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集聚度

合集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适度性评价——基于北京市主要城区对比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适度性评价——基于北京市主要城区对比研究

技 术 含量低 、 劳 动 密集 型 产 业 迁 往工 资 低 的周 边 区
域, 否 则产 业 空 间 集 聚 就 会 进 入 “ 非 经济区” , 这 其 中便 暗含 了 “ 适度 ” 的概 念 。 即 当 区域 产 业 规 模 在 集 聚适 度 点 以 内的 时 候 , 这种集聚是有 效率 的, 可 以为企 业带 来 利 润 的增 加 , 相反 , 当 产 业 规 模 越 过 集 聚适 度点 时 , 集 聚效 率 下 降 , 此 时 应 当适 度 削 减 集 聚规 模 ; T i c h y ・ G从 时 间 维 度 考 察 了产 业 集 群 的
基金项 目: 北 京 市 哲 学 社 会 科 学规 划 重 点 项 且 ( 1 1 J G A 0 1 4 ) ; 中
集 聚 的规模 和效 率 两个 指 标 的对 比来 衡量 , 那 第 一
阶段 意 味着产 业 初 步集 聚 在 一 起进 行 产 品生 产 , 通 过集 群 内企业 基 于信 息 网络 、 分 工 协 作 以 资源 共 享 所产 生 的集 聚 经 济 获 得 竞 争 优 势 , 在 这 一 阶段 , 随
的一 个 过 程 。从 以 马歇 尔 和 韦 伯 为 代 表 的新 古 典 经济 学 到 以 克鲁 格 曼 … 和 藤 田 昌久 为代 表 的新 经济 地理 学 , 产业 集 聚 理论 研 究 越 来 越 多 的被集 中 于 区域经 济 和产 业 经 济 的 分 析 框架 中。 总 体 而言 , 产业 集 聚大 多 以制 造 业 为 研 究 对 象 , 但 目前 来 看 , 随着 生产 性服 务业 的快 速 发 展 , 其 集 中趋 势也 势 不 可挡 , 像北 京这 样 的 国 际性 大 都 市 往 往 都 是 生产 性 服务 业密 集 的地 区。集 聚 形 成 后 , 区域 内 各个 市 场

黑龙江红色景观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黑龙江红色景观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黑龙江红色景观资源空间分布研究裴梓博(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基于ArcGis10.2,运用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黑龙江省范围内的红色景观资源空间分布集聚程度,研究黑龙江红色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格局的现状特点,运用网络分析工具对黑龙江红色景观进行了可达性分析。

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红色景观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南部地区集聚分布,而西北、北部以及东部边缘地区的红色景观资源分布较为稀疏,整体呈不均衡态势;(2)黑龙江纪念性景点的平均通行时间在0.0212~9.3564h,其平均值为4.1790h,景观可达性系数极差为562.3705;(3)研究区内红色旅游景点的可达性主要是中南部地区与东南角的可达性较好,北部和西北部以及东部边缘地区的可达性较差。

最后为黑龙江省的红色纪念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策略。

关键词:红色景观;空间分布格局;可达性;黑龙江红色景观是红色旅游的主体,是弘扬革命精神讲好红色故事的重要空间载体,参与游览红色景观是加强党史宣传、党史教育的重要方式[2]。

黑龙江红色资源较为丰富,2009年黑龙江对省内红色资源进行普查,全省13市(地)、64县(市)、68市(地)辖区共计普查遗址1261处,其中革命遗址924处,其他遗址337处。

以黑龙江省丰富的红色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索省内红色景观的空间特征,分析黑龙江红色资源在空间尺度上的分布现状,掌握现阶段黑龙江红色景观的现状特征,并为后续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目前对于红色景观的研究,更多在于微观层面,主要通过分析具体某处景区景观,研究内容包括红色景观设计[3]、规划与保护[4]、旅游资源的挖掘[5]和纪念性景观的更新[6]等方面。

随着互联网及GIS 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旅游资源的宏观布局[7]研究也逐渐受到关注。

红色景观是红色旅游资源展现政治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的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为此,基于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和方向分布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红色景观的空间布局,从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红色景观布局优化的建议和措施。

