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1经济区位:经济区位则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耍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经济区域是劳动地域分工的必然给果。

3区域经济:是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亦是指在经济上有密切相关性的一定空间范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称。

它是以客观存在的经济地域单元为基础,按照地域分工原则建立起来的具有区域特点的地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区域结构:所谓社会劳动的地域分工就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

巾于地域分工则形成了区域结构,区域结构最终是巾区域产业结构表现出来的。

5新区域经济观: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观念。

第二,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和层次,而且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和方法。

第三,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模式,它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迅速转化生产力提供了极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第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6综合经济区:综合经济区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系统为脉络,上下级城||了密切联系、城乡结合,拥有某些方而优势和一定经济发展实力,可以为实现更高一级(直至国家)总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

综合经济区的划分是按极化方法,以区内经济结构的非同一性,即差异互补和相互联系为前提,强调全区功能上的整体性与区内务部门、各个下级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在全国宏观经济战略布局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经济结构和体系。

7经济特区:为了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山中央政府设立,给予特殊的经济管理权限,允许海外投资者进行投资活动的特殊地区。

8城市经济:城市经济增长是指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 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质量提高。

四川大学06级经管区域经济学重点

四川大学06级经管区域经济学重点

基教C102 【5.25 8:00】名词2*5 选择与填空10*3 简答4*10 论述20 第一章1、经济区域的内涵和特点答:内涵: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的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负担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2、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3、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职能在全国或者高一级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的分工职能。

4、经济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具有地域构成的基本要素和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他可能是行政区,但不等于行政区。

5、既是实体又是抽象的概念。

他有确切的方位和地域实体,但是边界又是模糊的,是由人们在观念上按某些要素集合而成的空间概念。

2、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答:1、经济中心:是某一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而成为经济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区域的成熟度也由经济中心能量强度表征。

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是经济中心而非地理几何中心的性质。

2、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地域运动格局的“底盘”。

地均GDP表示相应经济腹地的丰度。

具有等级性。

3、经济网络:是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有形或无形的联系渠道,它具有客观性、有序性和依托性。

3、经济中心的含义答: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所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物质生产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以及科技中心。

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是经济中心而非地理几何中心的性质。

4、同质区和极化区的概念答:同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来划分的反应区域均质平面状态并便于用来进行区际比较和分类指导的区域划分。

极化区:也称功能区和集聚区,它是把经济区域看做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地域空间,他反应的是区域内的结构、差异和联系。

5、古典区位论包括的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答:A农业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中心论点:农业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属性,而且依赖于他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运输费用评价:第一个引入空间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学者。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部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

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①规模经济②聚集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2010/12/28区域经济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选择题(15分)判断是非(15分)简答(15分)4小题综合分析(40分)共4大题,要求运用区域经济有关原理,解释经济现象。

☆为理解并记忆,其它主要是理解。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1地球表层的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空间形式;2、一种空间集合体。

按某些性质由人为确定。

经济区域: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空间范围。

常由一个以上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

2、区域经济学:研究资源(包括要素、市场)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问题。

3、核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格局、调控)重要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1.资源禀赋;2.集中经济;3.运输和通讯成本区域经济学渊源:区位论第二章区位论☆基本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三角形布局指向性中心地区位:人类活动的空间。

区位论: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的理论。

包括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

区位三角形:工业生产成本最小的区位,即运费最小地点应是原料产地、燃料产地、销售市场的重力中心布局指向性: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业布局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

中心地:区域的中心点,为区域居民提供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

重要知识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要求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现实农业区位现象。

理论前提:“孤立国”假定、匀质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周围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市场、农业企业化经营、马车运输,运费受农产品重量和市场距离的影响。

利润导向,运费为主要成本因子: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费。

市场距离↗,运费↗,利润↘,直至为02.☆工业区位论的三个区位因子: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集聚指向型三种布局指向的企业类型运输指向型产业:主要由运费高低决定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分原料地和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劳动力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最大时,产业区位选择首选劳动力因素集聚指向型产业: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区域经济学复习汇总

名词解释一、区城经济学是指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城经济发展,增加社会福利的社会科学。

