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验研究一

合集下载

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研究者能否成功地操纵自变量,使之真正有效 地作用于被试,这是教育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 操纵自变量,有两层意思:一是要使自变量发 生合乎实验要求的变化。通常,有两种变化状况, 一种是从无到有的变化。从没有这种教育影响(教 育措施)到有这种教育影响(教育措施),这是一种 变化,如赫洛克实验中的对对照组不作评价和对实 验组作评价,就是这种变化。另一种变化是有这种 教育影响,但在形式上、层次上有差异。如赫洛克 实验中的三个实验组之间,分为表扬、批评、受忽 视等三个层次,以体现其变化。不管是哪一种变化, 操纵自变量就应当使自变量发生变化。
教育实验研究
张才龙 上海市教育科研特级教师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科室主任 二0一四年四月十二日
一、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
我们知道,教育科学研究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探 索未知的教育规律,将其纳入教育科学体系,指导 教育实践的过程。 所谓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 然的联系。比如,对学生施加表扬,这是一个教育 现象;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提高,这也是一个教育 现象;而表扬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这两个教育现象 之间有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呢?如果有,我们把 它揭示出来,这就等于揭示了教育规律。我们按教 育规律来搞教育,就能事半功倍。教育科学研究的 根本任务就在于此。

教育科学研究通常是从假设开始的。我们 在学习了有关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 与管理等工作实际,发现问题,提出课题,并 且提出了某些教育改革的措施;我们又作出推 测,这些教育措施实施以后,可能对提高教育 教学效果,提高办学效率有促进作用,这些教 改措施同教育教学效果与办学效率之间可能存 在着合乎逻辑的因果联系。 这个过程就是研究者建立实验假设的过程,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教育实验之前,就应 当对教育实验要揭示的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联 系有一个思想上的清晰认识,作出合乎逻辑的 推测。

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及其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及其特点(一)教育实验研究的概念教育实验研究,就是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在控制条件下,对被试(教育对象)施加可操纵的教育影响,然后观测被试的变化及教育效果,以此推断所加教育影响同教育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的一种研究。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1.教育实验要揭示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调查研究、观察研究更侧重于对现有教育现象进行考察,进而归纳和推论出某些发展趋势的话,那么,实验研究更注重论证教育现象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同于数学中变量的因果关系,数学中的因果关系可以用公式表达,而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往往比较复杂,很难用某个关系式明确地表达出来。

这样,就需要通过专门设计的实验,使因果关系表现出来。

如,通过实验法验证某一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及在不同幼儿园、不同年龄班中的可行性,实际上就是要揭示这一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教育实验对因果关系的预先设想以假说形式表现出来。

在实验研究之前,研究者已经发现了某一好的教学方法和伴随的比较好的教学质量,并推测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但是,在未经实验研究证实之前,对这种因果关系的推测只能是猜想,而不是经过确证的结论。

对这种教学方法与比较好的教学质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推测,也就成为下一步实验研究所要验证的假说。

3.研究者可以操纵或控制某些变量,人为地创设一定的情境。

教育实验是为了变革现实,探索和创新,是要索取,不是消极等待研究现象的自然发生。

因此,教育实验必须要主动操纵和控制变量的变化。

操纵变量,即研究者人为地去干预、控制现象发生的条件和进程,有意识地变革研究对象某一方面的条件,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得到自己所要的结果。

例如,我们用实验法研究两所幼儿园中,幼儿学习进步的快慢与幼儿园环境的关系时,必须在不同的环境里对智力相等的两所幼儿园的幼儿实施相同的教学,才能研究出环境的优劣同两所幼儿园幼儿学习进步的关系。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

