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一课教案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共5篇)
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共5篇)第一篇: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校本教案论语学而篇第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1 子曰(1):‚学(2)而时习(3)之(4),不(5)亦说(6)乎?有朋(7)自远方来,不亦乐(8)乎(9)?人不知(10),而不愠(11),不亦君子(12)乎?‛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在生活中践行。
2、背诵本节内容。
教学过程一、出示原文1、学生练读2、领读二、【注释】(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
《论语》书中的‚子曰‛,都是指孔子说的。
(2)而:连词,用在两个动作之间,表示连续的动作。
(3)时习:‚时‛,时间词用于谓语前,做状语,即‚按时、时时‛之意。
‚习‛,温习、练习、反复实践。
(4)之,代词,表示动作对象。
(5)亦,也,也是。
(6)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7)有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8)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9)乎: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语的‚呢‛或‚吗‛。
(10)人不知:此句不完整,缺少宾语。
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11)愠:音yùn,恼怒,怨恨。
(12)君子:《论语》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具有较高道德修养、具有理想人格的人。
二、【译文】孔子说:‚认真地学并按时练习,这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共同切磋学问),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如果自已的才能不被别人所了解,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君子吗?‛三、【评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四、学生背诵教学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原文】1〃2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5)。
《论语》教学设计优秀3篇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理解词句的意思,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2、正确默写课文。
情感目标: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能把《论语》二则改成两段白话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逐步理解两则论语的意思。
4、渗透学习要温故而知新,善于思考的行为品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一则,谁能给大家背背?(复习导入。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根据对他言行的记载而编写的。
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中的有关知识,看看这两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新授。
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检查读音。
如:为矣罔殆3、小组互相读,提出不懂得问题。
4、根据学生提出的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这两则论语的意思。
5、学习汇报。
(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则论语的意思: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就能得到新的体会、新的'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
)6、谁想试着说一说。
7、小组间互相说一说。
8、那这则论语中的一个生字我们能想办法把它记住吗?(指导学生随文识字。
)9、小组自学第二则论语。
10、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把语言组织完整、准确。
11、着重理解“罔”和“殆”的意思,同时记住这两个字。
(教师相机板书,指导书写。
)12、谁愿意再试着说一说这则论语的意思。
13、和你的小组同学再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自愿背。
2、齐背。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27、《论语》二则温故知新为师学不思罔思不学殆反思:学生理解论语二则的含义之后,觉得自己应该如此好学,背诵较快。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5篇
《论语》活动课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积累、理解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4.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4课时。
学习方法:1、诵读法2、评点质疑法第一课时【学习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
预习导学:1、搜集关于孔子其人及《论语》的资料2、细读《论语》十则,熟读成诵课堂导学: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主张仁义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小组汇报,搜集成果)《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_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生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3、朗读课文:范读:学生要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同学们正音正字。
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4、总结三个通假字:ABC5、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论语》十则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学习前五则内容。
1、第一则: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三句讲的是()【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2、第二则:吾:日:三:省:为:谋:忠:交:信:传:习:翻译本则()3、第三则:故:知:可:以:为: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3篇)
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3篇)论语课教案论语一课教案篇一1、导入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孔子简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a)乎传(chuán)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就会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当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选用诵读课型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基本步骤: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
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
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字音: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停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方法一:译文背诵法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论语》六则(第1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
18.《论语》六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重点)2.熟练地朗读课文。
(重点)3.结合注释,理解并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出自儒家文化经典——《论语》。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论.语(lún)诲.人不倦(huì)不亦说.乎(yuè)罔.(wǎnɡ)殆.(dài)不愠.(yùn)默而识.之(zhì)3.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能把其他五则划分好朗读节奏吗?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4.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每一则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一)指导翻译《〈论语〉六则》,并注意积累以下字词(1)通假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2)词类活用①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②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一词多义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可译为“却”)(二)熟读成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
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篇一子曰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目标3预习指导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子曰愠罔殆谓哉焉诲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子曰教师讲解: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子曰3.通假字子曰4.朗读与背诵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子曰四、朗读指导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
