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与旋律 精品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节奏与旋律》教案

举例:在讲解音乐与美术联系时,可通过展示名画《舞蹈》和相应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感受画中线条、色彩与音乐节奏、旋律的相互呼应。
2.教学难点
-创意思维的激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往往难以突破固定思维,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美术技巧的应用: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将节奏与旋律转化为视觉元素,是学生在实践中的难点。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音乐与美术之间的基本联系。节奏与旋律在美术作品中可以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视觉元素得到表现。这种联系是艺术表现的一种重要形式,能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幅著名的画作《舞蹈》。这幅画如何通过线条和色彩展现出音乐的节奏与旋律?通过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理解艺术作品中的音乐性。
小学美术《节奏与旋律》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节奏与旋律》教案,本章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音乐与美术》。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了解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系,感受节奏与旋律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2.学习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具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美术作品。
3.掌握音乐与美术结合的基本方法,培养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音乐与美术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预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方案。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关心到我们吗?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增加责任意识,体会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感;(2)树立大局意识、集体观念,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反对小团体主义;(3)坚持“民主”“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力量目标(1)提高处理集体与小群体之间冲突与冲突的力量;(2)提高在集体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力量;(3)提高对简单事物进行理性分析、辨别是非善恶的力量3.学问目标(1)了解自己在不同集体中,扮演不同角色,担当不同责任;(2)知道怎样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之间的关系;(3)理解怎样处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怎样处理不同集体中的多重责任。
(2)集体中的“小群体”2.教学难点怎样熟悉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略)其次框节奏与旋律(板书)1.我在多个集体中(板书)(1)不同的集体,不同的角色和责任(板书)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
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担当不同的责任。
(2)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关系(板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我们就可以顺当地融人集体;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为了保持旋律的和谐,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当我们面对不同集体中的角色无法统一节奏时,角色之间的冲突就可能给我们带来苦恼。
(3)正确解决角色冲突的方法(板书)在排解角色冲突带来的苦恼时,我们通常会考虑自己更关注哪个集体,或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的重要性,也会考虑自己的爱好、爱好以及任务的紧迫程度等;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冲突时,我们应从整体利益动身,自觉地让局部利益听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听从集体利益;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解决不同集体的角色冲突,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欢乐。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5篇)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5篇)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1活动目标:初步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曲的内容,并用活泼、连贯的唱法唱歌。
根据形象有趣的歌曲内容创编动作并进行表演。
活动准备:爷爷、奶奶的.图片各一张。
观察过老人走路的样子。
活动过程:(一)复*歌曲《小板凳》,启发幼儿联想:小板凳除了给妈妈坐,还要让给谁坐?(二)幼儿观察“爷爷、奶奶”的图片,引出歌曲。
1、幼儿观察图片,激发学*新歌曲的兴趣。
2、我们来学一学“爷爷奶奶”是怎样走路的。
(三)学唱歌曲第一段。
1、教师范唱:爷爷年纪大是怎么样的?我为爷爷做什么?爷爷感觉怎么样?2、教师再次范唱歌曲第一段。
3、教师引导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4、教师再次范唱,幼儿做动作,鼓励幼儿参与演唱。
(四)学唱歌曲第二段。
1、奶奶年纪大了是怎么样的呢?2、教师范唱歌曲第二段。
3、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奶奶”。
4、鼓励幼儿跟着教师一起边做动作边演唱第二段。
(五)幼儿将两段歌词连起来演唱。
1、教师指图提示幼儿两段歌词的不同。
2、幼儿边做动作边演唱歌曲。
(六)教师唱第三段。
1、教师唱第三段,用爸爸妈妈的口吻夸奖好娃娃,告诉幼儿歌曲的名字就叫《好娃娃》。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2教学目标:让学生听赏、了解一些在运动项目中或运动场上常出现的音乐,并通过聆听这些熟悉的音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到处充满音乐,没有音乐的生活是苍白的,不可想象的。
1.感受和体验配乐运动后,能简述运动与音乐的关系。
2.能为不同的运动形式选配合适的音乐。
3.能用一些运动项目的动作来表达一些音乐。
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播放音乐(a:《球迷歌》),师生轻声交谈,联络感情。
二.运动与音乐:1.运动与音乐的关系:师:刚才的音乐会让同学们想到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2.运动的旋律:播放音乐(b:《运动员进行曲》加《圆舞曲》)师:请大家起立,一起跟着音乐模仿一下运动员入场的行进步伐,来,来,跟老师一齐走起来吧!A.在学生整齐地走着时,音乐暂停――看学生反映。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3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节奏与旋律》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音乐的魅力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节奏与旋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对节奏与旋律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拓宽视野,深化对节奏与旋律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节奏与旋律的概念,理解节奏与旋律在音乐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感悟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2.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情趣和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节奏与旋律的作用。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节奏与旋律的看法。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音乐材料,如歌曲、乐曲等。
2.准备与节奏与旋律相关的案例,如生活中的实例等。
3.准备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与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与节奏与旋律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节奏与旋律的认识,并分享生活中的实例。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巩固(10分钟)教师播放一首乐曲,让学生分析乐曲中的节奏与旋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节奏与旋律-精品教案

