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研究

合集下载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课题,不仅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形象和环境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在这个问题面前,不仅需要深刻剖析其成因,还需研究和探讨有效的原位修复技术,以期能够将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一、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1.污水排放城市污水的排放是导致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快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污水的产生量大幅增加。

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滞后、管网老化以及部分居民习惯性地将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导致了城市河道水体的黑臭问题。

2.废弃物排放除了污水排放外,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还与废弃物排放密切相关。

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建筑物废弃物、工业废水等,这些废弃物的排放会使得水体中的溶解氧大幅度降低,从而导致异味的产生。

3.水体富营养化过量的营养物质的输入是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城市污水中所含的余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会使得水体中的藻类和细菌等生物大幅度增加,形成“赢藏”效应,引发水体富营养化,进而导致水体黑臭问题的产生。

二、原位修复技术探讨1.溶氧增氧技术溶氧增氧技术是利用增氧设备将氧气直接注入水中,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浓度,以达到减少异味的目的。

该技术是针对水体缺氧、富营养化问题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

通过增加水中的氧气浓度,可以减少水体底部的厌氧菌群生长,有效降低水体黑臭的程度。

2.生态滤池技术生态滤池技术是通过在河道中设置一定规模的生态滤池,结合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的一种方法。

该技术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吸收和转化作用,可以有效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并且水生植物的气根还可以释放氧气,增加水体的溶解氧浓度,改善水质。

3.生物调解技术生物调解技术是通过引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活性微生物和植物,利用其对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去除作用,改善水体质量的技术。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针对水体中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可以有效地去除异味成分,减轻水体黑臭的程度。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黑臭水体是指由于底泥污染导致水体出现恶臭和黑色的现象。

底泥污染是黑臭水体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等污染物,对水体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

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的修复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对污染物进行降解、转化或吸附的修复方法。

在黑臭水体底泥污染修复中,生物修复技术具有较低的成本、对环境影响小以及操作简单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可分为生物采样、生物修复剂添加和生态修复三个阶段。

通过生物采样技术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监测和分析,确定底泥污染的级别和类型。

根据底泥中污染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生物修复剂。

生物修复剂通常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其功能可以是降解有机物、沉积重金属或吸附营养物质等。

将生物修复剂添加到黑臭水体中进行修复,通过生物修复剂与污染物的相互作用实现污染物的降解、转化或吸附。

在生物修复技术中,微生物修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微生物修复利用特定的微生物菌株对底泥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或转化。

一些特定的细菌可以通过降解有机物来减少底泥中的有机物含量,从而减轻水体的黑臭现象。

一些耐受重金属的微生物可以通过还原作用将底泥中的重金属转化为较低毒性的形态。

植物修复也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植物具有吸附重金属和营养物质的能力,可以通过根系吸收底泥中的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生物量。

菜薹的根系可以吸附铅、镉等重金属,将其锁定在根系中,减少其对水体的影响。

除了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还可以采用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利用一些可以吃底泥中污染物的动物来减少底泥中的污染物含量。

深水虾可以通过摄食底泥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来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

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技术摘要: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巨大提升,黑臭水体污染问题愈演愈烈,黑臭水体的整治不单是水问题的处理,更多的在于黑臭水体底泥处理,河道处理好了底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污染问题,目前常见的底泥处理技术有三种,分别是疏浚清淤、干化、分解氧化技术。

关键词:黑臭水体;底泥处理;疏浚清淤;干化;分解氧化0引言我们对于黑臭水体所说的底泥主要指的是:粘土、泥沙、有机物等一系列矿物质由于较长时间的水体传输、物理、化学、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得水体中有机污泥在水底淤积以及产生厌氧发酵而形成底泥。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结合工程实际经验,介绍河道黑臭水体底泥相关技术,为底泥处理提供参考。

1疏浚清淤疏浚清淤是指利用人力或者人力配合机械设备进行水下开挖清淤,清除黑臭水体底泥。

1.1干床疏浚干床疏浚顾名思义是指清理前先将水抽干,但是这种办法仅适用于较小的工程,例如实现对一般池塘、小型水库、小型河道的底泥清理,将水抽干后用人力和机械进行清挖(机械一般指推土机、挖掘机等)或者当淤层厚度不太大的时候可采用高压水枪冲挖等方式清除底泥。

干床疏浚技术的优点在于施工方便、清理彻底,但是这种方式对于水生态破坏比较大,例如可能造成原有水生植物和动物死亡,还有可能对河道挡墙、周边建筑物及管线造成一定破坏。

1.2带水疏浚相对于干床疏浚,带水疏浚可适用的范围就显得较为广泛,带水疏浚不用抽水,人力可配合机械设备直接带水清淤,机械设备从水底下将底泥抽吸至岸边临时转运点。

这里抽吸经常用到的机械设备是铰吸式挖泥船,该设备上装有泥泵以及吸泥的装置,作业时首先以高速转动的铰刀对水底下的淤泥进行搅动,使之与水混合成水泥浆,然后利用吸泥管将水泥浆吸入泥泵通过排泥管送至岸边临时转运区。

