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教育实验研究法是一种用于教育领域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教育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一系列操作,来验证和评估其中一种教育方法、教育政策或教育技术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原理、设计和分析步骤,并探讨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计,对两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干预,然后比较两组学生在一些指标上的差异,从而得出对干预效果的评估。
实验组接受其中一种教育干预,如新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技术,而对照组则接受传统教学方法或其他干预。
通过对两组学生的比较,可以评估新的教育方法是否具有显著的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设计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变量的操作和数据的收集。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应尽可能保证两组在其他因素上的一致性,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变量的操作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对实验组进行不同干预,确保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因素上的差异。
数据的收集需要使用科学的测量工具,收集关键的指标数据,以评估教育干预的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分析步骤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
描述统计主要包括计算和描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数、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以描述两组学生在关键指标上的差异。
推论统计则通过假设检验和置信区间等方法,从统计学角度对两组学生的差异进行评估,以判断教育干预是否具有显著效果。
教育实验研究法在教育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验证和评估教育方法、政策或技术的有效性,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揭示教育问题的本质和原因,探索教育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最后,它可以指导教育和政策制定,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然而,教育实验研究法也面临一些局限性。
首先,教育实验研究往往在人为环境中进行,难以完全模拟真实的教育场景,其结果的推广性可能存在限制。
其次,教育实验研究可能受到伦理道德和实施可行性的限制,如难以对学生进行随机分组、需要长时间的干预等。
6教育实验法
作业
一、名词解释 教育实验研究法;准实验;真实验;教育实 验的效度;教育实验的设计 二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法?具有哪些特点? 2.比较前实验、准实验、真实验的不同特点。 3.什么是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在效度、外部效 度?影响内、外部效度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及实施。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 历史(偶然事件);成熟;测验;测量手段; 统计回归分析;被试的选择差异;被试的流 失;取样与成熟程度交互作用
(二)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指实验结果的可推广度。具体说来, 就是指一项实验的发现能应用于被研究对象 以外的个人和环境的程度。
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情境和条件。 外在效度反映研究所具有的社会价值。
三、实验法的基本类型
(一)按实验场地的不同,可把实验分为实验 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在人为创造的高度控制的环境中 进行试验。实验室实验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 量,获得精确的结果,但其结果的推广却受 到限制。 自然试验:在实际自然的情景中进行,只能尽 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能较长时间地持续 进行。实验时间较长,但其结果便于推广。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教育实验设计是指在确定研究课题的基础 上,研究者对教育实验进行过程的一系列活 动及其内容和方法所进行的科学的确定和描 述。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是:考虑如何在一个 实验中安排自变量及呈现方式、因变量的指 标及测定方法、控制无关变量的具体措施、 确定取样大小及方法、 安排实验的具体步骤 及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的价值在于使研究更经济,以消 耗最小的人力、物力获得最大和最有效的信 息资料。
【本章小结】
本章在阐述了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意义、逻辑 框架,分析了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特点及不同 类型,探讨了教育实验研究的效度及其影响 因素,介绍了教育实验研究设计的基本步骤 及仅施后测控制组设计、前测一后测控制组 设计、所罗门四组设计、前测一后测非对等 控制组设计、时间序列设计等基本实验设计 模式,结合实验研究案例,说明了教育实验 研究的实施过程。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习题及答案(第6章)
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实验研究习题及答案(第6章)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教育实验的陈述错误的是( )A.教育实验是一种自然科学实验活动B.教育实验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C.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D.教育实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2、反映实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决定实验结果解释的是( )A.内在效度B.外在效度C.总体效度D.生态效度3、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正的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派被试情况的是()A.前实验B.真实验C.验证实验D.准实验4、使每个被试轮流分配到不同水平的自变量或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即每个被试都经受整个实验的各种实验处理,这种实验设计是()A.组间设计B.组内设计C.单组设计D.同组设计5、在科学史上,首先提出“实验科学”概念的是()A.达•芬奇B.罗吉尔•培根C.伽利略D.弗兰西斯•培根6、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进而形成理论,这一过程实际存在着三个不同水平的发展阶段即()A.探索—验证—确认B.确认—验证—探索C.确认—探索—验证D.探索—确认—验证7、既不能随机分派被试者,也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是()。
