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_刘乃全
《经济管理》2011年总目录政府经济管理财政分权、利益输送与企业现金
![《经济管理》2011年总目录政府经济管理财政分权、利益输送与企业现金](https://img.taocdn.com/s3/m/f5801b49af1ffc4ffe47acdf.png)
《经济管理》2011年总目录政府经济管理财政分权、利益输送与企业现金股利政策......周中胜,罗正英1.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外溢——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例的实证......常玉春1.9中国生物质能发电的费用分摊机制......闫庆悦,李臻2.1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价值体系的关联度——基于中美两国虚实经济体的实证分析......杨玲2.7能源消费、节能潜力与中国对外贸易......尹显萍,王生2.14中国金融结构与企业自主创新的关系研究......何国华,刘林涛,常鑫鑫3.1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基于流动性波动性的风险测度方法......王明涛,何浔丽3.8后工业化时代经济大国低经济增长率之迷:结构变迁视角......纪明,梁东黎3.17贸易开放、FDI与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谢申祥,王孝松4.1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的经济增长效应......林建浩4.10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具有治理效应吗?——基于贷款软约束视角的实证分析......张敏,王成方,姜付秀4.16中国碳强度的影响因素——基于各省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陈继勇,彭巍,胡艺5.1中国金融发展会影响能源消费吗?——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任力,黄崇杰5.7研发能力、知识产权保护与CDM中的技术转移——基于我国注册项目的实证分析......张翼,卢现祥5.15不同类型经济形式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效应的比较研究......王文成5.23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中的问题及其完善......王文娟,李京文6.1中国社会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胡颖,谢君来6.8我国碳排放轨迹呈现库兹涅茨倒U型吗?——基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分析..张为付,周长富6.14 以生态文明为基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时姣6.24金融危机背景下宏观政策的微观效果——基于中国企业股权结构的分析......马文杰,张世锋7.1中国是否存在金融加速器效应?——基于VEC模型的实证检验......杨胜刚,侯坤7.9区域的宏观金融风险——基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的实证分析......张培,叶永刚8.1我国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税负比较研究——基于2005~2009年上规模企业数据......赵丽芬,赵杨8.7我国食品价格变动的属性特征——基于1996~2010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李静,熊航9.1后向关联、技术溢出与本土供应商生产率提升——基于制造业企业大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杨亚平,干春晖9.8 新型工业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分析......杨韡韡,李平10.1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的法律规制研究......常宏建,张晴,吴彬10.9中国垄断产业规制体系的特殊性和模式设计......范合君,戚聿东10.15市场化程度、代理成本与企业税收负担——基于不同产权主体的研究......吴祖光,万迪昉,罗进辉11.1两经济体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影响因素研究......曹吉云,佟家栋11.9资源产品出口管制政策的效果分析——出口税与出口配额的比较......陆建明,王文治12.1中国消费者的延迟购买偏好是如何反转的?——计划行为视角......李晓,屠采撷12.10产业和区域经济管理我国农业关联产业的投入产出分析......耿献辉,周应恒1.16基于因子分析的县域政府财政能力比较研究:来自重庆的例证......冉光和,鲁钊阳,徐鲲1.22不同省域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李燕萍,许颖,吴绍棠2.23长三角地区技术转移服务模式的比较——以上海、杭州、苏州为例的分析......赵峰2.31邻近性、区位指向与信息服务业集聚——以上海为例......张惠萍,林善浪2.39异质信念、通货幻觉和我国房地产价格泡沫......陈国进,刘金娥2.46韩国LCD产业成功因素探究——基于与日本、中国台湾的比较分析......韩仁洙,吴根烨,金能镇3.26地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以山东省域为例的库兹涅茨曲线分析......杨丹辉,李红莉3.37专业市场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以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圈”为例的分析......刘乃全,任光辉4.24中国FDI工业双重集聚及其效应——基于产业与空间视角......赵果庆,杨怡爽4.32核心技术链、核心产业链及其区域产业跃迁式升级路径......朱瑞博4.43环渤海经济圈海洋产业与区域经济关联性研究......徐胜,李振华,张鑫4.54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制约及其突破......宋国宇5.29大都市区辖区合并的经济增长绩效——基于上海市黄浦区与南市区的合并案例研究......高琳5.38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波及传导效应研究——基于开放度视角的投入产出实证分析......陈明森,陈爱贞,赵福战6.29中国服务业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基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实证分析......靖学青6.36总部经济区位选择及影响因素: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余典范6.43中国省际工业能源效率与节能潜力:基于DEA的实证和模拟......屈小娥7.16基于地域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我国沙产业发展对策研究......徐占忱7.25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测度......吴雷,曾卫明8.13中国省域工业结构的聚类与时空演化......李钢,廖建辉8.18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王玉,许俊斌9.17制药企业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上市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视角..何丽梅,马静夷9.26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效应与地区收敛分析:1978~2009年......吕健9.32中国制造业真实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基于LMDI分解法的分析......郑若娟,王班班10.23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左和平,徐敏燕10.33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李燕,赵德海10.39中国制造业真实能源强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基于LMDI分解法的分析......郑若娟,王班班10.23陶瓷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左和平,徐敏燕10.33基于资源型城市转型视角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李燕,赵德海10.39行业特征、环境规制与工业CO2排放——基于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实证考察......何小钢,张耀辉11.17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效率的实证分析......肖兴志,谢理11.26县域经济生态化发展的一种实践探索......孙正东11.36中国环保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效率——基于TFP视角的实证检验......