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全部字词解释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
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
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
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
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贾谊《过秦论》逐字翻译+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注释+译文过秦.(指出秦的过失,动词)论●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拥.(拥有)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守卫)以窥.(窥视)周室,有席.(名词作状语,像卷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名词作状语,像用包裹把东西包起来一样)举.(举起,拿走)宇内,囊.(像用口袋把东西装起来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指示代词这,这个)时也,商君佐.(辅佐)之,内.(名词作状语,对内)立法度,务.(致力,从事)耕织,修.(整治,治理)守战之具.(器械);外(名词作状语,对外)连衡而斗.(使……相斗,动词的使动用法)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两手相合,比喻很轻松,不费力的样子)而取西河之外。
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孝公既.(已经)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取汉中,西.(名词作状语,向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名词作状语,向东))膏腴之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开会)盟.(会盟)而谋弱.(使……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用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聪明智慧)而忠.(忠诚)信.(讲信用),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约定)从离.(使离散)衡,兼.(集中)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众人)。
《过秦论》原文、注释、翻译
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有“西汉鸿文”之称,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创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文章主旨:《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
《过秦论》注解及分析
百有余年矣;有:连词,又,在整数余数之间, 可不译。然后以六合为家,然:指示代词,这。 以,介词,把。为:当作。崤函为宫;一夫作难 而七庙隳,一夫:一个普通人,此处指陈涉。夫: 男人成人后的通称。作难:发兵起义。难:起事, 起义。此处指陈涉起义。七庙:天子的宗庙,古 代帝王的祖庙里奉祀七代祖先,故称七庙。七庙 隳:就是国家灭亡的意思。身死人手,身死:指 子婴被项羽杀死。后省略介词“于”。为天下笑 者,为(wéi):介词,表被动,被。何也?何: 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也:语气助 词,相当于“ 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异:不同,此处指发生了变化。
然后践华为城,然:这样。践:登,踏,沿着,此可译 作“ 凭借”。华:华山。城:城墙。因河为池,因: 凭借,依靠。河:黄河。池:护城河。据亿丈之城,亿 丈之城:指华山。临不测之渊,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 不测之渊:指黄河。以为固。以为:“以之为”的省略。 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代险固的防御工事。良将劲弩 守要害之处,良:优秀。驽(nǔ):用机械力来发箭 的弓。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诚实,可靠。陈: 陈列,摆开。谁何:呵问他是谁,缉查盘问。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以为:认为。固:形作名, 险固的地势。金城千里,金城:金属筑成的城墙,比喻 牢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名词用作动词,称 帝称王。业:基业。
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奋:发扬,发展。六世: 六代,即从孝公至庄襄王六代。烈:功业。振长策而
御宇内,振:举起,挥动。策:马鞭。而:修饰连词。 御:驾驭,统治。吞二周而亡诸侯,二周:在东周王朝 最后的周赧王时,东西周分治,西周都于河南东部旧王 城,东周都于巩,史称东西二周。而:并列连词,并且。 履至尊而制六合,履至尊:登帝位。而:修饰连词。六 合:天地四方,译为“天下”。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敲 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鞭笞:鞭打。笞:古 时用竹板拷打犯人。天下:天下之人,即百姓。本句译 作“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振四海。南取百 越之地,南:名作状,向南。百越:其时越族散居于南 方,各部落各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以为桂林、 象郡;以为:以之为,把它划为。桂林、象郡:在现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百越之君,俯首系颈,俯首:即 愿意服从、投降。系颈,颈上捆着绳子。委命下吏。委: 托付,交。下吏:下级官吏。省略“于(介词,给)”。
过秦论全部字词解释完整版
过秦论全部字词解释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过(职责…的过失)秦论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坚固的地势),拥(拥有,占据)之地,君臣固(稳固,牢固)守以(而,并且)窥(窥视,暗中查看)室,有席(像卷席子一样)卷(束裹,指收藏)天下,包(像打包裹一样)举(攻占)宇内,囊(像装口袋一样)括(包括,包容)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正当)是时也,商君(指商鞅)佐之,内立法度(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防守进攻,指打仗)之具;外连衡(使用,实施连横的政策)而斗(使…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毫不费力)而取之外。
