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6章第2节浩瀚的宇宙考点手册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二、浩瀚的宇宙》_2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宇宙概况及“宇宙大爆炸学说”。
2.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持续深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宇宙起源,对宇宙空间有基本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展示银河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3、卫星: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4、彗星:彗星是星际间物质,俗称“扫把星”。(1994.慧木相撞)
5、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地球周围的小行星)
6、流星: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叫做流星体。
板书设计
一、浩瀚的宇宙:宇宙是无穷的,太阳仅仅银河系的普通恒星,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二、人类持续探索宇宙,取得了很大进步。
三、光年表示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所以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姓名
参与活动评价
是否积极讨论
是否积极回答问题
能否收集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妥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如何挖掘课本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很好的结合起来。
2.怎样使多种媒体手段很好的配合,协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
3.要注重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做课堂的主人。
(二)人类飞向太空的历史
1、航天技术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2、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1957.10.4前苏联)
北师大新课标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二、浩瀚的宇宙》_1
《浩瀚的宇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宇宙概况及“宇宙大爆炸学说。
2. 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 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持续深入。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宇宙探索中,理解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持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理解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教学重点:1.太阳系的结构。
2.宇宙的基本组成。
教学难点:人类探索宇宙的进程。
学情分析:人的一生相对于浩淼的宇宙是极其渺小和短暂的,但是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却是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还是无限?宇宙有没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里?宇宙如何变化?宇宙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等等。
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识,容量极大,而学生可能对于这方面的了解比教师多,所以可尽量地让学生发表看法、问题,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起到引导、过渡作用。
探究新课:导入新课:同学们看图片,猜一猜都是什么星球?学生回答。
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粒尘埃,今天我们走进浩瀚的宇宙。
新课:一、宇宙概括活动一:(一)人类对宇宙的理解过程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宇宙是什么样的?它是如何产生的?它还在演化吗?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梳理)1.“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宇即为空间,宙即为时间。
2.在古老的宇宙观中,人们把天看成一个盖子,把地看成一块平板,平板由柱子支撑着——“天圆地方”。
3.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倡导“日心说”。
5.20世纪以来,因为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理解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活动二:(二)太阳系(1)学生介绍太阳系(2)播放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视频(3)学生角色扮演太阳系八大行星。
最新最全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六章第二节,《浩瀚的宇宙》,新课教学课件
3、太阳系: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是一个半径 约为7×105km,表面温度高达6×103K的恒星。 太阳系中有八颗行星,地球就是行星之一, 行星有171颗卫星,还有约17600颗有正式命名或编 号的小行星,以及数量众多的彗星和流星。
一、宇宙概观
3、太阳系: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数据
一、宇宙概观
4、银河系:
“宇宙大爆炸”学说的实验依据:
伽莫夫
1964年,美国科学家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真的 发现了这种辐射,且证实电磁辐射的温度为 2.7K。
大爆炸理论模 拟图
1.下列关于宇宙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宇宙是由银河系和太阳系组成的 B. 宇宙只是由银河系组成,太阳是银河系 中的一员 C. 宇宙中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是其中 的一员
二、飞向太空
2、探索太空的旅程: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把人类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
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乘飞船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阿 姆斯特朗登月;
加加林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 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 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成功 实现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理想
“宇宙大爆炸”学说:
1948年,物理学家伽莫夫提 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 大爆炸的原始火球不断膨胀而 逐渐冷却下来,形成今天的还 在膨胀着的宇宙。
伽莫夫
三、破解宇宙奥秘之路
3、宇宙的起源:
推论:按照伽莫夫的理论,作为这种 膨胀过程的“遗迹”,目前的宇宙中应 该普遍存在着温度约为5K的电磁辐射。
阿伯尔2218星系团
二、飞向太空
1、探索太空的科学思想:
探索宇宙的奥秘,奔向广阔 而遥远的太空是人类自古以来的 梦想。 真正为人类迈向太空提供 科学思想的是生于19世纪的俄 国学者齐奥尔科夫斯基。
2019-2020年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6.2浩瀚的宇宙教案
《浩瀚的宇宙》本节课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宇宙概况及“宇宙大爆炸学说。
【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了解宇宙起源,对宇宙空间有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PPT课件一、课堂引入: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学生:“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教师: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6.2浩瀚的宇宙-教案(1)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宇宙和微观世界步入九年级,学生对物理知识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渴望更加深入地研究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
从宏观走向微观又从微观走向宏观是本节的主体脉络。
