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合集下载

方剂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方剂学ppt课件

方剂学ppt课件
• 《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方解

《方剂学》方解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的组方、配伍和应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中医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方剂的分类、方剂的方义学、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等各个角度对方剂学进行。

方剂的分类方剂是根据临床需求,根据证候特点、药物属性、方剂的应用方式等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起来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种类繁多,能够分为方剂、散剂、丸剂、煎剂、炮制剂等几种类型。

其中,丸剂是将药粉用药材作为基材制成的药物,煎剂是在中药煎煮器中煮煎制成的药物。

炮制剂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另外,还有根据剂型、功效、用药方式等要素对方剂进行分分类。

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服方剂、外用方剂、注射剂等类型。

根据功效不同,方剂可分为解表汗剂、清热剂、补气益肺剂、化痰止咳剂、润肠通便剂、止血剂等多种类型。

根据使用药物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剂、复方药方剂等类型。

方剂的方义学方义学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方剂的适应证、治疗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

方剂的成方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组配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的成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证候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组配,达到治疗作用。

如解表剂用于感冒、风热、伤寒等表证,清热剂用于热毒、热病等证候。

根据药性配伍方剂应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等特性进行配伍,而不是随意组配。

如阴阳药物、寒热药物等不应随意搭配,需进行药物调和。

根据用药数量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用药量的调整。

根据用药时间配伍方剂的用药时间要根据证候的轻重、疾病进展情况等进行调整。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是指在组成方剂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达到方剂的有效组合。

方剂的配伍不仅是药物性质配伍,而且还涉及药物制法、用量、用法等。

方剂学总结

方剂学总结

一、解表剂1.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2.适用范围: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兼见表证者3.分类:(1)辛温解表(2)辛凉解表(3)扶正解表4.注意事项:(1)辨清病证性质,适当遣药组方(2)把握煎服方法,利于发汗驱邪(3)解表取汗标准,以遍身微汗为佳(4)权衡表里轻重,治疗主从有序(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炙甘草3g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开腠透营,发汗解表之功益彰;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利肺平喘之效更甚。

2、桂枝汤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3g(12枚)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配伍特点:一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二是既能辛甘化阳,又能酸甘化阴,阴阳并补(气津同补),调和营卫。

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9g 防风9g 苍术9g 细辛3g 川芎6g 香白芷6g 生地黄6g 黄芩6g 甘草6g用法:水煎温服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配伍特点:一是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合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二是药备六经,通治四时,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4、香苏散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120g 炙甘草30g陈皮60g(不去白)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特点:解表与理气化湿并举,宣肺与疏肝醒脾共行,祛风散寒,调气活血,药性平和5、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炙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用法:水煎,温服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开始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其中包括外科和皮肤科方剂,共有283首方,使用了242种药物,并记载了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以及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这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开始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方剂,包括汤、饮、膏、丸、丹、酒、醴等剂型。

该书提出了方剂分类的“七方”说,以及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提出了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___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是___,该书辨证论治,方剂中融合了理论、法则、方剂和药物。

书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配伍严密,药物种类达到270多味,方剂共有323首,剂型丰富,煎服有一定的规范。

该书的疗效卓著,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注重实用,理论稍显薄弱。

《肘后备急方》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收录了510首单方和494首复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该书论述简要,所载药方都经过试验。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剂书籍。

《千金方》是其中之一,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7500多首方剂,其中首要关注妇儿病症,还有专辑的“食治”卷以及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是另一部重要的方剂书籍,收录了6800多首方剂,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整理了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先是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收录的方剂经过确切有效的验证并实际应用,详细列出了主治和组成,还详述了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其次是专科方书的问世,《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此外,方论专著也开始出现,《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的专著,___四大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剂学考点梳理

