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及其意义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不断完善,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在全国各地,许多曾经辉煌的三线建设遗产被重新关注并寻求保护和利用的途径。
这些遗产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见证,更是承载着当年人民勤劳智慧的历史见证,对于保护和利用三线建设遗产,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其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经济效益,并进行合理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一、三线建设遗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三线建设是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一项重要战略工程,是面对国际形势和内外部矛盾变化而提出的一种国家建设战略。
三线建设遗产作为当代中国建立核定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见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三线建设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标志,它的进一步实施,标志着中国从工业生产至人民生产的重大转变。
通过三线建设,当时中国取得了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双赢。
对三线建设遗产进行保护和利用,有利于加强社会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承,提高国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除了历史价值外,三线建设遗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们的建筑结构和设计理念,反映了当时的国家政策和人民生活状况。
军工厂的设计和建造,不仅考虑到工业生产的需要,还兼顾到了员工的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
这些遗产反映了当时国家和民众的理想和愿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对于这些遗产,我们不仅要进行保护,更需要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让它们融入到当代文化生活中,发挥更多的文化功能。
二、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现状尽管三线建设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但现实中它们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并不容乐观。
由于发展的需要,许多遗产面临着被遗忘、被破坏甚至拆除的风险。
许多军工厂、地下工程和交通设施长期未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危害。
与此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对这些遗产进行了一些不够谨慎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了一些浪费和破坏。
在保护和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难题。
首先是保护问题,由于一些遗产的历史悠久,工艺复杂,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而这些正是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所缺乏的。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攀枝花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国西南部。
作为中国的三线建设项目之一,攀枝花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计划。
以下是关于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的详细介绍。
一、背景介绍1.1 攀枝花地理位置攀枝花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地处长江上游和雅砻江中下游交汇处,紧邻云南、贵州两省。
它是连接西南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交通节点。
1.2 三线建设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提出了“三线建设”计划,旨在推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并缩小与沿海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攀枝花被确定为其中一个重点城市,并得到了大量的投资和政策支持。
二、基础设施建设2.1 交通基础设施为了加强攀枝花与周边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大量的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兴建或改善。
- 铁路:攀枝花火车站作为成昆铁路的重要中转站,得到了扩建和改造。
- 公路:修建了一批高速公路和国道,提高了攀枝花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 水运:攀枝花位于雅砻江畔,水运成为重要的交通方式。
建设了港口和码头,促进了水上货物运输。
2.2 水电基础设施攀枝花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因此在三线建设过程中注重发展水电产业。
- 水电站:修建了多座大型水电站,如狮子山水电站、蒲江河水电站等。
这些水电站不仅为当地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还向周边地区输送电力。
2.3 城市基础设施为了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提升城市形象,攀枝花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供水系统:修建了新的供水管网和水处理厂,解决了城市供水问题。
- 排水系统:改善了城市排水系统,避免了污水积聚和洪涝灾害。
- 城市道路:新建了许多城市道路和桥梁,改善了交通拥堵问题。
- 公共设施:修建了公园、广场、体育馆等公共设施,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经济发展3.1 工业发展攀枝花在三线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和石化工业。
- 钢铁厂:修建了大型钢铁厂,提高了地区的钢铁产能。
- 石化厂:兴建了石油化工企业,如攀枝花石化公司。
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
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以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史为中心的作者:王蕾发布时间:2013/10/19 来源:国史网字体:(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建设三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为三线建设者们在实践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探讨是三线建设研一、三线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本建设。
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成果。
到1980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
三线精神的形成发展大致有以下三个历史阶段和初步形成的时期。
1964年,三线建设战略开始实施。
1964~1966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的初始阶段。
如基地就是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建设,从此进入紧张的大建设时期的。
1966~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坏,有一个短暂的停滞时期。
三线基础建设领域的总投资额有所减少,一些工程一度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
三是捍卫国家的国防安全。
1969~1978年是三线精神塑造与传播的时期。
1969年,珍宝岛冲突发生,中苏关系恶化胁来自苏联。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毛泽东更加重视三线建设。
