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

北川羌族传统文化调查报告篇一: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家乡的传统文化调查报告我的家乡在威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之一,三面环海,海产品丰富,环境优美。

我居住的村庄叫蒲湾村,一个只要走上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看到大海的村子。

村里最有名的建筑非海草房莫属。

虽然现在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但还是保留了几个古老富有特色的海草房。

由于靠近海边,所以用于建造海草房的原料海带草特别丰富。

海草房屋顶用特有的海带草苫成,堆尖如垛,浅褐色中带着灰白色调,古朴中透着深沉的气质。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不是一般的海草,而是生长在5~10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

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当地人盖房又称“苫房”。

苫房的原理其实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

海草房苫房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是否海草苫得严密。

因为只要屋子不漏水,墙是很难倒的,可以一直住下去。

据说苫间海草房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搞好。

然而现如今许多有手艺的建造海草房的人已经不在了,而能传承这种手艺的人也是极少数的。

与现代式的房屋相比,海草房更多的融入了人们的智慧与手艺,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少了钢筋水泥,这种原始的建筑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据我的调查,海草房从我们村子建设以来就有了,大概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历史悠远。

由于新农村建设,许多大瓦房拔地而起,其他村子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海草房与现代建筑格格不入,渐渐淘汰了古老的海草房,而只有我们村子还保留了几个海草房,现在居住其中的大多数是些老人,年轻人更倾向于平房。

海草房有许多优点,古朴典雅,冬暖夏凉,是一个非常适宜人类居住的建筑。

从老人们口中,我感受到了她们对海草房独有的感情,而那些年轻人却仅限于知道其存在,对其历史了解甚少。

曾有名人对海草房情有独钟,吴冠中这样描述海草房: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

探访北川羌族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探访北川羌族文化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012年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城乡建设学院2011级环境工程教育1班何婕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就是学姐学长了。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不得不感慨时间飞逝。

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说是辛劳却也充实,说是疲惫却也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付出劳动后并有所得。

我参加了“让羌族之花依然绽放”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进一步了解现在羌族文化在我国的现状,增加了个人对羌族文化的了解。

这次活动所选的地点是震后重建的羌寨,如汶川萝卜寨、北川吉娜羌寨等。

虽然经历了“5.12”特大地震,但是这里依然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民风淳朴,安静自然的村寨。

这些天的接触让我对羌族文化遗产有了一些大概的认识:羌族自称“尔玛”,主要聚居在阿坝羌族自治州。

羌语世代口口相传,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记载。

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栈道为特色。

羌族特色有锅庄舞、敬酒歌等。

羌绣是民间传统工艺,以五彩丝线或有色棉线为料。

7月17日,我们冒着风雨探访了吉娜羌寨。

她像地震后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展翅于山水之间。

这个摘自是地震后党和政府为最大程度保持羌寨原生态风貌而建设,全部免费提供给当地村民进行旅游开发。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到北川视察的第一站就是吉娜羌寨。

2009年的春节,温总理就是在这里和北川群众一起过新年,当地居民对此依然记忆犹新。

现在的吉娜羌寨,已经成为一个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北川的特色食品和手工艺制品都能在这里找到,这里的建筑的外墙是用一片片扁平的石头垒成的,石青色,呈现了羌寨民风。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热情的村民,采访了爱唱山歌的爷爷,淳朴的乡民,是那么的真实亲切。

7月17日下午,我们乘车来到新北川县城进行采访了解北川重建情况。

由于北川县城在“5.12”特大地震中遭受到毁灭的打击,原址已经不再具有恢复重建的条件。

全力推进羌文化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北川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全力推进羌文化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北川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文化是 历史 的积 聚 , 有 历 史继 承 性 和现 时 具
中的巨大 价值 。文化是 民族 的灵魂 , 传承历史 、 是 延续 文 明、 展 未 来 的 内在 动力 。一 个 民族 的 文 拓 化是 一个 民族兴 衰存 亡 的标 志 , 一 个 民族 的灵 是 魂 。羌 文化 遗产是羌 族人 民在数 千年生产生 活实 践 当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羌族先辈的生命力、 创 造力 和人 民智 慧 的结 晶 , 体现 了羌族 的思 维方 式 、 值观 念 、 德规 范 和审美 情 操 , 价 道 是人类 文 明 的瑰宝 。我们要 在 认 识羌 文 化符 号 、 文化 旅 游 羌
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和传承羌民族传统文化 , 让羌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共 进, 无疑是进一步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第 三 , 化是推进社 会历史 发展 的重 要力量 。 文
文化生态建设与 自 然生态建设同等重要 ; 其三, 文 化 生态是具 有耗散 特 征 的动态 演 化复 杂 系统 ; 其
黑龙江 民族丛刊( 双月刊 )
20 年第 5 ( 09 期 总第 12 1 期)
民族学与人类学
全 力推进羌文化和谐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建设
— —
社会 主义 文化建 设 - 9北川 羌 文化遗 产保 护研 究
贾天 理
( 阳师范学 院 , 绵 四川 绵阳 6 10 ) 2 00

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和灵魂 , 社会经济建设 的重要 支撑 , 是 是推进社 会历史 发展的重要力量 ; 从
四, 文化生态 是一个 比自然生态更 为复杂 的系统 , 在 结构上 , 它包 含诸 多 必不 可 少 的区域 性 文化 要 素 ; 内容上 , 在 它包括人 的思想道德 素质和科 学文