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首先,对一些符号含义进行说明。

本文研究范围为制造业,用m 代表一个国家的地区个数,i 代表其中的一个地区,则有:i=1,2,…,m 。

用n 代表一个国家制造业所包括的行业个数,k 代表其中一个行业,则有k=1,2,…,n 。

产业地理集中是以区域为自变量来考察具体产业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状况,衡量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之分,常用指标如下:(一)绝对指标1. 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 )产业集中度指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前几个地区总产值(或者增加值,就业人数)占整个产业总产值(或者增加值,就业人数)的份额之和,其公式为:∑==Niki n CR 1s 其中,CR n 代表前N 个地区的产业集中度,ki s 为k 产业i 地区的总产值占全国k 产业总产值的比重,N 为前几个地区的数目。

产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绝对指标,可以衡量某一产业的竞争程度。

但存在局限性:产业集中度指标主要受地区个数和地区市场分布两个因素影响,该指标仅考虑前几个地区的情况,比较片面;选取地区的数目是人为主观确定的,可以选择前3个、前5个、或前8个等,导致指标结果随机波动。

2.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irschman -Herfindahl index ,简称 H 指数) H 指数最初由赫希曼(A.Hirschman )提出,后经哥伦比亚大学的赫芬达尔(O.Herfindahl )进一步发展,成为产业组织理论中衡量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常用指标。

H 指数是一个产业中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家用该指标来衡量特定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时,其计算公式为:21211∑∑∑====⎪⎪⎪⎭⎫ ⎝⎛=mik im i m i ki kisX X H其中,k i X 代表k 产业在i 地区的就业人数(或产值),∑=mi k i X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空间集聚综述

空间集聚综述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理论研究综述一、 集聚和产业集聚所谓“集”是指大量相关事物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集中现象,而“聚”则具有更进一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指在“集”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有机聚合,行为主体间产生物质的、信息的和社会的各种流,进而汇聚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所以,本文中的集聚是指事物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并以某种有机的形态组合在一起。

根据对“集聚”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为企业相互间的一种共成长性1。

产业集聚是同类企业、或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的群聚和共生现象,它往往能形成提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果的产业集聚效应。

二、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主要相关理论(一) 马歇尔的“工业区域”及外部性最早对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使用了“集聚”的概念去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指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马歇尔提出地方性工业是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马歇尔把这些特定的地区称作“工业区域”,工业区域内集中的是大量种类相似的小型企业。

地方性工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区域内集聚,根本的原因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马歇尔将其归结为六个方面: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带来的好处,提供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市场,平衡劳动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便利顾客。

马歇尔指出,协同创新的环境是产生集聚的“空气”,在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正如马歇尔所述:“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1倪卫红,董敏.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律的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 年第11期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2。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四、结论
四、结论
中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具有多样性。在未来的发展中, 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和发展策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与科技等 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质量和竞争力,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新 的动力。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 游地集聚程度高
三、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旅游地集聚程度高
在各种类型中,特色村镇类和乡村文化类的休闲旅游地集聚程度较高。这是 因为这些旅游地通常能更好地融合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让游客体验到原汁原 味的乡村生活。而休闲观光类和农业科技类的旅游地数量较多,布局相对分散, 这可能与其发展的阶段和水平有关。
3、建设成本与收益:美丽休闲乡村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 建设成本是影响其分布的一个重要因素
2、不同类型乡村的分布规律:不同类型的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规律也存在差 异。例如,古村落、古民居等文化遗产型美丽休闲乡村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等 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而自然风光型美丽休闲乡村则多分布在西南、西 北等地的山区和河谷地带。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 俗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度 假的重要选择。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是指那些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 蕴和良好的休闲设施的乡村地区。这些乡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特征和规 律,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未来美丽休闲乡村的发展提供参考。
2、市场需求与偏好: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乡村旅游的需求 不断增加。同时,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也会影响美丽休闲乡村的分布。

北京市老字号企业的空间集聚分析_田燕

北京市老字号企业的空间集聚分析_田燕

创新2015年第6期总第60期北京市老字号企业的空间集聚分析田燕周尚意[摘要]近年来,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文章从空间角度出发,梳理清代北京老字号的空间集聚;采用GIS 空间分析和CrimeStat 热点分析,刻画出北京现存老字号的空间集聚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两个时期的变化。