方剂学考点梳理

方剂学考点梳理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科学。

2治法:将四诊所得到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判断确定证候之后所拟定的具体治疗措施3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辩证统一(治法是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4治法特点:1两个层次(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治疗方法;根据具体证候确立具体治法);2多体系(脏腑辨证-宣肺止咳,和胃降逆;六经辨证-和解少阳,内泻阳明热结;卫气营血辨证-清营凉血;三焦辨证-宣上,畅中,治下)5常用治法:程氏八法《医学心语》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治疗表证(麻疹、疮疡、疟疾、痢疾水肿在身半以上吐法:通过药物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其高者,引而越之”和法: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齐亢厉之谓和消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6方剂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伤寒明理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并将内经中的重改为复2按功用分类: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3按治法分类:程式八法7方剂组成原则: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生姜制半夏之毒)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吴茱萸)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1引经药:即能饮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8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方剂的剂型:1汤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根据病情加减使用2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3丸剂:吸收缓慢,药效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解表剂9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10适应范围:治疗表证,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11使用注意:不宜久煎,以便身持续微汗为佳。

方剂学目录

方剂学目录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2.桂枝汤:3.九味羌活汤4.小青龙汤:5.止嗽散:第二节辛凉解表6.银翘散:7.桑菊饮: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9.柴葛解肌汤:10.升麻葛根汤:第三节扶正解表11.败毒散:12.加减葳蕤汤:13.再造散: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1.大承气汤:2.大黄牡丹汤:第二节温下3.大黄附子汤:4.温脾汤:5.三物备急丸:第三节润下6.麻子仁丸:7.五仁丸:8.济川煎:第四节逐水9.十枣汤:10.舟车丸:第五节攻补兼施11.黄龙汤:12.增液承气汤: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2.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3.四逆散:4.逍遥散:5.痛泻要方:第三节调和肠胃6.半夏泻心汤:第四节表里双解7.大柴胡汤:8.防风通圣散:9.葛根黄芩黄连汤: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3.清营汤:4.犀角地黄汤:第三节清热解毒5.黄连解毒汤:6.普济消毒饮:7.仙方活命饮:8.凉膈散:第四节清脏腑热9.导赤散:10.龙胆泻肝汤:11.左金丸:12.泻白散:13.苇茎汤:14.清胃散:15.玉女煎:16.白头翁汤:17.芍药汤:第五节清热祛暑18.新加香薷饮:19.六一散:20.清暑益气汤:第六节清虚热21.青蒿鳖甲汤:22.清骨散:23.当归六黄汤: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2.小建中汤:3.吴茱萸汤:第二节回阳救逆4.四逆汤:5.回阳救急汤:第三节温经散寒6.当归四逆汤:7.黄芪桂枝五物汤:8.阳和汤: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1.四君子汤:2. 参苓白术散:3.补中益气汤:4.生脉散:5.玉屏风散:6.人参蛤蚧散:第二节补血7.四物汤:8.当归补血汤:9.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双补10.八珍汤:11.炙甘草汤:第四节补阴12.六味地黄丸:13.左归丸:14.大补阴丸:15.一贯煎:16.益胃汤:17.七宝美髯丹:第五节补阳18.肾气丸:19.右归丸:第六节阴阳双补20.地黄饮子:21.归鹿二仙胶: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1.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2.九仙散:第三节涩肠固脱3.真人养脏汤:4.四神丸:5.桃花汤:6.固经汤:第四节涩精止遗7.金锁固经丸:8.桑螵蛸散:第五节固崩止带9.固冲汤:10.完带汤:11.易黄汤:1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2.磁朱丸:第二节补养安神3.天王补心丹:4.酸枣仁汤:5.甘麦大枣汤:第九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1.安宫牛黄丸:2.紫雪:3.至宝丹:4.小儿回春丹:第二节温开5.苏合香丸:6.紫金锭:第十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1.越鞠丸:2.柴胡疏肝散:3.半夏厚朴汤:4.金铃子散:5.瓜蒌泻白白酒汤:6.厚朴温中汤:7.天台乌药散:8.橘核丸:第二节降气9.苏子降气汤:10.定喘汤:11.旋覆代赭汤:12.丁香柿蒂汤:13.橘皮竹茹汤:第十一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2.血府逐瘀汤:3.补阳还五汤:4.复元活血汤:5.丹参饮:6.失笑散:7.温经汤:第二节止血8.十灰散:9.四生丸:10.咳血方:11.小蓟饮子:12.槐花散:13.黄土汤:第十二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2.大秦艽汤:3.小活络丹:4.牵正散:5.玉真散:6.消风散:第二节平息内风7.羚角钩藤汤:8.镇肝熄风汤:9.大定风珠:第十三章治燥剂第一节清宣外燥1.杏苏散:2.桑杏汤:3.清燥救肺汤:第二节滋阴润燥4.麦门冬汤:5.养阴清肺汤:6.百合固金汤:7.增液汤:8.玉液汤:第十四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1.平胃散:2.藿香正气散:第二节清热祛湿3.茵陈蒿汤:4.八正散:5.三仁汤:6.甘露消毒丹:7.二妙散:第三节利水渗湿8.五苓散:9.猪苓汤:10.防己黄芪汤:11.五皮散:第四节温化水湿12.苓桂术甘汤:13.真武汤:14.实脾散:15.萆薢分清饮:第五节祛风胜湿16.羌活渗湿汤:17.独活寄生汤:第十五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1.二陈汤:2.温胆汤:第二节清热化痰3.清气化痰丸:4.小陷胸汤:5.滚痰丸:6.消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7.贝母瓜蒌散:第四节温化寒痰8.苓甘五味姜辛汤:第五节治风化痰9.半夏白术天麻汤:10.定痫丸:第十六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积1.保和丸:2.木香槟榔丸:3.健脾丸:4.枳术丸:第二节消痞行滞5.枳实消痞丸:第十七章驱虫剂1.乌梅丸:2.肥儿丸:3.化虫丸:4.驱绦汤:第十八章涌吐剂1.瓜蒌散:2.急救稀涎散:3.盐汤探吐方:2。

