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大师》读后感

合集下载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观后感500字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观后感500字

宗师列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以记录唐宋八大家的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唐宋时期杰出文学家的风采和成就。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启发,对这八位文学家的作品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宗师列传的观后感:一、杜甫杜甫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多以倾诉自己的情感和对民生的关注为主题,他的诗作流露出真挚的感情和对社会现状的担忧。

尤其是《登高》、《春望》等诗作,对于描写自然和抒发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韩愈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以雄辩、豪放、严谨见长,尤其是《师说》、《进学解》等文章,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欧阳修欧阳修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理学家,他的散文以清新、豪放见长,尤其是《醉翁亭记》、《浪淘沙》等文章,堪称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柳宗元柳宗元以其“永明游”一篇,成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为后世游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他的游记以雄辩、清新见长,为后世的游记文学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五、苏轼苏轼是宋代文学家中的巨星,他的词作以豪放、豪迈见长,尤其是《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作,为后世的词坛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瑰宝。

六、欧阳修在我看来,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对我有着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散文作品《醉翁亭记》、《浪淘沙》等,展现了他豪放、清新的文学风格,这对我的写作方式有很大的启发,使我更加注重散文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七、王安石王安石的散文以严谨、雄辩见长,尤其是《新学理论》、《字林》等文章,展现了他理学思想的独到之处,为后世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八、柳永柳永是我国古代文学家中的巨星,他的词作以豪放、豪迈见长,尤其是《浪淘沙》、《望海潮·东南形胜》等词作,为后世的词坛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瑰宝。

在阅读宗师列传后,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八位文学家的成就和风采。

他们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展现了各自独特的文学风采和艺术魅力,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3年《大师》观后感

2023年《大师》观后感

2023年《大师》观后感2023年《大师》观后感1对于丰子恺这个人我以前连姓名都没怎么听说过,一开始放的时候还以为他是某些著作的作者,看过一些才明白,他的确是著作的作者,但他是个画家。

他真的是个大师。

他的画工极强。

丰子恺16岁时离开家乡到杭州开始求学之旅,他看作如“父亲”一般的老师李叔同评价他说从未见过进步如此快的学生,而在经历过数年的流离生活之后,与老师相约定要绘制的《护生画集》更是记录着百姓的生活,寥寥数笔类似于儿童画的画册将其中的精神传遍中国,“连文盲也能看懂”。

他用精神凝实了国人。

中国,作为一个缺少宗教与信仰的国家,在人民翻身做主之后很容易变为一盘散沙,而丰子恺用他的笔,他的墨,在一页页画纸上烙印着真、善、美。

他要用这些去代替宗教信仰所产生的作用,以这样的精神将亿万国人的意志一环一环相扣在一起,共同以这些精神守护这片大地上的真、善、美。

同时,他深深地敬爱着他的老师,也就是已拜入佛门的弘一大师,丰子恺继承了这位高僧对普世苍生的态度,这样的精神,在他的一幅幅画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得心胸比任何人都要宽广,更为博大。

他是一个美好的人。

丰子恺一生都没有对任何人的仇与怨,他的本愿,是以慈爱的胸怀去对待任何一个人,不分身份、民族,但如此一个美好的人的生活却是饱含着惨痛,他用他的画,一路记下了的不是人民生活得惨状,而是一幅幅简单却又祥和,但又不时夹杂了一些悲剧之美的作品—--一代大师,怀着慈爱之心,经历惨痛人世,最终将自己的精神升华,怀着慈悲之心,尽观人世炎凉。

他分得清青红皂白。

年轻时的留学日本令他对日本印象深刻,他很看好《源氏物语》,耗尽毕生沉淀,将这本著作译作了中文。

在那时,这么做的压力是相当大的,人们还沉浸在被敌国侵略,亲友死伤无数的悲痛之中。

但他又何尝没有经历过这一切啊!但他身为一个艺术大师,深谙一部著作对中国的精神的崛起所带来的益处,在众人鄙凝的目光下,将这部著作现于中国。

这种摈弃民族仇恨而客观看待一件文学艺术品的魄力,岂是两三赞词所能比拟的!“莫言千顷白云好,下有人间万斛愁。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观后感800字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观后感800字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观后感800字宗师列传中的唐宋八大家,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的巅峰之作。

其中,韩愈作为其中之一,其作品在唐宋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

而在阅读宗师列传后,对于韩愈这位文学大家的成就和个人品格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韩愈作为其中一位唐宋八大家,其文学成就不可小觑。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令人钦佩的作品,如《进学解》、《师说》等,这些作品无不展现了他的才华和见地。

在宗师列传中对他的评价也可见一斑,他能以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和批判,这也正是他作为文学大家的独特之处。

其次,韩愈的个人品格也是其成为宗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崇尚道德,主张诚信,追求真理,这些品质都成为了他成为文学宗师的重要保障。

在宗师列传中对他的生平事迹的描述,也让人对他的高尚品德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而正是这些品格的熏陶,也成就了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力。

另外,对韩愈作品的深入了解,也让我对他的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进学解》中,他对经世致用、治学求实的主张,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怀,都让人对他的思想立场和风格有了更多的认识。

他能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对教育的关注和对社会的期许,这让人对他的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总之,通过阅读宗师列传和对韩愈的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让我对这位唐宋文学大家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他的文学成就和个人品格都让人佩服和敬仰,他的作品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由于他的杰出贡献与成就,才使得他能在宗师列传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以期能够从中受益,为我们的文学创作和人生道路提供一种重要的启示。

《大师》叶圣陶观后感

《大师》叶圣陶观后感

大师叶圣陶观后感引言《大师》是由叶圣陶撰写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他与大师先生的相识与交流。

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与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对教育的思考叶圣陶先生在《大师》中详细地描述了他与大师先生的相识与交流,以及大师先生对他的教育影响。

这让我对教育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格、塑造情操的过程。

大师先生以他的独特教育方式,去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懂得教学,还要具备品德高尚和高贵情操。