李树,陈刚12.18动态能力应用与代工企业OBM升级——以台湾宏达电子为例......陈戈,徐宗玲12.25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企管纵横我国上市公司CEO薪酬存在租金攫取吗?......冯根福,冯祥英,刘志勇1.29公司丑闻、声誉机制与高管变更......醋卫华1.38战略网络联结强度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以陕西鼓风机集团为例......陶哲雄,边昌,李彬1.44规模、路径与动因:发展中国家企业的FDI行为探析......吴彬,宋斐然,常宏建1.51在华国际新创企业的特征及其与我国内的比较分析......赵优珍2.54企业并购模式的动态选择......刘焰2.63风险投资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吗?——基于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陈见丽2.71企业管理的系统性与发展方式转变......陈佳贵3.47民营化、外资股东和嵌入性:来自中国的证据......武常岐,吕振艳3.51跨国公司在华独资化改善了绩效吗?——基于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王进猛,沈志渔3.59知识密集型企业外部导向的智力资本报告研究——以“红日药业”为例......董必荣3.70中国风电产业生产率增长、效率改进与技术进步——基于风电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实证分析......施卫东,金鑫4.61制度环境与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进入模式......吴先明4.68并购败绩后撤换CEO吗?——我国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性检验......吴超鹏,叶小杰,吴世农5.46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李晓华5.56宽松环境下的创业资源识别与资源利用的关系——基于江苏省不锈钢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万武,梅强,赵观兵5.64利益相关方参与及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实证研究......杨东宁,周林洁,李祥进5.70区域制度发展对外资企业绩效的影响......胡少东,徐宗玲,李非5.79战略导向、组织学习方式与自主创新关系......郭海,徐二明6.49冗余资源、并购行为和剥离行为:一项关于我国ST企业的配对研究......李晓翔,刘春林6.59股权结构对企业声誉的影响——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分析......万燕鸣,李军林7.31接包企业的信任、任务承诺对发包商合作的影响——来自在华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证据......谭云清,李元旭7.39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与估值......王燕鸣,张俊青7.45转型视野下的企业间进退关系变化......孙早,王文8.28创业学习与家族企业跨代企业家的创业选择......陈文婷8.38资源型企业高管社会资本、资源获取与技术创新......马富萍,李燕萍8.51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管理的制度因素对服务绩效的影响......魏国辰,徐建国8.60家族涉入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周立新9.45不连续技术创新的风险探究——基于与连续创新的比较......肖海林9.54股东关系、合谋与大股东利益输送——基于解禁股份交易的研究......蔡宁,魏明海9.63企业组织智力系统的作用机制......何立,凌文辁9.75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在中国的“合意性”研究......李伟阳,肖红军,王欣9.81FDI技术溢出与自主创新导向的外资政策......刘建丽10.48委托代理理论抑或行为科学?——相对业绩评价理论基础的实证检验......王剑,陈运森10.58中央企业董事会建设研究......徐炜11.44呼叫中心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构建与分析......沈颂东,丛丽11.54企业环境伦理对于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主动性环境管理的前因和后果......黄俊,陈扬,翟浩淼11.61技术范式变革环境下组织的战略适应性......罗仲伟,卢彬彬12.33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以战略决策质量为中介......郭立新,陈传明12.43公司慈善行为提升企业价值吗?——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朱金凤,杨鹏鹏12.52伦理与创业活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CPSED的调查......李华晶,张玉利,姚琴12.60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职业价值观与绩效:薪酬与晋升政治知觉的中介作用研究——国有企业员工在改革中的思想变迁与利益较量......秦晓蕾,杨东涛1.57转型背景中员工的组织认知及其对行为有效性的影响路径研究......李晋,刘洪,王成城1.63主管忠诚、上下级冲突与员工工作态度——基于本土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谢俊,储小平,黄嘉欣1.74董事长个人特征、过度自信与资本结构......江伟2.78员工文化价值观导向的代际差异及不同绩效控制下的匹配性研究......马君,殷红2.86团队互动双F导向理论、量表开发及互动风格......陈国权,赵慧群3.79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织支持感与员工承诺和认同——一项跨层次研究......王震,孙健敏4.80经理人激励与公司过度投资——来自中国A股的经验证据......简建辉,余忠福,何平林4.87我国应急管理人才激励问题研究......唐华茂4.96核心技术员工的知识占有特征分析——高科技企业雇佣关系的视角......袁庆宏,王春艳5.88情绪劳动对服务业员工都是一样的吗?——消极情感和社会技能的调节作用......马玉凤,王涛5.95儒家价值观与生产偏差:工作满意度的中介效应......郭晓薇5.103组织与员工匹配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邵芳,樊耘6.69价值感知对虚拟社区成员参与期望的影响——一项关于明星“粉丝网”的研究......林志扬,方志斌6.78哪种领导行为会让一线员工更愿意付出?......赵红丹,彭正龙7.61知识型新员工组织社会化对组织承诺影响的追踪研究......李从容,宋晓阳,段兴民7.69强制性披露能提高高管薪酬与公司业绩之间的敏感性吗?——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田志刚8.67职业生涯成功的复合心理机制......李东光8.74知识分享、组织政治与我国企业的知识困局......邹东海,吴能全9.90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基于2006~2008年度的面板数据......盛明泉,蒋伟9.100人口背景特征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形成......孙俊华,陈传明9.107辱虐式领导对员工沉默行为的作用机制......李锐10.70员工社会交换关系感知对个体行为的作用机理——基于工作满意度的路径分析......诸彦含,卿涛10.78新生代员工学习意愿与企业导师知识共享行为......陈诚,文鹏10.87项目群经理的领导力——基于与项目经理领导力的比较......邵婧婷,叶金福10.94领导—成员交换、中介作用与员工沉默行为——组织信任风险回避的调节效应......周路路,张戌凡,赵曙明11.69 培训系统与农民工职业培训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张伶,何建华11.76提高员工可就业机会增强其离职意向?——兼论可就业性对工作绩效的作用......于海波,郑晓明12.68服务员工与顾客情绪互动的影响效果研究......刘小禹12.77组织认同、团队认同对合作研发绩效的影响——概念模型及相关假说......任荣12.84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风险与公司业绩——基于锦标赛理论的实证研究......鲁海帆12.93团队人格特质组合对团队结果的影响研究......刘宁12.100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消费者不安全感与怀旧产品购买行为研究......汪涛,周玲,彭传新1.83品牌关系质量与消费者遭遇产品伤害的反应特征研究——基于事前信念的视角......施娟,唐冶1.93影响中国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及消费者的感知——对消费者规范理性的探索性研究......田志龙,杨文,龙晓枫1.101生活方式、消费者创新性与新产品购买行为的关系......陈文沛2.94一种新的战略定位方法:ISTP3......唐拥军,蒋艺3.87转换成本四维度对顾客保留影响的实证研究......张初兵,陈亚峰,易牧农3.93产品消费过程中同伴的不一致评价总是不利吗?——基于社会影响和不忠诚消费行为的视角......马永斌4.102 个性消费,还是地位消费——中国人的“面子”如何影响象征型的消费者—品牌关系......王长征,崔楠6.84消费者遭遇服务失误不投诉影响因素分析......