二、区域是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三、区域开发是指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求得最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四、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它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五、地区主导产业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六、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些产业部门、某些企业向某个特定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使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

七、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八、生产要素禀赋是指区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

九、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主体为了谋求经济社会利益,而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和重新组合的过程。

十、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十一、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活动。

十二、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劳动力的比重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十三、主导产业应该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

选择题单项选择题1.标志着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的转化,区位论对市场因素的研究2.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谢费尔3.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4.区位经济学:廖什5.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产权理论6.恶性循环理论:纳克斯7.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8.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代表:赫希曼、辛格9.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划分:克拉克10.投入产出表的重要系数,是反映产业间经济技术联系的指标: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主导产业升级12.要素禀赋论:俄林13.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14.在经济开发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便的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隔绝:行政原则15.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多项选择题1.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A.全国国土B、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C、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2.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三个步骤A.根据已有的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B.引进空间组合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商业网络;C.将各种经济活动的聚集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

四川大学902经济学基础和应用考研复习指南

四川大学902经济学基础和应用考研复习指南

四川大学9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考研专业课考研复习指南主编:罗悦总策划:弘毅考研弘毅教育出品目录一、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简介 ------------------------------------------------------------------- 4 -二、四川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 5 -三、2012年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招生专业目录 ------------------------------------------- 5 -四、四川大学2012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方案----------------------------- - 25 -六、关于我和弘毅考研----------------------------------------------------------------------- - 29 -七、我的资料:四川大学902经济学基础及应用复习资料---------------------- - 29 -适用专业---------------------------------------------------- 29 -902考研常见的问题答疑--------------------------------------- 29 -我的考研复习方法分享---------------------------------------- 29 -其他相关后期的价值服务------------------------------------------------------------- - 35 - 资料特色 ----------------------------------------------------------------------------------- - 35 - 资料形式 ----------------------------------------------------------------------------------- - 36 - 资料购买方式----------------------------------------------------------------------------- - 36 - 对于贫困学子的帮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川大学经济学基础及应用(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考研考点精编(含历年真题解析)

四川大学经济学基础及应用(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考研考点精编(含历年真题解析)

目录Ⅰ序言 (4)Ⅱ考前必知 (5)一、历年报录情况 (6)二、学费与奖学金 (6)Ⅲ复习方略 (8)Ⅳ考试分析 (10)一、考试难度 (10)二、考试题型 (11)三、考点分布 (12)四、试题分析 (18)五、考试展望 (19)Ⅴ复习指南 (21)《货币金融学》 (21)《西方经济学》 (34)Ⅵ核心考点解析 (53)《货币金融学》 (53)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53)第二章信用 (57)第三章利息和利率 (62)第四章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 (65)第五章金融市场 (68)第六章商业银行 (72)第七章中央银行 (76)第八章货币供求理论和实践 (78)第九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85)第十章国际收支与汇率 (88)第十一章金融与经济发展 (92)第十二章货币政策 (96)第十三章金融安全与金融监管 (101)《西方经济学》 (104)第一章绪论 (104)第二章市场供求分析 (105)第三章供求弹性分析 (109)第四章消费理论 (113)第五章生产理论 (121)第六章成本理论 (127)第七章市场结构理论 (130)第八章完全竞争市场 (134)第九章市场失灵 (139)第十章宏观经济运行的衡量 (143)第十一章总需求与总供给 (146)第十二章国民收入决定 (149)第十三章经济周期理论 (153)第十四章宏观财政政策 (154)第十五章宏观货币政策 (157)第十六章IS-LM模型 (161)第十七章失业 (166)第十八章宏观经济学中的争论 (169)第十九章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171)Ⅶ往年真题试卷与答案解析 (173)往年考研真题试卷 (173)四川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73)四川大学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75)四川大学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77)四川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79)四川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1)四川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3)四川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5)四川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7)四川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88)四川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90)四川大学201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192)往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194)四川大学2007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94)四川大学2008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03)四川大学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13)四川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22)四川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32)四川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41)四川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50)四川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59)四川大学2015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63)四川大学2016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72)Ⅷ专业课教辅..............................................................................................错误!未定义书签。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一、简答题(一)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介绍区域经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状况。