第五章 教育实验研究

6.按实验研究的内容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6.按实验研究的内容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教育体制改革实验、课程内容与结构改革实 验、教学模式与教法改革实验等。
四、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及局限性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功能 1.教育实验是揭示教育规律、检验现有理论 1.教育实验是揭示教育规律、检验现有理论 的科学性、先进性的有效方法。 2.教育实验研究是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2.教育实验研究是创新教育模式、教学方法 的最佳研究方法。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 3.对引进教育理论的检验、变通、改造。
(二)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 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4 坎贝尔和斯坦利认为有4个: 1、选择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2、测验与处理的交互作用 3、实验安排效应 4、多重处理干扰
(三)提高实验内在效度的措施
1.设计控制组加以平衡 1.设计控制组加以平衡 2.随机分组与匹配分组 2.随机分组与匹配分组 3.统计处理控制 3.统计处理控制 4.进行平衡安排 4.进行平衡安排
3.按变量、因素多少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3.按变量、因素多少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指只包含一个实验变量或研究 变量的实验。也就是研究者只选择一个研究 变量进行实验。 多因素实验是指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实验变 量的教育实验。也就是说,在实验研究中, 研究者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变量,同 时进行研究。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特殊性
1.教育实验的对象特殊。 1.教育实验的对象特殊。 2.教育实验环境的特殊。 2.教育实验环境的特殊。 3.教育实验道德问题特殊。 3.教育实验道德问题特殊。
三、教育实验的类型
1.按实验研究目的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1.按实验研究目的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探索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或推广性实验。 探索性实验也可以理解为原创性实验。这类 实验是以揭示新的教育教学规律或建构新的 教育教学模式、方法为主要目的的实验。教 育实验研究中的大多数都可以看做是探索性 实验。

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




坎贝尔和斯坦利的研究成果: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 (一)前实验:可以进行观察和比较,但对无关干扰和混淆因素缺乏控 制。无法验证自变量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1 单组仅后测实验(无控制组,也无前测) X Y 2单组前后测实验(有前测,有后测,无控制组) Y1 X Y2 3固定组比较实验(无前测,有后测,有控制组) X Y2 …… Y2’



三被试分配的三种方法 1等组法:设法使两个或多个被试组在能力,知识 经验,性别等被试特征上尽可能接近的分组方法。 主要包括随机分派,设置对手组,对偶被试分组法 2单组法 特点是只有一个被试组而无形式上专门的 控制组,每个被试都接受两种或多种实验处理,然 后比较不同的实验处理对因变量的影响 3轮组法 把被试分成两半,一半被试按AB顺序实验, 另一半被试按BA顺序实验。
二 教育实验的设计



1 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1)内效度:内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 结果。表明的是因变量Y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量X——有效性 内效度的威胁因素 历史:超出研究者所能控制范围的特定外在时间对被试产生的影响 成熟:被试在一个阶段后身心各方面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系统变异 测验:试验中前测作为一次学习经验可能影响后测的成绩 工具:测试手段技术或者工具的无效或缺少一致性 统计回归:一种趋向平均数的常态回归 被试选择:没有采取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导致被试组之间存在系统差异 被试的缺失 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他:指成熟程度不同的被试安排在对比组中 会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解释



二 准实验 准实验是指那些未能进行随机分派被试,无法像真实实验那 样完全控制误差来源,但比起前实验来,又给予尽可能的条 件控制的实验。 非随机分派一组控制前后测实验 Y1 X Y2 …… Y1’ Y2’ 特征 有一个控制组,有前后侧,但没有用随机分派的方法划 分被试组,前测可以证实两组的近似程度。最为实用的教育 实验设计模式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

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教育实验研究的类型教育实验研究是指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旨在探讨各种教育策略、方法和技术的有效性,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

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教育实验研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础性实验研究基础性实验研究是指对某个理论或概念进行验证或探索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内部有效性,即能够保证所得结果与所控制的变量有关。

此外,基础性实验研究还具有较强的外部效度,即所得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

二、应用性实验研究应用性实验研究是指对某个具体问题或现象进行解决或探索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通常具有较高的外部有效性,即所得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

此外,应用性实验研究还具有较强的内部效度,即能够保证所得结果与所控制的变量有关。

三、评估性实验研究评估性实验研究是指对某个教育政策、计划或项目进行评估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探讨教育政策、计划或项目的效果和影响,以便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

此外,评估性实验研究还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即所得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

四、纵向实验研究纵向实验研究是指对同一组被试进行多次测量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探讨教育干预措施对被试学习成就和发展的长期影响。

此外,纵向实验研究还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即能够保证所得结果与所控制的变量有关。

五、横向实验研究横向实验研究是指对不同组被试进行一次测量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教育干预措施对被试学习成就和发展的影响。

此外,横向实验研究还具有较高的外部效度,即所得结论能够推广到其他情境中。

六、随机实验研究随机实验研究是指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对被试进行教育干预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消除被试间的差异和干扰变量对结果的影响,以保证所得结论具有高度可靠性和有效性。

