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_刘乃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空间集聚对于产业集聚的反馈机制 城市提供了产业集聚所需的生产要素。通常 来说,产业会在区位条件优良进行集聚。企业考 察该地区的区位条件主要是看交通是否便利、劳 动力供给是否充足、服务是否完善[6]。城市中拥有 大量不同工作技能的劳动力,产业在城市集聚能 够很快雇佣与之生产相匹配的劳动力,减少搜寻 成本。同时,城市劳动力的流动比较频繁,能够 应付企业在特殊时期大量的劳动力需求[7]。值得一 提的是,城市汇集了一批有才能的企业家、技术 专家等高素质人才,他们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中坚 力量,为产业集聚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城市提供了产业集聚所需的公共物品。城市 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公共物品,城市提供的公共物 品质量越高,对周围地区的居民和企业的吸引力越 大,促使企业向该地进行集聚。这主要是由于城市 公共物品是企业发展所依赖的外部环境和服务保 障,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行为和效率[8]。企业的 生产和销售,离不开城市交通网络体系的支持,交 通的便利性决定企业的生产成本的高低。城市公共 物品质量的提升,使企业自发向城市集聚。 城市提供产业集聚所需的完整的产业网络体 系。产业集聚区是一个集聚综合体,集聚在产业 链上具有纵向和横向关联的产业,而城市是一个 更大范围的集聚综合体,集聚了众多产业和相应
集聚协调发展的内涵,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两者间存在的促进机制和反馈机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实证分析了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的关系,发现自 1990 年以来我国产业集聚和城市空间集聚之间呈现出一定的
协调性,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空间集聚;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F062.9
表 1 中国制造业 20 个二位数行业 EG 指数
项目 总 EG 指数 C13 农副食品加工业 C14 食品制造业 C15 饮料制造业 C16 烟草制造业 C17 纺织业 C22 造纸及纸制品业 C25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C2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C27 医药制造业 C28 化学纤维制造业 C3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C3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C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C34 金属制品业 C35 通用设备制造业 C36 专用设备制造业 C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C39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C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C41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二、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互动关系 1. 产业集聚对空间集聚的促进机制 产业集聚能够吸引生产要素在城市集聚,推 动城市化进程。通过产业的集聚,大量的劳动力、 资本在该地区集聚[4]。同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 关的配套服务,这将吸引物流、餐饮等第三产业 的入驻,需求将吸引周边的剩余劳动力进入该地
收稿日期:2011-04-21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10627.1116.012.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1-6-27 11:16:13 AM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共享性市场、特色产业聚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09YJA790134);上海财经大 学 21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空间集中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B802) 资助。 作者简介:刘乃全 (1969-),男,山东蒙阴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叶菁文 (1988-),男,江西抚州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摘 要]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别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
快速发展。各地政府开始纷纷借鉴沿海地区经验,通过引导部分产业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带动城市
化建设。探讨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文章阐述了产业集聚与空间
分为三个区间,第一个区间为 γ< 0.02 ,表示该 产业没有地方化的现象;第二区间为 0.02 ≤γ≤ 0.05 ,表示该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较平均;第三 区间为 γ> 0.05 ,表示该产业在地区上的分布聚 集程度最高。2008 年行业 EG 指数大于 0.5 的行 业有 7 个,最高的是 C40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 他电子设备制造业,EG 指数为 0.1896,可见该行 业在中国处于高度集聚状态,主要集中能够在广 东、江苏、上海;EG 小于 0.02 的行业有 6 个, 最低的是 C15 饮料制造业,EG 指数仅有 0.0052, 基本上属于均匀分布状态。
1990 年 0.0179
0.0062 0.0061 0.01Baidu Nhomakorabea4 0.0189 0.0058 0.0397 0.0085 0.0116 0.0483 0.0075 0.0319
0.0160
0.0159 0.0214 0.0362 0.0260
在计算 EG 指数过程中,基尼系数的计算以
各个省份划分区域,衡量指标也是选择工业总产
值。由于暂时无法找到中国各个企业额微观数据,
不可能像国外文献中比较准确计算赫芬达指数,
故参照国内学者一般处理的方法,通过 《中国工
业经济统计年鉴》 提供的企业单位数和全部从业
人员平均人数两个指标对赫芬达尔指数进行了大
产业集聚能够降低城市化的成本。据统计, 通过鼓励产业集聚,土地将节约 30%,能源利用 率提升 40%,行政管理费用节省 20%以上,城市 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 般来说,城市提供的交通、医疗等公共物品都有 一个最低规模,只有在该地区服务的对象超过最 低规模,才会在该地区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显 然集聚的产业比分散的产业更有可能超过最低规 模,同时由于产业集聚,使得公共物品的利用更 有效率[5]。
Σ2
G-(1- xi)H
γ=
i
Σ2
(1- xi)(1- H)
i
M
N
Σ Σ 2
2
其中,G= (Si-x) i H= Zj
i=1
j=1
(1)