研究发现,一是清朝时期的老字号已经在内外城均有集聚,大致有9个主要的集聚区;二是现存的老字号可以划分出15个主要集聚区,下含3个传统高等级商业中心、3个历史文化风景旅游区和9个地区级商业中心;三是从清代至今,北京市老字号的空间集聚程度有所降低,集聚所依托的商业街区等级有所降低。

对于老字号的空间发展,提出城市空间规划重视老字号的区位问题、政府采用多样化的老字号空间扶植政策等建议。

[关键词]老字号;空间集聚;北京市;企业[中图分类号]F119.9;F27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616(2015)06-0042-06[收稿日期]2015-09-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不同区域地方性的刻画及形成机制研究》(4127115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记忆场所的保护与活化创新研究》(14ZDB 139)[作者简介]田燕,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5);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100875)。

老字号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源。

如今,政府和社会各界均十分重视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提出“商业街区的保护与改造”和“老字号的恢复和保护”,使得北京市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列入法制性文件。

关系老字号兴衰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区域有利于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许多老字号企业在发展初期,经过几代创始人的努力,通常能够占据当时城市商业最繁华的区位。

基于DO指数的上海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测度研究

基于DO指数的上海市制造业空间集聚测度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上海市域范围内的制造业 企业,数据来源为 《2013 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 该数据库与 《中国统计年鉴》 工业部分和 《中国工 业统计年鉴》 范围一致,覆盖了全国工业企业总产 值的 95%左右,是目前国内较为全面和权威的企业 层面数据。基于该数据库,提取企业的组织机构代 码、单位名称、行业代码、主要业务活动、具体地 址、固定资产、从业人数、总产值等属性字段。 (二) 研究 接口实现地理编码和空间定位, 得到每个企业点的经纬度坐标,并形成点状图层。 然后以标准产业分类码(SIC)中的三位数行业为单 位,进行企业点对距离的核密度估计。最后考虑到 每一个行业应当具有一个集聚和分散的参考目标, 利用蒙特卡洛模拟建立置信区间。 本文在 R 软件中实现 DO 指数的计算,主要考 虑到其开源性以及包含的丰富函数库。在 R 软件中 分行业读取经过地理编码和坐标校正的企业坐标对 并计算两两之间的欧氏距离;利用 R base 包中的 density 核函数求出距离分布的概率密度曲线;利用 蒙特卡洛模拟得到置信区间;通过 R 语言的 plot 函 数完成图形绘制。
一、引言 产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并非呈现均匀分布, 而是倾向于集中在某些地区。集聚是产业经济活动 最突出的地理特征[1]。自 1890 年马歇尔提出产业集 聚的概念以来,大量研究致力于产业集聚形成机制 与驱动因素、集聚程度测度、集聚效应评估等方 面 。 [2] 其中,如何对区域产业集聚程度进行科学、 定量测度,一直是集聚研究的核心问题。 以往主要利用基于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产业集 聚 测 度 研 究 , 如 Gini 系 数 、 Isard 指 数 、 Theil 指 数、EG 指数、Moran 指数等。但这类方法以既定 的行政区作为基本分析单元,忽视了要素在各单元 内部的空间分布特征,无法反映要素在精细空间尺 度的集聚变化趋势[3]。同时存在可变面元问题(Mod⁃ ifiable Areal Unit Problem, MAUP) , [4] 其测度结果可 能会随面单元的空间尺度和组合方式发生变化。学 界认为产业集聚测度方法应同时满足行业间集中程 度可比性、行业集中程度可控制性、产业总体集中 程度可控制性、不同尺度测度结果的无偏性、集中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丛海彬;邹德玲【摘要】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壮大,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将主导区域产业的发展。

中国正向服务经济转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对城市空间结构和产业竞争的影响力不断加深。

研究采用区位商、赫芬代尔系数、空间基尼系数和EG指数,旨在揭示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结果表明:①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程度呈现较高水平。

②浙江省金融业和租赁及商务服务业集聚结构好且与区域集聚程度保持一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与软件业集聚结构较其他行业相比较差且与区域集聚程度并不保持一致。