A.准实验 B.真实验 C.前实验 D.化学实验8、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A.科学教育B.特殊实验C.特殊教育D.科学实验9、若按实验研究的目的划分,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D.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10、可以操纵变化自变量,但对无关变量不能控制的实验是( ) A.准实验B.真实验C.前实验D.假实验11、从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看,大多数教育实验课题属于()A.基础性课题B.描述性课题C.应用性课题D.推论性课题12、一个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首要检验标准是( )A.价值判断B.科学性分析C.有效性评价D.可操作性评价13、“教育程度”属于()A.类别变量B.中介变量C.属性变量D.主动变量14、下列不属于假设的特征的是()A.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B.具有一定的猜测性C.具有多样性D.具有确定性15、下列诸因素中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是()A.多重实验排除了干扰B.统计回归C.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D.测量的反作用或交互作用效果16、根据自变量的性质,幼儿情绪状态与课堂秩序的实验研究属于( )A.S—R法则实验B.多因子实验C.验证性实验D.P—R法则实验17、按实验控制程度,教育实验可以分为( )A.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B.确认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C.因素型实验、反应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D.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轮组实验18、实验过程中,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唯一区别是控制组()A. 引入实验因子B. 不引入实验因子C.学习条件不同 D. 学习内容不同19、下列不属于教育实验研究评价主要内容的是( )A.目标评价B. 研究团体评价C. 过程评价D. 结果评价20、下列不属于各类教育科学实验共同特点的是()A.有明确的研究假设;B.对自变量进行操作,即要有实验处理;C.合理地控制无关变量;D.要建立实验的特质目标(测评目标体系)并实施测评。
教育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
教育实验是从自然科学实验经心理学引进教育领域但是二者也存在这区别
研究对象
自然科学实验以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人与物的关系 教育实验以人和人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社会中人与 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在研究对象上教育实验研究体现了教育的教育性和社会性
实验的物质手段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选择确定研究课题
具有研究价值 具有可行性
提出实验假设 选择实验模题: 教育实验要体现正面教育 被是必须保持正常状态 必须认真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会不会产生不 科学的结论 进行试探性实验
实验假设:语文教学中,阅读技巧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 习成绩 实验处理:实验班的语文教学中,在阅读材料前老师 讲解 阅读技巧 控制班的语文教学中,在材料相同的情况下,不 进行阅读技巧讲解 样本:在高一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随机编成两个班, 实验班和控制班 前侧:在讲解阅读技巧前对两个班进行测验 后侧:实验班在讲解阅读技巧前进行测试,控制班也同时 进行测试 条件控制:同一个教师,教学内容作业相同,学习时间相 同
三
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与效度
教育实验研究的变量
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输入变量或实验处理,是在实验中实验 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映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有效性和可操 作性 因变量:又称反映变量,输出变量或实验结果,是指由操纵自变 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反映 具有可变性和可测评性 无关变量: 1. 定义 : 又称干扰变量,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可能对实验 结果产生影响的自变量以外的因素 具有潜在性和隐藏性 2. 对无关变量的控制: (1)合理安排实验程序,科学设计自变量呈现的时机 (2)使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3)设置控制组,并采用“盲被试”方法 (4)控制统计过程、减少统计误差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内在效度是指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联系的真 实程度,即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来自自变 量。 如果一项实验研究能够提出充分的证据说明,因 变量的变化确由自变量所引起,而不是由其他未 加控制的因素所引起,那么
例1:假设一位体育教师对两种不同的练习方案可能对初中三年级男 生体育技能测试成绩产生的影响感兴趣。于是任意选择了2个上午上 课的体育班,并随机在每个班级选择了28个学生。他将这两种训练方 案分别运用到两个班级中,时间同为16个星期。最后,由他本人负责 对这两个班级进行同样的体育技能测试。这项研究的内在效度高吗? 学校I
例:假设有一项关于视觉时 间的长短对回忆无意义符号 的影响的研究。无意义符号 可以是任意排列的字母。研 究对象是来自教育心理学专 业的10个研究生志愿者,每 2人一组。呈现时间长度共 分5种,每个学生分别被呈 现20个无意义符号,呈现后 需回忆符号。根据回忆正确 性给予记分。
6 实验设计: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统计假设:两个处理组得到的平均数之间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
第二节
实验的变量控制
一、何谓“变量控制”?
二、实验的效度
三、实验效度的干扰因素
四、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一、何谓“变量控制”?