四川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研究——以四川省北川县吉娜羌寨为例

四川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研究——以四川省北川县吉娜羌寨为例
游、 会展 旅 游 ; 怡(9 6 )女 , ) 师 范大 学 旅 游 学 院旅 游 管 理 专 业 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游 企 业 、 游经 济。 杨 18 一 , 四 1 1 研 旅 旅

1 7 1 ・
面定居点本身就是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社区.是乡村旅游
的第一景点 , 其人文文化对游客的吸引 。 能使羌 民更加重
展应 走 旅 游 增 长极 开发 、 开拓 多元 参 途 径 的旅 游发 展 道 路 。 关键词 : 民族 地 区 : 居 点 建 设 ; 定 乡村 旅 游 ; 游 增 长 极 旅 中圈 分 类 号 :527 F9.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6 9 (0 2 0 — 17 0 10 — 3 0 2 1 )3 0 1 -4
通过对定居点物质 、 精神文化的建设 , 改善羌 民的人


居生活环境 . 有利于提高羌民的生活水平 。 促进羌民定居 点经济社会 的协调发展 。 羌民集体搬进定居点 , 其生产生
活的统一协调 . 有利于利用整体 的人力、 物力创收。 在少 数民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 . 可以利用定居点的建设 。 在建 筑景观上制造 出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 .创造 出极具地方
第2 5卷 第 3期
21 0 2年 5月
重 庆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h n qn u ain C l g o r a fC o g i gEd c t ol e o e
Vo 2 No3 L5 .
Ma 2 2 y, 01
四川 民族地 区定居点建设 与乡村旅游研究
— —
以 四川 省 北 川县 吉娜 羌 寨 为 例 朱 华 . 杨 怡
( 四川 师 范大 学 旅 游 学 院 , 都 60 6 ) 成 10 6

文化重建·走进北川——涅盘重生——来自北川新县城文化重建的报告

文化重建·走进北川——涅盘重生——来自北川新县城文化重建的报告

20 0 9年 6月 8日, 山东省援建北川新县城的项 目全面开工建设 。 福美好的明天 。自然纯 真儿童的形象 , 表灾后新生一代 , 代 他好 奇的 2 0年 9月 2 01 5日, 山东省援建北川新县城项 目和委托山东承建项 目 全面竣 工 , 并整体移交 。 目光和执着 向前 的脚步象征着灾 区人民对未来幸福生活的 无限憧憬 与美好向往 。
20 0 9年 7月 中旬 , 由中国建筑 学会 、 国城 市规划设计 研究院 中
牵头 , 办了北川 新县城城 镇风貌 和建筑 风格研讨 会 , 举 经过研 讨 , 会
议形 成了北川新县城规划设计指导・ 眭意见 。 0 9 1 月下旬 , 20 年 O 由住 房和城 乡建设部 、 四川省人 民政府主办 了北川 新县城规 划建设推 进 协调会 , 就规划设计工作再次征求全 国知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两院
学文 、 羌族舞蹈传承人李红果为代 表的 5 0多 位非物质 文化遗产项 目
代表 l 生传承人在地震中遇难或失踪 。 北川文化旅游 局副局长唐红梅 ” 接受记者采访 时说 。
符号隐喻羌 族传统标志性 建筑——碉楼 , 它被誉 为羌民族的脊梁 , 也 象征着羌民族生生不息 、 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 主碑背面刻着的碑文 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句话 : 任何 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 民! “ ” 主碑 的右前方是 一组妇 女和儿童 的圆雕 , 妇女 身着北川 羌族特
北川县地 震中被损毁殆尽 的公共 文化基 础设施, 过近 3 经
院士吴 良镛 、 周干峙 、 中国工程 院院士 张锦秋 、 邹德慈 、 兆桢 、 亿、 孟 江 张杰等规划设计专家参与了研究讨论 。 精 巧的风雨廊桥 、 具有浓郁 民族特 色的羌族商业一条街 、 风景秀 丽的城 市景 观带 、 四通/ 达的大街小 巷……震后 3年 , 一座 民族特 色 与现代气息相融合的北川新县城拔地而起 。

北川县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北川县发展全域旅游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ECONOMIC RESEARCH GUIDE2021年第13期No.13袁2021经济研究导刊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百度百科)。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距绵阳市区30公里,距成都180公里。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虽然给北川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经过全国人民的援助,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北川正在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北川全境皆山,山地面积占辖区面积的98.8%,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这里几乎没有工业。

另一方面,北川又拥有非常丰富的旅游资源。

多山的地形使这里拥有许多山川隽美、景色秀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它不仅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寨子沟和千佛山)、一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竹林沟),还有风景优美的九皇山风景区、药王谷风景区和禹穴沟风景区。

历史悠久的羌族也让这里拥有众多的人文资源,北川是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目前在北川禹里乡的禹穴沟风景区内,还保存有大量有关大禹的遗迹以及古老的神话传说。

2018年北川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6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6.14亿元,三产业结构比为19.9∶33.4∶46.7。

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768.44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带动相关收入63.6亿元。

由此可见,北川县的旅游已经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1]。

综合北川的区位交通和社会经济情况来看,北川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经济不发达,且工业发展滞后,仅靠农业生产与加工拉动全县的经济显得十分困难,但北川县的优势在于其距离绵阳市区近且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在国民经济收入中,旅游经济是收入主体,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当前要做的就是要在全域旅游理论指导下,推出相关的发展政策,促进旅游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北川县羌族文化

北川县羌族文化

北川县羌族文化一:羌族简介北川蕴涵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大禹故里、古老的羌族文化都让这片神奇的土地散发着迷人气息。