从1970开始三线建设全面恢复和全面铺开重点保证、抓紧抢修。
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决定对三线建设的重点基地实行军管。
到1979年进入收尾阶段。
为了国三线建设的速度加快,在此期间,涌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
雾化提钒技术的创始者江跃华便是攀枝花钢铁厂建是在鞍钢抽调人员支援攀钢的时候,毅然报名去攀枝花的。
他的妻子追忆:“老江这个人,工作就是一切。
”雾功,摘取了全国科技进步奖。
1978年至今是三线精神的延拓时期。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三线建设是指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军事战略考虑下,为了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而展开的一项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这项规划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能源、交通、工业等方面,涉及的范围广泛,工程量大,影响深远。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三线建设遗留下的工程、设施、材料等成为了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如何保护、利用和开发这些遗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线建设的遗产保护涉及多个方面,首先是保护其工程设施。
在三线建设中,修建了许多重要的工程设施,如铁路、公路、水电站等,许多还是当时的技术力作,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工程设施如何进行定点保护,避免被当代的城市化进程所破坏,是第一要务。
其次是对于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的保护。
在三线建设时期,相关的文件资料记录了当时历史的真实一面,也记录了当时的技术水平、社会状况等,对于后人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过程,探究相关的历史事件,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最后是对于相关的文物遗迹的保护。
在三线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文物遗迹,如壁画、雕塑、建筑物等,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得到保护。
而对于三线建设遗产的利用和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首先是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这些遗产资源。
这需要政府、相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们共同合作,对遗产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估,确定其潜在的价值和作用,再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出合理的利用规划。
其次是进行有效的推广和宣传。
通过各种途径,如展览、博物馆、网站等,来向公众宣传这些遗产资源的价值和意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再次是进行有效的经济开发。
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可以使这些遗产资源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也需要强调的是,在保护、利用和开发三线建设遗产过程中,需要尊重历史和文化的原汁原味,不能简单地进行商业开发或是做出不负责任的改动。
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规制度和标准,确保遗产资源的保真性和完整性,不容许出现随意篡改、破坏或是乱象。
攀枝花三线建设观后感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Pan Zhi Hua the Third-tier City Construct of China)原名“四川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隶属于攀枝花市文化电视和旅游出版局,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新区干坝塘村,是中国面积最大、展陈最全的三线主题博物馆,全面展示了全国13个省区三线建设的历史面貌。
博物馆开建于2010年初,2015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项目总投资共计3.4亿元。
2018年年接待游客总量达40万人。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占地面积59亩,建筑总面积24023平方米。
馆内有7个展馆构成。
据2020年4月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显示,博物馆有馆藏文物2万余件,图片3万余张,口述视频人员120人,合计口述8000分钟,视频资料3000分钟。
[1]2017年1月10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被四川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四川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2017年12月6日,荣获“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2021年10月9日,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晋升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浅谈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及其意义
浅谈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及其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三线建设曾在当代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是,攀枝花作为“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大三线建设“龙头”之一,其历史研究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略显宏大宽泛,可供深入挖掘的空间仍十分广阔。
傅斯年曾言:“史料的发见,足以促成史学之进步,而史学之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
”因此,本文拟对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史料搜集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对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论述的范围主要限于攀枝花市所编著、收藏及特有的史料,其他诸如共和国通史,三线建设专著以及中央领导的传记或回忆录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一、文字史料(一)档案资料来自官方的档案资料无疑是攀枝花三线建设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
建国后,涉及特殊时期重大战略问题的档案,开放较为缓慢,地方档案由于限制相对较少,可多利用地方档案研究当代史。
攀枝花三线建设在当时属于国家重大战略机密,并贯穿了整个“文革”时期,因此,档案的保密、加密情况十分普遍。
在笔者目前所了解的情况中,四川省档案馆的三线建设档案高度保密且未能数字化。
攀枝花市档案馆则拥有丰富的有关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档案资料,虽然并非完全开放,但相对而言略为宽松。
同时笔者在搜集档案的过程中发现,加密档案多是因为涉及重大政治事件、工业建设以及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但有关社会生活、民生问题等方面的资料开放程度较高,可以进行查询和利用。
另外,攀枝花市曾拥有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它们也都拥有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
例如攀钢从1968年起就开始对自身的档案进行了初步管理,时至今日,形成了以科技档案为主,文书、会计档案,设计蓝图,文字材料为辅的档案馆藏体系。
