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06级经管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区域经济学重点一、简述经济区域的内涵与特点答:(一)经济区域的内涵:经济区域是指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二)经济区域的特点1.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2.经济区域应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3.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4.经济区域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为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两者的规划区。
二、简述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答:(一)经济中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腹地:载负着具有内在联系的经济运动,且这些经济运动具有共同指向、共同经济中心的地域范围。
(三)经济网络: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联系渠道。
三、简述经济中心的含义答:(一)经济中心的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要素在特定区域空间上不断运动聚集形成的具有一定经济能量的点,一般表现为各级各类城市。
(二)经济中心的意义和作用1.经济中心的意义:经济中心是经济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和行政区的重要标志。
2.经济中心的作用:集聚作用与扩散作用。
(三)经济中心的空间特征1.经济中心具有层次性(1)不同层次的区域有不同层次的经济中心;(2)同一个城市可以有不同层次的中心地位;(3)特定范围形成不同等级的中心,构成规模等级体系。
2.经济中心具有选择性(1)经济中心必须凝聚相当的经济能量,而且这种能量凝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行政命令的结果;(2)在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常常重叠,这是一种特有的现象。
3.经济中心不是地理中心或几何中心四、什么是同质区与极化区?答:(一)同质区的概念:同质区是指根据区内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四川大学06级经管区域经济学重点
基教C102 【5.25 8:00】名词2*5 选择与填空10*3 简答4*10 论述20 第一章1、经济区域的内涵和特点答:内涵: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的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负担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2、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3、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职能在全国或者高一级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的分工职能。
4、经济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具有地域构成的基本要素和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他可能是行政区,但不等于行政区。
5、既是实体又是抽象的概念。
他有确切的方位和地域实体,但是边界又是模糊的,是由人们在观念上按某些要素集合而成的空间概念。
2、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答:1、经济中心:是某一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而成为经济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区域的成熟度也由经济中心能量强度表征。
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是经济中心而非地理几何中心的性质。
2、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地域运动格局的“底盘”。
地均GDP表示相应经济腹地的丰度。
具有等级性。
3、经济网络:是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有形或无形的联系渠道,它具有客观性、有序性和依托性。
3、经济中心的含义答: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所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物质生产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以及科技中心。
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是经济中心而非地理几何中心的性质。
4、同质区和极化区的概念答:同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来划分的反应区域均质平面状态并便于用来进行区际比较和分类指导的区域划分。
极化区:也称功能区和集聚区,它是把经济区域看做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地域空间,他反应的是区域内的结构、差异和联系。
5、古典区位论包括的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答:A农业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中心论点:农业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属性,而且依赖于他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运输费用评价:第一个引入空间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学者。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整理卷面安排:1、填空(10)2、名词解释5-6 3、简答题3-4 4、计算题5、论述题第一章导论1、区域】: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2、区域的经济学概念】:是指便于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经济活动而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具有组织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能力,常由一个以上高级循环占重要比重的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内涵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范围。
2)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3)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
具有比较完整的经济结构,能独立的组织与其他区域的经济联系。
4)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
4、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3)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4)商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5、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结构、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区际分工和联系、区域地理结构及组成单元、区域经济政策。
区域结构是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去也内任何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到区域的任何部分。
(待补充)第二章经济活动的区位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