这种清淤技术在整体上体现出挖泥、输泥、卸泥一体化,主要优点在于施工效率高,但是它只适用于流速较为缓慢的河流,如果流速过大,在形成水泥浆的过程中会冲散,来不及排泥。

《2024年黑臭河道净化试验研究及综合治理工程应用》范文

《2024年黑臭河道净化试验研究及综合治理工程应用》范文

《黑臭河道净化试验研究及综合治理工程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道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黑臭河道问题尤为严重。

黑臭河道不仅影响了城市的水环境质量,还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对黑臭河道的净化及综合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黑臭河道的净化试验研究及综合治理工程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二、黑臭河道问题现状及成因黑臭河道问题主要表现为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底泥污染严重等。

其成因主要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等污染源的排放,以及河道生态环境破坏、水体流动性差等因素。

这些问题使得河道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含量超标,导致水体发黑发臭。

三、黑臭河道净化试验研究针对黑臭河道问题,本文开展了净化试验研究。

试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分析:对黑臭河道的水质进行全面分析,了解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为后续的净化处理提供依据。

2. 生物修复技术:采用生物修复技术对河道进行净化处理,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通过投加具有降解污染物能力的微生物或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采用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对河道进行深度处理,如吸附法、氧化法等。

通过投加吸附剂或氧化剂,去除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

四、综合治理工程应用针对黑臭河道的综合治理,本文提出了以下工程应用措施:1. 截污治污:对河道周边的污染源进行截流,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同时,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对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进行处理。

2. 生态修复: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建设人工湿地等方式,恢复河道的生态环境。

同时,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水质监测与监控:建立水质监测与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河道的水质状况。

一旦发现水质恶化,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 强化管理:制定严格的河道管理政策,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五、工程实施效果及展望通过实施上述综合治理工程措施,黑臭河道的净化效果显著。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摘要】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急需采取有效措施修复。

本文从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分析入手,探讨了原位修复技术的可行性。

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被认为是有效的修复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物理修复技术利用过滤和氧化等方法净化水体,化学修复技术则通过添加试剂改善水质。

结论指出原位修复技术在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未来应加大对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其修复效果,为改善我国城市河道水体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河道水体黑臭、成因分析、原位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应用前景、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卫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污水排放、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投放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水体的污染和黑臭现象已经成为城市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第一,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导致水质恶化,使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大量腐蚀性气体和臭味物质;第二,生活垃圾和废弃物的乱倒乱放,污染河道水体,形成有机物的堆积和腐烂,产生难闻的气味;气候变化和气象条件的影响,导致河道水体富氧条件不足,有利于有机物的分解产生硫化氢等臭味物质。

对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原位修复技术的探讨,能够为解决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城市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1.2 研究意义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严重,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黑臭水体底泥是指水体底部积存的大量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等综合形成的淤泥层。

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的排放,底泥中的有机物逐渐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从而导致水体发出恶臭,并且产生大量的底泥污染物。

底泥污染严重影响了水体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安全,因此需要进行生物修复技术来改善水体质量。

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引入适当的生态因子,利用生物学的作用机制来修复底泥污染。

该技术包括两个主要环节: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

生物修复的关键是通过引入一些具有降解能力的生物种群来降解底泥污染物。

常用的生物种群包括硫醇氧化细菌、一般细菌、藻类和浮游动物等。

硫醇氧化细菌可以利用底泥中的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进行代谢,降低水体的恶臭。

一般细菌则可以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质,减少底泥的富营养化程度。

藻类和浮游动物可以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进行光合作用和摄食,从而净化水体。

生态修复是指通过改善底泥周围的生态环境来提高水体的修复效果。

常用的生态修复方法包括增加氧气供应、改善水体流动性、改变水体温度等。

增加氧气供应可以提高底泥中的氧气含量,促进生物降解底泥污染物的活动。

改善水体流动性可以增加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使底泥中的污染物更容易被生物利用。

改变水体温度可以调节生物降解的速率,提高修复效果。

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水体质量的方法。

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种群和改善底泥周围的生态环境,可以加速底泥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净化水体,提高水质安全。

由于生物修复技术受到生态环境和水体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并进行监测评估,以保证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黑臭水体是指由于大量有机物的渗入和生物分解,引起水体水质恶臭的现象。

底泥是
黑臭水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中富含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对黑臭水体底泥的
污染进行有效修复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

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和微生物的作用,以分解有机物质,吸
附重金属等方式,将底泥中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目前,常用的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
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生物地调整等。

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吸收和富集能力,通过种植一些适应黑臭水体环境的水生植物,如香蒲、紫茎泽兰等,来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根系会释放出氧气和酸性物质,能够促进底泥中的有机物的分解。

植物的根系还能分解有
机物,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通过植物修复,既可以减少黑臭水体底泥中有机物的含量,又可以降低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浓度。

生物地调整是利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来改变水体底泥的环境条件,促进底
泥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

引入一些能够分解底泥中有机物的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如水蚤、蚯蚓等,它们会利用底泥中的有机物和微生物来繁殖,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水生植物
的根系也能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通过释放氧气和酸性物质来改变底泥的环境条件,促进
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