孝公既没(…之后.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蒙受,继承)故(原来的)业,因(沿袭)遗策(政策),南取,西举(攻下),东割(割取)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联合)盟(结盟)而谋(谋划)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合纵的计谋)缔(缔结)交(盟约),相(共同)与(亲附,赞同,指帮助,辅助)为(成为)一(一个整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相约)从(合纵的计谋)离(使..离散)衡(秦国连横的策略),兼、、、、、、、、之众。
于是之士,有、、、之(这类的)属为之(代词,指六国)谋,、、、、、、、之徒(类)通其意,、、、、、、、之伦(类)制(统率)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秦无亡(损失,消耗)矢(箭杆,指兵器)遗(损失)镞(箭头,指兵器)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乏疲惫)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多余的,足够的力气)而制(制服)其弊(同敝,破旧破败,这里是困顿失败),追亡(逃亡的军队)逐北(溃败的军队),伏(使…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盾牌)。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译文
贾谊《过秦论》原文及译文《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上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过秦论原文翻译和重点字词
过秦论原文翻译和重点字词《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贾谊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原文、注释、翻译
过秦论---贾谊《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有“西汉鸿文”之称,分上中下三篇。
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
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创作背景: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
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
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
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在谈到写作目的时,贾谊说过他之所以要"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主张"去就有序,变化因时",其目的是求得"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下篇)。
《过秦论》一文总结秦朝兴亡的教训,实为昭汉之过。
文章主旨:《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
过秦论原文和翻译带重点词
过(活用)秦论(1)秦孝公据崤函(xiáo hán)之固(活用),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活用)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活用)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窥伺周王室的权力,(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
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在这种情况下,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gāoyú)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活用)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zòng)缔(dì)交,相与为一。
秦孝公已经死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
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结交,成为一体。
(3)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活用)而重士,约从离(活用)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
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以合纵之约,使秦的连横之策离散,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
在这时,六国的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4)齐明、周最、陈轸、召(shào)滑、楼缓、翟(zhái)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
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
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
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
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
《过秦论》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
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
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
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
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
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
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
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