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With the growth of the global service economy, the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will be the leader of regional industry. Under this background, China is moving into service economy. The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has great influence o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y competition. This paper uses location quotient, the Herfindahl coef-ficient, space gini-coefficient and EG index to reveal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The main results could be shown as follows. First, the degree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spatial ag-glomer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high. Second, the agglomeration structure of finance industry and leasing and business service in-dustry in Zhejiang Province is excellent and consistent with 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gree. Nevertheless, compared with other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 industry, the agglomeration structures of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omputer services industry and software indus-try are poor. What’s more, they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degre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d sugges-tion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in Zhejiang Province.【期刊名称】《科技与经济》【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5页(P6-10)【关键词】浙江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作者】丛海彬;邹德玲【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商学院,浙江宁波315211;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南京210093;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宁波315100; 东华大学,上海200051【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与文献回顾自20 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增长及集聚日趋成为中国城市内部变化最显著的经济地理现象之一[1]。

我国油料作物生产概况和空间集聚特

我国油料作物生产概况和空间集聚特

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櫄[13]同延安,赵 营,赵护兵,等.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7,13(1):64-69.[14]李朝苏,汤永禄,吴 春,等.播种方式对稻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建成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36-43.[15]李友军,付国占,刘丰明,等.拔节期重施氮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1997,17(5):41-45.[16]叶优良,王桂良,朱云集,等.施氮对高产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2):351-358.[17]董文华.施氮量对不同种植密度下冬小麦群体结构及产量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7.[18]王 慧,吴 迪,李东升,等.氮肥施用量和运筹比例对稻茬晚播小麦群体结构、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20):97-102.[19]卢百关,杜 永,李 筠,等.黄淮地区稻茬小麦超高产群体特征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5,23(1):43-51.[20]祁静玉,蒋桂英,李彦旬.减量施氮对滴灌春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18,55(4):609-617.[21]杨鲤糠,蒋桂英,祁静玉.减量施氮对滴灌春小麦光合特性和荧光参数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20,57(12):2164-2175.[22]梅晶晶.减氮条件下耕作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和氮素利用的影响[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9.[23]孟维伟,于振文.施氮量对济麦20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7,39(1):75-76.[24]易 琼,张秀芝,何 萍,等.氮肥减施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5):1069-1077.孙 华,余意雯,黄 萌,等.我国油料作物生产概况和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3):67-74.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2.23.010我国油料作物生产概况和空间集聚特征分析孙 华1,余意雯1,黄 萌1,张建栋1,武玉环2(1.苏州市农业科学院,江苏苏州215000;2.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油料作物是我国食用植物油及植物蛋白的重要来源,研究油料作物生产概况及空间集聚特征对优化其区域布局,提高国际竞争力,缓解国内食用植物油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建筑业市场发展聚集度分析

江苏省建筑业市场发展聚集度分析

金、技术、政策等诸多方面对中部地区倾斜与扶持的重点和方向,也将会使河南省错失更多的发展机会。

五、结论及建议综上所述,河南省发展会展经济,在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文化旅游环境、基础设施以及经验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也存在辐射力、专业化、会展品牌以及会展人才等薄弱环节;既具备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推动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当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将会展经济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战略上给会展经济发展以必要的支持,构建适合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体系,包括有效的会展管理体系、利于会展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和融资政策体系、适应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的产业协调体系等;二是必须强化河南省会展经济的品牌质量与竞争力,依托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会展,提升会展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完善会展支持系统,发展会展场馆周边的交通设施、餐饮、住宿、娱乐以及会展物流、展台设计装修和会展广告宣传出版等服务,加快会展业的人才培养,全面提升河南省会展经济的发展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1]蔡建营,白石夯.加快发展会展经济提升郑州城市首位度[J].陕西建筑,2008.8.[2]刘殿敏.加快河南会展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08.3.[3]余向平.会展产业链的结构及其产业延展效应[J].商业研究,2008.8.[提要]江苏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表率,建筑业的发展水平一直位于全国的先列。

然而,在繁荣的建筑市场背后,市场聚集、非均衡发展的现象也非常突出。

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法,分区域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对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的建筑业市场差异进行研究,进行集聚分析,并提供建议。

关键词:建筑业;聚集;区域非均衡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江苏省建筑业市场发展的聚集度分析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5日随着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住宅产业化”的进程也大大加快,建筑业的前景非常开阔。