《节奏与旋律》教学方案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依据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一是“成长中的我”中的“自尊自强”。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
”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二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在集体中成长”。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
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竞争,敢于竞争,善于合作。
”“知道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的,做到平等待人。
”2.内容解析本框共安排两目的内容:第一目“我在多个集体中”。
本目针对学生角色冲突问题展开分析,力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在不同集体中,我们有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责任。
其二,排解由于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的方法。
第二目“集体中的小群体”。
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反映了当前学生的真实生活。
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滞后,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新的特点。
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其一,小群体的形成。
其二,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知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理解集体主义原则。
2.增强责任意识,体会集体生活中的责任感。
3.提高处理集体与小群体之间矛盾与冲突的能力;提高在集体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对复杂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4.树立大局意识、集体观念,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坚持“民主”“和谐”“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理解集体主义原则。
教学难点:提高处理集体与小群体之间矛盾与冲突的能力;提高在集体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能力;提高对复杂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节奏与旋律一等奖教学设计(一)

节奏与旋律一等奖教学设计(一)节奏与旋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的概念•能够区分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节奏和旋律教学内容1.节奏和旋律的基本概念介绍2.节奏和旋律的区分和辨认3.创造自己的节奏和旋律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节奏和旋律•让学生听一段有明显旋律和节奏的音乐,让他们听出其中的旋律和节奏。
•给学生讲解节奏和旋律的定义,并展示一些例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第二步:区分和辨认•展示几段不同的节奏和旋律,让学生分别记录下来并描述。
•听一段没有旋律的音乐,让学生听出其中的节奏,并记录下来。
•听一段没有节奏的音乐,让学生听出其中的旋律,并记录下来。
第三步:创造自己的节奏和旋律•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喜欢的节奏和旋律。
•学生演奏自己创作的音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的节奏和旋律。
教学评估•学生能否正确解释节奏和旋律的概念。
•学生的区分和辨认能力是否提高。
•学生所创作的节奏和旋律是否有创新和美观之处。
教学拓展在教学结束后,可以让学生继续研究家乡或是其他地方的传统音乐,从中体会和学习不同的旋律和节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方法•演示法:通过演示音乐片段和展示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节奏和旋律的概念。
•听辨法:通过听不同的音乐来训练学生的感知和辨认能力。
•创作法:让学生通过集思广益创作喜欢的节奏和旋律,培养创新思维和音乐表现能力。
•讨论法:通过学生的互动讨论来让他们更好的归纳总结、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经验。
教学工具•播放音乐的工具•白板和马克笔•录音机教学时间本次教学内容预计在两到三节课上完成。
教学资源•可以收集一些有名的音乐作品,准备一些创作素材,如旋律片段、节奏样本等。
学生也可以带来自己喜欢的音乐,来和全班分享学习。
•网络上也有许多全球知名的音乐节奏和旋律案例,可供讨论和学习。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既可以了解音乐理论基础中的节奏和旋律概念,也可以通过吸收其他的作品和创作自己的音乐来提高音乐嗅觉,为未来的音乐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人教版《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人教版《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节奏与旋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一课,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及作用;2. 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3. 如何欣赏节奏与旋律;4. 创造自己的节奏与旋律。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生活充满好奇和热情,他们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节奏与旋律,如音乐、舞蹈、体育等。
但他们对节奏与旋律的认识和感受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教学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感受节奏与旋律,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及作用,能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学会欣赏节奏与旋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体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及作用,如何欣赏节奏与旋律。
2.突破策略:通过实例讲解、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节奏与旋律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节奏与旋律。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节奏与旋律。
2.准备音频、视频材料,用于播放和欣赏节奏与旋律。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节奏与旋律的美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及作用,呈现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实例,如音乐、舞蹈、体育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节奏与旋律的存在。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7.2 《节奏与旋律》 教学设计2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7.2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节奏与旋律》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节奏与旋律的关系,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案例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节奏与旋律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对节奏与旋律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节奏与旋律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节奏与旋律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
3.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体验节奏与旋律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及关系。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节奏与旋律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让学生了解节奏与旋律的关系。