因此,这些国企的档案资料在研究过程中也应加以重视利用。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1. 引言攀枝花市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城市。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攀枝花市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给市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线建设成为了攀枝花市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攀枝花市三线建设的资料。
2. 攀枝花三线建设背景攀枝花市是一个山区城市,交通条件一直较为困难。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交通不便,攀枝花市很难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因此,攀枝花市政府决定进行三线建设,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促进经济发展。
3. 三线建设概述攀枝花市的三线建设主要包括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每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3.1 高速公路建设攀枝花市通过修建高速公路,解决了地理条件限制带来的交通不便问题。
目前,攀枝花市已建成了XX条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XXX公里。
通过高速公路的连接,攀枝花市与周边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大大提升了整体的交通效率。
3.2 铁路建设铁路建设对于一个地区的交通发展至关重要。
攀枝花市通过建设铁路,将更多的人和物流顺利连接起来。
目前,攀枝花市已建成了XX条铁路,其中包括XX高铁。
铁路的建设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也为攀枝花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3.3 航空建设航空建设是攀枝花市的又一重要举措。
攀枝花安顺机场已进行扩建,增加了航班数量和航线的覆盖范围。
如今,攀枝花市与国内外的主要城市均有直航航班,方便了市民的出行需求,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4. 三线建设的影响三线建设对攀枝花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交通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其次,三线建设为攀枝花市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机遇,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
另外,三线建设也为攀枝花市赢得了更多的旅游资源和投资机会。
5. 未来展望在三线建设的基础上,攀枝花市将继续推进城市交通建设。
包括继续扩展高速公路网络,加快铁路建设的步伐,提高航空服务的质量等。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观后感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观后感介绍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是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的一座博物馆,展示了中国在20世纪上半叶进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三线建设。
我此次参观了这个博物馆,并深受其展览内容的启发。
以下是对此次观后感的详细介绍和感受。
三线建设的背景1. 战略需求三线建设是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为了应对战争和国家安全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冷战时期的地缘政治压力,为了确保国家独立和安全,在山地和边远地区兴建了大量设施,以应对潜在冲突和敌人的威胁。
2. 建设规模三线建设的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包括地下核工厂、巨型水电站、隧道、铁路和公路等。
这些设施不仅使得防御更加坚固,还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物馆展示内容1. 原始计划和设计博物馆以一系列展板和模型展现了三线建设的原始计划和设计。
这些计划展示了当时中国政府具有远见卓识的规划能力,以及在恶劣条件下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心。
2. 建设过程与困难展览中详细描述了三线建设的建设过程和面临的困难。
施工队伍必须在高寒、缺氧和恶劣的地质条件下工作,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才完成了这些工程。
这让我对中国人民的顽强精神和不屈意志深感敬佩。
3. 三线建设的成就博物馆还展示了三线建设在经济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巨大成就。
通过这些工程,中国成功地将工业和资源转移到了山区和边远地区,提高了国家的自给率和独立性。
三线建设不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还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铺平了道路。
我的观后感和思考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意识到三线建设是中国人民集体努力的结晶,是中国顽强抵抗外来压力的象征。
这些工程的规模和艰巨程度让我对中国的工程建设能力感到惊叹。
我在参观中也思考了三线建设对今天的中国的影响。
这些基础设施在过去几十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也思考了未来的建设挑战,如何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历史故事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历史故事攀枝花位于中国四川省西南部,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这个小城市因为参与了中国的三线建设而闻名遐迩。
三线建设是中国在冷战时期为应对战争威胁而进行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处于国内外多种不利条件的压力下,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决定进行三线建设,旨在将工业中心从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到内陆,以确保国家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攀枝花作为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城市之一,被选定作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地区之一。
在20世纪60年代初,大量的工程师和建设人员涌入这座城市,开展规模庞大的建设工作。
攀枝花迅速发展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建设了电力厂、水厂、钢铁厂和化肥厂等重要工厂。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没有困难和挑战。
攀枝花的地理位置偏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给建设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勇敢而坚定的工人们克服了困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为了纪念攀枝花在三线建设中的贡献,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应运而生。
这座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了攀枝花从一个普通小城市发展为工业重镇的历史过程,其中包括了工程师们的故事、建设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取得的成果。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对那些参与三线建设的人们的致敬。
这个博物馆通过展览、图片、文物和实物等方式,向游客展示了攀枝花的发展历程,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奋斗精神和团结力量的伟大。
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历史故事不仅是一段地方历史,也是中国现代历史的一部分。
这个博物馆的建立和存在,不仅帮助人们了解了三线建设的过程和意义,还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奋发向前的精神。
这个故事将激励着新一代人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铭记过去,展望未来。
