济就倾向于发生波动(悲观 如果放任不管 经济就倾向于发生波动 悲观 情绪—消减支出 减少总需求—失业上升 消减支出—减少总需求 失业上升— 情绪 消减支出 减少总需求 失业上升 经济下降…) 经济下降 •币与财政政策的作用有很长的时滞 可能扩大经济波动的程度

政 府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波动

政 府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波动

政府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应对经济波动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经济有时繁荣,有时衰退,这种周期性的变化给社会和民众带来了诸多挑战。

政府作为经济的重要调控者,需要运用财政政策这一有力工具来应对经济波动,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

经济波动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由于总需求或总供给的变化、外部冲击、技术进步的不均衡、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

当经济出现波动时,政府需要迅速且准确地判断形势,并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措施。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这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直接刺激总需求。

例如,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修建公路、桥梁、铁路等。

这些项目不仅能在建设过程中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还能改善交通条件,为经济的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此外,政府还可以增加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提高居民的福利水平,增强居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

减少税收也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

降低个人所得税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

降低企业所得税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生产。

此外,政府还可以对特定行业或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要注意财政赤字和债务的问题。

过度的财政赤字和债务可能会引发财政风险,影响政府的信用和未来的财政可持续性。

因此,政府需要合理控制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压力时,政府则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这包括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减少政府支出可以降低总需求,抑制经济过热。

例如,政府可以削减不必要的公共投资项目,降低行政开支等。

增加税收可以减少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抑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提高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或者开征新的税种,都可以达到增加税收的目的。

但在增加税收时,政府需要考虑税收政策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的冲击。

M2对宏观经济的时滞效应及时变弹性分析

M2对宏观经济的时滞效应及时变弹性分析
第 1 9卷 第 5期
21 0 0年 1 0月
运 筹 与 管 理
OPERATI ONS RESEARCH AND ANAGEM ENT S ENCE M CI
Vo . 9, 1 1 No. 5
0c . 01 t2 0
M2对 宏 观经 济 的时滞 效应 及 时变 弹性 分 析
tel gs lgi Q , u ei pc o f t ni s a e a drah s h ai u efs 56 u  ̄ r n h reta 2 b t h at nil i m l r n ece em xm m i t r —q a e.I a n t m n ao s l t n h it
a d to d iin, we e tb ih afe i l y sa i — a i g a a y i de o a ay et e ea t i o fiintc a g s sa ls x b eBa e in t l me v r n n lssmo lt n l z h l si t c efce h n e y cy
5~ 6个 季 度 才 能 达 到 最 大 。另 外 , 了分 析 宏 观经 济指 标 对 M2的 弹性 系数 在 不 同历 史 时 期 的变 化 , 立 了 时 为 建 变 B ys n弹性 分 析 模 型 测 算 M aei a 2对 宏 观 经 济 影 响 效应 的变 动 状 况 ; 果 表 明 : D 、 P 对 M 结 G PCI 2的 弹性 系 数具 有 时 变 性 , M2拉 动 经 济 增 长 的作 用 效 果 自 19 而 98年 以来 呈 逐 年下 降趋 势 。 关 键 词 : 观 经 济 ; 变 弹性 分 析 ; A B ys n MC ; 宏 时 V R;aei ; MC M2 a 中 图 分 类 号 :80 3 F 2 . 文章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 73 2 (00 0 —0 10 10 — 1 2 1 )5 00 —8 2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圣才出品】

曼昆《宏观经济学》(第10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圣才出品】

第16章关于稳定化政策的不同观点16.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积极的经济政策和消极的经济政策★★★1.积极的经济政策(1)观点当经济遭受冲击时,运用经济政策在能够稳定经济,防止产出和就业的不必要波动,进而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2)具体含义积极政策的支持者认为经济经常遭受冲击,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了经济冲击可能引起衰退,衰退是高失业、低收入和经济困苦增加的时期。

经济政策在稳定经济上是成功的,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逆风而上”,即当经济萧条时刺激经济,而当经济过热时抑制经济。

凯恩斯是积极政策的最主要代表。

2.消极的经济政策(1)观点当经济遭受冲击时,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运用经济政策可能会最终破坏经济的稳定,支持无为而治。

(2)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的理由(见表16-1)表16-1不主张用政策干预经济的理由图16-1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的区分3.预期和卢卡斯批判(1)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见表16-2)表16-2理性预期和适应性预期(2)卢卡斯批判(见表16-3)表16-3卢卡斯批判考点二:斟酌处置政策与固定政策规则★★★★1.斟酌处置政策(见表16-4)表16-4斟酌处置政策2.固定政策规则(见表16-5)表16-5固定政策规则3.时间不一致性和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权衡(1)假设①假定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关系,失业可表示为:u=u n-α(π-Eπ)。