2.区域经济的整张与发展(主要研究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所依托的资源环境的主要内容和评价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和方法, 介绍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实现路径)。

3.区际关系(主要研究区域贸易利益的形成及实现路径,以及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

4.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主要研究城乡结构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建设问题,研究宏观空间结构)。

5.区域经济政策与管理(宏观政策与管理的角度介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规范地方政府的职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来指导,监督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改善投资环境,塑造地区形象并提升所在地区的区域竞争)。

6.区域经济学的展望(探讨21世纪区域经济学的发展态势)。

(二)区域经济增长机制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的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三)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1.低水平均衡的描述理论2.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理论3.非均衡增长理论非均衡增长的概念1.首先发展某一类或几类有带动作用的部门,通过这几类部门的发展,带动其他部门的发展2.连锁效应:(前向关联效,后向关联效应,旁侧关联效应)新增长理论1.外部性与经济增长理论2.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理论3.创新与经济增长理论(四)区位选择基本要素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与劳动力,资金,市场、运输)3.科技因素(投资软环境,智力资源)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进步改善了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了产业内部结构。

(科技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体现的)(五)产业布局的指向类型①能源指向, ②原料地指向, ③劳动力指向, ④交通运输枢纽指向, ⑤无固定指向,⑥高科技指向(六)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1.在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

四川⼤学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型:⼀名词解释 2*5 ⼆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 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论述 1*20第⼀章1、Δ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构成特征4个要点+解释阐述)经济区域:⼀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主权益,在专业化分⼯中担负⼀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第⼀,依托于⾃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然区。

经济区域是⼀个空间范畴,泛指⼈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经济区域离不开⼈类的经济活动。

另⼀⽅⾯,⼈类的经济活动,⽆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定的地域空间。

第⼆,担负⼀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中分担⼀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第三,拥有⼀定的⾃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经济区域是⼀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相对的⾃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拥有相对⾃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第四,可能是⾏政区,但⼜不等同于⾏政区。

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法和集聚性⽅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者的规划区。

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政区重叠区域,其⾏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

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泛指⼀定区域内的⼈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

第⼀,⾃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度性差异第⼆,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

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定的地域空间。

⽽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般前提。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学习资料区域经济学学习资料第⼀章1、区域经济学狭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义: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般规律的科学性质(1)它是⼀门边缘科学。

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它是⼀门应⽤性很强的科学。

2、区域开发⼈类开发利⽤各种资源(⾃然、经济、社会、⽂化等)、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过程3、农业区位论1826年杜能在《孤⽴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提出著名的孤⽴国农业圈层理论。

(1)利润是由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产成本与运费决定。

(2)孤⽴过得6层农业圈第⼀层:⾃由农业圈,⽣产鲜菜、⽜奶。

第⼆层:林业圈。

第三层:轮作农业圈,⽣产⾕物。

第四层:⾕草农作圈,以⾕物为重点。

第五层:三圃式农业圈,以畜牧为重点。

第六层:畜牧圈,以畜牧为主。

4、⼯业区位论19世纪末韦伯(Weber)建⽴。

(1)运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原料:⼴布原料、地⽅原料(只分布在某地)。

地⽅原料:地⽅纯原料与地⽅失重原料(⽣产中部分重量转移到成品中、部分以废料排出)。

原料指数(MI)=⽣产中耗⽤的地⽅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量。

MI>1,则⼯业为原料地指向的,因为消耗⼀些地⽅失重原料;MI<1,⼯业为消费地(市场)指向;若MI=1,⼯业可灵活布局。

(2)劳动费对⼯业布局的影响。

与运费最低区位相⽐,如果迁⾄劳动费较低点所增加的运费⼤于所节约的劳动费,则不应改变。

(3)聚集因素对⼯业布局的影响。

规模经济来⾃于⼯⼚规模扩⼤和外部经济。

外部经济亦称聚集经济效益,由那些密切联系的产业集中布局在特定的区位所产⽣的效益。

5、运输区位论胡佛《区位理论与⽪⾰制鞋⼯业》和《经济活动的区位》:运输成本由线路运营费⽤、站场费⽤(常数)两部分构成。

(1)若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布局在交通线的端点最佳--“终点区位优于中间区位理论”。