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后的思考---传承历史记忆,造福当代民生
观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后的思考---传承历史记忆,造福当代民生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位于花城新区干坝塘,占地6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三线建设博物馆。
这个由五个锥形建筑组成的“五角星”场馆,气势恢宏、别具一格,它不仅象征着攀枝花三线建设取得的丰功伟绩,更承载着几辈人“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和“艰苦创业、勇于奉献、开拓进取、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
博物馆以“三线”为主线,以“博物”为基础,按门类设分馆和展区,并采用实物、图片、文字等传统展示与场景模拟、多媒体、3d投影等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陈。
馆内展厅共有三层:其中一层为攀枝花历史展厅、多功能厅、临时展厅,主要展陈了攀枝花出土的旧石器时期以来的石器、陶器、青铜器、画像砖等珍贵文物,苗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等风格各异的少数民族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攀枝花独特的苴却砚和丰富的矿产、水果等资源;其余两层为三线建设展厅,展陈以“铭刻峥嵘岁月,熔铸历史丰碑”为主题,包括全国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党中央的决策发动、十三省区三线建设展开情况、三线建设推动发展的中西部城市和重点项目、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开发建设、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和成就、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七大板块,主要展陈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三线建设的题词、中央和全国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建设时期的生产工具、建筑形态、生活用品、三线重点企业的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核司令”程开甲、“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攀枝花兰尖磁铁矿发现者常隆庆、刘之祥等三线建设功臣的铜像和贡献。
馆内收藏的文物种类广、数量多,共计10000余件,整个展陈充分展示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工业建设史上一段气壮山河的光辉历程,再现了上千万人参与、四百万人迁徙、几辈人无私奉献的英雄伟绩。
浅析三线建设与攀枝花城市化进程—论三线文物遗产保护与三线文化资源开发
浅析三线建设与攀枝花城市化进程—论三线文物遗产保护与三线文化资源开发发布时间:2022-02-17T07:16:38.878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6期作者:王红英[导读] 四川攀枝花市是应我国三线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建设过程中遗留的三线建设时代烙印,是其丰厚而宝贵的文物遗产与文化资源。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617000摘要:四川攀枝花市是应我国三线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其建设过程中遗留的三线建设时代烙印,是其丰厚而宝贵的文物遗产与文化资源。
攀枝花通过相关文物遗产与文化资源的传播推广来加强城市的文化建设,从而助力攀枝花的转型发展。
本文我们将针对攀枝花三线建设、城市化进程及新时代创新发展中的三线文物遗产保护与三线文化资源的传播推广进行深入探究,希望可以为当前攀枝花市的转型发展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三线建设;攀枝花;文物遗产保护;文化资源开发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城市化建设发展是我国三线建设中的典型代表。
通过三线建设,攀枝花打造成了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贡献了特殊的力量。
其工业建设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交通、能源、邮电等城市基础设施质量不断提升,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的重要战略城市。
攀枝花明确的三线建设时代印记作为重要得文物与文化资源,既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认识到中国的相关建设历史,也可以作为攀枝花城市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来帮助攀枝花进行城市文明建设与转型发展。
接下来我们进行具体探讨。
一.三线建设概述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周边局势紧张,新中国面临巨大战争威胁,急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增强国防实力,降低战争威胁对于中国发展的影响。
为此,自1964年起,由中央政府主导,在全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强全国的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的格局。
而对三线建设划分,则是根据当时中国区域内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地区,攀枝花(时名“渡口”)正是属于三线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地区。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三线建设是指中国在1964年至1979年期间实施的一项战略工程,旨在加强国防建设,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这项工程主要包括交通、工业和军事设施的建设。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工程逐渐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线建设所涉及的许多基础设施开始被新的工程所取代,导致这些设施逐渐被遗弃。
很多原本为了军事目的而建设的设施,如地下战争机场、地下指挥中心等,如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用途,变成了废弃的建筑物。
保护和利用三线建设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建筑物和设施承载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记忆,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建设的见证。
保护和利用这些遗产,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和记忆这段历史,加深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认识。
这些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科技价值。
三线建设时期,中国在工程技术、军事装备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步。
保护和利用三线建设遗产,可以让人们了解当时的科技水平和发展成就,为今后的科技创新提供借鉴和启示。
保护和利用三线建设遗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这些设施和建筑物的规模和布局独特,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通过转型和改造,可以将这些遗产变成旅游景点、科技展览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吸引游客和投资。
这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还可以促进就业和地方产业的发展。
如何保护和利用三线建设遗产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需要加强对这些遗产的调研和保护工作。
相关机构和研究人员应该深入调查和研究三线建设遗产的分布和状态,制定相应的保护和修复计划。
需要制定具体的利用规划和政策。
相关部门可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三线建设遗产的开发利用。