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
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
过秦论全部字词解释
过(职责…的过失)秦论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坚固的地势),拥(拥有,占据)雍州之地,君臣固(稳固,牢固)守以(而,并且)窥(窥视,暗中查看)周室,有席(像卷席子一样)卷(束裹,指收藏)天下,包(像打包裹一样)举(攻占)宇内,囊(像装口袋一样)括(包括,包容)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正当)是时也,商君(指商鞅)佐之,内立法度(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防守进攻,指打仗)之具;外连衡(使用,实施连横的政策)而斗(使…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之后.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蒙受,继承)故(原来的)业,因(沿袭)遗策(政策),南取汉中,西举(攻下)巴蜀,东割(割取)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联合)盟(结盟)而谋(谋划)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合纵的计谋)缔(缔结)交(盟约),相(共同)与(亲附,赞同,指帮助,辅助)为(成为)一(一个整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相约)从(合纵的计谋)离(使..离散)衡(秦国连横的策略),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这类的)属为之(代词,指六国)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类)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类)制(统率)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秦无亡(损失,消耗)矢(箭杆,指兵器)遗(损失)镞(箭头,指兵器)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乏疲惫)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多余的,足够的力气)而制(制服)其弊(同敝,破旧破败,这里是困顿失败),追亡(逃亡的军队)逐北(溃败的军队),伏(使…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盾牌)。
过秦论全部字词解释
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坚固的地势),拥(拥有,占据)雍州之地,君臣固(稳固,牢固)守以(而,并且)窥(窥视,暗中查看)周室,有席(像卷席子一样)卷(束裹,指收藏)天下,包(像打包裹一样)举(攻占)宇内,囊(像装口袋一样)括(包括,包容)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正当)是时也,商君(指商鞅)佐之,内立法度(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防守进攻,指打仗)之具;外连衡(使用,实施连横的政策)而斗(使…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之后.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蒙受,继承)故(原来的)业,因(沿袭)遗策(政策),南取汉中,西举(攻下)巴蜀,东割(割取)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联合)盟(结盟)而谋(谋划)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合纵的计谋)缔(缔结)交(盟约),相(共同)与(亲附,赞同,指帮助,辅助)为(成为)一(一个整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相约)从(合纵的计谋)离(使..离散)衡(秦国连横的策略),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这类的)属为之(代词,指六国)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类)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类)制(统率)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秦无亡(损失,消耗)矢(箭杆,指兵器)遗(损失)镞(箭头,指兵器)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乏疲惫)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多余的,足够的力气)而制(制服)其弊(同敝,破旧破败,这里是困顿失败),追亡(逃亡的军队)逐北(溃败的军队),伏(使…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盾牌)。
《过秦论》课文原文及注释
过秦论贾谊秦孝公①据殽函②之固,拥雍州③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④。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⑤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⑥而取西河之外。
注释:①秦国的国君。
他用商鞅(即文中的商君)变法,富国强兵。
②(殽(xiáo)山和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③(yōng)今陕西省中部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④意思是,(秦孝公)有并吞天下野心。
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
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意思。
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地方。
⑤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斗争。
连衡,也写作“连横”,是一种分散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斗,在这里是使动用法。