七、配对实验研究配对实验研究是指通过将相似或匹配的被试进行分组,再进行教育干预的一种实验研究。

该类型的研究旨在消除被试间差异和干扰变量对结果的影响,并提高所得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改善教育领域的实践和政策决策。

通过进行实验和研究,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

本文将探讨教育实验研究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重要性1. 提高教育效果教育实验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有效评估不同教学方法的效果。

通过实验比较不同方法的学习成果,教育者可以了解哪些方法更适合特定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群体,以提高教学效果。

2. 促进教育创新实验研究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通过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技术或教育政策,教育者可以评估其效果,从而帮助改进现有的教育实践,并促进教育领域的创新。

3. 改善决策制定教育实验研究提供了决策制定者所需的证据支持。

通过系统地评估教育政策、项目或计划的实施效果,决策者可以更加科学地制定教育政策,并为教育改革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方法1. 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是教育实验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将被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特定的教学方法或干预措施,而对照组则接受传统的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两组的学习成果,研究者可以评估新方法的有效性。

2. 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是一种基于深入理解和简化概念的学习方法。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可以使用费曼学习法来评估学生对不同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将学生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者可以比较两组学生的学习成果,进一步了解费曼学习法在不同学科和年级中的适用性。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应用1. 教学改进教育实验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了解不同方法的效果,教师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实验研究对教育政策制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估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决策者可以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3. 教育科研教育实验研究对于推动教育领域的科研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引言:教育实验研究是教育领域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实验的方式来验证教育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方面的内容。

一、研究设计:研究设计是教育实验研究的第一步,它决定了研究的整体框架和实施方式。

在研究设计过程中,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目的和假设,选择适当的实验设计类型,如前后测试设计、对照组设计等。

同时,还需要确定实验变量、操作定义和测量方法,确保研究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

二、样本选择:样本选择是教育实验研究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选择样本时,应根据研究目的和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数量。

样本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目标群体的特征和差异。

同时,还需要考虑样本的随机性和实施的可行性,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

三、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教育实验研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实证数据来验证研究假设。

数据可以通过观察、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收集。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来收集数据。

同时,还需要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

四、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教育实验研究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通过统计方法和数据模型来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可以包括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需要根据研究设计和假设,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解读。

五、结果解释:结果解释是教育实验研究的最后一步,其目的是对研究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

在结果解释过程中,需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和总结,分析实验结果与研究假设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同时,还需要探讨实验结果的原因和影响,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以促进教育实践和改革。

结论: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等环节。

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准确和可靠的研究结果,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教育实验研究名词解释》教育实验研究是指通过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对教育领域中的理论、方法、策略等进行测试和验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研究者会有意识地引入各种干预措施,然后通过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从而对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

以下是一些与教育实验研究相关的名词解释:1. 实验组:在进行教育实验研究时,研究者对其中一个或多个组别进行某种干预措施,这些接受干预的组别被称为实验组。

2. 对照组:对照组是教育实验研究中的一种对照条件,与实验组进行比较。

对照组主要是为了控制其他变量对干预效果的影响,使得研究者能够准确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

3. 随机分组:在教育实验研究中,为了减少因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会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4. 前测-后测设计:前测-后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实验研究设计。

在实验开始之前,研究者会对参与者进行前测,以获得关于他们在某些特征或能力上的基础数据。

然后,在干预措施结束后,进行后测,以评估干预的效果。

5. 因变量: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是研究者感兴趣的主要变量,也是评估干预效果的指标。

通常,研究者通过对多组进行比较,分析因变量的差异,以确定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影响。

6. 自变量:自变量是教育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操纵的变量,也就是实验中的干预措施。

自变量可以是教育策略、教学方法、学习资源等。

7. 效度:效度是评估教育实验研究结果是否准确反映了所要研究的现象或问题的度量。

在教育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效度包括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建构效度等。

教育实验研究为教育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参考,通过实验证据来评估教育政策、教学方法和教育工具的有效性。