2.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节奏与旋律的魅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音乐案例和素材。
2.准备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划分课堂座位,便于学生分组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感的音乐,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给你什么感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节奏与旋律。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的音乐案例,让学生分析并阐述节奏与旋律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总结出节奏与旋律的定义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段音乐,分析并标注出其中的节奏和旋律。
然后,各小组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案例,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巩固他们对节奏与旋律的理解。
节奏与旋律一等奖教学设计

节奏与旋律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节奏与旋律一等奖目标在本次课程中,我们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节奏和旋律,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技巧,为他们的音乐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1.节奏与旋律的概念介绍–节奏:指音乐中有规律地分配的强弱、重轻、快慢等时间单位;通过身体的节奏感觉,让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和把握。
–旋律:指音乐中有规律地安排的音高、长度、频率等要素;通过演唱简单旋律,培养学生对旋律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2.节奏与旋律的训练方法–节奏训练:通过基本的打击乐器简单演奏,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旋律训练:通过简单的歌曲演唱,让学生对旋律的表现能力得到提高。
3.节奏与旋律的组合–在已经熟练掌握节奏和旋律的基础上,学生们将两者进行结合,演绎出一个完整的音乐曲目。
通过演奏和表演,让学生的音乐表现更加细腻。
教学过程1.概念介绍(10分钟)–节奏和旋律的概念介绍–对两者进行简单的比较,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二者2.节奏训练(20分钟)–教师示范基本节奏的演奏(如:四分之一节奏)–学生跟着教师演奏,并不断加深节奏感3.旋律训练(20分钟)–教师示范简单旋律的演唱–学生跟着教师演唱,并不断熟练掌握旋律4.节奏与旋律的组合(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将节奏和旋律进行组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演奏一首简单的音乐曲目5.总结(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堂课程的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听音乐,多练习演奏和表演,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课程评估1.学生通过演奏和表演来展示自己在节奏和旋律方面的掌握情况。
2.教师可以通过口头评价和观察学生的表现,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们将掌握什么是节奏和旋律,学会如何进行节奏和旋律的训练,以及如何将两者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音乐曲目。
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断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成为一名熟练的音乐演奏者和表演者。
节奏与旋律优质课教案及反思

节奏与旋律优质课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节奏与旋律优质课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辨别不同的节奏和旋律元素。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节奏和旋律元素进行创作和表演。
3. 学生能够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
教学重点:1. 节奏和旋律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2. 创作和表演节奏和旋律的能力。
3. 欣赏和评价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
教学准备:1. 音乐播放设备。
2. 乐器和打击乐器。
3. 课件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节奏和旋律概念。
2. 播放一段有明显节奏和旋律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并讨论其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节奏和旋律的概念和基本要素,如节拍、音符、音阶等。
2. 通过课件和实际演示,向学生展示不同节奏和旋律的例子,并解释其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创作与表演(2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自行创作一个简短的节奏和旋律,可以使用乐器或身体打击等方式。
2.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的创作,其他学生需要评价其节奏和旋律的优劣,并给予建议和改进意见。
四、欣赏与评价(10分钟)1. 播放一段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其中的节奏和旋律。
2. 引导学生讨论该音乐作品的节奏和旋律特点,以及对其的评价和喜好。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今天所学的节奏和旋律知识,并强调其在音乐创作和表演中的重要性。
2. 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创作和表演中的表现,以及对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是否准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创作与表演、欣赏与评价等环节,全面培养了学生对节奏和旋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创作和表演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欣赏和评价环节提升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审美能力。
然而,在创作和表演环节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节奏和旋律创作中的合理性和多样性,以及在评价环节中给予学生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以提高他们的表现水平和批判思维能力。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3篇

《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认识到在不同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2.学会调整自己的节奏,融入集体的旋律,排除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
3.学会分辨小群体与小团体,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调整自己节奏、融入集体的旋律难点:区分小群体与小团体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师:我们都在集体中生活,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请同学梳理一下,你在不同集体中的角色,数一数有多少种,都是什么角色。
当这些角色之间发生冲突时,你是如何处理的?学生回答。
师:当这些角色之间发生冲突时,大家都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今天我们学习――节奏与旋律。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一)自主预习1.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和谐时,我们就可以顺利地融入集体;当自己的节奏与集体的旋律存在差异时,为保持旋律的和谐,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节奏。
3.在排解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时,我们通常会考虑自己更关注哪个集体,或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的重要性,也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任务的紧迫程度等。
4.我们需要“心怀一把尺子”,不为成见所“扰”,不为人言所“惑”,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二)合作探究探究一:节奏的作用《保卫黄河》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请在音乐课代表的带领下欣赏这首歌曲,在欣赏中通过击掌等方式感受其节奏,体会节奏在作品中的作用。
探究二:角色之间的冲突学生分享教材P67-68,探究与分享的两个情境,探讨:1.在上述情境中,除了班集体,还有哪些集体?交流点拨:还有学校这个大集体。