参数α决定了失业对出乎预期的通货膨胀的反应程度。

②假定中央银行选择通货膨胀率。

中央银行想要低失业与低通货膨胀,但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将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本表示为:L(u,π)=u+γπ2。

式中,参数γ为相对于失业而言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的厌恶程度。

L(u,π)被称为损失函数,中央银行的目标是最小化损失。

(2)考虑固定政策规则的货币政策固定政策规则要求中央银行把通货膨胀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只要私人主体相信中央银行对这个规则作出的承诺,预期的通货膨胀水平就将是中央银行所承诺的水平。

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考研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流动性偏好: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永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交易动机: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谨慎动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价格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商品的变化方向、趋势和程度的经济指标均衡国民收入: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储蓄函数:储蓄和收入的这种关系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平均消费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边际储蓄倾向:增加的储蓄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自主投资:利率为0时的投资量引致投资:是指有经济中的内生变量引起的投资,即为适应某些现有产品或整个经济的开支的实际或预期增加而发生的投资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比率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政府购买支出的变化比率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有效需求:指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所能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棘轮效应: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以致产生有短截距的短期消费函数示范效应:消费者的行为要受到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加速原理:产量水平的变动与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投资抵免税政策:政府规定投资的厂商可以从他们的所得税中扣除其投资总值得一定百分比投资的边际效率曲线:表示投资与利率关系的曲线机投机动机: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动机凯恩斯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太可能再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可能再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之为“凯恩斯陷阱”狭义的货币供给: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额广义的货币供给:加上定期存款更广义的货币供给:加个人和企业所持有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LM也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收入与利率关系的曲线IS-LM模型:IS-LM模型是的一个重要工具,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时滞的测算与分析自凯恩斯宏观经济思想提出之后,IS-LM模型就一直是传统凯恩斯学派分析财政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相对有效性的主要工具。

但由于IS-LM模型总是假定经济系统的变化是瞬间完成的,忽视了经济政策时滞对经济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使得依据IS-LM模型得出的许多结论缺乏实践意义。

实际上,宏观经济政策总是存在或长或短的时滞,这不仅是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时间,而且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系统的影响也需要时间。

就前者而言,从经济系统发生变化到经济政策被付出实施中间所花费的时间。

被称为经济政策的内在时滞。

其内在时滞越长,经济政策与经济状态的匹配效果就会越差,进而意味着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就会越低。

就后者而言,从经济政策被付出实施到对经济系统产生影响中间所花费的时间,被称为经济政策的外在时滞。

要通过一系列中间变量才能最终作用于经济系统,而且因为一系列制度约束、交易习惯以及转换成本,使得经济主体经济决策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由于存在经济系统的反应时滞,所以预期的政策效果与实际的政策效果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时滞越长,则两者的差异就会越大,经济政策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会越低。

正因为经济政策上述时滞的存在,使得基于静态IS-LM模型的分析难以对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作出准确预测。

上述分析意味着,准确测定经济政策的时滞,不仅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政策作用效果事前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对选择适当的经济政策和政策出台的时机同样非常重要。

和其他经济政策一样,财政政策也会存在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

那么我国财政政策的内外时滞有多长,在国内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鉴于时滞因素的重要性,本文将利用我国1992年以来相关变量的季度数据对我国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进行分析,以此来推定我国财政政策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的时间结构。

不仅如此,在时滞效应分析中,为考察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相对重要性,本文在财政政策时滞效应分析的同时,还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进行了分析。

山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

山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

⼭东省委党校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及答案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第⼀专题⼀、宏观经济管理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有哪些⽅⾯?答:宏观经济管理作为⼀种政府⾏为,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克服市场⾃发运⾏的上述缺陷。

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

这种约束主要来⾃于信息缺⼝和信息失真。

⼀是由于各⽅⾯因素的制约,受到收集信息的成本限制,政府难以掌握全部信息。

⼆是信息失真。

原因,由于技术和体制原因,存在许多⾮真实信息。

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

(⼆)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

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少数⼈集中决策的⽅式,其过程和结果受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

(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扰。

任何⼀项决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

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式影响宏观政策的⾛向。

宏观决策的形成及其变化,在⼀定程度上是这些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博弈均衡的结果。