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大师》中,叶圣陶先生对大师先生的敬爱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也让我认识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基于信任、尊重和关怀的关系。

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能够在师长的指导下得到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同时,师长也会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与回报。

在大师先生的教育之下,叶圣陶受到了深厚的教益,也培养了他对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能力。

教育的真谛通过阅读《大师》,我认识到教育的真谛不仅仅在于传递知识,更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

大师先生以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不仅要追求知识,更要追求真理。

他给予学生自由的思考空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质疑传统观念。

这种自由思考的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思考中成长。

自我反思在读完《大师》后,我不禁反思了自己的学习与教育方式。

作为一名学生,我要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探索和挖掘知识的深层次内涵。

我要学会提出问题、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者,我需要借鉴大师先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做一个有高尚情操和专业素养的教师。

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并给予他们自由思考和创新的空间。

总结通过阅读《大师》,我对教育与师生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老舍《宗越大师》读后感3篇

老舍《宗越大师》读后感3篇

老舍《宗越大师》读后感3篇《宗月大师》读后感范文【1】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

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

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

我在精神上物质上都受过他的好处,现在我的确愿意他真的成了佛,并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领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着我去入私塾那样!”这是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师》中的最后一段话。

语言质朴而又真诚。

看完文章,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心潮难平:世上竟有如此悲天悯人的人,如此默默奉献、不计名利的人,如此之“傻”,抛却家业、救济穷人的人……古人总说,“德怨两忘,恩仇俱泯”“扶公却私,种德修身”,然而,人生在世,恩恩怨怨,爱恨情仇,怎能是一句话能化解得了的?真正能置身于名利之外、情仇之外的人究竟有多少?也许我们都是凡人,我们无法像宗月法师一样豁达、一样牺牲一切去救济劳苦大众,但我们却能深深地感受到宗月大师的慈悲为怀、物我两忘的人格魅力。

在此之前,谁会相信世上还有这样的人?宗月大师的出现,却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拥有坦荡心胸、高尚人格的人,正如老舍先生自己所说,是宗月大师以佛心引领他向善。

老舍先生对宗月大师的描写,没用什么华丽的语言,整篇文字再朴实不过。

先是说到他幼时上不起学的情景,于是一个“偶然”,他上学了。

再就讲到恩人刘大叔(宗月大师)如何为救人,竟至倾家荡产,又丧子,继而一家人都入了空门。

文字语言普通简练,就如同与人在闲谈,讲述一件极普通的事情似的。

正是在这样朴实的叙述之中,我们看到,是刘大叔牵着幼年老舍的手,带他一步步走进文学的殿堂;是刘大叔不计回报的资助,帮助老舍从一个只字不识的孩童变成一个杰出的语言大师,并成为一个一生都在为人民说话的“人民艺术家”。

是宗月大师不惜一切救济穷人的无私行为教会了老舍什么才是真正的“舍”,怎样才能真正的“得”,什么才是真正的佛家慈悲心肠。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大师》读后感

《大师》读后感

《大师》读后感近日,我读了一本名为《大师》的书,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作者通过讲述大师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触动,对于人生和成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大师并不是天生就拥有非凡的才华和能力,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勤奋学习和不断积累中成长起来的。

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并没有退缩,而是选择坚持和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明白了成功背后的艰辛和付出,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对于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在书中,大师们不仅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做出了许多值得学习的选择。

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仅没有放弃,还能够从中找到机会和启示。

他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挑战自己,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也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对于成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成功并不仅仅是金钱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内心的满足和成就。

大师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成功,不仅是因为他们拥有出色的才华和能力,更是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热爱和执着。

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也让我明白了成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通过阅读《大师》,我对于人生和成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坚持。

我也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自己,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成功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于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大师。

唐宋八大家宗师列传观后感500字

唐宋八大家宗师列传观后感500字

在观看了唐,宋两朝八位大师的简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深刻智慧和艺术成就。

这些著名学者和诗人对我国的文学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的持久遗产在今天继续激励人们,与人们共鸣。

这些文学巨头的传记充满了令人惊奇的传闻和情感深度,传达了生动而令人信服的生动地描绘他们的生活和作品。

他们追求知识和卓越的献身精神确实令人敬畏,他们的创造才智丰富了我国的文化遗产。

特别是苏东坡的优雅的散文和沉沉的诗歌,以及他面对逆境的不屈不挠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抒情诗抓住了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体验,而他的哲学见解揭示了对生活和人类条件的深刻理解。

与此韩瑜的非凡文学才华和他对真理与正义的坚定不移的执着,赢得了我衷心的钦佩。

他对社会和政治不公的无畏批评反映了一种罕见的道德勇气,他的雄辩的著作继续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

欧阳修的流派和诗歌的精致和学术优雅也吸引了我的想象力。

他的深刻的气质和微妙的智慧通过他的著述而闪耀,他的文学成就为我国文学的优雅和完善奠定了永恒的标准。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白菊怡的文学才能和他对普通人艰难和快乐的沉痛描绘。

他的同情心和对人类状况的敏锐见解使他的诗歌具有永恒的相关性和情感共鸣,这确实令人感动。

李白的诗歌精致的抒情诗歌和情感的深度也给我留下了持久的印象。

他自发无阻的诗歌反映了与自然的深厚的圣餐和生命的赞叹,继续激励和提升人类精神。

王安石深刻的哲学见解和道德诚信深深触动了我的心。

他大胆创新的改革和思想的严谨,给我国历史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文学遗产继续激发和激发思想。

杜甫的深刻文学成就和他对人类状况的无休止的描写使我深为感动。

他的同情心和道德正直贯穿于他的诗歌中,面对个人和民族的逆境,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今天继续激励和提高人们。

唐,宋两朝八位大师的非凡的文学成就,给我国文学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的持久遗产不断在时间和空间上激发和与人们共鸣。

