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上册语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于细微处见亲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于细微处见亲情](https://img.taocdn.com/s3/m/ee49824a25c52cc58bd6be52.png)
看下面作文片段《妈妈的唠叨之歌》。思考:这篇 文章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妈妈的唠叨之歌
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 清晨时叫我“快起床了”;吃早饭时要我“多吃 饭”;刚起身去上学,又叫我“多加衣服”;走出 家门满以为听不见她的唠叨了,谁知她又喊……晚 饭时,妈妈又开始唠唠叨叨了。 没有突出妈妈的唠叨之歌,妈妈的形象不鲜明。
描写亲情:
回望(2) 父爱是不易被察觉的,但又是实实在在的。 一天下棋时,父亲借口悔棋,我不快,便与父亲闹翻了。 从那以后,我尽量避免与父亲说话,直到那天晚上。那几天, 母亲出差,去辅导班的路途遥远,“护送”我的重担便落在 了父亲的肩上。上了公共汽车,我故意与父亲背对着,沉默 不语。我漫无目的地望着窗外,偶一侧头,竟发现父亲正在 不远处静静地注视着我,眼里充满了关切,似乎并不在意我 俩目前正处在“僵持阶段”。 到站后,我一声不响地下了车,快步走着。身后似乎并 没有父亲跟随的脚步声,但在拐弯处,我回头一望,正好与 刚过马路的父亲的目光相碰。我不禁眼睛一热,心也跟着热 了起来。虽然看不清父亲回望我的眼神,但我分明感觉到那 目光是温暖的。我顿了顿,假装蹲下来提鞋,又朝父亲回望 我的方向看去,发觉父亲仍在看着我。我站起身来,心中的 暖意又加深了,心潮澎湃地走上了通往教室的路。 从此,我发觉父亲的爱就像回望一样无处不在,只不过 需要用感受爱的眼睛去观察,用体谅父亲的心去感受。
示例:
1、亲情是奶奶决定走小路时对小孙子的 爱抚。 2、亲情是父亲在远处静静的眼神。 ……
妈妈的唠叨之歌
妈妈确实有一支永远也唱不完的唠叨之歌。清晨 时总捏着我的鼻子,一遍又一遍地叫喊着“小懒虫, 快起来,太阳都晒到屁股了。”你看,一大清早,就 把我的好梦给搅了。吃早饭时,她又开始唠叨了: “多吃点,饿坏了怎么办?慢慢吃,别噎着了……”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托物言志散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托物言志散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7531d09e3143323968932f.png)
结合本文写法,拓展学生阅读托物言志类散文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特点是通过描写某自然物来表达对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以及具有这样精神、品格的人的赞颂,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通常采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需要在阅读时加以细心体会。
一、托物言志类散文的类型及其特点托物言志类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种形式。
托物喻人,即借描写某种自然物来象征某种人,从而表达对这一类人的赞美。
其实,大凡一切咏物的作品都是有所寄托的。
像这种通过描绘事物的特征而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风貌的手法称之为托物喻人法。
托物喻人法可分为以下三种:1.物人融合式。
把所喻的人物品质特征融入到描绘的物象中,全部依托物象的形式,形神兼备地勾勒出“人”的风貌。
2.由物及人式。
首先描绘物象,然后导入咏叹所喻之人。
3.物人交织式。
在叙事描写中,把物与人放在同一背景中展现,既描绘物的特征,也刻画人的形象,达到相映生辉的艺术效果。
托物抒情,是借描写某种自然物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往往是表达对从所托之物身上看到的某种精神的赞美。
托物抒情是一种通过描写客观物象,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它是象征的一种表现形式,运用托物抒情法,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寄托到具体可感的形象中,读者可以从有形的物象中感受到无形的感情。
托物抒情法可分为咏物抒情和缘物抒情两种。
1.咏物抒情。
描绘物象、咏唱事物,其目的是借用其象征意义,含蓄地抒发情感。
2.缘物抒情。
感情常常是和一定的事物相联系的。
特殊的经历、特殊的事物,在人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一旦重睹旧物,当年的情景又会栩栩如生地重现在眼前,感情的潮水就会凭借着这一独特的物象奔泄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缘物抒情中的“物”,对于作者来说,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对其他人则并不存在这种象征意义。
托物寓理,则是借写某种自然物来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抒发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和哲理。
托物寓理是联想思维的产物。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那一次,我真___——“学会记事”写作指导》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那一次,我真___——“学会记事”写作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8939917084254b35eefd34dc.png)
“那一次,我真”——“学会记事”写作指导谷城县石花镇中心学校徐马玲教学目标:学会选真情实感的素材,做朴实细腻的描写。
教学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写记叙性的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激发表达欲望、提升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本次作文指导旨在通过“展示文题来导入”“经典点津而演练”“教师下水促提升”几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选真情实感的素材,做朴实细腻的描写,力争学会叙好事。
指导流程:一、文题展示来导入:请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链接: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谈到写作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
”如果善于“讲故事”,就是擅长“记事,”那作文就变得简单起来。
学习目标:学会选真情实感的素材,做朴实细腻的描写。
)二、经典点津而演练:(一)A温故经典: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文中回忆了关于母亲的哪几件事?1.母亲劝慰脾气暴怒无常的我。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我。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临终还牵挂着我和妹妹。
