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药品不良反应
对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管,确保药品质量安全 。
监管政策
制定严格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01
要求医疗机构和患者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并对瞒报、
漏报行为进行严厉处罚。
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法规
02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为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与
控制提供法律保障。
案例二:某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总结词
过敏反应是某些人使用抗生素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皮疹、呼吸困难 甚至过敏性休克。
详细描述
某患者在接受某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和呼吸急促等症状,诊 断为过敏反应。医生立即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患者的症状逐渐缓解。
案例三:某降糖药的低血糖风险
总结词
药品不良反应
目录
•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 药品不良反应的识别与评估 • 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控制 • 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 药品不良反应的科研进展
01
CATALOGUE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法和用量下,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分类
药品不良反应可分为A型反应、B型反应和C型反应。A型反应是由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发生率较高, 通常停药后可恢复;B型反应是由药物引起的机体过敏反应,与药物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C型反应是由长期用 药累积引起的慢性反应,停药后可能逐渐消失。
详细描述
某患者因长期使用某镇痛药而出现药物依赖症状,表现为停 药后出现戒断症状如疼痛加剧、焦虑和失眠等。医生逐渐减 少药物剂量并给予替代治疗,患者的成瘾症状得到控制。
05
CATALOGUE
药品不良反应
与医疗器械有关的可能危害
1.能量危害:
(1)电能;(2)热能;(3)机械力;(4) 电离辐射;(5)非电离辐射;(6)悬挂质量; (7)患者支撑器械失效;(8)压力(容量破裂); (9)声压(听觉压力);(10)振动;(11)磁 场(如MRI磁共振成像仪) 2 生物学危害 (1)生物污染;(2)生物不相容性;(3)不 正确的配方(化学成分);(4)毒性;(5)致敏 性;(6)致突变性;(7)致畸性;(8)致癌性; (9)交叉感染;(10)热原;(11)卫生安全性; (12)降解
医疗器械分类
心电图机
一类:通过常规管理足
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
性的医疗器械; 二类:对其安全性、有
血压计
手术器械
效性应当加以控制的医
疗器械; 三类:植入人体;用于 支持、维持生命;对人 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 安性、有效性必须严格 控制的医疗器械
输液泵 腰椎融合器 血管支架
麻醉机
血管导管 一次性输液器
药物过敏反应的原因及特点
过敏反应一般只在用药者中的少数人身上 出现,往往与用药剂量大小无关; 可能病人过去用过而无记载,病人自己也 不知道或者用过类似的、有交叉过敏性的 药物; 机体从接受抗原到形成抗体需要一定的时 间,所以过敏反应有一个潜伏期;
某些药物(青霉素)过敏反应可用皮试的方 法来测知,但有时皮试也会出现假阳性的 结果,可能是剂量太小不足以诱发抗原抗 体反应,也可能是皮试前服用了抗过敏药 物。 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容易发生交叉或不完 全交叉的过敏反应。头孢菌素5%-10 %与青霉素 某些疾病可使机体对药物的致敏性增加, 例如:患全身性红斑狼疮者服用布洛芬的 过敏反应增加。
供相关资料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药物不良反应 ppt课件
常见药源性疾病—血液系统
病因:损害骨髓造血干细胞;外周血细胞减少 临床表现:再障;粒细胞减少症和粒缺 治疗:停药;激素
升白药物:瑞白,利血生等 对症支持治疗:防感染、出血、贫血等
病例分析:肿瘤化疗致白细胞降低
13
常见药源性疾病—呼吸系统
病因:免疫反应,炎症因子,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有关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喘憋,肺实变体征,胸片:肺炎,间
前者包括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等;后者 包括药品的毒副作用、药品的相互作用以及赋形剂的 影响等。
因此,同一药品的不良反应,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 不同种族、不同感应性、不同适应症、不同共存疾病 的病人中可能表现不尽相同,再加上药物及其制剂中 赋形剂的影响,问题更为复杂,这就是药品不良反应 不可预言的原因。
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 (三)变质的 (四)被污染的 (五)使用依照本法必须取得批准文号而未取得批准文号的原料药生产的 (六)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的
5
劣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第四十九条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劣药。 药品成份的含量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为劣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药品,按劣药论处: (一)未标明有效期或者更改有效期的; (二)不注明或者更改生产批号的; (三)超过有效期的; (四)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未经批准的; (五)擅自添加着色剂、防腐剂、香料、矫味剂及辅料的 (六)其他不符合药品标准规定的。
ADR、ADE和DID区别:程度、持续时间、用法用量、因果关系
7
常见药源性疾病
消化系统 神经系统 血液系统 呼吸系统 心血管系统 泌尿系统 内分泌系统 免疫系统
8
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肝病(肝实质、间质、胆道、静脉系统、 肿痛在内)、氯丙嗪、四环素等。
药品不良反应及监测概述
ADR报告的集中评价
• 是对一系列病例报告的系统研究和阐释,是在个 例评价基础上进行的综合评价
• 主要目的是发现、鉴别信号,以便扩大信息交流 或制定管理措施
信号定义:
• 是指尚未完全证明的药品与ADR相关的有关信息,是构成 假说的一组数据,通常具有临床医学、药理学、病理学或 流行病学性质
三、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 药物方面:药物剂型、药物应用引起的药理作用 • 机体方面:种族、性别、年龄、个体差异、病理状 • 用药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四、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
美国住院病人严重ADR占6.7%,致死 ADR占0.32% (106000) ;药源性死亡高居 美国人口死亡的第4-6位,仅次于心脏病( 743460)、癌症(529904)、中风(150108 )和肺部疾病(101077)
•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是指药品不 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 程。
• 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中心对 “Pharmacovigilance” 的定义为: Pharmacovigilance is concerned with the detection,assessment and preven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drugs.