黑臭河道底泥的原位覆盖修复技术

黑臭河道底泥的原位覆盖修复技术

黑臭河道底泥的原位覆盖修复技术1 背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近年来我国河道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经常会有黑臭水体出现。

随着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

河道底泥是水中各种污染物的主要聚集场所,其中含有大量的污染性物质,特别是致病(癌)、破坏生态的持久性的难分解有机物、严重超标的重金属离子。

这些有害物质经过食物链的累积和扩大效应,将会影响人类的健康,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此外,水体富营养化的解决关键也仍与底泥密切相关。

为例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污染底泥的治理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黑臭河道底泥的处理技术按处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修复技术。

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而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对河道水体二次污染和河道治理效果好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在国外原位覆盖技术治理黑臭河道已经运用得十分成熟,但在国内技术体系尚未完善,原位覆盖技术对于我国来说仍然为一项卡脖子的技术。

针对城市黑臭水体处理现状,本文将介绍国外最新的河道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探讨新型原位覆盖材料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价值。

2 黑臭底泥危害分析黑臭底泥的污染状况通常分为重金属污染底泥、营养盐污染底泥和有机污染物底泥以及挥发性有毒气体等四类。

2.1 重金属污染现状重金属污染底泥主要指底泥中含有常量重金属及微量重金属,常量重金属通常为铁和锰等; 微量重金属如汞、镉、铅、锌、铜、铬、镍等。

底泥中的重金属具有难降解性、生态毒性和可累积性质等特征。

进入水环境的重金属主要通过吸附、离子交换、沉淀等作用迁移至河床表层底泥中。

河流底泥中有重金属与不同载体相结合,以多种形态存在,大致有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和金属残片等。

关于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的探讨

关于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的探讨

区域治理环境治理与发展关于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的探讨周晓雯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381摘要:本文将从黑臭水体底泥概述角度出发,阐述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并列举其原位治理技术并探讨其可行性,以期为治理部门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伴随我国科技水平以及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逐渐提升,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

黑臭水体对于环境以及人民身心健康都有着不良影响,当前黑臭水体底泥的治理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有关部门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因此,治理人员应当结合各地实情深入探讨黑臭水体形成原因及相应治理措施。

一、黑臭水体底泥概述1黑臭水体形成原因黑臭水体主要是由于水质被过量的钠所污染,致使水体耗氧以及供养出现失衡。

在此条件基础上,水中的污染物逐渐发生转化,且转化中会有锰、铁硫化物等黑色的物质以及硫化氢、氨氮等挥发性具有恶臭味道的物质产生[1]。

2黑臭水体底泥定义黑臭水体底泥的组成物质主要包括有机物、泥沙以及粘土等,这些物质在水体中长期受到生物、化学、、物理以及传输等作用,会逐渐在水体的底部沉积,最终致使水体黑臭。

3黑臭水体危害黑臭水体会严重影响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身心健康,影响城市的整体景观,并对当地河流、湖泊等自然环境产生破坏。

所以,对黑臭水体底泥的治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治理水体污染的重要环节。

二、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1原位治理原位治理,即治理人员对受到污染的地区进行就地治理所采用的治理方法。

2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黑臭水体底泥的原位治理技术相比较于其他治理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无需额外处理底泥以及场地堆放;(2)能够有效将受到污染范围缩小,防止由于河流疏浚而引起底泥的悬浮,最终使水体受到污染;(3)节约了治理费用,并使得治理工作便于开展;(4)避免了水体污染物的扩散和迁移,使黑臭水体底泥的体积减小,并可以使污染物的毒性被最大限度地降低。

原位处理技术在黑臭底泥治理中的应用

原位处理技术在黑臭底泥治理中的应用

原位处理技术在黑臭底泥治理中的应用宋嵩*,欧阳铸,张鸣戈,黄海明(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广东 东莞 520038)摘要:文章综述了我国黑臭水体底泥处理现状及风险,揭示了黑臭底泥形成的原因及消除黑臭的机理,提出了一种无需清淤就可以消除底泥黑臭的原位处理技术。

文章还列举了我国采用原位修复技术的成功案例,综合分析了原位治理技术的优势,展望了原位治理技术在我国的市场需求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黑臭底泥;原位治理技术;除黑除臭;水体修复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377(2020)03-0058-04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相当多的河湖水体严重污染,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底泥呈现“黑臭”状态,散发的臭味严重影响沿岸居民的生活环境[1]。

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推动下,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果。

通过大规模截污管网、污水处理厂、自然净化系统的建设,使地表水体的污染负荷大幅削减,地表黑臭水体逐渐减少,地表水体质量也日益改善。

然而,在水体质量改善的同时,部分水体下部长期积累的黑臭底泥不断释放污染物,导致水体长治不清,难以稳定达标[2, 3],从而使我国黑臭水体治理从控源截污阶段进入内源污染消除(黑臭底泥污染)阶段。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黑臭水体的底泥哪些应该清淤、哪些不应清淤研究甚少,特别是对河道底泥的纵向分布特性及其在河流中水动力学性质及生态学的作用方面研究较少,从而导致盲目清淤的现象普遍发生,许多地方没有实现科学治污、精准治污、依法治污。

