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笔记

七年级语文下《最后一课》笔记

《最后一课》笔记
一、背景与作者
《最后一课》是由法国作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首次发表在1873年。

故事背景设定在普法战争期间,主要描绘了普鲁士军队占领下的小镇居民和学校所发生的一堂法语课。

二、情节概述
小说以小弗朗士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普鲁士军队占领下的小镇上,一所小学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小弗朗士原本经常逃课,但在这最后一课上,他意识到了法语的重要性,认真听讲并深感懊悔。

韩麦尔先生作为法语课的老师,在这最后一课上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怀,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主题与情感
《最后一课》的主题主要涉及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认同和文化传承。

通过描绘普通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反应,都德表达了对民族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小弗朗士的成长和懊悔,以及韩麦尔先生的坚定和勇气,都展现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坚守。

四、写作手法与技巧
都德在《最后一课》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和技巧。

他通过白描、内心独白、讽刺、对比等手法,使得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同时,他运用平实自然的叙述语言,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深入体验小说的情感与主题。

五、思考与启示
读完《最后一课》,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意识到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尊严的象征。

其次,在面对国家危难时刻,我们应该坚定爱国情怀,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

最后,这部小说也启示我们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成为对国家和民族有贡献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解析那天早晨,我很迟才去上学,非常害怕挨老师的训,特别是因为哈墨尔先生已经告诉过我们,他今天要考问分词那一课,而我,连头一个字也不会。

这时,我起了一个念头,想逃学到野外去玩玩。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品味】写了哈墨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天气多么温暖!多么晴朗!白头鸟在林边的鸣叫声不断传来,锯木厂的后面,黎贝尔草地上,普鲁士军队正在操练。

这一切都比那些分词规则更吸引我;但我毕竟还是努力克服了这个念头,很快朝学校跑去。

(①找出两处环境描写,并说出其作用是什么。

)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是体育运动,前者是指军队训练。

)【品味】这里写了小弗朗茨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背景,也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背景。

“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朗茨性格的基点,也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条件。

经过村政府的时候,我看见一些人围在挂着布告牌的铁栅栏前面。

(②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两年来,那些坏消息,吃败仗啦,抽壮丁啦,征用物资啦,还有普鲁土司令部的命令啦,都是在这儿公布的。

我没有停下来,心想:【品味】“坏消息”表现出小弗朗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反抗意识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又有什么事了?”【品味】“又有什么事了?”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这时,正当我跑过广场的时候,带着徒弟在那里看布告的铁匠瓦赫特,朝着我喊道:“小家伙,用不着这么急!你去多晚也不会迟到了!”我以为他是在讽刺我,于是,气喘喘地跑进了哈墨尔先生的小院子。

【品味】小弗朗茨误以为瓦赫特的话是嘲笑,这是伏笔。

)【段析】第一部分:写“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往常,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室里总是一片乱哄哄,街上都听得见,课桌开开关关,大家一起高声诵读,你要专心,就得把耳朵捂起来,老师用大戒尺不停地拍着桌子喊道:【品味】从“总”字看,平常日子上课前喧闹是一惯性的,与下文的“安安静静”形成鲜明对比,为读者留下悬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知识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1、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包括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小弗郎士的变化: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怕老师——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幼稚不懂事——热爱祖国3、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贯穿故事情节、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4.韩麦尔先生:他既是一位法语教师,更是一个用自己的言行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

重点研读最后一部分:(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窗外又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钟声”和“号声”分别意味着什么?钟声意味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意味着德语将代替法语。

(2)、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找出侧面描写老师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作用是: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具有不屈的反抗精神。

侧面描写的句子是:“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

“高大”表现了小弗朗士对老师爱国感情的崇敬,老师伟大的人格感染了他,在小弗朗士的眼中,老师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3)、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惨白”能否换成“苍白”?为什么?脸色惨白的原因是最后一课结束了,他将不能再教法语了,内心十分痛苦。

“惨白”不能换成“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4)、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5)、“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使出全身力量”:倾注他全部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敌人的恨。

“法兰西万岁”: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挚的爱,而且坚信法兰西必胜。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经典短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深刻地展现了被侵略地区人民的悲痛和爱国情感。

以下是关于这篇小说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阿尔丰斯·都德(1840—1897),19 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他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尼姆城,自幼家境贫寒。

都德的作品风格简洁、幽默,富有感情,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为描写对象,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