需要建立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平衡各方利益,确保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能够顺利进行。
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
通过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三线建设的历史和意义,提高公众对保护和利用遗产的认识和支持。
可以举办各种活动和展览,吸引更多的人来参观和了解这些遗产。
三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三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三线建设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三线建设使得我国在西部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等地建立了大量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从而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2.增强国防实力:三线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战争威胁,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设施和战略储备,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3.优化产业结构:三线建设涉及到了常规兵器、战略核武器、电子、航空航天和船舶等领域的工业及科研基地的建设,从而优化了我国的产业结构。
4.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三线建设在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钢铁工业企业等,极大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5.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三线建设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投身于国家建设,从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6.培养一代建设者:三线建设过程中,大量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和民工建设者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为国家后续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7.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三线建设是一段充满艰辛历程的历史,这段历史传承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激励着后人继续为国
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三线建设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区域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浅议青少年学生如何传承“三线精神”---以攀枝花为例
浅议青少年学生如何传承“三线精神”---以攀枝花为例摘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在攀枝花开发建设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青少年学生应当铭记“三线建设”历史,传承好“三线精神”。
关键词:三线建设三线精神一、了解“三线建设”历史是传承“三线精神”的基础(一)“三线建设”的由来1964年至1980年,由于国际形势紧张,为了“备战备荒”[1],党中央和直接领导人直接部署,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简称“三线建设”。
[2](二)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1965年3月4日,在冶金工业部关于攀枝花开发建设的报告上,党中央领导人做了“此件很好”的批示,攀枝花“三线建设”大幕正式开启。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从1965年开始长达15年、横跨三个五年计划的“三线建设”,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汇集到攀枝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会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认识“三线建设”成果是传承“三线精神”的根本(一)“三线建设”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攀枝花从一个只有7户人家的穷地方建成了一个120万人口的现代工业城市。
建成了中国西部首个大型钢铁企业攀钢,创造了在2.5平方公里坡地上建设成套大型钢铁厂的世界奇迹,攻克了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
是全国最大的钒钛原料基地、钒钛钢铁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钒产品生产基地。
是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四川南向开放门户。
[3](二)“三线建设”留下了丰富的工业文化遗产。
拥有全国最大的露天钒钛磁铁矿山——兰尖铁矿,有全国最大的独立煤矿——宝鼎煤矿,有全国独一无二的地下火力发电厂——503地下战备电厂,有全国最大的木材水运遗址——金沙江·雅砻江水运遗址,有20世纪建成的最大水电站——二滩水电站……还包括大田会议旧址、大渡口十三幢、攀枝花建设总指挥部旧址及渡口吊桥、密地大桥、老邮电所、大渡口电影院、渡口火车站、攀钢一号高炉、兰尖平硐等系列“三线建设”遗存。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
攀枝花三线建设资料攀枝花三线建设是指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中国四川省攀枝花市展开的一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三线建设是指为应对中国国家安全威胁,特别是中印边界争端,中国政府决定在内陆地区建设一系列重要工程,以提高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发展内陆地区经济。
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的一个重要节点,承担着建设机场、公路、水利和电力等基础设施的任务。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历史背景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当时的国家安全状况和发展需求的机会。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印边界争端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为了加强国家的军事防御能力,中国政府决定在内陆地区建设一系列重要工程,以便能够迅速调动军队和装备。
攀枝花地处四川盆地的西南边缘,地势险要,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实施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通过这个项目,中国政府积累了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经验,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并有效提升了中国内陆地区的发展水平。
攀枝花三线建设不仅仅是建设机场、公路、水利和电力设施,更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它涉及了土地开发、城镇建设、资源开发等多个领域,为攀枝花乃至整个四川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成功得益于中国政府的有力领导、全国人民的支持以及专业技术人员的辛勤努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三线建设,并为此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还得到了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从中受益良多。
攀枝花居民也积极参与到建设中,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对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保卫国家安全和推动经济发展之间取得了良好的平衡。
