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理-简答论述(教育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实践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中学生心理发展呈现出特定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内,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各有自己的特点。教育工作者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个别差异,从而使教育活动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改革提供科学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为解决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a.为教育现象解释与研究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b.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
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对学与教过程的影响:
1、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以年龄差异为例,年龄差异主要体现为思维水平的差异。
2、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他们是所有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三个方面:1.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所不同。
2、结构差异,即智力在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3.早晚差异,有人“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智力差异既有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又有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还有个体的主观努力的影响。在后天的影响因素中,学校教育在能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学校通过以下途径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及时进行早期教育;通过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智力等。
青少年时期个性的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意志方面。中学生的意志特征主要体现在是否遵纪守法(自觉性);有无自制力;对学习、工作的坚持性程度以及胆量的大小上。一般来讲,初中生的意志是不稳定的,特别是克服困难的毅力不够;到了高中,学生的意志力才日趋稳定。2、情感方面。就情感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及主导情感来说,初中生情绪变化很大,易冲动,情感和爱好都还不够稳定,因而缺乏持久性;到了高中,情感特征基本定型。3、理智方面。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类型上以及智力品质上。一般来说,初中生处于发展兴趣爱好、培养智能的最活跃时期;而高中生处于理智特征的成熟期,亦即思维的成熟期。
智商?比率智商与离差智商区别:
智商就是智力商数,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为智力商数=(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而离差智商是把一个人的智力测量分数与同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作为智商。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比较的对象不一样,前者是与自己年龄对照,后者是与同年龄的他人对照。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各自优势: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信息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包括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两种。
场独立型者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在认知方面独立于周围的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场依存型者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把外部参照物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认识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的姐姐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能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2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发
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哪些心理品质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是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人以反思的依据。
人格发展与调节中,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1、做到人格独立。2、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有潜意识的积极动力。3、制定积极向上的目标和计划。
人格的本质特征:
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复杂性、功能性。
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