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2.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如“我在本节课中学到了什么?”反思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观点阐述等,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作业,通过实践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结合小组讨论、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的融入,让学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历程中,感受民主、科学思想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如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民族危机加深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有哪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鼓励每个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
3.教师在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如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如梳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等,巩固学生知识。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对新文化运动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小组成员间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共同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教师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深入思考。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如“新文化运动对我国近代化的意义是什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针对各小组的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请学生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主张及其影响。
2.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代表人物,阐述其思想观念及其在当时社会的作用。
3.让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得与失。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包括辛亥革命后的社会现实、民主政治的探索以及思想启蒙的需求。
2.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民主”、“科学”、“民生”三大主张,以及反对封建主义、儒家思想、科举制度等。
3.掌握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及其影响。
4.分析新文化运动在文化、教育、政治等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如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发展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具体步骤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各小组围绕话题展开讨论,要求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推荐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主张和代表人物。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实质和意义。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和感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注意事项:
1.作业完成后,要求学生认真检查,确保文章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语言流畅。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识:了解或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阵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新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相互关系基本观点的理解能力。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前、后期性质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讨论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学会辩证思维、全面看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三)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正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新文化运动内容和影响(二)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三、教学方法(一)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二)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学案五、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

新课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生长的环境,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个因素相互之间的持续互动的动态过程。

突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调动他们参与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价论证能力。

有利于对自主学习的体验和问题意识的提升。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投影:以少女的改变为线索,先展示一个农村少女无望地伫立在田间的图片,把她看成是当时旧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象征。

高二历史教案: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3)

高二历史教案:3.2《新文化运动》(人民版必修3)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概念:背景与原因、过程与特点、作用与影响2、过程与方法:(1)“百度”新闻的方式呈现史料,组织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分析并提出问题,形成认识。

(2)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体验,在过程中形成感悟。

(3)通过分组抢答比赛的过程来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勇气,既锻炼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胆量,也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引导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

(4)用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与今天全球祭孔作对比,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课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感受到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及其先驱的敬仰和赞赏。

(2)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这一单元中的第二部分,它上承“西学东渐”,下启“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新文化运动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

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所以在教学时适当地进行引入,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难点: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三)教学对象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表材料: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材料:在《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民主”只有513次,即使把代替民主的其他词算入,其总共也不到“科学”一次频度的一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进步刊物中,如《新潮》《每周评论》和《少年中国》,“科学”出现3635次,而“民主”只出现657次。

——金观涛《<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根据材料提出思考2:为什么科学的词汇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局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相关。

认识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仍出现复辟帝制与尊孔复古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旧思想、旧道德驾驭不了新制度。

(设计意图:将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和民主联系起来。

在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只是口号,提倡新道德是才是核心,民主科学与新道德是“表”与“里”的关系。

另外也引出第二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然后出示材料:《新青年》中杂志中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么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义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婆心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实感觉到封建礼教确实是在“吃人”这种材料极具震撼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问:同学们如何促使新思想传播更有力?(学生回答)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出示材料6: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以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说明了中国古代的口语与书面语早已经分离,相比书面气的文言文,口语化的白话文更意义大众所理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1
2.结合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谈谈你对“德先生”和“赛先生”口号的理解,以及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字数要求:600字左右)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份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海报。要求涵盖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代表人物、思想流派等内容,设计新颖,具有吸引力。(提交形式:纸质或电子版)
4.阅读相关文献,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进行阐述。(字数要求:1000字左右)
(4)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件和人物,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流派及其影响。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提升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新文化运动的发生背景、主要过程、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2.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产生背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新文化运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运用案例分析法,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思想内涵;
3.交流分享: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4.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列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各个阶段的特点。
2.评述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主张,以及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 教学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案第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一、《新青年》与新觉醒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2)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

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开始。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知识分子。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4)中心: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2)李大钊认为自由与专制不能并存;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提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易混易错]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教。

两次运动中的尊孔和倒孔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之宗旨。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积极影响(1)思想解放运动:打击了封建专制思想,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所用教材版本人民版所属模块必修3 单元\专题第3单元第二课设计主题《新文化运动》教师左龙(2)促进民众觉醒:成立社团,宣传新思想,出版刊物,推动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高涨。

(3)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消极影响: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全盘肯定西方文化。

[关键点拨]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否定或肯定,这是运动的一大缺陷。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质教案

