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复习

合集下载

古汉复习

古汉复习

《古代汉语》(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查检字音字义1、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查的字,在古代也有按平上去入四声、一百零六韵排列的,这是早期的音序排列法。

优:迅速方便。

劣:如果不明该字的读音,就不知道被查的字排列在什么地方;有些方言区的人,读音不标准也往往很难查到要查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不会读也可以检字。

劣:检字的速度较慢,有的字究竟归于哪一部首不易确定。

如“电”,详见课本(3)按号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一般是方形,都有四个角,角的形式有十种,用0到9十个号码来代表。

优:检字的速度快。

劣:难于掌握,有些角的归类只能凭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而且随着简化字形的变化,字的号码也随着有了变化。

《新华字典》:收字一万以上,释义用现代汉语,注音也准确,但所收古字和古义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我们学习古代汉语的需要。

《现代汉语词典》:记录普通话语汇的中型词典,所收一万多单字,注音比较准确,释义比较精当,并收了一些古字古义,对初学古汉语的读音是很有帮助的。

《康熙字典》: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收字47035体例:用214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注音:(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如“毛,莫袍切”(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完全是主观主义的产物,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

如“《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a)’”不足:错误较多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汉语大字典》: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在56000个左右,成书于八十年代。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重点一、宾语前置句(P288~P293)1、疑问代词作宾语(1)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前。

如果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放助动词前。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2)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放在介词前例: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睢说秦王》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3)先秦的凝固格式。

如“何以、何如、若何”等例: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1)宾语必须是代词(2)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3、宾语用代词复指(1)在宾语前置的同时,在宾语后用代词“是”或“之”复指,“是、之”放动词前。

例: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经•小雅*节南山》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宾语本身就是代词“是”或“之”例: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二、判断句★1、(基本)判断句式(1)主语+谓语例:荀卿,赵人。

《史记•孟轲荀卿列传》(2)主语+谓语+也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3)主语+者+谓语例:兵者,不祥之器。

《老子》(4)主语+者+谓语+也例: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起义》☞PS:表示否定判断,在谓语前加“非”(非是副词)例: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战国策•魏策四》2、特殊词语的辨析(1)“是”①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

作判断句的主语。

例: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②判断词例:此必是豫让也。

《史记•刺客列传》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

(柳宗元《封建论》)(2)“为”①动词例:晋为盟主,诸侯或相侵也,则讨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②判断词例:余为伯條,余而祖也。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1.重点篇目:《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2.复习办法: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1.复习范围:(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二)词的本义探求例2.复习办法: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

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4.什么是“亦声”?5.记住书上举例的字,如:“难、权、而、忘”等字的本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第四章古书阅读的相关常识第一节古书的注解一、今天阅读古书为何要参阅前人旧注?1、前人去古未远,相对来说比后人更熟悉古人的语言文字和社会生活,所以由他们所作出的注解往往比较切合古书作者的本意,值得采信;2、传至今日的古书有很多只有前人的注解,而没有今人所作的注译,在此情况下,只有参考相关旧注,以清除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3、今人给古书所作的注解是否正确,常常需要参看旧注才能作出判断。

二、前人旧注称作“传”“注”“疏”“笺”,各有什么意思?前人所作旧注的名称不同,往往意味着方法不同:“传”:有的侧重于阐发书中的微言大义,有的侧重解释书中字句的意思。

毛亨《毛诗诂训传》“注”:从解释对象、范围来看,一般是针对古书的正文。

郑玄《周礼注》“疏”:不仅要解释古书的正文,而且要解释疏通相关的旧注(注解之注解)。

贾公彦《周礼疏》“笺”:在给古书作注释比较注重补充、订正、发明(阐发)前人相关旧注。

郑玄《毛诗笺》三、(1)《十三经注疏》中的注疏作者及该书的读法:《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汉)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公羊传》:(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孟子》:(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2)了解《十三经注疏》的编排、格式有何特点?1、注疏文字都附列在相关的正文之后。

