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研究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是驱 动服务业乃至 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 的力量 。 中的金融业 其 在总量以及发展速度上都是所有行业中的最高 。 而租赁和商务服 务业这 几年来发 展迅猛 ,其 占生产性 服务业 的 比重 2 0 年 为 01
8 %,0 9年则提升为 1 . . 20 4 21 %。值得注意 的是 , 上海市 的交通运 输、 仓储和邮政业 的增速 已经连续五年呈下滑趋势 , 2 0 其 0 8年的
21 00年 第9卷 第 6 ( 期 总第 14期) 5
45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姚淦橙 , 孟 菲
242) 112 ( 南 大 学 商 学 院 , 苏省 无 锡 江 江
摘
要 : 些 年 来 , 海 市 在 产 业 结构 调 整 方 面取 得 了一 定 成 就 , 务 业 己 成为 上 海 市 国民 经 济发 展 中 最 重要 的组 成 部 分 。 为 现 近 上 服 作
构优化 、 产业 转 型 升 级 的关 键 阶 段 , 府 是 首 要 的 推动 力 。 府 相 政 政
要驱动因素。而作 为现代服务业核心之一的的生产性 服务 业 , 由 于其人力资本 优势 以及高附加值等特点 , 是上海市产业结构升级 过程 当中应重 点发展 的行业之一 。 从相关统计数据可 以看 出,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 已取代 了传
中 图分 类 号 :7 9 F 1.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 8 8 (0 0 0 - 0 5 0 17 - 0 9 2 1 )6 04 - 2
生产性服务业 ( rd crsr c ) Pou e ev e又称生产者服务业 , i 最早 于 17 9 5年 由美 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服务业进行分类 时 提出。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 的新兴产业 ,直接 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 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
市青浦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6
目录
• 引言 • 青浦区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 青浦区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问
题 • 对策建议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市青浦区作为上海市的重要区域之一 ,近年来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取得了 显著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 战和问题。
人才短缺,创新能力不足
总结词
青浦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短缺,尤其是 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同时,企业 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 核心技术。
VS
详细描述
青浦区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引进政策相对有 限,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较为匮乏。此外,许多企业在技术创新方 面投入不足,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产 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较低,难以形成竞争 优势。
详细描述
青浦区应选择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进行重点培 育,支持其做大做强,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同时 ,鼓励这些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兼并重组、战略 合作等方式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总结词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的有效途径。
详细描述
青浦区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产业协 同发展的新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利 共赢,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 作与竞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生产性 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管体系不完善,行业规范和标准有待加强,导致市场环境不够公平、透明和规范。
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
总结词
青浦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龙头骨干 企业。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文/ 陈 敏 沈玉 芳
【 摘 要 】 本文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现状进行 了探讨后认 为,显 然 目前上 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 头
良好 ,但 与 国 际化 大 都 市 相 比还 存 在 着 一 定 的距 离 , 因此 应 加 强立 法 、 完善 监 管 、 降低 进 入 门槛 、 促 进 市
( 责任编辑 :夏明芳 )
用 ,大力 推进大 中型灌 区节水 改造 。要根据 不 同地
・
1 36・
表 1 上 海 市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就 业情 况 表 行 业 交 通 运 输 、仓 储 和 邮政 业 信 息 传 输 、计算 机 服务 和软 件 业
金 融 业
就 业 人数 ( 人 ) 万 5. 55 6 1 5 36
资源 较丰 富 ,但 内蒙古 的生态环境 非常 脆弱 ,不少
绿洲 由 于过度 开发 变成 了荒漠 。因此 ,企业在追 求 经济 效益 的同时更要 注重生 态环境 的保 护和建设 。 ( )大力 发 展节 水农 业 ,实 施 生态 环境 保 护 四
与恢 复 工程
I】 2董亚珍 .我 国农业 可持续发展 的瓶 颈因素与对策明.经济
和草原沙 化 。要 结合 流域综合整 治 ,采 取生物措 施 和工程措施 相结 合 的办法 ,实现 生态效益 、经济 效
益 和社会效 益 的有 机统一 。
参 考 文献
【 朱 彩 萍. 甘 肃 农 业 可持 续发 展 的 路 径 选择 Ⅱ. 发展 , 1 ] 】
2 1 ,() 0 0 8.