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宇宙的宽阔无垠;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宽阔无垠的宇宙中认识到太阳系及整个宇宙的漫长经历。
紧接着,从宏观宇宙谈到了微观的物质世界。
分子、原子的介绍加深了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谈了质量、密度的概念,以及如何测量质量、密度等的知识点,使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入。
本节的内容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比较浅显地介绍了宇宙的组成、原子的结构、纳米技术等,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讲授本节时应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使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应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2.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二、能力目标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了解一些现象。
2.应用所学知识了解宇宙的构成,并会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三、德育目标1.通过介绍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物质世界观和价值观等,为以后的学习作充分的准备。
3.通过了解宇宙,认识人类的探索过程。
【教学重点】物体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宇宙及其组成。
【教学方法】分析讨论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活动,了解三态变化及其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准备】一块冰糖、废旧的玻璃杯、原子结构模型、水、形状不同的杯子、录像机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都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上。
大家看,我们的世界中有蓝天、有白云、有花朵,这么多美丽的现象都离不开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
(教师引导同学们观察)[师]看到这些,同学们能想到什么问题呢?[生]宇宙的组成是怎样的呢?[生]太阳系的组成呢?地球在太阳系中是怎样运动的呢?[生]科学界说火星上已发现了生物生存的痕迹。
九年级物理册 第16章 第2节 浩瀚的宇宙考点手册 试题
第二节浩瀚的宇宙创作人:历恰面日期:2020年1月1日知识点一宇宙概观精练版P40 宇宙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关注、困惑、探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从人类的祖先第一次仰望星空,并且惊叹其中的玄妙时,人们就开场试图破译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的奥秘。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是内都停留在一个错误的认识上,直到16世纪之后才逐渐从错误的认识中解脱出来,并最终建立起了较为正确的宇宙观。
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1)地心说:地心说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
16世纪以前大多数人都自然而然地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绕地球运动。
(2)日心说:16世纪由波兰学者哥白尼提出,认为太阳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3)如今的宇宙观:从18世纪后半叶开场,人类逐渐认识到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从此建立起科学的宇宙观。
2.太阳系的组成(1)太阳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其半径约为7×105km,外表温度达6×103K,核心温度高达1.5×107K。
太阳是一颗恒星。
(2)行星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颗,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此外还有约17600颗有正式命名或者编号的小行星,以及数量众多的彗星和流星。
(3)卫星土星、地球等行星周围分布有绕它们运动的天体,称为卫星。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卫星一共有171颗。
(4)彗星彗星主要由冰物质和尘埃物质组成,以大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一般周期较长,像哈雷彗星、海尔波普彗星等。
3.银河系(1)银河系是由无数星体集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最大厚度约1万光年,像是一个HY突起、四周扁平的旋转铁饼。
如下图。
(2)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恒星。
除太阳外,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
它与地球相距40万亿千米,从比邻星发出的光约4.3年才能到达地球。
4.河外星系银河系之外还有数以10亿计的类似星系。
如仙女座河外星系间隔银河系220万光年。
推荐2019九年级物理全册16-2浩瀚的宇宙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浩瀚的宇宙》本节课围绕着银河系和宇宙展开,按照“查阅资料、分析资料、推理总结、讨论交流、得出结论”的顺序,引导学生归纳出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宇宙的浩瀚有初步的认识。
【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宇宙概况及“宇宙大爆炸学说。
【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宇宙起源,对宇宙空间有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PPT课件一、课堂引入:图片:东方红一号、神州五号发射、“嫦娥奔月”、“鹊桥相会”。
教师:从以上图片中你能从以上的每一张图片得到怎样的信息?学生:“嫦娥奔月”、“鹊桥相会”等美丽的神话故事,是我们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对于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
“东方红一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神州五号”的发射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从“地心说”到“日心说”教师:那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后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知识介绍:(学生提到的或讲述很到位的,教师可以不讲)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后来随着农业作物的生产,地域间进行贸易,交通发展起来,人们逐步发现地球是圆的;天文学的发展,在观测天体的运动规律基础上,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这样一段发展过程: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
2019年九年级物理全册16.2《浩瀚的宇宙》课件(新版)北师大版
1、(1)太阳系
太阳系
( 2)太阳系八大行星部分近似数据(相对于地球)
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行星直径 0.38
0.95 1
0.53 11.2 9.5 4.0 3.9
距离太阳 0.39
0.72 l
1.52 5.20 9.54 19.2 30.1
公转周期 0.24
0.62 l
平板由柱子支撑着——“天圆地方”。
3.公元2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倡导“日心说”。
5.20世纪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
人类已经认识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
我们生活的地球 是浩瀚星空中太阳系 这个大家庭里一颗相 对很小的行星。太阳 系除了太阳这个唯一 的恒星外,至今已发 现还有八大行星、66 颗卫星、2000多颗有 正式命名或编号的小 行星,以及数量可观 的彗星和流星。
系
散布在宇宙中的星系多达1000亿个
系
仙
马
女 星
头
系
星
云
阿伯尔2218星系团
激发学习动机
思考: 1. 人们从古至今对宇宙的观测、探测是从什么手段 开始的? 2.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
·
二、飞向太空
讲授新知识
1961、4、12
1957年10月世界第一颗人 造卫星在前苏联发射成功
尼 尔 阿 姆 斯 特 朗
1.88 11.9 29.4 83.8 163.7
(3)太阳系八大行星示意图
水星
金星
地球 木星
海王星
火星
土星 天王星
【北师大版】初中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6章 第二节 浩瀚的宇宙教案3
《浩瀚的宇宙》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宇宙概况及“宇宙大爆炸学说。
