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合集下载

中国的地理学科与学科发展

中国的地理学科与学科发展

中国的地理学科与学科发展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地球上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灿烂的文化底蕴,这为中国的地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本文将从中国地理学科的历史概述、地理学家的贡献、学科教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地理学科的历史概述中国古代就有研究地理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国家领导者就开始注重地理上的研究和认识,如《山经》和《水经注》等著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学科在中国的发展逐渐成为系统的学科体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地理学科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不仅新建了地理部门,还开展了大量的地理实地考察和科研项目。

二、中国地理学家的贡献中国地理学科的发展少不了一批批杰出的地理学家的贡献。

在我国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中,一些地理学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并在学术、教育和实践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比如,钱学森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之一,他所开展的地理学研究活动对于我国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大影响。

另外,冯如敏、章太炎等地理学家也在各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地理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中国地理学科教育现状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理学科是一个重要的学科类别。

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设有地理学系或地理学院,并且在研究生教育层面也开设有地理学专业。

此外,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更新,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理空间分析等前沿领域的研究。

但与此同时,地理学科在一些高校的学科地位还不够突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四、中国地理学科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理学科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首先,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将在地理学研究和实践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可以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划管理、资源环境监测等提供更好的支持。

其次,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将进一步加深,如地理与生态学、地理与城市规划等,这将促进地理学科的综合发展。

土地科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土地科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

土地科学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沈丘县付井镇玉帝庙行政村电话:***********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缺与严重浪费土地而出现的人地矛盾以及中国土地使用过程中管理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从土地科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论述中,指出了加强土地科学所采取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土地土地资源土地科学引言: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

加强和改进国土资源管理,既是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也是巩固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

针对土地管理科学工作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抓好土地科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成果,谋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推动我区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土地科学发展的阶段纵观土地科学发展的历史,大体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可上朔到约2500年前我国《周礼》一书对土地的记载与研究。

欧洲一些国家在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期也开始了有关研究。

但总的来讲,是零星的、不系统的、以描述性为主的分析调查阶段。

二是二十世纪的30至40年代:这一阶段对土地的研究以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制图为主,目的主要在于纠正不合理利用土地的现象。

三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这一阶段是土地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其主要特征是把土地作为自然综合体对待,以此为前提广泛建立了土地分类、土地分级、土地评价与规划利用、土地管理等理论体系,使土地科学有了真正的学科含义。

1、关于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作为自然经济复合体的土地、人与土地的关系、人地复合系统、土地问题的整体、土地问题和土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等。

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经济复合体的土地,研究的领域涵盖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我国的土地整治是指对土地进行规划、治理、开发和保护工作,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承载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进展。

我国加大了土地整治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

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土地整治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见》,明确了土地整治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各级政府也相继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计划,为土地整治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我国在土地整治的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土地整治技术主要包括土地评价、土地分区规划、土地治理与改良、土地复垦和治理模式。

近年来,研究者们针对不同的土地类型和用途,开展了大量的技术研究,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为土地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操作指导。

我国在土地整治实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各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土地整治项目落地,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改善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提高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水平,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鉴于当前我国土地整治面临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未来的土地整治研究应该在以下方面加强和深化。

要加强土地整治政策的制定和落实。

土地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加强协同配合,形成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保障土地整治的顺利进行。

要加强土地整治的科学研究。

土地整治是一门复杂的科学,需要充分运用地理学、农业学、水利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深入研究,提出创新性的理论和技术。

要加强土地整治的监测和评估。

土地整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对其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土地整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要加强土地整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土地整治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土地整治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国在土地整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仍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和挑战。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中叶中国地质史的回顾与展望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从大熊山煤炭的勘探到钻出世界上最深的地球实验室,中国地质学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中国地质学在二十世纪中叶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望未来的地质研究方向。

一. 中国地质学的历史背景二十世纪是中国地质学的重要时期。

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地球科学知识主要是对各类自然灾害的记载和对地质资源的利用。

1901年,德国籍的矿物学家汉斯·符文(Hans Ungemach)在上海创办了“上海矿物普查所”,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的地质研究机构。