更为重要的是,在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对黑臭水的治理研究较多,对黑臭底泥的治理研究较少。

由于缺少对黑臭底泥的物化特性、生物特性、力学特性及其表达指标体系的研究,对黑臭底泥的表述仅仅停留在一般污染土壤性质的层面,从而限制了黑臭底泥治理技术的发展,进而产生了不能科学清淤、精准治泥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我国黑臭底泥治理的科学性,提高环境效益,减少资金浪费,本文通过对河道黑臭底泥成因、底泥特性的剖析,结合河道水力学特性的综合考虑,阐明了黑臭底泥原位修复技术是我国黑臭河道消除内源污染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我国“多快好省”地进行水污染治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河道的水体黑臭问题。

城市河道的水质受到了许多污染因素的影响,导致水体黑臭,从而给城市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以及原位修复技术。

1.污水排放:城市河道周边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直接或间接进入河道,其中富含大量的有机物质、氮、磷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进入河道后容易滋生藻类等有机生物,导致河道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强烈的异味。

2.垃圾堆放:城市居民和商业单位的垃圾经常被随意倾倒在河道周边的空地、草坪等地方,这些垃圾中的有机物质随着雨水流入河道,容易导致腐败分解,并释放出恶臭气味。

3.底泥积累:城市河道由于水流缓慢,泥沙等不易悬浮物质容易沉积在河底,残留物质经过多年的积累,产生臭味。

4.空气污染:城市河道周边周边的环境污染,如道路交通、工业废气排放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的空气污染也会对河道水体质量产生影响,通过气水交换,加重了水体的异味等问题。

原位修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目前关于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原位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生态修复: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如植物吸收技术、菌根悬浮技术等,将自然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河道生态平衡,改善河道水质,减轻黑臭问题。

2.物理清淤:采用吸泥管等清淤设备进行物理清淤,去除底泥和积累的有机物等,有效减轻黑臭问题。

3.微生物修复:通过引入有机物分解菌、好氧菌等微生物,促进森林土壤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增殖和活动,进一步加速底泥的分解,降低水体环境中的有机物质浓度,达到黑臭水体的修复目的。

4.物化共修技术:采用物理处理、化学法和生物技术共同清除底泥和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综合净化水质的目的,如可能采取曝气、增氧等技术,使水体中有机物质被迅速加速分解。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水体黑臭问题的成因和修复技术有很多种,尤其是原位修复技术在黑臭水体的克服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我国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与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导致城市河道状况严重恶化,形成了河道水体黑臭现象。

河道水体黑臭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群众健康影响非常严重,因此对于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和原位修复技术的探究,十分必要。

一、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的成因
1.有机物质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废水、污泥等无法很好的处理,在河道中大量堆积,导致河道水体中腐烂物质和有机物质过多,极易导致水体黑臭。

2.底泥积累:底泥长期沉淀在河道中,形成大量厌氧细菌和致病微生物,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使河道水体的氧气含量减少,导致水体黑臭的现象加剧。

3.水流弱化:城市化进程中,河道的规划和修建过程中我们经常去掉了周边的芦苇草丛等河道植被,导致河道水流减弱,水体很难自我净化,也会进一步助长河道水体黑臭的现象。

二、原位修复技术探讨
针对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现象需要进行原位修复技术的探究。

原位修复技术指的是利用现有条件在污染源地治理或控制污染扩散的方法,简单的说就是让有害物质在原位进行处理。

1.生物修复技术:在河道中添加防腐剂和激活剂,通过微生物进行养殖繁殖,将河道中的有害物质降解为无害的物质。

2.物理修复技术:采用物理方法处理底泥,包括沉积降解法、沼液浸提法、压力沉降等技术,将底泥中有害物质分离出来,减少河道水体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降低水体黑臭现象。

3.化学修复技术:借助化学物质对污染物进行转化、分解或沉淀,包括混凝沉淀法、氧化还原法、电化学法等技术。

总结:城市河道水体黑臭现象的成因主要是由废水污染和底泥积累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需要采用原位修复技术,通过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等技术对河道水体黑臭问题进行有效的治理和控制。

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应用现状

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研究应用现状摘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度存在差异,使城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逐渐集聚,形成黑臭水体,对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及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黑臭水体的治理关键在于底泥的处理,本文将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修复技术1.黑臭水体底泥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底泥原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两种。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黑臭水体治理中的应用最为广泛。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向底泥中投加微生物菌剂或生物促进剂,利用微生物的代谢能力,将沉积在底泥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对于底泥中的重金属,可通过静电、离子交换、共价键等作用被微生物吸附,或通过生物氧化还原改变重金属的氧化还原态,进而消除或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根据黑臭水体的不同污染环境,需要选择相应的微生物,在底泥中创设良好的微生物繁殖环境,确保微生物在底泥中的有效培育。