北川——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拥有全国羌族人口的近1/3,羌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在这片浩瀚的土地上得以较为集中地保存。

疏九河,划九州,建立中华第一个国家社会的伟人——治水英雄大禹便生于北川,自古至今,人称“禹里”。

众多的大禹传说、神奇的碉楼、辉煌的史诗、缤纷的民俗、迷人的羌绣、悠扬的羌笛和口弦、令人目不暇接的羌舞——沙朗,犹如阳光和水,是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须臾不离的滋养。

羌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悠久的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印记。

羌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乡镇文化、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大禹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底蕴浑厚。

北川县境内遗存许多的羌族村寨、古碉楼、羌绣、羌族史诗、羌族民俗、羌族服饰文化、羌笛、羌戏、羌舞、羌族民歌与音乐等非常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奇葩。

二:民间机构①:北川羌族自治县羌魂文化传播中心----中国心志愿者②:羌族民俗博物馆(新北川)③:羌族民俗文化馆文物古迹、建筑民居、民族服饰、民族文学三:羌族民族文化羌族特色大纲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漩坪腰梆、羌族丧舞、羌族口弦(青片乡尚武村的王泽兰、何秀芬、周顺兰三人)、北川羌笛、羊皮端公舞、许家湾十二花灯、羌戏、羌族的人生礼仪、羌历年、祭山会、领歌节、羌族“释比”的宗教经典、羌族“释比”的图经、羌族挑绣艺术、羌碉的修建技术、羌族“千年木锁”的制作。

①:小寨子沟与新建的吉娜羌寨:小寨子沟位于四川西北部,距北川县城93公里,距绵阳150余公里,是北川主要的羌族聚居点,地震后小寨子沟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正在进行灾后重建工作。

吉娜羌寨为新建羌族聚居点的代表,基本采用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在建筑形式上也仅仅是在外表上加入了羌族文化的元素,对研究灾后重建过程中对羌族文化的影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②:羌族舞蹈:著名舞蹈老师: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禹羌祭祀皮鼓舞传承人王官全羌舞突出了羌族特色,讲究羌族原生态形象,强调了羌舞甩肩、转髋、顶胯等动作特点,易学、易跳、易会。

分析北川县羌绣当前发展现状

分析北川县羌绣当前发展现状

1912018年9月下半月刊分析北川县羌绣当前发展现状郑舒月 程 浩 张雨菲 颜 莉羌绣是羌族人民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劳动结晶,有着别于其他刺绣的艺术特点,是羌族人民的智慧果实,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

2008年的地震给北川羌绣带来巨大的打击,许多会羌绣的羌民在地震中遇难,许多羌绣的珍品也被埋藏于地下,羌绣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008年6月,羌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加以保护。

媒体的眼光也聚焦在北川,各方的关注与帮助,使羌绣获得新生。

一、调研范围(一)调研区域此次调研的区域为北川羌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绵阳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5.12”地震重灾区。

以羌绣为特色获得文化部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二)调研对象此次调研走访了羌绣协会的秘书长冯士龙、部分羌绣企业、羌绣省级传承人陈云珍以及部分绣娘。

根据从羌绣协会获得的资料,北川县目前现存的羌绣企业及羌绣专业合作社一共有8家,据此,分别走访了莎朗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汇德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位于绵阳市区)、阳光尔玛绣品开发有限公司和云珍羌绣专业合作社等4家公司并访问了相关负责人;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采访了春燕绣庄、鑫森羌绣专业合作社的相关负责人。

二、现状分析(一)企业状况1.市场渐冷,羌绣企业数量减少。

北川县目前现存的羌绣企业及羌绣专业合作社一共有8家。

而根据《北川羌族自治县年鉴(2016)》,截至2015年底,全县有羌绣企业、羌绣专业合作社11家。

相比这个数据,可以看出羌绣企业的数量有所减少。

2.羌绣企业面临销售难题。

目前大部分羌绣企业主要经营手工绣,部分兼售卖机绣产品,涉及机绣大生产的企业较少。

而羌绣手工绣的本地市场狭窄,本地居民有需求通常自己绣,偶有买来送礼之用,总体来说购买量小,外地游客更青睐便宜简单的小商品,手工绣商品价格高昂,便宜的有几百,贵的有上千乃至上万元不等,因此游客不愿购买。

于是在销售手工绣上各个企业只好各显神通。

“现代文化遗产”目标指导下的北川特色旅游发展探讨

“现代文化遗产”目标指导下的北川特色旅游发展探讨
得天 独厚 的“ 特色 硬件 ” , 而“ 特 色软 件 ” 的营造 将对 北 川旅 游 发展 的可 持续 性
按照一般小城镇 的发展规 律,无灾情况下的北川难免陷人低端工业引 进、 环境破坏的发展桎梏。震后重建方针决定 了: l [ J l l 不可能选择粗放型产业 结构 , 而灾后重建标杆 、 抗震精神标志 、 羌族文化聚集地和文化遗产载体等多
1 . 2北川 产 业发展 路 径 的 可能性
: l l 1 , J l l 新县 城模 式 固然 能 在一 定程 度上 满 足灾 后 重建 的 刚性 诉 求 , 然 而 新 城作为一座异地重建的城市 , 短期内拔地而起 , 缺乏时间积淀, 因此在社会 、 人 文等 方 面还 有很 长 的路 要走 。
建筑理论与设计
“ 现代 文化遗产 " 目标指导 下的. - I t ; I l l 特 色旅游发展探讨
及 佳
Hale Waihona Puke ! 里 ! ! ! ! :


