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体质的形成关系密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食与体质的形成关系密切

摘要:中医体质的形成,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饮食、生活习惯等多方面

的原因。中医药文化讲究“药食同源”,即饮食物本身与药物相似,也有寒热温凉、四气五味之分。饮食方面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便嗜,也会导致人体的气血阴

阳的偏颇,最终影响不同的体质形成。由此可见,饮食习惯对于中医体质的形成

关系密切,调整体质也可以从改变饮食习惯方面努力。

关键词:饮食;中医体质;形成;关系密切

体质的形成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先天因素和后天

因素两个方面,并与性别、年龄、地理等因素有关。先天因素即禀受父母双方的体质特点遗

传而来,如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的人很多是先天遗传为主。后天因素主要包括饮食、运动、

情志等方面。由于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很难改变,决定了体质相对稳定性的一面,调整体质应

该从改变影响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入手,通过后天调整饮食等方面努力来改善偏颇体质。[1]

1 “药食同源”,食物本身也有食疗作用。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序论》中说:“人体平和,惟须好将养,勿妄服药。

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

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

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

不学,诚可悲夫! 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长年饵老之奇法,极养生之术也。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

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2];金代陈直《寿亲养老书•食治养老》亦谓:“人若知其

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3]

以上古人先言均阐明饮食是防病、祛病的上策,在医疗活动中应优先采取饮食疗法,

因食物比药物的效用更缓和而持久,若运用得当,可长期使用而不伤正。中医药文化中自古

就有“药食同源"的说法。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

物也具有"四气"、"五味",即药食同源、食药同理,即性能相通,皆具有形、色、气、味、

质等特性;食物与药物的应用皆由同一理论指导,用于药物的性味理论,同样适用于食物。

但是由于现代大多数人不了解食物的性味功效,不了解食物与自身体质的宜忌,更不

了解不同饮食物的偏嗜,会造成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所以引导人们

形成适合自己的食疗习惯就显得日益重要,可以通过饮食习惯的改变来纠正偏颇的体质,趋

向平和体质。

2 饮食物的过寒过热

2.1常食寒凉性质的食物易形成阳虚体质、痰湿体质

一切生冷的食物包括多种瓜果、凉拌菜、莲菜等食物,进入体内后,都需要脾胃开动马力腐

熟消化,此过程也需消耗脾胃阳气。特别是夏季,有些人爱食生冷,如冰棍、雪糕、冰镇啤

酒等冷饮不断,日久则脾胃阳气受损伤。对于平素体热的人而言,还可以清凉解暑,纠正偏

颇的湿热体质、阴虚体质。但若是平素体寒的人,如此吃法则加重了体内的寒湿情况,加重

了畏寒怕冷、手脚冰凉的情况,出现大便易溏薄甚至食凉则腹痛腹泻的情况,而且由于阳气

虚弱,不能固护津液,很容易出现小便频、夜尿多的情况,女性朋友以往有痛经的症状会加重,甚至闭经。如此吃法,长期以往距离阳虚体质的形成不远了。

阳虚体质形成以后,机体代谢缓慢,影响津液的正常疏泄,日久则代谢无力,水湿堆积,日

久易形成痰湿体质。

2.2常食高热量的食物易形成湿热体质或阴虚体质、血瘀体质。

高热量食物如牛羊肉、辣椒、韭菜、生姜、大葱、大蒜、大枣、白酒等,经常吃这些

食物容易脾胃积滞、助湿生热。另外一方面是烹调方式的随意,现代人为了追求口感的新奇

刺激,爆炒、油炸、烧烤、椒盐、麻辣等烹调方式代替了清炖或清蒸,还有过量食用香辛料,经常这样吃喝,就无异于把自己的胃肠环境放置一个火热的环境。日久则胃溃疡、口疮、口

苦口臭、失眠、烦躁、便秘、疥疮、痔疮等一派热象就出来了,也就是湿热体质的表现日趋

明显了。

内火燃烧日久则津液更加匮乏,继而阴虚火旺的情况出现了,如口干、眼干、皮肤瘙痒、脱屑、急躁易怒的情况加重了,阴虚体质也就形成了。

阴虚火旺日久,机体津液不足,血液循环不利,也容易形成瘀血阻滞,进而变生瘀血

体质。

3饮食物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偏嗜

饮食物的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味。五味偏嗜不仅可影响本脏,造成气血阴阳

的偏盛偏衰,加重体质的偏颇,进而发生与体质相关的不同疾病。《灵枢•五味》根据“五味

入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归纳五味太过与五脏五体病变的关系,如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衰老病弱);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内心有空虚感);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心胸烦闷)。

《素问•五脏生成》记载:多食咸则脉凝泣而易变色,多食苦则皮枯槁而毛脱,多食辛

则筋急而爪干枯,多食酸,则内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堕落等,认为诸证是“五味之所伤”而导致。这些论述从整体观出发,阐明了饮食五味偏嗜对人体的作用不仅是一脏一腑,而是对人体整体的综合影响。即咸味的东西吃多了,会使流动在血脉中的血瘀滞,甚至改变颜色;苦味的东西吃多了,可使皮肤枯槁、毛发脱落;辛辣味的食品吃多了,会引起筋脉拘挛、爪甲干枯不荣;酸的东西吃多了,会使肌肉失去光泽、变粗变硬,甚至口唇翻起;多吃甜味

食品,能使骨胳疼痛、头发脱落。

4 结语

饮食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偏嗜对体质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可起到

决定性作用。体质是可变的,也就意味着是可调的,当出现偏颇体质时,可以根据不同个体

体质寒热所偏,选择纠偏的食物,以其偏性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使之恢复正常的平衡

状态,以达到人体平和体质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瑞,牛乐,宋建平,等.饮食与体质关系撷要[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321-1323.

[2]孙思邈.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1998:427-428.

[3]陈直.养老奉亲书[ 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