(2)如⽆直达运输线、原料⼜是地⽅失重原料,则港⼝或转运点是最⼩运输成本区位。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题型:一名词解释2*5 二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 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论述1*20第一章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构成特征4个要点+解释阐述)1、Δ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第一,依托于自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自然区。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一方面,经济区域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

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

第二,担负一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第三,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相对的自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拥有相对自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一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第四,可能是行政区,但又不等同于行政区。

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

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重叠区域,其行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

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

第一,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高度性差异第二,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

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

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题型:一名词解释2*5 二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论述 1*20第一章1、Δ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构成特征4个要点+解释阐述)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第一,依托于自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自然区。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一方面,经济区域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

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

第二,担负一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第三,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相对的自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拥有相对自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一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第四,可能是行政区,但又不等同于行政区。

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

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重叠区域,其行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

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

第一,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高度性差异第二,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

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

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2020年四川大学经济学考研备考指导

2020年四川大学经济学考研备考指导

2020年四川大学经济学考研备考指导院校介绍四川大学(Sichuan University)简称“川大”,坐落于四川省会成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211工程”、“985工程”。

专业介绍经济学院也基本覆盖了所有的经济学专业,无论是学硕还是专硕。

个人来讲分领域和方向,四川大学比如政治经济学还是很好的,但是对于金融工程等金融类的方向,就西南地区而言还是没有西南财经的质量好的。

政治经济学,还有国民经济学,包括川大的金融专硕都是可以选择的,其他专业招生人数较少。

招生学院:经济学学院招生专业:理论经济学学制:3 年学费:7200元/生.年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试科目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英语一③ 303数学三④ 901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参考书经济学原理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编写组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2.西方经济学(上册、下册)(《西方经济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3.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版应用经济学:学制:3 年学费:7200元/生.年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统计学考试科目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 201 英语一③ 303 数学三④ 902 经济学基础及应用(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参考书经济学基础及应用1.《西方经济学》(上、下册)(《西方经济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2.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版3.《货币金融学》最新版本(张红伟主编科学出版社)历年复试分数线2019年理论经济学;356/58/87 应用经济学:360/60/9018年经济学:335/60/9017年经济学:335/58/8716年经济学:340/58/87经济学考研情况分析首先,通过往年数据可以看到,川大经济学每年的复试线基本都是国家线或者高国家线5分左右,但是19年直接高过国家线20/15分,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分开划线,理论经济学竟然比应用经济学更高,理论经济学,18年复试线划在了335分,还是有很多336到340分的同学被成功录取,像经济思想史、世界经济这样偏冷门的专业也是直接有同学调剂过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一名词解释 2*5 二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 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论述 1*20第一章1、Δ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构成特征4个要点+解释阐述)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第一,依托于自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自然区。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一方面,经济区域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

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

第二,担负一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第三,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相对的自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拥有相对自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一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第四,可能是行政区,但又不等同于行政区。

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

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重叠区域,其行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

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

第一,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高度性差异第二,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

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

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第三,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有些生产要素对地表的附着性很强,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使得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构成了区域经济分异的物质基础。

第四,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引致了要素的地域结合和特色经济的形成。

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使多种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经济中心,经济中心通过自己的辐射作用,影响周边地区的要素组合,进而形成一个缜密有序的经济整体。

第五,空间距离成本,是区域经济存在的又一重要基础。

有空间就有距离,要克服距离就要付出代价,即空间成本。

只要距离存在,生产要素的流动、集聚经济的形成、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总会付出时间和费用。

因而,空间距离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3、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同质区(均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或相似性来划分的区域。

极化区(也称功能区/节结区/集聚区)把经济区域看成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紧密的地域空间。

4、区位论包括哪些理论代表人物是谁各提出什么观点主要内容贡献意义区位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商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区位论研究企业如何进行区位选择,如何确定最佳位置。

第二章1、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联系与区别);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

增长不等于发展。

经济增长一般指的是经济规模的扩大,即经济产出与能力的增加、扩张;而经济发展,是指伴随并包括经济增长的经济结构与体制的变化。

经济增长仅指经济“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在经济“量”的增长的基础上的社会经济“质”的改善,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带来社会经济的进步,相反,不计资源成本、不惜社会代价的增长往往导致自然、经济、社会的严重危机。