技法点津:一、选实事、抒真情;B文题演练:请以《那一次,我真》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
审题指导预案:“那一次”应写一件事,要交代事件的六要素,写好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我”是故事的主人公,用第一人称;“真”表明这件事带来的情感冲击很强烈,让人印象深刻,甚至刻骨铭心;“”可以补充一个表示感情或心理活动的词语,如“快乐”“开心”“感动”“后悔”“失落”等;要求:一句话概括事件和感受。
示例:那一次,我真后悔——我责骂父亲吸烟无能,听奶奶唠叨得知父亲苦心,我真后悔;学生交流:(二)A经典回顾:《走一步,再走一步》起因:游戏玩厌,渴望爬崖;(略)经过:爬上悬崖,害怕紧张;被困悬崖,恐惧疲乏;父亲劝导,小心下崖;(详)结果:爬下悬崖,自信自豪;(略)——详写突出主旨: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达的地方。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PPT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行》PPT](https://img.taocdn.com/s3/m/59c14eca0975f46527d3e17e.png)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 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 内容,掌握翻译古文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 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 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情分析: 1.初一学生和古代机智少年的年龄相近,所 以故事本身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会表 现得积极主动。 2.但初一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 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要加以巧妙的引导, 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3.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 的培养。 4.对于本课的主题思想,学生可以较好地理 解。
圈点勾画示例: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 不
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自读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尊君在不?( )
fŏu
2、解释加着重色的文言词语
太丘舍去 门外戏 待君久不至 友人便怒
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明确注释
1、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2、门外戏:戏,嬉戏,游戏。 3、待君久不至:等您好久您不到。 4、友人便怒:便,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 5、相委而去:相,称代性副词,在这里可译为 “我”。委,丢弃,丢下。 6、则是无信:则,就,那么;信,讲信用。 7、则是无礼;礼,礼貌。
入门不顾 回头看瞻前顾后
下车引之 拉 引吭高歌 放开 牺牲 随意、随便
太丘舍去 舍弃,丢 舍己为人 下 则是无信 诚实,守信 信口开河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 人才来。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 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林黛玉进贾府》原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林黛玉进贾府》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0c9d1eda38376bae1fae3b.png)
林黛玉进贾府》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
——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黛玉一一拜见过。
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
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林黛玉进贾府》原文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林黛玉进贾府》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c73adcd19e8b8f67d1cb91e.png)
《林黛玉进贾府》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
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
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
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
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
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
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
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
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
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
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
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
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
”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
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一时众人慢慢解劝住了,黛玉见拜见了外祖母。
——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当下贾母一一指与黛玉:“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黛玉一一拜见过。
贾母又说:“请姑娘们来。
今日远客才来,可以不必上学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鲁迅及《朝花夕拾》。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2、理解“三味书屋”这一部分的思想内容。
