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知识点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 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 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 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 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复习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恒星特点:①自身可以发光、发热;②体积、质量巨大;③距离遥远。

彗星哈雷彗星 76周年比较: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天体系统: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地球3.天体系统:总星系地月系月球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4.八大行星名称: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远近)5.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分类巨行星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日地距离适中,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内部条件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大气聚集,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地球上有液态水7.存在生命安全的宇宙环境的行星外部条件稳定的光照条件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太阳辐射的影响:①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②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③直接、间接地为地球上提供了能源4.太阳辐射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5.太阳的结构:由内向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6.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光球层;耀斑---色球层---太阳活动最激烈(剧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地球的电离层,使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②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④影响地球气候,发生异常。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类型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角速度线速度自转地轴自北西逆向南东顺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均相等(15°/时)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南北极点为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公转太阳近似正圆的椭圆,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线速度快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线速度慢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备注:1.地球自转时,最北端(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分类特点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1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志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日冕太阳风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运动方式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上空自西向东,南顺北逆。

运动方向为顺时针【南顺北逆】。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 ——He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 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晨昏线上=0°.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㈡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3.昼夜长短的计算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⑶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㈢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㈣光照图的判读方法和步骤1.标自转方向,判断晨昏线2.定日期:⑴北极圈出现极昼或南极圈出现极夜为6月22日;⑵北极圈出现极夜或南极圈出现极昼为12月22日;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为3月21日或9月23日.3.时间计算:⑴找特殊时刻点: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③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⑵依据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原则推算时间.4.确定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⑴由日期定直射点的纬度:春秋分日——0°;夏至日——23°26′N;冬至日——23°26′S⑵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1.偏移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2.判断方法: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所示方向为水平运动物体偏转方向.四、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⒈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参看课本P18如右图:⑴太阳直射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⑵太阳直射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长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⑶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地均为6:00时日出,18:00时.⑷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春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昼,春分到夏至极昼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夏至到秋分极昼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秋分过后北极点开始出现极夜,秋分到冬至极夜范围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冬至到到次年春分极夜范围由北极圈缩小到北极点★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⑴纬度变化:一天中,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⑵季节变化: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一年中的最小值.★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⑴计算公式:H = 90°-纬度间隔说明: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间隔计算遵循同减异加——所求点与直射点同在北半球或同在南半球相减,在不同半球相加.⑵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比较: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即与直射点纬度间隔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越小.五、四季更替和五带1.四季划分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变化.2.划分的方法有三种:★1物候四季: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2传统四季:以“四立”为起始点.3天文四季:以“二分二至”为起始点.3.五带的划分依据是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界限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4.黄赤交角与回归线、极圈之间的关系⑴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南北回归线的纬度数,与极圈的纬度数互余.⑵如果黄赤交角变小,南北回归线度数变小,极圈度数增大,从而使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南北回归线纬度变大,极圈纬度减小,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温带范围缩小.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 DCAB .AB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 CDAB.D 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3.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天气.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在锋前.4.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1.水体分类课本P542.河流主要补给类型及特点★3.水循环类型课本P55图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⑴洋流形成因素: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⑵表层洋流分布规律:参看课本P57图,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参看课本P58~60⑴对气候的影响参看课本P59案例1⑵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⑶对海洋航行的影响: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⑷对污染的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3.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步骤:⑴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若某海区水温北低南高,说明是北半球的海区;反之是南半球.⑵判断寒暖流依据:①暖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寒流流经的海区,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有高纬流向低纬的是寒流.例如:右图中,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是南半球,流经AB 附近的是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此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相邻海域高;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来判断,流经CD 的洋流是寒流.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水资源的分布课本P61图⑴各大洲的分布: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大洋洲最少⑵各国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我国居第六位★⑶我国水资源分布: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⑴水资源的数量影响经济活动的规模大小; 水资源的质量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⑵科技发达的近现代,人们大量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陆续开采深层地下水,开发海水淡化技术;修建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缓解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 ★3.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课本P69~70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参看课本P71图—,地图册P32-33★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参看课本P72图 ①岩冷却凝固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②第二节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为主★1.褶皱山和断块山课本P73~74★2.板块运动与地貌参看课本P73图★3.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①背斜:良好的储油构造 ; ②向斜:储水构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课本P74活动①工程建设选址,应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②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5.火山课本P75 ★6.山的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本P76活动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1.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课本P77图,P78图★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整体性课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⑴形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大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⑵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及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2.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课本P86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陆地自然带:陆地上不同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三种地域分异规律课本P91~943.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绿洲;⑵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4.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课本P39图,P91图表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2. 陆地自然带。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