患者出现肉眼可见血尿,终末呈血滴状,尿样 本分析红细胞++++,白细胞+~++,少量鳞状
上皮细胞及粘液,为排除月经或阴道分泌物干 扰、留取中段尿确认,并停用阿昔洛韦,4d后, 血样本恢复正常。按五项标准分析:
1
2
3
4
5
+
+
+
?
-
药品不良反应概念和定义(全文)
药品不良反应概念和定义(全文)1.什么是药品不良反应?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 号),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
2. 什么是药品不良事件?答:根据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协调委员会相关技术指导原则(ICH E2D),药品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ADE)是指患者使用药品出现的任何不利的医学事件,且不一定与此治疗存在因果关系。
不良事件可以是与使用药品有时间关联的、任何不利的且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体征(如异常实验室结果)、症状或疾病,无论其是否与该药品有因果关系。
3. 什么是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 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因使用药品引起以下损害情形之一的反应:(1)导致死亡;(2)危及生命;(3)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4)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5)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6)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如不进行治疗可能出现上述所列情况的。
4. 什么是新的药品不良反应?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 号),新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药品说明书中未载明的不良反应。
说明书中已有描述,但不良反应发生的性质、程度、后果或者频率与说明书描述不一致或者更严重的,按照新的药品不良反应处理。
5. 药品不良反应可以分为哪几类?答:根据药品不良反应与药理作用的关系将药品不良反应分为三类:A 型反应、B 型反应和C 型反应。
A 型反应是由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其特点是可以预测,常与剂量有关,停药或减量后症状很快减轻或消失,发生率高,但死亡率低,通常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等。
B 型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应,一般很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但死亡率高,包括特异性遗传异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等。
药品不良反应培训
某些心血管药物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详细描述
某心血管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心悸 等症状,经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后好转。提示医生在用药过 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及时发现并处理心律失常。
案例四:某解热镇痛药的胃肠道出血反应
总结词
解热镇痛药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症状。
药品不良反应的控制策略
及时处置与报告
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应立 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
按照规定报告相关部门。
风险评估与控制
对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进 行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治疗 和管理措施,以降低不良反应 的危害。
药品召回与销毁
对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进行召 回和销毁,防止再次流入市场 。
加强监管与处罚
药品不良反应的常见表现
皮肤反应
消化系统反应
呼吸系统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
如皮疹、瘙痒、红肿等。
如恶心、呕吐、腹泻、 腹痛等。
如呼吸困难、咳嗽、哮 喘等。
如头痛、眩晕、失眠、 幻觉等。
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
遵循合理用药原则,避免不必要的用 药,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及时 停药并就医。
处理
对于轻微不良反应,可采取减量、停 药等措施缓解症状;对于中度或严重 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采取 必要的抢救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药理作用
药物通过与体内靶点结合 发挥药理作用,但也可能 引起不良反应。
免疫反应
某些药物可能导致过敏反 应或免疫系统异常,引发 不良反应。
细胞毒性
某些药物对细胞具有毒性 作用,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或器官功能异常。
药品不良反应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药品不良反应讲》课件
及时报告和处置
针对可能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制定 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对措施和责任人 。
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及时报告 相关部门并进行处置,防止事态扩大。
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
开展风险评估与预警
加强各相关部门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信息沟通与协作, 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应对药品不良反应事 件。
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 预警,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维护公 众健康。
05 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分析
CHAPTER
案例一:某抗肿瘤药物的肝毒性反应
总结词
肝毒性是抗肿瘤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肝功能异常、黄疸和肝硬化等 。
详细描述
某患者在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黄疸等症状,经医生诊断 为药物引起的肝毒性反应。患者需停止使用该药物,并进行保肝治疗。
案例二:某抗菌药物的过敏反应
强制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强制性的, 要求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 机构必须报告所发现的药品不良 反应。
自愿报告制度
鼓励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自愿报 告药品不良反应,以弥补正式报 告体系的不足。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流程与要求
报告流程
发现药品不良反应后,需及时填写《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并按规定时 限报送至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总结词
过敏反应是抗菌药物少见但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皮疹、呼吸困难和休克等 。
详细描述
某患者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后,出现皮疹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经医生诊断为药物 引起的过敏反应。患者需立即停药,并进行抗过敏治疗。
案例三:某镇痛药物的成瘾性反应
总结词
长期使用镇痛药物可能导致成瘾性,表现为药物依赖、戒断 症状和行为异常等。
药物不良反应评价
2023
药物不良反应评价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价方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药物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管理研究展望