2、过程与方法: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教学重点:了解宇宙起源,对宇宙空间有基本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展示银河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
二、飞入太空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
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乘飞船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登月计划。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
2003年10月15日9时,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绕地球14圈后,安全返回。
成功实现了中国人遨游太空的理想。
出示宇宙大爆炸模拟图,让同学思考宇宙的起源。
三、宇宙物质现象的总和。
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
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四、太阳系太阳系中共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
行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
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
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
五、银河系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
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
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
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
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
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
六、星系团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六章粒子和宇宙知识点归纳(新版)北师大版
第十六章粒子和宇宙1、物质由分子或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2、把10-9m作为一个长度单位,称做纳米,大约是10个氢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
纳米科技指的是,当人们力图在纳米尺度上了解和控制物质时,所发现的许多新现象,所发明的许多新技术。
3、地球是宇宙中太阳系内的一颗行星。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这是一半径约7×105km,表面温度达6×103K 的恒星,其核心温度高达1.5×107K。
4、银河系:银河系是无数星体集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直径约10万光年,最大厚度约1万光年,像是一个中央突起四周扁平的旋转铁饼。
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
5、关于宇宙的起源,目前比较易被接受的是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6、核裂变:用中子轰击铀,使铀这种重原子核分裂成两块中等质量的原子核,叫做核裂变。
7、核聚变:把轻核聚合成质量较大的核的反应称为核聚变。
太阳内部发生的核反应是聚变反应。
8、人类目前能够控制和利用的核能来源于核裂变能。
目前核裂变能已实现可控应用。
现在的核电站都是利用可控制的核裂变能。
而核聚变目前人类还无法控制其反应速度。
9、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水力和地热能等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观点加以解释的是(C)A.春天,柳絮飞扬B.夏天,雷雨交加C.秋天,桂花飘香D.冬天,雪花飞舞2、所示的现象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C)A向下压活塞,浸透 B铁丝反复弯 C乙醚的棉花燃烧,哈气使手暖和 D搓手使手暖和弯折处会发热3、下面是小明同学的“物理学习笔记”中的摘录,其中正确的是(ABD)A.做功和热传递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等效的 B.分子问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C.温度越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越多 D.燃料的热值与燃料的质量没有关系4、下列事例中,通过做功使物体内能增加的是(C)A.夏天,在阳光照射下路面的温度升高 B.冬天,用嘴对着手“呵气”,手觉得暖和C.两手互相摩擦,手心发热 D.凉鸡蛋浸泡在热水中变热5、在标准气压下,1kg20℃的水吸收了3.36×105J的热量后,其温度为(C)A、80℃B、90℃C、100℃D、110℃1. 如图所示的单摆,小球在a、b间往复摆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正确的是(C)A.小球在a点时的动能最大B.小球在b点时的动能最大2C.小球在c点时的动能最大D.小球由c到a的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3.2010年5月,全国蹦床锦标赛在温州举行。
北师大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同步课件第十六章粒子和宇宙 第2讲浩瀚的宇宙
感悟新知
知识点 3 爱德温·哈勃为名,于 199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 位于地球的大气层之上的光 学望远镜。
感悟新知
知3-讲
11.1929 年,美国科学家哈勃从天文观察中发现,所有河外星 系正在离我们银河系而去,其退行速度与它们离我们的距 离成正比。为了纪念哈勃,美国将一架太空望远镜命名为 哈勃望远镜。
B.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C. 铅块相互紧压后会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D.“地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课堂小结
浩瀚的宇宙
1.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 通恒星。 2.航天事业的发展。 3.宇宙的起源可能来源于一次“大爆炸”。
课后作业
作业1 必做: 请完成教材课后作业 作业2 补充: 请完成对应习题
这个概念有些抽象。也许,描述它的最简单的方法 就是认为它是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从地球到太阳系, 以及太阳系以外的让人数不清的一切一切。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宇宙概观
知1-导
“地心说”
“日心说”
日心说,也称为地动说,是关于 天体运动的和地心说相对立的学 “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 说,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16.2
浩瀚的宇宙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2 课时流程
宇宙概观 飞向太空 破解宇宙奥秘之路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作业 提升
课时导入
什么是宇宙?
天空的深邃、宇宙的神秘、古老的天文充满了诱人的情趣,新的天文发 现更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物质的总和,是我们这个物 质世界的整体,是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最大研究对象。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二 浩瀚的宇宙知识点练习九十六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六章粒子和宇宙二浩瀚的宇
宙知识点练习九十六
第1题【单选题】
在下列各星球中,属于恒星的是( )
A、月球
B、地球
C、土星
D、太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对粒子和宇宙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雾霾是由于固体分子不停运动形成的
B、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没有空隙
C、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有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带正电荷
D、地球等行星围绕太阳转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年”是时间单位
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C、在原子、中子和原子核中,尺度最小的是中子
D、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得到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施密特等三人,因为他们发现了宇宙正在加速膨胀.宇宙在加速膨胀说明( )
A、有能量在推动宇宙膨胀
B、宇宙中各星系的运动状态不变
C、宇宙中各星系的距离保持不变
D、宇宙中各星系受到平衡力作用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