3- 73 8
5. 97 7
2 .9 04
5 .5 8 9
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策研究
摘
要 : 先 发 展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 上 海 加 快 推 进 “ 个 中心 ” 设 目标 的 战 略 选 择 , 推 动 上 海 经 济 转 型 具 有 重 要 意 优 是 四 建 对
义 。2 0 0 0年 以 得 到 发 展 , 也 面 临 一 些 瓶 颈 问 题 。 为推 动 上 海 进 一 步 发 展 生产 性 服 务 业 , 上 但 可 从 外部环境 、 内部 结 构 、 才 培 养 、 业 布 局 等 方 面 来 着 手 制 定 适 宜 的 政 策措 施 。 人 产
上世 纪 9 0年 代 以 来 , 着 知 识 经 济 的 快 速 发 展 , 产 随 生 性 服 务 业 逐 渐 成 为 发 达 国家 特 别 是 国 际 大 都 市 的 主 导 产 业
发 和 经 济 增 长 的 亮 点 。我 国 也 在 “ 一 五 ” 划 中 提 出 了 大 力 差 距 。据 相 关 资 料 表 明 , 达 国 家 服 务 业 收 入 占 国 民 经 济 十 规 O 生 O 发 展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的 战 略 选 择 , 中 央 国 务 院 和 上 海 市 委 总 产 值 的 7 %左 右 , 产 性 服 务 业 又 占 服 务 业 收 入 的 7 党 左 右 , 国服 务 业 收 入 占 国 民 经 济 总 产 值 的 比重 超 过 8 % , 美 O 市 政 府 都 高度 关 注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的 发 展 。 国务 院 下 发 的 7
到 20 0 9年 的 6 . 。2 1 18 0 0年 , 海 市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十 大 行 上
0 0亿 元 , 比增 长 2 , 同 O 生 穿 于 企 业 生 产 的 上 游 、 游 和 下 游 各 环 节 。 上 海 市 经 委 将 业 重 点 企 业 完 成 营 业 收 入 约 4 0 中 产 性 服 务 业 继 续 保 持 平 稳 较 快 的 发 展 势 头 , 推 动 上 海 产 在 生 产性服务业 分 为 六大 行 业 : 融 保 险服 务 、 务服 务 、 金 商 物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何 以成为 发达 国家第三产业强劲 的增长 点? 产业 结构 转换 ,服务 性经 济形 成 ,
.
目外 生产性 服务 业的发
晨现状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 的历程显示 .第 三产 业的发展 经历 了三个 发展阶段 :第
18 年 以来 ,包括金 融、保 险、房 90
务活动 ,往往 同时在不 同地点被消 费或 购 买 ,具 有 可 贸 易性 ,如生 产 性 服务 业 。可 贸易性 与不可 贸易性服 务业的 差 异在于 :生产者和使 用者相互作 用时产 生 的总 费用 比倒越低 ,某种服务 活动 的 可 贸易性就越 大。 由于生产性 服务业 具 有这 个独特 的成长 机制 ,所 以它也具备
地 产、广告 、咨询 、科 研等在 内的服务 行 业 在 上 海 6P 的 比 重 不 断 攀 升 。 D中 2 年 问,第 三产 业增 加值 ( 下表 I 的 0 见 ) 年均 增 长率 为1 . 1 ,而 传统 的劳 动 9 4%
密集型 行业 的增长率远远低 于新 的服
度 非 常 引 人 注 目。 例 如 , 美 国 17 一 9 0 l8 年 ,生产性 服务 业的产值 与就业分 g6
超 出了服 务业 的平均增长水平 ,发展速
性 ,如零售 业 、快餐业 、公共交通 服务
业、旅馆 、公共设施等消 费性服 务业 而那些 为商 务活动和政 府组织提 供的服
家 的分类标准进行组 台,由此我国生产 性服 务业包括 金融业 、保 险业 、房地产 业 、咨询 信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事业 。
各地 。
1 90 8年以来,世界经济中某些产业发 上 展十分迅速,尤其服务业在大都市
(区域经济学优秀论文)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
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研究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其经济增长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其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引言产业集聚: 分析上海在金融、贸易、航运、科技等领域的集聚效应,以及这些产业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人口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人口流入大市,其人口集聚对周边地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资本集聚: 分析上海作为资本流入地,其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投资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创新集聚: 探讨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其创新集聚对周边地区创新环境、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影响。
二、上海经济增长的集聚效应分析1. 产业集聚效应金融业: 上海拥有全国最大的金融市场,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形成了金融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贸易业: 上海是中国的贸易中心,拥有发达的港口和贸易网络,吸引了大量贸易企业入驻,形成了贸易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贸易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航运业: 上海是中国的航运中心,拥有世界级的港口和航运网络,吸引了大量航运企业入驻,形成了航运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航运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科技产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大量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科技产业集群,对周边地区的科技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2. 人口集聚效应劳动力市场: 上海吸引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形成了人才集聚效应,对周边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房地产市场: 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消费市场: 上海的消费市场对周边地区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3. 资本集聚效应投资环境: 上海的投资环境对周边地区的投资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产业发展: 上海的资本集聚对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4. 创新集聚效应创新环境: 上海的创新环境对周边地区的创新环境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
共识 。在此背 景 下 , 究 和 探 索 上 海 生 产 性 服务 研 t n 已经 成 为 国 际经 济 学 等 学 科 领 域 的 研 究 热 i ) o
、
产 品 内分 工 的 发 展是 经 济全 球 化 和 服 务经 济 发展 的重 要 动 力
近 年来 , 品 内分 工 (n apout pc la 产 it —rdc sei i - r az
与到特定产品生产过程不同环节或 区段的生产或 供 应 活动 中” l 更 多 的研 究 也 证 实 , 品 内分 工 。5 产
的 地 方产 业 与 社 会 空 间 发 展 ;. 2 杨宏 玲 (9 5一) 女 , 南 常 德 人 , 东 师 范 大 学 城 市 与 区域 经 济 系 硕 士 研 究 生 , 究 方 18 , 湖 华 研 向 : 球 化 下 的 地 方产 业 空 间演 变 。 全
一
7 — 6
《 计 与经济 研 究》 双 月刊 ) 会 (
有 重要 的推进 作 用 。本 文适 应上 海 在全 球化 时 代
外组 装操 作 (fhr s m l oe tn 以及零 散 oso as by pr i ) f e e ao 化 生产 ( rg ne rdci ) 产 品 内分 工 的 FametdPoutn 等 o
不 同表述 形式 。4我 国学者 卢锋认 为 , 品 内分 工 l 产
的产品 内分 工不仅 已经成为上 海先进 制造业发展 的有效途径 , 而且 可能成 为上海 生产性服 务 业发
上海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2 上海产业集聚 区的类型分析