二、实验的效度
坎贝尔(Donald T﹒Campbell)和斯坦利(Julian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实验研究法概述
实验的变量控制 实验的设计
第一节
实验研究法概述
一、实验研究法的概念
二、实验研究法的历史发展
三、实验研究法的逻辑结构
四、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类型 五、实验研究法的一般步骤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法
举 例
福禄贝尔创办幼儿园 拉伊和梅伊曼创办了实验教育学 1930年美国“八年研究”[1933-1941]:30所中学 与300所学院 新课程改革 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 ……
赫尔劳克(Hurlock,K.B.) 实验
他把加法计算的单一作业交给三个组的学生,对 三组学生的处理是,第一组教师给学生以表扬, 第二组教师给学生以批评,第三组教师对学生放 任自流。结果受表扬的一组学生成绩最好,受批 评的一组学生成绩次之,被放任的一组学生成绩 最差。这一结果表明,评价者的态度影响学生的 学习热情,从而导致学生成绩的差异。
可能性最大的一个影响因素是前测的影响,即人们第一次 对因变量Y进行测量的行为本身对因变量就已经产生了影 响。它使得在人们引入实验刺激(即引入自变量X)和在 对因变量进行第二次测量(即后测)之前,因变量就已经发 生了变化,因而人们带着前测情况的影响进行后测,从而 使后测结果产生变化(或有所不同)。正是为了排除这种 因素造成结果变化的可能性,需要有一个控制组。对这个 控制组来说,它也接受前后两次对因变量Y的测量,但却 不对其实施实验刺激,即不引入自变量X。这样,在“实 验组和控制组这两组对象是相同的”的前提下,人们就可 以从实验组前后两次测量之差中,减去控制组前后两次测 量之差,从而得到仅由自变量X所产生的影响。这就是为 什么实验研究的分析逻辑中必须有“实验组”、“控制组” 这一对基本要素的原因。
⑤必须具有高度的控制条件和能力。对实验对 象(包括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严格控制,以及对实 验环境的高度把握,共同决定着实验研究的结 论的准确程度。可以说,控制是实验研究的本 质特征,没有控制就没有实验。因为根据实验 的基本逻辑,如果研究者在实验中缺乏适当的、 准确的控制,他就无法确定实验所得到的结果 究竟是由于他所假设的因素(自变量)所导致,还 是由于一些其他未能加以控制的因素所导致。
第六章教育实验法
第六章教育实验法第六章教育实验法实验研究,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实践基础。
它最初运用于自然科学中,如我国古代《墨经》中记载的“针孔成像”、古希腊阿基米得计量“王冠”含金量,都是公认的古代科学实验的典型。
近代以来,实验法逐渐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在教育领域,自从1768 年裴斯泰洛齐创办“新庄”实验学校,许多教育家相继创办各种实验学校,特别是拉伊和梅伊曼把实验科学的实验模式引入到教育研究中来,推动了实验法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开展。
时至今日,教育实验法不仅成为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教育理论的首选方法之一,而且也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教育实验法概述一、教育实验的基本含义与条件(一)教育实验法的基本含义科学起源于观察。
但简单的观察是在自然状态条件下等待观察对象的出现,具有相当程度的直观性和被动性,既不能主动地操纵、干预观察对象,也难以排除其它因素对观察对象的影响和干扰,其结果也难以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而只能对某种可能性的原因进行推测。
科学的实验则是在变革中去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它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要通过引入(或操纵)一个变量(即自变量),并常利用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对比、前测与后测的对比,来观察和分析它对另一个变量(即因变量)所产生的效果。
从方法论上看,实验研究是基于实证主义的理论与背景的,是定量研究的一种特定类型。
将实验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中就成为教育实验法。
一般来说,教育实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的教育实验是指是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以便人为地引起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从而验证假设,揭示教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广义的教育实验则不仅包括狭义上的教育实验,而且也包括所有新的、处于尝试阶段与变革阶段的教育活动与实践,另外,在教育实验研究发展的早期,以宏观的观察、思维为主要形式,以定性描述为主要手段,对社会改革性质或教育革新性质的干预性研究也被界定为广义的教育实验。
教育研究方法[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六章教育实验研究(一)教育实验研究概述1.教育实验研究的含义教育实验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并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的基本要求在于:一是教育实验必须解释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二是要使研究对象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三是人为地控制或创设某些条件以证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2.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及优缺点教育实验研究的特点:(1)因果关系性探讨。
探讨和论证因果关系是实验研究的重要特征。
实验研究可以系统地变化的条件,观察由于这些条件变化所引起的事物的相应变化,从而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2)自变量的操作。
实验研究要求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变量做出分析和控制,把复杂的条件分解成若干单独的因素,使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不受干扰地以相对纯净的形态,清晰的、可做定量分析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利于认识和研究。
因此,教育实验不是消极地等待研究现象的自然发生,而是要主动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3)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这就应当做到以下三方面:①研究对于外部因素和实验情景的控制能力,包括各种无关因素的控制。
②研究对于实验所操纵的自变量的控制程度。
③研究实验设计过程中的控制成分,即研究如何通过实验的设计控制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研究的优点:教育实验本质上是一种科学实验,它是按照一定的研究目的,在合理控制的条件下,主动采取某种措施,诱发一定的教育教学现象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发生,这样就能用反复观察到的事实对以往的实验结果加以核对,以检验变量间因果关系,从而具有科学、准确、客观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能够验证、修正或丰富某种教育理论和主张。