⑥两手相合,形容毫不费力。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①蒙故业,因遗策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③。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④,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⑤。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⑥。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⑦,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⑧;齐明、周最(冣zuì)、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⑨;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⑩。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⑪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⑫,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⑬;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⑭,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注释:①惠文王、武王、昭襄王。
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过秦论》词语解释
《过秦论》词语解释【秦孝公据肴函】秦孝公:献公子,名渠梁。
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富强。
肴:一作“崤”,山名,亦名肴谷,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函谷关东。
函: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雍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及甘肃省西北部与青海额济纳一带之地。
【窥周室】窥:,窥伺,窥探。
周室:指周王朝。
句意谓企图篡取周王朝的政权。
【席卷】象卷席一样包括无余。
这里借喻吞并。
【包举】包裹(收拾)起来,意即全部占有,也是吞并的意思。
【囊括四海】囊括:即包罗。
刘良注:“括,盛也,犹囊盛而结之。
”(见六臣注《文选》)也等于说吞并。
四海:指全国各处。
古谓中国四境皆有海环绕。
【八荒】《汉书·陈胜项籍传赞》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商君】战国时卫国的庶出公子,名鞅,也称卫鞅。
因为仕秦而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连衡】一作“连横”,是战国时使山东的一些国家放弃合纵而事奉秦国的一种政策。
【“拱手”句】拱手:两手相合,不必费力。
比喻容易取得的意思。
西河之外:指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孝公二十二年,使卫鞅伐魏,尽破之,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求和”。
【惠文武昭】惠文:秦惠文王,孝公的儿子,名驷。
武:秦武王,惠文王的儿子,名荡。
昭:秦昭襄王,武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
【“蒙故业”二句】蒙:承受。
因:依照。
这两句是说,承受秦孝公的旧事业,依照他留下的政策办事。
【南取汉中】汉中:想当现在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的地方。
取汉中事,见《谏逐客书》。
【西举巴蜀】巴蜀:两个古国名。
膏腴:肥沃。
要害:这里指山川险阻。
【弱】用如动词,作“削弱”讲。
【饶】富。
【致】招致。
【合从】一作“合纵”,战国时,六国从南到北连合起来,缔结盟约,与秦对抗的一种政策。
【“齐有”四句】孟尝:即孟尝君田文。
平原:即平原君赵胜。
春申:即春申君黄歇。
信陵:即信陵君魏无忌。
【约从离横】建立合纵,拆散连横。
过秦论全部字词解释
过秦论全部字词解释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过(职责…的过失)秦论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坚固的地势),拥(拥有,占据)之地,君臣固(稳固,牢固)守以(而,并且)窥(窥视,暗中查看)室,有席(像卷席子一样)卷(束裹,指收藏)天下,包(像打包裹一样)举(攻占)宇内,囊(像装口袋一样)括(包括,包容)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正当)是时也,商君(指商鞅)佐之,内立法度(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防守进攻,指打仗)之具;外连衡(使用,实施连横的政策)而斗(使…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毫不费力)而取之外。
孝公既没(…之后.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蒙受,继承)故(原来的)业,因(沿袭)遗策(政策),南取,西举(攻下),东割(割取)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联合)盟(结盟)而谋(谋划)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合纵的计谋)缔(缔结)交(盟约),相(共同)与(亲附,赞同,指帮助,辅助)为(成为)一(一个整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相约)从(合纵的计谋)离(使..离散)衡(秦国连横的策略),兼、、、、、、、、之众。
于是之士,有、、、之(这类的)属为之(代词,指六国)谋,、、、、、、、之徒(类)通其意,、、、、、、、之伦(类)制(统率)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秦无亡(损失,消耗)矢(箭杆,指兵器)遗(损失)镞(箭头,指兵器)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乏疲惫)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多余的,足够的力气)而制(制服)其弊(同敝,破旧破败,这里是困顿失败),追亡(逃亡的军队)逐北(溃败的军队),伏(使…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盾牌)。
过秦论重点字词翻译
过秦论重点字词翻译(1)秦孝公:生于公元前381年,死于前338年,战国时秦国的国君,名渠梁。
穆公十五世孙。
他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富国强兵。
崤函(xiáo hán):崤山和函谷关。
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
函谷关,在河南省灵宝县。
固,险要的地理位置。
(2)雍州:包括今陕西省中部和北部、甘肃省除去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青海省的东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一带地方。
(3)周室:这里指代天子之位的权势,并非实指周王室。
战国初期,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三万多人口。