它不仅能够促进教育改革和优化教学质量,还能够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参考。

第七章实验研究法1

第七章实验研究法1

• 4.在实验条件控制上 • 由于教育实验具有社会性、整体性和 综合性等特点,导致教育实验的控制不 可能像自然科学实验的控制那样严密, 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具有准控性。另外, 在教育实验结果上,不能完全客观测量, 同时还涉及对被试的实验道德问题。
三、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 • • • • 1.实验室实验 2.自然实验 1.探索性实验 2验证性实脸
• •
• • •
一、教育实验设计的效度
• (一)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 • 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 的程度,即指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联 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要提高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就必须控制各种 外部因素。实验设计过程中研究者要充 分发现可能威胁内在效度的因素。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二、教育实验设计的步骤
• (一)陈述研究问题 • 课题的表述主要是为了清楚说明本课 题的范围和变量的限定,为研究活动提 供一个聚焦点,并且,它也为研究设计 提供了起点,因为只有在研究所涉及的 范围和变量明确之后,才可能作出具体 的设计。
• (二)提出研究假设 • 实验假设是引导我们收集资料的桥梁。 明确假设检验的内容,才能有效地进行 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实验结果、 验证假设、实验目的。假设是在研究问 题的陈述中形成的,研究问题的陈述可 以有一个或多个假设与之相联系。
前测一后测控制组设计的局限性
• 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不是很经济。 • 实验设计不能检测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
互作用。
• (三)分析研究变量 • 研究变量的分析是全面分析教育实验 中涉及的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 • 1.明确实验的自变量。在教育实验 • 中,自变量常常是教材、教法、教学手 段或教学组织形式等。
• 2.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 • 对因变量的选择与测定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 首先要确定所选择的反应变量是能够提供有 关研究问题信息的; • 第二要决定怎样进行测定,如何选用适当的 测量方法、度量单位及必要的技术手段; • 第三要考虑测量数值的可能准确度。

2012教育实验研究(考卷附答案)

2012教育实验研究(考卷附答案)

教育实验研究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教育实验的陈述中,错误的是(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B.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2.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 )A.前实验B.真实验C.验证实验D.准实验3.( )实验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不同水平的自变量或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即每个被试都经受整个实验的各种实验处理A.组间设计B.组内设计C.单组设计D.同组设计4.在科学史上,首先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是( )A.达·芬奇B.罗吉尔·培根C.伽利略D.弗兰西斯·培根5.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而形成理论的过程实际存在着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 A.探索—验证—确认B.确认—验证—探索C.确认—探索—验证D.探索—确认—验证6.既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是( )A.准实验B.真实验C.前实验D.化学实验7.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 )A.科学实验B.特殊实验C.特殊教育D.科学教育8.教育实验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划分,可以分为( )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9.可以操纵自变量变化,但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的实验是( )A.准实验B.真实验C.前实验D.假实验10.大多数教育实验课题从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看,属于( )A.基础性课题B.描述性课题C.应用性课题D.推论性课题11.检验一个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首要标准是( )A.价值判断B.科学性分析C.有效性评价D.可操作性评价12.“教育程度”是( )A.类别变量B.中介变量C.属性变量D.主动变量13.假设的特征不包括( )A.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B.具有一定的猜测性C.具有多样性D.具有确定性14.下列选项中,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是( )A.多重实验排除了干扰B.统计回归C.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D.测量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15.幼儿情绪状态与课堂秩序的实验研究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属于( )A.S—R法则实验B.多因子实验C.验证性实验D.P—R法则实验16.教育实验按实验控制程度可以分为( )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D.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17.控制组与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的唯一区别是控制组( )A.引入实验因子B.不引入实验因子C.学习条件不同D.学习内容不同18.教育实验研究评价主要内容不包括( )A.目标评价B.研究团体评价C.过程评价D.结果评价1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A.条形图B.圆形图C.线型图D.直方图20.“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法的实验研究”是一个( )A.多因子实验研究B.前实验研究C.验证性实验研究D.单因子实验研究21.被誉为教育实验创始人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和蒙台梭利B.杜威和梅依曼C.梅依曼和拉伊D.杜威和蒙台梭利22.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B.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C.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外在效标无关D.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即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间的一致性23.“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