吴光前等[1]采用以硝化细菌、杆菌、霉菌、放线菌、真菌、丝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物菌剂固定化在具有特殊结构的生物带上,配合水体曝气富氧技术进行黑臭底泥处理,结果发现,底泥厚度降低80% 以上,底泥COD去除率达93%,上覆水体中的COD、氨氮等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水体中的生物相种类和数量也显著增加。

涂玮灵等[2]采用反硝化细菌制剂来修复南宁市朝阳溪黑臭底泥,结果表明,投加菌剂6周后,底泥厚度可降低3cm以上。

此外,有研究表明,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水体中的微生态体系,强化水体自净能力,避免黑臭水体问题的复发。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水生植物具备的净化修复功能,其应用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水生植物直接将底泥中的重金属或者营养盐进行吸附、吸收、富集;2)植物根系释放分泌物和酶用于转化污染物;3)水生植物的根系为微生物提供生长载体,有助于微生物分解污染物。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概述黑臭水体是指水体中出现一定程度的臭味和污染的现象,导致水体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对人类健康也产生一定威胁。

其中,底泥作为黑臭水体的关键问题之一,存在着大量的有机质和富营养物质,进一步加重了黑臭水体的污染程度。

因此,寻找有效的底泥修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水生动物修复和生态修复等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归纳总结各种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为黑臭水体的底泥修复提供参考。

一、植物修复水生植物的修复效果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环境温度、光照、水质、营养元素含量、植物种类和密度等。

优点是技术简单易行,可以在大面积黑臭水体中进行应用,同时还有良好的景观效应,使得水域环境更加优美;缺点是修复周期较长,修复效果需要较长时间监测。

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针对底泥中存在大量硝化细菌、厌氧细菌和好氧细菌等菌群,通过添加外源微生物、调控原有菌群等方法,达到底泥生物降解和富营养物质去除的目的。

一般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增效、菌剂添加、堆肥化等方法。

生物增效是指添加有机物等营养物质,促进底泥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修复功能。

菌剂添加则是通过加入具有良好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如硝化细菌、厌氧菌、卟啉细菌等,从而加速底泥中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促进水体环境的改善。

堆肥化则是将底泥进行发酵处理,达到富营养物质去除和底泥肥料化的目的。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是处理效果快速,修复周期相对较短,同时对水质和底泥中有机物等具有较高的降解效能;缺点是技术实施较复杂,需要管理维护等操作,同时作用区域需要进行隔离。

三、水生动物修复水生动物修复技术主要利用鱼类、螺蚌等水生动物的富营养化和代谢等生理功能,加速水体底泥中有机物的降解,同时达到水中生态平衡的目的。

常见的水生动物包括鲤鱼、草鱼、鲫鱼、黑鱼等。

水生动物修复技术的优点是技术简单易行,维护费用低,同时还可以作为水产养殖或观赏等多种用途;缺点是需要注意不同水生动物的运用和搭配,以及还需考虑底泥的物质转化量和富营养物质的控制。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黑臭水体指的是水体暴露于高浓度有机物质(如废水、生活垃圾等)的情况下,由于淤泥滞留、水流缓慢或停滞,而导致基本无法维持自然生态平衡,出现异味(黑臭)现象的水体。

黑臭水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水质恶化、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等,成为了当前城市环境治理的难题之一。

底泥是黑臭水体中的主要污染源,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底泥污染的治理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和治理者们极为关注的问题,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经济实用、适应性强、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目前底泥污染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改良底质、筛选菌群和增殖菌群。

改良底质是指通过添加改性剂、土壤改良剂等物质改善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以提高菌群定居和活性。

筛选菌群是指从生态系统中筛选出适应黑臭水体环境、可降解污染物的菌株。

增殖菌群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以上所筛选出的菌群,使其在黑臭水体中大面积生长、繁殖、修复。

生物修复技术的具体措施包括菌种接种、纤维素反应器、菌剂浸提液、菌群直接添加等。

底泥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对黑臭水体进行修复,降低治理成本,同时能够增加黑臭水体的自净能力。

然而,底泥生物修复技术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如生态适应性限制,修复效率低、周期长,操作技术难度较大等。

因此,在实际生产和环境治理中,底泥生物修复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其适用范围和效率。

综上所述,黑臭水体是当前城市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底泥污染更是黑臭水体中的主要来源。

生物修复技术具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等优点,以其为基础研究和开发底泥生物修复技术是未来黑臭水体治理的方向之一。

但还需要大力加强和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加深对生态修复的认识和理解,加强人员培训和技术推广,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治理效率,为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一、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等生物资源,通过生物化学过程和生物生态作用,对受到污染的环境进行修复和治理的一种技术手段。

在黑臭水体底泥污染修复中,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技术、植物修复技术和微生物修复技术等。

生物降解技术是通过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或者利用植物吸收重金属等污染物质的技术。

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微小生物,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可以降解有机物质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

在黑臭水体底泥污染修复中,利用高效生物菌种进行菌群调控,加速有机物质的降解,是一种常见的生物降解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选择具有较强吸附、富集和耐污染能力的植物,如还原蓝藻、一枝黄花等,种植在底泥污染区域,利用植物对底泥污染进行吸收、富集和净化。