他们的深刻智慧和艺术成就继续丰富人类的经验,并证明人类精神的持久力量。

历代大师如何看意境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历代大师如何看意境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历代大师如何看意境在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意境,是山水画一个永恒的话题。

笔者从意境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角度,谈谈历代大师怎样看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问题。

从南北朝算起,山水画到现在大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在中国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山水画家、理论家,他们通过努力把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现在山水画创作更是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但笔者认为无论何种流派,何种风格还是何种创新,其创作的主旨都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作品的审美趋向和意境。

由古至今,画家们都把山水画视为寄情写心的媒介,也正是如此山水画才能在中国绘画历史长河中昌盛不衰。

在对其作品的分析中不难发现大师们在创作时对意境的重视程度。

从绘画理论史和山水画的发展史来考察,画论中最早涉及意境含义的是唐五代之际的荆浩提出的“景”。

“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笔记法》)汲取四时美妙的景物,创作出气质俱盛(即真)的山水画就是景的含义。

这是意境在绘画理论上的萌芽。

北宋是意境研究飞跃上升的时期。

欧阳修云:“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

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

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在宋代对意境论做出更多贡献的是郭熙和苏轼。

郭熙提出了境界这个审美范畴,境界即意境。

苏轼则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为对诗画意境的表达。

郭熙认为,自然物中有美的境界,但必须经过画家的再创造,才能成为画的意境:“世上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风至此皆入妙品。

单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画家要努力创造可游可居的境界,鉴赏家看画要留意画家所创造的美的境界,境界在山水画创作和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四者都是山水中的真实境界,即实境。

画山水所以要取可游可居的境界,因它优美而引人入胜,是“渴慕林泉者”所向往的地方。

以其为创作素材,经过作者的意匠经营,创作出的意境更加美好,更有感染人的情趣。

国学心得及感悟(通用10篇)

国学心得及感悟(通用10篇)

国学心得及感悟(通用10篇)国学心得及感悟篇1《经典诵读》是我们学生必背的,可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两天我看了一个节目《国学小名士》,让我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国学小名士电视诵读大赛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经典诵读》是我们必须牢记的国学文化,所谓经典是指传统的,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文化珍品。

精美的词句,警示的格言,都给人以文化的陶冶和知识的拓展。

对传统经典做到耳熟能详,无疑是让我们享用传统文化精华的精神盛宴。

当我看到那些选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我的内心倍受鼓舞,他们就是我的榜样,我要努力学习。

我要多看书读报,来丰富我的知识。

看完后我有了深刻的领悟:应未雨绸缪――我无论做何事都要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最佳教材,是弘扬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魅力的法宝。

经典诵读中所含的国学文化须牢记。

这个节目使我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

我希望让我们这五千年悠久的灿烂文化发扬到全世界,让世界关注中国文化,因为她就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国学心得及感悟篇2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

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

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

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

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观后感800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观后感800

一、韩愈的生平及主要著作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一名仲宣,汝州颍上人。

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对唐代文学、宋代诗文都有深远的影响。

韩愈的主要著作包括《原道》、《进学解》、《师说》等,其中《师说》是其代表作之一,讨论了孔子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

二、韩愈的思想观点韩愈倡导“格物致知”,提倡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

他主张要有学问,“立言正无事,则正言足以治世”,可见他对言辞言行的重视,也可见他对学问的要求。

韩愈也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人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自己的身边做起,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三、笔者的观后感在阅读了韩愈的代表著作《师说》后,我深受触动。

韩愈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无疑是对当今社会学术态度的一次鼓舞和警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往往被信息所淹没,难以辨别真假。

而韩愈的“格物致知”理念,强调要以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根本,这对于我们应对当今的社会挑战,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韩愈的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韩愈的思想观点对当代社会也有很多启示。

在信息时代,我们也应该像韩愈一样,提倡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以事实为依据,以真理为根本。

韩愈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以实际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结语韩愈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倡导的“格物致知”理念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对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韩愈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努力完善自己的品德和修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六、对于学术界在学术界,韩愈提出的“格物致知”理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的爆炸,学术界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信息和观点充斥,学术研究也更加需要以客观的态度去审视问题,以严谨的方法去研究问题。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观后感700字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观后感700字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观后感宗师列传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其中包含了唐宋时期八位杰出的文学大家,分别是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王之涣、柳宗元、苏轼和欧阳修。

他们在文学创作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发展。

在观看宗师列传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有感触,对这八位文学大家的作品和性格有了更深的了解。

观看宗师列传,让我对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他们的诗词文章堪称经典,其中杜甫的豪放、韩愈的刚直、刘禹锡的豪放、白居易的耐心、王之涣的含蓄、柳宗元的豁达、苏轼的豪放、欧阳修的忧郁,每一位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的作品所蕴含的深厚内涵,体会到了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对文学创作的精湛技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宗师列传还向我展现了这八位文学大家的性格魅力。

他们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出众的天赋和才华,更在品德风范上树立了典范。

杜甫的忠厚、韩愈的刚正、刘禹锡的洒脱、白居易的宽宏、王之涣的淡泊、柳宗元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欧阳修的理性,他们的性格魅力无疑是他们作品魅力的延伸。

宗师列传通过生动的历史事实和详实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这八位文学大家的风采和魅力,使我对他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观看宗师列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唐宋八大家对我国古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他们的诗词文章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更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更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的特点。

他们的思想观念,情感表达,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观看宗师列传这部纪录片,我对唐宋八大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作品和性格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他们的诗词文章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性格魅力更是让人为之倾倒,使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六大师读后感

六大师读后感

六大师读后感《六大师》是茨威格描写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和描写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与恶魔的搏斗》两部传记的合集,是茨威格最具代表性、也是为他带来极大声誉的作品。

在这两部作品中,茨威格高屋建瓴地描写了六位大师的创作生涯,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心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读了《六大师》我主要有以下的感想:他书中的一些论点自相矛盾,自打耳光,这个改变了信仰的激情者对每个“不”都自主地在其对面树立一个“是”,反之亦然。