第四讲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1

第四讲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1
• 例研究多媒体课件对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影响可采用单组实验
• 三、等组实验 • 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条件相同的实验组(等组)为实验对 象(O1和O2,O1=O2),使之分别接受不同的实验因素的作 用(X1和X2),然后将各个实验因素所产生的效果加以测量和 比较。
• 为了选择等组,通常采用两种办法: 1.随机取样法 这是利用随机取样方法,从总体中随机 抽取两组数目相同的样本分别作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2.测量配对法 这是在进行实验前,先把实验对象进行 一次测量,并把测量结果按分数多少的顺序排列好,然后再 按顺序位置,以如下方法把对象分派到两组去。 1 4 5 8 9 12 13
• (二)对无关变量干扰的控制 在实验过程中,有许多无关因素干扰实验过程, 影响实验的结果,这些干扰因素,根据其显现的状 态可分为两大类:
• 外扰变量。这是指除了预定的实验变量之外,一 切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可以明确辨认的外在因素, 如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体机能(视力、听力) 等。 中介变量。这是指除了预定的实验变量之外,可 能对实验结果发生作用的内在因素。它不能直接被 观察辨认,只能凭个体外显行为的线索去推知这种 干扰的存在,如受试者的动机、性格、态度等。
通常影响外在效度的主要因素有:
• • •
实验情境的过分人工化 受试对象缺乏代表性 测量工具选择的特殊性
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一些方法。
1.恒定法
即在设计实验时,为了将可能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排除在 实验条件之外,可使之保持恒定。如采用单一年龄区间。 2.纳入法 这是把影响实验结果的某种干扰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 同样安排它作系统的变化,并且观察、测量、记录和分析 行为反应与这一因素的关系。
• 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原则与标准的现场实验相比,除研究 对象的分组一项之外,其余基本相同。准实验无法随机设 对照组,但仍常设非随机对照组。这种类型的研究用得很 多。例如,研究者规定甲地饮水加氟而乙地不加,又如选 择甲校学生注射某种新的生物制品以预防某病,而乙校不 注射,然后甲乙两校作比较。 • 准实验也可不另设对照组,而以实验组自身为对照, 即干预试验前和干预试验后相比。某些情况下,亦可不做 实验前的测量,只做干预后的测量。此时的前提是,研究 者十分熟悉研究对象及现场的情况,十分明确不给干预措 施可能出现的结果。

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研究


有的实验班的教师本身就是全校最好的教师,所 以实验完后实验班的成绩也是全校最好的。如果 换一个水平差的教师会不会有相同的结果呢? 有人挑选的实验班本身就是成绩最好的班,实验 结果可想而知。但能否断定实验就成功了呢?

教育实验的定义

教育实验是由研究者精心选择实验变量, 并对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变量进行了 严格的控制,从而探讨实验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的关系的一个过程。

统计回归(或趋中效应)

所谓统计回归,是指某次测验中成绩特别高或特别低 的学生,不管是否接受实验处理,均可能在第二次测 量中出现成绩向团体平均数靠近(回归)的现象。这 实际上就是“两个极端往中间靠”的自然现象,也称 为趋中效应)。在有前后测的教育实验中,若以极端 分数的学生为对象,就容易产生统计回归现象,从而 使实验结果难以解释。比如,有的实验者选择了成绩 很差的学生为实验对象,结果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往 往沾沾自喜,把成绩差的学生的水平都提高了,实际 上有时恰恰说明不一定有显著效果。


实验中所关注的三种变量

自变量(实验变量):实验中要考察的因 素,一般可以人为地操纵其变化
因变量(效果变量):衡量实验效果的指 标,一般可以通过测量或测验获得 干扰变量(控制变量):除了实验变量之 外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一般要加 以控制或消除


一个典型的教育实验举例

两个平行班,一个定为实验班,另一个定 为对照班。在实验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进行数学教学,在对照班则采用“传统教 学法”进行教学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差异的选择

所选择的两组或几组受试者,在未受实验处理 之前,本来各方面的能力就有所偏差或不相等, 那么实验结果的差异,就不能说是单纯由于实 验处理所造成的。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学习材料

教育实验研究概述——学习材料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定义教育实验研究是搜集定量资料的重要方法。

它是研究者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作某些教育因素,通过观测该控制条件下有关教育指标的变化,来揭示教育活动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也可以理解为:实验研究是在控制一定的条件下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特定行为。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引发学生特定的行为,即为教育实践研究。

实验研究能够进行因果推断,理想的实验研究控制额外的因素,所以从逻辑上认为,结果的不同是由我们所要研究的这一因素所影响的。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形式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严格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测验和记录实验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室实验利于严格控制条件,测验和记录由专门的仪器,所以具有较高的信度。