经济区为是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二、区位经典理论:1、古典区位论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2、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杜能V.Thünen,区位论的鼻祖,《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开创经济过程与空间的联系1820-1830背景:19世纪初,德国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2010/12/28区域经济学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选择题(15分)判断是非(15分)简答(15分)4小题综合分析(40分)共4大题,要求运用区域经济有关原理,解释经济现象。
☆为理解并记忆,其它主要是理解。
第一章绪论☆基本概念:区域,经济区域区域经济学区域:1地球表层的一个部分;人类活动的空间形式;2、一种空间集合体。
按某些性质由人为确定。
经济区域:为便于管理经济活动,以整体加以考虑的、并考虑行政区划基础上的一定空间范围。
常由一个以上中心城市,一定数量的中小城镇,以及广大乡村地区所组成。
区域经济学:1、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
2、区域经济学:研究资源(包括要素、市场)在空间上的优化配置问题。
3、核心问题:区域经济发展(机制、格局、调控)重要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1.资源禀赋;2.集中经济;3.运输和通讯成本区域经济学渊源:区位论第二章区位论☆基本概念:区位区位论区位三角形布局指向性中心地区位:人类活动的空间。
区位论: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空间的理论。
包括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和空间经济活动的组合。
区位三角形:工业生产成本最小的区位,即运费最小地点应是原料产地、燃料产地、销售市场的重力中心布局指向性: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业布局所反映出某种特点的倾向。
中心地:区域的中心点,为区域居民提供有中心功能的商品和服务。
重要知识点:1.☆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要求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现实农业区位现象。
理论前提:“孤立国”假定、匀质平原中央有一个城市、周围农业以中心城市为市场、农业企业化经营、马车运输,运费受农产品重量和市场距离的影响。
利润导向,运费为主要成本因子: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生产成本,T为运费。
市场距离↗,运费↗,利润↘,直至为02.☆工业区位论的三个区位因子:运输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集聚指向型三种布局指向的企业类型运输指向型产业:主要由运费高低决定某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分原料地和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产业:劳动力费用占产品成本比重最大时,产业区位选择首选劳动力因素集聚指向型产业:如果集聚所节约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决定。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
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
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
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
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区内部和地区之间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探讨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分配和经济政策等问题。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和理论。
1. 区域发展差异区域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基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治环境和经济政策等因素。
区域发展差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也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有指导作用。
2. 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上的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会导致竞争,各地区会争夺资源和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地区也会通过合作提升整体经济效益,例如共享基础设施、合作开展研发等。
3.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探讨了为什么一些地区经济增长更快,而其他地区增长相对较慢。
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是新经济地理学,提出了地理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它认为地理要素如交通、市场和劳动力流动等对于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4. 区域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聚是指同一地区内相关产业的聚集现象。
这种集聚可以减少交通成本和信息传递成本,提高产业效率并实现规模经济。
同时,区域产业集聚也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跨域共享。
5. 区域规划与政策区域规划与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解决区域差异而采取的措施。
这些规划和政策包括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基础设施、鼓励企业投资和培养人才等。
区域规划与政策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地方特点和经济潜力等因素。
6. 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多个地区在经济上的合作与整合。
它可以通过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人员流动自由化等措施来促进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降低交易成本和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总结起来,区域经济学研究了地区发展差异、区域竞争与合作、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集聚、区域规划与政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问题。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
区域经济学重点笔记第⼀章导论1 区分经济区域和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的标志:1956年胡弗《区域经济学导论》(1)区域经济学所研究的空间:经济区域。
(强调空间)①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多为具有相对完善的点、线、⾯结构的功能区。
如:地域⽣产综合体、⾏政—经济区、核⼼—边缘区,通常为异质区。
②⼈们出于研究的⽬的划分的经济区域,通常属于同质区。
(2)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区域经济。
(强调经济活动)①区域经济指的是特定的经济区域及其相互之间经济活动。
②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或国际经济的组成部分。
¥③在通常情况下,区域经济并不具有宏观经济的基本属性。
④国家尺度以下的地⽅经济,以及城市经济都可以被看作是区域经济。
⑤在中国,区域经济往往还特指⾏政区经济。
2 经济区域的特点。
(1)、有限的空间。
(2)、往往包括在⼀个国家的疆域内。
(3)、经济上完整。
(4)、在经济系统中具备专业化分⼯的职能。
3 古典区位论的缺陷。
(1)假设前提是完全竞争(2)部门最优与整体最优往往不⼀致¥(3)⾃由竞争下的⾃由放任往往导致区际间不平衡(4)研究⽅法局部均衡,静态(5)单纯考虑纯粹的经济因素,忽略了创新环境、制度变迁、不确定的政治因素、社会⽂化背景等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区域早期区位论:重商主义贸易观古典贸易与分⼯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斯密) ⽐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古典的区域经济学时期——古典的区位论:农业区位论⼯业区位论市场区位论中⼼地理论第⼆次世界⼤战后区位论的发展:1)从单个⼚商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2)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求作出接近区域实际的、可具有应⽤型的区域模型第⼆章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 区位与区位决策的含义。