这个项目也展现了中国政府的决策能力和行动力,以及中国人民的勇于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成功经验对中国今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结回顾起来,攀枝花三线建设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为应对国家安全威胁而展开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工程。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
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探讨三线建设是中国在上世纪50-70年代进行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旨在实现国家的经济、科技和国防建设。
三线建设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程项目,如铁路、公路、机场、水电站等,这些项目不仅在当时对于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如今,如何保护这些遗产,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关于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的问题。
我们需要关注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三线建设遗产面临着遗失、破坏和老化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设施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一些地区的开发建设可能会对这些遗产造成破坏,以至丧失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如何保护这些遗产,使它们能够得到有效的保存和继承,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除了保护,我们还需要关注三线建设遗产的合理利用和开发问题。
这些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观赏和教育价值。
对于一些保存完好的三线建设遗产,可以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使其成为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资源。
一些水电站、铁路等设施也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和改造,转型为现代化的产业基地,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
合理利用和开发三线建设遗产,不仅可以实现对这些遗产的价值最大化,而且也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文化的繁荣。
在保护和利用三线建设遗产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政府需要加大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的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遗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为保护和利用遗产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政府也需要加大对遗产保护利用开发的资金投入,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对三线建设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发挥自身的专业和技术优势,为遗产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支持。
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利用开发的重视程度,以培养社会各界的保护遗产的意识和行动力。
三线建设口述史料收集整理刍议
济社会发展 ,建成 了国家可靠的战略后方 ,意义重大。三线建设
通 过借鉴 与之相关 的学科理论 ,非均衡增长理论 、制度经济
研 究 很 多 涉 及 国家 机 密 的 档 案 史 料 至 今 都 没 有 解 密 ,无 法 查 阅 。 学 、区域经济学等基础理论 ,结合三线建设 的历史背景 、发展 区位 、
有 的生动而丰富的历史真实 细节 ,可 以对 文献 资料进行深刻 的理 2_1 三 线 建 设 企 业 的 区域 分 布 和 关 联
解 和认识 ,能够形象地 印证历史 、重现历史。
运用历史学 、文献学 、档案学研究方式 ,确定 横向到底 、纵
1.2 三 线 建 设 口述 史 料 收 集整 理 的 必 要 性
根据个人亲闻亲历而 口传或笔记的材料 ,均可称为 口述史料。 口 深入 ,宏 观研 究多,微 观研究少 ,存在一些薄弱之处 ,尤其是研
述史料的价值 ,主要表 现在 受访 的当事人往往 是重 大历 史事件 的 究 中 缺 乏 档 案 史 料 的运 用 ,学 术 界 对 三 线 建设 的研 究 多数 运 用 前
未开放 ,开放过了的可能又有薪 的开放要求 ,即便是专业研究者也 技术扩散等问题 ,为后续研究与职能部门决策提供服务。
不 一 定 能 够 充 分 地查 阅 。所 以 ,单 凭 文 献资 料 进 行 三 线 建设 研 究 , 2.2 三线企业存续现状和发展变迁的 系统梳理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口述 史料 ;收集整理
[中图分 类号 ]G255
[文献标 识码 ]A
三线建设是 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 ,初步改 的历史研究提供大量文献资料中缺乏的社会史资料。
变 了 中 国东 西 部 的不 平 衡 格 局 ,促 进 西 部 少 数 民 族 和 贫 困 地 区 经 1.3 三 线 建设 口述 史料 收 集 整理 的作 用
试析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及其意义
试析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及其意义
黎明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29)002
【摘要】随着年代的推移与史料的不断发掘,三线建设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工程中的"龙头之一",自然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前提,目前现存史料主要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对相关史料进行搜集、整理及应用方法的探索皆对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5页(P20-23,37)
【作者】黎明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成都 61006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D232
【相关文献】
1.中国大三线建设的记忆r——从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谈攀枝花精神的铸就 [J], 李生军
2.攀枝花: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探索与思考——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文化人类学解读 [J], 伍维根;王联勋
3.三线建设博物馆的集体记忆呈现探究——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为例 [J], 刘静伊
4.妈祖民间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以莆田学院妈祖民间文献史料搜集与整理为例 [J], 陈春阳
5.浅谈高考改革新形势下地方史料的搜集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承德市范围内史料搜集与教学应用为例 [J], 蔡立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
试述三线精神的核心内容与现实意义——以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史为中心的作者:王蕾发布时间:2013/10/19 来源:国史网字体:(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建设三线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为三线建设者们在实践过程中长期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探讨是三线建设研一、三线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一般来说,三线建设是指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到70年代中期,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经济建设为中心本建设。
三线建设取得了相当成果。