此后,奉系督军张作霖、北伐军政府和中华民国政府陆续成立了一批地质机构,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基础。

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地质学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全国范围内的野外地质调查、地质勘探、矿产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随着政治环境的改变,中国地质学也面临着从实用性向理论性转型的挑战。

二. 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历程1. 各类研究机构的成立1949年以后,在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地质学机构不断因时因地成立。

中科院成立后,第一个成立的两个系之一就是地学系。

195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设立地质部,次年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地质部,它负责矿产资源调查和资源勘探开发工作,是当时中国最高的地质行政机构。

1956年8月,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成立,后来的地质调查局也会在该机构的基础上成立。

此外还有中国地震局、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研究机构成立,为中国地质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三门峡水电站的建设1958年,三门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建设。

这座超级水电站的建造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带动了一批大规模的地质研究。

为了更好地指导大坝的施工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中国地质学家经过激烈的探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水电站勘探报告标准。

这套标准对我国大型水电、能源等基础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研究地质演化研究可以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我国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我国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贵州农业科学2018,46(6) :135〜139Guizhou A gricultural Sciences[文章编号]1〇〇1-36〇1(2〇18)〇^〇227-〇135_〇5我国土地整治的发展历程及展望冯应斌,孔令燊,郭元元(贵州财妗大学公管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为土地整治相关研究及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我国土地整治 的发展历程及新时期土地整治阶段进行划分:土地整治发展经历了起始期、探索期、框架体系构建期、全面推进期、综合化建设期和绿色化发展期;新时期我国土地整治将经历差别化发展(2018—2022年)、持续发展 (2023—2035年)和成熟完善(2036—2050年)3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基本农田;生态建设[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Developmental History and Prospect of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F E NG Y in g b in, K O N G Lin gsh en, G U O Yuanyuan(College o f Public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 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Guiyang, Guizhou 550025 v China)Abstract :T he land consolidation developm ental h is to ry and land consolidation stages in new period are divided by lite ra tu re research and com parative analysis m ethod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 r correlation research and w orkers o f land consolidation in China. T he developm ental h is to ry o f land consolidation includes origin al stage, exploration stage, fram e system construction stage, overall advance stage, in teg ration construction stage and greenization developm ental stage. T he land consolidation in new period w ill go th ro u g h the d iffe re n tia tio n developm ental stage (2018—2022),sustainable developm ent stage (2023—2035) and perfection stage (2036—2050) in China.Key w ords:land co nsolidation;farm land w ater conservancy c o n stru ctio n;basic fa rm la n d;ecological construction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土地整治活动的国家,黄帝时期的里田制及西周时期的井田制等都是我国 土地整治的雏形。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

:::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回顾与展望:::对于中国历史地理学来说,20世纪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因为尽管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000多年前,但它出现并形成一门现代的学科却是在这个世纪里。

从这一意义上说,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就是它迄今为止的全部历史。

一、学科发展概况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托名大禹,实际上产生于战国后期,但对历史地理现象的注意和记录在更早的著作中已可找到例证。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著作,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1],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

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至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世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的。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发达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舆地之学(沿革地理)。

到清代,沿革地理学的成就达到了高峰,是乾嘉学派学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沿革地理是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发轫于1 900余年前的《汉书·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长的历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两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政区和疆域、地名、水道的变迁,后者却包括地理学的各个分支。

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求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它们的规律。