除了《最后一课》,他的代表作还有《小东西》《磨坊书简》等。

二、故事背景小说以 1870 年普法战争为背景。

当时,法国在战争中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地区给普鲁士。

普鲁士禁止这两个地区的学校再教授法语,而改教德语。

《最后一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三、主要人物1、韩麦尔先生韩麦尔先生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热爱祖国的法语教师。

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想要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表现出了他对法语和祖国的深深眷恋。

韩麦尔先生的形象高大而令人敬佩,他的痛苦和悲愤,以及他在最后一刻表现出的坚定和勇气,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小弗郎士小弗郎士是小说的主人公,他原本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但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他从最初对上课的厌烦,到逐渐意识到法语和祖国的重要性,最终变得懂事、热爱学习。

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通过他的眼睛,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失去祖国语言的痛苦。

四、主题思想1、爱国主义小说的主题之一是爱国主义。

通过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表现,以及镇上人们的悲痛和愤怒,表达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失去祖国语言的权利,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是何等重要。

2、教育的意义小说也强调了教育的意义。

韩麦尔先生的教导让小弗郎士明白了知识的珍贵和学习的重要性。

同时,教育也是传承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教育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精讲素材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精讲素材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惩罚(chéng)祈祷(qí dǎo)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皱边(zhòu)督学(dū)郝叟(hǎo sǒu)膝头(xī)懊悔(ào)萨(sà)钥匙(yào)挟(xié)惨白(cǎn)(2)多音字辨析(3)解词哽:声气阻塞。

赚:获得利润。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诧异:惊奇。

宛转:(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

【重点句子分析】(1)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感情是通过哪些描写表现出来的韩麦尔先生是《最后一课》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

文章主要通过对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外貌描写: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就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语言描写: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描写较多,既有对小弗郎士的耐心教导,又有深深的自责,其中最能体现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是他关于法国语言的一段讲话。

这段文字,韩麦尔先生讲得深刻精当,充满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

动作描写:这主要体现在文章快结束时韩麦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一句。

它是韩麦尔先生爱国激情的迸发和集中体现,是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

(2)上课前后,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上课前,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害怕老师、还很幼稚不懂事的孩子。

上学晚了,因害怕老师,就想“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甚至看到普鲁士军队操练也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可是,当他来到学校,发现了这里不同寻常的情况后,先是感到意外,再是羞愧,后来是吃惊。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

《最后一课》知识点《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居伯特的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法语老师在普鲁士人统治下的阿尔萨斯地区最后一节课的故事,反映了法国人民对于本土文化和母语的热爱,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于人民生活的摧残与改变。

下面是对《最后一课》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总结。

1. 内容概述《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设定在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地点是法国与德国的交界处阿尔萨斯地区。

主人公法语老师穆塞尔执教的小学班级,接受了普鲁士军队的征召,上课的人数越来越少。

在最后一堂课上,穆塞尔没有教法语文法,而是向学生们宣布了阿尔萨斯地区归德的消息,他用法语告诉学生们,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课。

2. 主题与寓意《最后一课》主要表达了以下几个主题和寓意:1) 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小说通过穆塞尔对法国语言和文化的热爱以及学生们对母语的珍视,强调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本土文化的执着。

2) 教育的力量:即使面临战争与征兵的艰难时刻,穆塞尔仍坚守自己的职责,继续为学生们传授知识,体现了教育的伟大与力量。

3) 战争的破坏力:小说以战争为背景,揭示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摧残和改变,通过学生们离开教室、虚弱的身体以及士兵的到来,生动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破坏力。

4) 传统与变革:小说中,普鲁士军队的统治象征着现代化的到来,引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回忆,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妥协。

3. 人物塑造《最后一课》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为法语老师穆塞尔和学生弗朗茨。

穆塞尔是一个有责任感和热爱教育的老师,他通过最后一堂课以及对学生们的教育,表达了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热爱与珍视。

弗朗茨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他在穆塞尔的影响下逐渐领悟到自己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4. 文学技巧与叙事手法《最后一课》运用了一系列的文学技巧和叙事手法,使故事更具有感染力和深度。

例如,通过穆塞尔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描述,描绘了法人民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通过对学生们反应的描写,展示了普鲁士军队统治下人民的苦难与无助;通过富有对比的故事结构,突出了战争的摧残与挑战。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从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描写了法国南方的自然风光和生活习俗,长篇小说《小东西》,以俏皮和幽默的笔调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

二、课文背景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本文就是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三、文体知识小说: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塑造人物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分类(篇幅):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四、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6):描述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第二部分(7—23):写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24—29):写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五、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写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本题可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