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地月系。

2.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普通性: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密度、公转和自转运动等方面都没有特殊之处。

特殊性:存在生命。

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太阳辐射(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太阳能等。

2. 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3)对地球的影响:影响地球气候;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极光。

三、地球的历史1. 地层和化石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通过研究地层和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

2. 地球的演化历程(1)太古代:原始生命出现。

(2)元古代:藻类繁盛。

(3)古生代:早期三叶虫等无脊椎动物繁荣,中期鱼类大量繁衍,后期两栖类动物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4)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称霸,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5)新生代: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人类出现。

四、地球的圈层结构1.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内部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新人教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地图知识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0°以东,180°以西,为东经度;0°以西,180°以东,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0°-30°为低纬,30°-60°为中纬,60°-90°为高纬。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于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分母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极点投影图可通过自转确定方向。

12.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第二单元行星地球(地球概论)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陨石、回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最全最全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最全最全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基础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考点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特点:周期性(约11年)、整体性。

(课本P11活动);⑵影响:①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②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及计算方法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及计算方法总结

第一章 知识点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1.常见的天体类型闪烁的恒星、 轮廓模糊的星云 、 相对于星空背景有明显移动的行星 、 一闪即逝的流行 、 拖着长尾的彗星 、 发射了的人造卫星 。

(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2.运动中的天体 相互吸引 、 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4.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 地球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 太阳 ,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5.八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 水星 、 金星 、 地球 、 火星 , 木星 、 土星 、 天王星 、 海王星 。

6.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绕日公转的方向具有 同向性 ,均为 自西向东 ;公转的轨道面具有 共面性 ;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 近圆形 。

7.八大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质量,体积,距日远近方面无特殊的地方)是 水,金,地,火 ,属于巨行星的是 木,土 天王星和海王星属于 远日行星 。

小行星带位于 火星公转 轨道和 木星公转 轨道之间。

8.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重要)⑴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处于壮年期,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⑵ 适宜的温度 (原因: 日地距离适中 、 地球的自转周期适当 )⑶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 (原因: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原始大气经过漫长演化)⑷ 液态水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 气体球 ,主要成分是 氢 和 总星系河外星系 其他行星系 太阳系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氦,表面温度约为6000K (注意单位)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波长由短到长分别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主要能量集中在可见光)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

3. ①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维持着地表温度,和生物生长;②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③是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源(矿石燃料和太阳能)。

4.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加能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理坐标与地球的地理环境等内容。

以下是对第一章内容的详细概括:
一、地理学的基本概念
1. 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地球表层的空间分异和地球上的人类活动。

2. 地理学的特点:综合性、区域性、时空性、实践性。

二、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1. 地球的形状:地球呈近似于椭球的形状,地球两极比赤道略扁。

2. 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昼夜现象,公转使得地球形成四季变化。

三、地球的层次结构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层次。

地壳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地幔是地壳和地核的中间层,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大气层:大气层是地球外围的气体包围层,主要由氮气、氧气和少量的其他气体组成。

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四、地理坐标与地球的地理环境
1. 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地球上任意一点的经度和纬度的表示方法,经度表示东西方向的距离,纬度表示南北方向的距离。

2. 地球的地理环境:地球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地球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人文环境包括人类的居住区、产业区、交通区和文化区等。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l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l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l 天体系统的层次: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l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l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l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l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l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l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l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Hel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促进水、大气的运动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l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l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l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l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l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l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l 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第一章行星地球1.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3.地球的运动(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

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

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 L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J L 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 P5图1.5)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 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 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 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一一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S,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重点)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0°★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23°26′S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如下图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㈠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星光闪烁——恒星;恒星卫士——行星;行星卫士——卫星;轮廓模糊——星云;一闪即逝——流星;拖着长尾——彗星;气体和尘埃●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总星系;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

宇宙包括总星系和人类未探测区域。

● 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 ● 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局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三、存在生命的行星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 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 ④安全的宇宙环境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4H ——He ●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 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生产生活:太阳能、煤、石油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

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的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影响气候,图1.13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最大影响是太阳辐射!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 ● 地轴的方向: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太阳日24小时●自转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两极点角速度为0。

● 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点为0。

● 公转的轨道(近日点和远日点、快慢):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使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