张圣亮,李勇6.91零售显性技能本土化对跨国零售商海外市场顾客满意的影响——基于沃尔玛中美顾客感知差异的分析......汪旭晖,徐健6.99需求异质性、正反馈交易与住宅价格异常波动......沈悦,张学峰6.109为什么消费者会感觉到有面子?——消费者面子及其感知机制研究......汪涛,张琴7.78品牌关系作用机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差异——基于移动通信消费领域的实证研究......毕振力7.89产品伤害危机对顾客价值的影响——基于随机模型方法的实证分析......孙瑛,马宝龙,李金林8.80基于品牌资产分享的无穷期道德风险契约......王新辉,汪贤裕,郭红梅8.86客流拥挤触动零售商信任的实证研究......赵晓民,窦文宇,王光平8.92消费者的宽恕意愿对产品伤害危机的影响......卫海英,魏巍8.101从占有式生存到体验式生存——心理营销范式解读......贾利军,李晏墅9.114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感知价值与参与意愿:人格特质的调节效应......金晓彤,王天新,弥亮亮10.102 角色规范影响敏感性对中国消费者独特品牌决策意向的影响——以公众场合角色为例......戚海峰,费鸿萍11.84 旅游企业收益管理定价策略对顾客感知公平性的影响——基于消费限制、标价方式与价格处境交互作用的研究......黎耀奇11.95感知互动一定能产生顾客满意吗?——基于体验价值、消费者涉入度、任务类型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孙乃娟,李辉12.107情绪能量的前因及影响:来自电影产业的实证分析......李耀,薛海波,王新新12.119工商管理·企业文化企业家公众形象、媒体呈现与认知合法性——基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探索性实证分析......葛建华,冯云霞3.101 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绿色旅游发展模式研究......魏敏2.102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影响因子的区域差异研究——安徽三大旅游板块的比较分析......李万莲,李敏3.108旅游真实性感知及其与游客满意、行为意向的关系——以古村落旅游为例......徐伟,王新新4.111中国旅游市场发展非线性增长效应实证研究......赵磊5.110旅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以广西北部湾为例......陈文捷,阳国亮,凌连新6.117会展业的带动效应研究......李智玲6.125旅游规划“创新内核”的一个探究......邓爱民,黄鑫7.100股权分置改革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历时性影响研究——以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李东和,杨洋10.108工商管理·案例与热点雪佛龙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及其启示......张安平,李文,郭建伟5.123会计与金融机构持股、股改对价调整与市场反应......潘婉彬,陶利斌1.112金融衍生品使用与企业价值、风险:来自中国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赵旭1.121债务重组对公司治理的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黄新飞,张娜1.131我国商业银行债权在上市公司治理中的效应......胡宗义,刘亦文1.137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结构对财务治理效率的影响......肖坤,秦彬2.109行业同质性与事务所行业专门化战略——来自中国审计市场的经验证据......陈丽红,张龙平2.116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罗剑朝、于转利2.125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绩持续性、经理选股和择时能力——基于2005~2009数据......林兢,陈树华2.132基于风险补偿的企业债券定价研究......方先明,裴平,牟星2.139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债务契约——来自于中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夏芸,徐欣3.114商业银行效率、风险与技术进步——基于18家国际大银行的实证分析......唐齐鸣,付雯雯3.123公司治理与管理层机会主义会计选择——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实证分析......王俊秋3.132资本市场对缺陷产品的惩戒效应——基于我国汽车行业召回事件的研究......李培功,醋卫华,肖珉4.118公允价值信息的“功能锁定”现象——基于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背景的投资者行为分析......孙翯,孙光国4.125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基于数据包络分析4.DEA)的实证研究......谢升峰,李慧珍4.131 股票市场发展、不同渠道融资与经济增长:溢出或挤出?......罗文波,吴洁,王璐4.136银行信贷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及机制......江飞涛,张莉,李捷瑜4.144产权性质、债务融资与盈余质量——来自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吴祖光,万迪昉5.129企业财产保险与债务期限结构选择——我国制造业企业经验证据......杨克泉,吕立伟,吉昱华5.137开放式基金收益与非系统风险定价......陈健5.146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与货币替代的实证研究......刘艳萍,过文俊,刘艳靖6.132金融脱媒下我国商业银行的路径选择......涂晓兵6.140地区金融发展中的信贷配给——江苏省农村的案例研究......张红力,白彦,吴言林6.147会计信息质量对公司资本配置效率影响的路径——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经验证据的研究......任春艳,赵景文7.106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市场反应研究......王清刚,尹文霞7.112审计意见、审计质量与债务期限结构——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雒敏,麦海燕7.121中国大中型银行与小型商业银行效率的比较——基于投入主导型的DEA测度......董竹,张春鸽7.131异质型借贷主体、借贷交易成本与借贷匹配——基于农村中小企业的实证分析......胡士华,李伟毅8.109影响创业板市场运营的关键要素——以AIM市场为例的研究......黄福宁,闻岳春8.118我国开放式基金的业绩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韩守富8.128市场周期、投资者情绪与企业投资决策——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潘敏,朱迪星9.122基于决策相关性的电信运营企业内部管理报告体系......何瑛9.132商业银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的实证研究......陆静,汪宇9.140非对称与时变:中外证券市场波动性特征的比较研究......周佰成,吴若冰,丁志国10.115房价拉动地价,还是地价推高房价?——基于1998~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数据的实证研究......张同龙10.121 股权集中下的控股股东侵占与公司治理综述......俞红海,徐龙炳10.127我国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机理研究......张蕊10.135新会计准则与资本市场的技术创新信息反馈——基于公司特质信息的研究......丁重,邓可斌11.104SEO后业绩下滑之谜:过度投资假说及检验......俞鸿琳11.112商业战略,声誉风险与企业避税行为......吕伟,陈丽花,佘名元11.121自愿性内部控制鉴证与权益资本成本——来自沪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方红星,施继坤12.128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股权融资成本——股权性质差异条件下的影响因素分析......刘冰,方政12.135管理科学与工程社会资本与企业绩效:探索式与利用式学习的中介作用......邱伟年,王斌,曾楚宏1.146说服策略对消费者再续品牌关系意愿的影响......姚琦,黄静1.155集成化物流资源整合的协同框架分析......林晓伟,舒辉,陈明2.147基于动态能力的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许军,梅姝娥2.153股权流通性改善对高管激励机制的影响——来自中国股权分置改革前后高管薪酬的证据......张奇峰,丁苏丽3.142网络环境下促销及口碑对冲动购买的影响——基于情景模拟法的因子探析......周星,雷俊杰,邹俊毅3.150知识共享价值感、共享倾向对共享行为的影响——一项跨层次的纵向实验研究......林泉,宋宝香,邓朝晖4.151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前偿付率实证研究——基于建元2005资产证券化产品资产池的模型......