他无限地伸展自己的四肢百体,以便把本性的两端扩至永恒。

本性中具有恶魔成分的人总是要把早已被围入樊篱、并且做过调整的概念再进行思考,思考得没完没了,殚精竭虑;即使是无关宏旨,老掉牙的概念,他们也要赋予其火红的色泽和洋溢的热情。

他像西西福斯,总是推着石头到认识的顶峰,但石头复又滚落;总是奋力迎着上帝而去,但上帝永远无法企及。

然而,我是否搞错了呢?陀思妥耶夫斯基不是伟大的信仰布道者吗?他的作品不是始终一贯在给上帝唱颂歌,唱那伟大而动听的颂歌吗?他所有的政治和文学论著不是明白无误、不容争辩地证明他必然信教吗?这些著作不是也表明他信奉东正教吗?不是斥责无神论十恶不赦吗?但是,不能把意愿同实际混淆,不能把信仰同信仰的要求混淆。

陀思妥耶夫斯基总是个翻来覆去的伟大作家,是肉身化了的对比反衬,他把信仰当成一种必需加以说教,他对别人说教,其诚可感——可他自己却不信(指经常性、可靠、固定、可信赖的信仰,这信仰给“净化了的热情”下了个定义,叫做“最高职责”)。

他从西伯利亚给一个女士写信,说:“我想对您说说自己,我是这个时代的孩子,一个多疑、无信仰的孩子,这是真的。

是的,我确信,直至生命终了,我一直会是这个样子的。

对信仰的那份渴求过去折磨我,现在依旧折磨我,这折磨是多么可怕啊!而且,我的信仰证据愈多,折磨愈烈。

”但他从未明说:由于无信仰他才产生对信仰的渴望。

这里又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种崇高的重新评价一切的精神:因为他无信仰并深知无信仰的痛苦,因为他总是把痛苦留给自己并且喜爱痛苦,总是同情他人,所以他才对别人说教要信仰他不信仰的上帝。

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历代名画记读后感(肖溪)

姓名:肖溪学院(系):艺术学院美术系学号:1862002204541历代名画记读后感唐代张彦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大理论家,《历代名画记》为其穷尽毕生精力的力作,现今画记中所载许多画作早已荡然无存,留下一堆名录及妙评供人遐想。

张彦远字号爱宾,出生河东门阀望族,张家三氏为相,从高祖河东公张嘉贞、曾祖魏国公张延赏,再到镇守太原的祖父高平公张弘靖,世代显宦,传到张彦远已是第五世贵族。

张氏的这一身世为其收藏与家学奠定了基础。

作为将相家门及当朝尚书祠部员外郎的他开篇即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

于是教化子民、培养伦理的观点让人误以为立论之精神,于是颇费周折的思量其“成”在何处、“助”又在何处,然而张氏并无细述,只遥遥论及庖牺、轩辕、苍颉等人,概因华夏沿袭象形文字,字、画同源,所以牵强的带有“助”与“成”的功能。

世人皆称中国人是一个早熟的民族:孔子“子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如今被奉为伦理学的经典律令;老子“无为”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名家关于“白马非马”的辩论是认识论向语言学的最早转向;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皆在年代上大大早于同业世界其它地区水平。

艺术史方面,早在公元9世纪,张彦远撰写的《历代名画记》就以专业的思维、系统的表述论述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国绘画史,而在西方,第一本能与之相提并论的艺术史著作——瓦萨里的《大艺术家传》写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历代名画记》问世七百年以后的事儿了。

《历代名画记》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绘画史学科的成熟,不仅是对前辈画家、画论的综述,同时也为而后一千多年的中国绘画发展指明了方向。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该书对于中国艺术以及中国艺术史的巨大价值。

一,张彦远首次以系统的学术方式提出“书画同源”的观点。

在卷一《叙画之源流》中,他写到:“古先圣王受命应,则有龟字效灵, 龙图呈宝……造化不能藏其秘……是时也, 书画同体而未分。

”他认为,书的作用在于传达意思,而画的作用在于显现形状,都是天地圣人的意思,一开始并没有明显的区分。

中国历代文人传记读后感

中国历代文人传记读后感

中国历代文人传记读后感在阅读中国历代文人传记时,我深深被这些文人的才华、思想和境界所感染和震撼。

这些传记透过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对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这些文人传记记录了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在自己的时代中,以其独特的才华和思想,在文学创作、政治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传记,我们能够了解到这些文人在历史变革、社会风潮中的奋斗与执着,他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灵魂。

其中,我最深刻记忆的是唐代文人杜牧的传记。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歌以其婉约、豪放的风格闻名于世。

通过他的传记,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心世界和对于时代变迁的思考。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人生和爱情的热爱和感悟,让人心驰神往。

在读完这本传记后,我对于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状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文人们往往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理想追求,他们用笔墨书写自己的人生和时代的变迁,他们的才华和智慧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得他们的作品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和研读。

通过这些文人传记,我还了解到中国文学的深厚积淀和多元发展。

每一个时代都孕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巨匠,他们不仅为后世写下了闪烁的文学经典,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文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与时代、社会和人民紧密相连,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个人的体验和情感,更是整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

在读完这些传记后,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历代文人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仅代表了他们个人的思想和才华,更代表了中国的精神文化。

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这些传记提醒着我,要保持对于文化传统的敬畏和热爱,不忘本土的力量和独特之处。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文人传记给予了我极大的启发和感悟。

通过这些传记,我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文人的境况和创作状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这些文人以其才华和智慧,用笔墨书写了自己的时代和文化,他们的作品至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审美观。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第一期观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第一期观后感

在观看了"紫禁城的大师:唐和宋朝的八大大师"第一季之后,我对这八大大师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对我国文艺的深刻影响印象深刻。