2.小倩是否“出卖”了班集体,而小鑫是否“维护”了班集体的荣誉?为什么?交流点拨:小倩没有出卖班集体,小鑫也没有做到维护班集体的荣誉。
因为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节奏与旋律优秀教案

奏与旋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的关系,明确在不同集体中如何调整自己的节奏以更好地融入集体。
- 学生能够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懂得当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存在冲突时,应优先考虑集体利益。
- 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学会在集体中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节奏与旋律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丰富的图片、视瓶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与讨论和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成长与集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树立正确的集体观念。
- 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在集体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
- 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明白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规则、维护集体利益,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的关系,明确在不同集体中如何调整自己的节奏以更好地融入集体。
- 学会在集体生活中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懂得当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存在冲突时,应优先考虑集体利益。
2.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特殊个人主义或盲目服从集体的情况。
- 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协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的关系以及处理方式,从中获得启示。
2. 小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角色扮演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在集体中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节奏与旋律》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生活节奏与旋律的关系,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节奏,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安排学习和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节奏感,他们对生活中的节奏和旋律有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生活中的节奏和旋律缺乏深入的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加深他们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如何将生活中的节奏和旋律应用到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存在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生活节奏与旋律的关系,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节奏,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安排学习和生活。
3.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和创造美好的旋律,提升生活质量。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生活节奏与旋律的关系。
2.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节奏。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节奏。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的经验和感悟。
3.实践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尝试调整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节奏,创造美好的生活旋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实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2.准备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生活用品,如钟表、日历等,以便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操作。
3.准备课堂所需的PPT、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或展示一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
例如,展示一个学生的一天,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生活节奏和旋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7.2《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7.2《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节奏与旋律》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围绕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展开,让学生了解音乐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提高道德素养,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兴趣和基础,通过之前的的学习,他们对道德与法治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较浅,需要引导他们深入体验和欣赏音乐。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音乐种类繁多,但缺乏系统的鉴赏能力,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素养。
3.引导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2.如何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音乐案例,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欣赏教学法:播放各种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学会欣赏和鉴赏,培养审美情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音乐素材,包括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
2.准备教学PPT,展示音乐案例和知识点。
3.划分学习小组,安排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音乐案例,让学生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案例包括电影、广告、庆典等场合中的音乐应用。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音乐活动,如歌唱、舞蹈、乐器演奏等,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魅力。
7.2 节奏与旋律 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节奏与旋律》
一、教材解析
本节课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的第二课时,本课时主要是分析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关系及小群体的作用,在集体生活中如何解决矛盾和冲突。第一目“我在多个集体中”。本目针对学生角色冲突问题展开分析,力图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在不同集体中,我们有不同的角色和不同的责任。其二,排解由于角色冲突带来的烦恼的方法。第二目“集体中的小群体”。教材中的这部分肉容反映了当前学生的真实生活。初中学生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滞后,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使得他们的人际交往出现新的特点。本目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其一,小群体的形成及积极影响。其二,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2.设问:你在哪些不同的集体中,分别承担什么责任。
3.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提问:你最享受哪一个集体中的时光?不同集体中的角色有冲突时,你是怎么做的?