中药学方剂学

中药学方剂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制剂方法和应用效果。

方剂是中药治疗的基本单位,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配方,根据不同病症和体质,通过合理的搭配和制剂,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学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药物学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性功效等方面的知识;药理学则探究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药代动力学则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临床药理学则将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实践,探索其治疗疾病的效果和机制。

中药学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规律。

中医认为,中药方剂的配伍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发挥最佳的疗效。

这些规律包括“四气调和”、“五味调和”、“六腑调和”、“七情调和”等。

其中,“四气调和”指方剂中所用药物的性味要相互协调,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五味调和”则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的五味(辛、甘、酸、苦、咸)要相互补充,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六腑调和”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要能够同时作用于心、肝、脾、肺、肾、胆六腑,以达到全面调理人体机能的目的;“七情调和”则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要能够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达到平衡情绪、舒缓心境的目的。

在制剂方法上,中药学方剂学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工艺和用药方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病症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剂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制剂方法有煎煮法、浸泡法、蒸馏法等。

其中,煎煮法是最常用的制剂方法,通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浸泡法则是将中药材放入酒或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成分溶解于酒或水中,以增强药效;蒸馏法则是将中药材放入蒸馏器内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的药物提取物。

中药学方剂学的应用效果主要通过临床实践得到验证。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评估方剂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方剂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麻杏薏甘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芍药甘草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石膏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紫苑款冬花厚朴麻黄汤:厚朴麻黄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石膏杏仁小麦麻黄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甘草麻黄汤:甘草麻黄半夏麻黄汤:半夏麻黄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白术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桂枝生姜枳实汤:桂枝生姜枳实再造散: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羌活防风川芎人参黄芪附子细辛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牛蒡解肌汤:牛蒡子连翘薄荷荆芥栀子丹皮夏枯草玄参石斛文蛤汤:文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生姜大枣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麻黄附子甘草白术防风生姜桂枝救逆汤: 