contents
目录
药物不良反应概述
01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引起的有害的、非预期的反应。
总结词
综合评价方法
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
03
监测系统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包括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监测方法
包括个案报告、重点医院集中监测、重点品种监测与再评价、哨点医院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等。
监测系统与监测方法
要素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要素包括可疑药品名称、患者情况、报告来源、不良反应/事件名称、发生时间、持续时间、临床表现、初步诊断等。
案例分析
针对具体药品不良反应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管理的实践与案例
研究展望
06
跨学科发展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
临床试验与真实世界研究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的发展趋势
挑战
药物不良反应研究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复杂性、不可预测性、难以控制等。此外,药品上市后的监测和评价也需要不断完善和加强。
流程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标准与流程
药物不良反应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
通过分析不良反应与药物使用的时间关联性,判断不良反应是否与药物使用相关。
关联性分析
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如疾病本身或其他非药物因素的影响。
排除法
分析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之间的量效关系,判断不良反应是否与药物剂量相关。
药品不良反应及报告填写
确保药品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符合相关规定, 防止因质量问题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适应症,选择合适 的药物和剂量,避免不必要或过度的用药。
用药指导和监测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提供详细的用药指导和监测, 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预防的案例分析
报告的保密与权益保护
保密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当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患者信息保密, 避免泄露患者隐私。
权益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瞒报、谎报、缓报药品不良反应,不得干扰、阻碍药品不 良反应的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对故意瞒报、谎报、缓报药品不良反应的行为, 要依法追究责任。
03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预防
04
不良反应可能引发医疗纠纷,影响医患关 系。
02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
报告的主体与对象
报告主体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是药 品不良反应报告的主体,应当建立健 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报告对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向各级药品监督 管理部门、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报告药 品不良反应。
报告的时限与Leabharlann 程时限06药品不良反应的应对与处理
药品不良反应应对的原则与措施
及时发现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相关药 品,并观察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记录症状
详细记录不良反应的症状、发生时间、用药 情况等信息,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咨询医生
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了解不良反应的可能原 因及处理方法。
报告药品监管部门
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将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报 告给药品监管部门。
时效性审核
名词解释药品不良反应
名词解释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在合理用药条件下,药物在预定剂量范围内引起的、非预期的、有害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是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作用之一,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药品不良反应的种类繁多,可分为常见不良反应和罕见不良反应两类。
常见不良反应是指在药物广泛应用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例如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轻微,并能在停药或调整剂量后自行缓解。
罕见不良反应则是指在特定患者群体中出现的较少见的、更严重的不良反应,严重者可致残甚至致命。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复杂多样,常见的机制包括药物代谢不良、免疫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
药物在人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其中包括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药理效应。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以及药物本身的特性,有些人可能对某种药物敏感,出现不良反应。
例如,在某些体质敏感的人群中,对某种药物的代谢速度较慢,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产生剧烈的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的预防和管理是临床药学和药物安全的重要内容。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安全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对于已知的不良反应,可以通过调整剂量、改变给药途径或进行药物相互作用的管理来减轻或消除不良反应。
对于罕见不良反应,需要权衡药物的疗效与风险,并在进行风险告知的基础上进行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是保障药物安全的重要环节。
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当密切关注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反应,并及时向药品监管部门或药物的生产厂家进行报告。
这些报告能够为药物监管提供重要的安全信息,帮助改进药物的生产质量和合理用药指南,最终保护患者的安全与权益。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是合理用药过程中的一种不可避免的风险。
通过合理用药、药物监测和个体化管理措施,可以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
02
医疗机构
未按照规定报告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由所在地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给予
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处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03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