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通过引入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种,进行生物菌种的修复作用,加速底泥中有机物、重金属的降解和转化。

目前,国内外对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的修复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生物降解技术方面,许多生物降解剂已经被用于黑臭水体底泥污染修复中。

一些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种,如硝化细菌、硫酸还原菌、产气菌等,通过菌种培养、添加剂投放等方式,被应用于黑臭水体底泥的有机物降解。

植物修复技术方面,一些重金属富集型植物,如太湖藻、水蕨等,已经被用于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的修复工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微生物修复技术方面,一些具有较强降解能力的微生物菌种,如利用硫酸还原细菌对有机物质进行降解,利用产气菌对底泥中的硫化物进行氧化等,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

当前黑臭水体底泥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生物修复技术需要较长的修复周期和较高的成本投入,不适用于一些急需治理的黑臭水体。

由于底泥污染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难以对所有类型的黑臭水体底泥污染进行有效修复。

黑臭河涌底泥原位处理技术探讨

黑臭河涌底泥原位处理技术探讨

区域治理环境治理与发展底泥作为河流、湖泊等自然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体多种营养物、污染物的汇和源,是众多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载体、归宿和蓄积库。

随着环境污染治理的不断深入,污染源截污工程的实施,河流、湖泊等水体外部污染源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后,底泥则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目前常用的底泥修复技术有以下几大类。

一、单一技术修复方法1.1物理修复方法包括底泥生态疏浚、引水、人工曝气、掩蔽等物理修复方法。

该法见效快,但工程量大,耗财耗力。

其中底泥疏浚的方法最大问题是淤泥堆放填埋问题。

掩蔽法无法均匀覆盖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降低河流深度影响生态平衡等问题。

1.2化学修复方法其原理是化学制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沉淀、聚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从底泥中分离、降解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的化学形态。

主要包括淋洗法、底泥固化法、玻璃化法、臭氧氧化法、电动修复法等。

化学法处理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1.3生物修复方法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微生物修复与植物修复两大类,其原理是利用培育的植物或培养、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作用,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的技术从而使污染环境能够部分或者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

与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相比,生物修复方法具有节省费用、不破坏原有生态、去污效率高等优点,生物修复技术经常用于原位修复,且效果良好,成本低。

1.3.1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自身强大的分解功能将水体或土壤中的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现场降解为CO2 和水,或转化为无毒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

用于污染水体治理的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直接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经过培养筛选的一种或多种微生物菌种,据报道,美国绿净公司FL0-1200菌种在河水曝气的条件下治理纽约中央公园的湖泊取得了成功,并在印度也取得了成功。

在国内也曾利用此技术处理的黑臭河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另一类是向污染河道水体投加微生物促生剂(营养物质),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

谈黑臭河涌底泥原位处理技术

谈黑臭河涌底泥原位处理技术

谈黑臭河涌底泥原位处理技术摘要:河流涌底泥黑臭现象影响人们的生活,降低了生活质量。

因此本文从河流黑臭产生的原因入手,介绍了生物复合酶污水净化剂这一修复技术,并列举了效果显著的几个例子,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臭河涌底泥;原位处理;生物复合酶1引言现代化城市建设为了增加城市居民居住环境的美观度,城内胡泊、河道等水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城市化建设发展,城市居民人口数量不断地增加,致使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居民生活废水排放量不断地增加,并且水体成分越来越复杂,直接导致城市河流逐渐的变得黑臭,对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环境带来较为恶劣的影响。

所以彻底解决黑臭河不断改善感官,城市内河流黑臭治理已经是城市美化工作进行的首要任务。

2河流黑臭产生的原因对于现在城内河道水体黑臭直接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固态不溶物质(直径≤0.45um)、有颜色的物质。

在污染物质当中铁元素(Fe)以及硫元素(S)是罪魁祸首,自然界中Fe元素主要是以+2 和+3 这两种价态存在,由于水底环境厌氧微生物较多,在其作用之下导致水体中Fe元素呈现 Fe2+形态。

由于工业废气废水当中S元素进入河道等水体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于Fe 元素结合生成硫化亚铁[1],具体的反应过程如图1。

就目前科技水平,世界范围内黑臭底泥的原位处理方面主要方法包括钝化和原位曝气(增氧)两种方法。

截止到现在各种原位处理方法在实际的底泥处理过程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究竟哪一种方法对于黑臭底泥原位处理来说更好,以及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对河道底泥微生物群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并没有明确的结论。

生物复合酶在今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本文技术为例,介绍原位修复的部分成果。

为了有更好的理解,表1列举了生活中常用到的水质检测指标和一些常用的仪器。

表1 水质分析方法及仪器分析项目分析项目及仪器DO哈希HQ3Od便携式溶氧仪pH PB-10便携式pH计温度哈希HQ3Od便携式溶氧仪浊度SGZ-200A浊度仪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总氮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总磷铝酸铵分光光度法COD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3生物复合酶污水净化剂3.1原理对于生物复合酶来说主要是通过酶的作用激化反应速率,从而进一步达到加快净化剂处理水的效率,有效的促进污水中一些大分子物质的分解最终形成小分子物质并不断地释放结合氧,进而达到提升水体的富氧功能。