在三 、二、一产业发展方针【 4 ] 引下 ,上海形成 了 的指 两类产业集聚 区, 即服务业集聚 区和制造业集聚 区。 目前 , 上海正在形成2 个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 区 , 2 建成 了市级 、 区 级和社区的三级商业网络体系 , 建立 了6 个大型 制造业产 业基地和一大批工业 园区。 同的产业集聚 区具有不 同的 不 区位选择 ,产生各 自的空 间结构模式。
演进是对城市经济发展 的一种适应性 过程 , 而城市经济 的本质特征就在于 产 业的空间性和聚集性… 。
不 同时期的产业空间布局与集聚
Ke or s:n s l s erd s r t M u t yw d I du t i c u t it i . r aI c l- i
一一一 ~~ ~~~ 一一 ~~ 一一 ~~ 一一 一一 ~ ~ .
马吴斌 褚 劲风 业 ,服务业加速郊区化和节点集聚 ,
郭振东
【 摘要 】经 济外 邵 性 和 生 产 创 新 性 要 求 域 可 产 业 至 间集 聚 ,来性 生产 万 式促 使 『
产 业 集 聚 更 加 小 型 化 和 灵 活 化 , 业 集 聚 区是 适 应 这 样 的 时 代要 求 而 产 生 的 。 产
圆
4 个 区级 的工业开发 区和 6 9 个大型产业基地 。2 0 年 国 06 家级和市级工业 区完成工业 总产值 93 0 元 ,占全市 工 ,0 亿 业总量 的4 %,预计到 2 1 年 , 8 00 市级 以上工业 园区增加 值 占全市工业增加值 比重达到 7 % 以上【 5 6 ] 。
从 上海 制造 业集聚 区布局上 看 ,郊 区化现 象 明显 。
部性使 然。这样 的变化带来 的结果是 产业布局在 地理上 更加集 中和 区位上 更加分异 , 城市空 间结构趋 向多 中心 、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近年来,上海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行业得到较快发展。
但仍然存在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不畅、市场化程度不高、政策供给与政策需求对接性较差、人才供给和需求结构匹配性不高等问题,建议进一步理顺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设计、降低服务业行业准入门槛、加快服务业政策实施落地和培育服务业发展增长极等。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现状,问题,对策近年来,上海始终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支撑上海经济的主力。
同时,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现代服务业主要行业得到较快发展。
一、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一)以建设“四个中心”为核心的重点服务业支撑作用凸显1.商贸业平稳较快增长,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
2011年,上海批发和零售业实现商品销售总额比2006年增长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
商贸业增加值近五年年均增长16.8%,占第三产业比重比2006年提高5.2个百分点至27.3%,居各行业首位。
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
2011年,上海市电子商务交易额比2006年翻了一番,电子商务交易额占全国比重达10%,相当于全市商品销售总额的比重达11.7%,网络使用率和网络购物率均居全国首位,并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B2B、B2C企业以及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
2.金融业规模显著扩大,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
近五年,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占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5.4个百分点,至20.4%。
2011年,上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比2006年增长5.2倍;直接融资总额增长4.7倍。
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规模能级跃居全球前列,各种功能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创新金融工具和产品有序推出,有力地支持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金融业调节经济运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不断增强。
3.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航运中心建设取得重要突破。
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新机遇分析
当今世界趋于经济服务化 ,不仅制造业在 由发达 国
家 向发展 中国家发生着 转移 ,国际服 务业 也正 发生着 转
段, 亟待提升。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商务中心区及其周
边 辐射 区为重 点 的 “ 虹桥 ” 务 区 , 上海 西翼 的重 点 大 商 是
移。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服务经济” “ 也深 开发项 目。它的建成将上海与长三角紧密联系在一起 , 并 深影响着其经济结构的变化。在 20 -0 8 00 20 年期间, 上海 有力提升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区位优势 , 提 服务业增加值 占全市 G P比重总体上保持在 5%以上 供更便利的交通, D 0 带动人流和物流的快速流动, 给西郊集
济环境的提升和政策环境的改善。上海西郊生产性服务 区应该紧紧抓住这前所未有 的发展新机遇 , 尽快将 自己建设成为具有 较强特 色产业导向的、 以园区式生产性服务 业为特 色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区, 在上海趋 于“ 服务 经济” 的经济结构转变中
发挥 重要 作 用。
【 词】 上海西郊 ; 关键 生产性服务 业; 集聚区; 发展新机遇
【 中图分类号】 F6. 01 5
【 文献标识码】 A
An ay i fN e e e o m e t O p r u iy n A lsso w D v l p n po t n t
o O u t r D it i tofPr du e e v c si e t m ub r ha g i n s e s rc o c r S r i e n W se S u b ofS n ha
rlsi evc c n mysr cu e oe s r iee o o t t r . n u
产业融合推进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一现 代管 理科 学
■名 家观 察
产业融合推进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马 健 葛 扬 吴 福 象
摘要:产业融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产业融合 的过程主要体现在新兴技 术的广泛应用方 面, 产业融合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产品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以及企业经营行为的转变上。 文章统计分析的结果支持 了上述 基本判断, 产业融合 不仅推动 了生产服务性部 门的外部化 , 扩大了生产性服务业市场, 而且对 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改 善也起到 了积极 的推 动作用 。
的助推 剂 在 此过 程 中 。 业融 合往 往 表现 为产 品类别 、 产 市
的研 究 , 主要 表现为 如下 几种 观点 。 比如 , 周振 华 (0 3 认 策 管 制放 松等 在 内外 在 因素 。 20 )
为. 产业融 合对 于经济 发展 的带 动作 用 . 主要 体现 在对 相关 产业 的溢 出效 应 . 带动 相关部 f 就业 和人 才需求 . J 以及 促使
求增长 速度 的结 论。吕政 等 (0 6  ̄认 为 , 20) 发展生 产性 服务 业应 该 引导 和推 动企 业进 行 管理 创 新 和业 务 流程 再造 . 逐 些非 核心 的生产 型服 务环 节 剥离 为 社会 化 的专 业 服务 . 发 多 的功能 , 比如 , 嗣绕外 资 制造 业 , 有针 对 性地 引进关 联性 外 资服 务业进 入 . 单纯 的 制造业 集 聚为 集成 制 造与 服务 变 功 能 的产业链 集 聚就 是~ 个大 胆 的设 想
业融 合 过 程 中 , 造 业 和 生产 者 服务 业 相 互影 响 、 制 相互 作