作为2 0 0 8 年“ 5 ・ 1 2 ” 特大地震的重灾 区之一和我国唯一的羌族 自治县 , 北 族 文化活动未形成强烈 的旅游体验, 而援建所造成的“ 快速城镇化” 若控制 川新老县城建设利用是一场由国家支持、 地方援建 、 规 划院提供全程技术服 不 当 、 也 易 对 文脉 延 续 造 成 不 可挽 回 的 冲击 。其 次 是 “ 看不 见 的手 ” 对 有 序 务 的系 列工 程 。 无 论 从环 境 景观 、 纪念 意 义和 规划 协作 等 方 面 , 对其 他 小城 镇 规划的反馈作用 。当: l  ̄ l J l I 步人 “ 后重建时代” , 许多社会 和市场行为不能再 的建设模式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l J 。 由规 划 强行 控 制 , 那 么 这 些 方 面 的 问题 则 要 通 过 政 策导 引 和 自发 调 节 不 断

文旅融合背景下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

文旅融合背景下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边境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环境面临较大的压力。为确保 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制定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政策,确保在开发过程中不破坏生态环境;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环境问题;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01
02
0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当地居民参 与环保行动。
生态环保价值
文旅融合强调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保护 ,有利于维护边境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 产。
02
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 源现状
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点
类型
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节庆 活动、传统手工艺品等。
特点
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历史性和民族性,是边境地区重要的 旅游资源。
文旅融合背景下边境地区民 族文化旅游保护性开发
2023-11-06
目录
• 文旅融合背景介绍 • 边境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 保护性开发的必要性与策略 • 案例分析与实践 •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结论与建议
01
文旅融合背景介绍
文旅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文旅融合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产物,旨在推动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
生态化与可持续化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节 能环保技术,打造低碳、可 持续的旅游环境。
个性化与定制化
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提供 个性化的旅游服务和产品, 提高客户满意度。
国际化与合作化
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合作 ,引进国际先进的旅游开发 和管理经验,推动边境地区 民族文化旅游走向世界。
06
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回顾

北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析

北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探析

玉皇 山、 千佛 山、 药王谷等 , 但由于缺 乏对 自身优势的
正确认 识 , 这些景 区的经营模式 、 提供的产 品和 服务
与县外其它旅游景 点并无 多大差别 , 并没有异质性 的
呈现—— 羌文 化 , 以这些产 品并没有在全 国形成轰 所
动 性 的 效应 。
文化素 质提 出了较高的要求 。 旅游者 不仅可从璀璨 的
Hale Waihona Puke 项 目, 从而提 升; Jl 游的档次 , 大; J 旅游 的影 ]l L 旅 扩 ll Ll 响, 拉动 北川 经济的发 展。 苏先 智等人通 过对; J ll lI  ̄
小寨子沟旅 游现状的微观 考察认为 应注意应集 中投
资, 科学规 划 , 打造 品牌 , 加强 社区参 与。 王金玲认 为景 区的经营理念 、 服务水平严重影响着; J旅游的 Il Ll 形象 , 制约着 ̄ Jl ]l L 旅游业的发展壮大。 我们认 为以上观 点虽揭示 了 ̄ J 旅游业 中存在 Lt l 的诸 多问题 , 但还没有触及问题 的实质。 lJ而言 , 对; l  ̄l 制约 旅游业可持续 发展的根本 原因是 已开发 的旅 游 产 品缺乏独具 一格的特 色, 特色是景 区的生命。 而 诚 然 ,5 1” “ ・2 地震 以后 , 地震 废墟遗址 及其相关的衍 生
旅游开发的核心产品 , 着力打造 以地震 为主题的旅游
北 川还是全 国唯 一的 羌族 自治县 , 文化 古老而神 羌
秘。 然而 , 长期 以来 ,k l ; Jl I 的旅游业却始终处于较低的
发展水平 , 旅游对 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 。 数据显示 , 地 震前 的2 0 0 6年 ,l l 年接 待游客3 .7 人次 , ;, l lJ全 ' 89 万 实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

北川新县城羌族文化景观的选择与建构作者:郭依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地震后重建的北川县城融入了许多“典型”的羌族式景观,如对禹的崇拜及羌族民族服装的展示,他们经过被选择和建构在北川新县城中作为传统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向外界展示,这种选择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而这个不断构建其形态的过程则不断的为其意义呈现提供动态说明。

关键词:北川羌族;景观展示;建构传统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在2008年的地震之后,北川被异地重建于距离原址20余公里处的安县安昌镇东南2公里的板凳桥。

新的北川县城在建造中突出了很多景观,如“巴拿恰”商业街、羌居式的建筑、禹王桥等。

有人说新的北川是“羌味十足,一羌到底”,认为北川俨然已成为一个代表羌族文化、展示羌族传统的场域。

一切都像人们展示了一个有着鲜明特征和悠远流传的传统的民族——羌族。

而在现在北川新县城中所突出的景观中,有一些是从别处将文化符号移植过来或是吸收各种元素整合而成的新的景观。

在本文意在探讨北川新县城中是为何选择以及如何建构景观以突出其羌族特色的。

一.大禹崇拜的景观展示在新建的北川县城内有着禹王桥和禹王广场等标志性的建筑,他们都将大禹作为符号来加强“禹是羌人的始祖,大禹精神是羌族的精神”这样的观念,同时以此来证明北川县与大禹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地方,是大禹出身地的正宗。