土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土地学科发展规划研讨会”综述

土地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土地学科发展规划研讨会”综述
摘要 : 中国土 地科 学学科发 展 已取得 很 大成就 ,表 现 为专 业教 育和人 才培 养成 绩突 出、初步 形成 学科体 系 、 取得 大批 研 究成果 。而 存在 的 问题 主要是 基础 理论 研 究欠缺 、 独特 的土地 科 学研 究方法体 系 尚未 形成 、研 究 角 度单 一 、 学术 交 流质 量 不高 和 学科 带头人 的影 响 力不 足 。土 地 科 学 学科发 展 目前面 临着 巨大 的机 遇和 挑 战 ,应 明确 土地 科 学学科 发展 的基 本 思路 、 发 展 目标及 2 1- 0 0 的主 要建 设任务 和保 障措 施 。 0 0 2 2年 关 键词 :土 地 ;学科 ;成就 ;问题 ;规 划 ;任 务
系 的 土 地 科 学 丛 书 , 目前 , 丛 书 中 土 地 资 源 学 》 、 土
5 0 0 名 硕 士 生 、3 - o 名 博 士 0 8 0 0 1O 博 士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和 中 国 优 计 , l 9 2 0 年 间 , 中 国博 士 99 08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与 中 国优 秀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全 文 数 据 库 中收 录 的 以 土 地 为 关 键 词 的 学 位 论 文 分 别 有 6 l 和53篇 。 l篇 17 112 初 步 形 成 学 科体 系 l 后 ,开 始 系统 全 面地 进 行 土 地 科 学
神 , 中 国 土 地 学 会 学 术 工 作 委 员
2 会在江 西省南 昌市/ 冈山市 召开 教育 ,7 所高校具有土地 资源管理 井
了 “ 土地 学 科 发展 规 划 研 讨 会 ” 。 专业 硕 士学 位 授 予 权 , 1 所 高 校 具 7
本次会议与第 九届全 国高等 院校土 有 土地 资源管理 博士学位授予权 。 地 资源管理 院长/ 系主任联 席会和 每年为 社会输送近3 0 名本科生 、 00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学术发展地理学科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它通过研究地球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揭示地球上的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之间的规律和联系。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地理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治天下之道,必先治其地”就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地理学的重视。

然而,正式的地理学科建设却发生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1899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地学系,奠定了中国地理学科建设的基础。

20世纪初,中国地理学家斯文·赫尔哈尔茨提出了“地球地理学”这一概念,并在中国推动地理学科的整合和发展。

二、地理学科的学术发展随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地理学科在学术研究和教育培养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中国地理学家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地理学科的国际化进程。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国的地理学科涉及广泛,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环境地理学等多个子学科领域。

研究范围涉及地球表层的各个方面,如地貌、气候、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城市化等。

中国的地理学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其中不乏国际级的重要成果。

在教育培养方面,中国的地理学科开设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专业,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的关注和投入。

各级高等院校建立了地理学系和地理研究所,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研究和发展空间。

同时,地理学科的师资队伍也得到了不断壮大和提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地理学家涌现出来。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理学科的研究和教育资金相对不足,影响了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其次,一些重点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提升中国地理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地理学教育需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科技进步,培养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地理学人才。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整治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土地整治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它包括土地利用、土地治理、土地评估、土地规划等多个方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土地整治得到了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对我国土地整治研究的进展进行概述,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展望。

1、土地整治的概念和发展我国土地整治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土地整治主要是对耕地进行整理规划和工程治理。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整治的范围逐渐扩大,包括了生态恢复、城市重建、湿地保护等多个领域。

2、土地整治的技术手段土地整治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整理技术:这是土地整治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综合调查、土地评价、土地规划等内容。

(2)灌溉排水技术:在土地整治过程中,灌溉排水技术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且还能减轻灾害的发生。

(3)植被恢复技术:在土地整治中,植被恢复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适当的植被恢复,能够改善土壤的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土地整治取得的成效我国近年来对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视,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方面,通过土地整治,我国耕地面积得到有效的扩展。

(2)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土地整治通过改善土地环境,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土地整治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通过植被恢复、草地保护等工作,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以生态保护为主要目标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土地整治需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

在进行土地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因开发而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发生。

2、加强土地监管和管理土地资源是我国资源总量相对不足的领域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土地的监管和管理。

要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土地整治的监测体系,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地整治所需要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要加强对土地整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升土地整治的技术水平和效益。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结论
回顾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看到了科技进步和文化传承的脉络, 也领略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当前,中国地图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 发展,但仍需继续努力以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展望未来,中国地图学将在技 术创新、社会需求和学科交叉等方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让我们携手共进, 共同推动中国地图学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地图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01 引言
目录
02 中国地图学史

