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具学具
3.1《温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温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概念的引入、摄氏度的定义、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掌握摄氏度的定义,认识体温计和温度计,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认识摄氏度,能够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通过对温度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2. 教学重点:温度的概念,摄氏度的定义,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体温计、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笔记本、课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温度的物体(如热水、温水、冷水),让学生感受温度差异,引出温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5分钟)讲解温度的概念,介绍摄氏度的定义,讲解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使用方法,重点讲解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及其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10分钟)举例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分析体温计的特殊构造在实际使用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正确测量温度。
5. 知识拓展(5分钟)介绍摄氏度的历史,以及温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温度概念、摄氏度定义、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制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简述温度的概念,并解释摄氏度的定义。
答案: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度量单位,定义为水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点与沸点之间的温度间隔,即1摄氏度等于1/100的热力学温标。
2. 题目:请说明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精品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色散》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四章《光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解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通过三棱镜可以将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掌握光色散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解彩虹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解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掌握光色散现象。
2. 能够解释彩虹等自然现象形成原因。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色散现象产生原因。
教学重点:太阳光分解及七种颜色识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屏、幻灯片、彩虹图片。
2. 学具:彩笔、白纸、剪刀、透明胶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形成原因。
2. 例题讲解:(1)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会发生什现象?(2)如何解释彩虹形成?3. 知识讲解:(1)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组成。
(2)当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光因折射角度不同而分离出来,形成光色散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彩虹,并解释彩虹形成原因。
5. 演示实验: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七种颜色光,并让学生亲自操作。
六、板书设计1. 光色散现象太阳光是一种混合光光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2. 彩虹形成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光色散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2)解释彩虹形成原因。
2. 答案:(1)光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光。
产生原因:不同颜色光折射角度不同。
(2)彩虹形成原因:太阳光经过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形成弧形七彩光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光色散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但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用词严谨,避免误导学生。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彩虹现象,解彩虹成因及其与光色散关系。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2章第1节,主要涉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以及声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定义,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并知道声音传播的条件。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的识记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声音现象,如敲击物体、唱歌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的产生原理,讲解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等)传播的过程。
3. 实验演示: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引导学生理解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解释为什么在水中说话声音会变大等。
5.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传播的条件的应用,如声呐的原理、隔音材料的制作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速的概念及计算、声音传播的条件。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用所学知识解释。
(2)声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声音传播的条件有哪些?请列举实例说明。
2. 作业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速是指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其计算方法为:声速=路程÷时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说课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光的反射说课设计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的重点章节,也是人类“看清世界,感受光明”的基本知识。
四大光学现象中“光的色散”课标要求较低,“光的反射”这一课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光在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的现象。
既是认识平面镜、球面镜对光的作用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光的折射现象的基础,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一节课。
本节课包括三个知识板块,分别是:光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规律和光的反射类型。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校八年级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归纳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在探索创造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成因二、说教法与学法1、教法:光学知识比较抽象,鉴于八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依靠实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2、学法:刚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头脑中的物理积淀几乎没有,更谈不上用物理的思维和方法去研究和解决问题,因此我力求改变他们传统接受式学习方法,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在尝试简单的探究过程中,向他们潜移默化地渗透发现式学习方法,从而为以后实现更深入更全面的“自主、合作、探究”打下良好基础。
三、说教具和学具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特点,物理实验不仅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研究物理问题最重要的手段。