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龙骨牡蛎蜀漆竹叶汤:竹叶葛根桂枝防风桔梗人参附子生姜大枣甘草九味羌活汤: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新加香薷饮: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芍药甘草止嗽散:紫苑百部白前桔梗荆芥橘红甘草败毒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薄荷川芎人参茯苓生姜甘草参苏饮:苏叶葛根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生姜大枣甘草木香人参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加减葳蕤汤:葳蕤葱淡豆豉白薇大枣桔梗甘草防风通圣散:荆芥防风麻黄薄荷连翘黄芩栀子大黄芒硝石膏滑石桔梗当归白芍川芎白术甘草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银翘散: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淡豆豉桔梗竹叶芦根甘草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薄荷连翘芦根甘草杏苏散:杏仁苏叶桔梗枳壳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前胡生姜大枣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麦冬豆豉栀子皮梨皮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蔓荆子川芎甘草独活寄生汤;独活秦艽防风细辛川芎杜仲牛膝桑寄生十全大补汤去黄芪、白术川芎茶调散:羌活防风细辛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甘草大秦艽汤: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细辛川芎白芷八珍汤石膏黄芩续命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人参桂枝干姜当归川芎千金三黄汤:麻黄细辛独活黄芪黄芪消风散: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苍术苦参木通生地当归胡麻仁石膏知母藿香正气散;藿香半夏陈皮茯苓白术桔梗厚朴大腹皮紫苏白芷生姜大枣甘草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大黄枳实厚朴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宣白承气汤:大黄石膏杏仁栝蒌皮增液承气汤: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导赤承气汤:生地芍药大黄芒硝黄连黄柏黄龙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人参当归甘草新加黄龙汤:大黄芒硝甘草玄参生地麦冬人参当归海参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小陷胸汤:半夏黄连瓜蒌实三物备急丸:大黄干姜巴豆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大黄牡丹汤:大黄芒硝牡丹皮桃仁瓜瓣温脾汤:大黄芒硝甘草附子干姜人参当归济川汤:肉苁蓉当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麻子仁丸:麻仁杏仁芍药大黄枳实厚朴十枣汤:大戟甘遂芫花大枣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外台走马汤:杏仁巴豆厚朴大黄汤:大黄枳实厚朴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黄枳实芍药甘草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桂枝芍药生姜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桂枝干姜栝蒌根牡蛎甘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茯苓桂枝人参大枣牡蛎铅丹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人参半夏半夏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生姜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生姜大枣甘草泻心汤: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芩黄连附子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连汤:半夏干姜桂枝黄连人参甘草黄芩汤:黄芩芍药大枣甘草乌梅丸:乌梅细辛川椒附子干姜桂枝黄连黄柏人参当归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普济消毒饮:黄芩黄连薄荷牛蒡子僵蚕连翘马勃板蓝根玄参桔梗升麻柴胡陈皮清瘟败毒饮:白虎汤去粳米加竹叶犀角地黄汤加玄参黄连解毒汤去黄柏加桔梗连翘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白虎加人参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人参竹叶石膏汤:石膏麦冬半夏竹叶粳米甘草人参石膏汤:麻黄石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豆豉凉膈散:连翘栀子黄芩大黄芒硝薄荷竹叶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