上式中,G 是基尼系数,H 是赫希曼 - 赫芬
达指数,Si 表示 i 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 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Xi 表示 i 地区就业人数 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Zj 表示该产业中以就 业人数为标准计算的企业规模分布。
的服务机构,提供了一个支持众多产业相互协作、 相互发展的公共平台。城市为各个产业搭建了完 整的网络体系,提供了众多产业之间的互动平台, 而这些恰恰是产业发展最需要的资源[9]。因此,在 城市规模达到最大容量之前,各产业追求城市化 经济所带来的优势会形成一种拉力效应,拉动产 业自发向城市集聚。
三、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实证分析— — —以 中国制造业为例
2011 年 7 月 第 33 卷 第 7 期
当代经济管理
CONTEMPORARY ECONOMY & MANAGEMENT
DOI:CNKI:13 -1356/F.20110627.1116.012
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
笪 刘乃全,叶菁文
(上海财经大学 财经研究所,上海 200433)
J ul. 2011 Vol.33 No.7
表现形式,那么产业集聚和城市、城市群的协调 发展就可以看成一个从下至上的促进过程和一个 从上至下的反馈过程,也就是产业集聚推动城市 化进程,城市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产业在城 市中集聚,两者应该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 所以说,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主要体 现在产业集聚程度提升与城市化、城市群的演化 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同步。产业集聚是工业化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优化城市的功能,它将城市的生产功能集中 在城市中特定地区,从而达到城市的生活功能和 生产功能实现良好的分开,同时对不同区域资源 配置效率将大大提升[3]。而政府通过引导部分产业 向该地区集聚以实现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各地城 市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因此,研究产业集聚与城 市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产业集聚与城市空间集聚 如何协调发展将成为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及空间 经济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7-0052-08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 世瞩目成就,中国城市化率从 1978 年的 15.82% 提高到 2009 年的 46.59%,城市化建设进入快速发 展时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曾预言:“本世纪影响世界发展的最大两件事:一 是美国高科技产业;二是中国的城市化。”[1]可见, 中国经济发展中城市化建设已经成为较为重要的 一部分。随着中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 不断增加,原先以面向市场需求为指导方针在土 地、财政、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的方法已经趋 于饱和,而以打造专门的产业集聚区、建立产业 之间前后向关联、确立地方主导产业为基础的产 业政策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2]。空间集聚从微 观层面看,主要是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特 定地区上集中;从宏观层面看,空间集聚是指相 同的产业上在特定地区上集聚,可以看成是要素 集聚的外在表现。除了将产业集聚理解为空间集 聚的一部分,还可以更宏观的看,城市、城市群 也可以看成是各种产业、城市基础设施在一个较 大地域范围的集聚。从这个角度看,空间集聚概 念就是由要素集聚、产业集聚、城市、城市群这 样一个越来越大的集聚综合体组成,要素集聚、 产业集聚、城市和城市群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既然产业集聚和城市、城市群是空间集聚的不同
52
刘乃全,叶菁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
区,有效地实现了把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 为城镇居民,推动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
产业集聚能够提高城市竞争力。产业集聚最 主要的功能是实现产业间分工与协作,通过将产 业链中的不同产品分配给不同企业生产,充分发 挥企业在该领域的优势,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效 率,从而达到提升整个区域竞争力的目标。另一 方面,相关产业的集聚,能够利用规模优势逐渐 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竞争实力,最终能够建立区域 性的品牌,如嵊州的领带、晋江的鞋业、义乌的 小商品等,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城市的 竞争力。
致测算,由此确定的赫芬达尔指数不可能像
Ellision 和 Glaeser 那样精确,但这并不妨碍对产
业集聚程度的评估和比较。
本文计算了 1990 年到 2008 年 19 年间制造业
20 行业的 EG 指数以及按该行业占制造业 20 个行
53
刘乃全,叶菁文: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协调发展研究
业工业总产值比重加权出当年制造业总 EG 指数, 现截取 1990 年、1996 年、2002 年、2008 年数据 (见表 1),图 1 总结了 1990 年 ~2008 年中国制造 业 总 体 EG 指 数 , 值 得 注 意 现 有 资 料 中 并 没 有 1995 年、1996 年、1998 年数据,文中采用将线 性插值法补齐缺失数据。不难发现,1990 年到 2008 年间制造业总体。 集聚程度基本上呈现稳步 上升趋势。大部分行业集聚程度呈现逐年增加现 象,除了 C27 医药制造业、C32 黑色金属冶炼及 压延加工业、C3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 三个行业。Ellision 和 Glaeser 将地理集中度指标
1. 制造业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的测度 (1) 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衡量产业集聚水 平,有许多指标,如集中度、赫希曼—赫芬达指 数、空间基尼系数、EG 指数等。在各种测度产业 集聚水平的方法中, EG 指数能够将赫希曼—赫 芬达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合理的结合起来,充分 考虑了企业规模及区域差异带来的影响,弥补了 空间基尼系数的缺陷,使我们能够进行跨产业、 跨时间、跨区域比较[10],本文用 EG 指数衡量产业 集聚程度。 计算 EG 指数,需要分别计算空间基尼系数 和赫芬达指数。假设某一经济体 (国家或地区) 的某一产业内有 N 个企业,且将该经济体划分为 M 个地理区域,这 N 个企业分布于 M 个区域之 中。Ellision 和 Glaeser 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 的计算公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