03 中国地图学现状
04 中国地图学展望
05 结论
引言
中国地图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地理科学分支,对于国家的发展、民生福祉以及 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回顾中国地图学的发展历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科技和 文化的进步,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本次演示将概述中国地图学的 发展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展示一幅完整且充满活力的中国地图 学发展画卷。
其次,社会需求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地图学的发展。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未来的地图将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例如,在国家 安全方面,需要制作更加精准的军用地图和安全防范地图;在城市规划方面,需 要制作更加细致的城市交通规划图和城市绿化规划图;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制 作更加全面的环境污染分布图和生态保护图。
最后,学科交叉将为中国地图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地图学将与更多 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产生新的研究领域和应用方向。例如,与经济学结合可 以研究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产业布局优化;与人类学结合可以探讨文化、社会和 人类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心理学结合可以研究空间认知和空间行为对人的 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等。
谢谢观看
中国地图学史
中国的地图学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出现了刻在 龟甲上的地图。至宋代,测绘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禹迹图》为代 表的一系列全国性地图。明代时期,制图理论逐渐成熟,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中记载了大量的地理调查和地图绘制实践。清代时期,康熙帝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了大规模的地形测量和地图编制工作,编制了《皇舆全览图》等重要地图。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

我国土地利用研究进展概述及展望一、历史发展中国古代对土地利用已有其研究,但主要集中在用地制度、土地资源的所在地以及土地利用的利弊等。

而近代土地利用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土地资源评价、土地变化监测和土地资源保护等方面。

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的土地利用研究逐渐兴起。

政府部门开始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工作,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在80年代,土地利用研究逐渐由政府主导向学术机构转移,不少大学、科研院所纷纷开设环境科学或土地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

二、现状目前,我国土地利用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多学科交叉土地利用研究涵盖了地理学、土地资源管理、环境科学、农业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

这一特点使得土地利用研究更加全面,能够从不同领域多角度分析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问题。

2. 数据化、信息化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土地利用研究数据的获取和分析变得更加便捷和准确。

各种空间数据和遥感影像能够为土地利用研究提供更多数据支持和分析手段,使研究成果更加科学和可靠。

3. 可持续发展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也逐渐意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土地利用研究逐渐从过去的单纯资源开发转向了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更多的关注如何在保护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地方特色突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土地利用研究也在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比如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资源利用更多关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问题;而在西部地区,更多关注农业用地的保护和利用。

三、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土地利用研究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和重点:1. 提升研究水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土地利用研究将更加注重数据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遥感技术、GIS技术等将会在土地利用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土地变化监测、土地资源评价等研究方法也将更加先进和可靠。

新中国70年来土地改革研究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70年来土地改革研究回顾与展望
董志凯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成汉昌的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土地制度与土地改革郭德宏的中国近现代农民土地问题张永泉和赵泉均合著的中国土地革命史何东等人的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史罗平汉的土地改革运动史杜润生的中国的土地改革赵效民的中国土地改革史19211949等等这些著作大多将土地改革作为一场运动史进行研究并且将土地改革运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
关 键 词 :新 中 国 ;土 地 制 度 ;土 地 改 革 ;土 地 政 策 ;土 改 思 想
中 图 分 类 号 :F321.1 号 :1009-9107(2019)06-0031-13
引 言
土地 改 革 作 为 一 项 重 大 的 制 度 变 革,一 直 以 来 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即出现了与 土 地 改 革 相 关 的 著 作 ,例 如 胡 伊 默 的 《土 地 改 革 论 》、 孟 南 的 《中 国 土 地 改 革 问 题 》等 。 另 有 各 地 有 关 部 门 整理 的 资 料 汇 编 等。如 新 华 书 店 华 东 总 分 店 于 1950年编辑出版的《土改后的农村 新 景 象》、广 东 省 人 民 土 地 改 革 委 员 会 1951 年 编 辑 出 版 的 《土 地 改 革 工作经验汇编》、中 南 人 民 出 版 社 于 1951 年 编 辑 出 版 的 《土 地 改 革 后 的 中 南 农 村 》等 。 上 述 成 果 多 倾 向 于对各地区土地改 革 整 体 情 况 的 描 述 和 梳 理,包 括 部 分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数 据 ,为 之 后 土 地 改 革 研 究 提 供 了宝贵资料。
第19卷第6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9 No.6
2019 年11 月
JournalofNorthwestA&F 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发展