对自然环境的描绘正反映出小弗郎士无忧无虑、天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2.“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什么事啦’?”句中的“又”字有什么作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战乱频繁,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预示着将要发生一件大事,自然地引出下文。

3.“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句中的“偏”一词的作用是什么?“偏”表示事实跟所希望的恰恰相反。

与平时形成强烈的对照,突出今天的课堂气氛不同寻常,为读者留下悬念。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

《最后一课》课文赏析《最后一课》课文赏析1、细节描写的真实美: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个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

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

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有作品中前后出现的两次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每一个细节都蕴含新意,发人深思。

2、烘托和重复的手法巧妙运用:作者为了突出主题和人物性格,独具匠心地运用烘托和重复的手法。

为了烘托国主义的主题,作者着意用烘托手法描绘了最后一课的庄严、悲壮的气氛。

通过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学校以后的见闻,层层深入地描写了一系列不平常的景像。

这些不平常的情况,就为爱国主义的主题,烘托了庄严、悲愤的气氛,突出了主题。

同时为刻画小弗郎士的性格作了巧妙的铺陈。

作者还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次出现这句话,用意不同,而意义却一次比一次深刻。

这句话,像珍珠一样贯穿全篇连成一线,光芒四射,从而加深了主题,同时,对突出人物性格也有重要的作用。

3、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环境描写和第一人称写法在本文中起了重要作用。

如路上士兵的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的许多人,教室的异常安静,上课使人难受的气氛。

这些环境描写有两点作用:交待了故事的背景;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人称有利于表现小弗郎士的人物性格:贪玩、害怕、难过、懊悔、专心直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在幼小的里萌芽。

人物形象刻画得异常可爱、真实。

第一人称的写法,有利于对小弗朗士心理活动进行描述,写出思想感情上的极大变化,突出主题,使文章显得真切、感人。

4、白描手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是用白描的手法勾划出来的,虽然没有全面铺开描写,但却栩栩如生,十分感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文本解读

《最后一课》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烧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文题诠释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

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3.主旨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的悲哀和对母语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4.内容解读《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著名作品,常期被选入我国语文教材,作品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

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

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

部编本语文七下读读写写图文解说——第六课最后一课

部编本语文七下读读写写图文解说——第六课最后一课
6 最后一课

duó


含义:严密地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含义:慢慢地走。
例句:他捂着耳朵大声背书。/他捂着脸哭起来了。 例句: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
wǎnzhuǎn
婉转
含义:声音委婉而动听。
例句: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xuānnào
喧闹
含义:喧哗热闹。
例句: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
qì fēn
2
3
气氛
含义:特定环境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
例句: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chà yì
诧异
含义:惊异。
例句: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诧异。
1
ào huǐ
懊悔
chéng fá
惩罚
含义:烦恼,后悔。
含义:处罚。
例句:从前我没好好学习,现在我多么懊悔! 例句: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
nú lì
奴隶
yàoshi
钥匙
含义:失去人身自由,为奴隶主做事的人。 含义:开锁的器。
例句: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要记住他们 例句: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打开监狱
的语言。
大门的钥匙。
zì tiè
字帖
含义: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
例句:字帖上都是美丽的楷体字。
qí dǎo
祈祷
含义:教徒或迷信的人向天、神求助、求福。 例句: 祈祷的钟声响了。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基础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基础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基础知识点整理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基础知识点整理1.给加点的字注音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祈祷(qídǎo)惩罚(chéng)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郝叟(hǎosǒu)皱边(zhòu)督学(dū)懊悔(ào)要挟(xié)惨白(cǎn)钥匙(yàoshi)损惨(sǔncǎn)2.给形近字、多音字注音组词(1)形近字①宛:(wǎn)宛转惋:(wǎn)惋惜腕:(wàn)手腕蜿:(wān)蜿蜒豌:(wān)豌豆②歉:(qiàn)歉意嫌:(xián)嫌弃谦:(qiān)谦虚赚:(zhuàn)赚钱③煊:(xuān)煊赫渲:(xuàn)渲染暄:(xuān)寒暄喧:(xuān)喧闹④操:(cāo)操劳燥:(zào)干燥澡:(zǎo)洗澡臊:(sào)害臊躁:(zào)急躁⑤靓:(liàng)靓丽倩:(qiàn)倩影情:(qíng)感情晴:(qíng)晴天睛:(jīng)眼睛⑥绠:(gěng)绠绳鲠:(gěng)骨鲠梗:(gěng)梗概哽:(gěng)哽咽埂:(gěng田埂(2)多音字①帖:tiē(妥帖)tiě(帖子)tiè(字帖)②塞:sāi (塞子)sài(边塞)sè(堵塞)③和:huo(暖和)huó(和面)huò(和稀泥)hé(温和)hú(和牌)④强:qiáng(坚强)qiǎng(勉强)jiàng(倔强)3.解释下列词语①诧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②喧闹:喧哗热闹。