在日常生活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自然实验法比较接近人的实际生活,易于实施,兼有实验法和观察法的优点,被广泛用于教育研究和教育心理研究。

三、实验研究中的变量一项完整的实验主要包括扩三个基本要素: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是否有效选择变量、操作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测查因变量等是衡量一个实验研究质量的主要依据。

在实验的过程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所产生影响的变量成为自变量。

举例:“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影响”的实验中,生字密度为自变量,生字密度1/20、1/30/、1/40为生字密度这个因素的水平。

每个实验因素各取一个水平得到一个水平组合,即1/20的生字密度对阅读理解的影响,称为一个实验处理。

一般的实验处理的个数各实验因素水平的乘积。

例:“使用计算机器对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影响”,那就有两个因素,一是“计算工具”,包括使用计算器与不使用计算器,二是“年级”,它可以包括“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水平,乘起来就是2*3=6种实验处理因变量是由操纵自变量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的反应,即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行为。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

总结词:客观性
VS
详细描述:在结果解释与结论阶段, 需要客观地解释实验结果,并根据实 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对结论进行讨 论和反思,为后续的教育实践提供指 导和借鉴。
03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优缺点
CHAPTER
优点
科学性
教育实验研究法遵循科学研究的逻辑,通 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揭示教育干预
的效果,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案例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总结词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旨在通过改革教 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详细描述
实验选取了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 对象,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观察学生在数学学习 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
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法具有因果性、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等特点。 通过实验设计,可以控制无关变量,使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 性,并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教育实验研究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心理学实验研究。随着科学方法的 不断发展,教育实验研究法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方法的融合与交叉
1 2 3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
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 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推动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创 新发展。
跨学科方法的借鉴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心理学、社 会学、统计学等,丰富和发展教育实验研究法。
发展
教育实验研究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实验研究法在设计和实施上更加严谨和科学,同时也不断 涌现出新的方法和手段。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2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2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作业2答案四、教育观察研究 (一)教育观察研究概述1. 教育观察的含义2. 教育观测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二)教育观察研究的基本类型1. 自然情境中的观测与实验室观测2.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3. 参予式观测与非参予式观测4. 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5. 定量观测与定性观测(三)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程序1. 教育观测的实行程序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和意义;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境;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论。

2. 教育观测研究的记录方法描述记录(日记描述法、轶事记录法、连续记录法);取样记录(时间取样、事件取样);行为检核表。

五、教育调查研究(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1. 教育调查研究的含义及特点2. 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广泛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问卷调查、专访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3. 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确认调查课题;挑选调查对象;确认调查方法和手段,基本建设和采用调查工具;制订调查计划;实行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编写调查报告。

(二)问卷调查1. 问卷调查的特点及优缺点2. 问卷的构成3. 问题的设计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问题的形式;问题答案的格式;问题的顺序;相倚问题。

4.问卷的派发与废旧(三)访谈调查1. 专访调查特点及优缺点2. 访谈调查的类型结构性专访调查和非结构性专访调查;一次性专访调查和重复性专访调查;个别专访调查和集体专访调查。

3. 访谈调查的过程挑选专访对象;准备工作专访小册子和专访计划;正式宣布专访;专访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顺利完成专访调查报告。

(四)测量调查1. 测量调查的含义2. 测量调查的类型更名测量、定序测量、定距测量、比率测量;学业成就测量、智力测量、能力倾向测量、人格测量。

3. 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

六、教育实验研究(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1. 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2. 教育实验研究的历史发展3. 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3. 教育实验研究历史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先进经验、恶搞自然科学实验;从通常教育活动分化发展而构成。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

验 研
往往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常被称为“非实验 设计”。

准实验无法对被试进行随机取样,一般按现 存班级进行实验,但能对实验过程进行某种

程度的控制。现场实验一般属于准实验。

真实验能够随机抽取与分配被试,被试具有

同质性,能够系统操纵自变量,严格地控制
无关因素。实验室实验一般属于真实验。
根据实验揭示变量之间质和量的关系的不同,
教 育
斯坦利在1963年把教育实验效度分为内在
实 效度和外在效度。
验 的
内在效度: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
效 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其影响因
度 素有以下8种
1.历史(或同时事件):除了实验标量之

外,一些未经控制的因素会介入实验较

长的实验过程,影响实验结果的变化


2.成熟:实验过程中实验对象的身心发生
验 4.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第四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确定研究课题