(1)区位:指可以供(经济)活动选择的位置或者是(经济)活动位置的确定过程。
区位通常指经济活动出现的最有利的有限空间范围。
(特定空间,寻找最优空间过程)(2)区位决策:⼈类在⾃⼰的社会⽣活中,不得不为⾃⾝或所代表的机构(企业、社团、政府等)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指导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大学经济管理类各学科课件及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部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
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
[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
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
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
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
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
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
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
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
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
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第一章导论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①规模经济②聚集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经济学考试要点
1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兴应用经济学科。
2区位理论就是确定经济活动的最佳区位和最佳空间结构的理论。
3 区域与经济区域(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地理空间概念,即它总是表现为一定的地理单元,是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且在空间上具有连续性;(2)区域内部具有经济活动的一致性(相似性)或关联性。
4同质区区域内部经济条件一致或相似的区域。
5功能区由于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而形成的区域。
6区域是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7.区域分异的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3)空间距离8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与空间运行规律的应用经济学。
.研究内容一、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运行二、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三、区际分工协作与区际利益协调四、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9学习区域经济学的意义经济活动的三个层面:(1)国民经济活动(2)企业经济活动(3)以政府为中心的地方经济活动10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指人类活动在特定区域空间中的位置。
这种人类活动本身或实体称为区位主体。
1经济区位即是指企业、产业以及各种经济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经济格局中的位置。
2区位条件指某一区域所具有的满足某种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属性。
3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4区位理论是确定区位主体的最佳区位选择和经济活动的最佳空间组织的理论。
5区位因子(经济因子(成本因子:运费因子,非运费因子.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6工业区位理论1.最低成本学派●关于运费因子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关于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关于集聚效应对工业布局的影响2.运输费用学派 3.市场学派利润= 销售收入—成本 4.成本-市场学派 5.社会行为学派7近代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等级体系K=3系列,其中心系列为1、2、6、18、54等,市场区域系列为1、3、9、27、81(2)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等级体系K= 4系列,其中心地系列为1、3、12、48等,市场区域系列为1、4、16、64(3)行政原则与中心系统的等级体系K=7系列,其中心地系列为1、6、42、294等。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
四川⼤学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型:⼀名词解释 2*5 ⼆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 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论述 1*20第⼀章1、Δ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构成特征4个要点+解释阐述)经济区域:⼀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主权益,在专业化分⼯中担负⼀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第⼀,依托于⾃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然区。
经济区域是⼀个空间范畴,泛指⼈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经济区域离不开⼈类的经济活动。
另⼀⽅⾯,⼈类的经济活动,⽆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定的地域空间。
第⼆,担负⼀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中分担⼀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第三,拥有⼀定的⾃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经济区域是⼀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相对的⾃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拥有相对⾃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第四,可能是⾏政区,但⼜不等同于⾏政区。
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法和集聚性⽅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者的规划区。
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政区重叠区域,其⾏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
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泛指⼀定区域内的⼈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
第⼀,⾃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度性差异第⼆,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
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定的地域空间。