(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

⼀是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政策并付诸实施有⼀个过程,存在时间间隔;⼆是从实施到政策见效也存在时间间隔,也就是时间差。

这个时间差影响到政策的准确率。

(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他们会分析研究政府政策变化的动态和规律,根据⾃⼰的预期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者防范措施。

这种市场主体对宏观决策进⾏的合理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得宏观决策的效⼒⼤打折扣甚⾄失败。

⼆、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

⽀配市场经济运⾏的是市场规律。

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并充分发挥其效率,不能⼲扰市场正常运⾏,更不能代替市场,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把政府作⽤和市场作⽤都发挥好。

(⼆)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定的法律规范下进⾏。

两个⽅⾯:⼀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是⽤法律⼿段规范政府⾏为,包括政府管理的范围、途径、⽅式等。

宏观政策的配合使用题库43简答题

宏观政策的配合使用题库43简答题

1.什么是内在时滞与外在时滞?哪一种政策内在时滞更长—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哪一种政策外在时滞更长?为什么?What are the inside lag and the outside lag? Which has the longer inside lag monetary or fiscal policy? Which has the longer outside lag? Why?答:(1)内在时滞是指从经济发生变动到认识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再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分为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

外在时滞是指政策行动与其对经济影响之间的时间间隔。

(2)财政政策的内在时滞较长。

因为一般来说政府行动较为缓慢。

比如在美国,支出或税收变动需要总统和参众两院的批准,这样从发现冲击到制定政策并开始执行之间需要特别长的时间。

而货币政策由于从决策到执行所需的环节较少,其内在时滞较短。

(3)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时间较长。

因为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才能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的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

而财政政策可以直接对总需求进而对产出产生影响。

5. 经济政策的“前后不一致性”指什么?为什么决策者会违背自己以前做出的宣言?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规则的优点是什么?What is meant by the “time inconsistency” of economic policy? Why might policymakers be tempted to renege on an announcement they made earlier? In this situation, what is the advantage of a policy rule?答:(1)前后不一致性指决策者提前宣布政策以影响私人决策者的预期,然后在这些预期形成并发生作用后又采用不同政策的倾向。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大全及答案

宏观经济学简答题大全及答案

1,何为GDP?如何理解GDP?GDP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一国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正确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理解:第一,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第二,是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的价值不计入,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第三,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第四,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一个地域概念。

第六,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2,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

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3,4,ISLM模型是说明总需求的好模型吗?课本452根据IS LM模型推导,如图6—22(a)和图6—20(b)所示。

图6—22(a)为IS LM;图6—22(b)表示价格水平和总需求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为1P时,此时的LM曲线(1P)与IS相交于1E,1E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顺次为1Y和1r。

将1P 和1Y标在图6-22(b)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1D点。

现假设P由1P下降为2P。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右移到〔2P〕位置,它与IS的相交点为2E点,又可在图6—22〔b〕中找到2D点。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性的实证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性的实证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效应时滞性的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1—0124—02摘要: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时滞性对于制定有效的货币政策尤为重要。

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结合1999年至2009年的季度数据对中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应的时滞性进行了实证检验,最终得出了货币政策在价格和产出两个传导过程中具有时滞期数,并且货币渠道对价格和产出水平的贡献大于信贷渠道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时滞性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在实现经济总量平衡和币值稳定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几乎成为了经济宏观调控的代名词。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货币政策的效应并不是在实施后就马上显现出来,而是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即所谓的货币政策效应“时滞”。

时滞的存在增加了货币政策调控的风险,使中央银行对于货币政策措施有效性的检验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在国家宏观调控中,分析货币政策的时滞情况对于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有了重要意义。

此前已有不少学者对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进行了研究,但由于采用的计量经济方法和选取的工具变量的不同,测算出效应的时滞长短也不相同。

王志强(2000)利用1990年到1997年的月度数据,选取货币供应量、贷款以及利率作为变量进行测算,得出了货币政策的时滞为4个月的结论。

郝雁(2004)利用1998年到2003年的月度数据,把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作为变量来进行测算,得出了贷款对产出和物价的作用为4个月,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物价的作用为5个月的结论。

马秀远(2010)利用1996年到2009年的季度数据,以国内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作为测算变量,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会通过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并且信贷渠道的短期效应较为显著,货币的长期效应较为持久。

二、理论基础及方法介绍(一)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常应用于检验时间序列随机扰动项对变量的动态影响,是研究政策传导和效果的有效方法,对于揭示货币政策的影响方法,该模型充当了基本的检验工具。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滞效应研究