就 相互 关 系而 言 . 业 融合 是生 产 力 进 步 以及产 业结 用 , 得 制 造 过 程 中包含 了越 来 越 多 的技 术 与服 务 . 造 产 使 制 构高度 化 的必然 条件 。 而技 术 创新 和技 术 融合 则是 当今产 成 本 在产 品成本 中的 比重 不 断缩 小 。 而产 品研 发 、 计 、 设 营 业 融合 发展 的推 进剂 。发达 国家 的经 济发 展 过 程表 明 . 一 销 和 服务 在 产 品成 本 中 的 比例会 进 一 步增 加 。因此 , 于 对 国产业 结构 的变 动 与该 国 的经 济增 长 有着 密 切 的联 系 . 产 生产 性服 务业 来 说 , 业 融 合 在制 造业 和服务 业 之间 的不 产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指引
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指引背景生产性服务业是近年来上海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引擎,也是促进城市创新发展、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上海市将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列为重点建设任务之一。
定义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是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企业质量和效益提升为目标,以集聚规模效应和区域协同为优势的集聚区。
它是由具备相同或相近产业属性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机构、园区等组成的功能区域,具有综合配套服务设施和专业聚集基础设施,致力于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创新、升级和融合发展。
目标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1.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和区域竞争力;2.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3.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4.推进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建设重点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的重点在于:1.科技创新: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并建立完善的技术服务平台;2.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企业整体实力;3.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市场规范化发展;4.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内外机构、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高国际合作能力。
建设要求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要满足以下要求:1.符合自身特点: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应当与本区域的产业基础、特色和优势相匹配;2.统筹规划: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并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交通、能源等综合因素;3.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机制在功能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优质企业;4.服务保障:功能区应具备完善的服务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保障。
支持政策上海市将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重点包括:1.发展计划: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指导和支持;2.土地资源:优先安排土地和用地指标,为功能区提供经济适用的用地;3.财政支持:对功能区发展给予财政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支持;4.人才支持:鼓励企业在功能区内建立人才公寓,吸引优秀人才落户;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是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分析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对策分析一、背景介绍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和现状三、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对策五、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案例分析六、结论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市场逐渐细分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崛起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在中国这个制造业大国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上海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促进科技创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和跨国投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和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和相关案例分析等方面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概念和现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指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性产业集聚区。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指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和服务外向型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一种重要的区域产业集聚方式,具有资源共享、创新协同和规模效应等优势。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以浦东新区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等领域。
在科技创新、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已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集聚区之一。
三、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一)发展优势1、政策优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享受了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支持和优惠。
例如,税收优惠、财税支持、出口退税等方面的政策,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
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上海的实证研究为例
务 业 集 聚 区
加快我国 代服务业的 现 发展
一
、
现 代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的 源 起
中 等 收入 国家 达6 %. 收入 国家 1 低
达4 % 服务业 吸 收就业 比重也 呈 3
单个 C D到微 型 C D 网络初 步建 B B 立 的过 程 。其 中 . 敦 的微 型 C D 伦 B
意义 上 . 现代 服务 业 是一 个 地 区产 业 结构 高层 次 化及 经 济服 务 化 、 制
留 、 本木 等 3 六 0多 个微 型 C D. B 很 好 地 适 应 了现 代 服 务 业 空 间 集 聚
且 多元 化发展 的 国际趋势
造 业 发 展 到 高 附加 值 和 市 场 竞 争
和 特 征
1 代服务 业集 聚 区的源起 . 现
不断 增长 趋 势 . 西方 发 达 国家 服 务 发 达 国家 高达 8 %以上 在 服务业 0 内部 .生 产性 服务 业 比重 在加 大 . 主要 工业 国均 达5 %以上 据 联合 0 国贸易与 发展会 议 ( C A 发布 uN T D) 的< 0 6 界投 资 报告 》 < 0世 2 显示 . 目前 跨 国公 司 直 接 投 资 的 重 点 已经 转 向服 务业 由此 可 见 . 当前 和 未 在
经 济 所 具 有 的 制 造 业 基 地 一 定 会
机会 。
功 能集 聚 . 托 信 息 网络 . 托 交 下 . 变 经济 增 长方 式 的关 键 环 节 依 依 转