中国的地理学科建设与发展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空间分布与相互关系的学科,对于认识和探索地球的奥秘以及解决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近几十年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从地理学科的历史背景、学科建设与发展、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展望中国地理学科的未来。

一、地理学科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地理学科起源于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及《禹贡》等古代文献中的地理记载。

古代地理学注重对地理环境的描述和地理知识的积累,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水利等实用技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另外,中国古代地理学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后世的航海、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地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地理学科在近代中国得到了迅猛发展。

20世纪以前,中国的地理学研究主要以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方面为主,并且以地理学教育为主要目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地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地理学科得到了政策和资源的大力支持,各个高校相继开始设置地理学专业,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地理学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于地理研究的需求日益增加。

中国的地理学家开始从传统的自然地理学研究转向人文地理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发展规划等新兴领域的研究。

在学科建设方面,各地理学科研究机构和高校成立了一系列地理学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加强了地理学科的交流与合作。

三、中国地理学科的影响力中国的地理学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方面,在文化和历史的纬度上,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很多国际地理学学者都来中国进行考察和研究,促进了中外地理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另一方面,中国在现代地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全球地理学界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四、中国地理学科的未来展望未来,中国的地理学科将继续向纵深发展。

中国土地学会三十而立展望“十二五”

中国土地学会三十而立展望“十二五”

龙源期刊网
中国土地学会三十而立展望“十二五”
作者:
来源:《硅谷》2010年第24期
12月19日上午,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暨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大会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

会议传达了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对做好中国土地学会工作的重要批示。

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出席会议,并围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年会主题,对中国土地学会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安徽省政府副省长倪发科出席会议并致词。

中国土地学会名誉理事长邹玉川致词。

会议由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凌志主持。

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特邀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梁鹤年教授作了主题学术报告。

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特邀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加拿大女王大学梁鹤年教授作了主题学术报告。

来源:中国土地学会。

浅析土地工程学科性建设发展

浅析土地工程学科性建设发展

浅析土地工程学科性建设发展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都取得了较明显的进步,推进了我国土地工程的建设。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存在的某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

因此,在进一步发展土地工程学科的过程中,我们要调控建设力度,运用日趋发达的科学技术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以确保我国土地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土地工程的发展历程,阐明土地工程建设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可行性意见以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土地工程;土地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科学建设手段0 引言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国家经济层面、人口层面、社会资源层面以及生态环境层面,国家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以及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都是相当重要的指标。

地球上的土地资源十分宝贵,可供人们利用的土地资源更是稀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人口增长化和城镇化趋势不断加强,人类对土地的需要日益增大。

因此,解决土地问题迫在眉睫。

人类目前首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土地工程,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完善土地资源配置。

1 我国土地工程发展建设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疆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中国的土地类型十分丰富,在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养殖业都投入相当比例的土地资源。

我国一贯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基数大,每个人平均占用的土地资源更是稀少,加之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已经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导致人地矛盾突出,限制了我国土地资源后期的合理开发和建设。

自1980年成立中国土地学会起,专家们在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探讨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在这些岁月中,众多学者都发表了各自有建树的意见和建议,对促进土地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2]。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公民的文化程度不断提升,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人民群众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升,也越来越关注周边土地工程建设的开展状况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情况。

新中国土地管理学科的发展史

新中国土地管理学科的发展史

新中国土地管理学科的发展史已有 997 次阅读2013-2-19 16:4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关键词:学科中国土地管理发展史五十载风风雨雨,三十年桃李满园韩桐魁华中农业大学旧中国是以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土地是私有制,根本谈不上土地规划。