(4)席卷天下:与下文“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是同义铺排。
席,像用席子一样,名词作状语。
下文的“包”“囊”同此。
(5)八荒:原指八方荒远的偏僻地方,此指代“天下”。
(6)商君:即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0年,死于前338年。
战国时卫人。
姓公孙,名鞅。
因封于商,号曰商君。
先仕魏,为魏相公叔痤家臣。
痤死后入秦,相秦十九年,辅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富强。
孝公死,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车裂死。
(7)外:对国外。
连衡:也作“连横”,是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实施各个击破的策略。
“连衡”一句为虚笔,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是商鞅死后十年的事。
斗诸侯:使诸侯自相争斗。
斗,使动用法。
(8)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西河:又称河西,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为将而击之。
商鞅遗书公子,愿与为好会而罢兵。
会盟既已,商鞅虏公子而袭夺其军。
其后十年间,魏屡败于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献于秦以和。
(9)没:通“殁”,死。
(10)惠文、武、昭襄:即惠文王、武王、昭襄王。
惠文王是孝公的儿子,武王是惠文王的儿子,昭襄王是武王的异母弟。
(11)因:动词,沿袭。
(12)膏腴(gāo yú):指土地肥沃。
(13)要害之郡:指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过秦论》词语解释
《过秦论》词语解释【秦孝公据肴函】秦孝公:献公子,名渠梁。
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富强。
肴:一作“崤”,山名,亦名肴谷,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函谷关东。
函: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雍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及甘肃省西北部与青海额济纳一带之地。
【窥周室】窥:,窥伺,窥探。
周室:指周王朝。
句意谓企图篡取周王朝的政权。
【席卷】象卷席一样包括无余。
这里借喻吞并。
【包举】包裹(收拾)起来,意即全部占有,也是吞并的意思。
【囊括四海】囊括:即包罗。
刘良注:“括,盛也,犹囊盛而结之。
”(见六臣注《文选》)也等于说吞并。
四海:指全国各处。
古谓中国四境皆有海环绕。
【八荒】《汉书·陈胜项籍传赞》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商君】战国时卫国的庶出公子,名鞅,也称卫鞅。
因为仕秦而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
【连衡】一作“连横”,是战国时使山东的一些国家放弃合纵而事奉秦国的一种政策。
【“拱手”句】拱手:两手相合,不必费力。
比喻容易取得的意思。
西河之外:指魏国在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
《史记·商君列传》载,秦孝公二十二年,使卫鞅伐魏,尽破之,魏惠王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求和”。
【惠文武昭】惠文:秦惠文王,孝公的儿子,名驷。
武:秦武王,惠文王的儿子,名荡。
昭:秦昭襄王,武王异母弟,名则,一名稷。
【“蒙故业”二句】蒙:承受。
因:依照。
这两句是说,承受秦孝公的旧事业,依照他留下的政策办事。
【南取汉中】汉中:想当现在陕西省南部和湖北省西北部的地方。
取汉中事,见《谏逐客书》。
【西举巴蜀】巴蜀:两个古国名。
【“东割”二句】膏腴:肥沃。
要害:这里指山川险阻。
【弱】用如动词,作“削弱”讲。
【饶】富。
【致】招致。
【合从】一作“合纵”,战国时,六国从南到北连合起来,缔结盟约,与秦对抗的一种政策。
【“齐有”四句】孟尝:即孟尝君田文。
平原:即平原君赵胜。
春申:即春申君黄歇。
信陵:即信陵君魏无忌。
《过秦论》词语解释
《过秦论》词语解释《过秦论》词语解释【秦孝公据肴函】秦孝公:献公子,名渠梁。
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富强。
肴:一作“崤”,山名,亦名肴谷,在今河南省洛宁县北,函谷关东。
函:即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
【雍州】古九州之一,包括今陕西省北部及甘肃省西北部与青海额济纳一带之地。
【窥周室】窥:,窥伺,窥探。
周室:指周王朝。
句意谓企图篡取周王朝的政权。
【席卷】象卷席一样包括无余。
这里借喻吞并。
【包举】包裹(收拾)起来,意即全部占有,也是吞并的意思。
【囊括四海】囊括:即包罗。
刘良注:“括,盛也,犹囊盛而结之。
”(见六臣注《文选》)也等于说吞并。
四海:指全国各处。
古谓中国四境皆有海环绕。
【八荒】《汉书·陈胜项籍传赞》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
”【“东割”二句】膏腴:肥沃。
要害:这里指山川险阻。
【弱】用如动词,作“削弱”讲。
【饶】富。
【致】招致。
【合从】一作“合纵”,战国时,六国从南到北连合起来,缔结盟约,与秦对抗的一种政策。
【“齐有”四句】孟尝:即孟尝君田文。
平原:即平原君赵胜。
春申:即春申君黄歇。
信陵:即信陵君魏无忌。
【约从离横】建立合纵,拆散连横。
【“兼韩”句】韩、魏、燕、赵及楚、齐,时为东方六大国。
宋、卫、中山是存于大国间的小国。
【“有宁越”句】宁越:赵人。
徐尚:宋人。
苏秦:周人。
杜赫:周人。
属:类,一流。
下文“徒”、“伦”,义同此。
【“齐明”句】齐明:周臣。
周最:周君之子。
陈轸:楚人。
召滑:,一作“昭”,楚臣。
楼缓:魏相。
翟景:魏人。
苏厉:苏秦弟。
乐毅:燕人。
通:沟通。
意:意图。
【“吴起”句】吴起:魏将。
孙膑:齐将。
带佗:楚将。
儿良:儿,同“倪”,越将。
王廖、田忌:齐将。
廉颇、赵奢:赵将。
制:管理。
兵:军事。
【叩关】叩:指攻打。
关:指函谷关。
【“秦人开关”三句】延敌:引进敌人。
九国:指上述韩、魏、燕、赵、楚、齐、宋、卫、中山等国。
《史记·楚世家》:“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兵攻秦,楚怀王为从长。
高中过秦论原文及翻译
高中过秦论原文及翻译过秦论是一篇经典的古文,它通篇文词通达,通过对秦朝灭亡的原因,来告诫当时的皇帝要吸取教训,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中过秦论原文及翻译,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过秦论贾谊【原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一尸一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一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一弩一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职责…的过失)秦论