注释的文字为双行小字排列,正文为单行大字排列。

注释文字之中用圆圈(○)起间隔作用。

2、传注文字排列在前,义疏之类排列在后。

3、疏文一般是先解释正文,后疏通前人的旧注。

古汉复习资料

古汉复习资料

古汉复习资料古汉复习资料一、填空(每空1分,计10分)二、术语解释(每题4分,16分)1、笺——“笺”是表识的意思。

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充、订正。

以郑玄为《毛诗》作笺为代表。

2、疏、正义——是六朝之后古人给注作的注。

其特点是不仅要注释经文,还要注解古注,因此往往是旁征博引,文字繁琐冗杂。

3、音义——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注,以注音为主。

其代表为《毛诗音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

4、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指出一些不能用象形表示的抽象的概念。

如“上”“下”。

5、象形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象形字就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

它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事物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如“日”“月”。

6、判断句——指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7、会意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

”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

8、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是根据所要表示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再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从而构成一个新字。

9、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字有同一的部首,且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10、古今字——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11、异体字——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一样,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1、词的本义——指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即词的原始义。

而通常所说的词的本义,指造字之初所记录的词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且有文献材料印证的意义。

12、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就是引申义。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最新)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2、写出与繁体相对应的简体3、参照图像分析造字法4、解释句中加点字(实词)5、分析特殊句式(语法一)6、词义引申(用图像表示)7、断句及解释加点词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宫之奇谏假道》《晋灵公不君《齐晋鞌之战》《史记》:《孙膑》《毛遂自荐》《魏公子列传》《聊斋》一、名词解释1、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的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擴大和完善語言的交際作用的工具.2、漢字:就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的系統,包括漢字所有的構字部件、漢字中所有的字、漢字的書寫規則,以及作為漢字標記語言的輔助性符號的標點符號及其使用規則。

(漢字是一種以象形字為基本構字部件的表意體系文字.)3、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法。

4、指事:运用指示性符号来指称物体中的一部分或表现抽象概念的造字法。

5、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代表某种物体的图形以表示新义的造字法.6、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声音、以形符表示词义类属的兼表声义的造字法.7、假借:就是本来没有这个字,靠借来的同音字寄托所写词的意义.8、古今字:也就是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今字。

9、異體字:又稱或體字,是指共寫同一個詞的不同的書寫形式。

10、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语素组合而成的。

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11、同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构成的。

12、叠音词:又称重言词,是重叠两个相同音节而成的双音词。

13、连绵词:是由两个字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14、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了的字。

15、古今传承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和书面语里的词。

16、本义:是指词的本来的意义。

是指造字时代的词义,而不是汉语发生时代的原始义或最初义。

17、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完整版)[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题纲一、古代汉语概述1. 古代汉语的定义与特点2. 古代汉语的发展历程3.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联系与区别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1. 声母、韵母和声调的概念2. 古代汉语的声母演变3. 古代汉语的韵母演变4. 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三、古代汉语的词汇1.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2. 古汉语词汇的分类3. 古汉语词汇的构成方式4. 古汉语词汇的演变四、古代汉语的语法1. 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型2. 古代汉语的词类3.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4. 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五、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2. 拟人3. 排比4. 对偶5. 反问六、古代汉语的文体1. 诗歌2. 散文3. 小说4. 戏剧七、古代汉语的文献1. 经典文献的分类与特点2. 经典文献的阅读与理解3. 经典文献的翻译与注释八、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方法1. 古代汉语的学习技巧2. 古代汉语的研究方法3. 古代汉语的学术资源九、古代汉语的现代应用1. 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2. 古代汉语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3. 古代汉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十、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建议1. 重点内容的回顾与总结2. 疑难问题的解决策略3. 考试技巧与答题方法4. 复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结束语:通过本复习题纲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期末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同时,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古代汉语的魅力,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热爱,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汉课文复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汉课文复习