解放后,新民主政权在东北接收了一批日本开拓团农场。

为了让这些农场生产大批粮食供应解放战争前线和之后的新中国建设,有效地利用土地和提高农业生产力,于是向苏联学习,做农场的建设规划。

苏联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组织起成千上万个集体农庄,随之进行了各农庄的土地利用规划。

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联红军提供了充足的农产品。

到了50年代,苏联已经摸索了一整套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技术和经验。

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有了土地张良技术学校。

十月革命后,在这种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了莫斯科土地规划工程学院(即现在的莫斯科土地规划大学),另外在一些农业院校也设立了土地规划工程系。

我国建国初期,先是在东北,后来又在新疆等地,请苏联专家组帮助我们进行国营农场土地利用规划,并开办训练班。

但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耕地规模由几亩、十几亩扩大到几千亩、几万亩,必须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当然就需要大批的土地规划技术人才,于是就采取了三种方式培养。

1.苏联专家在中国办班:由农垦部、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友谊农场、北京双桥农场办土地规划技术培训班。

从农业、农垦、高校抽调技术人员和教师参加培训。

如黑龙江省的刘福华、尤文郁等。

这其中也有跟随苏联专家一块开展国营农场的规划工作,以山、水、田、林、路、村为一体的土地规划设计。

成果必须有三张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规划图和施工图以及必要的附图和附件。

在东北和西北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农场规划,其成果直到现在还起作用。

特别是培训的人才,在后来的土地规划与管理事业中起到了骨干作用。

2.东北农学院培养的人才。

1956年为了适应农业集体化的需要,农业部委托东北农学院从本校和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抽调20名本科毕业生组成师资班。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王万茂
【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
【年(卷),期】2001(015)005
【摘要】回顾了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光辉历史及其取得的系列成果,对今后的学科发展从理论与学科体系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总页数】6页(P22-27)
【作者】王万茂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相关文献】
1.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笔谈)学理·方法·历史--关于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的对话 [J], 饶芃子;姚晓南;陈涵平
2.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J], 徐玉婷;黄贤金
3.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兼评《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历史、现状与未来》 [J], 韩文婷
4."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红学学科建设高端论坛"综述 [J], 高淮生
5.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历史与未来 [J], 王万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

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

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地学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承担着培养地学人才、发展地学教育、繁荣地球科学、为社会服务等重任。

在分析我国地学及地学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地学教育面临的缺陷,并探讨地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途径。

地学教育地质科普发展历程发展趋势途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应善待地球。

而地学教育拥有很强的社会性、全民性,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地学知识,不仅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应在中小学阶段得到强化。

一、地学及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学的性质、内涵及服务功能等都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如下:第一,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种各样实时分析技术、观测技术等的发展促使地学进入到新的地球系统科学阶段,它覆盖全球、穿越圈层,从描述局部现象发展到探索行星的范围机理,拥有较强的系统性、全球性。

第二,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促使地学从面向资源发展为面向保护环境、防灾减灾,地学的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第三,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地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

目前,地学已经从以往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到跟大气、海洋三足鼎立的局面。

人类终于在进入21世纪前夕,从一味要征服自然的狂妄中清醒过来,清晰认识到只有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找寻跟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已发展成为当今地学的研究对象。

因此,今天的地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地学的作用涉及到工业、采掘业、农业、建设规划、军事、旅游等各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地学的施展领域。

地学的发展及变化要求地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等教育,近20年来,我国高校针对地学教育不断增强师资、调整方向、更新设备、拓宽领域,取得较大进展,部分地学专业已发展成学生报考及就业的热点,如地质学等。

然而,还有一些地学专业需求脱节、生源恶化,导致部分国家需要人才的领域面临断层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1-8158(2001)05-0022-06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王万茂(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南京 210095)摘要:回顾了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光辉历史及其取得的系列成果,对今后的学科发展从理论与学科体系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关键词:土地科学;学科建设;回顾;展望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1 历史回顾建国初期,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50年代提倡向苏联学习,国家向苏联派出一批留学生,从苏联引进了土地规划科学,一批土地科技工作者努力学习苏联经验的同时,深入生产实践,开展了大量土地规划工作,期望结合我国实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规划科学,当时在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华中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设置了土地规划专业,培养专门人才,出版专业书籍。