秦孝公据(依靠,凭借)崤函之固(坚固的地势),拥(拥有,占据)雍州之地,君臣
固(稳固,牢固)守以(而,并且)窥(窥视,暗中查看)周室,有席(像卷席子一样)卷(束裹,指收藏)天下,包(像打包裹一样)举(攻占)宇内,囊(像装口袋一样)括(包括,包容)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正当)是时也,商君(指商鞅)佐之,内立法度(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防守进攻,指打仗)之具;外连衡(使用,实施连横的政策)而斗(使…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之后.同殁,死),惠文、武、昭襄蒙(蒙受,继承)故(原来的)业,因(沿袭)遗策(政策),南取汉中,西举(攻下)巴蜀,东割(割取)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联合)盟(结盟)而谋(谋划)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合纵的计谋)缔(缔结)交(盟约),相(共同)与(亲附,赞同,指帮助,辅助)为(成为)一(一个整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相约)从(合纵的计谋)离(使..离散)衡(秦国连横的策略),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这类的)属为之(代词,指六国)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类)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类)制(统率)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击)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迎接)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秦无亡(损失,消耗)矢(箭杆,指兵器)遗(损失)镞(箭头,指兵器)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困乏疲惫)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多余的,足够的力气)而制(制服)其弊(同敝,破旧破败,这里是困顿失败),追亡(逃亡的军队)逐北(溃败的军队),伏(使…伏)尸百万,流血漂(使..漂)橹(盾牌)。
因(趁着)利乘(趁着)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入国朝拜称臣)。
延(延续,继位)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享有其国,在位)之日浅(短),国家无
事(战事)。
及至始皇,奋(振奋)六世之余烈(功业),振(举起)长策(鞭子)而御(驾
驭,攻打)宇内,吞二周而亡(使…灭亡)诸侯,履(登上)至尊而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执敲(短的刑具)扑(长的刑具)而鞭(用鞭子抽打)笞(用鞭子抽打)(同义复词)天下,威振(同震,震慑)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交给)命下吏(秦国下级官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边疆上的篱笆. 指边境.篱,篱笆,),却(使…退)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使…拉开)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治国之道),焚百家之言(著作),以愚(使..愚钝)黔首(指百姓);隳(毁坏)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兵器),聚之咸阳,销(销毁)锋(兵刃)镝(箭头),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使…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踏,就着)华为城,因(依靠,凭借.就着)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面对)不测之渊,以为固(险固的屏障)。
良将劲弩(弓箭)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士兵)陈(陈列)利兵(锋利的兵器)而谁何(同呵,呵斥)。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坚固的地势),金城千里(像金属一样坚固的城池),子孙帝王(称帝称王,名作动)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同殁.死),余威震于殊(不同的)俗。
然陈涉瓮牖(用破瓮做窗户)绳枢(用草绳系户枢)之子,氓(可同甿,租地种田的人)隶(奴隶)之人,而迁徙(被征发.同义复词)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置身于)行伍(军队)之间,而倔(同崛,崛起,突起)起阡陌(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之中,率(率领)疲弊之卒(众人,指被征发的人),将(统率)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砍断)木为兵(兵器),揭(举起)竿为旗,天下云(像云一样)集响应(像回声一样应和),赢(担负)粮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样)从。
山东(指东方诸国)豪俊遂并起而亡(使.,.灭亡)秦族矣。
且夫(再说)天下非小弱(形容词作动词,变小变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还像从前一样)。
陈涉之位,非尊于(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指农具)棘矜(木棍),非铦(锋利)于(比)钩戟长铩也;谪(被征发)戍(戍守,守卫)之众,非抗(同亢,高强)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
向(从前的)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假使)使(让)山东之国与陈涉
度(量)长絜(衡量)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小的)之地,致(达到)万乘(兵车万辆,指军事力量强大)之势,序(招致)八州而朝(使..来朝拜)同列,百有(同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宫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毁灭),身死人手,为(被)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攻天下与守天下的形势是不一样的,所以守天下不能不施行仁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