代 服务 业 集 聚 区是产 业 集 聚 、 约 集 用 地 、 高效 率 的典 范 。通过 合 理 提
布局 和 有效 开 发 . 助 于在 较 短 时 有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建议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瓶颈及对策建议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等方式,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一类服务业。
随着制造业发展的不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仍然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
本文将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1.产业结构单一:目前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IT服务、软件开发、工程设计等领域,缺乏多样化的服务项目。
2.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
3.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差异,一些企业缺乏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难以满足制造业的需求。
4.市场竞争激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竞争激烈,企业之间的价格战较为严重,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下降。
5.缺乏人才支撑: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
二、对策建议1.多元化发展:推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鼓励企业在不同领域开展服务,提升服务产品的多样性和附加值。
2.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3.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对企业的服务质量监管,建立服务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意识,满足制造业的需求。
4.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遏制价格战行为,维护行业的正常竞争秩序,防止市场乱象出现,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5.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升企业的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6.加强政策支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出相关扶持政策,提高企业的发展动力和竞争力,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发展中面临着一些瓶颈问题,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来加以解决。
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发展战略研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例
海各大产业 基地 、国家级高新技术 园区以及市级
工 业 园 区的 开 发 转 型 打 造 具 有 示 范 效 应 的科 技
b s s a d ta i o a n u t a a k n Ho g i o a e n r d t n l d sr lp r s i n q a i i i
展 规 划 》 。 规 划 要 求 .在 2 0 -2 1 i 间 ,根 据 0 9 02 - f
建设 四个 中心 和 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国际 大都 市 的要 求 ,上海 要抓 住新 一轮 国际服 务业 转移 和2 1 年 上海 世博 会 的战 略机遇 ,加 强产 业融 O 0 合 ,优化 服 务业 布局 ,加 快构 建 以服 务经 济为 主的新型产 业体 系 。大力支持总集成总承包 、专 业维修服务 、融 资租 赁 、节能环保服务 、科技研 发服务 、咨询服 务 、商 务服务 、设计创意等 与制 造业 密切 相关 的 生产性 服 务业 发展 。通 过 对上
枢纽地 区的战略地位。其次 ,借 鉴 国际 空港枢纽
地 区 的 发展 经验 ,构 建 虹 桥 枢 纽地 区生 产 性服 务 业 集 聚群 生 态 化 群 落式 的布 局 模 型 , 通过 在 功 能
结 构 划 分和 产 业规 划 两个 方 面 的研 究 ,提 出实 施
集聚群 战略 发展 的保 障措施 。最后 ,归纳对城市
张瑛 ຫໍສະໝຸດ Z HANG Yi g n
【 要 】 从 上 海 虹 桥 综 合 交通 枢 纽地 区的 产 业 基 摘 地 和 传 统 工 业 区转 型 发展 着 手 ,进 行 枢 纽 地 区生
产 性 服 务 业 集 聚 群 的 发展 研 究 。 首 先 ,论 证 虹 桥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服务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实体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日益凸显。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生产性服务业对于推动本地区和全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并梳理相关理论框架。
第二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现状分析本章将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进行综合分析。
首先,从行业分类角度对上海生产性服务行业进行梳理,并探讨其在城市经济中所占比重及增长趋势。
其次,通过统计数据和案例分析揭示目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通过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城市的比较,评估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和竞争力。
第三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问题分析本章将深入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环境、市场需求、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制约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次,通过案例研究和专家访谈,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提出促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第四章: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本章将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首先,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方面分析未来几年内该行业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机遇。
其次,通过对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和国家导向进行研究,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可行建议。
最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探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定位和发展策略。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首先,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回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其次,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未来发展的前景进行预测,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探索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之路——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
重 点模 式 , 旨在 为 我 国加 快构 建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明确