甘草清营汤:犀角地黄玄参麦冬金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清宫汤:玄参心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犀角麦冬四妙勇安汤: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导赤散:生地木通竹叶生甘草梢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木通泽泻车前子生地当归清胃散:黄连升麻生地当归丹皮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甘草泻黄散:藿香山栀子仁石膏防风甘草左金丸:黄连吴茱萸苇茎散: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玉女煎:石膏知母熟地麦冬牛膝芍药汤:芍药当归黄芩黄连大黄木香槟榔肉桂甘草白头翁汤: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六一散:滑石甘草益元散:滑石甘草朱砂碧玉散:滑石甘草青黛鸡苏散:滑石甘草薄荷桂苓甘露散:滑石甘草寒水石石膏五苓散清暑益气汤:西瓜翠衣石斛麦冬知母西洋参黄芪粳米甘草清骨散:银柴胡胡黄连秦艽青蒿鳖甲地骨皮知母甘草秦艽鳖甲汤:秦艽青蒿鳖甲地骨皮知母甘草柴胡当归乌梅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当归六黄汤:当归生地熟地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饴糖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通脉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回阳救急汤:附子干姜甘草六君子汤麝香五味子肉桂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大枣甘草当归细辛通草阳和汤;熟地鹿角胶肉桂姜炭白芥子麻黄暖肝煎:小茴香肉桂当归枸杞乌药沉香茯苓乌头汤:乌头蜂蜜麻黄黄芪芍药甘草乌头赤石脂丸:乌头赤石脂附子干姜蜀椒赤丸方: 乌头细辛半夏茯苓大乌头煎:乌头乌头桂枝汤:乌头桂枝汤薏苡附子散:薏苡仁附子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草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生姜大枣甘草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生姜大枣甘草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九痛丸:附子干姜吴茱萸生狼牙巴豆人参头风摩散:大附子盐附子粳米汤:附子半夏大枣粳米甘草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异功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木香砂仁参苓白术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薏苡仁莲子肉扁豆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内补黄芪汤:黄芪人参茯苓甘草麦冬当归白芍川芎生姜大枣归脾汤:人参黄芪甘草白术当归木香酸枣仁龙眼肉茯神远志薯蓣丸:薯蓣熟地当归白芍川芎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桂枝干姜麦冬阿胶柴胡桔梗防风白蔹大枣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胶艾汤:阿胶艾叶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八珍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圣俞汤:生地熟地当归川芎人参黄芪十全大补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黄芪肉桂泰山磐石丸;去肉桂茯苓加续断黄芩砂仁糯米天王补心汤:酸枣仁柏子仁天门冬麦门冬人参丹参玄参生地当归茯苓远志桔梗朱砂五味子养心汤;酸枣仁柏子仁茯苓茯神人参黄芪当归川芎半夏五味子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酸枣仁汤:酸枣仁知母茯苓川芎甘草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猪脊髓一贯煎:生地枸杞沙参麦冬川楝子百合固金汤:生地熟地百合麦冬贝母当归白芍玄参桔梗甘草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百合滑石汤:百合滑石百合鸡子汤:百合鸡子黄百合知母汤:百合知母滑石代赭汤:百合滑石代赭石补肺阿胶汤:阿胶马兜铃牛蒡子糯米杏仁六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杞菊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枸杞菊花麦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麦冬五味子都气汤: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五味子左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龟板胶鹿角胶牛膝枸杞子菟丝子右归丸:熟地山药山茱萸当归鹿角胶杜仲枸杞子菟丝子附子