未按照规定报告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依法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并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诚信体系建设推进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信用管理制度,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机构、 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进行信用评价。
时限要求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应按规定时限提交,其中新的或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于发现 之日起15日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报告途径
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应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药品不良 反应,也可通过纸质报表向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报告。
报告内容填写要求
基本信息
包括患者信息、药品信息、不良反应信息等,应真实、完整 、准确填写。
定量评估方法
利用统计学和数学模型等 手段,对不良反应的发生 率和严重程度进行量化评 估。
综合评估方法
结合定性和定量评估结果, 对药品的安全性进行综合 评估。
预警系统构建
预警指标体系
建立包括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程度等指标 在内的预警指标体系。
预警阈值设定
根据历史数据和专家意见,设定各项指标的 预警阈值。
02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的管理工作,对下
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业务指导。
药品检验机构
03
负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相关的技术支撑工作,开展药品
不良反应相关的研究。
法律责任界定及处罚措施
01
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
未按照规定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或者报告疑似药品不良反应的,依法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教学讲义
对药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环节进行全面监管, 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
规范药品说明书
制定详细的药品说明书,明确药品的适应症、 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提高公众药品安全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药品安全 的认识和意识。
药品不良反应的控制策略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实施药品风险评估与管理
案例二:某抗菌药的过敏反应
总结词
过敏反应是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可能导致皮疹、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死亡。
详细描述
某抗菌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部分患者出现了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症状。医生 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过敏反应,以保 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
及时发现和处理药品不良反应 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药品不良反应的上报流程与要求
建立监测体系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药 品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明确各级职责和工作流
程。
培训医务人员
及时上报
对医务人员进行药品不 良反应相关知识培训, 提高其报告意识和能力。
一旦发现药品不良反应, 应立即报告给所在医疗 机构的药剂科或药品监
案例三:某降压药的致畸作用
总结词
致畸作用是某些降压药物的不良反应之 一床使用过程中,发现该药物 可能对胎儿造成致畸作用。因此,医生在 给孕妇开降压药时应特别谨慎,尽量避免 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以保障母婴安全。 同时,医生应告知患者该药物可能存在的 致畸风险,让患者充分了解用药风险。
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要求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等及时报 告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并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报告进行评价和监测。
药物不良反应
三、分类--- A型药物不良反应
④神经系统反应--利血平、氯丙嗪、美加明、 阿的平等能引起精神抑郁; 中枢兴奋药如咖啡因、氨 茶碱、麻黄碱类等可引起 焦虑情绪、精神不安。
三、分类--- A型药物不良反应
产生副作用的原因:药物作用选择性地低,作用范围广,当其中某一作用被用来作 为治疗目的时,其他作用就可能成为副作用。由于副作用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所 以可以预料到,也可以通过合并用药避免或减轻。 eg麻黄碱在解除支气管哮喘时,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失眠,可同时给予巴
二、病因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随着药品种类 日益增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 质又因人而异,因此,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药物不良反应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药物不良反应主要 由医生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虽然有些药物不良反应 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还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
药物不良反应
神经内科 安学雷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
广义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因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不当所引起 的有害反应,包括药物的副作用、毒性作用(毒性反应)、 后遗反应(后作用)、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抗感染药物引 起的二重感染、依赖性以及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
如苯二氮卓类药物引起的瞌睡,抗血凝药所致出血等。
三、分类
B型药物不良反应是与正常药理作用完全无关的一种异常反 应,难以预测,发生率很低,但死亡率高(据国外数据, 占药物不良反应的20~25%)。
包括:药物变态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过敏反应、致癌 和致畸作用等。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
药品不良反应知识培训目录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 (2)1. 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及分类 (3)2. 常见药品不良反应类型与表现 (4)3.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 (5)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报告 (6)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流程 (7)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要求 (9)3. 报告表格填写规范与注意事项 (10)三、药品不良反应评估与处理 (11)1. 药品不良反应评估原则及方法 (12)2. 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措施与流程 (14)3. 严重不良反应的紧急处理 (15)四、药品不良反应预防策略 (15)1. 合理用药原则及实践 (16)2. 患者教育在预防药品不良反应中的作用 (17)3. 药品生产企业与医院的责任与义务 (18)五、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19)1. 典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20)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实操演示 (21)3. 药品安全使用注意事项及指导 (22)六、培训测试与评估 (24)1. 知识测试题目及答案 (25)2. 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25)3. 持续改进计划与建议 (26)一、药品不良反应概述药品不良反应,简称ADR,是指在正常剂量下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效果或副作用。