推 动 力和 发 展 方 向 。 [ 键 词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创 新 系 统 ; 重 点 模 式 关
[ 中图 分 类 号 】 0 29 F6.
[ 献 标识 码 ] 文 A
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章 编 号】1 7 — 4 l 2 0 )4 0 5 — 6 6306(090—060
20 0 9年 4月 第3 1卷 第 4期
当 代 经 济 管 理
C o N TEM Po R Y EC oN O M Y & M A N AGEM EN T AR
Ap .0 r2 09 VO.1 No. I 3 4
探索中国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 区的发展之路 ※
—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创新系统与重点模式研究
、
生产性 服务 业集聚 区 的源起 与特征
2 0世 纪 5 0年 代 以来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在 生 产 领 域 的 作 用 不 断 变 迁 , 由 管 理 功 能 ( 滑 剂 作 用 )和 润 后来 的促进 功 能 ( 产力 作 用 ) 生 ,逐 步 向 今 天 的 战 略 功 能 ( 进 器 作 用 )转 变 。从 现 代 服 务 业 内部 结 推 构 来 看 ,研 发 、通 信 、金 融 、保 险 、物 流 、批 发 、 外 包 、采 购 、农 业 支 撑 服 务 、 中 介 和 专 业 咨 询 服
1生 产 性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的 源 起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 是 为 生 产 而进 行 的服 务业 ,或 为其 它 商 品 和服 务 的生 产 者 用作 中 间投入 的服 务 业 。生 产 性 服务 业 依 托 农 业 与 制 造 业 、 服 务 农 业 与 制 造 业 并 实 现 良 性 互 动 。农 业 与 制 造 业 是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发 展 的 前 提 和基 础 ,生 产性 服 务业 则 是 农业 与制 造 业提 升 和 高端 化 的有 机 补 充 。 随着 农 业 与制 造 业部 门经 济规 模 的逐 步扩 大 ,它们 对 服 务业 的需 求也 将 迅 速 增 加 ,并会 把 这 种需 求 渗 透 在 现代 农 业 与先 进 制 造 业 前 期 研 发 、设 计 ( 育 ), 中期 管 理 、 融 资 培 和 后 期 物 流 、销 售 、售 后 服 务 、信 息 反 馈 等 全 过 程 中 。 如 此 良性 互 动 ,不 仅 会 促 使 企 业 内部 会 出 现 产 业 融 合 , 而 且 会 在 产 业 链 上 促 使 农 业 、制 造 业 与 服 务业 间 出 现 融 合 ,还 会 使 区域 内 的农 业 、 制 造业 和 服 务业 在 一 个 特定 空 间 上实 现 产业 融 合 和 集 群 式 发 展 。 当然 ,企 业 按 照 市 场 分 工 的 细 化 、 深 化 和 专 业 化 要 求 ,适 时 将 服 务 外 置 和 提 升 ,可 以 加速 产 业 融合 的进 程 ,实现 生 产性 服 务业 发 展 的 突破 。而 生产 性 服 务业 的迅 速 发展 与生 产性 服 务 业 集 聚 区 有 着 紧 密 的联 系 。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上海是中国其中一座在生产性服务领域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城市,也是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该论文旨在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市场潜力与发展趋势,最终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市场潜力、发展趋势、建议一、引言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都是重要的经济领域之一,它是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
作为一个经济发展相对成熟的城市,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其市场潜力与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上海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历程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快速,尤其是在战后的几十年中,这一领域得到较多的投资和支持,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如今,在上海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得到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发展。
其中,一些基于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生产性服务业更发展迅速,如金融、法律、广告、咨询等。
此外,上海也涌现出了一批颇具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如美的集团、中国联通、中航工业等,这些企业都极大地推动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三、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潜力上海是一个全球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在国际市场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这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
此外,上海拥有一定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尤其在IT和通信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
这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因此,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
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即便在全球领域内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比如,一些外资企业在技术和资金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它们可以很快涌入中国市场并获得市场份额。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研究一、概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
本文将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和应对策略两个方向探讨其未来的发展。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1.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是以服务为导向,为制造业提供专业能力的服务行业。
在过去的几年中,生产性服务业的业务形式已经开始发生转变。
服务业的根本任务已经不是简单地为制造业提供单一的服务,而是通过服务增加价值,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环保标准,优化企业资源配置。
2.创新服务模式随着技术和观念的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模式不断地得到更新,如平台模式、物联网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等。
这些服务模式的出现,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空间。
3.智能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需要适应智能制造等新技术的发展,实现产业基础设施智能化,并与制造业实现协同发展。
智能化服务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包括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方面。
4.国际化合作随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围绕生产性服务的国际合作也在加快。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通过跨国合作,加速技术交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三、应对策略1.技术创新在互联网时代,技术日新月异,深化互联网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耦合已成为重要的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需要积极采用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进行创新,引导服务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