它不仅直观、具体,更重要的是它能真实的再现物理情境和物理过程,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直接来源,而且新的课程理念还要求我们要尽可能多的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的探究实验。
当然我们也不会放弃在微观领域和细微过程中教学模拟课件的辅助作用。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套精美课件全集
2024年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物理全套精美课件全集一、教学内容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运动的概念、分类及描述方法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摩擦力的计算与应用摩擦力的实际应用案例3. 浮力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及应用浮力的实际应用案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摩擦力、浮力的基本概念、分类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浮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的产生与作用、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摩擦力演示仪、浮力演示仪、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弹簧测力计、细线、小球、木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和浮力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 力与运动: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举例说明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
2) 摩擦力: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 浮力:讲解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计算方法,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引导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与运动:力的概念、分类常见力的产生及作用方式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分类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浮力:浮力的概念、产生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列举生活中的实例。
2) 计算给定情境下的摩擦力和浮力。
3) 分析浮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2. 答案:1) 略2) 略3)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一、教学内容:1. 透镜的种类和光学性质2. 透镜焦距的测量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4. 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镜的种类和光学性质,能够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 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透镜的焦距,理解透镜焦距与成像的关系。
3.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种类和光学性质,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透镜焦距与成像的关系,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透镜模型,刻度尺,光屏等。
学具:学生手册,练习题,透镜模型,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应用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引发学生对透镜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透镜的种类和光学性质,讲解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透镜成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透镜的种类和光学性质凸透镜凹透镜会聚光线发散光线透镜焦距的测量物距等于像距时,焦距等于物距与像距之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二倍焦距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倒立、放大的实像七、作业设计:1. 完成学生手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测量一颗透镜的焦距,并记录下来。
3. 举例说明凸透镜成像规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透镜的种类和光学性质,是否能够正确测量透镜的焦距,是否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优质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光的色散》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四章光的现象,第三节《光的色散》。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难点:理解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光源、光屏、彩色笔。
学具:三棱镜、白纸、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展示彩虹、彩色电视等生活中的光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色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展示三棱镜分解白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分解出的颜色。
3. 例题讲解:讲解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以红、橙、黄、绿、蓝、靛、紫为例,解释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三棱镜分解白光,观察并记录分解出的颜色,然后根据波长和频率的关系,将颜色按照波长从短到长排列。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分解白光,观察七种颜色的光,并讨论光的色散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三棱镜分解白光太阳光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2. 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3. 光的色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光的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答案:例如,彩虹是自然界中的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经过雨滴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形成美丽的彩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课件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机械运动和力1.1 机械运动1.2 速度和平均速度1.3 力的作用1.4 重力2. 第二章:压强和浮力2.1 压强2.2 液体的压强2.3 大气压强2.4 浮力3. 第三章:简单机械3.1 简单机械的认识3.2 杠杆3.3 滑轮3.4 轮轴和斜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力的作用,认识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现象。
3. 培养学生运用简单机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速度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简单机械的原理。
2.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斜面、滑轮、杠杆、轮轴、液体压强计等。
2. 学具:直尺、三角板、量筒、天平等。
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机械运动、力的作用等概念。
2. 知识讲解: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讲解机械运动、速度、平均速度等概念。
结合实验,讲解力的作用、重力、压强、浮力等物理现象。
通过实物展示和案例分析,讲解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设计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采用图示、表格、公式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 突出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计算平均速度、压强等。
分析题:分析力的作用、简单机械的应用。
论述题:阐述机械运动、浮力等现象。
2. 答案:详细解答每个题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推荐相关阅读资料,拓展学生知识面。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速度的计算: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其计算公式为 v = s/t。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平面镜成像》主要介绍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镜子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其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2.实验法: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