魏成龙,王述评4.160区分代理成本:政府干预和管理者偏好......李科,徐龙炳5.152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异化对公司治理的影响......吴成颂5.159制造业工艺创新扩散博弈研究......姚芊,毕克新6.155网购承诺理论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张晓慧,唐玉洁,李阳6.161产业复杂网络及其建模——基于山东省实例的研究......赵炳新,尹翀,张江华7.139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寿险市场效率研究......梁芹,陆静7.149趋利或避害:信息内容对新产品感知风险的影响......涂荣庭,吕堂荣,韦夏8.134基于生态位构建的企业自主创新项目投资方案评价......王平,朱帮助,李军8.149宏观经济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的动态面板数据......王成成,王晓辉9.153基于交易者网络的证券市场传闻扩散博弈分析......李备友9.160互联网络与企业专业化变迁......吴清10.140比较优势理论能否有效解释承接外包的产生机理——基于中国工业的经验研究......吕延方10.145渠道冲突真的一无是处吗?——分销商的感知冲突、感知承诺与信息分享意愿的关系......寿志钢,张起元11.130 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决定因素——基于结构化理论的实证研究......赵静,方兆本11.138复杂产品系统研发中知识转移定价研究......王林林11.149合作创新还是自主创新?——一个扩展的AJ模型及其在中国互联网产业中的应用研究......吴志军,赵立昌12.141MOS自组织运作机理及其状态演化......胡盛强,张毕西,张湘伟12.150公共管理间接税归宿的累退性与居民收入不平等......刘穷志1.166网络搜索对股票市场的预测能力: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刘颖,吕本富,彭赓1.172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与定居决策......才国伟、张学志2.158基于异质性特征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郑耀洲2.169就业增长、投资与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占比......常进雄,王丹枫3.159对口援疆、教育投入与经济发展......陈霞,何伦志3.168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农民工管理的演进、动因与启示......郑英隆4.165灾难报道会影响公众消费决策吗?——基于恐怖管理理论的思考......柯学,林升栋4.176社会资本与行业协会的治理绩效分析——以广东东莞行业协会为例......石碧涛,张捷5.165多目标协调背景下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彭浩然5.175流程再造理论在我国公共管理中的应用与启示......李青6.168农村生活污染的制度“缺失”与“补位”......管宏友,陈玉成6.176公共危机管理资源配置机制的构建......温志强7.156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超额收益率与中小投资者保护——基于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的视角......沈维涛,朱冠东7.160城乡医疗保障一体化的群众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郝佳,仇雨临7.167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政府绩效评估与问责......阎波,吴建南,刘佳7.174我国卫生资源配置失衡的实证分析——基于医疗竞争模式的视角......徐文英,李超,吴明8.156公共投资中的腐败问题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1980~2008年的实证分析......杨飞虎8.162我国特殊工种制度中的利益主体博弈及其行为扭曲机理......蒋天文8.170后金融危机时期“民工荒”问题解析——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证解......焦克源,张彦雄,张婷9.167国防科技对民用技术自主创新的传导机制......刘赣州,范肇臻9.174有限理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险需求与风险偏好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不足的一个解释......孟颖颖10.159 财政政策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非线性效应吗?......储德银,闫伟10.167我国欠发达省11.区)政府技术效率分析:2002~2010年......唐天伟,余青,尹小剑11.155突发性自然灾害救援中社会组织管理熵的测定......李霞11.161物质主义价值观对薪酬满意度的影响——基于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考察......杨同卫,陈晓阳11.167。
多中心结构模式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优化
![多中心结构模式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f00e4ff1dd88d0d232d46a4f.png)
多中心结构模式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优化刘乃全 邓 敏摘要:多中心城市结构模式是大城市与地区城市联盟的基本空间组织形式,也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时空演化规律。
上海作为中国特大城市,其城市公交结构和人口空间分布变化是城市化过程推进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多中心结构模式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现状,采用Clark模型和Heikkila多中心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密度进行了拟合估计,进而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及其各个城市的人口分布特征和演化规律,最后提出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结果表明:多中心结构模式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寻找城市空间结构与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群的科学发展规律。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要素资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流动,城市各个要素资源之间彼此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
城市化进程和集聚经济外部性的不断深入,促使城市空间结构发生重大转变,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等级性传统模式向多功能、网络化的多中心结构模式转变(卡斯特,2001;蔡良娃,2006;赵云伟,2008;李国平和孙铁山,2013;吴伟平和刘乃全,2016)。
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形成了许多规模大、人口多以及功能集中的巨型城市,这些城市在追求集聚经济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不经济问题。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与演变是城市内外各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上海作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单中心城市结[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长三角城市群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研究”(项目编号:15BRK02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供需空间匹配研究”(项目编号:16YJC790097)。
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集聚研究
![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集聚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0f4e1b6c175f0e7cd13788.png)
企 业 依 据 专 业 化 分工 和协 作 的关 系 并 在 某 产 业 集 聚 创 造 条 件 .而 产业 集 聚 是 农 村 城 割 断农 民与 土 地 的 天 然 依 赖 关 系 ,农 民 尚
一
地 理 空 间 高度 集 聚 而 建 立 起 来 的 产 业 组 镇 化 的 “ 速 器 ” 加 快农 村城 镇 化 的发 展 。 有 土 地 作 为 他 们 的 最 后 保 障 .所 以他 们 就 加 .