教育实验研究的局限性:第一,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活动,这对于适合于自变量数目较少且可以分解加以操作的实验研究往往是无法解决的。
第二,教育研究对象是生命个体,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态度、动机可能影响观察和资料收集的方向。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在比较条件下开展的、对教育问题进行探索和验证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研究,通过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和测定因变量的变化情况,以考察教育措施对学生学习成绩、教学效果、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明确研究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研究假设。
2. 设计实验方案:明确实验设计类型,包括随机分组设计、配对设计、多组设计等。
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及可能的混杂变量和控制变量。
3. 筛选样本和进行配对:根据实验设计,筛选符合条件的样本,并进行配对处理。
4. 实施实验和收集数据: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实施教育措施或方法,并记录和收集数据。
5.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性。
6. 结果解释和结论推断: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释实验结果,并推断对教育问题的结论。
7. 论文撰写和报告:根据研究过程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进行报告或发布。
教育实验研究方法能够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消除一些混淆因素的影响,揭示教育措施的真实效果,从而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推动教育改革和教学实践的发展。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实验研究方法的设计和实施需要严格遵循伦理原则,保护被试者的权益,确保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六章 _教育实验法讲解
验证性实验是指以验证已取得的认识成果和实践活 动方式为目的的实验。
(四)根据同一个实验中自变量的多少来分,分为 单因素实验和多因素实验
单因素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只操作一个自 变量的实验。
2)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
用符号表示为: E实验组 O1 前测 X自变量 O2后测
R C控制组 O1·1前测 O2·1后测
E1实验组 O1 前测 X1自变量 O2 后测
R E2实验组 O1·1前测 X2自变量 O2·1 后测
E1实验组 O1 前测 X1自变量 O2 后测
R E2实验组 O1·1前测 X2自变量 O2·1 后测
多因素实验是指同一个实验中需要操操纵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自变量的实验。
三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教育实验的准备 1)确立实验研究的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查阅研究文献,确立实验研究的理论基础。 3)实验设计 (二)教育实验的实施 1)操纵自变量 2)控制无关变量 3)观察和测量因变量 (三)教育实验的总结和评价 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P206
一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 实验设计的含义P208 教育实验设计的主要内容P208 二 教育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1)明确研究的问题,提出研究假设 (2)分析和确定实验变量 (3)设计各种变量的处理方法 (4)选择实验模式 (5)形成实验计划
常见实验设计符号 X——实验处理或实验条件,即自变量的操纵 O——因变量的观测(常为分数) O1——实验的前测 O2——实验的后测 E ——实验组 C——实验控制组(班) R——随机抽取被试并随机分组 ——等组处理 … …不等组处理
教育实验研究法
总结词:客观性
VS
详细描述:在结果解释与结论阶段, 需要客观地解释实验结果,并根据实 验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对结论进行讨 论和反思,为后续的教育实践提供指 导和借鉴。
03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优缺点
CHAPTER
优点
科学性
教育实验研究法遵循科学研究的逻辑,通 过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揭示教育干预
的效果,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案例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
总结词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旨在通过改革教 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详细描述
实验选取了某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为实验 对象,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观察学生在数学学习 方面的表现和成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
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
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法具有因果性、可重复性和可控制性等特点。 通过实验设计,可以控制无关变量,使实验结果具有可重复 性,并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探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教育实验研究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心理学实验研究。随着科学方法的 不断发展,教育实验研究法逐渐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研究方法的融合与交叉
1 2 3
定量与定性研究的结合
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研 究方法,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在继承和发展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 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推动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创 新发展。
跨学科方法的借鉴
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如心理学、社 会学、统计学等,丰富和发展教育实验研究法。
发展
教育实验研究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进步,教育实验研究法在设计和实施上更加严谨和科学,同时也不断 涌现出新的方法和手段。