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

● 公转周期:1年,也称为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 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

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 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

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

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 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度26分,● 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 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图中红线为太阳直射) ●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纬用负值代入。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春分/秋分:侧视图:日期:春分3月21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前后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 夏至:侧视图:日期: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 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

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冬至:太阳光线地轴太阳光线赤道日期: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夜;南半球夜短昼长,南极圈极昼。

赤道昼夜等长。

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夏半年与冬半年:夏半年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夜长大于昼长●四季划分:夏季: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太阳辐射最多冬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低、太阳辐射最少春秋季:冬夏的过渡季节3、4、5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而某些地区一定深度处,地震波有明显的突变,这种波速发生突变处的层面叫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

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 33KM●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

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

●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

包含地壳。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气体和悬浮物●水圈: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循环运动●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是H = 90° - | 直射点纬度与所求点温度的纬度差|减的是绝对值比如说太阳直射在北纬20°,求的点是北纬30°,那么H = 90° -|30° -20°|=80°如果太阳直射在南纬20°,求的点还是北纬30°,那么H = 90° - |30° + 20° | =40°纬度差的计算规律就是同半球相减,异半球相加昼夜长度关键算所求点所在的时区区与晨昏线的交点是几点,日出日落的时间是一样的。

太阳早几个小时升起,就早几个小时落下,时间是对称的。

全球昼夜等长的时候,太阳在各地区都是6点升起,18点落下,如果一个地区日出是5点,那么日落就是19点,如果日出是7点,那么日落就是17点。

图像题关键要先看清楚给的经度,纬度,晨昏线与经度的交点(用来先判断12点和24点在哪里),有没有特殊的经纬度,比如180°经线和0°经线。

再看每个格子的经度差是多少。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间,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直射点上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向两侧依次降低。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而整个北半球都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地区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到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小值。

如:北回归线上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为:晨昏线的判定侧视图:地球侧视图是最常见的一种日照图,一般北极在上、南极在下,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赤道为一条居中直线。

居中的一条经线也为直线,其余各条经线为弧线。

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垂直,并平分赤道。

二分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两极,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将任意一条纬线平分为昼弧、夜弧);二至日时,晨昏线起止于南北极圈的各一端,除赤道上昼夜平分外,其它各条纬线的昼弧与夜弧都不相等。

(图示为北半球夏至日,晨线的状况)极投影俯视图图中心为极点,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中心为北极,若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中心为南极。

二分日时,晨昏线为直线与太阳光线垂直,且通过极点。

二至日时晨昏线为弧线,且与极圈相切。

(图示为北半球冬至日,北极投影俯视图,弧AB为晨线,弧BC为昏线立体和变式图这类图像一般首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再根据黑夜和白天的范围来判断晨昏线。

(甲图冬至日,乙图为夏至日,丙图为冬至日)地球的自转方向如果北极点在地图的上端,则地球是从左向右自转的,也就是左西右东;如果南极点在地图的上端,则正好相反地球从右向左自转;如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逆时针方向自转的;如果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地球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的。

例题(20XX年山东文综)下图为某区域的海上航线示意图。

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

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A B C D(注: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表示①处位置)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时推算及地球光照图的判读分析能力。

依图可知,①处在南半球为45°E,依材料知①日出时世界时是4时,可算出①地日出的地方时为7时,又可算出当日该地昼长为10小时,昼短夜长,故此时为南半球的冬季,越向南昼越短、夜越长,南极附近有极夜。

区时的计算公式法: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时区差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

(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十”;若位于西侧,则取“—”)注意: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

例题我国一艘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出发向东航行,过日界线于20XX年1月2日15时抵达加拿大温哥华(西七区)途经14天2小时,该船在上海启航时间是( )A、20XX年12月21日4时B、20XX年12月20日4时C、20XX年1月16日17时D、20XX年12月20日10时解析:这是一道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综合题,我们首先来看日期,到达温哥华的日期是20XX年1月2日,途中航行了14天,减去14天为12月19日,考查船途中还自西向东穿过了日界线,航行时减了一天,现在还要加回来,也就是12月20日从北京出发的。

我们再来看时间,航行时间中有一个2小时的零头,我们将其减去,15时就变成了13时,再换算成北京时间,从西7区向西到东8区,减9个小时,也就是12月20日4时。

这道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同学们最好先画一幅草图,明确了相对位置关系和方向就不容易发生错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