数字经济、技术转移与制造业空间集聚

数字经济、技术转移与制造业空间集聚

数字经济、技术转移与制造业空间集聚一、概览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还催生了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转移和制造业空间集聚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数字经济、技术转移和制造业空间集聚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经济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新型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等问题。

各国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技术转移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技术转移包括技术的获取、创新、传播和应用等环节,涉及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

技术转移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

各国政府应加大对技术转移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政策保障。

制造业空间集聚是指制造业企业在同一地理区域内集聚的现象。

制造业空间集聚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制造业空间集聚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各国政府应积极引导制造业空间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数字经济、技术转移和制造业空间集聚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数字经济、技术转移和制造业空间集聚的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1. 背景介绍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还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转移和制造业空间集聚成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技术转移是指技术从一个地区或企业传递到另一个地区或企业的过程。

网络社会的流动空间集聚与扩散

网络社会的流动空间集聚与扩散

分, 其变动过程表征着网络社会 的发展 变化过 程 , 而 且 网络社会结构也影 响 、 制约着 流动空 间 的基本变 化。但“ 流动空 间” 一 经形 成 , 并 非 自我封 闭 , 或禁 锢于 固定位置 的节 点之间 的互动 与交换 , 而 是处 于 “ 动态弹性” ② 之 中, 其不断地 内外突破 、 结合更 多的 节点使网络空间更加复杂 。
动状况所建构 的流动空间在网络社会 中具有支配性 。 流动空间作为支配性 的空 问组织 , 其是 由三个
层次构 成 : 电 子 交 换 的 回路 所 构 成 的层 次 、 节 点 ( n o d e ) 与核心( h u b ) 所 构 成 层 次 和 占支 配 地 位 的 管 理精英 ( 而 非 阶级 ) 的空 间 组 织 层 次 。 ① 电子 交 换 的
由此 , 流动 空 间并 不 是 网络 社 会 的全 部 , 也 不 是 网 络社 会 的 复 制 。 流 动 空 间 属 于 网 络 社 会 的一 部
是 包含社会关 系的空间 , 社会 空 间的母体 是社会 关
系, “ 生产 的社会关 系是一种社会 存在 , 或者说 是一
种空间存 在 ; 它们将 自身投射 到此同时它们本 身又生产着空 间” 。 ③ 而且就空间的类 型讲 , 也体 现 出关 系在其 中发 挥 的重要作用 。列斐伏 尔曾把 空间分 为感知 的空 间
( t h e p e r c e i v e d s p a c e ) 、 “ 构想 的空 间” ( t h e c o n c e i v e d
回路所构成 的层次 , 属 于物质性 的层 次并涉 及各 种
高新信息技术 , 其意指在流动空 间之 中, 没有哪一个
区域能够独立存在 , 当然地方方位并不会消失 , 只是

产业集聚的特征

产业集聚的特征

产业集聚的特征不同的学者对产业集聚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自然对产业集聚的特征也有不同的认识。

不同的产业集聚有不同的特征,但都具有空间集聚性、专业化、网络化、根植性和创新性的共同特征。

第一,空间集聚性空间集聚性是产业集聚最明显的特性,企业、机构、基础设施间在地理上的某一区域内相对集中,该区域可大可小,不是以行政区域来划分,而是以区域内企业集中程度的大小为界限。

集聚区的出现主要源于企业、机构、服务业在一定地理空间内通过竞争与合作获得规模经济,通过降低有形或无形的交易成本提高绩效,导致集聚的关键归因于距离的最小化使得相关企业间可以快速的交流从而获得更好的信息、服务和利润。

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的空间集中,可以实现资源、基础设施的共享,促进知识的流动,从而形成地方化之间联系的外部性。

只有地方化之间联系产生的外部经济才有可能导致产业集聚,因此空间集聚性是导致产业集聚的必要条件。

传统的区位理论认为在运输成本、劳动力等总费用最小的地方可能形成空间集聚。

后来的理论认为在利润最大化的地方容易形成空间集聚。

而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空间集聚是企业为获得更好的信息和服务,空间集聚的产生不仅与经济因素有关,还与社会因素有关,空间集聚中特有的社会关系如亲缘、地缘关系,有利于形成相互信任的产业文化,从而使集聚区内的企业受益。