事实上,正如前文所说,新的北川县城是异地重建于板凳桥,这个地方原来是否与大禹有关尚不可考,而据现有资料表明,真正与大禹的传说相关的另有其地。

在北川自治县虾辖有一个叫做禹里的地方,这里是原来的北川县城所在之处,在这里原修有大禹纪念馆和塑像,据当地人讲述,此乃大禹出生的地方,有关此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孟子》中的“禹生于石纽,西夷人也”,这就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官方的文本资料。

北川境内也确有石纽山,说北川是大禹的降生之地似也不是空穴来风。

虽然北川羌人自称是禹的后代,但对于大禹的祭祀,他们却并不是最先便有体现的。

北川非遗工作总结报告

北川非遗工作总结报告

一、工作背景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北川作为羌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深入挖掘和传承羌族文化,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我单位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

现将近年来非遗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成效1. 传承人队伍建设我单位高度重视传承人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开展传承人培训、交流、评选等活动。

目前,北川共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4名,为羌族非遗传承提供了有力保障。

2. 非遗项目保护北川拥有羌年、羌绣、羌族水磨漆艺等国家级、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8项。

我单位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开展项目申报、举办展览等活动,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3. 非遗传播推广为弘扬羌族文化,我单位积极开展非遗传播推广工作。

通过举办羌族文化节、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羌族文化。

4. 非遗产业培育我单位积极探索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非遗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相结合。

目前,北川已建成近10个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基地,为游客提供羌族非遗体验项目,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5. 非遗法制建设我单位加强非遗法制建设,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

积极开展非遗法律法规宣传,提高全民非遗保护意识。

三、存在问题1. 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

2. 非遗项目保护资金投入不足,项目保护力度有待加强。

3. 非遗传播推广力度不够,羌族文化知名度有待提高。

4. 非遗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产业规模较小。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1.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年轻传承人。

2. 加大非遗项目保护资金投入,提高项目保护力度。

3. 深化非遗传播推广,提高羌族文化知名度。

4. 推动非遗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非遗产业规模。

5. 加强非遗法制建设,完善非遗保护政策法规。

总之,北川非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将以此次总结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方法,为推动北川非遗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而努力。

羌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羌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羌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阿坝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蒋学婷摘要: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是中国四大羌族聚居县,有浓郁的羌族文化积淀,因此吸引了很多的外来游客。

但是,对于羌族地区的整个旅游业来说,羌文化的发掘呈现的都是一种展演模式,没有把羌族内在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深度旅游体验中。

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深入羌族群体了解羌文化的本质和实质,改变旅游业中浮于表面的方式,把羌文化的内涵融入在旅游行业中,因此我们应该打造一个具有参与感、体验式的旅游模式,实现既提升游客精神文化的体验感,也实现羌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羌文化;旅游;羌族地区;旅游资源旅游业与文化相辅相成,民族传统文化是最能吸引大批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

羌文化在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的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模扩大,吸引的外来游客逐年增多,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日益增加,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并存。

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羌文化很多都只是处于一个静态的展演模式,只是浮于表面的形式化、格式化,没有体现出羌文化真正的意义。

一、羌族地区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在中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中,羌族文化可以算独具一格,但汶川5.12大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几个县却为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羌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创伤,如在“5.12”地震中北川老县城所在地——曲山镇,在地震中受灾特别严重,80%的建筑物垮塌,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惨重,[1]大量的羌族文物和文史资料遗失和毁坏,羌族地区的地形地貌受到破坏,更遗憾的是很多羌族文化的研究者和传承者也在这次大地震中罹难,这些都使羌文化的传承与维护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出于地方区域性经济重建和发展的需要、传承保护羌族传统民族历史文化和做大发扬羌文化的目的,各级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对羌族文化的保护,也鼓励将羌文化融入到旅游行业中,让羌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体现出它更大的意义,以至于让羌族地域经济社会得到久远的发展。

北川羌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北川羌文化传播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羌是我 国最古老 的少数 民族之一,北川 I 县作为我 国唯一 的羌族 自治县 ,羌文化在这里保存 最为集中 、最为丰 富,羌 文物在这里保存最 多。打造 了一个北川羌族文化生态保护 实 验 区 , 修 复 严 重 受 损 的羌 族 文 物 , 抢 救 灾 区 文 物 、文 化 典 籍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 民间文化数据库 ,编写羌族文化 普 及读本。实验 区的主要地域 为关 内北川漩坪 以上乡镇。 ( 二 )北川羌文化旅游现状 的劣 势 1 . 北川文化资源缺乏系统化和内生能力 北川文化 资源丰 富,都具有鲜 明的个性 ,但是 ,众 多的 特色文化资源都 是一个个 小的单点 ,没有形成方 向、空间、 意象等相近 的网络和集群 ,没有形成文化产业链 ,因此 ,难 以产生 内生力量,难以实现 空间的生产力 。 2 . 北川文化产业没有龙头和市场 北』 I i 文化 资源得 到 了专家 、学者 、政府 、社会 的认可 , 但是 ,没有最 具影响力创意文化作为龙头文化来支撑 、来带 动 ,所有 的文化 都是 静态 的,活态化程度低 ,因此 , 自然得 不到市场 的认可,没有市场 , 自然不能带来人流 、物 流、资 金流 ,更不能将文化产业化、商品化 、货 币化 遇 “ 5 ・ 1 2 ”地震对北川 1 人 民是一场浩劫 ,但 却让北川 I 一下 子 成 为 全 球 人 人 皆知 、 人 人 关注 的地 方 。 同 时地 震 后 出现 的具 有 全 球 垄 断性 的地 震 城 市 废 墟 遗 址 资源及堰塞湖等 其他 的旅游资源 ,也 为北 川打造 新的地震观 光市场创造 了非常好的机遇。