3-3-2 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 ,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 ,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防止地有着自身的缺陷 ,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奉献是不能抹煞的。

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 ,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 ,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 ,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 ,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 ,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 ,经常会有曲折 ,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奉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缺乏 ,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自主预习】一、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 ,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专制、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 ,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聚集北大〕4.主阵地:?新青年?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前期〕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科学与民主 ,反对愚昧与专制。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实用教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实用教案设计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三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案【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指导学生到图书馆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讲解为辅。

组织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合作探究,交流想法,总结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探索。

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事迹的了解,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把握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的地位,理解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三、学情分析1、高二学生学习自觉性增强,可以采用自学--指导的教学模式。

2、所带班级学生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烈,为适度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能。

3、高一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4、初中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但是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扎实,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建立结构化的知识系统是教学的重点。

5、学生缺乏与思想文化史规律性有关的个人经验,这是本课教学的最大困难。

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材料分析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幻灯片,列举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边讲边问,师生有效互动)。

(回顾旧知识)自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就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

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设计表12材料: 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和人权并重。

材料:在《新青年》中,“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民主”只有513次,即使把代替民主的其他词算入,其总共也不到“科学”一次频度的一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版的其他进步刊物中,如《新潮》和《少年中国》,“科学”出现3635次,而“民主”只出现657次。

——金观涛《新青年民主观念的演变》根据材料提出思考2:为什么科学的词汇频率远远高于民主的局面?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相关。

认识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仍出现复辟帝制与尊孔复古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旧思想、旧道德驾驭不了新制度。

(设计意图:将提倡新道德,批判旧道德和民主联系起来。

在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只是口号,提倡新道德是才是核心,民主科学与新道德是“表”与的关系。

另外也引出第二个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然后出示材料:《新青年》中杂志中一篇题目为《一个贞烈的女孩子》的文章描写一个14岁的望门寡,被父亲关在屋里强迫自杀。

她的父亲循循善诱地说:“阿毛,你怎么这么糊涂?我自从得了吴家那孩子的死信,就拿定主义叫你殉节。

又叫你娘苦口婆心劝你走这条路,成你一生名节,做个百世流芳的贞烈女子。

又帮你打算,叫你绝粒。

……这样殉节,要算天底下第一种有体面的事祖宗的面子上,都添许多光彩,你老子娘沾你的光,更不用说你要明白,这样的做法,不是逼迫你,实在是成全你……”(设计意图:让学生确实感觉到封建礼教确实是在“吃人”这种材料极具震撼力,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设问:同学们如何促使新思想传播更有力?(学生回答)过渡到新文化运动的第三个内容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出示材料6: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3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3
5.课后拓展:布置课后研究性学习任务,如让学生撰写论文、制作专题课件等,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6.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论文、期中期末考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通过陈独秀、胡适等代表人物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口号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强调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文化革新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1.新文化运动中,哪些思想观点对你影响最大?为什么?
2.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如何?它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结合新文化运动,谈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看法。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提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不同思想观点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5.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先进思想,树立民主、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念。
4.情感教育:强调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
(3)开展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争议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做作业:
(1)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一主题,如民主、科学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1000字。
(2)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或PPT,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3第三单元第2课《新文化运动》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省级名师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2)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概况的学习,使学生体会陈独秀等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和胸襟。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虽然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新文化运动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因此对新文化运动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3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教学过程新设计(一)、[导课方式]播放MTV《中国话》与学生谈探讨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命运,导入新课。

(二)、[授课过程]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活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小节的内容,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1、政治方面:。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民版必修三《新文化运动》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的影响。

3.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兴衰原因及历史教训。

4.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新文化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兴盛及衰落的原因。

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历史教训。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讲解、演示和解析文化、思想、政治事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2.互动讨论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课堂讨论,帮助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内在逻辑和现实背景,并提高批判思维能力。

3.课外阅读法:让学生阅读一些相关文献,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目的和基本理念。

第一步:导入(15分钟)1.谈话导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定位、价值、意义和现实意义。

2.视频展示: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及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的思考。

第二步:重点讲解(30分钟)1.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

2.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影响。

3.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历史教训。

第三步:分组讨论(30分钟)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组分别选取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问题、人物、事件等,展开讨论。

2.在小组中相互讨论、交流和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形式、主张和影响。

第四步:总结归纳(15分钟)1.由学生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的结果,提出各自的观点和见解。