(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子曰处理方法: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例性翻译: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子曰八、小结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
a类子曰2.背诵全文。
b类子曰3.默写全文。
c类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论语》第1课时教案
《论语》第一课时教案【教材内容】走近孔子,走进《论语》【教学目标】1、认识孔子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2、了解《论语》的作者和主要内容及文体的特点。
3、学生自我浏览教材内容,初步感知教材的特点。
4、通过听范读,感受古文的节奏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认识孔子的主要思想及主要贡献。
2、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1、本节课的课件。
2、《论语》前三篇的朗读视频。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诞生了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
在这些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当中,有这么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它照耀着、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个人就是(课件出示孔子图像)说出他的名字?对,这个人就是孔子(板书:孔子),被人们尊称为“圣人”(板书:圣人)的孔子。
二、走近“圣人”(1)生平经历孔丘,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万世师表)”。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后世称为“孔孟”。
孔孟两者思想的结合,形成了儒家思想中的“孔孟之道”。
(2)政治才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身处乱世,孔子的政治主张是“礼”和“仁”(板书:礼、仁)的学说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
(3)对世界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出示课件)1988年1月,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论语》教案设计
《论语》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的背景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对《论语》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论语》的作者、成书时间和背景。
强调《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座、讨论和观看相关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对《论语》的了解程度。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2 教学内容:介绍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
分析孔子关于人生、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孔子思想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论语的阅读方法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阅读《论语》的基本方法。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解读《论语》的内容。
3.2 教学内容:介绍《论语》的文本特点和语言风格。
教授如何正确解读《论语》中的成语、典故和寓言。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和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评估:通过练习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论语》阅读方法的应用能力。
第四章:论语中的道德观念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中的道德观念。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4.2 教学内容:分析《论语》中关于孝、忠、信、义等道德观念的表述。
探讨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挑战。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书面作业评估学生对《论语》中道德观念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论语中的教育思想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语》中的教育思想。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应用。
5.2 教学内容:分析《论语》中关于教学、学习、教育原则等方面的观点。
探讨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实践。
5.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
论语教案第一课 巧言令色
论语教案第一课巧言令色,鲜矣仁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
2.理解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重点难点:理解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二、诵读感知1.范读:教师朗读示范。
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自读:学生自读三、合作探究学习1.理解意思: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鲜:少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四、拓展体验: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五、课外延伸了解有志气的毕沅。
论语教案第二课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
2.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三、教学新课1.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
论语课教案 论语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
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优秀8篇论语课教案论语第一课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汇。
2、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培养勤学好问、永不满足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1、教读课。
2、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
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
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
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
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在班上交流: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有关资料: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1、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2、整体感知:⑴教师范读课文。
⑴布置学生划出自己感到最精彩的语句。
3、重点学习与训练:⑴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
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
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
《论语》第一课时学案《论语》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
2、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3、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学习重点】: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学习难点】:重点字词释义,弄清楚通假字。
【课前自学、课中交流】一、自学检测。
1、孔子名____,字_____,_____时期的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家,____家,是____家学派创始人。
政治上主张____教育上主张____。
2、《论语》是___家学派经典着作之一,内容是记录_____及其门徒的____,与_____,_____,_____合称“四书”.3、给生字注音。
论( )语不亦说( )乎愠( )三省( )传( )不习乎曾( )子罔( )殆( )诲( )女( )知之乎弘( )毅()凋( )二、参照注释,理解前五则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
1、第一则:重点词语翻译:子:____时习:____说:____愠:____君子:____【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翻译()内容理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第二句讲的是()第三句讲的是学习的()。
(提示: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修身做人)2、第二则:重点词语翻译: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为:______谋:______忠:______交:______信:______传:______习:______ 翻译本则()3、第三则:重点词语翻译: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为:______总结出这章当中的一个成语()翻译本则()思考:这则论语在学习方面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4、第四则:重点词语翻译:罔:______殆:______翻译本则()思考:这则内容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对于我们学习有何现实指导意义5、第五则:重点词语翻译:诲:______女:______知之:_____为:______是:______【固定句式】“……也……”译作“……是……”翻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课堂小结】:前五则哪几则是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哪几则是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课后作业】1、背诵这五则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15篇