2.服务能力提升提升服务质量、服务创新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同时加强多元化产品和多元化服务的研究与开发,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提质升级,并在服务质量和服务创新方面提高竞争力。
3.行业标准制定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建立行业标准体系,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并加强服务行业自律和规范化建设,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4.加强协同合作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大协同合作力度,协同发展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同时,加强与各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寻求产业协调发展的合作机会,共同应对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上海经济新一轮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文章在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电子地图研究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征和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两轴三带多圈层”空间集聚模式和集聚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布局;发展对策。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各大城市正处于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布局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
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定义。
集群原本是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学者将产业的地理集聚现象称之为产业集群。
按照美国学者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
分工的深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企业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增加报酬递增、就越来越多地集聚在一个地区,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同时,产业集群以其企业规模、降低成本、协作创新的功能,通过纵向专业化分工和横向经济协作,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费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1]。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必要性。
1.集聚可以加快上海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
由于大多数企业均围绕价值链对自身产品进行延伸,企业间形成错综复杂的生态群落,产业链的耦合效应导致集聚区规模的扩大,而且新进入企业成本也会降低,吸引外部企业进入的概率就会大。
很多龙头企业在外置部分服务功能的同时,也会增加投资,衍生出很多子公司或者分公司进行产业链条的延伸,并加强其他企业对于龙头企业的依附性。
此外,集聚区内龙头企业进入会吸引一大批提供配套服务的供应商落户园区,并集聚包括研发、销售、物流等内在的一批关联企业,在区内及周边地区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
例如上海金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随着明基的入住,有43家紧密型配套的供应商紧随其后,将其生产和采购基地落户在园区内。
闵行开发区引入汽车零配件巨头、世界500强的固安捷公司,大大降低了其他生产企业的采购成本。
2.集聚可以促进上海总部—江浙基地的长三角经济一体区的建立。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梯度转移和二次创业的需要会建立总部与生产基地相分离的组织体系。
因此随着产业集聚,会逐渐形成以上海为地区总部,江浙等制造业密集的腹地为基地的城市间空间合作关系,从而发展城市间上下游衔接大小配套结构合理的产业链,构筑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空间布局体系。
3.集聚可以使上海更好承接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
近年来随着全球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入,在发达国家开始出现服务业的大规模转移现象。
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技术服务、软件开发、芯片设计、建筑设计、数据录入、金融分析及研发创意等,开始出现有规模地向具有人才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新浪潮[2]。
在新一轮的服务业国际转移浪潮中,发达国家研发中心、投资中心、管理中心和地区总部等机构都可能转移出来,大都市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集聚地。
上海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对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更快发生转变都有重要作用。
4.集聚可以促进上海多中心城市格局的形成。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及主要问题。
(一)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呈现发展速度加快、服务水平提升、贡献份额提高的发展态势。
主要体现在: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集聚效应逐步增强,2009年上海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3450元,同比增长8.2%;实现利润318.11亿元,同比增长17.6%。
总集成总承包、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科技研发、商务服务等逐渐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内容。
随着一大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成为服务业总量增长、投资拉动和财税增收的集中区。
到2010年低,上海市已认定生产性服务功能区23个,总占地面积3900多公顷,提高了土地容积率和集约利用水平。
(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特征。
1.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的空间形态。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从空间上已经形成3带4环19区的格局,3带是黄浦江、苏州河和延安路—世纪大道三大集聚带;4环是中心城区环、中环、近郊环和远郊环。
中心城区与中环主要是依托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发展金融、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近郊主要是总部、会展、商务服务、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集聚区;远郊主要建设物流以及为当地优势产业服务的产业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在集聚过程中,之所以呈现“多中心、多层次”的空间形态,主要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对区位因素的兴趣差异很大。
2.形成与区域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态势。