2.教师对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第五步:下课(5分钟)1.教师进行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和点评。

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作业。

本节课主要围绕新文化运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新文化运动的内涵和特点,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教训等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

高中新文化运动教案【篇一: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案】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新文化运动一、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同北洋政府统治进行的斗争。

它既承接了前面的“顺乎世界之潮流”这一知识点,又为下一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埋下了伏笔。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课标要求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打倒孔家店”等口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而进行的探索。

中国要富强就必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以此来进行历史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②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无畏探索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爱国行为,以此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理性思维能力有较大提高。

但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所以,要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并进行启发式讨论。

五、教学方法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

)2.采取“创设问题”教学法和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相结合。

(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学生根据教材上的“课前提示”进行预习创设情景,设疑引入【导入新课】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便不断地进行抗争与探索。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文化运动》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的学习内容,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内容和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新文化运动,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3.阐述观念:深入讲解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等观念,阐述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言论自由、女性解放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个话题展开讨论。
2.分享观点:每个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这场运动的发展脉络。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事件和观思考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文章。
2.强调重点: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关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案例通过多种形式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时代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创设情境:播放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教学设计:二新文化运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3教学设计:二新文化运动
例如:以“新文化运动中的女性觉醒”为主题,探讨新文化运动对女性地位提高的影响。
c.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2.简答题:要求学生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例如:
a.请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b.请阐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论述题: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个观点或人物,要求学生展开论述,分析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影响。
4.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练习题类型: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3.教师指导:在学生答题过程中,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他们正确解题。
(五)总结归纳
例如:
a.请论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b.请分析鲁迅作品中的新文化运动精神。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文献、传记等,如《陈独秀传》、《鲁迅全集》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5.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分组,选择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形成一份小组报告,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5.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深入体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人物角色,增强同理心。
学生通过扮演陈独秀、鲁迅等角色,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观点和贡献,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6.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价值观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以及其在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2.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
4.提高学生的史料搜集、整理和运用能力,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或其他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知识后,组织他们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以下讨论话题:
1.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争论焦点有哪些?这些争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冲击和启示?
3.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讨论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章节教学的重要策略。我将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小组活动中,引导学生围绕新文化运动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观点、交流心得。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总结自己在学习新文化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其次,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相互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此外,我还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持续进步。
本节课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这是一个中国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时期。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的运动,为中国的民主进步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思想解放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3.2《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师讲解]蔡元培的治校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实际上为新思潮、新文化开拓了阵地。他当了北大校长后就骋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因此当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上一节课的教员西装革履,下一节课的教员则长袍马褂。比如辜鸿铭,他讲的是英国文学,脑后却拖着一条辫子,因为他是拥护满清帝制的。……
[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本上有一句话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教师讲解]同学们,关于新旧道德的问题,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因此,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批判旧道德。
[板书]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课本上提到“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应该从两个方面去入手。一是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近代化的因素的否定和对资产阶级文化的向往。二是大凡进行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有时必须进行“矫枉过正”。即“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否则,艰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总体上看,新文化运动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新纪元,把中华民族引上了一条民主的、科学的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学生活动:பைடு நூலகம்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2.理解并背诵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合作探究,分析材料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2新文化运动【课程标准】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学习目标】⑴通过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当时思想界的混乱,新型知识分子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⑵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并通过新旧势力的论战说明社会每前进—步都与先进人物的奋斗是分不开的。

⑶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有着自身的缺陷,但它对推动中国的思想解放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抹煞的。

⑷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学生可以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北洋军阀时期的历史知识,加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理解。

教师应注重移情式教学的方法,选取相关的电影和文学作品让学生欣赏,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再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切身体会,最后给予适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历史的进步并不是直线式的,经常会有曲折,甚至还出现倒退的现象。

那些为国家富强和民族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都具有敏锐的眼光和非凡的勇气,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重点、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自主预习】一、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失败,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

2.经济: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根本原因)。

3.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阶级属性:前期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期李大钊等转变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3.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原因: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②新文化运动的干将汇集北大)4.主阵地:《新青年》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6.指导思想:民主和科学。

(前期)三、内容(前期“三提倡三反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对专制主义和尊孔复古的思想逆流进行了猛烈批判。

②陈独秀认为,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请进中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

科学与民主是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

③李大钊指出,批判尊孔复古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打倒孔家店”②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③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四、评价:1.性质:一场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