⽽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般前提。
四川大学区域经济学复习资料.doc
题型:一名词解释2*5 二选择题(单选、多选)7*3 填空3*3 三简答(不能太简)4*10 四论述1*20第一章经济区域的内涵及特征(内涵构成特征4个要点+解释阐述)1、Δ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担负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第一,依托于自然地理区域,但不等于自然区。
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一方面,经济区域离不开人类的经济活动。
另一方面,人类的经济活动,无论处在何种发展阶段,也不管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务活动还是知识创造,都要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
第二,担负一定职能,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经济区域具有必要的地域构成要素,是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定职能、经济上较为完整的地区。
一个较为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个地域构成要素。
第三,拥有一定的自主权益,具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相对的自主权和区内各经济主体的共同权益是经济区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不拥有相对自主权或区内各利益主体不能协调一致,都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域。
第四,可能是行政区,但又不等同于行政区。
经济区域可分为不同类型,通常按同质性方法和集聚性方法把区域分成同质区和极化区以及基于二者的规划区。
不管哪种类型区域,尤其是经济区与行政区重叠区域,其行政区边界是确定的,但作为经济区的辐射、影响范围来说却是没有边界的,或者说边界是模糊的。
2、为什么存在区域经济?区域经济,泛指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空间差异和历史演进的统一。
第一,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性。
空间差异性包括了维度、经度、高度性差异第二,经济活动具有空间依赖性。
经济活动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到一定的地域空间。
而且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
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教C102 【5.25 8:00】名词2*5 选择与填空10*3 简答4*10 论述20 第一章1、经济区域的内涵和特点答:内涵:经济区域是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的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中负担一定职能、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
特点:1、经济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2、经济区域是一个主权国家疆域内,赋予了相当权益的经济共同体。
3、经济区域具有一定的职能在全国或者高一级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的分工职能。
4、经济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
具有地域构成的基本要素和相对完整的产业结构,他可能是行政区,但不等于行政区。
5、既是实体又是抽象的概念。
他有确切的方位和地域实体,但是边界又是模糊的,是由人们在观念上按某些要素集合而成的空间概念。
2、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答:1、经济中心:是某一区域区别于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而成为经济区域的重要特征之一,经济区域的成熟度也由经济中心能量强度表征。
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是经济中心而非地理几何中心的性质。
2、经济腹地:是经济区域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区域经济地域运动格局的“底盘”。
地均GDP表示相应经济腹地的丰度。
具有等级性。
3、经济网络:是经济区域中维系经济中心和经济腹地的有形或无形的联系渠道,它具有客观性、有序性和依托性。
3、经济中心的含义答: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空间聚集运动所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物质生产基地、交通通信枢纽以及科技中心。
具有层次性、选择性和是经济中心而非地理几何中心的性质。
4、同质区和极化区的概念答:同质区:是根据区域某些重要因素的一致性和相似性来划分的反应区域均质平面状态并便于用来进行区际比较和分类指导的区域划分。
极化区:也称功能区和集聚区,它是把经济区域看做是由若干异质部分构成,在功能上联系密切的地域空间,他反应的是区域内的结构、差异和联系。
5、古典区位论包括的内容、代表人物及其贡献答:A农业区位论:代表人物:杜能中心论点:农业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土地经营的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属性,而且依赖于他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运输费用评价:第一个引入空间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学者。
I、最早注意运输费用对农业的影响。
II、开创了空间分析的领域。
B工业区位论:代表人物:韦伯中心论点:除运费外,增加了劳动力成本和集聚效应。
评价:I、第一次运用区位因素的概念并进行了分类。
II、第一次提出了原材料系数。
III、第一次提出并运用了等费线概念。
C中心地理论:代表人物:克里斯塔勒(城市等级规模学说—金字塔规模)中心论点:市场竞争的结果,将使得中心地的腹地演变为正六边形,并在一个区域中形成功能大小各异的市场等级空间体系。
评价:为世界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方法论依据,并确定了原则。
此外在人文地理方面也有贡献。
D市场区位论:代表人物:勒施中心论点:集大成者评价:较为完整的表述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运动的规律第二章1、区域经济增长的含义答:区域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它是规模增长、质量增长和效益增长的统一。
2、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答:A区别:区域经济增长仅指区域经济“量”的增加,即区域经济产出总量增长;而区域经济发展则是在区域经济量的增长的基础上的区域社会经济“质”的改善,即包括区域经济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制度安排等方面的优化和进步。
B联系:首先,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增长为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其次,区域经济增长离不开区域经济发展,发展为增长开辟道路,为增长的可持续提供保证。
3、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答: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的影响)2、劳动力资源(数量和质量)3、资本(资本的稀缺性)4、技术条件(生产力和劳动对象、产业结构变化)5、制度(区域经济政策、制度创新能力)6、区际贸易因素4、区域成长的阶段答:1、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
2、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持续成长阶段。
3、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
4、提升阶段,即后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
也称为高级化阶段。
5、区域衰退的类型答:1、区位性衰退2、资源型衰退3结构性衰退4、消聚型衰退第三章1、区位商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答:公式即含义:区位商=(区域某产业产值/区域工业总产值)/(全国该产业产值/全国工业产值)2、区域产业功能分类答:1、主导产业:它是区域内承担全国地域分工的专门化生产部门,是区域经济的支柱和核心。