③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悔不该这样。

④惨白:(面容)苍白。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2021年整理〗《最后一课》课文详细解析

〖2021年整理〗《最后一课》课文详细解析

《最后一课》课文详细解析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段析】本段写了韩麦尔先生对学生要求很严和“我”不爱学习、经常逃学的特点。

【品味】全文以第一人称来写,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我”的见闻感受是本文的线索。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段析】这里写了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景象,是作者交代的小说的背景,也是小说里人物活动的背景。

【品味】“操练”不能换成“锻炼”,后者指体育运动,前者指军队训练。

小说是悲剧,而这里写的却是美景,充满了欢乐,表面上不合适。

其实,这里的景,不是作者眼中的景,而是小弗郎士眼中看到的景。

在他眼里,普鲁士兵的操练和画眉鸟的唱歌一样有趣,表现了他的不懂事、天真、幼稚。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①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段析】“又出了什么事啦?”引起悬念,埋下伏笔。

【品味】“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

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思想转变的条件。

小说是1873年写的,普法战争发生在1671年,中间间隔两年,所以说“最近两年来”。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段析】以上是“我”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和平常日子相比,显得有些异常。

【品味】小弗郎士误以为华希特的话是在拿他开玩笑,这是伏笔。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有几个原因?共有两个原因。

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

二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

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2.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婉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布告牌前围满了人。

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

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布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3.文中多次提到普鲁士士兵的操练、镇公所的布告牌、普鲁士士兵的号声,这些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是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普法战争。

4.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做了一个铺垫,有烘托的作用。

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使人们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之感。

5.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婉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

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6.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最后一课 复习要点

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课最后一课 复习要点

06 最后一课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郝叟(hǎo sǒu)哽咽(gěng yè)
懊悔(ào huǐ)祈祷(qídǎo)
二、文学常识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著名小说。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等。

三、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写作特点
铺垫: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多处铺垫为后文展开埋下伏笔。

人物描写:生动形象,符合故事情节发展需要。

心理描写:丰富细致、对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起到很大作用。

突出主题。

动作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的发展。

环境描写:反衬烘托主题、塑造人物性格、渲染气氛。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

《最后一课》知识讲解撰稿:王欢欢审稿: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 17.要挟.(xié) 18.郝叟..(hǎo 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 21.糊涂..(qiǎngpò)..(yàoshi) 23.强迫..(hútu) 22.钥匙24.膝.(xī)头 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2011 浙江衢州)选出下列作品、人物、性格特点搭配正确的一项()A.《西游记》红孩儿神通广大、爱憎分明B.《故乡》闰土(少年)勇敢机智、见多识广C.《最后一课》若瑟夫天真幼稚、热爱祖国D.《格列佛游记》阿廖沙懂事能干、憧憬未来解析:该题考查文学常识搭配,B项正确。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课文内容精析(二)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刚才令人迷惑不解的现象现在有了答案。

小弗郎士本来很贪玩幼稚,现在却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而悔恨,讨厌的书也变成了老友。

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对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

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

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尊敬,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2.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无限依恋。

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3.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法国的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

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而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

当老师提问时因为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小弗郎士有了羞耻感。

学习文法易懂,说明他的学习态度端正了。

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4.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他联想到了什么?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知识点汇总1.文学常识:《最后一课》的作者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德,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

2.文章思想内容:这篇小说以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的反应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重点字词:诧chà异:觉得意外和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说错了话,自悔不该这样。

婉转:形容抑扬动听。

惨白:(面容)苍白。

惩chéng罚:严厉的处罚。

踱duó:慢步行走。

祈qí祷dǎo: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钥yào匙shi思量:动词,考虑。

哽gěng住4.重点句子:(1)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文中哪些内容暗示这一背景?背景:1870-1871年,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文中开头写“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写“布告牌”,以及结尾处提到的“普鲁士兵的号声”等,都暗示了这一历史背景。

(2)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3)请按照地点、时间的变化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上学路上;(发展)上课(课前、课中);(高潮与结局)宣布下课。