3.讨论法:分组讨论,交流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和应用。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面镜、玻璃板、蜡烛、图片等。
2.学具:记录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镜子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镜子有什么认识?镜子是如何成像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面镜成像。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平面镜成像实验,呈现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特点。
讲解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举例生动有趣,让学生充分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实质。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平面镜成像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教师可举例说明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自拍、化妆等。
第二单元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单元声现象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章节内容第四章第1节声音的产生第四章第2节声音的传播第四章第3节声音的利用详细内容: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 声音的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难点: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的特性,如响度、音调、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在安静的教室里,突然传来一阵声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的振动。
3.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课堂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声音的利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关于声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介质气体、固体、液体声音的利用传递信息传递能量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有哪些条件?2. 声音可以传递哪些信息?举例说明。
3. 实验报告: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1. 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电话通讯、广播等;声音也可以传递能量,如声波清洗、声波焊接等。
3. 实验报告根据实际操作情况编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利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分类目录及器材
√
92 演示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
√
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学生电源、导线、开关 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学生电源、导线、开关、铁芯、电磁铁 学生电源、导线、开关、带导轨的磁场
93 演示磁场对线圈的作用
√
强磁体、导线、学生电源
94 演示线圈不能连续转动
√
强磁体、线圈、学生电源
95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磁可以生电)3
初中物理(新人教版)实验目录及所需器材
一、八年级物理上册共35个实验,16个必做演示实验,4个必做分组实验。
年 级
章节
序号
实验名称
演示30个 分组5个
必做 选做 必做 选做 16个 14个 4个 1个
所需器材
1 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
√
铁架台、酒精灯、圆底烧瓶(带瓶塞)、铁夹,水、烧杯
2 会跳舞的小人
28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第五章 29 演示投影仪
3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3
31 用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
32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3
第六章 33 量筒的使用方法1
34 测量盐水和形状不规则石块的密度
35 纸风车1
演示30个 分组5个
必做 选做 必做 选做
所需器材
16个 14个 4个 1个
章
74 75
探究电流电压电阻关系3 测小灯泡的电阻3
级
76 小灯泡亮度为什么不一样2 77 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亮度2
√ √ √ √
变阻器、定值电阻、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演示悬挂插板 变阻器、小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演示悬挂插板 变阻器、小灯泡(两个不一样)、电池、导线、开关、演示悬挂插板 小灯泡、电池、导线、开关、电流表、铅笔心、演示悬挂插板
物理实验器材八年级上册
带支架凸透镜焦距10cm(30个)
带支架凹透镜焦距-10cm(30个)
带支架三棱镜棱长8cm(30个)
带支架凸面镜镜面直径10cm(30个)
带支架凹面镜镜面直径10cm(30个)
7
光的折射规律
√
10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规律
√
1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12
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
√
50摄氏度塑料演示温度计(3个)
100摄氏度温度计(30个)
铁架台(30个)
15
测量固体液体密度
√
密度计(刻度70)(30个)
铜块、铁块、铝块(各30个)
14
用天平测量固体液体质量
√
托盘天平载重200g(30个)
其他实验器材
试管(可加热)配套试管架、胶头滴管(30个)
试管夹(30个)
烧杯50ml 100ml 250ml(各30个)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器材
序号
实验
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实验器材
1
测量教科书的长度
√
塑料直尺(20cm)(3个)
木质直尺(40cm、100cm)(各3个)
2
气泡的速度
√
玻璃管(长80cm、宽10mm)(10个)
塑料米尺(100cm)(3个)
3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
音叉(512赫兹)(30个)
物理实验电铃(2个)玻璃罩抽气盘(2个)
量筒100ml 50ml(各30个)
塑料量杯250ml 500ml 1000ml(各3个)
酒精灯(30个)石棉网(30个)
演示烧杯500ml 1000ml(各3个)
《探索物理科学之旅》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教案:《探索物理科学之旅》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力和运动的关系》。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相互作用力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认识相互作用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认识相互作用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相互作用力的概念。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相互作用力的辨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器材、二力平衡实验器材、相互作用力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力的现象,如气球被吹胀、悬挂的钩码等,引导学生关注力的作用效果。
2. 知识讲解:(1)力的作用效果: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二力平衡的条件:讲解二力平衡的四个条件,并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3)相互作用力:讲解相互作用力的概念,并进行实验演示,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力。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例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1.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2. 在同一直线上3. 大小相等4. 方向相反相互作用力1. 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2. 在同一直线上3. 大小相等4. 方向相反七、作业设计1. 描述力的作用效果的一个例子,并说明力的作用效果。
答案:例如,用手拍打篮球,篮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说课稿: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一、教学内容:本章主要涉及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教材内容包括:透镜的定义、分类和焦距;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透镜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焦距,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