这一系列纪录片完美地展现了这些有影响力人物的艺术成就和生活故事,使我全面了解他们对我国文化史的贡献。

系列最引人入胜的方面之一是深入探索每位大师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哲学。

例如关于唐朝著名画家韩甘的剧集,生动地描绘了他在绘画中捕捉马的精神和运动的本领。

他描绘动物的创新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后代艺术家,并将他确立为我国艺术史上动物绘画的典范。

这些大师在追求艺术事业时表现出的奉献精神和毅力使我深受感动。

尽管面临众多的挑战和困难,他们仍然坚定致力于艺术的卓越,留下了一个永恒的遗产,继续激励和影响当今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

该纪录片有效地介绍了这些主人公生活和创造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揭示了他们各自时代的文化景观。

了解政治和社会变革对这些大师的艺术表现方式的影响尤其具有启发性,突出了我国历史上艺术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

该系列对我国传统艺术和文学的持久意义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该纪录片通过采访当代艺术家和学者,展示了这些大师的遗迹如何继续塑造现代我国的艺术论述和创作实践,说明了传统美学价值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的持久相关性。

总体而言,"紫禁城内大师:唐和宋朝八大大师"一直是这些偶像人物生活和艺术成就的引人入胜和启蒙之旅。

它加深了我对我国丰富的艺术遗产的欣赏,激励我进一步探索这些大师在我国艺术文化发展中的深刻遗产。

我热切期待这一系列的下一批作品,并期待着深入探索我国的艺术和文学世界。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故事

历代高僧大德开悟故事传说在中国古代,有一位举世无双的佛教大德开悟大师。

他英勇善良,聪明睿智,胸怀慈悲,慈祥可亲,为人民而苦行,为众生而苦修,行善积德,拔苦济难,教人安乐。

一生中,他助人为乐,把佛教智慧传播到每个角落。

他传授经典,宣扬戒律,拯救众生,让苦难者得到慰藉,让迷乱者有了明辨,让黑暗者得到希望,让灾难者有了出路,让贫困者能有饭吃、衣穿、住的地方。

在历代的佛教大德中,有许多开悟大师,他们通过行善、说经、讲法,为社会和佛教留下了坚韧的精神基石。

古往今来,无数开悟大师的思想和事迹,在众多的佛教的风范中流传。

他们的出现,丰富了佛教的观念,改变了社会的面貌,激发了人们的智慧,开拓了佛教的发展,给人们智慧的指导,带来了更加宽广的心灵历程。

其中,无名大师被推崇为开悟大师,因为他实践佛教本性,布施给世人。

他到处流浪,救济贫困,把佛教传到了每个角落,让更多的众生得到慰藉,他自己也得到了佛教的幸福。

梅山禅师也是开悟大师,他一生宣扬佛法,修炼佛法,发表许多大洋说文章,让更多的树立了自己的智慧,领悟了佛法的真谛。

他还开创了梅山禅宗,将他的思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使更多疾苦的众生得到戒定慧修的慰藉。

此外,还有著名的弥勒大师,他以温柔、慈悲心肠现世,把佛教传播到了更多的地方,他的教义和精神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佛教文化,这种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引导了众生的行为。

以上这些开悟大师,在历代的佛教史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之心拯救了无数的众生,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开悟思想被世代传承承袭,为中国佛教文化增添了厚重的篇章。

在今天,受他们教导的精神指引下,我们应当潜心修行,发扬开悟大师的智慧和慈悲之心,坚持佛教观念,发扬佛教文化,善待自然,利益众生,不求回报,只求拯救众生,为世界带来安乐。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师》是今人重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构想,是用敬畏和自信来打造艺术精品的一种努力。

通过展现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精神。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纪录片大师观后感,仅供参考。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篇一纪录片《大师》在荧屏上讲述着中国近代百位大师的厚重人生,感人至深。

他们生在列强入侵、民族兴亡的年代,经历大动荡、大灾难、大变化、大转型,同时也是先行者为家国天下忧思力行的百年。

他们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拯救的伟大使命中。

正如蔡元培所描述的,身处“黑暗主义时代”,却选择直面人生,点燃生命的光芒,照射尘世所及的地方。

这就是一位位民族先贤所共有的大胸怀、大智慧和大爱。

他们始终以“教书育人,启发民智”为宗旨,淡泊名利,不随俗沉浮。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明确“不为升官发财立阶梯”,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马相伯为启迪民智,育人立人,医治愚昧、落后、腐败等社会痼疾,认定教育乃立国立人之根本,倾其所有,捐出三千亩土地办学校。

陶行知同文盲、贫瘠战斗一辈子,到最落后的乡村去办平民教育,一座晓庄师范,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黄炎培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直至今天,其教育思想仍充满生机活力。

这些大师们又是真正的大学问家。

他们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融会贯通,身体力行。

他们有兼容中西的学养,是继往开来的学者,在特定的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

他们的学术成就,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文明传承。

竺可桢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现代气象学家,他倡导“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在抗战烽火中带领浙江大学成为“东方剑桥”,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打下了可贵基石。

童第周是我国克隆事业的开创者,一双灵巧的手创造生命奇迹。

他说“科学家不自己动手就是科学政客”,至今仍振聋发聩。

他们还真正沉得下心来,研究学问,创造艺术。

徐悲鸿到法国学美术,一心浸润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到卢浮宫和各大展馆临摹名画。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读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读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读后感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欧阳修读后感1常听书友说要多读经典,尤其是爱好写文的人要多读读八大家的文,我很认同这个观点。

毋庸置疑,八大家的文章,代表了古代散文写作的巅峰水平,文辞优美,叙事生动,逻辑清晰,道理服人,什么时候读来都是享受。

读八大家的散文,首先体会的是文字的美感,言简意赅,朗朗上口。

而这种美的形式,从不喧宾夺主,恰恰是为了文章的内容服务的。

古文运动提倡“文以载道”,不似骈文词藻华美、内容空洞,而是用诗化的语言去表达实质的内容,语言优美又言之有物。

这也正是八大家的散文得以流芳千年的根本。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古代的交通远远落后于今日,而八大家在官场浮沉之余,都愿意践行亲身实践的'原则,不辞劳苦,寻师访友、踏青交游。