第六章 实验研究法 PPT课件
设计方式:G O1 X O2
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情 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作文质 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一、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概念 (三)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或原因变量,是 研究者主动操纵的希望影响实验结果的因 素。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或结果变量,是 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
3.无关变量:又称干扰变量,是研究中不 属于研究的自变量却可能影响因变量、干 扰实验结果的因素。
2.因变量的确定
给因变量下操作性定义并进行分解,即明确从哪 些方面来观测因变量,并将因变量进一步分解到 可观测的指标化状态,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确 定因变量的测量方法。
如何下操作性定义:
(1)条件描述法 (2)指标描述法 (3)行为描述法
3.无关变量的控制 (1)无关变量的来源
第一,被试方面。主要包括:性别、知识基础、 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家庭背景、参与动机、
三、实验研究设计中的变量控制 1.自变量的确定
实验研究设计中,确定自变量就是对自变量进行 明确的定义和说明,要具体到可操作的程度。
(1)确定积极地、与因变量存在因果关系的并 能促进因变量发生更大变化的变量;
(2)下操作性定义和规定自变量实验处理方法, 使之具体化
例:P129“5-6岁幼儿韵律活动的实验研究法”
案例:情景作文
一位语文教师深感小学生作文言之无物,于是设计了 “情景作文”方法在班上试行,经一段时间后发现学 生作文质量有较普遍的提高。
教育实验研究法
重复原则
在相同条件下对实验进行多次重复,以获得更稳 定、可靠的结果,并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 影响。
实验设计的类型
前实验设计
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观察和记录,没有严格的实验控制和对照组, 主要用于初步探索和研究。
教育技术实验
研究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效果,如在线 教育、虚拟现实等。
教育心理实验
通过实验揭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 为教育提供心理学支持。
02 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原则
1 2 3
对照原则
实验中要设置对照组,以消除非实验因素对实验 结果的影响,从而准确地确定实验因素对实验结 果的作用。
随机原则
公正合理
确保实验设计公正、合理 ,不偏袒任何一方,保证 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 性。
谨慎负责
对实验过程和结果保持谨 慎和负责的态度,避免对 研究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 害或损失。
知情同意与保密原则
知情同意
确保研究对象在实验前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过程、 可能的风险和收益,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保密原则
对研究对象的个人信息和实验数据严格保密,未经允 许不得泄露或公开。
数据安全
采取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实验数据的安全性 和完整性。
避免偏见与歧视
避免偏见
在实验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避免主观偏见和先入 为主的观念,确保实验的客观性和中立性。
消除歧视
尊重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不因种族、性别、年龄 、宗教信仰等因素对其进行歧视或排斥。
平等对待
对所有研究对象平等对待,提供相同的实验条件 和机会,确保实验的公正性和可比性。
第六章 教育实验法
赖伊在他的主要著作《实验教育学》中提出,只有 通过实验,有意识地简化要素条件下研究教育现象 中各种复杂的因果关系,教育学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后来,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于1896-1904创办了 芝加哥实验学校,在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 行教育实验研究。这一时期,与杜威的实验相似的 教育实验还有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 等。在中国,陶行知先生1927年在晓庄进行的乡村 师范教育实验,晏阳初1929年在河北省定县进行的 为时七年的平民教育运动实验,梁漱溟于1931年在 山东省邹平进行的乡村教育改革实验等。一直到五 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进行的程序教学实验,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引入实验心理学方法和心理分 析方法来进行教学与发展的实验。这些典型的教育 实验,为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生动的依 据。
案例: 如“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样一项实 验研究,研究的问题是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学生 的学习会产生什么影响,研究中运用心理学和 教育学的有关理论,提出的假设是“表扬和鼓 励的评价方式比批评和指责的评价方式更能激 发学习动机。为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选取了 106名初中的学生为被试,对这些被试先进 行一次测验,以测验成绩为基础,将被试分成 四个相等的组,让四个组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 进行难度相等的有理数运算的练习,每天15 分钟,共进行5天。
这四种条件是: 第一组为受表扬组。每天练习后老师予以表 扬和鼓励,当众宣布受表扬同学的姓名。 第二组为受训斥组。每次练习后,老师总是 点名批评和训斥这一组被试,而不管实际做 得如何。 第三组为静听组。静听组既不受表扬也不受 训斥,而是静听他人受表扬或受训斥。 以上三个组都在一个屋子里进行练习。 第四组被试是单独练习,既不受表扬也不受 批评,也听不到别人受表扬和批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育实验设计、程序与方法的合理性评价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实验设计及实施过程的规范性
科学性 评价时应重点考查教育实验中如何处理以下三 个基本关系。 一是教育实验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 二是教育实验过程中的科学理论与经验事实的 关系。 三是教育实验过程中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关系。
(二)教育实验假设的科学性评价 一是理论的批判性。 二是综合性。 三是有鲜明的特色。
思考题
1、试述教育实验控制的主要措施。 2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教育实验内效度与 外效度的因素。 3 、简述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设计方法, 并举例说明。 4、尝试设计并实施一项教育实验研究。