ADR的发生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随着全球范围内药品使用的不断增加,ADR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患者的身体状况、药物相互作用等。
为了更好地识别和预防ADR,医务人员需要了解各种药物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ADR的发生率。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指南,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报告、评价和处理进行了规范。
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共同推动药品安全领域的发展。
医药行业药品不良反应处理流程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药品不良反 应风险,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
生。
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预防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提 高监测覆盖率和报告率。
风险评估
对药品不良反应进行风险评估,确定 风险等级和影响程度。
预警与应急处置
建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发现 并处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预防措施
保密性
对于涉及商业机密的药品不良 反应信息,应予以保密,避免
泄露。
药品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医疗救治
对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及 时的医疗救治,包括对症治疗
、紧急抢救等措施。
调查核实
对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调查核实 ,了解具体情况,确认不良反 应的真实性和因果关系。
信息上报
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上报药品不 良反应信息,确保信息准确、 完整地传递给相关部门。
消费者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要求 药品生产企业或医疗机构赔偿损失。
法律诉讼
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 或行政决定不服的,当事人可以申请 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消费者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药 品生产企业或医疗机构承担法律责任。
05 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分析
典型药品不良反应案例介绍
药品监管部门应对上报的 药品不良反应进行调查, 以确定不良反应的原因和 责任归属。
从案例中吸取的经验教训与启示
加强药品监管
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药 品上市后的监管,确保药 品安全有效。
提高医生诊断能力
医生应提高对药品不良反 应的识别和诊断能力,以 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加强患者教育
患者应了解药品不良反应 的常见症状和应对措施,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第十四章药物不良反应
评分标准: ≥9分者为肯定 5~8分 很可能 1~4分 可能 ≤0分 可疑
二、瑞典国家ADR监察中心制定的原则
1、不良反应是在服药后还是在服药同时发生的; 2、是否符合该种药物的不良反应类型; 3、停药后是否有所改善; 4、再次使用时是否重复出现和得到再次治疗; 5、反应能否用已知疾病的特征和其他治疗解释。 将符合以上五项条件的多少,判断为“肯定”、 “很可能”、“可能”、“可疑”和“否定”
四、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联合用药不当,由于 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 随之增高,据报告5种药并用的发生率为 4.2%,6~10种为7.4%,11~15种为 24.2%,16~20种为40%,21种以上 达45%。
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应的判断及测量指标
一、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制定的判定原则 1、开始用药时间与可疑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有无合 理的时间先后关系。 2、可疑药物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的药物不 良反应。 3、可疑药物不良反应能否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病人 的临床状况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4、停药或减量后可疑药物的不良反应是否消失或减 轻。 5、再次接触同样药品后同样的反应是否重新出现。
二、我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1984年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及临床药理研究所进行试点,先 后在上海9所医院的选择性病房对1 200名住院病人进行3个 月~1年的ADR监测。 1985年5月,由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等3 个上海分会联合召开了“上海市医院ADR监测专题讨论会”。 以后几年中,上海华东、华山、儿科医院分别召开了分科学 术会,逐渐扩大、逐步网络化。 1987年12月,卫生部颁布“卫生部ADR监察试点工作方案”, 指定上海、北京等10所医院于1988年开展ADR监察试点工作, 1989年召开ADR监察试点工作总结会。 1989年11月成立卫生部ADR监测中心,首批参加监测单位有 北京、上海、广东、哈尔滨、湖北、解放军总后卫生部等14 个单位,1994年10月已发展为26个省、市、自治区共66个医 疗单位,并举行多次会议。
药品不良反应
➢ (四)后效应(After effect): ➢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
但生物效应仍存在 ➢ 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引发“宿醉” 。
药品不良反应
6/29
➢ (五)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机体受药品刺激后发生异常免疫反应,亦称为过
敏反应。
药品变态反应共同特点: ①有病人血内可发觉抗体,并可在皮试时引发阳
➢ 病例对照研究是从不良事件发生去推断病因,即 由果至因一个回顾研究。它从发生不良事件患者 中选择一组人作为病例组,从未出现不良事件用 药者中选择一组人作为对照组,然后比较两组用 药情况,以分析药品与不良事件间是否存在联络 以及联络性质和强度。
药品不良反应
24/29
➢ 病例对照研究含有以下优点: ➢ 所需病例较前瞻性研究少; ➢ 短时间内可得出结果; ➢ 少包括伦理方面问题: ➢ 节约人力、物力等。
• 是否由局部刺激引发癌变?
• 是否与服用避孕药相关?
• 是否与病人胎儿发育期或生长过程一些原因相关?
• 是否与母亲情况(如疾病史、生活习性、孕期情 况、分娩情况等原因)相关?
药品不良反应
26/29
➢ 其母怀孕早期服药史 ➢ 服用己烯雌酚 ➢ 未服用己烯雌酚
病例组 7(a) 1(C)
对照组 0(b) 32(d)
➢ 代入上公式:OR=ad/bc(因b=0,各加1) ➢ OR=(8*33)÷(2*1)=132 ➢ 认为使用雌激素与疾病间关系是因果关系。
药品不良反应
27/29
➢ 五、队列研究(cohort study) ➢ 按用药是否将某观察对象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
观察一段时间,比较两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是 “由因至果”前瞻性研究,论证强度较高。 ➢ 用药组——有不良事件a,无b ➢ 对照组——有不良事件c,无d ➢ 能够计算相对危险性:
药品的不良反应
什么是药物变态反应?