现实中几乎所有的产业集聚都表现为大量专业化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地,形成专业镇或专业村,如浙江绍兴大唐镇的袜业产业群、温州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群,还有广东东莞等地的专业镇等,对于现实中的这种专业化企业集聚现象,有资源依附型,也有历史上体制转轨原因所形成的产业集聚类型,还有外资型等多种类型。

按一些国内经济学家在欧洲各工业区所做的实际调查表明,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相聚从1-500公里不等,而且大约每平方公里50家企业。

集聚区内聚集大量企业,单位上的面积产值较高。

一般来说,1平方公里面积上所产生的产值在1亿元以上,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所产生的产值达3亿元以上。

人口集聚空间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人口集聚空间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① 由于本文内容涉及大量省级数据,为行文及阅读方便,此处及下文省份均指省 (自治区、直辖市)。 ② 本文研究数据不包含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 89·
人口集聚空间特征、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表 1
我国各省 (区、市) 人口集聚程度
类别
数值区间
超高集聚区
PJD≥4
1982年 上 江苏 山东 河南
广东 浙江 安徽 重庆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江西 海南 山西 贵州 广西 陕西 四川 吉林 云南 宁夏 黑龙江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高集聚区 中集聚区
4>PJD≥3 3>PJD≥2
浙江 安徽 广东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低集聚区
2>PJD≥1
四川 江西 贵州 山西 广西 陕西 吉林
稀疏区
1>PJD≥0
云南 黑龙江
宁夏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1990年 上海 天津 北京 江苏 山东 河南
安徽 浙江
广东 河北 湖北 湖南 辽宁 福建 江西 四川 海南 贵州 山西 广西 陕西 吉林 云南 黑龙江 宁夏 甘肃 内蒙古 新疆 青海 西藏
改革开放 40多年来,我国经济活力在增强,人口流动性在加强,与我国经济社会 的发展是高度匹配衔接吻合的。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经 济发展分化明显,人口集聚空间差异显著,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人口的主 要空间形式。在一些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人口流失严重而造成发展活力不足,面临 着重大的经济发展 难 题。2012~2018年,东 北 地 区 经 济 总 量 占 全 国 的 比 重 从 87% 下 降到 62%,常住人口减少了 137万人①。对人口集聚的空 间 特 征、变 化 趋 势 及 影 响 因 素进行研究,并揭示人口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相关性,对于合理规划人口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及演变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及演变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集聚及演变研究作者:亢磊来源:《商场现代化》2022年第10期摘要:通过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黄河流域九个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水平和集聚特点。

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各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差异显著: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表现出显著的集聚水平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表现出下降趋势;青海、宁夏、内蒙古、甘肃等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均呈现出缓慢上升趋势。

此外,黄河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在2011年-2017年整体上存在正空间相关性,发展水平相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上有集聚趋势,局部莫兰指数检验结果表明:仅山东、河南、内蒙古存在局部空间正相关。

本文为更好把握黄河流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状况,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黄河流域;空间基尼系数;Moran's I黄河流域被形容为“北方经济命脉”,“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动黄河流域要素、产业的集约节约配置,在高水平保护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黄河流域最大的短板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

沿黄各省份要素资源相对缺乏,以农牧业、原材料、能源等为主导的产业特征明显,产业质量、效率低下问题尤为突出,缺乏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黄河流域各省区亟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学界自黄河流域“高质量發展”概念提出以来,针对该方面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

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满足微观上技术创新、中观上产业发展和宏观上战略目标需要的特点,本身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性,具备技术密集、创新、节能环保等特点,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缓解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能源耗竭发挥着重大作用。

加快培育和发展黄河流域各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耕地资源空间集聚度评价及影响因素①--以江苏省睢宁县为例

耕地资源空间集聚度评价及影响因素①--以江苏省睢宁县为例

耕地资源空间集聚度评价及影响因素①--以江苏省睢宁县为例李鑫;李宁;马晓冬【摘要】耕地空间集聚是农地整治目标之一,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现有研究大多是从景观格局视角用多指标对耕地空间集聚进行评价,为了探寻耕地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一种单指标评价法。