于是后世才能读到《赤壁赋》、《小石潭记》、《石钟山记》等精彩篇目。

写景生动,比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短短50来字,潭中灵动的鱼儿如同在眼前。

八大家提倡形式为内容服务,他们的文章往往抒发胸意、阐述道理,发人深省。

不仅仅是简单的叙事写人,更注重人和事背后的问题思考,篇末往往点出一定的处世观点或者生活哲理。

这种注重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如今经常被提倡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不要盲目从众,遇事能够做到客观思考、公正对待,八大家的思路值得我们学习。

八大家善于阐述观点、讲道理,他们的逻辑能力非常强。

不管是从所思所感中引发人生感慨,还是从某人某事中进行引申论断,他们所作文章都善于紧贴事实、自然过渡到下一层意思,顺序递进,论述周全,非常具有说服力。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就是典型的例子,一百字左右的小文,分为四大句话,讲述四层意思,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令人信服。

再比如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和“不赂秦”国家两方面来分别阐述,支持“赂秦”导致六国破灭的观点,堵住了别人用“不赂秦”国家来反驳他的可能。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观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观后感

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观后感
在观看了《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韩愈》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启发,对韩愈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在唐代与宋代期间,有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名字叫作韩愈。

其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和思想传世久远,被后世称赞为“开启了八个时代的衰退之风”。

观看纪录片使我更深层次认识到,我的了解从他的创作与生活过程中汲取力量。

除了在诗文和写作中体现出自己的文学造诣外,韩愈还因为其对文学理论方面的独特视角与卓越功绩而大放异彩。

他所提倡的文学乃传承精华之理念,强化了文学在社会及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且深刻地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思路。

他创作的诗歌和文章,例如《讲授》和《进德修业》,除了美丽的辞藻之外还拥有深刻的思维。

这些篇章探讨了人性和社会的各种特点以及经验,给读者带来了很多启示.
利用实地取景与权威解析的手法,这部影片使我更真切体会到两汉交替时代的氛围与社会情境。

唐宋阶段是中国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韩愈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他的观念和文学成就也是这一时代文化的缩影.通过了解韩愈的生平和故事背景,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了唐宋文化的独有魅力和价值体现.
观看纪录片《历代名家名作》系列之《唐宋八大家韩愈》的确使我对唐代文学巨擘、国文大师韩愈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该片亦激发了我对博大精深且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强烈的求知欲。

我期望未来会更深入地了解并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和文化,以此获取智慧与启发,为自己的生命历程指引方向.。

明代晚期著名艺术家董其昌注重师法古人技法

明代晚期著名艺术家董其昌注重师法古人技法

明代晚期著名艺术家董其昌注重师法古人技法明代晚期著名艺术家董其昌,在成名之前曾遇上不少用心栽培后辈的良师,慷慨地提供所藏古代名家的作品给他欣赏,更加予以指导讲解。

在耳濡目染下,启发了董其昌鉴赏古书画的眼光,他钦佩古人的成就,经常对着古书画临摹学习,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经过一番努力,在三十七岁前,各名家的画迹几乎都临摹过了,他得到的结论是,古代出色的大画家都不会舍弃传统而空谈创新,只有注重师法古人技法的,才能成为名家。

他的绘画作品,经常是临仿宋元各家的画法,并在题识中加以标榜,例如《仿王维寒林远岫图》《仿董源夏口待渡图》《仿米芾潇湘白云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仿王蒙云山小隐图》等。

大家不要以为董其昌在抄袭前人,这类作品虽名为仿作,但实际上在学习前人优秀技法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和体会,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董其昌说过:“画家初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

”即是说仿古是一个开始,掌握技法之后便不能停滞不前,要利用所学到的技法对着自然实景写生。

因此,董其昌也有不少具独创性的作品,如《婉娈草堂图》《昼锦堂图》和《佘山游境图》等。

此外,董其昌也致力搜集和收藏古代大师作品,并非常仔细阅读和观察每一幅画。

他发现自己收藏的绘画可以展示绘画历史发展的脉络:从唐代的王维,五代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宋代的米氏父子,到元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这条脉络上的画家不仅技法高明,而且水墨山水具有文人气息,最值得后世临摹学习。

黄公望(1269一1354)是其中一位董其昌很崇拜的画家。

他跟其他元代画家都广泛吸收五代、北宋水墨山水画的成就,再充分发挥笔墨韵味,并在画中配以书法和诗文,突出了山水画的文学趣味,把诗、书、画融为一体,成为中国书画的一大特色。

《溪山雨意图》是黄公望七十岁左右的作品,这幅画的构图颇为简单,开始时近处有土坡和高树,隔岸雾锁远山。

渐渐地近景土坡接连江水,于是观赏者的目光便自然投入远山,而且在画面中间的地方,烟云也散开了,层岩叠岭的峰峦也出现眼前,画幅的最后以无边无际的江水作完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代大师》读后感《历代大师》读后感原创:钟皓楠托马斯·伯恩哈德(1931-1989)是奥地利最具有争议性的作家之一。

伯恩哈德于1931年生于荷兰,上学的时候进的是德国纳粹时期的学校,1945年后在萨尔茨堡读天主教学校,其教育方式也与纳粹的教育方式如出一辙,于是他不久便放弃学业,去店里做学徒。

青年时代,伯恩哈德染上肺病,为了抵御疾病带来的恐惧与寂寞,伯恩哈德开始了写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伯恩哈德与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均在20世纪60年代登上德语国家文坛,不久就排进了德语国家重要的作家之列。