到1980年底,国家在三线地区建成了868个企业和研究机构,生产能力约值231亿元,大大改变了国防工业的布局陈东林:《三线建设:备战时期的西部开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程中,三线精神逐渐产生、形成,并在三线建设调整后得到延拓。
三线精神的形成发展大致有以下三个历史阶段和初步形成的时期。
1964年,三线建设战略开始实施。
1964~1966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大规模进行的初始阶段。
如基地就是1964年10月,中共中央批准建设,从此进入紧张的大建设时期的。
1966~1969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坏,有一个短暂的停滞时期。
三线基础建设领域的总投资额有所减少,一些工程一度处于停工、半停工状态。
三是捍卫国家的国防安全。
1969~1978年是三线精神塑造与传播的时期。
1969年,珍宝岛冲突发生,中苏关系恶化胁来自苏联。
在严峻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毛泽东更加重视三线建设。
从1970开始三线建设全面恢复和全面铺开重点保证、抓紧抢修。
中央军委和国务院决定对三线建设的重点基地实行军管。
到1979年进入收尾阶段。
为了国三线建设的速度加快,在此期间,涌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
雾化提钒技术的创始者江跃华便是攀枝花钢铁厂建是在鞍钢抽调人员支援攀钢的时候,毅然报名去攀枝花的。
他的妻子追忆:“老江这个人,工作就是一切。
”雾功,摘取了全国科技进步奖。
1978年至今是三线精神的延拓时期。
攀枝花:传承“三线建设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攀枝花:传承“三线建设精神”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活动背景】攀枝花,是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誉。
作为昔日的三线重镇、百里钢城,攀枝花不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更有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三线建设精神”。
经过十几年来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积极探索,如今的攀枝花活力四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工业化率、城镇化率等指标均位居四川前列,正逐渐成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阳光花城、康养胜地。
近年来,攀枝花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揽,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景观建设、法制建设和文艺作品创作,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文明攀枝花”建设提速升位,全民、全域、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美丽攀枝花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攀枝花还开展了“四川好人”“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一系列推荐评选活动,举办“感动攀枝花”第四届道德模范颁奖晚会,组织道德模范巡讲、巡演300余场(次),累计有20余万名群众收看收听,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集群”不断壮大,正能量不断弘扬;选树了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西区玉泉街道巴关河社区等16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示范点,积极培育文明风尚;加强文明细胞建设,新晋省级以上文明单位(村镇、校园)37个,建成省级“四好村”20个、市级“四好村”100个。
攀枝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海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愿景。
“我们要以本次讲坛为契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打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这场硬仗,传承弘扬‘三线建设精神’,推动文化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响阳光花城、康养胜地的品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
”(本报记者李晓东见习记者冯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搜集及其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三线建设曾在当代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近年来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但是,攀枝花作为“毛主席最关心的地方”,大三线建设“龙头”之一,其历史研究虽已取得一些成果,但略显宏大宽泛,可供深入挖掘的空间仍十分广阔。
傅斯年曾言:“史料的发见,足以促成史学之进步,而史学之进步,最赖史料之增加。
”因此,本文拟对攀枝花三线建设的史料搜集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对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论述的范围主要限于攀枝花市所编著、收藏及特有的史料,其他诸如共和国通史,三线建设专著以及中央领导的传记或回忆录等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一、文字史料(一)档案资料来自官方的档案资料无疑是攀枝花三线建设史研究最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
建国后,涉及特殊时期重大战略问题的档案,开放较为缓慢,地方档案由于限制相对较少,可多利用地方档案研究当代史。
攀枝花三线建设在当时属于国家重大战略机密,并贯穿了整个“文革”时期,因此,档案的保密、加密情况十分普遍。
在笔者目前所了解的情况中,四川省档案馆的三线建设档案高度保密且未能数字化。
攀枝花市档案馆则拥有丰富的有关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档案资料,虽然并非完全开放,但相对而言略为宽松。
同时笔者在搜集档案的过程中发现,加密档案多是因为涉及重大政治事件、工业建设以及矿产资源等方面的信息,但有关社会生活、民生问题等方面的资料开放程度较高,可以进行查询和利用。
另外,攀枝花市曾拥有多家大型国有企业,它们也都拥有自己的档案管理系统。
例如攀钢从1968年起就开始对自身的档案进行了初步管理,时至今日,形成了以科技档案为主,文书、会计档案,设计蓝图,文字材料为辅的档案馆藏体系。
因此,这些国企的档案资料在研究过程中也应加以重视利用。
此外,由中共攀枝花市党史研究室主编的《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绿皮书)一书中,精心搜集了从1936—2000年攀枝花开发建设中的重要报告、文件、批示、题字词和图片等珍贵资料及原始文献上千份,史料价值极大。
不过遗憾的是,此书系内部参考资料,印刷册数不多,加之早年许多单位和领导并不重视保存,导致目前存本很少。
(二)报刊1965年初,攀枝花特区党委决定创办《火线报》,以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中央的备战指示、报道工业基地建设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好人好事为宗旨。
开办时为油印四开张,不定期发行,人员仅4名。
5月1日,《火线报》第1期出刊。
9月3日从第8期开始改为铅印,周二刊,每期印刷4000份,限市内发行,并上送冶金部和西南三线建委办公室。
1967年2月《火线报》及其印刷厂实行军事管制。
3月,改《火线报》为《红色电讯》,只刊新华社电讯,不发地方稿。
《火线报》共出刊130多期。
9月,报纸停刊,编辑部撤销,采编人员下放劳动。
1968年3月,攀枝花市革委会成立,决定筹办《新渡口报》,编辑部设编辑、记者、摄影、校对、电台等组,共40余人。
5月1日出刊,四开四版,周六刊,每期印2万余份。
1969年11月,根据中央和成都军区、省革委的指示,《新渡口报》停发地方稿,只留两人编发电讯,其余采编人员集中学习。
1971年5月,根据省革委关于撤销地方报纸的指示精神,《新渡口报》停刊,只留少数人组成报道组,大部份采编人员被调出报社。
由于各种原因,今天,攀枝花日报社仅保留了极少数的《火线报》与《新渡口报》的残存本,且不对外开放,这对于攀枝花三线建设的研究实属一大遗憾。
(三)地方志、地方年鉴、地方史志、文史资料、地方党校出版书目目前,攀枝花市的志书以时间为分期,共有两本,分别是《攀枝花市志》(1964—1985)《攀枝花市志》(1985—2005)。
以攀枝花市所辖区县作为划分标准的,还有《东区志》《西区志》《盐边县志》《米易县志》等。
另一方面,如攀钢、攀矿等国企也都拥有自己编著的志书,如《攀钢志》《攀矿志》等。
除此之外,市一级还编有专业志如《攀枝花市交通志》《攀枝花市卫生志》《攀枝花市城市建设志》等。