维普资讯
区域 经济
我国农 村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集聚 研究
李 魁
40 7 ) 3 0 2 ( 汉大学 经济研 究所 湖北 武 汉 武
摘 要 通 过 对 产 业 集 聚 的理 论发 展 进 行 综 述 。 面 分 析 了产 业 集 聚 的 效 应 , 此 基 础 上 分 析 了产 业 集 聚 全 在 与 农村 城 镇 化 的 紧 密 关 系 , 最终 提 出 了农 村城 镇 化 过 程 中 产 业 集 聚 的 选择 路 径 。对 于现 阶段 提 出 的城 乡经 济 并 协 调发 展 、 加快 城 镇 化 发展 及 建设 和 谐 社 会 都 具有 重 大的 现 实 意 义 。
空间集聚综述
![空间集聚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c80cc42a8956bec0975e37f.png)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理论研究综述一、 集聚和产业集聚所谓“集”是指大量相关事物在地域空间范围内的集中现象,而“聚”则具有更进一层的含义,它不仅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指在“集”的基础上强调区域内各种要素的有机聚合,行为主体间产生物质的、信息的和社会的各种流,进而汇聚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所以,本文中的集聚是指事物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集中并以某种有机的形态组合在一起。
根据对“集聚”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产业集聚不仅仅是同类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群聚,更重要的是反映为企业相互间的一种共成长性1。
产业集聚是同类企业、或有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在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内的群聚和共生现象,它往往能形成提高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果的产业集聚效应。
二、 产业空间集聚机制的主要相关理论(一) 马歇尔的“工业区域”及外部性最早对产业空间集聚现象进行研究的是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使用了“集聚”的概念去描述地域的相近性和企业、产业的集中,指出集聚能产生正的外部效应。
马歇尔提出地方性工业是具有分工性质的工业在特定地区的集聚,马歇尔把这些特定的地区称作“工业区域”,工业区域内集中的是大量种类相似的小型企业。
地方性工业之所以能够在工业区域内集聚,根本的原因是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收益。
马歇尔将其归结为六个方面:提供协同创新的环境,辅助性工业带来的好处,提供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市场,平衡劳动需求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便利顾客。
马歇尔指出,协同创新的环境是产生集聚的“空气”,在产业空间集聚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作用。
正如马歇尔所述:“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1倪卫红,董敏.对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规律的理论分析.中国软科学.2003 年第11期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
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2。
基于风险规避的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政策初探
![基于风险规避的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政策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a187e60302020740be1e9bad.png)
基于风险规避的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政策初探刘乃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阜新(123000)E-mail:fxdrclnj@摘要:通过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深入调查,指出这些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成就的取得与政府的巨大投入相比差距较大的问题,提出可以按照风险规避的思想解决问题,并沿着此总体思路从集群化发展的角度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提出了具体政策建议:制定本地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化发展战略规划;塑造与本地集群配套的高素质人力资源集群;促进创新网络与集群化发展良性互动;完善集群服务体系;塑造本地集群文化等。
关键词:风险规避;产业集群;政策1.引言在当代科技、经济发展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众多经济落后地区面对发达地区迅速的市场占领与技术创新垄断,很难靠市场自身的力量产生新经济增长点以实现经济的振兴,于是使本地的比较优势产业或者后发比较优势产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培育的新经济增长点。
所谓比较优势产业并非是指高科技产业,而是指基于自身优势的产业,如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就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农业或者轻工业等,而相对于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就是对资本密集型对劳动力素质等要求颇高的高科技产业等。
基于此种思想,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各类产业的集群萌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集群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
虽然这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为本地区优势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花费了很大精力,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本文认为这种成绩的取得与政府的巨大投入相比还不足,如本地虽然制定了优惠程度已经大大超过沿海开放城市的招商引资政策,也投入了大量的人、才、物,但收效却不甚理想,甚至还有地区内部资金大量外逃的现象。
本文认为问题的解决可以通过将风险规避的思想贯穿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中,以集群投资环境的优化增强集聚产业投资的吸引力,最终实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振兴。
2.问题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培育,同发达地区相比由于区位、人才匮乏等不利因素,必然处于劣势,而当地政府又不可能通过行政手段去命令外部企业来本地投资或者内部企业不允许到外地投资,而只能通过优化本地投资环境,在把本地企业吸引住的同时再去吸引外部企业来本地投资。
试论产业的集聚发展——以高邮服装产业为例
![试论产业的集聚发展——以高邮服装产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cdff03f6770bf78a652954ed.png)
合, 显 示 出旺 盛 的 生命 力 , 不 但 使 产 业 本 身得 到 充 分 发 展 , 在 潮, 经济增长速度也相应回落,  ̄ ] 1 9 8 9 年全市服装 工业与国内
国内外市场中获得竞争优势, 还充分推动了当地经济繁荣与发 其他企业一样, 一度 出现沉 寂, 技术落后、 设备简陋的小企业 展。 产业集聚的研究重点不同, 定义也各有侧重, 迈克尔・ 波特 快 生 陕亡 , 行 业 产 值增 幅 也跌 到 了7 . 6 %的 低谷 。
服装产业的迅速成长, 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纷纷加盟高邮 弱的状况没有显著改善。
服装行业 , 高 邮 相 继被 冠 以 “ 江 苏羽 绒 服 装制 造 名 城 ” 和“ 中 产 业 集 聚 形成 阶段 ( 2 1 世 纪 至今 ) 。这一 阶 段 , 中国加 入
国羽绒服 装制造名城 ” 的称号, 产业发展有 了纵深层次改变 , 产业长期演进过程的进行剖析, 探讨产业集聚的战略思路。
高峰 3 3 . 8 %。 全 国服 装 行 业 为 谋 求更 大 产 品附加 值 纷 纷 进 入初
在 促进 分工效应形成和 效率提高; 加快技 术溢出和创新; 提 市传统服装 工业总产值增幅达到改革开放 以来的第二个增长 升企业竞争环境和成长空间; 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
高邮, 地处江苏腹部, 襟连苏皖 , 雄 居江 淮 , 是 物 产 富 饶 期品牌阶段, 而高邮因为人才匮乏、 观念 陈旧、 结构单一等综
WT O, 服 装行业逐 步迈入新 的发展 阶段 , 化纤产品、 家用及 增强, 产品档次不断提升, 产业结构朝横向和纵向一体化方 向 转变。 高邮地处长三角地 区, 能够较快了解 国际服装款式 、 色
进 入 了新 一轮 调 整 、 整 合和 提 高 时期 。 本 文 将通 过 对 高 邮服 装 工 业 用 纺 织 品 迅 速 发 展 , 消 费 者 心理 日趋 成 熟 , 品牌 价 值 观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
![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134bf8da0116c175f0e48eb.png)
第26卷第2期2007年3月地理科学进展PROGRESSINGEOGRAPHYV01.26.No.2Mar一2007产业空间集聚及其效应的研究进展张华k2,梁进社3,(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15)摘要: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
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