增长与发展又是密切联系的。

首先,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只有经济增长了,社会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量增多了,才能为优化和改善经济社会条件提供物质基础,才会有经济的全面发展。

其次,经济增长离不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结构优化、体制改善、社会公平带来的经济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为经济增长开辟道路,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保证,而没有发展的增长,则只能是“无效增长”。

2、区域经济成长的阶段可以怎么划分罗斯托围绕经济起飞分析各个发展阶段,以主导部门和人类需求的不断更替来标志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把人类社会的经济成长划分为五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消费阶段。

现代区域经济成长阶段可概括为四个阶段:(一)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二)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持续成长阶段(三)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四)提升阶段,即后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传统的工业经济被新经济代替;区域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受到高度重视3、区域经济衰退类型及原因;区位性衰退(河北省会保定—石家庄,英国利物浦由盛转衰)资源型衰退(英国北部某区,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结构性衰退技术落后创新不足人才流失体制(成都市东部,美国底特律)消聚性衰退大都市城市空心化产业空心化(20世纪初中期伦敦)4、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不考论述)区域经济增长的一般因素:物的因素:资本人的因素:劳动效率因素:技术制度因素:制度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①自然条件和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

随着技术进步,自然条件资源作用有所降低;重视资源优势发挥,但不要落入单纯的资源导向;许多地区经济发展不依靠自然资源②历史基础,往往是特定区域所独有的条件③人口,信息,技术,市场④资本⑤制度⑥区域外部因素怎样对影响区域经济增长要素进行分类可复制/不可,可流动/不可,内/外部第三章(分析方法概念)1、产业结构的一般分类方法有哪些Δ区域产业结构特有的分类方法是什么如何划分的(产业功能分类法及其内涵)产业结构的一般分类方法:(1)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2)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3)农轻重:农业,轻工业,重工业(4)国际标准(5)生产结构(霍夫曼分类):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6)工业结构产业:一是轻、重工业分类法,二是轻、重、化学工业分类法(7)要素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8)技术进步程度: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9)产业功能:主导产业,辅导产业,基础结构产业功能分类,是为了考察各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方式,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的相对地位、作用和功能为标志,从产业链的角度对区域产业所作的一种划分。

它将区域的全部产业划分为主导产业、辅助产业和基础结构,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三环同心圆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内承担全国地域分工的专业生产部门,是区域经济的支柱和核心。

辅导产业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一般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和下向联系产业四个组成部分。

基础结构是为区域内的生产发展和生活供应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包括生产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生产结构。

这种分类方法有利于揭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优势,以及区域经济与国民经济、区域产业与全国劳动区域分工之间的关系。

2、产业结构演进的理论有哪些(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和工业结构演进)一、三次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1、配第—克拉克定理由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与科林·克拉克()提出,得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趋势的结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因而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加。

原因在于,在经济发展中各产业之间存在着收入(附加值)的相对差异,而劳动力总是倾向于流向高收入的产业。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一个区域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高,那么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就越大;反之亦然。

2、库兹涅茨法则库兹涅茨(Simon Kuznets)在佩蒂-克拉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劳动力和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结构的演变规律,即三次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均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上看是上升的,而劳动力的比重却大体不变,或只是略有上升。

第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中均呈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未必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同步上升,综合起来看,是略有上升且不是始终如一地上升。

库兹涅茨认为,引起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相对国民收入的差异。

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低于1,第二与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普遍的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的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但综合起来看变化不大。

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呈下降趋势,但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上升的。

3、霍夫曼定理霍夫曼( W. G. Hoffmann )在1931年提出。

用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

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系数呈下降趋势。

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在工业化的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此时,霍夫曼系数为5(±1);在工业化的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系数为(±1);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这时霍夫曼系数为1(±);在工业化的第三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二、工业结构演进工业结构演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发展,即所谓的“重工业化”或“重、化学工业化”阶段。

第二阶段,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有表现为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向以加工、组装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演进,即所谓的“高加工度化”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