1、被试的选择和安排 2、实验方法的表述 3、实验教师的确定 4、实验程序的控制 5、测验技术的运用 6、师生的参与程度和情感倾向
第四节
教育实验设计
作为整体的实验研究计划,是指实验研究的工 作方案,这里所说的实验设计是指实验的操作 方法。 教育实验设计主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用什么 样的设计适合你的研究问题,有利于验证研究 假设;怎样能较好地控制无关因素对实验效果 的影响;如何使研究结果得到推广。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履历效应。 被试的成熟 测验 测量手段 统计回归。 取样偏差。 样本的流失率 竞赛效应 实验方法的扩散
2、影响实验外在效度的因素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对实验程序的描述 样本的代表性 实验者的主观因素。 宽慰效应。 时间因素 因变量的测量
三、提高实验效度的主要措施
3、选择实验设计类型 4、制定实验方案
一个完整的实验研究方案,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⑴ 问题的提出。 ⑵ 实验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⑶ 实验的对象和方法。 ⑷ 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操纵。 ⑸ 实验的具体步骤。 ⑹ 实验的组织与领导。
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在实验研究方案的具体 表述上可以进行适当的整合和调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的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2)实验中的无关变量较难控制 (3)实验研究的样本受到限制 (4)受到伦理和社会因素的限制
三、教育实验研究法的类型
(一)按教育实验的内容分,可以分为教育体制 改革的实验,课程内容与结构改革的实验,教 育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实验,儿童和青少年发展 的实验。
1. 教育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的主要功能 一是检验现有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可行性,为改 进教育教学过程与方法提供依据。 二是为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 的基础。 三是对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造和 发展。 四是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 序。
2. 教育实验法的局限性
教育实验的评价
一、教育实验评价的意义 实验研究评价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检验实验的效果。 二是提高实验研究的水平。 三是为改进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四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二、教育实验科学水平的评价
(一)教育实验课题的效益性评价
1、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在教育实验中的作用 2、教育实验价值的表现形式 3、教育实验研究的价值性判断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三、实验结果的总结评价阶段
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控制
一、教育实验研究控制的意义
1. 有效的控制是准确探索变量之间因果 关系的保证 2. 有效的控制是提高实验研究效度的重 要基础
二、影响实验效度的主要因素
1、影响实验内在效度的因素 在教育研究中影响实验在内效度的因素很多, 主要包括以下一些问题。
第6章 教育实验研究法
本章要点: 阐述了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意义、特征、类型、 功能与局限性, 呈现了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论述了教育实验研究的控制, 分析了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 提出提高实验效度的措施, 阐述了教育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第一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概述
一、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意义与特征 (一)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意义 实验研究法 教育实验研究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 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 地影响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 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有三种表现形式。 1.单组后测验设计 2.单组前后测验设计 3.固定组比较设计
二、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 不等控制组设计 2. 时间序列设计 3. 平衡设计 平衡设计也叫固定组的循环设 计,或拉丁方设计。
三、真实实验设计
教育实验研究主涉及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l l l
一定的理论和假设 人为控制某些因素 论证某种因果关系
(二)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教育实验研究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相比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 重点在于论证因果关系 2. 研究者可主动控制某些条件 3. 具有可重复性
二、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功能与局限性
(二)按实验的目的分,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 鉴别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三)从研究条件的控制上看,可分为实验室实 验和自然实验。
第二节
教育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
一、教育实验的准备阶段 1、确定实验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一是确定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课题。 二是明确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 三是实验课题要具有可行性。 四是要有明确的实验假设。 2、明确实验变量
真实实验设计是被试为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 并且都有一个控制组的设计。这种设计不仅 保证被试具有代表性,也对无关变量进行的 有效的控制,因此,具有很好的内在效度和 外在效度。 前后测验等组设计 只有后测验的等组设计 多重处理设计 所罗门四组设计
四、教育实验的因素设计
第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