t : 1 J I 羌文化与旅游 产业的融合
( 一 )羌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 的效 果性 羌文化与旅游产业 的融合易于打造文化旅游 的品牌 ,旅 游 资源 中的大 禹故里 主打 的是禹羌文化与 自然 风景 的结合 , 产 品中既有浓郁 的文化底 蕴也有令人神往 的风 景:美丽如画 的猿王洞有着羌族特有 的情人桥 、羌族碉楼等文化景 点等 。 文化 与旅 游 资源 的结合 能够 使 效果达 到更 佳 ,对 于北 川 I ,其 拥有 独特 的文 化底 蕴与 丰 富的旅游 资源 ,加 强羌 文 化 与旅 游产业的融合更 易打造旅游品牌 ,创造 更大的经济收 入 ,吸 引更 多的投 资,加速北 川的经济发展 。 ( 二 )羌文化与旅游 产业融合 的必要 陛 旅游产业是北 川 I 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 部分,加大旅游产 业 发展能够加快经济 发展速度 。北川 I 作 为全国唯一 的一个羌 族 自治县,拥有独一 无二的羌族文化与丰 富的旅游资源 。在 其 旅游线路 中猿 王洞—— 大 禹故里——小寨 子沟都是典型 的 文化旅游 ,其包含独特 的羌文化拥有美丽 的景色 ,文化 与景 点的融合是北川 I 旅游 的主打品牌 。而文化 与旅 游的融合使得 旅 游景点的效果产 生最大化 ,吸 引更 多的游客 ,产生 品牌效 应 。北川羌文化与旅 游产业 的融合是必要的,也是重要 的。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与北川重建规划保护利用【摘要】羌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简单的阐述了羌族民居文化传承,及对建筑文化的巨大影响,这种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从建筑风貌,到建筑组群布局。

作为唯一羌族聚居地,北川县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破环严重,如何保护羌族传统民居建筑,如何传承建筑文化,使得羌族传统民居焕发新的生机,本文进行了探索式的阐释。

【关键字】羌族民居,文化,风貌,北川,布局1 羌族民居分布1.1 羌族民居概况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古老而优秀的民族之一, 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汉羌族自治县境内, 有一部分居住在汉川、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等地。

羌族传统民居建筑起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5000 多年的传承发展至今,目前现存的羌族传统民居的建筑选址、村寨布局以及空间形式等方面,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古风遗韵,是古建筑研究的活化石。

1.2 汶川地震中的羌族民居在“5.12”大地震中,羌族传统民居地处龙门山断裂带,本次地震释放能量大烈度高,致使羌族传统民居不能承受经如此大的冲击破坏。

羌族传统民居地地处龙门山构造带,主要有三条断裂带穿越该地区,很多珍贵的建筑在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 羌族民居建筑文化2.1 羌族聚落历史文化羌人在石器时代已经在青康藏高原繁衍,发展出当时较先进的畜牧业和农业,并逐渐向中原地区迁徙。

秦汉时期的政治迁徙,导致部分羌人沿着岷江流域的西南民族走廊南迁。

岷江上游的羌族保留下来延续至今,并仍沿袭着许多相当古老的原始羌民族传统。

交通的不便使外界对他们的迁徙、演变、生活缺乏完整的了解。

2.2 羌族建筑风貌羌民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建造石砌房屋,特别是防御性的高大碉楼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而这种建筑形式在近二千年中一直得到较为完整的保留。

由于缺乏规范的集权管理,羌族文化,也包括民居建筑保持着原始、纯正的古朴面貌和随意性,成为研究汉族、藏族和其他众多与其有关的民族建筑的宝贵依据。

2024年浅析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024年浅析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2024年浅析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羌族,作为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反映了羌族人民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羌族民俗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羌族民俗文化概述羌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

羌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语言、服饰、饮食、建筑、节庆、歌舞、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例如,羌族的服饰以其独特的色彩和图案著称,体现了羌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羌族的节庆活动如“祭山会”、“火把节”等,更是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民族风情。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是羌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保护现状与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羌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使得许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减弱,羌族民俗文化的传承面临断层的危险。

另一方面,羌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和文化人才,使得文化保护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对羌族民俗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一些传统节庆活动被商业化利用,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

三、保护措施与实施路径针对羌族民俗文化面临的保护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和实施路径。

首先,加强对羌族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其次,建立健全文化保护机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文化保护提供制度保障。

同时,加大对羌族聚居地区的资金投入,支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人才培养。

此外,推动羌族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途径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还需积极探索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

试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羌年为例

试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羌年为例

442014年11月下半月刊旅游管理研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在消失,羌民族是众多少数民族中极具特色的一支,但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羌民族文化受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其中羌年更被列入了《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引起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种“羌文化”抢救热潮。

一、羌年的基本概况和(一)羌年的基本概况。

羌年,俗称羌历年,羌语叫“日美吉”,也有“丰收节”“过小年”等名称,是羌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主要以庆祝丰收和还愿为内容,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举行盛大庆典,节日持续三至五天,尤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北川县的羌族为甚。

节日期间,全寨子的村民都要来参加庆祝仪式,在释比 的引领下上山祭祀还愿,祈求丰收,下山后各家进行敬神仪式,之后家人们一起吃团圆饭、跳锅庄、喝咂酒,而亲朋好友在节日期间也要相互祝贺,相互迎请,十分热闹。