郑伯克段于鄢(一)通假字1. 庄公寤生。

寤,通“牾”,倒着。

2. 佗邑唯命。

佗,通“他”,指示代词,别的,另外的。

3. 谓之京城大叔。

大,通“太”。

4.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参,通“三”。

5. 姜氏欲之,焉辟害。

辟,通“避”。

6. 姜氏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7. 不义不暱,厚将崩。

暱,通“昵”,亲近。

8.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帅,通“率”,率领。

9. 无庸,将自及。

庸,通“用”。

10. 段不弟,故不言弟。

弟,通“悌”。

11. 遂寘姜氏于城颖。

寘,通“置”,安置,这里是“放逐”的意思。

12. 若阙地及泉。

阙,通“掘”,挖。

13. 永锡尔类。

锡,通“赐”。

(二)词类活用1. 惊姜氏。

惊,使动用法,使……受惊。

2. 爱共叔段,欲立之。

立,使动用法,使……立。

3. 今京不度,非制也。

度,名词作动词,合乎规定。

4. 多行不义必自毙。

义,名词作动词,符合义。

5. 无生民心。

生,使动用法,使……产生。

6. 有献于公。

献,动词作名词,进献的东西。

7. 公赐之食。

食,动词作名词,吃东西。

8. 隧而相见。

隧,名词作动词,挖隧道。

(三)省略句、判断句1. 大叔又收贰以(之)为己邑。

2. 制,岩邑也。

蔓,难图也。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颍考叔,纯孝也。

(四)状语后置句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于武公”为后置状语郑伯克段于鄢。

“于鄢”为后置状语(五)宾语前置句1. 姜氏何厌之有?姜氏有什么满足?2. 敢问何谓也?冒昧地问一下,您说的是什么意思?3.对曰:“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何”作为动词“患”的宾语,前置4. 其是之谓乎!“之”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即“其谓是乎”(六)重点翻译句1.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2.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

3. 不义不暱,厚将崩。

段既然不义就不能笼络民心,土地占多了是要垮台的。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复习整理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

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复习资料古汉

复习资料古汉

一、文字六书。

判断,分析字形结构。

古今字通假字繁简字异体字古今字狭义:因为词义的引申和假借,一个字记録的词义比较多,便是古字;后世为了在字形上对不同的词义加以区别,造出新字,便是今字。

广义:不同时代记録同一个词所用的字不同,较早的为古字,较晚的为今字。

今字又叫分别文,区别字,后起字。

古今字的孳乳方式:1、为本义造今字。

共供,要腰,止趾,厉砺,亦腋,景影,莫暮。

要(身体中部)→要(身体中部) → 腰↘要(重要)莫(日落时) →莫(日落时) →暮↘莫(否定代词)2、为引申义造今字。

昏婚,陈阵,禽擒,免娩㝃,直值,反返,内纳,要邀,道导,藏脏,贯惯,解懈昏(傍晚) → 昏(傍晚)↘ 昏(傍晚娶女)→婚禽(鸟兽) → 禽(鸟兽)↘ 禽(捕猎鸟兽)→擒3、为假借义造今字。

舍舍,辟譬,絜(麻一端)洁,从怂。

舍(房屋) →舍(房屋)→舍(住宿)↘舍(放弃) →舍辟(法度) → 辟(法度)↘ 辟(比喻) →譬通假字狭义:有一个专门的字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

“本有其字”。

广义:不同的字相互换用。

又叫“通用”。

1、同音通用,狭义通假字;2、同义通用;同义词。

3、古今通用,古今字。

两字本是古今字,后来在某一意义上多用今字,但有时仍用古字。

通假字和古今字的区别:1、通假字不产生新字形,古今字产生;2、字形上,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一般无联系,古今字则多在古字基础上增加形符;3、意义上,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一般无联系,古今字则有;4、时间上,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同时存在,处于共时层面。

古字和今字则一早一晚,为历时发展。

后世仿古故意用古字不算。

假借字狭义:没有为语言中的一个词专门造字,而是假借一个意义不相关但是同音的字来记録这个词。

如难,权,其,然。

本无其字。

广义:本无其字的狭义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

古今字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百废具兴。

缮甲兵,具卒乘。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下臣不幸,属当戎行。

夙夜匪解。

王祭不共,无以缩酒。

奉觞加璧以进。

奉厚而无劳。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精华版.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精华版.

古代汉语复习知识点(精选)一文学作品常识A,《诗经》5.《诗经》的“经”是汉儒加上去的,先秦只称为诗,不称诗经。

7.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的叫毛诗。

8.《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

B. 《楚辞》10.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11.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优秀作品和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汇编成集,题为《楚辞》。

12.现在最早的楚辞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

C. 《史记》16.现在最通行的《史记》注本是“三家注”本: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张守节正义。

D. 《汉书》17.《汉书》全书共一百篇,包括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18.目前通行的《汉书》有唐颜师古的注本。

二古汉语通论A.《诗经》的用韵22.韵例就是关于用韵的格律。

23.《诗经》用韵的格式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它是民歌或者模拟民歌的诗体。

25.《诗经》共三十韵部,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

27.叶韵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

B.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30.传统的说法有三十六个字母,字母实际上就是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所以只好找出三十六个汉字作为声母的代表。