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实验方案

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实验方案

微生物原位修复黑臭水体底泥的实验方案一、实验目的本项目通过调研拟计划采用本源微生物菌剂、NL浓缩多酶生物催化剂等技术对东莞水口排洪站污水、底泥进行处理,项目实施之前通过水缸模拟实验,分别研究其对水质净化和底泥削减效果,为黑臭水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二、实验材料与场地1、试验材料(1)实验试剂本源微生物菌剂、NL浓缩多酶生物催化剂(2)实验材料实验底泥和原水来自水口排洪站。

(3)采样点的布置采样点位置布置有多种方式,基本可分为随机性采样和针对性采样两种。

本次选择采用聚集采样法,在岸边污染浓度超标区域,分别采集水样和底泥样品。

2、试验装置试验所用装置是由2个高为100cm、直径为20cm的自制有机玻璃柱叠加而成,2个有机玻璃柱上均设置3个不同高度的取样阀门装置示意图如下所示: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3、实验场地实验场地初步定于产业园区内。

三、实验方法将黑臭河道的底泥和上覆原水剔除石块、树叶等后加入有机玻璃柱(总高度200cm),每个装置底部均加入74cm厚度的河道黑臭底泥,并在底泥上部加入106cm深度的黑臭原水。

为模拟底泥污染现场的低光照与低溶氧的环境条件,玻璃缸四周用锡箔纸包裹,顶部用半透光塑料板遮盖。

试验过程中由于水质检测取样及蒸发等因素会导致上覆水减少,因此需注意及时补充上覆水,补充用水来自同一河道。

通过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考察不同微生物制剂对水质净化和底泥的削减效果,具体设置方法如下:(1)本源微生物菌剂根据文献,本源微生物菌剂采用以下投加方案,浓度梯度设置如下:表1. 本源微生物菌剂底泥修复实验设置本源微生物菌剂空白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投加量(mg/L)0 2.5 5 10 10 曝气方式否否否否是(2)NL浓缩多酶生物催化剂NL浓缩多酶生物催化剂采用以下方案,浓度梯度设置如下表2. NL浓缩多酶生物催化剂底泥修复实验设置NL浓缩多酶生物催化剂空白组实验组1 实验组2 实验组3 实验组4 投加量(mg/L)0 2.5 5 10 10曝气方式否否否否是(3)混合试剂混合试剂浓度梯度设置如下:表3. 混合试剂底泥修复实验设置编号本源微生物菌剂(mg/L)NL浓缩多酶生物催化剂(mg/L)曝气方式空白组- - 否实验组1 2.5 2.5 否实验组2 2.5 2.5 是实验组3 5 5 否实验组4 5 5 是进行为期60天的实验,每天监测水体中溶解氧、温度、pH及底泥厚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臭水体底泥原位治理技术研究
摘要:在我国现阶段的城市中,污染非常严重,经常会有黑臭水体出现。

随着
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直接影响河道治理效果。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黑臭水体,必须控制河道底泥污染,
防止水体返黑、水质反复恶化。

异地处理技术(如疏浚底泥)应用较广,但存在
工程量大、治理费用较高、处置过程中存在二次污染、底泥后续处理困难等问题,而底泥原位治理技术具有治理费用低,对河道水体二次污染和河道治理效果好等
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底泥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

针对城市黑臭水体
处理现状,介绍了原位覆盖处理、化学处理以及生物修复3种黑臭水体底泥原位
治理方法的机理和修复效果,以期为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黑臭水体;底泥污染;原位治理;生物修复
引言
黑臭水体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水景观,给人带来不愉悦的观感;丧失水体
功能性,抑制了人们的亲水和取水需求,同时还影响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对人
们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都有不良影响。

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
问题、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不仅关乎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更是与居民健
康和生活息息相关,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1城市黑臭水体危害分析
在探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问题和相关技术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黑臭水体的
来源、构成,并且分析其造成的极大危害。

城市黑臭水体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源
在于大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被肆意排放,未经过相应处理。

这些水体中存
在过量污染物质,而微生物在这些污染物中肆意繁殖,消耗大量氧气,水体逐渐
呈现缺氧状态。

在这种条件下会进一步导致各种厌氧微生物的繁殖,这会使得水
体中有机物迅速腐烂随之发酵,这就会产生很多氨气,硫化氢及甲烷等具备恶臭
的有毒有害气体,这也是水体臭味的来源。

而水体中的金属离子又会进一步和水
体中存在的硫离子发生反应,生成FeS或MnS这些黑色物质,这便是我们看到水体呈黑色的造成原因。

城市黑臭水体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人们的生活环境都具
备极大危害。

首先,黑臭水体的存在会严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在污染空气,破
坏市容的同时也会对于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恶劣影响。