二、羌年习俗的演变羌年——为羌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人类社会独特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羌民族长期的心理认同和沉淀,在羌民族心中形成了“我们感”。

然而,这种“我们感”在与“他者”的你来我往之中,传统的文化模式正悄然发生了变化。

为了研究所需,本人于2013年1月前往汶川县、茂县和北川县进行了田野调查。

以下按照年龄段划分为三部分,通过对比分析、提炼,选取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访谈,概述如下:(一)祖辈过羌年的习俗。

通过采访汶川县映秀镇的一位羌族老奶奶,大致了解到,老一辈羌民过羌年前家家户户就要打扫房屋,添置新衣服,就像汉族人民过新年一样采购年货,过年当天早上,每家每户要将自己家里的牛羊赶到田地里,在这一天即便是牲畜吃了田里的庄稼也不用赔偿,在羌年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祭祀活动,由端公宰牛羊来祭祀天神,有些寨子还要祭祀地神,祭祀结束后,端公还要进行跳神,跳神完成之后由每家的代表围坐在一起吃煮熟的羊杂羊肉,在所有的祭祀活动完成之后,就将剩下的牛羊肉分发给每家每户带回去享用,在傍晚的时候,大家聚集在坝子里由老人领唱庆祝歌,围着篝火跳莎朗、锅庄,喝咂酒。

羌族文化研究

羌族文化研究

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现状与困境————————四川阿坝羌族自治洲文化调查姓名陈骏云学号09011052院系(部所)法学院专业法学任课教师完成日期2010年8月14 日四川羌族特色民族文化摘要:羌族是我们四川省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现有人口19.8万人。

羌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

羌族文化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他们具有独特的历史民族文化,具有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惯和最具特色的食物、习俗、服饰、歌舞等。

关键词:阿坝州羌族历史习俗歌舞发展现状一、羌族历史发展羌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历史中悠久的民族之一,秦汉以来,古代羌人中的冉、龙部落就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是最大的羌族聚居区,据1990年人口普查公布,羌族人口为198252人。

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

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

其族源可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

秦汉以来,古代羌人的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一带。

唐时,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汉族。

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来的一支,现在有人口19.8万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北川、黑水等地,为四川省独有的民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民。

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夏代始祖大禹都是羌人,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羌人中的一支约在春秋、战国时从甘肃、青海地区络绎迁居于岷江上游一带生息繁衍,与当地居民相融合,逐渐形成为今日的羌族。

羌族与中央王朝的关系由来已久,除汉朝在岷江上游设置汶山郡外,从隋到宋都设过羁縻州。

元明推行土司制度,清朝实施“改土归流”,经过改土归流,羌族的土司制度基本废除,羌族社会发展到封建地主社会。

羌族富有革命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研究摘要: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羌族文化是北川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对北川来说是极其珍贵和重要的资源,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北川旅游产业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

当前北川在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羌族文化资源优势对北川旅游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北川;羌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北川,是大禹故里,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也是我国的革命老区之一,北川区位优势独特,境内山川秀美,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丰富;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拥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当前北川在推进羌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更好地挖掘北川民族文化资源、凸显民族文化特色、整合各种资源优势,推动北川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推动北川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北川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各个地区或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必要途径。

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是北川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在北川县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9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亿元,增长9.1%。

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25%、30.7%、44.3%[1]。

由此可见,在北川的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增加值最多、增长率最高、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而作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性产业,旅游产业在北川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数据显示,2013年北川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45.84万人次,比2012年同期增长42.5%;实现旅游收入15.04亿元,比2012年同期增长69%[2] ,可见北川旅游产业增长迅速。

二、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文化资源(一)旅游资源丰富北川旅游资源丰富,是羌族文化旅游走廊、大龙门山旅游试验区和九环线、汶川地震遗址参观线三条精品线路的重要交汇处。

目前北川已经拥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中国传统村落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1]。

北川境内旅游景点众多,其中北川羌城旅游区是国家5A旅游景区,由中国羌城――永昌、“5?12”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新县城景观轴(巴拿恰商业步行街、禹王桥、抗震纪念园)、吉娜羌寨等高品质旅游景点组成,总面积6.01平方公里[3]。

北川药王谷风景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西羌九皇山猿王洞是4A旅游景区,药王谷旅游度假区是我国第一个以中医药养生为主题的山地旅游度假区;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已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是中宣部命名的国家级“三基地一窗口”;北川新县城以打造国际旅游小城镇为目标,是羌族文化、大爱文化形象展示地。

(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民族地区旅游已成为当前的旅游热点之一。

民族地区的人文传统、风情习俗和文化源流的独特性与丰富性,成为游客们不远千里造访的重要原因。

北川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包括羌、藏、回、苗、壮、土家、满、黎、维吾尔、基诺、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5%,其中羌族人口77 240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9%[4]。

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羌族是我国西南的一个古老民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悠久的历史赋予羌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羌族至今保留着相对浓郁的羌族风情,体现在民居建筑、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间传统体育、民族特色美食、民族工艺、婚丧习俗、宗教文化、民间传说等各方面。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北川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的基础。

(三)独特的“禹羌文化资源”北川是大禹故里,据史籍记载,北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中国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夏王朝的创立者、治水英雄大禹的降生之地。

自古以来,北川先民视石纽山为神圣之地,唐代以前,北川县境就建有众多的大禹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大禹诞辰举行祭祀活动。

至今在北川禹里乡流传着大禹故里、禹穴等神话传说,尤其是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大禹诞日,境内有关大禹的庙会活动规模宏大,长盛不衰,故北川拥有“大禹文化之乡”美誉。