选择实验设计

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验 研
实验的具体实施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撰写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选择和确定实验课题
一 、 实 验 的 准
具有研究价值 具有可行性
提出实验假设 选择实验模式和实验对象 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节 教育实验中的变量
自 变 量 、 因 量变 量 、 无 关 变
自变量
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它是能独 立地变化并引起因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

教育实验研究(一)

教育实验研究(一)
任务,是对现状的认识把握。 • 相关研究寻求假说命题相关研究说明事物发生、发展过程
诸要素的相互关系,“表明两个事物之间有联系”。 • 只有实验研究,才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若A则B”
的正确性,说明“为什么”,推论因果关系的逻辑性。
2.自变量的操作
• 教育实验是为了变革现实,探索和创新, 是要索取而不是消极等待研究现象的自然 发生。因此,必须主动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2.教育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 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在实验的总结和评价阶段,研究者的主要任务是对实验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确定误差的范围, 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对实验的 过程和结论进行全面的表述。
2、从一般教育活动本身分化发 展 而形成的教育实验
1、借鉴、模仿自然科学实验
从自然科学实验经由心理学而引进教育领域, 这就是物理学→生物学→实验生物学→实验心 理学→实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以自然科学研 究为典范,强调因果关系的解释和研究的规范 性,强调数学工具的运用,强调严格控制实验 条件,将事实与价值分开以追求结论的客观性。 这是一种分析的模式,是19世纪以来形成的实 证主义研究范例。
2.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通过教育实验,人为地创设一定的系统和环境,在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下改革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
3.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教育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当研究者提出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理论后,必须通过教育实验将理论 转化成可操作的实验方案以付诸教育实践,才能切实发挥科学理论的 指导作用。通过实验,一方面寻求将这些理论具体化并运用于教育教 学实践过程的操作程序;另一方面,实验的结果又将进一步检验、充 实、完善这些理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实验研究(一)(总分:333.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9,分数:78.00)1.下列选项中,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是( )(分数:2.00)A.多重实验排除了干扰B.统计回归√C.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D.测量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解析:2.检验一个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首要标准是( )(分数:2.00)A.价值判断√B.科学性分析C.有效性评价D.可操作性评价解析:3.下列有关教育实验的陈述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B.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解析:[解析] 教育实验是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区别于自然科学实验。

4.假设的特征不包括( )(分数:2.00)A.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B.具有一定的猜测性C.具有多样性D.具有确定性√解析:5.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 )(分数:2.00)A.科学实验√B.特殊实验C.特殊教育科学教育D.解析: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分数:2.00)A.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例如,实验组和对比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他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B.恒定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C.样本容量与样本的代表性有关,样本容量越小,代表性越好,反之,样本容量太大,就可能失去对总体的代表性D.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被试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遗传、性格、能力、知识经验、动机、情绪、研究场所的一些条件与特征等许多无关变量对研究是有影响的,这种问题可以采用消除法解决解析:7.将“一个体格健壮的人”定义为“举起100公斤杠铃、两小时连续长跑25公里、跳高1.8米、6小时游泳横穿渤海海峡、一年四季从不生病……的人”。

这里采用的操作定义方法是( )(分数:2.00)A.静态描述法B.动态描述法√C.方法与程序描述法D.不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任一种解析:8.被誉为教育实验创始人的教育家是( )(分数:2.00)A.裴斯泰洛齐和蒙台梭利B.杜威和梅依曼C.梅依曼和拉伊√D.杜威和蒙台梭利解析:9.判定定性研究内在信度的主要指标是( )(分数:2.00)A.研究的一致性√B.研究的差异性C.研究的多样性D.研究的特殊性解析:10.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