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产业集聚;集聚效应;外部性;规模经济1引言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u.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早在20世纪初期,人们就注意到美国的大部分制造业集中在东北部和中西部的少数地区;今天.美国的高科技公司主要集中在硅谷,广告业集中在纽约麦迪森大道。
金融业集中在华尔街;H本的大公司总部绝大部分集中在东京和大阪。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
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逐渐向东部沿海等地区集中.产业集聚现象不仅在数量上日益增加.而且还呈现出新的特征。
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的以中小企业集聚为主体,以专业化协作为纽带的产业集聚,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
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别是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般认为第一个对产业集聚进行直接研究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他从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角度阐述了产业集聚的经济动因【3】。
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879312a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e4.png)
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章润兰刘明慧来源:《商业研究》2022年第06期内容提要:产业协同集聚为产业耦合协调提供空间载体,而产业耦合协调是产业协同集聚的高级阶段,二者共同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文基于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机理,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产业耦合协调能显著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且产业协同集聚能通过促进产业耦合协调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异质性分析发现,制造业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优于其与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此外,产业协同集聚对产业耦合协调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
为此,应因地制宜地推进“双轮驱动”战略,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建设,通过与制造业的深度耦合,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的转变。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协同集聚;产业耦合协调中图分类号:F427;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148X(2022)06-0013-10收稿日期:2021-08-19作者简介:章润兰(1990-),女,湖北荆门人,大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讲师,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产业经济学;刘明慧(1963-),女,辽宁庄河人,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9BJY227;辽宁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SYDL202003;大连市社科院重大调研项目,项目编号:2020dlsky249。
一、引言从中共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到“十四五”规划强调“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均折射出我国经济运行实现了由高速度到高质量的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已然成为新时代发展的主题。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2a7bfc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4d.png)
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引言产业集聚是指相似产业在某一地域内相互依托、互利共生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经济地理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关注。
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有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对区域经济的整体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因此,对于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的成因、影响因素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1. 产业集聚的定义产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同一行业或相关产业企业相互靠近、形成较高的集中度的现象。
通过集聚,企业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市场扩容等益处,从而获得较高的竞争优势。
2. 产业集聚的成因2.1 经济规模优势经济规模优势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同一地区集聚,就可以形成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闭合性,实现规模经济的效益。
规模经济的产生,能够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
2.2 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技术扩散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力。
当企业集聚在一起时,相互间的合作和交流会导致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新技术和最佳实践会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互动而传递,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的提升。
2.3 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集聚效应也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成因之一。
当一定数量的企业在某一地域集聚,会吸引大量的人才流向这一区域,形成人才集聚的效应。
人才的集聚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的发展。
3. 影响产业集聚的因素3.1 地理位置因素地理位置因素是影响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可以使企业在物流和市场开拓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力。
同时,地理位置的临近性也有助于企业间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的效果。
3.2 政策环境因素政策环境因素也会对产业集聚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可以吸引和鼓励企业在某一地域进行集聚。
合理的政策环境有助于提供资源、减少成本并降低风险,从而促进产业集聚的发展。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一个文献综述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一个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4b6752867ec102de3bd8902.png)
对产业 协 同集聚 问题 的研究 成果及 最 新进展 。
一
、
产 业协 同集聚 的理论 基础 : 集聚与 空 间外 部性
( 一) 集 聚与空 间外 部性 的基本 表述
自 Ma r s h a l l ( 1 9 2 0 ) I " ] 起, 空 间外部 性就 被认 为
一
基金项 目 : 浙 江省 自然科学基金 一般项 目( L Y 1 3 G 0 3 0 0 4 2 ) ; 浙江省哲 学社会科 学研究基地规 划课题 ( 1 6 J D G H 0 2 0 ) ; 中 国博 士后科
学基金 资助项 目
作者简介: 刘月 ( 1 9 8 7 一) , 河北抚 宁人 ,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 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后 , 主要研究方 向 : 产业 经济学 、 城市经 济学 ; 邹 苗 苗( 1 9 8 9 一) , 女, 江苏淮安人 , 美 国内华达大学商学 院博士 , 主要研究方 向: 劳动 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 陈建军 ( 1 9 5 5 一) , 浙江杭州人 , 浙 江 大学 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 中心教授 , 博导 , 主要研究方 向: 产业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
空问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协同集聚 : 一个文献综述 冰
刘 月 邹 苗 苗 陈建 军
( 1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 1 0 0 0 2 8 ; 2 美国内华达大学商学院, 里诺 8 9 5 5 7 ; 浙江大学, 杭州 3 1 0 0 5 8 ) 摘要 : 产业 协同集聚是现实世界 中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组织现象 , 对产业协 同集 聚问题 的研究有助
