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说课稿+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21 文言文二则 人教部编版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3.结合注释及译文把握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内容。
4.积累中国经典诗文,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及内涵。
2.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和明白从实际出发的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
子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杜处士——好书画——有戴嵩《牛》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牧童——拊掌大笑——指出画中错误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如何翻译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是个问题,也是他们畏难所在,所以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多讲授些文言字词,让学生积累学习,更好学习文言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1《文言文二则》

21、文言文二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学习《伯牙善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二、走近作者1、作者简介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
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
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
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了解人物: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是一名樵夫。
三、整体感知1、字词积累:卒( cù)逢暴雨乃援( yuán )琴舍(shě)琴辄(zhé)穷其趣2、划分节奏: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重点字词鼓:弹奏卒:通“猝”,突然洋洋:盛大的养子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援:拿,拿过来穷:穷尽舍:停止逃:隐藏4、一词多义志:(1)志在高山:用音乐表现的意境(2)志想象犹吾心也:叙述,讲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 21. 文言文二则》授课设计第一课时授课目的1.经过朗诵、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觉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授课目的,感觉文化艺术之美。
授课重难点正确朗诵课文,理解诗句马虎,感觉艺术之美。
授课过程一、尽兴吟诵识知音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重申“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思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诵课文,最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诵的节奏和风采。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平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诵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顶峰流水遇知音1.感觉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浸透借助说明、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觉“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诵。
在此过程中浸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此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忧如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也许诗句?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领会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
(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二、精读课文,理解文意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
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
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了很多。
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
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
谁这么大胆?一位牧童!戴嵩的画错在哪儿?“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21课《伯牙鼓琴》说课稿一、说教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版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感令人感动。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 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 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大纲要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
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1. 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以此落实教学目的。
2. 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

《文言文二则》优质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哉、魏”等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结合注释和相关材料,理解课文的意思,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与平常所见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预设:文言文。
用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写的文章。
2.展示: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出示句子:酒逢知已千杯少。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士为知己者死。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
——巴金预设:友谊难得,友谊珍贵。
3.人生不易,知己难求。
春秋时期的伯牙和锺子期结为知己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佳话。
4.一起走进课文《伯牙鼓琴》。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听读文章,解决生字问题,规范断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根据课本上的读音和注释,自读课文: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把课文读两遍。
(2)同桌互相听读,讨论、修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把有疑问的地方画出来。
3.听老师范读。
预设: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读一遍朗读,分别对同学的断句提出评价。
注意:读古文语速要慢,把握好停顿和语调,把文章读熟。
三、感知课文,研读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呢?预设:(1)借助课后注释。
(2)联系上下文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21.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
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
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
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点评:文未见已感动。
老师对此篇文章的解读不仅全面,而且字字句句充满了情感。
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所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应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先在文本解读上下功夫。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训练点: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小组自主合作,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初步感悟文言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引导点: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渗透点: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设计一、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根据注释和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个故事。
3. 体会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和艺术家的创造力,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1. 重点- 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意思,读懂故事内容。
- 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 体会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和创新精神。
2. 难点- 体会伯牙破琴绝弦的背后深层含义,理解知音难觅的情感。
- 理解《书戴嵩画牛》中牧童指出戴嵩画中错误时所蕴含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一段古筝曲(如《高山流水》),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从这首曲子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与音乐有关,那就是《伯牙鼓琴》。
2. 展示一些古代名画(包括戴嵩的画牛图)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能看出这些画的精妙之处吗?古代的绘画艺术可是非常了不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绘画有关的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二)学习《伯牙鼓琴》1. 初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尝试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例如“少(shǎo)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中的“少”的读音。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应读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 理解文意- 逐句讲解课文。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讲解“鼓”是弹奏的意思,“之”在这里指代伯牙弹琴这件事。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引导学生理解“方”是刚刚、正在的意思,“志在太山”就是心里想着高山,“善哉”是表示赞叹,“巍巍乎”形容山高大的样子。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伯牙正在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弹得真好啊!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观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2.了解一般的古文研究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讲授难点: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讲授过程: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研究第21课《伯牙鼓琴》。
(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
)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2、初读课文,层层训练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简单读错的字词。