A,药物变态反应又称之为过敏反应,是致敏病人对某种药物的 特殊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与机体特异 抗体反应或激发致敏淋巴细胞而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紊乱。该 反应仅发生于少数病人身上,和已知药物作用的性质无关,和 剂量无线形关系,反应性质各不相同,不易预知,一般不发生 于首次用药。初次接触时需要诱导期,停止给药反应小时,化 学结构相似的药物易发生交叉或不完全交叉的过敏反应,某些 疾病可使药物对机体的致敏性增加。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包括 速发和迟发等4型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哮喘等。对易致过敏的药物或过 敏体质者,用药前应作过敏试验。
什么叫撤药反应
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机体对药物产生了 适应性,一旦停药或减量过快使机体调 节功能失调而导致的功能紊乱、病情或 症状反跳、回升,疾病加重等现象,称 为撤药反应。
什么叫药物依赖性?
药物依赖性是由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 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表现 出一种强迫性的药连续或定期用该药的行为 和其他行为,目的是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有 时也是为了避免停药引起的不适,可以发生 或不发生耐受。用药者可以对一种以上药物 产生依赖性。简而言之,药物依赖性是反复 地(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 理上或生理上或两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 态,表现出一?种强迫性的要连续或定期用药 的行为和其他反应。
什么是药物的过敏反应?它算不算药 品不良反应?
药品对于人是一种外来的“异物”,人的身体生来 就有一种对“外来异物”作出反应的能力,这本来 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能力。但是这种反应如果超 出了一定的限度,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过敏反 应是人体对药物一种超出限度的反应,它本质上属 于一类免疫反应。药物过敏反应属于药品不良反应。
02-药品不良反应的概述
药品不良反应1. 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2. 药物不良反应特点3. 药物不良反应典型例子人类健康的四大杀手:心脏病、癌症、中风、药品不良反应致死几乎所有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频率有所不同。
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如下:(1)住院病人,10%~20%;(2)住院病人因药品不良反应死亡者,0.24%~2.9%;(3)因药品不良反应而住院的病人,0.3%~5.0%。
一:药物不良反应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此处的“合格”与“正常”均为相对概念,而非绝对概念合格药品:即符合国家质量标准或中国药典标准的药品,但标准高低,含量有上、下限;杂质限度有范围,故药品间必然有质量差异;甚至有不少药品所含有效成分或杂质是什么?还是未知数,尤其是中药制剂;故合格药品肯定有潜在不良反应的隐患。
正常的用量用法?影响药品治病防病的因素很多,故当代医学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中医称辨证施治;一切具有权威的意见、书刊记载、循证依据或实验依据的用量用法,即为正常的用量用法。
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1普遍性凡“药”三分毒,概莫例外;警惕有人玩弄文字游戏,提出“保健品”不是药,故无毒性;2特异性因药而异;因人而异;3滞后性上市前临床试验研究受限(人数、年龄、病种、病情、时间等);有一个量变过程,短则数月,长则数十年,重在积累4长期性罕见反应需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发现;5可塑性坏事可以变为好事;老药新用;创制新药; 6可控性国家、社会有关单位,包括舆论界和新闻媒体,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监管和宣传教育,可将ADR减少到最低限度。
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 , ADE)药物治疗期间所发生的任何不利的医疗事件或经历,该事件/经历并非一定与该药有因果关系信号 signal是指关于一种不良事件与某一药品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报道信息,具有早期预警作用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二:几乎所有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频率有所不同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 DID )药物不良反应造成机体组织、器官持续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即DI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品不良反应概述第一节药品不良反应定义广义的药品不良反应是指用药引起的任何不良情况。
其中包括超剂量用药、意外给药、蓄意用药、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WHO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在预防、诊断、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定义: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过敏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
与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一样,排除了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误用、药物滥用(包括吸毒)、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等情况引起的责任性或刑事性事件。