“文革”期间土地规划专业被撤消,各级土地利用管理机构被撤并,土地勘测设计部门被解散。

在这种艰难情况下,土地科技工作者仍积极投身于“三五”、“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1978年农业部恢复土地利用管理局,1979年土地规划专业在华中农学院恢复招生,1980年春经国家科协、中国农学会批准决定中国土地学会作为中国农学会的二级学会,并于1980年11月13日在北京正式成立。

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之时就提出要建立土地科学,并决定组织力量开展土地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在成立大会上认真提出开展土地资源调查的倡议,并对《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进行了认真讨论。

198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讨论会上重点讨论土地资源调查的理论与方法,并对土地科学的研究方向和前沿课题进行认真研讨。

1982年中国土地学会主办的《中国土地》正式出版,为广大土地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学术园地。

1983年中国土地学会郑州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若干年内建立中国土地科学学科体系的宏伟目标,并确定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基础上,编写出有理论根据的、体现现代化水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科学著作:中国土地资源学、中国土地规划学、中国土地管理学、中国土地经济学和中国村镇规划学。

同年5月和10月哈尔滨和济南学术讨论会上集中讨论土地科学体系建设问题,对上述5本专著进一步讨论和协商,同时提出如下建议:在国务院下设统管土地的土地管理总局;尽快颁布土地法;建立土地科研机构;积极培养土地科技人才。

1985年西安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其中一项议题就是深入探讨土地科学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提出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具体方案。

1986年是我国土地管理事业重大转折的一年,也是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的一年,各种土地科学专著和科普读物陆续出版,经过广大土地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初步形成,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1987年成都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上,进一步讨论了土地科学体系和学科建设,认为土地科学由以下10门分支学科组成:土地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规划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土地法学、土地工程学、土地生态学、土地统计学、土地史学等。

同年经国家科协批准中国土地学会升为国家一级学会,并正式创办了《中国土地科学》学术性刊物。

198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土地科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座谈会,就土地科学的对象、性质、体系和学科建设进行了深入地讨论,并决定在《中国土地科第15卷 第5期2001年9月 中 国 土 地 科 学CHIN A L AN D SCIEN CEVo l.15,N o.5Sept., 2001 收稿日期:2001-08-08学》上开辟专栏进行探讨,至今已发表论文30多篇。

中国土地学会自1991年以来把土地科学建设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投入较多的力量开展这项研究。

1991年8月中国土地学会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了第一次土地科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会议对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重大问题如对象,性质和体系等广泛交换了意见,对土地科学体系中分支学科提出具体的建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于今后10年内基本建成土地科学学科体系作为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

1993年10月中国土地学会在武汉召开第二次土地科学学科建设专题研讨会,重点讨论土地科学的主导学科和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重点。

1994年中国土地学会发表了题为《科技进步条件下的中国土地科学》文章,总结了15年来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成果,被中国科协学会工作部组织撰写的大型文集《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所收录。

1995年以来,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讨论更加深入,大量文章涉及到学科体系中分支学科的建设问题,如土地生态学、土地生态经济学、数字化技术应用、3S技术应用。

如1995年12月北京召开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科建设研讨论,重点讨论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性质、任务、学科建设途径和方法。

1998年10月在杭州中国土地学会土地信息与遥感分会和中国测绘与土地学会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面向21世纪中国土地信息系统”学术研讨会,重点讨论了面向21世纪中国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的方向、目标、途径和方法。

1997年中国土地学会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征求“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修改意见通知的要求,召开了多次专家座谈会,全面总结分析了土地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理论与方法,以及发展的前景与展望,并从不同分支学科的角度撰写了10多篇专论,充分阐明土地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形成,并展望良好的发展前景。

1998年3月中国土地学会向中国科协提交《关于建议在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中将土地科学设置为一级学科的报告》,并在中国科协主持召开的“学科发展与学科分类”研讨会上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关注。