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的使用是突出的例子,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1.局限:①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②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探究1】:1、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前期: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2、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⑵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

⑶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新文化运动局限性是什么?他们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做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做封建文化加以否定,而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做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4、P49学习思考: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5、[自我测评] 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太激进了,完全割裂了传统,是应该否定的。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从历史上看,新文化运动虽然有它自身的缺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的思想解放所起的推动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现实看,中国传统思想的余毒仍然时时在社会中出现,传统并没有消亡。

6、 [材料阅读与思考] 新文化运动和辛亥革命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答案提示: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在为辛亥革命补课,补思想启蒙的课。

【探究2】:近代前期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中国近代前期80年里,新思想不断涌现。

旧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各种进步思想的涌现,既体现出对前人的继承,又体现了对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1)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它既未付诸实践,也未触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2)洋务派继承了林、魏等人“师夷长技”的方略,并将它付诸于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3)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发生动摇,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

(4)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揉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即付诸社会实践。

(5)维新运动以改良而告失败,使资产阶级不少人士放弃君主立宪的奢望,求得以革命手段取得成效。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并以此指导辛亥革命。

(6)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用民权、平等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向封建正统思想──儒家传统道德展开猛烈的批判,形成一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7)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一批先进分子开始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前期新文化运动未能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缺憾,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形成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有力武器。

【课后反思】反思基础:[我的知识树] (要求:画出本专题知识结构,线索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反思学法:反思情感:我的疑问:(写下学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疑惑,准备课堂上与同学、老师探究解决)【课堂训练】1.2002年4月28日正式开馆的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原北京大学红楼为基址。

这主要是考虑到A.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B.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C.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全部是北京大学的教授 D.《青年杂志》创刊于北京大学2.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了一份以青年为读者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

”作者求“变”主要针对A.思想观念 B.军事技术 C.经济组织 D.教育制度3.新文化运动以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主要是因为A.儒家思想落后与资产阶级文化 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C.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D.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4.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民主”,主要是指A.国家主权和民主权利 B.人民民主权利和自由 C.东西方文化有机结合 D.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5.某同学准备写一篇关于中国现代化方面的小论文,结果在百度搜索到以下一段文字:“这是一位让人回味的思想者:诗人、教授、社会活动家、校长、院长、驻美大使……他倡导社会改良、文学改良和白话文,他的名字纠缠着20世纪中国史,纠缠着艰难的现代化进程。

”这个人应该是()A.陈独秀 B.胡适 C.鲁迅 D.郭沫若6.陈独秀号称是“文化伟人”、“政治伟人”。

作为“文化伟人”他的主要历史功绩是()①创办《新青年》,掀起新文化运动②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③率先宣传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大旗④发表《文学革命论》,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7.新文化运动在史学界被认为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这主要是因为()A.它继续反对封建专制 B.它反对“尊孔复古”C.它继续主张民主共和 D.它主张向西方学习8.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第二次“反思”开始于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9.陈独秀说:“孔子不言神怪,是近乎科学的;孔子的礼教,是反民主的。

人们把不言神怪的孔子打入冷宫,把建立孔教的孔子尊为万世师表。

”上述引文旨在A.强调科学与民主是人类社会进步之动力B.全面肯定孔子非宗教迷信的科学态度C.反对把孔子与民主和科学完全对立起来D.说明孔子之道是反民主的封建伦理纲常10.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西救儒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至严复,到20世纪初出现西儒对立状态。

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交融过程中,蕴含的共同的主题是( ) A.强国御辱 B.实业救国C.民主共和 D.科学理性11.瞿秋白在《俄乡纪程》中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出自《礼记·礼运篇》——编者),这几句话确可代表社会主义底神髓”。

这说明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传播,原因之一是( )A.社会主义是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主张B.社会主义在苏俄取得胜利C.社会主义基本思想源自《礼记·礼运篇》D.社会主义基本主张与《礼记·礼运篇》中的一些主张相似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

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前有怪诞之事发见。

……怪诞之事实者何也?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的孔子之道为修身之大本”之事是也。

——引自李大钊《孔子与宪法》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引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怪诞之事实”发生在谁的统治时期?这种“怪诞之事实”具体指文化领域推行的什么政策?(2)材料二中的德先生、赛先生分别指什么?其所谓的“光明世界”指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3)试分析当时中国一切黑暗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了抵抗黑暗,为此他们在运动中有哪些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