肉桂八味地黄汤: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桂枝济生肾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牛膝车前子十补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鹿茸五味子地黄饮子: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巴戟天肉苁蓉石斛麦冬五味子石菖蒲茯苓远志龟鹿二胶仙:龟板胶鹿角胶人参枸杞子七宝美鬓汤:何首乌茯苓枸杞子菟丝子当归牛膝补骨脂炙甘草汤:生地阿胶麻仁人参麦冬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牡蛎散:黄芪麻黄根牡蛎四神丸: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九仙散:罂粟壳五味子乌梅人参阿胶款冬花桑白皮贝母桔梗真人养脏汤:罂粟壳肉豆蔻柯子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肉桂木香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桑螵蛸散:桑螵蛸龙骨龟板人参当归石菖蒲茯苓远志金锁固精丸;沙苑子莲子莲须芡实煅龙骨煅牡蛎固冲汤:黄芪白术山茱萸白芍煅龙骨煅牡蛎棕榈炭五倍子乌贼骨茜草固经汤:龟板白芍黄芩黄柏椿根皮香附易黄汤:山药芡实白果黄柏车前子朱砂安神丸;黄连朱砂生地当归甘草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越鞠丸:香附川芎栀子苍术神曲逍遥散:柴胡芍药茯苓白术当归甘草痛泻要方:白术芍药陈皮防风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当归散:当归川芎芍药白术黄芪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实芍药香附川芎陈皮完带汤:人参白术山药柴胡白芍苍术车前子荆芥穗陈皮四磨汤:人参槟榔乌药沉香五磨饮子:槟榔乌药沉香木香枳实六磨汤;槟榔乌药沉香木香枳实大黄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枳实消痞汤:枳实厚朴半夏干姜黄连四君子汤麦芽厚朴温中汤:厚朴草豆蔻陈皮木香干姜生姜茯苓良附丸:高良姜香附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天台乌药散:乌药青皮木香高良姜小茴香槟榔川楝子加味乌药散:乌药香附延胡索木香砂仁苏子降气汤:苏子半夏厚朴前胡当归肉桂苏叶生姜大枣定喘汤:麻黄白果半夏杏仁苏子款冬花桑白皮黄芩甘草旋覆代赭汤: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人参生姜大枣甘草橘皮汤:橘皮生姜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旋覆花汤:旋覆花新绛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生地当归白芍川芎桔梗柴胡枳壳牛膝膈下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五灵脂延胡索丹皮乌药香附少腹逐瘀汤:小茴香炮姜当归川芎蒲黄五灵脂大黄蜇虫丸:蛰虫、虻虫、水蛭、蛴螬大黄、桃仁、干漆、白芍黄芩、杏仁桃核承气汤:桃仁桂枝大黄芒硝甘草通窍活血汤: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麝香黄酒老葱大枣复元活血汤:桃仁红花大黄柴胡当归穿山甲天花粉补阳还五汤:桃仁红花地龙黄芪当归白芍川芎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甘草温经汤:吴茱萸桂枝阿胶当归白芍川芎丹皮麦冬半夏人参生姜甘草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桃仁芍药丹皮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丹参饮:丹参檀香砂仁七厘散;血竭红花孩儿茶乳香没药麝香冰片朱砂小金丹:乳香没药麝香当归五灵脂木鳖子地龙白胶香草乌墨炭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小活络丹: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天南星地龙下淤血汤:大黄桃仁蜇虫抵当汤: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十灰散: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草根丹皮棕榈皮大黄栀子四生丸:生荷叶生艾叶生柏叶生地黄咳血方:青黛瓜蒌仁海粉栀子柯子小蓟饮子:小蓟生地当归栀子蒲黄藕节木通滑石甘草梢槐花散:槐花侧柏叶荆芥穗枳壳黄土散:黄土附子白术地黄阿胶黄芩柏叶汤:柏叶干姜艾叶马通汁羚角钩藤汤:羚角钩藤桑叶菊花生地白芍贝母竹茹茯神甘草天麻钩藤汤:天麻钩藤石决明杜仲牛膝桑寄生栀子黄芩益母草夜交藤镇肝息风汤:代赭石牛膝龙骨牡蛎龟板芍药玄参天门冬川楝子茵陈生麦芽大定风珠:龟板鳖甲牡蛎生地白芍麦冬麻仁五味子阿胶鸡子黄甘草三甲复脉汤:龟板鳖甲牡蛎生地白芍麦冬麻仁阿胶甘草清燥救肺汤:桑叶杏仁枇杷叶石膏麦冬阿胶胡麻仁人参甘草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人参大枣粳米甘草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花粉扁豆桑叶甘草养阴清肺汤:玄参生地麦冬白芍丹皮贝母薄荷甘草玉液汤:黄芪人参山药葛根知母天花粉鸡内金五味子益胃汤:生地麦冬沙参玉竹冰糖琼玉膏:生地蜂蜜茯苓人