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时滞效应研究

策 的 时 间 。 内 部 时 滞 的 长 短 取 决 于 决 策 者 对 经 济形 势发 展 的 预 见 能 力 、制 定 政 策 的效 率 和行 动 的决 心 ,属 于 主 观 因素 。外 部 时 滞 又 可 以称 为 效 果 时滞 ,它是 指 政 策 对 目标 产 生
影 响所 需 要 的 时 间 ,外 部 时 滞 长 短 主要 由客 观 经济 和金 融条件 决定 。
( )制度 因素 :政 策作 用机制 一
从 房 地 产 业 经 济 波 动 出 现 异 常 到发 现 问
场而言 ,不能不说是一剂降温的猛药。 不 可 否 认 ,房 地 产 新 政 策 实 施 以来 ,特 别是 “ 国十 条 ” 发 布 以来 ,我 国过 热 的房 地 产市场 出现 了降温迹象 ,其主要表现是各地 楼 市 普 遍 陷入 观 望 ,成 交 量 锐 减 ,部 分 城 市 的楼 市 成 交 量甚 至 出 现 高 达 六 成 的降 幅 。然
应 。在经济 转轨变 革时期 ,人们往 往 由于心理定 势 而不 能及 时适 应新经 济条 件和经 济情况 ,导致行 为 决策滞 后 ,进而影 响政策效 果 的发 挥 。
( )技术 因素 :房 地产 业特殊性 决定 三
大政策调控的力度 ,或者 出台新 的更 加严厉 的政策 , 其 结果 是 各种力 度 不 同的政 策 混合 累积 在一起 时 , 效 力得 到集 中体 现 ,对 市场产生 的过度影 响可能 导 致 整个 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滑落或上涨的态势。 另一 种情况 则是政策 的当期 效应未显 现时 ,市 场 通过 自身调节 就达到 了预期效 果 。这 时 ,已出台 的政策 只 能起 到相反 作用 。因为 即便 是一项正 确 的 调控措 施 ,从 提 出到实施再 到实 际发生作用 ,总需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r
o
y
IS1
IS2
IS3
IS4
y1
y2
y3
y4
图4—3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思考:为什么政府增加同样大的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较小,即政策效果较小呢?相反,在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量教,即政策效果较大呢?
LM陡峭(k大、h小),移动IS曲线,政策效果小(Y3Y4)
四、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当某一时期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政府既可以采取膨胀性的财政政策,也可以采用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即两种政策混合使用。如图所示。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两种政策混合使用效应的大小,有的是事先预知的,有的则必须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两者的力量对比而定。如果IS和LM移动幅度相同,那么产出增加,利率也不会改变;如果财政政策大于货币政策的影响,即IS右移距离超过LM右移距离则利率就会上升;反之就会下降。可见,这两种政策结合使用时对利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
02
例︰
假定政府考虑用这种紧缩性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模型和投资需求曲线分析这两种政策对收入、利率和投资的影响。
Y
IS1
IS0
LM
Y
Y0
I
I0
I1
I0
I1
I2
I3
r
r
r0
r
r0
r
解答︰
假设消费函数为︰
假设在比例税的情况下,税率为t
再假设投资为︰
政府购买为︰g
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为︰
LM垂直→h=0→L2=0→m全 用于L1→Y大幅度变化

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实行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减少经济的波动是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在实践中货币政策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太明显。即使是从反通货膨胀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也主要表现于反对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而对成本拉动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效果就比较小。 2、从货币市场均衡来看,增加和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以前替补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大打折扣。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的时滞性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的流动而受到影响。

2005-2012年南京大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考博试题

2005-2012年南京大学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考博试题

2005年南京大学经济学考博试题政治经济学研究: 共四题每题25 分一、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利息的观点。

二、垄断和反垄断的经济分析。

三、论述价值决定和价值分配的关系,并评论我国目前的分配政策。

四、运用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我国现阶段经济运行的特点,并评论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研究:分宏观和微观两部分,每部分50 分宏观经济学部分:一、已知投资曲线:I=I0--h *i ,货币需求曲线为L=KY-bi 消费曲线为:C=C0+C*Y,运用IS-LM 模型通过计算说明:(20 分)(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包括那些?(2)上述因素的影响程度如何?二、写出生命周期理论中饱含财富因素的消费函数表达式,并分析(1)当财富、预期收入增加时给消费带来的影响。