这种设定是为了便于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
研究药物不良反应将有利于促进合理用药。
临床合理用药必须掌握的两个要点即有效性和安全性。
前者是指对症选药,即使所选药物的作用符合于治病的要求,后者是指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第二节药品不良反应分类一药品不良反应按发病机制分类不良反应的分类,揭示了药物与机体间的相互关系,使人们关注引起同类反应的共同因素和表现形式,从而采取相应的共同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
传统的分类方法通常把药物不良反应分为A型、B型和C型三大类。
这种简单明了的分类从1977年廷至今天,但因为粗略,不能准确地把各种不良反应的成因机制归于某类,因此就出现了目前新的、内容更丰富、定义更准确的分类方法,即A、B、C、D、E、F、G、H、U共九类。
新的分类方法保留了A类,对B类则重新进行了定义和划分。
A型反应:又称为剂量相在的不良反应。
它是药物常规药理作用的廷伸和发展,反应程度与药物在体内浓度高低密切相关,因此本型反应是可以预测的,在人群中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毒副作用是本型反应主要内容,其它还有过度反应、首剂反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药物依赖性等。
B型反应:又称质变异常性不良反应,它是一种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常规毒理筛选不能发现,难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
B型不良反应又可分为药物异常性和病人异常性两种,如特异性遗传素质反应,药物变态反应。
C型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难以预测。
其特点是:背景发生率高、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长、不可重现。
有些药物反应难以用A型或B型反应来分类,如由于药物作用诱发的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患病率增加,药物引起三致作用、二重感染等。
有些学者把它归于C型反应,这种观点近来已得到更多学者的赞同。
二药品不良反应按临床表现的形式分类1、副作用:当一种药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时,除治疗作用之外的其他不利作用都可认为是副作用。
药物副作用不是绝对有害的,如阿托品用于解除消化道痉挛时,常可引起口干、心悸、尿潴留、视力模糊等副作用;当阿托品用于手术前给药时,又可利用口干的作用抑制支气管腺体分泌。
副作用是一过性的,药物的治疗作用消失,副作用也消退,但有时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2、毒性反应:毒性作用是指药物引起的生化机能异常和结构的病理变化,可以各个器官和组织内发生。
与副作用的区别主要反应在程度上的轻重和形式上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具有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其毒性的严重程度是随剂量加大而增强。
如氯霉素或抗肿瘤药所致的骨髓抑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的耳毒性反应等。
这些反应,有的停药后逐渐恢复,但也常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害,终身不退。
3、后遗效应:药物血药浓度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但生物效应仍存在。
如镇静药引起嗜睡。
4、过度作用: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效应,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效应是治疗作用,即适度地调节机体功能,使趋向正常,但有时候也会出现过强的反应,如镇静药引起嗜睡、降压药引起血压过低、降糖药致低血糖等。
5、继发反应:是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为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菌群失调而致某些维生素缺乏进而引起出血和二重感染;免疫抑制药降低机体的抵抗也可致二重感染;阿司匹林诱发Reyes综合症等。
6、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开始应用时,由于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较强烈的反应。
若一开始即按常规剂量常导致过度作用。
例如哌唑嗪、氯压定等按常用治疗量开始用药常致血压骤降反应。
对于这类药物,应用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常用量,以使机体适应。
7、停药综合症:或称撤药反应。
由于药物较长期应用,致使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已经适应,而一量停用该药,就会使机体处于不适应状态,主要的表现是症状反跳,一些抗心律失常药、肾上腺皮质激素、β受体阻滞药、血管扩张药等的骤然停用,常导致症状的严重恶化。
继发反应的撤药反应虽不是药物本身直接引起的作用,但也是属于已知的,可预报的,因之,也可算作与A型有关的不良反应,因过强的效应,而致不良反应。
8、药物依赖性:一些药物当被人们反复应用后,使用者将对它们产生瘾癖,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药物依赖性。
作用于中枢系统的药物连续应用可致依赖,其表现用药后的欣快感和停药后的戒断反应,药物依赖性可分为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两类。
(1)身体依赖性:用药者渴求定期使用某种药物,以得到欣快感;在连续使用中有加大量的趋势,一旦停止停用会产生严重的戒断反应。
(2)精神依赖性:也称为心理依赖性。
为了追求欣快感而定期连续地使用某种药品,断药时一般不引起严重的戒断反应。
但用药者产生一种追求用药的强烈欲望,这种行为被称为“觅药行为”。
目前认为成瘾性主要是反映了药物的精神依赖性,过去把身体依赖性当做成瘾性的看法是不准确的。
具有依赖性的药物中,大部分同时兼有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一般规律是,在反复用药过程中,精神依赖性最早产生,然后产生身体依赖性,从而使精神依赖性进一步加重。