另一方面,城市黑臭水体
中会产生大量挥发性有毒气体,比如硫化氢就是其中一种。

这种气体对于人体有
严重毒害作用,达到一定剂量后甚至会有致命危险。

因此,城市黑臭水体必须得
到尽快治理,并且要得到积极有效治理,这才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城市生活
环境,才不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2黑臭水体治理技术
2.1原位覆盖技术的应用
目前,原位覆盖技术的施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机械设备表层倾倒法、移
动驳船表层撒布法、水力喷射表层覆盖法、驳船管道水下覆盖法。

国外运用覆盖
技术进行底泥污染释放的控制工程很多。

此技术在我国研究开展较晚,应用并不
广泛,大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存在巨大前景。

目前,我国已有学者在研究新的
覆盖材料,如李杨等将芦竹茎、芦苇茎、花生壳及玉米芯利用限氧升温炭化法烧
制成的生物炭可以提高底泥的硝化作用强度,对底泥NH4+-N、COD及PO34--P的释放有削减作用,具有应用到污染水体底泥修复的潜力。

2.2清淤疏浚
底泥是影响水体水质的一大污染源,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
等作用富集在水体底泥中,长期富集于底泥的污染物还会再次释放出来,对水体
造成二次污染。

对底泥的处理方法一般可分为异位处置和原位处理。

异位处置是
清淤疏浚,包括排干清淤、水下清淤和环保清淤等方式。

排干清淤又可分为直接
挖除和水力冲挖;水下清淤方法包括抓斗式清淤、泵吸式清淤、普通绞吸式清淤
和斗轮式疏浚等;环保清淤包括环保绞吸式清淤。

环保清淤与工程清淤的差异在
于清淤的底泥厚度较薄,尽可能降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故环保清淤对设备本身
的定位、操作系统的精度要求和操作人员的施工要求较高。

2.3原位化学处理概念
原位化学处理是指通过向底泥中加入化学药剂与底泥,通过吸附、沉淀等物
理化学作用来稳定底泥中的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防止向上层覆水中释放,
达到有效截断内源污染的作用。

化学制剂根据其去除对象的不同分为营养盐固定
化制剂、重金属固定化制剂、除藻剂等。

2.4内部污染控制
当我们对外部污染河道水体的物质进行有效的控制后,还需要对已经进入到
河道水体内的污染物进行及时的清理,而这时清理过程需要我们主要控制河道底
泥中的漂浮物、悬浮物等垃圾。

并且这些污染物质进入河道水体后,在长期的积
累下,水体中的大部分污染物沉积在水底,所以对河道的底泥清淤疏浚工作也是
治理黑臭水体的一个重要方法。

目前,我们经常采用的河道清淤方式主要有:绞
吸挖泥船、气力泵、不排水机械、水力冲挖等方法。

此外,我们在去除河道底泥外,还需要不断加强对河道的管理工作,定期对河道进行垃圾清理,保证河面上
的清洁。

2.5原位生物修复概念
底泥原位生物修复可分为微生物修复与植物修复。

微生物修复是研究最多、
应用也最为广泛的一种生物修复方法,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潜力降解有机污染物。

主要是根据污染环境不同,向底泥中培育和接种特定微生物,并提供其适宜的繁
殖条件,来调控水体中微生物群体的组成和数量,提高生物可利用性,优化群落
结构,提高水体中有自净能力的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使底泥污染物就地
降解,使河水最大程度恢复其原有的自净能力。

在针对黑臭河道治理过程中使用
水生植物进行净化及修复,主要是指利用较为常见的改善水质效果较好的植物。

植物修复机制包括生物物理和生化过程,如吸附、运输和易位,以及植物酶的转
化和矿化。

通过这些方式吸收底泥中的营养物质,固化底泥,抑制底泥中营养盐
及重金属的释放。

其根部特有的微环境将重金属离子吸收、络合形成配位体,并
达到固定或改变重金属价态的作用。

植物的根系也能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还能分泌促进微生物生长的有机质,从而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

在实际的运
用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植物分别为沉水、挺水、漂浮及浮叶植物等,具体的包括浮萍、香蒲、芦苇、金鱼藻、蒋菜、狐尾藻、凤眼莲及睡莲等。

沉水植物修复、人
工湿地、生态浮岛等均属于治理的主要形式,现阶段最为常见的技术及最具有前
景的技术为培育植物新品种,并对其进行组合、净化等;方便在实际的运用过程
中能够根据实际的黑臭河道具体情况实施针对性的修复净化方式,提高修复净化
的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随着
外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控制,治理底泥内源污染已成为改善黑臭水体水质的关键。

在选择治理技术时,根据水体受污的实际情况,遵循黑臭水体治理“系统性、长效性”的原则,根据河道自身污染特性情况,要综合考虑各种治理技术的组合,以发挥最佳效用。

参考文献
[1]谢丹平,李开明,江栋,等.底泥修复对城市污染河道水体污染修复的影响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3(8):1447-1453.
[2]于翔霏,程宪伟,祝惠,等.长春西湖沉积物氮、磷营养盐释放通量及原位覆盖控释效果模拟研究[J].湿地科学,2017,15(4):595-600.
[3]孔韡,汪炎.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与治理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7(5):1~6.
[4]李永继.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及修复技术研究[J].山西化工,2017(2):144~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