(2)年龄结构变化对消费的影响。

(15)三、说明完全预期和非完全预期通货膨胀的成本,并评论“2004 年由于通货膨胀使我国居民财富损失7000 亿”的观点。

(15 分)微观经济学部分:一、评论熊彼特关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的理论。

(15 分)二、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是什么?X 非效率的含义是什么?两者有何区别?(15)三、阅读一段英文材料,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实现开放式成长战略的内在机理、问题和产业升级的途径。

(20 分)2006年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考试试题政治经济学25 分/题1、运用科学发展观论述增长和发展的关系2、价值规律在国际价值规定中的作用3、根据我国经济转轨的实际,请你谈谈如何合理运用金融手段和财政手段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均衡和结构优化4、运用“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选择问题西方经济学20 分/题1、运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图型说明储蓄率增长对人均收入增长的影响,以及与简易凯恩斯增长理论中储蓄率的关系2、有一种理论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利息率的增函数,请问这种理论是如何得出的?请利用新古典的框架,假设几种情况对该理论进行检验。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GDP: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真实GDP:按不变价格评价的物品与劳务的生产。

GDP平减指数: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CPI: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

指数化:根据法律或美元数量的协议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的自动调整。

经济增长: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这个国家向她的人民提供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提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库兹涅茨)技术知识: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金融体系:经济中促使一个人的储蓄与另一个人的投资相匹配的一组机构。

由金融机构和金融制度组成。

金融市场:是资金拥有者可以直接向资金需求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共同基金:向公众出售股份,并用收入来购买股票与债劵资产组合的机构。

金融中介:储蓄者可以借以间接的向借款者提供资金的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是联系储蓄者和借款者的地方。

贴现(利率):现在货币的数量与未来货币数量之间的关系。

风险厌恶:得到与失去等量的货币,失去的效用更大。

多元化:通过大量不相关的小风险代替一种风险来降低风险。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资产价格反映了关于一种资产价值的所有公开的、可获得的信息的理论。

信息有效:以理性方式反映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有关资产价格描述。

失业率:劳动力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x100%自然失业率:经济正常情况下存在的失业量,即在长期内也难以自行消除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失业者在寻找最适合于自己偏好和技能的工作岗位时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这种原因引起的失业叫做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某些劳动市场上,由于实际工资高于均衡工资所造成的劳动岗位的供给小于实际需求所引起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

宏观经济学第五章


自然失业:经济社会中只存在摩擦性和 结构性失业的状态。 货币主义提出了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 即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 动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作用时, 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3 影响 失业对个人的影响: 自愿失业:带来闲暇享受或者寻找到更 适合自己的工作。
2)
银行体系
中央银行
政府的银行
政府预算支出 非现金结算 存款准备金
银行的银行
再贴现
发行的银行
货币的发行
公开市场操作 信用限额规定 最后的贷款者 外汇黄金管理
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 政府 企业
家庭
2. 1)

• 2)

存款准备金制度 准备金:Reserve 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之前,必须保留一 定比例现金,以便支付给前来取款的客 户。 吸收存款额=准备金+发放贷款额 法定准备率:Required Reserve Rate 由中央银行规定的准备金占商业银行全 部存款的比率。用rd表示。

交替使用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为 补偿性财政政策。
(二)具体运用: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转移支付乘数要小,自动稳定 器的作用效果小,作用有限。

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采取一些财政 措施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 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出 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两类。 政府购买指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 是一种实质性支出,直接形成社会需求 和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政府转移性支付指政府在社会福利保险、 贫困救济和补助等方面的支出。是一种 货币性支出,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 部分。
2.
二 财政政策的运用 (一)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 1、经济萧条时期,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 从而扩大总需求,增加就业 2、经济繁荣时期,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 从而抑制总需求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 的。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总结重点第六版高鸿业名词解释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支出法:GDP=C+I+G+(X-M);收入法:GDP =工资+租金+利息+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一组相对固定的的商品和劳务的当期价格与基期价格的比值。

GDP 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一致的均衡产出或收入。

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的意愿支出。

消费函数表示支出和影响支出的所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短期内,居民的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居民的消费支出增加小于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即:c= c (y) 边际消费倾向MPC= ∆c /∆y = dc/dy (0<MPC<1);消费函数:c =α+βy ;APC= +β 则:APC>MPC 且APC+MPC=1; →0,所以APC →MPC储蓄函数 s=y –c → s=y –α–βy= -α+(1-β)y APS<MPS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1.利率(收入效应:利率↑→利息增加→认为自身富有→储蓄↓ ;替代效应:利率↑→储蓄↑)2.价格水平:通过实际收入;注意收入上升忽视物价上升以为自身富有的货币幻觉。