药物依赖性可使人丧失意志、削弱劳动能力、行为堕落,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危害社会。
除对麻醉药品的精神药品应依法管理,谨慎使用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主要要求对一些普通药品如PAC、去痛片等非麻醉药品所致的依赖性予以呈报。
9、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很多药物在肝脏代谢,多数情况下,药物代谢物的作用较原药为低,毒副作用也相应减弱。
药物的代谢途径各不相同,药物氧化、还原、水解、核苷化、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等,这些代谢反应都是在相应的酶作用下进行的。
如果某种酶不足,则相应的代谢过程就会受阻,而导致原形药物在体内蓄积、效应也相应增强,许多因素(疾病、年龄、性别、机体状况等)都可影响体内的酶量及其功能。
但是,本型反应则排除了上述条件的影响,而专指由于基因遗传原因而造成的药物不良代谢。
遗传因素对药理反应的影响分为两大方面。
(1)药代动力学缺陷:指遗传因素对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影响,并反映在药效学上的变异。
(2)药效动力学缺陷:指因效应器官、组织细胞或受体的遗传缺陷,使机体对药物的生化反应发生异常敏感或耐受,从量或质上改变对药物的反应。
10、药物变态反应:药物变态反应即过敏反应,是外来的抗原性物质与体内抗体间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
通常,外来的抗原进入机体,使淋巴细胞或体液免疫系统致敏,即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中。
而当机体再次接触同样的变态反应原时,抗原与抗体产生反应,引起某种程度的组织损伤或机能障碍。
药物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变态反应可波及全身器官、组织,可分为全身性反应和皮肤反应两大类。
(1)全身性反应①血液病样反应:主要有颗粒性白细胞减少或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型幼红细胞性贫血等。
②血清病样反应:表现有发热、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腹痛、嗜酸性白细胞增多、血沉加快、短暂性蛋白尿,并常伴有荨麻疹,严重者可因血管神经性水肿、喉头水肿或脑水肿而死亡。
③心血管系统反应:心肌损伤、小血管炎、间质性心肌或心包炎,表现为各种形式的心电图异常,且常伴有其他系统的过敏症状。
④肝炎样反应:黄疸、肝功能障碍、肝酶升高,重症可出现急性肝坏死,并伴有发热、皮疹等症状。
⑤红斑狼疮样反应:诱发或加重胶原性疾病,使播散性狼疮复发或加剧,或者狼疮细胞检查阳性而无症状。
属于本类反应的尚有肺纤维化、皮肤硬化等。
⑥神经系统变化:惊厥、脑炎、小脑损害(共济失调、定向障碍、眼球震颤、复视等)、锥体外系损害及其他部位的神经损害。
⑦呼吸道反应: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而致哮喘、过敏性鼻炎等。
⑧肾脏损害:间质性肾炎、肾小管变性和坏死、膜性肾炎,尚有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动脉炎、过敏性休克等。
(2)皮肤反应皮肤反应即药疹: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皮肤病变,轻者瘙痒、粟粒样疹、荨麻疹、固定性药疹、紫癜型药疹、湿疹皮炎样药疹,重者表现为表皮脱落(剥脱性皮炎,大疱表皮松解萎缩型药疹及重症多形红斑等)。
某些药物可致光敏性药疹。
11、三致作用:(致癌、致畸、致突变)因药物诱发的癌症或引起的癌症称为药物的致癌作用。
药物是化学致癌物最主要的一类。
致癌潜伏期少则数月,多则数年,或发生服药者本体,或发生在用药者子代,难以预测,也难以评估,只是在发生之后才知道。
有些药物可使遗传因子发生突然变异及染色体异常,使细胞和组织发生不正常生长称为致突变作用。
突变学说目前已经是解释肿瘤生成的重要理论之一。
有些药物作用于胎儿的器官开成期,造成胚胎损害,引起出生缺陷称为致畸作用,特别是在妊娠头三个月内最易受到致畸源的影响。
这些都是药物毒性的后效应,但也与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第三节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和机理1、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1)药物方面的因素①药物的化学成份、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药物所含的有效成分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有时化学结构上轻微的改变可使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明显的变化,如黄体酮与甲基睾丸素,它们的结构式在17位上仅是一个酮基和羟基的差别,在应用黄体酮预防流产时,可使出生的女婴外生殖器男性化。
②药剂学方面:包括药物有效成分的分解产物、赋形剂、添加剂、稳定剂、化学合成生产中所产生的杂质等,均可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的质量:某些药物含有微量杂质,成为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如青霉素过敏反应就是由其中含微量的青霉烯酸、青霉噻唑酸和青霉素聚合物等杂质引起的。
另外,药物在生产过程中也可能混入微量高分子杂质或参入赋形剂,所以同一组成的药物就可因生产厂家不同,制剂技术差别和杂质除去率各异。
有的药物在生产和保管过程中受到污染,也可引起不良反应。
药物的剂型:同一种药物剂型不同、制造工艺不同,可以使药物吸收和血药浓度有很大的差别,即生物利用度的差别,如澳大利亚一批小儿用的苯妥英钠片,将原来的赋形剂钙盐改为乳糖,增加了苯妥英钠的生物利用度,结果使一批癫痫患儿发生苯妥英钠中毒。
③药理学方面:与给药方式方法和合理应用药物有关。
药物的剂量、剂型、连续用药时间和联合用药不当,都是造成A型反应的主要原因。
(2)机体方面的因素①种族和民族:不同种族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遗传和新陈代谢的特点,对某些药物的感受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是产生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不同民族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