3、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教学方法】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分析教材,准备PPT课件;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童年是一首歌,节凑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快乐的时光,它一去就再也不复返。
请你谈谈你对美好童年生活的记忆吧(学生活动)。
现在,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世界,去体味他的童真与童趣。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走近作者与作品。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2.关于《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共收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四十多岁了。
“朝花”喻童年美好的生活,“拾”即回忆往事。
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3.写作背景: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注意字词,认准字音,辨清字形,明确词义。
(1)字音字形。
窜觅跪拗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盔甲绅士人迹罕至人声鼎沸菜畦斑蝥缠络珊瑚收敛脑髓竹筛秕谷系绳书塾
(2)解释词语。
倘若:如果、假使。
和蔼:指人性情温和,态度可亲,让人心里感到温暖。
恭敬:指严肃、端庄有礼貌。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质朴:形容一个人的天真自然,心无旁念。
博学:学识渊博,知识丰富,见多识广。
淋漓:比喻尽情,酣畅。
(3)比较“鉴赏”与“欣赏”:
同:都是动词,都有“享受美好事物,领略其中趣味”的意思。
异:“鉴赏”指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鉴赏”一般针对物而不针对人。
“欣赏”是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你认为美好的东西,“欣赏”的对象不仅包括人,也包括物。
例:①她对雕塑有敏锐的鉴赏力和很强的理解力。
②但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4)词语运用: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例:就在这些人迹罕至的崖壁上,爬满了青苔。
“人迹罕至”意谓“很少有人去的地方”,爬满青苔的崖壁,是没有人去的,所以不能用“人迹罕至”来修饰。
2.从课文的题目看,课文的材料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主要写了哪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
以空间转换为顺序。
主要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
3.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童年时候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四、深入探究,理清思路
1、根据“从……到……”的句式将文章分为哪两部分?
第一部分(1—8):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9—24):三味书屋的生活。
2、第9段也涉及一点百草园的事情,为何会被划入第二部分?
第9段是过渡段。
过渡段的作用:承上启下。
过渡段划分原则:划下不划上。
五、研读课文,感受两种生活
1、快速默读1—8段,读后请以“的百草园”给这几段加一个小标题。
2、散文要有“文眼”贯穿其中,请找出1—8段的文眼。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画龙点睛,是这几段文字的文眼。
3、小结。
乐园:多彩的景物;神秘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
4、赏读第2段,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理由。
(1)见《金榜学案》P58第5题(1)。
(2)这一段景物描写,形、声、色、为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填表。
本段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由静到动、先春夏后秋天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做了由层次的描述。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这个句式中,突出强调的是“单是……就……”
5、这一部分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6、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写了什么事件?为什么要着重写这一部分内容?
着重写了捕鸟,对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及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都做了描写。
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孩子带来的无穷乐趣。
7、品读第9段,说说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应该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鲁迅告别百草园时内心的震荡、依恋和无奈,从而表现出他对百草园的眷恋、惜别之情。
小结:
通过描写百草园是一个绚丽明快、充满生机的乐园,充分表达了“我”对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好奇、求知的性格特点。
8、默读10—24段,说说你对作者笔下的三味书屋的看法。
可用“的三味书屋”的形式说出来。
陈旧、呆板、冷清、单调……
9、作者写三味书屋的生活选取了哪几个片段?
①提问“怪哉”;②小园玩耍(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③师生共读;④上课偷玩(做戏、画画儿)。
10、你认为文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文中的先生一个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可亲、教学认真、严而可敬的人,在当时算是比较开明的私塾先生。
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这位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
刻画了一个迂腐、方正、质朴、博学、和蔼、严而可敬的先生形象。
作者是怀着敬意在回忆他的老师的。
小结:
孩子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在荒废的百草园离,孩子可以找到自己的快乐;在枯燥的书塾里,孩子也可以创造出自己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