1991年落成于禹里(原县城治城)的仿古建筑大禹纪念馆,已成为人们凭吊大禹功绩、缅怀大禹精神的重要场所。

(四)科技文化资源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我国唯一科技城,是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绵阳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 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8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2万[5]。

绵阳突出的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是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支撑力。

北川是绵阳重要的三网融合示范基地,北川羌城旅游区是绵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启动区,在绵阳文化、科技、旅游发展大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北川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一)生态环境良好北川全县皆为山区,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属于北亚热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资源丰富,境内污染小。

北川春天温暖,夏无酷热,秋天凉爽,冬无严寒,负氧离子浓度高,相对湿度、风速、日照全年都适合养生,北川成为中国康乐型气候最好的地区之一,堪称“东方达沃斯”。

北川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

(二)区位优势明显北川羌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隶属绵阳市,北川东邻江油,南接安县,西靠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北连阿坝州松潘县和绵阳市平武县,是进入四川羌区的重要通道。

北川作为绵阳通往茂县、平武之间的重要节点,其特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北川西北重要枢纽的地位。

(三)交通便利北川距绵阳南郊机场40公里,距绵阳火车客站30公里,距省会成都125公里[6]。

随着成绵高速复线、绵遂高速和成绵乐客运专线、绵九高速的建成,北川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优势日渐凸显。

北川融入大成都两小时经济圈及成德绵黄金走廊范围,将为北川文化旅游产业带来巨大商机。

四、当前北川羌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中存在问题及策略分析(一)羌族文化品牌知名度低汶川地震之后,北川作为地震重灾区的知名度较高,但北川作为羌族自治县、羌族聚居区的知名度并不高,羌族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并不高。

纪录片或影视剧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影响力方面有突出作用,成功的纪录片或影视剧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城市或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城市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有展示羌族文化的首部电影,2007年网络红人羌族姑娘天仙妹妹拍摄的影片《尔玛的婚礼》。

由于宣传和推广方面的原因,目前这部影片的知名度不高,对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视频、微视频等新媒体,推广影片,以提升羌族文化的知名度。

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北川旅游,体验羌族风情,感受羌族文化。

针对北川羌城旅游区尚未成为知名旅游品牌,需要实施品牌战略,具体而言可以聘请2005年走红的网络红人――羌族姑娘天仙妹妹担任北川羌城旅游区的形象代言人,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和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羌族演艺产业水平有待提升北川民族歌舞资源丰富,目前北川共有3台表现羌族文化的剧目《大北川》《羌风》《羌魂》,但与民族演艺产业品牌《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等相比,《大北川》《羌风》《羌魂》的其知名度还不够高,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九寨沟民族演艺产业堪称国内的成功案例,九寨沟民族演艺产业的发展助推九寨沟由“卖景点”为主向“卖景点”加“卖文化”并存的旅游经营模式转变,迸发出1+1>2的倍数效应。

随着九寨沟演艺产业的发展,旅游消费者在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白天观风景,晚上赏歌舞”已成为一种习惯。

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1月底,九寨沟藏羌演艺集群今年已接待中外游客74万人次,实现税收500万元,产值达1.11亿元[7]。

九寨沟民族演艺产业的成功经验能够为北川演艺产业提供启示。

针对当前北川民族演艺业的现状,需要全力打造1~2台标志性文艺精品舞台节(剧)目,使其成为精品节目,把北川打造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羌族歌舞基地、歌舞平台。

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对外开放战略,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让羌族歌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北川,了解羌族歌舞、羌族文化,提高北川文化演艺业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还应考虑“民族+演艺+影视”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北川的羌族资源优势,将羌族演艺业和羌族影视产业融合发展,创作反映北川羌族文化特色和魅力的影视艺术作品。

成功的影视作品,不但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提高旅游地知名度、美誉度方面发挥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投入影视文化产业是开发民族歌舞文化产品、发展民族旅游产业的一条新路。

(三)羌绣品牌需要进一步打造民族手工业与民族旅游产业密切相关。

羌绣是北川羌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是羌族服饰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很强的装饰性,具有浓郁的羌族风情,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是羌族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8年汶川地震后,羌绣被选中为羌族传统文化的代表,羌绣开始逐步商品化、产业化。

2011年《汶川羌秀标准》出台;2012年汶川羌绣被评上“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目前羌绣已经成为北川的一项产业,但比起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和苏绣,羌绣的知名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应对羌绣进行多途径、深层次、全方位、全媒体、立体化的宣传推广模式,举办大型赛事活动,进行事件营销,如全国羌绣大赛、羌绣作品展览、羌绣文化论坛等,进一步提升羌绣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促进羌绣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北川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除此之外,可以按照“文化+创意+科学+旅游”的模式,打造以羌绣为特色的中国刺绣文化博物馆群落,建成包括羌绣文化研发中心、创意设计、艺术技能培训、传习体验、刺绣工坊,民族服饰等开放式加工区、会展中心,以及艺术家村为一体的特色园区,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创意设计企业、团队、个人长期在此研究、培训、交流、展示,以及艺术家在此居住、写生、创作。

(四)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结合,可促进文化传承保护,有利于文化价值提升,推动文化资源保护和优化,使文化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而旅游文化演出借由文化创意产业来驱动,对环境破坏最少,产生的效益辐射范围却最大,是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互动融合的最佳经济模式。

行业内公认,文化演出直接受益与其对周边相关产业带动效益的比率为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