于进一步丰富空间经济学理论并指导区域 与城 市发展实践。文章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 , 首次 回顾并总结 了 目前 国内外对产 业协同集聚 问题 的研究成果及 最新进展 , 包 括产 业协同集聚 的理论基础 、
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_刘乃全
![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_刘乃全](https://img.taocdn.com/s3/m/faa66241767f5acfa1c7cdc5.png)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
DOI:CNKI:13 -1356/F.20110627.1116.012
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
笪 刘乃全,叶菁文
(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J ul. 2011 Vol.33 No.7
[摘 要]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
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借鉴沿海地区经验,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城市
化建设。探讨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产业集聚与空间
在计算 EG 指数过程中,基尼系数的计算以
各个省份划分区域,衡量指标也是选择工业总产
值。由于暂时无法找到中国各个企业额微观数据,
不可能像国外文献中比较准确计算赫芬达指数,
故参照国内学者一般处理的方法,通过 《中国工
业经济统计年鉴》 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
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了大
的服务机构,提供了一个支持众多产业相互协作、 相互发展的公共平台。城市为各个产业搭建了完 整的网络体系,提供了众多产业之间的互动平台, 而这些恰恰是产业发展最需要的资源[9]。因此,在 城市规模达到最大容量之前,各产业追求城市化 经济所带来的优势会形成一种拉力效应,拉动产 业自发向城市集聚。
三、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 —以 中国制造业为例
表现形式,那么产业集聚和城市、城市群的协调 发展就可以看成一个从下至上的促进过程和一个 从上至下的反馈过程,也就是产业集聚推动城市 化进程,城市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城 市中集聚,两者应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所以说,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主要体 现在产业集聚程度提升与城市化、城市群的演化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同步。产业集聚是工业化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优化城市的功能,它将城市的生产功能集中 在城市中特定地区,从而达到城市的生活功能和 生产功能实现良好的分开,同时对不同区域资源 配置效率将大大提升[3]。而政府通过引导部分产业 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各地城 市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因此,研究产业集聚与城 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 如何协调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及空间 经济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
中国内外资工业的空间共聚: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
![中国内外资工业的空间共聚: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33d8822d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6a.png)
中国内外资工业的空间共聚: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
东童童;刘乃全
【期刊名称】《技术经济》
【年(卷),期】2015(34)12
【摘要】从理论分析入手,将所有制因素纳入协同定位模型和产业密度模型,推导出内资工业和外资工业共同集聚的理论机制和作用关系.在此基础上,选取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内资工业集聚与外资工业集聚可从彼此的工业集聚和工业效率中获益;内资与外资工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具有显著差异;内资工业集聚与外资工业集聚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提出:地方在工业发展中要集中发展优势所有制工业、重视内外资工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工业集聚水平的提高.
【总页数】8页(P47-54)
【作者】东童童;刘乃全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1.3
【相关文献】
1.中国内外资企业TFP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基于35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张公嵬梁琦。
2.共聚首,谋发展,同贺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及常务理事会产生——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及第六届第一次理事会在成都圆满召开 [J], 樊森
3.多中心空间结构是否有助于工业减排?——来自中国省级数据的经验证据 [J], 陈旭;张硕
4.深入研究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促进我国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和经济结构转型——在辽宁盘锦召开的第五届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上的讲话 [J], 蒋正华
5.中国内外资工业企业的投资倾向及生产贸易效应 [J], 湛柏明;殷绛;刘茂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分工问题研究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分工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6dcde2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d4.png)
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及产业分工问题研究
刘乃全;周维颖
【期刊名称】《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7)002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上海及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的特征及其所处的阶段,进而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比较优势及布局特征,然后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的理论及现实基础,以及产业分工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合理分工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总页数】7页(P19-25)
【作者】刘乃全;周维颖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上海,200433;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战略发展部,上海,2001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5
【相关文献】
1.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分工、产业转移分析 [J], 孙彦军
2.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区域分工协作现状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浅析 [J], 赵丽;夏永祥
3.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一体化趋势下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的演变 [J], 陈君;陈颖佳
4.国际金融危机与区域共同发展——兼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J], 王遐
5.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时空动态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J], 孙攀;陈晓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序选择研究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序选择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185b546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b7.png)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序选择研究
刘乃全;吴伟平
【期刊名称】《湖湘论坛》
【年(卷),期】2017(30)4
【摘要】职住空间关系是城市居民与企业空间选址及空间均衡的结果,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形态的变迁是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以及产品市场的空间均衡结果,具有内在的经济学逻辑,同时也符合城市化发展以及城市扩张过程中对集聚的外部不经济的克服要求.