2、辅助产业:它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并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协作配套产业,一般分为前向联系产业、后向联系产业、侧向联系产业和下向联系产业四各部分。
3、基础结构:它是为区域内的生产发展和生活供应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设施、机构的总体,包括生产性基础结构、生活性基础结构和社会性基础结构。
3、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答:1、优先重点发展区域主导产业2、配套发展区域关联产业,特别是前向产业,尽可能延伸产业链。
3、积极发展需要就地平衡的基础产业,特别是“瓶颈产业”,克服对区域经济的制约作用。
4、扶植潜导产业,保证区域经济系统正常的新陈代谢。
5、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化、高级化产业结构生态化: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第四章1、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的含义与类型答:A含义:它是指经济活动(或产业部门、行业、企业)选择最佳区位时,向能够满足自身主要布局要求或适合自身经济技术特点的特定区位接近的倾向性。
B类型: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经济活动受自然条件的强烈制约,分布趋向于资源集中的地方。
2、原料地指向:耗原料多或者原料不宜远距离运输的经济活动。
3、燃料动力指向:高耗能,或者需要稳定的获得大量动力供给。
4、劳动力指向:一是廉价劳动力指向,二是高素质劳动力指向。
5、消费市场指向:直接为消费服务或者对需求变化和市场行情敏感或者产品运输困难的经济活动。
6、交通枢纽指向:运输费用在成本中比重高,或者从不同地方获得原料或者发送产品。
2、经济区划的含义答:A定义:经济区也就是经济区域,是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由一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组合而形成的经济地域单元,是一种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实体。
B 内涵:一是按照既定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标准,正确地识别客观存在的(包括正在形成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边界划出来;二是着重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现状与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依据全国或上一级经济区发展的总要求、总战略对各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演进等进行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
3、主体功能区的含义与类型(十一五规划)答:A含义: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
B类型:1、优化开发区域是指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
2、重点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壮大经济规模。
3、限制开发区域是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国或较大区域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特色产业。
4、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域。
控制人为干扰,严禁不符。
5、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
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管理政策,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
4、集聚经济效益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答:A含义:它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结果。
B产生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
2、某些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
3、某些在生产分配上有密切联系,或者在区位选择上有着相同指向的经济活动或企业对集聚经济效益的追求。
5、空间开发的模式答:1、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的空间结构模式。
2、区域一体化:缩小国内区域差距的空间模式。
3、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国际化: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空间模式。
6、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空间开发模式(十一五规划)答:1、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出境、跨区铁路和西煤东运新通道,建成“五纵七横”西部路段和八条省际公路,建设电源基地和西电东送工程。
4、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植被保护,加大荒漠化和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
5、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和建设。
6、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清洁能源、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及其他有优势的产业。
7、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人才开发和科技创新。
8、建设和完善边境口岸设施,加强与毗邻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边境贸易。
9、落实和深化西部大开发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
7、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十一五规划)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
1、推进西部大开发。
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通过国家支持、自身努力和区域合作,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生态工程、支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边境贸易。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东北地区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在改革开放中实现振兴。
发展现代农业,强化粮食基地建设,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
3、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中部地区要依托现有基础,提升产业层次,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发挥承东启西和产业发展优势中崛起。
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形成精品原材料基地。
加强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体系。
4、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东部地区要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率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率先发展和改革中带动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提高产业素质和竞争力。
5、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
保护自然生态,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支持发展民族特色产业。
6、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