(4)你认为本文要表现什么主题?人民的爱国感情。

(5)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何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基础原因:小弗朗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恋;根本原因: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6)“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小弗朗士天真的热爱祖国的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知识积累1.宛转:同“婉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又不失本意);或指(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2.普鲁士:18世纪德意志境内一个最强的军事专制的国家。

它在普法战争中击败了法国,最后统一了德意志。

3.操练:以队列形式学习和练习军事或体育等方面的技能。

4.征发:政府向人们征调人力或财物。

5.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告知群众的文件。

6.喧闹:喧哗热闹。

7.捂(wǔ):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8.戒尺:旧时教师对学生实施体罚时所用的木板。

9.踱(duó)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10.纵(zòng)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

11.督(dū)学: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12.诧(chà)异:觉得十分奇怪。

13.干脆:直截了当;爽快。

14.祈祷(qídǎo):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15.哽(gěng):声音阻塞。

16.柏(bó)林17.要挟(xié)18.郝叟(hǎosǒu)19.懊(ào)悔20.惩(chéng)罚21.糊涂(hútu)22.钥匙(yàoshi)23.强迫(qiǎngpò)24.膝(xī)头25.赚(zhuàn)钱考题例析1.(2015·湖北武汉中考)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不再囿于一己的狭隘;倾听使人________,你将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倾听使人________,你会觉察此时此刻有多少大脑飞速运转,有多少巧手翻飞不息。

A.谦虚安宁警醒丰富B.丰富谦虚安宁警醒C.警醒丰富谦虚安宁D.安宁警醒丰富谦虚2.(2015·北京中考)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法国总价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语段(一)中的画线语句,是从说“布告牌传出坏消息”转换到说“‘我’上学的情形”;语段(二)中的画线语句,是用“最明白,最精确”解释“最美的语言”。

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语段(一)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甲】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语段(二)韩麦尔先生从这一件事谈到那一件事,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乙】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A.【甲】破折号【乙】破折号B.【甲】逗号【乙】句号C.【甲】破折号【乙】句号D.【甲】逗号【乙】破折号解析:1.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阅读这段话可知,所填的词语应与后面的内容相对应。

“狭隘”对应“丰富”;“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对应“谦虚”;“知道孤独和苦难并非只莅临你的屋檐”对应“安宁”;“大脑飞速运转”“巧手翻飞不息”对应“警醒”。

本题选B。

2.考查破折号的用法,甲处破折号表示转换话题;乙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答案正在题干中,需要认真审题,需要考生明白破折号的用法。

本题选A。

课文讲解理解主旨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亡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理清结构(每日一课)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知识详解写作特色1.巧妙的叙述视角。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

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

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

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使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2.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

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如屋顶上鸽子的咕咕低叫,韩麦尔先生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都十分耐人寻味。

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只金甲虫,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这些细节看似信手拈来,却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重要作用。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

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

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

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把握重点1.小说《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我们要看谁是小说的主人公,就要看谁最能体现小说主题思想。

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是表现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上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

小说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如果说本文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那么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共同构成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

所以说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2.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运用第一人称有利于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课文真切地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的波澜起伏。

“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就是小弗郎士情感的变化。

这一情感变化,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点: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

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

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

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有机地组织为一篇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

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的祖国,还将失去自己使用母语的权利。

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

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3.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是让他们都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才能够成为千千万万法国人的代表,他们那朴素、热烈、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情感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4.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上学逃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

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串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

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5.文中哪些地方用到对比?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课文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对比,如上学路上明快的景色与教室里凝重的气氛、往日的喧闹与今天的安静、韩麦尔先生平时服饰的朴素与今天的漂亮、先生平时态度的严厉与今天的温和、平时的空座与今天满座、小弗郎士的幼稚天真与逐渐成熟、老师宣布散学时的有声(钟声、普鲁士兵的号声)与无声(韩麦尔先生哽住、写字与手势)的对比等。

如此多的不同,都是源自于今天的这一课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面对不能再学习祖国语言的悲痛现实,人们倍觉珍贵。

通过对比,突出了特定的历史关头阿尔萨斯人的沉痛表现与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6.如何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这是一个巧妙的比喻,既十分恰当又与当时的具体语言环境十分吻合,它是韩麦尔先生在教学法语课时,对着“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讲的话。

这句话中其实包含着紧密相关、一明一暗两个比喻:一是将“亡国当奴隶”比做“进入监狱”,这是暗喻;一是将“牢记祖国语言”比做“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明喻。

这个比喻富有哲理,它告诉人们: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可怕的是心灵上所受的奴役和愚弄,只有牢记联系人们思想纽带的祖国的语言,才能维系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从而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