另外,还有由攀枝花市人民政府主办,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按照年份依次编纂的《攀枝花年鉴》、《攀枝花市东区年鉴》和《攀枝花市西区年鉴》。
资料性、实用性和工具性是地方志和年鉴的重要特征,“述而不论”则是地方志的编写原则。
作为重要的参考工具书,以上资料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反映攀枝花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情况,为研究攀枝花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基础史料。
当然,地方志存在着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这是因为编纂人员的背景不同,以前从事的工作不同,对地方志编纂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地方志尽管是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研究的史料宝藏,但亦有其先天不足之处。
故在进行研究的同时应当利用多种志书进行相互对比、佐证为宜。
1984年,《渡口史志》正式创刊,后更名为《攀枝花史志》,是由攀枝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的以记录攀枝花历史,宣扬攀枝花文化的期刊杂志,至今仍在发行。
笔者曾前往攀枝花地方志办公室进行搜集,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期数众多,已无法全套搜集齐全。
《攀枝花文史资料》则是由攀枝花市政协主编的以反映攀枝花建设历史为主题的文章汇编,每一期都有一个大标题作为主要内容导向,如《攀枝花文史资料·第10辑·共和国不会忘记》。
其中所收录的文章与《攀枝花史志》类似,史料价值也与《攀枝花史志》相当,但文章内容更加详细。
简而言之,这些资料专辑一般包括文献资料、报刊资料、专题资料、回忆录、大事记等,内容涉及人民公社的各个方面,且多以回忆录为主,是当事人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弥补了其他类别史料汇编的一些不足。
但里面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史实不准确的地方较多,仅可作为参考、佐证使用。
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多年来已经出版了一些有关攀枝花开发建设历史的书籍,如《攀枝花开发建设史大事记》《攀枝花之最》《中国共产党攀枝花历史日志》《从神秘走向辉煌——攀枝花开发建设史话》等。
此类著作引用的史料基本来源于档案或权威著作,大多可视为第一手资料,书中内容较为严谨,是研究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应当重视的重要史料来源。
(四)文学作品、回忆录攀枝花三线建设因其艰苦与传奇性在当年“三亲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部分“三亲者”后来撰写了一些回忆录、报告文学、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
目前已出版的关于攀枝花三线建设的文学作品,如朱中一所著的《火红的攀枝花》,顾秀的《历程回望》,王春才主编的报告文学集《金色浮雕》《穿越大裂谷》《三线建设铸丰碑》等,地方文史杂志也收录了一些诗歌,辞赋。
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三亲者”所著,能够提供许多官方资料中没有的细节,对于深入了解那段历史,特别是社会经济史,大有裨益。
但是这些文学作品往往带有很浓烈的情感色彩,而非理性的表达,真实性与虚构性并存。
因此利用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如何“去伪存真”,如何分析、利用其中的“史料”,是一个应当注意的问题。
二、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可以用来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填补历史研究的空白。
攀枝花市拥有丰富的实物史料,如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成昆铁路(金江段)、渡口十三栋、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其中一些至今仍在运作。
以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为例,该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三线建设博物馆,搜集了宋平同志为博物馆题写的馆名,江泽民同志对三线建设的题词,彭德怀、李井泉、钱敏、徐驰、杨超等同志三线建设时期文物,中央和全国十三省区三线建设的决策文献史料,三线重点企业航空、船舶、机械、交通、常规兵器等各类三线建设文物10000余件(套),图片2万余张。
与此同时,博物馆还采集了国家相关部委、省、市、企业三线建设领导者、亲历者和研究学者等120人的高清口述历史视频,历时8000多分钟,还搜集了其他三线建设时期视频资料3000多分钟,为研究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提供了最直观、生动的丰富材料。
一般来讲,实物史料的实证能力是超过文字史料的,若能在研究成果中穿插相关的实物史料,那么无疑将对整个成果的学术价值有较大的提升。
三、口述史料口述史料是当代中国史研究中除档案资料外的另一重要史料来源,尤其对于档案资料普遍加密的攀枝花三线建设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首先,口述史料能够纠正官方档案可能存在的遗漏与错误。
此外,部分档案资料只是简单地勾勒一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而整件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具体的发展过程却难以知晓,口述资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不足。
其次,口述史料可以弥补文字档案史料的缺陷。
由于文字史料天生所具有的弱点,一旦历史当事人去世后,他人对其进行篡改,后来研究者将很难辨别;实物资料不能自身解释自身,只能通过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方可证明其意义,而在规范操作规程下采集的口述史料却具有史料的真实性,对文字档案史料具有互相校勘的功用。
最后,在我国,参与或目睹过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人物尚在,口述史学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然,“一室之事,言者三人,而其传各异。
”口述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另外,中国的口述史研究方法系由西方传入且时间较晚,目前尚处于兴起阶段,相关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工作流程缺乏具体的规范,不同学科对口述史的侧重点也并不一致,这使得目前口述史在学界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方法或工具。
目前,攀枝花市总工会已公开出版发行了《筑城——攀枝花下的三线人》的劳模口述史。
然而这本书学术规范较差,缺乏具体的专业校对,时间跨度过大。
笔者依据该书提供的线索采访了10多位当年的“三亲者”,并经过严谨的整理、校对,形成了几篇较为成熟的成果,但整体进展缓慢。
此外,攀枝花的文史杂志和报刊上也都刊发过“三亲者”的口述访谈,对相关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时间的推移,口述史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应用将会日益增多。
当年参与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三亲者”们现如今平均年龄都在70岁以上,故口述史料的采集工作十分紧迫,然而目前仍没有专业的团队,仅凭个人热情和政府的宣传纪念所收集的口述史料根本无法满足攀枝花三线建设历史研究的需求。
总之,笔者以为,口述史料的应用在攀枝花乃至三线建设的历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可行性,如果在相关的历史研究中缺少了口述史料的引用和佐证,这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疏漏与遗憾。
四、关于正确应用攀枝花三线建设史料的几点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说,搜集史料固然重要,但能否准确深入地解读史料,既是决定历史研究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对历史研究者史学功底和知识体系的全面检验。
因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具体的实践与思考,认为对攀枝花三线建设的相关史料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拥有正确的历史观时代造就了历史人物,人都是时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