3.收入分配:越公平,APC 越大。

4.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消费意愿越强,MPC 越大。

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政府购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税收乘数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其值为1。

资本边际效率MEC 是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政策组合模型

政策组合模型

政策组合模型政策组合模型是指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政府需要综合考虑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通过适当的组合来达到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政策组合模型主要包括政策协调、政策效应、政策时滞等内容。

首先,政策协调是政策组合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政府需要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果。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等手段来影响经济运行,而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发展。

政府需要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两种政策,协调它们的关系,以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稳定。

其次,政策效应是政策组合模型中的重要内容。

政策效应指的是政策实施后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效果。

政府在制定政策组合时,需要考虑政策效应的预期和实际效果,以及政策的长期和短期效应。

政策效应的评估需要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实施的时机、政策的可行性等因素,从而合理确定政策组合的具体内容和调整策略。

最后,政策时滞是政策组合模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政策时滞指的是政策实施的延迟效应,政策的效果在实施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政府在制定政策组合时,需要考虑政策时滞的影响,合理预期政策的实施效果和时机,及时调整政策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

总的来说,政策组合模型是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政策的组合需要政策协调、政策效应和政策时滞的综合考虑。

政府需要根据实际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灵活运用政策组合模型,有效调节政策工具,实现经济平衡和稳定。

政策组合模型的有效运用对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政策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财政政策的时滞

财政政策的时滞

财政政策的时滞类型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运用过程中,政府行为产生的“时滞”主要有:1.认识时滞,即市场经济发展本身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政府决策官员意识到这种调整的必要性之间产生的时间差距。

这种时差通常可能长达数月之久。

缩短此类时滞的主要办法是搞好宏观经济预测,如不断提高经济计量模型分析的质量。

2.执行时滞,即从政府经济政策决策开始,到政策制定、落实、执行之间的时间差距。

这种时滞一般也会长达数月之久,克服这种时滞的办法就是简化有关立法、行政程序。

3.效果时滞,即政府政策执行到实际可以观察到经济形势发生预期变化的时间长度。

这种时滞至少要长达半年以上,因为政府财政收支的变化导致乘数效应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反映出来。

4.货币政策时滞:即为了配合财政政策运用,政府调整货币政策所需要的时间,以及调整后货币政策实际与财政政策实现联合使用的时间。

货币政策时滞相对比较短,但是其与财政政策配合在时间上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这种时滞往往也影响财政政策的实际效果。

学者斯通和麦库姆斯1981曾做过一项研究,专门用于考察议程设置的时滞问题。

他们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从以往做过的实验中找到有关公众议程的数据,然后对该实验进行前较长一段时间的媒介内容做一次分析。

此后,他们检查了公众议程和媒介议程实际上是基于《时代》和《新闻周刊》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中媒介议程集中分析访问公众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许多不同时间点的媒介内容。

斯通和麦库姆斯对三组不同的调查数据做了分析,它们分别来自:夏洛特调查的6月访问,夏洛特调查的10月访问,外加在锡拉丘兹大学对大学二年级男生作的一次调查。

这些不同系列的数据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一则新闻从媒介议程转向公众议程,似乎存在一个必然的时间差,这段时间大致是2~6个月。

休梅克、汪达和莱格特作了一项关于公众对毒品问题担心的研究,在研究中,他们试图解决议程设置所需的时滞问题。

从他们的研究成果来看,斯通、麦库姆斯和温特、伊尔及德乔治发现的时间差都是正确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为了调控整个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
价水平、促进就业等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然而,这些政策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首先,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体现在经济周期的影响下。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
展过程中波动的周期性变动。

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但在经济繁荣期,过度的扩张性政策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因此,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根据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其次,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还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会
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例如,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会导致全球经济衰退,这时政府需要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复苏。

另外,国内外贸易关系的变化、政治局势的动荡等因素也会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产生影响。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还与经济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经济结构的变化
包括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变动。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和手段也需要相应调整。

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经济的兴起,政府需要加大对创新型产业的支持力度,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

最后,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滞性还体现在政策效果的滞后性上。

宏观经济政策的
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效果,并且这种效果的传导过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例如,货币政策的影响通常需要几个季度才能显现,而财政政策的影响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体现。

因此,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到这种滞后性,避免过度调整政策导致反效果。

综上所述,宏观经济政策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宏观经济政策时,需要考虑经济周期、国内外环境、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政策效果的滞后性等因素,以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这些时滞性的基础上,政府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