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二-《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
(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4 应用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注重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2 诗歌理解与鉴赏(1)通过问答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力。
4.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1)评价学生创作的同类型诗歌,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历史情境。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升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解读: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2 教学资源:提供诗歌原文和相关注释。
使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意象和背景图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展示边疆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边疆将士的辛苦和贡献。
引出《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意象。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3.4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和意义。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朗诵,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4.2 作业与测试:布置相关作业,如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或诗歌创作。
通过测试或考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5.1 教学反思:5.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雁门太守行》的理解和感受。
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和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诗歌的主题和意象。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分析《雁门太守行》与其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6.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边疆将士的辛苦和贡献。
【教学方案】雁门太守行示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2)运用文本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领悟忠诚、勇敢、正义等传统美德;(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掌握文中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4)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3)深入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2)朗读《雁门太守行》全文,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查找生僻字词的读音和意义;(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韵律、节奏。
3. 文本分析:(1)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2)分析诗歌结构,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韵律、情感等方面;(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拓展延伸:(1)介绍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歌或历史故事;(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忠诚、勇敢、正义等美德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赏析文章;3. 调查身边同学对古代诗歌的态度,总结自己的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赏析文章和调查报告的完成质量;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享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战场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雁门太守行-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唐诗宋词选读》中《雁门太守行》的基本内容和诗歌艺术。
2.掌握词牌和韵律,词、诗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唐诗宋词选读》中精选的优秀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宋词选读》中《雁门太守行》的基本内容和诗歌艺术。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课堂教师展示一些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图片,如风景或者绘画,让学生通过观赏图片感受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境界,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感受和情感。
2. 雁门太守行的阅读教师提供《雁门太守行》的文本,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的基本节奏、韵律和气韵,并结合学生对图片的感受,尝试解读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境界。
3. 古诗词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的讲解教师介绍古诗词的基本结构和韵律特点,并通过一些例子,如《将进酒》、《静夜思》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4. 词牌和韵律的学习教师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词牌和韵律,帮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韵律和押韵规律,并结合诗歌本身,让学生尝试体味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5. 诗歌鉴赏教师通过朗读和解析《雁门太守行》等作品,帮助学生提高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指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艺术魅力和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朗读及表述感受等方式,将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估,对于出色表现的学生应当及时表扬和鼓励。
五、教学参考1.《唐诗宋词选读》2.李纯,《学古诗词要掌握的4个基本点》,网络资料。
3.李少乾、朱门海等,《古诗词鉴赏讲义》。
六、教学反思对于《唐诗宋词选读》这种古典文学读物,往往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和鉴赏能力才能真正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于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欣赏心理的培养,多采用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
同时,也需要注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受益,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雁门太守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信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断句、注解的基本方法。
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参考资料,了解古代雁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国、忠诚和英雄主义的深情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朗读并背诵《雁门太守行》。
学习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难点字词。
2.2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雁门地区的军事重要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地图或图像介绍雁门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主义和忠诚的主题。
3.2 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3 解析与练习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翻译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练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诗歌字词、句子的掌握情况。
评估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认知水平。
4.3 技能应用评价学生在朗读、解析和练习中的技能运用。
观察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雁门太守行》的全文,并附有注解和翻译。
5.2 参考资料收集有关王之涣和雁门历史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表达。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或句子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作与诗歌相关的短文或诗歌。
第七章:拓展学习7.1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雁门太守或王之涣的诗作。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雁门太守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家国情怀,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抄写诗文,加强记忆。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发言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诗文的准确性和背诵情况,以及对作业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作文,评价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表达,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及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析内容: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阐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修辞: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情境体验:创设相关情境,如角色扮演、画面展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价值。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笔。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情况以及相关练笔作品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节奏和韵律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文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教材《雁门太守行》。
3. 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背诵《雁门太守行》。
(2)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意境:雁门太守的英勇形象主题:忠诚担当、英雄气概、民族精神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雁门太守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师举例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以及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是否有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完成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精选12篇)《雁门太守行》篇1《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句。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面的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句、译文、作者简介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同学们对战争有什么看法?让我们一起走进《雁门太守行》,感受战争的气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诗的韵律。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战争场面的描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
(2)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欣赏诗句,感受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意义和价值。
7. 作业布置(1)背诵《雁门太守行》。
(2)写一篇关于战争的诗篇。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中关于战争诗篇的创作,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学生回答,评估学生对诗文内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选择其他古诗词进行朗诵和表演。
鲁人版-语文-高二-《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3)配乐齐读4、品诗言:(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2)背诵全诗5、小结过度三、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朗读诗歌(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雁门太守行-鲁人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以《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雁门太守行》为教学内容,通过朗读、分析、讲解、鉴赏等环节,培养学生诗歌欣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边塞诗歌的特点和风格;2.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诗歌的语言技巧;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4.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能力。
三、教学时间本课程计划时间为一个课时约 40 分钟。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在学生入座之前,教师应该在黑板上预先写下课程主题和要点,让学生知道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
同时,将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的《雁门太守行》课文复印好,分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先自己独立阅读一遍课文,对其中生词和生僻字做出标注。
2. 朗读课文让有朗诵才华的学生或教师先朗诵一次全诗,让学生听一听诗的韵律和语言节奏,使学生对诗文有个初步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一次,对比和自己的发音和节奏。
3. 梳理文本和发掘诗歌意境教师可以针对一些生僻的用词,给学生做一些解释。
重点探究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如作者对边塞生活的描绘,对人民悲欢的关注和对身份尊卑的反思。
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4. 诗歌分析和语言技巧对学生分别阅读诗的每一句,然后理解每句中概括诗意的核心词句和形象紧凑的语言表现,分析诗句的韵律特点和格律结构等。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掌握诗歌的语言技巧和文学特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5. 个性鉴赏和合作学习通过让学生阅读和朗诵诗歌,带领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探究诗人在边疆文化中的造诣和所表达的思想。
同时,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不同的鉴赏角度和意见差异。
6. 课后作业请学生写出自己对《雁门太守行》的个人看法和鉴赏观点,并注重语言表达的流畅和准确性。
五、教学评估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对诗歌的反应和理解,检查学生对文本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做出评价,如朗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听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