参增液汤:玄参生地麦冬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五积散:苍术白芷陈皮枳壳桔梗当归白芍川芎肉桂茯苓甘草达原饮:厚朴草豆蔻槟榔知母黄芩芍药甘草连朴饮;黄连半夏厚朴石菖蒲芦根栀子豆豉三仁汤: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竹叶通草滑石甘露消毒丹:木通滑石茵陈藿香石菖蒲豆蔻薄荷连翘黄芩射干贝母茵陈蒿汤:茵陈蒿栀子大黄茵陈五苓散: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桑白皮杏仁生姜大枣甘草栀子柏皮汤:栀子黄柏甘草二妙散:黄柏苍术三妙丸;黄柏苍术牛膝四妙丸: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泽泻汤方:泽泻白术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五苓散: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八正散:木通滑石萹蓄瞿麦车前子栀子大黄甘草蒲灰散:蒲黄滑石滑石白鱼散:滑石白鱼乱发茯苓戎盐汤:茯苓白术戎盐葵子茯苓散:葵子茯苓附子汤:附子人参茯苓白术芍药真武汤;附子生姜茯苓白术芍药实脾散:附子干姜茯苓白术木瓜木香厚朴大腹皮草果生姜甘草甘姜苓术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茯苓泽泻散:茯苓泽泻桂枝白术生姜甘草五皮散:生姜皮桑白皮茯苓皮大腹皮陈皮萆薢分清饮:萆薢菖蒲乌药益智仁缩泉丸:乌药山药益智仁皂荚丸:皂荚瓜蒂散:瓜蒂赤小豆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三子养亲汤:白芥子苏子莱菔子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乌梅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竹茹枳实蒿芩清胆汤:青蒿黄芩碧玉散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竹茹枳实茯苓丸:半夏枳壳茯苓芒硝清气化痰丸:胆南星半夏陈皮瓜蒌仁杏仁黄芩枳实滚痰丸:礞石大黄黄芩沉香贝母瓜蒌散:贝母瓜蒌天花粉茯苓橘红桔梗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生姜大枣甘草定痫丸:胆南星半夏竹沥贝母茯苓僵蚕全蝎朱砂琥珀牵正散:禹白附僵蚕全蝎枳术丸: 枳实白术保和丸: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枳实导滞丸:枳实神曲茯苓白术泽泻黄芩黄连大黄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香附青皮陈皮莪术牵牛大黄黄连黄柏葛花解醒汤:葛花木香砂仁青皮陈皮猪苓茯苓泽泻人参白术干姜豆蔻神曲健脾丸:香砂六君子汤去半夏焦三仙肉豆蔻山药黄连赤豆当归汤:赤小豆当归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雄黄蜀椒当归甘草鳖甲煎丸:蜀漆散:蜀漆龙骨云母牡蛎汤:牡蛎麻黄蜀漆甘草候式黑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菊花黄芩桂枝干姜细辛桔梗防风牡蛎矾石风引汤: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滑石石膏龙骨牡蛎大黄干姜桂枝甘草奔豚汤:当归白芍川芎葛根甘李根半夏甘草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白酒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薤白白酒半夏枳实薤白桂枝汤:栝蒌薤白桂枝枳实厚朴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橘枳姜汤:橘皮枳实生姜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栝蒌瞿麦丸:栝蒌瞿麦附子茯苓薯蓣已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大黄木防己汤:木防己桂枝石膏人参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茯苓人参芒硝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防己茯苓汤:防己茯苓桂枝黄芪甘草防己地黄汤:防己地黄桂枝防风甘草大黄矾石汤:大黄硝石黄柏栀子硝石矾石散:硝石矾石栀子豉汤:栀子豆豉栀子大黄汤:栀子豆豉大黄枳实栀子干姜汤:栀子干姜猪膏发煎丸:猪膏乱发黄芪芍桂苦酒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小半夏汤:半夏生姜大半夏汤:半夏白蜜人参半夏麻黄丸:半夏麻黄半夏干姜汤:半夏干姜生姜半夏汤: 半夏生姜汁桔梗汤:桔梗甘草苇茎汤:苇茎薏苡仁桃仁瓜瓣排脓散:枳实桔梗芍药鸡子黄蜘蛛散:蜘蛛桂枝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贝母苦参白术散:白术川芎蜀椒牡蛎枳实芍药散:枳实芍药虎潜丸:三痹汤:木香顺气饮:三物白散:疏凿饮子:二陈平胃散:二阴煎:丁香散:七味白术散:大补元煎:无比山药丸:月华丸:化积丸:石韦散:如金解毒汤:安神定志丸:华盖散:竹茹汤:导痰汤:交泰丸:补肺汤:补肝汤:补天大造丸:连理汤:沉香散:何人饮:启膈散:参附龙牡汤:驻车丸:茜根散:香苏饮:宣痹汤:桃仁红花煎:润肠丸:涤痰汤:消渴方:通幽汤:通瘀煎:黄芪汤:葱豉桔梗汤:膏淋散:蠲痹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