)文言文朗诵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课件出示:鼓琴哉若巍巍汤汤绝弦终身指名读,全班齐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读题解题(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
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
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 文言文二则)教案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教案

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1.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组织语言,复述故事。
3.理解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情谊。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出示“杨柳依依”,要求学生照样子说词语。
(说大自然中的景物)2展示词语,齐读。
清风徐徐、炊烟袅袅、春雨绵绵、雨雪霏霏、绿草茵茵溪水潺潺、白云悠悠、明月皎皎、霞光灼灼、云雾蒙蒙3小结过渡:如果平时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能用音乐表现出来。
这当中,还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
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伯牙绝弦4指名读课题。
指导“弦”字读音。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1读文。
(1)学生自由读文。
(教师: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学过《杨氏之子》,知道读好文言文要注意句子的停顿、节奏。
下面,就请你们试着读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
)(2)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听清节奏和停顿了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跟着录音再小声读,后全班齐诵,要注意正确、流畅。
(4)同桌合作,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弄懂难词难句。
2明意。
(1)理解题意,归纳学法。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绝”是什么意思?(2)默读课文,运用学法,看看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
三、细读文本,品味知音教师:刚才我们仅仅是理解了句子的表面意思,接下来我们要深入理解句子,读出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出示句子)A.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子期看到的是一座怎样的泰山?(高大、巍峨峻拔)请你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泰山的巍峨峻拔。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1 文言文二则》教案

第七单元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1《文言文二则》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 21 《文言文二则》优质课说课稿《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
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环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炼、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 7 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目生感。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炼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艰难。
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 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
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三、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2024秋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本节课的知识点主要围绕文言文阅读和理解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言文基本句式:了解文言文的五种基本句式,即主谓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判断句。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这些句式。
2.文言文词汇:掌握本节课中出现的关键词汇,包括“之”、“以”、“于”、“则”等。通过对词汇的解释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些词汇的用法。
3.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文言文基本句式和词汇,制作思维导图,加深记忆。
4.分析和解读课后练习中的一篇文言文,划分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锻炼解读能力。
5.结合课文《杨氏之子》和《王戎不取道旁李》,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文言文知识和技巧进行有效沟通,并将讨论成果形成短文,下节课分享。
举例题型: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句子是否符合文言文基本句式,正确与否,请说明理由。)
4.难点:运用文言文的知识和技巧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
解决办法: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文言文的知识和技巧,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词汇和寓意,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表达能力。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各小组在讨论中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运用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进行交流,展示出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随堂测试:学生在随堂测试中能够正确运用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汇,理解文言文的意境和寓意,展现出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
4.文言文运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文言文运用能力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表达,体现出对文言文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说课稿新人教版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频率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评估学生对文言文概念和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参与度、合作能力、观点的提出和论述的合理性。
3.随堂测试:通过随堂测试来评估学生对《伯牙鼓琴》文言文文本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包括词汇、句式和故事情节的掌握。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伯牙鼓琴》的故事情节,理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并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2.能力提升: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将得到提升,他们能够更加流畅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本。同时,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也将得到锻炼。
3.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将通过对《伯牙鼓琴》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了解古代文化和音乐知识,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也将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会珍视和尊重友情。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包括对文言文的基本理解能力、对古代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的了解。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友情的珍视和尊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5.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情分析
在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21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的示范课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教案+说课稿(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含反思)+说课稿21文言文二则(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曝”、“汤”,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结合资料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特点,懂得关注生活、真诚待人。
【教学重点】1.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1.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2.抓住关键句子,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7个生字,熟读文言文。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伯牙 鼓琴 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锺子期 听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死杜处士 好 晒 戴嵩《斗牛图》 牧童 拊掌大笑 谬课后反思《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是第七单元的两篇文言文。
在阅读和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曾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现将反思总结归纳如下: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1 文言文二则》教案【教材分析】:《伯牙鼓琴》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书戴嵩画牛》讲述了热爱书画的杜处士与天真的小牧童之间的故事。
杜处士有一幅珍藏的《斗牛图》,牧童见了却拍掌大笑,指出了画中的错误。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认真地观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暗含了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
在教学中要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文言文精练、隽永的语言特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会写5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
3.结合注释及“资料袋”中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明白两个故事各讲了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故事。
4.感受朋友间的珍贵友谊;明白从客观实际出发,实践出真知和艺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积累古代经典诗文,激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第21课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部编版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积累重点文言词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的语感。
2.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伯牙与子期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情谊。
【教学过程】课前小练习:看图连词语。
ppt出示词语: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教学环节说明)通过小游戏,想象画面读词语,丰富语言积累,为后面的语言训练做铺垫。