伯恩哈德于1968年获得奥地利国家文学奖,于1970年获得毕希纳文学奖。

他的代表作有《维特根斯坦的侄子》、《历代大师》等小说作品,《英雄广场》等剧作。

伯恩哈德一直以来都享有许多独特的称谓,诸如阿尔卑斯山的贝克特、灾难作家、死亡作家、夸张艺术家、社会批评家、敌视人类的作家、以批判奥地利为职业的的作家等等。

他的小说作品一般并不富于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也并不复杂,而是以对人性弱点的充分展现、对社会弊端的猛烈抨击以及对人生的深切感悟而见长,他的语言具有流动的音乐特性,因此,伯恩哈德也被称为“语言音乐家”。

伯恩哈德作品的主题常常涉及疾病、精神错乱、封闭、孤独和死亡,作品中的主人公常常处于一种封闭的生活状态之中。

他的作品也非常具有批评精神,矛头所向从国家首脑到平民百姓,甚至还涉及已经被盖棺论定的着名历史人物。

在伯恩哈德的几乎所有作品里,主人公都会有大段的对奥地利国家、政府的激烈而极端的抨击,并经常会使用类似于麻木、迟钝、愚蠢、虚伪、低劣、腐败、卑鄙的词汇。

在奥地利国家文学奖的颁奖仪式上,他也对奥地利政府进行了尖锐而无情的批判,甚至导致出席颁奖典礼的文化部长拂袖离去。

小说《历代大师》出版于1985年。

《历代大师》通过“个体艺术家”阿兹巴赫尔与雷格尔之间的讲述与回忆,以夸张的手法呈现出了主人公雷格尔充满矛盾的艺术人生。

三十年来,雷格尔每隔一天就去艺术史博物馆固定的长椅上就坐,整个上午都呆在那里,观赏历代大师的艺术作品,但妻子的意外去世使得他意识到,所有的艺术杰作也无法与他唯一所爱的人相比。

当他再次面对着历代大师的艺术珍品,他却从所有的作品里都看出了缺陷,看出了它们作为经过挑选的“国家艺术”的狭隘与虚伪,并不再能从其中得到安慰,不再能借助它们的力量度过人生中真正的困境。

小说作品中也包含了大量对奥地利政府的批判与嘲讽,例如“天才和奥地利不相容,我说,在奥利地你得做一个平庸的人,才能有发言的机会”以及“奥地利是个低劣、糟糕的国家”,展现出了伯恩哈德对奥地利政府的强烈不满。

“国家艺术”的狭隘与虚伪小说《历代大师》被认为是一部基本上回避了所谓现实因素的作品,但其中也并不乏典型的伯恩哈德式冒犯。

伯恩哈德借主人公雷格尔之口,对奥地利政府、哈布斯堡王朝、哲学家海德格尔、作家施蒂夫特、奥地利本国的许多着名音乐家,以及许多已经在博物馆里展出、也就是在艺术史里已经享有了确切地位的历代大师都进行了各种各样尖刻的挑剔与嘲讽。

在雷格尔看来,贝多芬的音乐作品仅仅是咆哮,莫扎特的作品中尽是廉价的煽情,海德格尔是一位愚蠢、可笑、国家社会主义的小市民,蒙骗了整整一代德国的人文学者,至于奥地利的几位着名作家,他们根本上就缺乏写作的能力,他们作品中的哲学思想都是虚伪的。

雷格尔对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不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都属于所谓的“国家艺术”。

在小说的其他部分,伯恩哈德也通过”国家”与另一个名词相结合的构词,例如“国家学校”“国家人”“国家死人”等,讽刺了国家权力的无限膨胀以及国家在各个层面上对个人的压抑与抹杀。

雷格尔以学校中的艺术课程为例,分析了在这样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国家权力之下,自然人的存在是怎样受到了威胁,“国家学生”是怎样失去了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自由的判断力,接受国家对他们的教育与熏陶。

由于任何发表出来的艺术作品也都要经过国家的挑选与判断,符合国家对艺术的需要,因此在小说人物雷格尔看来,只有从未发表过自己作品的阿茨巴赫尔可以称得上独立于国家艺术而存在的“个体艺术家”,可以保留自己的独特个性与作为自然人的完整属性。

雷格尔在评论艺术史博物馆里的作品的时候提到,这里一部分艺术家的作品只是在讨好他们的委托者,是为了金钱和荣誉而创作出来的,另一部分人的作品则只为教会和权贵服务,因此他们的艺术是虚伪的,是多少脱离了他们本人的个性与审美趣味的,是“把自然置入画布上将其杀死”。

以雷格尔对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的指摘为例,雷格尔认为贝多芬的一切作品都是滑稽的,在他的所有作品里,“我们听到的都是轰隆隆作响、气势磅礴和进行曲的愚蠢。

”贝多芬作品里不断循环的乐观、坚定不屈的意志所营造出来的空泛的幻想令雷格尔从中看到了国家主义的步伐,对于反抗国家权威的雷格尔来说,这种精神其实是十分空虚的,它的结果只是摧毁了人的自然属性,使人服从于国家的规训。

艺术史博物馆里所展出的艺术品,展现出的正是国家对于艺术的挑选、掌握与控制的结果,是“被规矩、被约束、被训练、被扭曲、被登记在册的”,都符合国家艺术的标准,都服务于国家的利益。

而创造他们的艺术家也不过是“国家人”,甚至只是“国家仆人”,他们代表了国家甚至是天主教国家的价值判断,因此他们的艺术也具有狭隘而反自然的一面。

也正因此,雷格尔认为搞艺术史的人就是真正的消灭艺术的人,因为艺术史恰恰体现了国家主导的审美对艺术品的挑选与评判。

《历代大师》花费了大量笔墨来讲述一位来自英国的收藏爱好者与丁托列托的着名画作《白胡子男人》的故事。

在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展厅里,一位英国收藏者见到了一幅与自家卧室里悬挂的《白胡子男人》一模一样的画作,而那幅画是他作为遗产继承下来的,他对它的真实性一直都深信不疑。