31.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或假借。

C. 古书的注解33.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汉代。

34.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36.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

39.古书上某字如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音读。

43.白文就是不附注解的文章。

D. 天文历法乐律47.除二十八宿外,还有“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48.古人在黄河流域常见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其他周围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一.名词解释1、疏P674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2、衍文P678“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句读P682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常常在字的旁边加上一个点或圆圈,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一个停顿,就在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4、纪事本末体P708所谓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某一专题的材料集中到一块,便于读者了解某一问题的全面情况。

首创这种体裁的是宋代的的袁枢,他根据《资治通鉴》编了《通鉴纪事本末》,全书共有239个专题,如第一卷的三个专题是:“三家分晋”、“秦并六国”、“豪杰亡秦”。

5、引用P876引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引用的类别有三: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引事就是在行文时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6、代称P879代称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常常不用该事物的固有名称,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叫做代称。

常见的代称分三种(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2)用泛称代特称。

(3)用特称代泛称。

7、并提P880并提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所谓“并提”一般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

如:耳目聪明。

8、互文P882互文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方式之一。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就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古人所说的“互文”,还包括为了避免行文重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互用同义词。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整理人:吴梦姣一、术语解释(5*4=20)1、声母方面①字母声纽音纽纽②五音七音(发音部位)唇音:重唇音轻唇音唇音:重唇音轻唇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舌音:舌头音舌上音齿音:齿头音正齿音齿音:齿头音正齿音牙音:牙音:半舌音:喉音:喉音:半齿音:③清、浊全清音:不送气、声带不振动次清音:送气、声带不振动全浊音:声带振动强烈次浊音:声带振动不强烈3、韵母方面(韵的分类)①韵韵部韵目②阴阳入阴声韵:没有韵尾和以元音结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辅音结尾的韵。

入声韵:以清塞音[p]、[t]、[k]结尾的韵。

③四呼开口呼:不是i u û或不以i u û为韵头的韵母。

齐齿呼:i和以i为韵头的韵母。

合口呼:u和以u为韵头的韵母。

撮口呼:û和以û为韵头的韵母。

“三十六字母”是古人总结的汉语的36个声母。

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温创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

现代汉语的声母:21个声母+零声母韵母:39个对转:是指韵部之间的转化,转化的条件是以主要元音相同,韵尾不同。

所谓对转,是指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之间的转化。

这种语音的转化是以主要元音相同为条件的,韵部之间的差异是韵尾不同。

入声韵在对转理论上也算阴声韵,所以对转又称阴阳对转。

旁转:是指同类韵部间的转化,转化的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

有时候连主要元音也相同,只是韵头小异或声母小异,古人不叫旁转,现在我们也归入旁转。

通转:是指主要元音相同,又不属于“对转”一类的转化。

拗救:一个句子在该用平声(或仄声)的地方用了仄声(或平声),然后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或平声)的字,改为平声(或仄声)以作补救。

3、旧注的体例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郑玄对《诗经》的注释。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

“疏”不仅注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古代汉语复习

古代汉语复习

古代汉语复习王力《古代汉语》(一)练习一、填空题1.关于汉字的形体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

它们是象形、、会意、形声、假借。

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

(2)、、来者犹可追。

5、清代对《说文解字》作注解的有和桂馥、王筠、朱骏声等四家。

6、在汉字发展的过程中,隶书的产生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这种改革直接影响到汉字的构造,改变了篆书和篆书以前的古文字的面貌。

7、文言文指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8、词义的引申方式有连锁式、辐射式和综合式。

9、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

”10.异体字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的( 音、义 )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的字。

像“寘”与“置”、“脩”与“修”、“游”与“遊”等只有部分义项相同或相通,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相代替,就不能算是异体字。

11.二、名词解释题1、古今字:古今字也叫分化字,是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叫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例如:共-供。

3、异体字:异体字是指音同义同而形体不同的一组字。

即俗体、古体、或体之类。

如“歎”“嘆”;“泪”“涙”等。

4、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是指用两个单音的近义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5、衍文:6.读为、读曰7、浑言、析言三、解释下列句中的词1、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