首先综合考虑耕地图斑的位置、形状、面积,定义了耕地图斑的空间集聚度公式,并用程序代码求取每一图斑的集聚度大小;其次以不同图斑的集聚度为因变量,选择相关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进行计量分析;最后以江苏省睢宁县为例做了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当设定半径指数为2000 m时,2013年睢宁县耕地空间集聚平均值是0.5677,总体水平较高,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生产;坡度、高程、人均GDP、人均耕地、与城市距离、路网密度、基本农田建设对耕地空间集聚水平都有显著影响,且坡度与基本农田建设对耕地集聚的作用弹性较大,而城市距离对空间集聚的作用弹性最小。

论文提出的耕地空间集聚度评价方法可为基本农田划定及农地整治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The spatial compactness of arable land is an important objective of 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the basic premise for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There are already some studies involved in the spatial compactness of arable land, however, most of these studies applied multiple indicator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ecology, which could not eliminate multicollinearity among adoptive indicators. In order to gain accurate spatial compactness valu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this paper presented a new method with a single index. Firstly, we defined the formulation of spatial compactness from shape, area and location of arable land patches and calculated it with the program code in Matlab; Secondly, we deemedspatial compactness value of farmland patch as dependent variable, and applied econometric method to determine its influence factors; Lastly, Suining County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taken as a case stud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verage value of arable land spatial compactness in Suining County was 0.567 7 in 2013, when the radius was set at 2 000 meters, suggesting a high compactness level and good fitness for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e selected factors of DEM, slope, per capita GDP, per capita farmland, distance to town, density of road network an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affected the arable land spatial compactness obviously, of which slope and basic farmland construction had high marginal function to compactness, while the factor of distance to town had the least marginal function. The proposed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technical assistance for basic farmland planningand agricultural land consolidation.【期刊名称】《土壤》【年(卷),期】2016(048)005【总页数】7页(P1042-1048)【关键词】空间集聚;耕地;计量模型;影响因素;睢宁县【作者】李鑫;李宁;马晓冬【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江苏师范大学测绘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江苏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1;K909耕地空间集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耕地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条件。

空间集聚的研究

空间集聚的研究

•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初始诱因 历史原因
• 核心——边缘模型强调特定的集聚机制,
即核心区消费者的需求更大,因为它吸引 更多的厂商,相应的地区的产品种类增多, 这又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该区域,从而 形成滚雪球般的聚集效应。 理论关键 • 技能劳动力的空间流动性远远高于非技能
劳动力的流动性。 • 贸易成本的低水平会强化这种机制。 • 劳动力的流动性对集聚的效用大于资本的 流动性。
• 规模经济是经济集中或集聚的重要原因。没有规模 经济,人们可以在每一个地方市场上建厂生产每一种 产品,而不需要额外成本。规模经济是产业集中或集 聚优势的必需条件。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企 业区位聚集有三个原因: ①企业集中于一个区位提供了特定产业技能的劳动力 市场,确保了较低的失业概率及劳动力短缺的可能性; ②地方性产业可以支持非贸易的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 ③信息的溢出可以使聚集企业的生产函数好于单独企 业的生产函数 。 克鲁格曼非常注重一般性的外部经济,而不是特定于 某一产业的外部经济,所以,其外部经济概念是与需 求及供给关系相联系的,而不是纯粹的技术外溢效应。
生产鞋和针织产品的意大利北部及第三意大利(对我国西
部大开发的启发) 、西欧其它国家、美国的某些地区则
常被冠以“ 新产业区” 的称谓。
弹性专业化(第三意大利模式)
• 弹性生产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在新 产业区域内,单个企业总是集中于有限的产品和过程;另一方面,新 产业区内的各个小企业相互竞争又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作为一个集 体。弹性生产通常在福特主义生产的大本营以外重新产生空间集聚。 这主要在于: • 首先,弹性生产单位的劳动力可分为三部分。第一,他们是一些从事 研究与开发以及管理市场的多面手,具有高新、高素质和有固定职业 等特点;第二,是一些半熟练、低工资的弹性工人;第三,是一些临 时工和打部分时间工的人。 • 其次,由于各公司内部以及公司之间相互作用对高技巧和多技巧工人 的依赖使得空间扩散要付出昂贵的代价,弹性生产与空间扩散相互矛 盾似乎成为一条规律。 • 其最终的结构是不管在什么地方,强大的弹性力倾向于空间集中,一 些高层次技术变革可能倾向于在企业战略联盟网络中分散,其总特征 是在不同国家出现几个技术变革中心,而且这些中心有复杂的专门网 络相互连接起来的。这样,晚福特主义的全球资本的公司等级体系的 空间形态由于后福特主义的弹性生产被颠倒过来。概括起来,后福特 主义预示了生产的北—北国际分散和劳动力的区际分工,而不是晚福 特资本主义的南—北国际分工 。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及其适度性检验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及其适度性检验