一、“知音”导入在第一单元综合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中,我们交流了交友之道。
请同学谈谈你的交友原则。
有人说朋友易得,知音难觅。
“知音”与“朋友”有什么关联呢?正与“伯牙鼓琴”这个故事有关。
解题:鼓琴:弹琴这则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齐读课下注释①。
(教学环节说明)从第一单元综合学习交流的交友之道入手,借助学生的已知,引发对“朋友”与“知音”的思考,导入课文。
二、初解“知音”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好语气词“哉乎”“乎”,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名读,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
)2.教师范读,再抽生读,全班齐读。
3.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通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抽1个组交流。
1-4号同学交流,5、6号同学点评。
4.抽生复述故事:谁能讲讲伯牙遇见锺子期的小故事。
有一次,伯牙回楚国家乡途中休息时,正在弹琴,有个砍柴的樵夫锺子期在旁边听琴……(教学环节说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能复述故事。
三、研读“知音”1.伯牙是晋国大夫,是琴仙。
当他鼓琴时,子期从中听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认真思考。
(1)“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锺子期从他的琴声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泰山图:你能用哪些词来形容眼前的五岳之首——泰山?(巍峨雄壮,雄伟壮丽)那子期是怎样由衷地赞叹呢?指导学生朗读。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个故事。
3.通过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真挚情谊,理解“知音”的真正含义,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1.师:你们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现在让我们来理解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一)何为“知音”?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
)从哪里看出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4.伯牙鼓琴。
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钟子期听之。
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
(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钟子期能心领神会。
1.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高山流水”的故事,了解了知音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将研究另一则关于知音的故事——《牛郎织女》。
2. 师出示《牛郎织女》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牛郎织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牛郎和织女相爱,但由于身份不同,被王母娘娘驱散,只有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二则》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文章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能吸引学生阅读。
简短如诗般的语言也为读者描绘出了意境深远的景象。
《书戴嵩画牛》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4.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
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我将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作为教学的重点,后两个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
本课的教学主要采用情境感悟法、点拨引领法、诵读体悟法。
新课标倡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习本课的主要方法是朗读。
让学生反复诵读,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深情描述关于友情、知音的句子,自然地引出第一篇文言文。
自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根据注释释题,引导学生注意运用结合注释理解文意的方法。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生字和朗读情况。
对易读错、难读的句子让学生思考、讨论解决的办法。
这样拓展了学生的识字方法,加深了对生字的印象,同时,在讨论中也让学生发现了朗读的问题,为后面听范读的环节打下了需求。
播放范读,学生先听再跟读,根据范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学生前面已经有了将文章读好的需求,因此这时候放范读给学生听,效果也会更好,学生练习也会更加认真。
学生划分节奏后互相交流,讨论朗读的要点,根据学生的讨论,利用课件进行展示朗读节奏及注意点。
然后,让学生练习朗读,我再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解决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问题。
最后抽读,学生互相评价,既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同时使课堂的气氛活跃。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在学生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组内疏通文意,我就巡视观察,总结共性问题。
学生汇报交流,我根据发现的问题相机点拨。
逐句理解,再连贯起来,整体把握。
从词到句,从句到段,层层展开,把握文章内容。
最后,根据单元学习的要点要求,让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同时也注意发现优点和问题,借机让学生回忆巩固复述的要点,引导展开想象进行描述。
用多样的评价语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研读感悟。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利用引导性提问,启发学生感悟“知音”。
通过对文中描绘知音的表现的具体句子的研读感悟,让学生感受知音间的心意相通,并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感悟,体会艺术之美。
以连线的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并点拨想象填空,既积累了语言,又感受了艺术之美、语言之美。
接着让学生代入想象,联系上下文思考:锺子期死后,伯牙会回到怎样的音乐生活?从而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原因,感受情谊深重,知音难求。
最后结合“资料袋”的内容,通过后人的评述,加深对伯牙与锺子期之间友谊的理解,感悟“高山流水”,再次受到珍爱友情,珍惜知己的教育。
一些列的学习铺垫后让学生再谈感悟启示便水到渠成了。
学生能顺其自然地总结出得出的感悟,最后让学生朗读背诵。
(五)学习《书戴嵩画牛》1.出示《斗牛图》,学生观察,交流发现。
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入题,让学生看图,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了联系,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
有了自己看图的感受,这样在学习文中牧童指出的问题时便有了更深的印象,更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2.初读感知。
按前面文言文学习的方法,学生练习朗读、理解文意。
我随机点拨。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帮助理解把握文章内容。
在学生说的同时也引导他们展开想象,丰富描述的内容,体会艺术之美。
3.研读感悟。
围绕故事的主要人物展开,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对人物语言、态度的分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牧童的动作、表情、画上的内容;杜处士听到牧童的话可能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丰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在把握形象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道理。
先从文中的话来概括,再引导结合生活实际谈启示。
由文本到生活,做好大语文的过渡。
(六)课堂总结。
本课由两篇文言文小故事组成。
《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主人公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朋友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书戴嵩画牛》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斗牛图》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根据课前确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板书围绕故事发展进行,提取故事发展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板书,通过伯牙与锺子期心意相通的表现,得出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启示。
围绕斗牛图,杜处士和牧童的不同表现和态度,突出人物形象,得出故事启示。
板书串起故事内容,简洁明了,中心明确。
21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破琴绝弦锺子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死书戴嵩画牛杜处士尤所爱笑而然之斗牛图(掉尾而斗)牧童拊掌大笑谬矣“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1 文言文二则【教学目标】1.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4.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重点难点】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3.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难点:1.能借助注释了解故事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能从故事中得到启示。
2.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
板书:伯牙鼓琴生齐读,质疑。
结合注释,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读准节奏。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3.听范读,学生跟读,划分节奏,读好停顿。
出示: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生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抽读,学生评价。
三、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1.指名读课文,读准节奏。
2.学生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出示: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乎若太山:向大山一样高峻。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⑥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⑦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⑧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
出示:(1)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奏。
(2)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刚开始弹琴时,表现出巍巍高山的心志,锺子期说:“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过了一会儿,琴声弹出了流水激荡的境界,锺子期又说:“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4)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锺子期死后,伯牙毁琴断弦,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学生试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师: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生动。
四、研读感悟。
1.文中哪句话最能扣动你的心弦?画出来,读出你的感动。
2.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提现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入境体会: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感悟:根据“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想象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