亟:屡次,多次。

2、(晋灵公)犹不改。

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锄麑贼.之。

骤:屡次,多次。

贼:杀。

3、师进,次.于陉。

次:(军队)临时驻扎。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

归孔子豚。

归:通“馈”,赠送。

5、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

适:恰好。

会:正值,正好碰上。

6、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再:两次,此处是(思考)再次的意思。

7、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市: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一、填空(10\10)1.古注中的“曰”、“为”、“谓之”这几个术语不仅用来释义,而且用来辨析同义词。

其意义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2.古注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于:前者必然是说明通假字;后者则一般是用于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

3、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流水对和借对。

4、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精清从心邪,舌上音是指知彻澄娘5、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6、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颔联颈联两联必须对仗7、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外其他因素的总和,包括韵头、主要元音和韵尾。

8、诗韵: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9、韵脚:韵头不同而韵相同的字如干、满、南、叹可以互相押韵,这些互相押韵的字放在同样的位置上就构成诗韵。

汉语诗韵一般放在句尾,习惯上叫韵脚。

二、术语解释。

(5\10)1、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东:德红切”。

2、粘、对:所谓“粘”,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

所谓“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

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

3、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4、韵目:每一个韵部选用一个字作为代表,这个代表韵部部类的字叫韵目。

5、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以求押韵,这就是叶韵。

6、传:训诂学术语。

指解释经义的一种体式。

7、注:训诂学术语。

是一种解释经书词句意义,兼及订正衍讹的训诂体式。

8、笺:训诂学术语。

补充、申发旧注原意,间抒己见的一种体式。

此名源自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

郑玄解《诗》依据毛传,从而引申生发,更下己意,故名之曰“笺”。

后人注书,或宗主一家,并博引诸书以证之,亦称为“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辨析题:(2分/个,共10个,总分20分)5个修辞。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范仲淹《岳阳楼记》——(互文)古代汉语常见的修辞方式1.引用2、譬喻3、代称(借代)4、并提(合叙)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6、倒置(倒文)7、委婉8、连文9、省略10、藏词11、移就12、连文思考:借喻和借代有何不同?成语“青黄不接”中的“青”和“黄”指的是什么?借喻是意在喻,借代是意在代。

用借来的事物表现本体的时候是借喻,没有本体而作代称的是借代。

喻和代是这两种修辞方法的区别所在。

王安石《木末》:“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意思是缲成白雪一样的丝,桑叶又绿了;割完了黄云一样的麦子,稻田正是青青的时候。

诗中的‘“白雪”和“黄云”作为喻体,在后面隐有“白丝”和“麦子”的本体;“雪”和“云”不是“丝”和“麦”的特色,因此是借喻而不是借代。

而成语“青黄不接”中的“青”和“黄”是未成熟和已成熟庄稼的特色,它们的后面没有隐去本体,只是用“青”代替未成熟的庄稼,所以是借代而不是借喻。

5个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合叙句、省略句、习惯句式四、简答题:1个:古代汉语特殊句式的类型(例如: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等的类型有哪些?)判断句的类型:是指由名词、代词和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主语做出判断,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如:南冥者,天池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形式为:“……者,……。

”如: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

4.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代称作用。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者、也”全不用,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如:今臣亡国贱俘。

6、用“此”“乃”“亦”“即”“则”“素”“皆”“诚”“本”等表示判断。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用“是”“为”表示判断。

如:(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8、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被动句的类型: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1.用“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1)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2.用“见”或“见……于……”表示被动。

如:(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用“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如:(1)吾属今为之虏矣。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5.无标志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示被动。

如:(1)文王拘而演《周易》。

(2)而刘夙婴疾病。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疑问代词的三类:①指人的:谁、孰;②指物的:奚、曷、胡、何;③表示处所的:安、焉、恶)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

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无论是动词的宾语,还是介词的宾语,都要前置。

例:“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要前置。

否定句中含有否定副词“非、不、弗、毋、勿、未、否”,否定动词“无”,或表示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

的句子都要宾语前置。

如:“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3、动词宾语前置,用“是”、“之”、“焉”、“斯”等词作标志的。

这些词的作用是用来复指前面的宾语。

如:秉国之均,四方是维。

《诗·小雅·节南山》4、介词“以”的宾语前把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这种后置的定语,有个特殊标志,后置的成分总是用复指代词“者”来煞尾。