[ 中图分类号 ]F 2 6 4 . 2 [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集聚是促进产业效率、创新的有 效途径 。克 鲁格曼基于规模报酬递增与产品跨地 区销售存在
运输 成本 两个 核 心假 设 ,提 出 了一个 适 用 性 分 析 框 架 用来 解释 产 业 聚 集 现 象 ,认 为集 聚与 产 业成
高技术 产业 集 聚适 度性 问题 缺 乏关注 。
事实上 ,中国高技术产业规模 已跃居世界第 三, 盈利能力却有下降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加 工装配比重过大 ,投入产出效率及研发效率低等
问题 大有 存 在 【 5 - 6 ] 。这 引 起 我 们 对 中 国高 技 术
长之间存在互相强化的内生性关系。M a r t i n&O t . t a v i a n o 构造 了纯理论模 型解释集聚和产业增长间 的内生关系 ,集聚的规模效应和技术外溢作用会 降低集聚 区创新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高技术产 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知识外溢作用 ,使产业 集聚成为推动成长 ,提高创新能力有效途径。为 此 ,相关政府部 门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 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学者们也对 中国高技术产 业集聚进行 了广泛研究 :人才 、风 险资本及制度 创新等区位 因素对集聚 的作用研究… ;高技术产
Ma y . 2 0 1 3
中 国高技 术 产 业 空 间集 聚及 其适 度性 检 验
施海 燕 宣 勇 唐 根年
( 浙 江工 业大学 ,杭 州 3 1 0 0 3 2 )
[ 摘 要] 促 进 高技术产业集聚 良性发展 ,必须关注集聚效 果 ,从投入 产 出两方 面构 建集聚度 指标
业 生产 率改进存在 长期 均衡 ,但短期 内集聚度提 高对生产率改进作用不显著 ,显示集聚过度迹 象。典 型地 区研 究表 明 ,当前发展模 式下 ,广 东和 江苏高技术产业短期 内出现集聚非经济迹象 ,上 海为集聚适度 。

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

产业地理集中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首先,对一些符号含义进行说明。

本文研究范围为制造业,用m 代表一个国家的地区个数,i 代表其中的一个地区,则有:i=1,2,…,m 。

用n 代表一个国家制造业所包括的行业个数,k 代表其中一个行业,则有k=1,2,…,n 。

产业地理集中是以区域为自变量来考察具体产业在地理空间的分布状况,衡量指标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之分,常用指标如下:(一)绝对指标1. 产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 )产业集中度指某产业规模最大的前几个地区总产值(或者增加值,就业人数)占整个产业总产值(或者增加值,就业人数)的份额之和,其公式为:∑==Niki n CR 1s 其中,CR n 代表前N 个地区的产业集中度,ki s 为k 产业i 地区的总产值占全国k 产业总产值的比重,N 为前几个地区的数目。

产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绝对指标,可以衡量某一产业的竞争程度。

但存在局限性:产业集中度指标主要受地区个数和地区市场分布两个因素影响,该指标仅考虑前几个地区的情况,比较片面;选取地区的数目是人为主观确定的,可以选择前3个、前5个、或前8个等,导致指标结果随机波动。

2.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irschman -Herfindahl index ,简称 H 指数) H 指数最初由赫希曼(A.Hirschman )提出,后经哥伦比亚大学的赫芬达尔(O.Herfindahl )进一步发展,成为产业组织理论中衡量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常用指标。

H 指数是一个产业中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

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家用该指标来衡量特定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时,其计算公式为:21211∑∑∑====⎪⎪⎪⎭⎫ ⎝⎛=mik im i m i ki kisX X H其中,k i X 代表k 产业在i 地区的就业人数(或产值),∑=mi k i X 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