面对艺术史博物馆里陈列的画作,英国收藏者无法找出它与自己所收藏的那幅画作的任何不同之处,因此他不得不面对可怕的事实:要么他收藏的是赝品,要么博物馆里的这一幅画才是赝品。

两者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要么是收藏者个人的艺术世界迎来其支柱的崩塌,要么就是艺术史博物馆的权威受到挑战。

伯恩哈德借由这一插曲表现出了他对一部分艺术欣赏者的嘲讽,对这些欣赏者来说来说,艺术作品本身的优劣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以愚昧、僵化的方式来分辨所谓的真伪,并对真品的价值盲目信任,甚至是盲目崇拜。

面对这种对历代大师的作品盲目崇拜的现象,伯恩哈德也借主人公雷格尔之口表示,面对艺术品的赞叹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愚蠢行为。

赞叹,意味着全盘接受历代大师的艺术标准,也即全盘接受国家对艺术品的欣赏与评判标准,从而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并将吸收、接纳了这样的评判标准当作一种品味与文化的象征。

与这种做法相反,雷格尔对待历代大师创造的艺术品一直保持着非常严苛的态度,在他看来,反抗国家推行的僵化的艺术品的关键,就在于坚持自己个人化的判断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已经得到盖棺定论的所谓“完美”的艺术品,致力于寻找它们的缺陷。

“人的头脑只有去寻找人类的缺点才称得上是人的头脑”,从这样的表述也可以看出,伯恩哈德借由雷格尔夸张化的论断,表现出了他对批判性的审视与个人化的判断力的重视程度。

艺术作品与人生危机的关系《历代大师》的创作,与伯恩哈德的个人经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开始创作《历代大师》的时候,伯恩哈德的多年挚友、资助人、“毕生的恩人”黑德维希·斯塔维阿尼切克刚刚去世。

伯恩哈德与她多年来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正是通过了这位寡居的、年长他三十七年的女士的扶持,伯恩哈德才得以成为一名职业作家,在伯恩哈德死后,根据他的遗愿,他与黑德维希·斯塔维阿尼切克及其丈夫葬在了同一个墓地。

而小说的主人公雷格尔也是依靠其夫人的大笔财产才过上了不愁衣食的优渥生活,并在婚姻生活中逐渐与他的夫人在精神上达到了高度的契合与相通。

雷格尔夫人的猝然去世、雷格尔谈及此事时强烈的情感迸发以及“她用其智慧和财产拯救了我”这样的描述,也令人联想到伯恩哈德与其资助人的关系。

相比于《历代大师》前半部分的冷酷与极尽嘲讽,小说的后半部分开始表现出激烈的情感波动,流露出雷格尔对妻子的一片温情。

小说的主题也从对“国家艺术”的抨击转向了人们在生活中所感到的茫然与无力,以及艺术作品对于生活危机的无能为力。

从中可以看出,雷格尔对奥地利政府与“国家艺术”的强烈抨击与吹毛求疵,除了与他一贯的人生与艺术观念有关,还与他突然丧妻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历代大师》的前半部分,伯恩哈德已经对艺术史博物馆对于雷格尔的地位之重要、丧妻事件对雷格尔的打击之严重进行了充分的铺垫。

每隔一天去艺术史博物馆上的长椅已经成了雷格尔赖以生存下去的习惯,但这样的习惯却并非是出于雷格尔对艺术的热爱与欣赏艺术的需求。

雷格尔与妻子是在艺术史博物馆的长椅上偶然相识的。

在婚后,他们延续了雷格尔之前就有的生活习惯,每隔一天都要去艺术史博物馆固定位置的长椅上观看画作。

有一天在他们一同去往艺术史博物馆的路上,因为市政部门没有在道路上撒沙土,他当时已经有些上了年纪的妻子就摔倒在地上,因为抢救失败而猝然离世。

雷格尔在谈及此事时愤懑而极端地攻击相关的政府部门与医院,“我现在就一个人了,而且有生之年就这样孤独一人生活了,维也纳市、奥地利国家以及天主教会对此要负责任”,“所谓仁慈医院是我认识的最不仁慈的医院,除了卑鄙无耻拿上帝做招牌外,充斥在那里的无非是技术低劣、利欲熏心”,“我妻子的死是维也纳市的过错,是奥地利国家的过错,是天主教会的过错”。

通过这些措辞激烈的话语,雷格尔在小说一开始就表现出的尖刻甚至是疯癫也就变得更可以理解,雷格尔对妻子的无限深情由此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雷格尔艺术观念的改变,也与其妻子的去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雷格尔曾寄希望于依靠艺术的安慰度过人生中真实的危机。

在妻子生前,雷格尔曾经十分热爱艺术,并且一直都在努力地引导自己的妻子进入文学、哲学和音乐的世界,对她进行所谓的“启蒙培养”,在漫长的讲授与交流的过程中,最终与妻子达到了精神上的相互理解与相互影响。

但在妻子突然去世以后,这些历代大师所留下的精神成果都因为他与妻子的回忆而产生了变化,被他和他妻子的交流过程赋予了不同的色彩。

因此,当他的妻子“带着经我传授给她的广博知识离开了人世”,这样突然的丧失令他感到生活中的空白,仿佛这些知识也随着妻子的生命而一起消逝了,失去了它们的意义与光彩。

当雷格尔转而希望从艺术中获得精神上的支撑的时候,他却发现艺术作品并没有能够给他足够的慰藉,“这些历代大师装满我们的精神保险箱,在生命的决定时刻我们寻找他们的帮助,但当我们打开这精神保险箱,它空空如也。

”由此,雷格尔开始认识到一切艺术都存在缺陷,而正是艺术上同样普遍存在的缺陷使得他可以接受自己人生的缺陷,“这是真理,这个真理使得像我这样一生都处在绝望中的一个人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