定语后置,作用在于突出中心词,较长的定语后置,还可以使行文流利,语气舒畅。

如: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翻译:那傲然突起,屈曲不平,破土而出,表现为奇形怪状的石头,几乎多得数不清。

标志:动词+“于”或“以”、“乎”+宾语1个:修辞的名词解释(例如:解释什么是互文?并举例说明)1、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引用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经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

引文就是引用见于文献的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2、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代称(借代):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并提(合叙):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合叙。

也叫并提、分承。

如:“饮食君之酒肉。

”5、互文(互文见义、互见):互文是古代学者早就发现并加以阐述的一种辞格。

为了行文简练或适应韵文对字数的限制,把本应合用的词语前后分用,其义互相呼应,彼此关照。

这种修辞方法叫做互文,也叫互言、互体、互备、参互、互见、互文见义。

①修辞效果:行文简约、形成对仗②互文的分类:单句互文,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双句互文,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互用同义词的互文(变文):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6、倒置(倒文):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的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如:“泉香而酒洌。

”7、委婉:古人说话、行文中,或因有所顾忌,或出于谦恭,或出于礼仪、外交的需要,往往不直言其事,而是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委婉,也叫婉转、婉曲、婉辞。

如:“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8、用典:诗文里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就是用典,也叫稽古。

是援引前人的事迹或诗文中的词句以表情达意的修辞方法,属于引用的一种。

用典既能增强论据,深化含意,丰富文章内容,又可使文章含蓄、委婉、典雅、精炼。

如:“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9、藏词:古人引用典籍时,有意把语句割裂开来,隐藏表示本意的部分,而用它前面或后面的词语来代替,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藏词,也叫割裂。

藏词分为藏头和歇后两种。

如:“痛心拔脑,有如孔怀。

”10、错综:古人在用词上为了和谐、变化、富有生气,避免单调、重复,在结构相同的单句(多为四字句)的相对应位置上,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这种修辞方法叫做错综,也叫变文、变文避复、对文。

也有人称为互文、互文同义。

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12、省略:省去某些句子成分的修辞方式叫做“省略”。

如:赋《棠棣》之七章以卒。

1个:注释的名词解释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儿这种地方叫点做“读”。

古书的注释:分为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

和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

古注的作用:(1)古注是阅读古文的阶梯和桥梁。

(2)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3)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注释源于先秦;两汉时形成大的规模,体例上趋于完备、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注释范畴进一步扩展;唐代步入又一个高峰;清朝则在注释的范围和方法上都走上了顶峰。

古注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古书注释的内容及常用术语:1.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解字词、释文句2.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诠释成语典故、考证名物制度。

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一、传注类【诂、训】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

【传】“传”是传述的意思。

“传”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如朱熹《诗集传》,就与集注相似。

【注】“注”是注释的通称。

注的本义是灌注。

古代经书多难懂,好像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所以把对经文的解释也叫做注。

古代经与注本分离,东汉以来,始经、注合载,就经下注。

如:郑玄“三礼”注。

【笺】“笺”是表识的意思。

一般是对原注隐而不显、略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

如:郑玄《毛诗笺》二、章句类章句之名,是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作为一种注释,章句不像传注类注释那样以解释词义为主,而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汉代一些儒者治学,从辨析章句入手,故章句体兴于汉。

如: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章句体虽不以解释词义为主,但它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这是应该注意的。

三、义疏类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这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释。

义疏兴起于魏晋南北朝,唐代又称作“正义”,也称作“疏”。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但有时不免烦琐冗长。

宋代以前,疏和经注是单行成书的。

宋代以后,为方便阅读,才将疏和相应的经注合刊在一起。

所以义疏类注本都含经传原文、注、疏等几部分,而且排列有定则,有明显的标记相隔。

四、集解类集解类注释是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

它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

如:何晏《论语集解》、朱熹《孟子集注》。

读集解类注本应先读其序,因为所集各家的姓名在书的序言中已作交待,以便了解本书集有几家之说。

集解类注释所引各家之说一般按时代先后排列。

五、音义类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兴起于魏晋,另有音训、音诂、音注、音解、音证、音隐、音释等名称。

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或指出经典不同版本的异文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