2. 使学生能够运用透镜成像规律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焦距;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透镜模型、光具座、蜡烛、屏幕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直尺、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幻灯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透镜现象,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
2. 知识讲解:讲解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焦距,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透镜成像的规律。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典型例题,如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计算、照相机成像原理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7. 布置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透镜的基本概念、类型和焦距;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性质;透镜成像的规律。
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解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等于透镜的焦距与物距的比值。
具体计算方法为:放大倍数 = 透镜焦距 / 物距。
2. 题目:分析一个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解答: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利用凸透镜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具体原理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被聚焦在底片上,从而实现拍照。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第4节《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5.4《眼睛和眼镜》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眼睛和眼镜》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四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等内容。
它是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
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与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模拟眼睛成像活动,经历、体验和领悟眼睛成像的原理,通过比较实验,领会近视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3、教学重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应用的物理知识比较多,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须了解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以及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所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难点:眼睛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4、教具和学具教具:多媒体学具:光具座、光屏、蜡烛、白纸、焦距不同的三个凸透镜。
二、教学方法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
因此,我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法、直观教学法、对比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观察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三、说教学程序1、创设情景,提出研究课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我计划创设两种情景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情景一、请大家闭上眼睛,问刚才老师在干什么?情景二、请戴眼镜的同学取下眼镜,告诉大家他的感受。
根据情景请同学们提出一个与眼睛有关的问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1.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状态变化,了解水有三种状态,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学习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3.初步认识固体、液体、气体的微观模型。
【教学重点】1.观察水的状态变化,认识在一定的条件下,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2.观察冰的熔化过程,认识冰的状态变化。
【教学难点】1.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微观模型,了解结构特点。
2.能够初步运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物质的状态变化。
【教学过程】一、物质存在的形态我们在小学的自然课中已经学过,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教师出示各种物质,铁钉、雪糕、水牛奶等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它们各以什么形态存在,这些形态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并归纳出三种状态的特点:像铁钉、雪糕这类固态物质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像水和牛奶这样的液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像气球中的空气这类气态物质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一定的体积,其体积取决于容器的几何尺寸。
二、物态变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有关水状态变化的事例。
先让学生回顾,描述这些现象。
如夏天吃冰棒—冰熔化成水;肉类等食品放入冰箱—水结成冰;烧开水,水开了—水变成了水蒸气;……教师:那么水是怎样变化的?有几种状态存在?下面我们实验来研究。
学生分组实验:(用图中实验装置进行)先指导学生正确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不能吹灭,只能用盖子熄灭)(1)从保温杯中取出碎冰块放入烧杯中进行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冰变成水后继续加热直至水沸腾,观察水沸腾后从玻璃管中冒出的“气”,这“气”在管口处看不见,离管口处稍远,可以看见雾气。
(3)拿勺子靠近玻璃管口接“气”看见水滴从勺子上落下来。
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加热冰,冰逐渐熔化成水,继续加热,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
根据生活经验:再将水放入冰箱中,水还会结成冰。
物理《温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温度》教学设计陈光艳郑伟光连岗中学教具:演示温度计、自制温度计、体温计、烧杯三只、冰水自来水开水学具:自制温度计材料、体温计、实验室用温度计思考回答:大约12-200C思考回答:需要用温度计测量看看有什么不同。
小组交流回答:需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实验室用温度计-200C—1100C分度值10C;体温计350C—420C分度值0.10C寒暑表-300C—500C分度值10C这样设计符合生活实际情况。
小组讨论后回答:温度计的密封液柱上端会被涨破,液体会流出。
用实验用温度计测水温;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1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或容器壁,或没有完全浸入;○2没等示数稳定就马上读数;○3读数时随意离开被测液体;○4读书时视线不与温度计垂直。
这时学生的操作有正确、也有错误,要正确引导学生分析错误。
练习:试按照温度计使用的步骤,把下面的叙述依次排列起来: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物体的温度C让温度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D取出温度计E在温度计数值不再变动时进行读数。
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支温度计有什么不同之处。
A观察量程不同。
B分度值不同C用途不同D结构不同(体温计下面是弯的有缩口;体温计的玻璃柱不是圆的;体温计玻璃柱可以起到放大作用。
)讨论回答:用前甩几下。
体温计的特殊动手实验和分析归纳,达到学生真正掌握温度计使用的目的。
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对摄氏度的理解。
让学生仔细观察现象思考并讨论如何用物理语言表达这种现象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拓展学生知识面。
此处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说法点拨学生说出在这节课上有什么收获或者有什么感想。
3.1温度1、温度t单位摄氏度℃2、测量仪器:温度计(1)原理(2)结构(3) 使用体温计不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