”这里采用的操作定义方法是( )(分数:2.00)A.方法与程序描述法√B.静态描述法动态描述法C.D.属于上述三种方法的综合解析:11.控制组与实验组在实验过程中的唯一区别是控制组( )(分数:2.00)A.引入实验因子B.不引入实验因子√C.学习条件不同D.学习内容不同解析:12.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分数:2.00)A.整群随机取样法√B.等距随机取样法C.分层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解析: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解析:14.关于教育实验研究外在效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分数:2.00)A.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概括性和代表性B.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验对象以外的其他受试者C.外在效度指实验结果是否可以推论到实验情境以外的其他情境D.外在效度高低与内在效度成反比√解析:15.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分数:2.00)A.条形图√B.圆形图C.线型图D.直方图解析:16.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的区分程度B.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C.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外在效标无关√D.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即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间的一致性解析:17.教育实验研究评价主要内容不包括( )(分数:2.00)A.目标评价B.研究团体评价√C.过程评价D.结果评价解析:18.既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是( )(分数:2.00)A.准实验B.真实验C.前实验√D.化学实验解析:19.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分数:2.00)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C.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D.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解析:20.需要使用公式的取样方法是( )(分数:2.00)A.定额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简单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解析:21.反映被测特征真实程度的指标,称之为( ))2.00(分数:A.效度B.信度√C.错误D.误差解析:22.定量分析中数据的归类整理主要是( )(分数:2.00)A.分析集中量数B.分析差异量数C.编制统计图表√D.转换地位量数解析:23.在科学史上,首先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是( )(分数:2.00)A.达·芬奇B.罗吉尔·培根√C.伽利略D.弗兰西斯·培根解析:24.教育实验按实验控制程度可以分为( )(分数:2.00)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D.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解析:25.“教育程度”是( )(分数:2.00)A.类别变量B.中介变量C.属性变量√D.主动变量解析:26.“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

”这是采用( )(分数:2.00)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C.D.多段随机取样法解析:27.幼儿情绪状态与课堂秩序的实验研究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属于( )(分数:2.00)A.S—R法则实验B.多因子实验C.验证性实验D.P—R法则实验√解析:28.对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进行评价,属于( )(分数:2.00)A.实验设计评价B.目标评价C.过程评价√D.成果评价解析:29.“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法的实验研究”是一个( )(分数:2.00)A.多因子实验研究B.前实验研究C.验证性实验研究D.单因子实验研究√解析:30.可以操纵自变量变化,但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的实验是( )(分数:2.00)A.准实验B.真实验C.前实验√D.假实验解析:31.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而形成理论的过程实际存在着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是( )(分数:2.00)A.探索—验证—确认B.确认—验证—探索C.确认—探索—验证√D.探索—确认—验证解析:32.( )实验设计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不同水平的自变量或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即每个被试都经受整个实验的各种实验处理.(分数:2.00)A.组间设计B.组内设计√C.单组设计D.同组设计解析:33.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程度称为( )(分数:2.00)A.内在效度B.外在效度√D.依存效度解析:34.在教育实验研究中,需要实验进行操作或处理的变量是( )(分数:2.00)A.自变量√B.因变量C.控制变量D.无关变量解析:35.教育实验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划分,可以分为( )(分数:2.00)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解析:36.大多数教育实验课题从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看,属于( )(分数:2.00)A.基础性课题B.描述性课题√C.应用性课题D.推论性课题解析:37.测定值与真实值之间的不精确性,被称为( )(分数:2.00)信度A.B.效度C.误差√D.错误解析:38.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 )(分数:2.00)B.真实验C.验证实验D.准实验√解析:[解析] 准实验,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控制的实验。

39.欲表示离散型的数据资料,首选的统计图类型是( )(分数:2.00)A.圆形图B.条(柱)形图√C.线型图D.直方图解析:[解析] 由于离散数据缺乏规律性,用条形图更加适合。

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90.00)40.简述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分数:15.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1)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在整个实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实验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一阶段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选择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说。

在概述假设的陈述句中,要清楚地表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②明确实验目的,确定指导实验的理论框架。

这种指导性理论,启发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对实验研究的方向、范围以及如何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资料作出明确的具体规定。

为了使这一理论系统分析更切近客观实际,需要做先期的调查研究,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及课题组成员充分的讨论。

③确定实验的自变量。

选择被试和形成被试组,决定每组进行什么样的实验处理,并确定操作定义。

④选择适合的测量工具并决定采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从而明确评价因变量的指标。

⑤选择实验设计类型,确定控制无关因素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实验的实施阶段。

按照实验设计进行教育实验,采取一定的变革措施(实验处理),观测由此而产生的效应,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等。

(3)教育实验的总结推广阶段。

对实验中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确定误差的范围,从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科学结论。

实验中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是认识的相对性的具体表现。

分析实验结果时要区分什么是实验应该消除的误差,什么是实验应有的结果。

只有同时给出实验误差范围的估计,才能获得具有科学价值的结果。

同时,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