《论语》教学设计15篇《论语》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论语》教学设计1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论语》和孔⼦,掌握常⽤的⽂⾔词语 2、理解前五则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3、感受古⼈的思想和智慧,感受我国的优秀传统⽂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教学过程 ⼀、导⼊激趣 由《论语》和孔⼦直接导⼊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诵读感知 1、学⽣范读,读毕师⽣评点,明确⽂⾔⽂的朗诵要求 2、教师范读 3、学⽣齐读 三、研读分析 1、“学⽽时习”章 (1)“学”指的是孔门弟⼦要学的功课——诗、书、礼、乐等,学这些科⽬,只懂道理⾏吗? 不⾏,还要“时习之”,“习”是实践,是练习,《〈论语〉⼗则》简案,初中⼀年级语⽂教案《《〈论语〉⼗则》简案》。
拖得太久也不⾏,还要经常、按时练习。
这⾥的“学”与“习”有什么区别? 好⽐游泳,先学道理,然后下⽔,等到学会了,会有什么感觉?(说,⾼兴,同“悦”) (2)“朋”就是朋友,有朋友从远⽅来,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呢?(⾃由作答,适当引导与学习联系起来) 孔⼦有门徒三千,来⾃全国各地,来的时间也不⼀样,有早的有晚的,孔⼦这句话是对门徒说的,有什么⽤意? (3)“君⼦”指的什么⼈?孔⼦认为,什么样的⼈才配称作君⼦? (4)这段话都⽤了“不亦……乎”的句式,翻译时要译做“不也……吗” (5)这⼀则谈的是什么问题? 2、“吾⽇三省”章 (1)这段话是谁说的?“曾⼦”是什么⼈? (2)曾⼦说,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讲了三件事,同学们能把三句话翻译⼀下吗?(有不懂的地⽅可以提出来) (3)学⽣翻译,教师纠正问题 (4)讲述“曾⼦杀彘”的典故,问,这个故事⼤致能照应哪句话?《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标 1、了解相关的⽂学常识 2、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
《论语》备课教案
《论语》备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 教学目标了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掌握《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观念。
提高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2. 教学内容《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弟子《论语》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论语》的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论语》的作者、背景及重要思想。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论语》中的经典句子。
案例分析法:分析《论语》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教学手段教材:《论语》原著及注释本多媒体课件:展示《论语》的经典句子及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与《论语》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章:教学安排与步骤1. 教学时间课时:共计45分钟导入:简要介绍《论语》的作者、背景及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讲解:详细讲解《论语》中的重要思想和核心观念。
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论语》中的经典句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其对《论语》的理解程度。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 教学拓展推荐阅读:《论语》相关的书籍、论文,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儒家文化遗址,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2. 教学延伸对比分析:将《论语》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对比,探讨其异同。
跨学科研究:结合哲学、历史、文学等学科,深入研究儒家思想。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论语》中的经典句子和成语。
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观念。
孔子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贡献。
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词汇理解。
儒家思想的深层含义和现代价值。
如何将《论语》的思想应用到contemporary life中。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论语》的内容和儒家思想。
《论语》五则教案
《论语》五则教案教案一:《论语》导读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2.理解《论语》的基本形式和作品结构。
3.掌握《论语》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
4.培养学生对古代经典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复印《论语》的相关章节,供学生阅读和讨论。
3.特制课堂辅助工具,如《论语》的思维导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论语》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3:作品结构1.学生自读: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论语》的作品结构部分。
2.教师讲解:教师对《论语》的基本形式和作品结构进行阐述,如《论语》与其他文献的异同点等。
Step 4:基本思想与重要观点1.学生自读:学生自行阅读教材中的《论语》的基本思想和重要观点。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3.教师点拨: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互相点拨、分享各自的理解和发现。
4.教师讲解: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汇总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的思想。
Step 5:思维导图制作1.学生操作:学生利用特制课堂辅助工具,制作《论语》的思维导图,梳理和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2.学生展示: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并进行互相点评和讨论。
Step 6:小结1.回顾与总结:教师结合课堂讨论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回顾与总结。
2.拓展任务: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论语》的相关章节,撰写读书心得。
教学延伸:1.让学生分组进行文本阅读,针对《论语》中的重要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
2.组织学生进行《论语》的现代释义翻译工作,让学生更能理解和运用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3.布置学生进行《论语》的个人心得写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教案二:《论语》中的人生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中的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观点。
2.理解孔子的人生哲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认读原文(五则经典)
A 老师领读
B 学生齐读
C单个读,老师纠正学生读音。
D接龙读 /抓阄读/游戏读(击鼓传花游戏)
2讲解经典
A 让学生自己谈对每句经典的理解。
B 老师总结点评每位同学的理解,进而对每句经典进行详细讲解;经史互参。
重点字词:说(yue)、愠、鲜、师(名词、动词)、器、
3 学习孔子勤奋学习的精神。
4知行合一,联系实际。
重点
难点
理解并背诵《初识君子》的五句经典
教学步骤
一、导入(5-10分钟)
1 问题导入:同学们听说过《论语》吗?了解它的作者吗?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给予肯定。本环节注重学生自我积累的展现,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观点。
2 知识导入:“君子”一词的由来,由“君子”一词联系到孔子“仁”,由此补充介绍孔子的生平及《论语》其书。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A 学生读原文
B 学生复述故事
4 课堂小练习
1背诵挑战赛,比赛背诵。
2 完成课本上的背诵练习。
5 课堂小结
学生:以采访的形式,让学生就“我对孔子的认识”自由发表意见;
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经典,重点提示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温故知新”、“学而时习”。
作业
1背诵五则经典
2 作业:学习自检表格
文言文常用字讲解:而、 为(不用做过难解释,让学生明白即可)
C 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身例子出发表达自己对经典新的理解。
联系实际:你在学习时有什么好的习惯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你最喜欢哪个老师,为什么?你在这个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历史上“君子不器”的故事:
3 经史子集篇章选读---《画蛇添足》
京麓私塾教案
课程名
《论语》上
课题
初识君子
授课地点
上地佳园2号楼底商二层京麓私塾
授课时间
2017年 9 月 12 日,第 1 周,第 1 节
教学
目标
1 初识孔子,了解孔子生平。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
2 熟读并背诵经典,掌握文言文的断句、语气和节奏。
2 精讲论语经典五句,让学生在感受经典魅力的同时,领悟其中的智慧。
姓 名
年 龄
学习的新本领
你是怎样练习的
还学习什么
学习过程中的优点
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