从中心城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看,黄浦区区位最高的为金融业,在外滩金融一条街,集聚了了大量中外金融保险机构;静安区金融保险业集聚程度最高,同时ict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等聚聚程度也很高,在南京西路和淮海西路中心商圈,集聚了大量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和高档商务楼宇;卢湾区情况与静安区类似;徐汇区区位较高的是科研技术服务,在漕河泾开发区集聚了大量的研发机构;原浦东新区集聚度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在陆家嘴贸易区集聚了大量的金融保险机构,同时ict服务和软件业区位也较高,在张江高科技园区集聚大量软件公司;杨浦区集聚较高的是教育和科研技术服务,该区是上海高校最为集聚的区域,教育及相应的研发机构集聚度较高。
从位于郊区的区县来看,由于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也各有侧重。
嘉定区重点发展汽车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金山区重点发展大化工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宝山区重点发展钢铁产业链相关的生产性服务;浦东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和海洋产业链的生产性性服务;闵行重点发展航空产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和面向长三角的总部经济型生产性服务。
3.具有多样化的空间载体。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依托不同的空间载体来实现的,主要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创意产业园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服务外包基地、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基地、农业科技服务区、高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
在发展过程中最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目前上海已经设立了23个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上海市闸北、普陀等10个区和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
这些功能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转型类,即工业开发区和核销的老工业区转型为以研发设计、总部经济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二是调整类,即高能耗、高污染的老工业企业调整为主要发展国际节能环保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三是提升类,即提升开发区能级,为开发区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总体来看,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效应还不够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和促进作用还不够显著;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工作组织和管理机制,集聚区布局相对散乱,总体规划水平不高;中心城区职能过度集中,对拓展区域承接功能、培育力度不够;集聚区内产业链不完整,分工协作较差,企业之间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集群效应有待提高;集聚区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对产业扶持不够,集聚区发展空间受到较大限制,发展后劲受到一定影响。
三、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策略。
(一)总体思路与空间布局。
构筑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空间体系,首先要判断其所处发展阶段。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在空间形态上正在由中心城区向郊区集聚区扩张。
此外,规划布局时还要考虑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圈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上海制造转向上海制造服务,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对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因此,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总体思路为:以“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统领区域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为宗旨,坚持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坚持产业基地、重大关键性项目建设与配套服务相结合的原则,整合空间资源和发展要素,在全市范围内构建层级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二三产业融合配套以及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发展格局,最终形成“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结构体系(见图1)。
图1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两轴三带多圈层”的空间结构体系。
(1)两轴集聚发展。
西起大虹桥商务区,东至张江功能区,沿延安路—世纪大道延伸形成东西横向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轴;北起复兴岛,南至上中路隧道形成南北纵向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发展轴,依托浦江两岸空间,利用后世博效应,通过沿江腹地纵深发展,形成产业特色明显、功能错位互补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
(2)三带强化辐射。
以大虹桥枢纽为基点,沿京沪线、沪渝线、沪昆线,依托安亭汽车产业基地、汽车城配套工业园区、青浦工业园区等重要市级工业园区,打造与当地产业协同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形成上海对内地辐射的两大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带。
结合沿江通道、沿海高速、轨道线等交通走廊,串联北面沿江地带、南面环杭州地带和东面临港地带,形成上海对国际辐射的临海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带。
(3)圈层梯度推进。
以陆家嘴—外滩cbd为核心,依托主要的交通干线向外延伸,形成中环、中环-外环、外环依次推进的三大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圈层。
中环以内圈层重点发展非银行金融服务、投资咨询、会计审计、传媒广告、律师事务、创意设计等专业服务业;中环—外环圈层重点发展为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提供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研发与设计服务、检测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外环以外圈层区重点发展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提供支持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钢铁、化工、装备等以供应链管理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
(二)促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对策。
1.明确重点发展领域,有目标地推动产业集聚。
结合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重点产业指南,积极吸引符合产业导向的生产性服务业高端项目落户功能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加强招商的组织协调,建立市与区、区与区的协调互动机制,在招商引资方面开展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加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外辐射的能力,激发企业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中央驻沪企业的作用,形成航天航空、船舶制造、液晶平板、钢铁制造等基地,支持中央企业在上海建立地区总部和运营中心,进一步集聚产业链上下游服务企业,形成总部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