【总页数】7页(P99-105)
【作者】刘乃全;吴伟平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上海财经大学,上海 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0
【相关文献】
1.基于优序对比法的城市景观视觉协调性评价——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为例
2.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动力浅析——兼谈青岛城市空间结构
3.基于城市能级的珠三角城市群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4.造就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南京正洪广场设计构思理念
5.论基于企业网络的城市空间结构——兼论数字城市的企业网络与空间结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中国制造业 20 个二位数行业 EG 指数
项目 总 EG 指数 C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C14 食品制造业 C15 饮料制造业 C16 烟草制造业 C17 纺织业 C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C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C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C27 医药制造业 C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C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C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C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C34 金属制品业 C35 通用设备制造业 C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C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C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C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C4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011 年 7 月 第 33 卷 第 7 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
DOI:CNKI:13 -1356/F.20110627.1116.012
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
笪 刘乃全,叶菁文
(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J ul. 2011 Vol.33 No.7
致测算,由此确定的赫芬达尔指数不可能像
Ellision 和 Glaeser 那样精确,但这并不妨碍对产
业集聚程度的评估和比较。
本文计算了 1990 年到 2008 年 19 年间制造业
20 行业的 EG 指数以及按该行业占制造业 20 个行
53
刘乃全,叶菁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
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加权出当年制造业总 EG 指数, 现截取 1990 年、1996 年、2002 年、2008 年数据 (见表 1),图 1 总结了 1990 年 ~2008 年中国制造 业 总 体 EG 指 数 , 值 得 注 意 现 有 资 料 中 并 没 有 1995 年、1996 年、1998 年数据,文中采用将线 性插值法补齐缺失数据。不难发现,1990 年到 2008 年间制造业总体。 集聚程度基本上呈现稳步 上升趋势。大部分行业集聚程度呈现逐年增加现 象,除了 C27 医药制造业、C32 黑色金属冶炼及 压延加工业、C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 三个行业。Ellision 和 Glaeser 将地理集中度指标
表现形式,那么产业集聚和城市、城市群的协调 发展就可以看成一个从下至上的促进过程和一个 从上至下的反馈过程,也就是产业集聚推动城市 化进程,城市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城 市中集聚,两者应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所以说,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主要体 现在产业集聚程度提升与城市化、城市群的演化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同步。产业集聚是工业化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优化城市的功能,它将城市的生产功能集中 在城市中特定地区,从而达到城市的生活功能和 生产功能实现良好的分开,同时对不同区域资源 配置效率将大大提升[3]。而政府通过引导部分产业 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各地城 市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因此,研究产业集聚与城 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 如何协调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及空间 经济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互动关系 1. 产业集聚对空间集聚的促进机制 产业集聚能够吸引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推 动城市化进程。通过产业的集聚,大量的劳动力、 资本在该地区集聚[4]。同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 关的配套服务,这将吸引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 的入驻,需求将吸引周边的剩余劳动力进入该地
收稿日期:2011-04-21 网络出版网址:/kcms/detail/13.1356.F.20110627.1116.01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1-6-27 11:16:13 AM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共享性市场、特色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09YJA790134);上海财经大 学 21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空间集中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B802) 资助。 作者简介:刘乃全 (1969-),男,山东蒙阴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叶菁文 (1988-),男,江西抚州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7-0052-08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 世瞩目成就,中国城市化率从 1978 年的 15.82% 提高到 2009 年的 46.59%,城市化建设进入快速发 展时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曾预言:“本世纪影响世界发展的最大两件事:一 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1]可见, 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较为重要的 一部分。随着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 不断增加,原先以面向市场需求为指导方针在土 地、财政、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的方法已经趋 于饱和,而以打造专门的产业集聚区、建立产业 之间前后向关联、确立地方主导产业为基础的产 业政策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2]。空间集聚从微 观层面看,主要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特 定地区上集中;从宏观层面看,空间集聚是指相 同的产业上在特定地区上集聚,可以看成是要素 集聚的外在表现。除了将产业集聚理解为空间集 聚的一部分,还可以更宏观的看,城市、城市群 也可以看成是各种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在一个较 大地域范围的集聚。从这个角度看,空间集聚概 念就是由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城市、城市群这 样一个越来越大的集聚综合体组成,要素集聚、 产业集聚、城市和城市群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既然产业集聚和城市、城市群是空间集聚的不同
[摘 要]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
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借鉴沿海地区经验,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城市
化建设。探讨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产业集聚与空间
52
刘乃全,叶菁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
区,有效地实现了把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 为城镇居民,推动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
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城市竞争力。产业集聚最 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产业间分工与协作,通过将产 业链中的不同产品分配给不同企业生产,充分发 挥企业在该领域的优势,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 率,从而达到提升整个区域竞争力的目标。另一 方面,相关产业的集聚,能够利用规模优势逐渐 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实力,最终能够建立区域 性的品牌,如嵊州的领带、晋江的鞋业、义乌的 小商品等,提高区域的知名度,- xi)H
γ=
i
Σ2
(1- xi)(1- H)
i
M
N
Σ Σ 2
2
其中,G= (Si-x) i H= Zj
i=1
j=1
(1)
上式中,G 是基尼系数,H 是赫希曼 - 赫芬
达指数,Si 表示 i 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 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 表示 i 地区就业人数 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Zj 表示该产业中以就 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
2. 空间集聚对于产业集聚的反馈机制 城市提供了产业集聚所需的生产要素。通常 来说,产业会在区位条件优良进行集聚。企业考 察该地区的区位条件主要是看交通是否便利、劳 动力供给是否充足、服务是否完善[6]。城市中拥有 大量不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产业在城市集聚能 够很快雇佣与之生产相匹配的劳动力,减少搜寻 成本。同时,城市劳动力的流动比较频繁,能够 应付企业在特殊时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7]。值得一 提的是,城市汇集了一批有才能的企业家、技术 专家等高素质人才,他们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中坚 力量,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城市提供了产业集聚所需的公共物品。城市 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城市提供的公共物 品质量越高,对周围地区的居民和企业的吸引力越 大,促使企业向该地进行集聚。这主要是由于城市 公共物品是企业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和服务保 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和效率[8]。企业的 生产和销售,离不开城市交通网络体系的支持,交 通的便利性决定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高低。城市公共 物品质量的提升,使企业自发向城市集聚。 城市提供产业集聚所需的完整的产业网络体 系。产业集聚区是一个集聚综合体,集聚在产业 链上具有纵向和横向关联的产业,而城市是一个 更大范围的集聚综合体,集聚了众多产业和相应
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 γ< 0.02 ,表示该 产业没有地方化的现象;第二区间为 0.02 ≤γ≤ 0.05 ,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较平均;第三 区间为 γ> 0.05 ,表示该产业在地区上的分布聚 集程度最高。2008 年行业 EG 指数大于 0.5 的行 业有 7 个,最高的是 C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 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G 指数为 0.1896,可见该行 业在中国处于高度集聚状态,主要集中能够在广 东、江苏、上海;EG 小于 0.02 的行业有 6 个, 最低的是 C15 饮料制造业,EG 指数仅有 0.0052, 基本上属于均匀分布状态。
1.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测度 (1) 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衡量产业集聚水 平,有许多指标,如集中度、赫希曼—赫芬达指 数、空间基尼系数、EG 指数等。在各种测度产业 集聚水平的方法中, EG 指数能够将赫希曼—赫 芬达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合理的结合起来,充分 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弥补了 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使我们能够进行跨产业、 跨时间、跨区域比较[10],本文用 EG 指数衡量产业 集聚程度。 计算 EG 指数,需要分别计算空间基尼系数 和赫芬达指数。假设某一经济体 (国家或地区) 的某一产业内有 N 个企业,且将该经济体划分为 M 个地理区域,这 N 个企业分布于 M 个区域之 中。Ellision 和 Glaeser 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的计算公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