20多年来,我国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的实践,有力地推动了土地科学学科建设。

自80年以来我国开展了以县为单位土地资源数量调查;两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00,1997~2010);颁布(1986)和修订颁布了(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1986)和国土资源部(1998),统一管理全国城乡土地。

在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全面开展城镇土地定级估价和基准地价更新、农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市场的建立和培育;土地整理以及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等项工作,伴随着土地科学的成长和成熟,为土地科学学科建设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泉。

与此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管理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土地资源管理教育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1979年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召开了东湖土地规划与管理学术研讨会,一致呼吁“加强土地管理是当务之急”。

之后,许多高等院校相继恢复或新建了土地规划与利用、土地管理本科专业,1987年华中农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硕士点,开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先河。

1992年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成立。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50多所普通高校先后设置了土地资源管理及其相关专业。

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南京农业大学设置了全国第一个“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博士点,并于1999年建立了我国第一批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至2000年全国已有16所大学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国家培养了200余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2 基本成果中国土地学会自1980年成立以来,竭尽全力组织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研讨,使得土地科学建设的基本问题:在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性质、学科体系和分支学科等方面基本形成共识,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1 关于土地的概念土地的概念是研究土地科学建设的基本出发点,涉及到土地科学领域的边界和研究对象等根本性问题,往往对土地的认识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不同学者对土地科学的性质、对象,学科体系和建设思路等问题的具体看法。

就目前文献资料来看,可将土地看成狭义土地和广义土地,平面土地和立体土地,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土地物质和土地权利等4个23 第5期 王万茂: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层次叠置后的综合体。

狭义的土地系指地球表面上陆地部分(1.49×108平方公里),广义的土地从平面上扩展为整个地球表面(陆地+海洋,1.49×108+3.61×108平方公里= 5.1×108平方公里)。

从立体上扩展至地上的某高度和至地下的某一深度,即所谓地球表层。

对于表层厚度持有不同看法,钱学森先生认为,上至大气对流层的层顶,极地上空约为8公里,赤道上空为17公里,平均大约10公里,下至岩石圈的上部,陆地深度为5~6公里,海洋深度为4公里(钱学森,1989)。

若考虑立体地价的评估,根据日本资料,立体地价包括地面上高度100米,地面下深度50米的范围内的地价。

在这个范围内,从土地权利而言,地上权人有行使区分地上权分段转租的权利。

我国目前的土地批租合同中尚未规定地下深度和地上高度。

土地平面观着重于土地的表面(狭义土地),土地立体观则重视地球表层(广义土地)。

若在上述土地观上再加上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财产)的两重性,土地物质和土地权利的二元性,则就使土地概念更加复杂化。

这里不打算对土地概念加以归纳和讨论,但事实上土地概念确实影响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探讨。

这里值得讨论的有关问题如:如何界定土地概念的外延?是否引入立体土地概念?土地科学中土地概念是否包含地产、不动产和土地权利?至今为学术界较为认可的看法是,把土地视为自然、经济、生态、制度和时间的函数,就是说土地是自然、经济、生态在一定产权制度下组成的复合体并随着时间而不断发生变化。

图1 土地概念示意图2.2 关于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毛泽东同志指出:“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对于某一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毛泽东:矛盾论)。

《辞海》在解释“学科”一词时,认为有两方面的含义:(1)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2)教学的科目,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

实际上“学科”的含义要复杂得多。

根据当代科学学认为,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就是指这门学科的“主体域”即主要指“学科主体域”,正如通常所说,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就是反映这门学科的具有不可替代性的研究领域。

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多年来许多学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归纳起来有: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利用与管理、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作为自然经济复合体的土地、人与土地的关系、人地复合系统、土地问题的整体、土地问题和土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等。

在具体表述上存在着差异:土地科学是把土地作为一个自然—经济复合体的特殊矛盾,来研究它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何永祺,1990)。

土地科学是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协调人地关系、解决人地矛盾的科学(许牧、陈瓦黎,19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