4.教师根据学生生成回答,总结基础知识点: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的关系。
5.教师呈现顾方舟与周恩来总理的对话,并播放视频,接着展示疫苗成果及顾方舟的遗言。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播放顾方舟团队合作与追忆往昔的视频。
2.小组合作,讨论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体?社会是个大群体,家庭是个小群体,顾方舟的家庭在疫苗研制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假如顾方舟的妻子并不支持他的科研工作,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3.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展示成果,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
③自己的兴趣、爱好 ④任务的紧迫程度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 B )
【部编版】七年级下道德与法治 《节奏与旋律》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道德与法治《节奏与旋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节奏与旋律》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和认识节奏与旋律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节奏与旋律,旨在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六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欣赏与创造》这一单元,对艺术欣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验。
但七年级的学生对节奏与旋律的认知还较浅显,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体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生活中的节奏与旋律。
2.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和认识节奏与旋律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节奏与旋律的概念及其在艺术中的作用。
2.如何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和感知节奏与旋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和认识节奏与旋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音乐、舞蹈、戏剧等素材。
2.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3.准备实践活动所需道具和场地。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节奏与旋律的美妙。
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提出问题:“大家能感受到这段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吗?它们给你的感受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节奏与旋律的定义和作用,让学生对节奏与旋律有更直观的认识。
同时,教师可结合音乐、舞蹈、戏剧等素材,呈现不同的节奏与旋律,让学生感受它们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分组演唱、舞蹈、戏剧表演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和感知节奏与旋律。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与旋律。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加深对节奏与旋律的认识。
7.2《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7.2《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第一篇:7.2《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人在多个集体中承担多重责任,知道怎样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之间的关系,理解怎样处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分组讨论与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以及集体中的小群体关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面对集体时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能理解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怎样处理不同集体中的多重责任。
教学难点:怎样认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活动内容)列出你在不同集体中扮演的角色,数数有多少种。
提示:社会、家庭、学校、班级......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列举,我们发现,每个人在不同的集体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正如每种节奏在不同的音乐中都有应用,但是在节奏与音乐的旋律协调时,声音才是那么悦耳。
同理,我们身处不同的集体中,但我们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节奏,那么怎样让个人的节奏与集体的节奏和成优美悦耳的旋律呢?通过这节课:节奏与旋律,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我在多个集体中活动一:情景探究(多媒体链接展示材料、配上相应的图片)情景一:小倩两周前给校长写了封信,在信中,她结合自己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她的做法得到了校长的肯定,却遭到了一些同学的讥讽,有人甚至认为她出卖了班集体。
想一想:(1)小倩这是出卖班集体吗?你怎么看待小倩的做法?提示:不是,她这样做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会带动班级的发展,所以不是出卖班集体。
情景二:小鑫随手乱扔垃圾,被学校值日生“逮”个正着,她“灵机一动”,故意报错自己的班级,没有扣她们班的积分,有同学说:“小鑫真棒!维护了我们班的荣誉!”(2)小鑫的做法是维护班级荣誉吗?你怎样看待小鑫的做法?提示:不是,班级荣誉应该通过正当方式赢得,小鑫的将自己的过错推给了别的班,是道德错误,虽然没有扣自己班级的积分,却不利于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
节奏与旋律优秀教案

节奏与旋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节奏和旋律的概念,了解它们在音乐中的作用。
2.掌握基本的节奏和旋律,能够正确演奏简单的乐曲。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提高其音乐欣赏水平。
二、教学内容1.节奏(1)什么是节奏?(2)基本的节拍形式:2/4、3/4、4/4、6/8等。
(3)如何正确演奏不同形式的节拍?2.旋律(1)什么是旋律?(2)如何分析一首歌曲的旋律?(3)如何正确演唱一首歌曲?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播放几段不同风格的音乐,并让学生听后说出自己听到了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音乐会让人感到舒适或不舒适。
2.讲解节奏(1)什么是节奏?老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节奏,并举例说明。
例如:我们走路时就有一个固定的节奏,左脚右脚交替着走。
同样,在音乐中也有一个固定的节奏,我们称之为“节拍”。
(2)基本的节拍形式:2/4、3/4、4/4、6/8等。
老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几种节拍形式,并举例说明。
例如:2/4(两拍一拍):1 2 1 23/4(三拍一拍):1 2 3 1 2 34/4(四拍一拍):1 2 3 4 1 2 3 46/8(六分之八):1-2-3, 4-5-6(3)如何正确演奏不同形式的节拍?老师向学生演示如何正确演奏不同形式的节奏,并让学生跟着做。
例如:在演奏2/4节奏时,要注意每个小节只有两个拍子,而在演奏6/8节奏时,要注意每个小节有六个八分音符。
3.讲解旋律(1)什么是旋律?老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旋律,并举例说明。
例如:我们唱歌时就有一个固定的旋律,高低起伏、升降变化。
同样,在音乐中也有一个固定的旋律。
(2)如何分析一首歌曲的旋律?老师向学生演示如何分析一首歌曲的旋律,并让学生跟着做。
例如:我们可以用简谱来表示一首歌曲的旋律,然后通过简谱来分析这首歌曲的高低起伏、升降变化等。
(3)如何正确演唱一首歌曲?老师向学生演示如何正确演唱一首歌曲,并让学生跟着做。
例如:要注意语调、节奏和音高,尽可能地还原原唱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第二框《节奏与旋律》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知道人在多个集体中承担多重责任,知道怎样处理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之间的关系,理解怎样处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分组讨论与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处理个人与集体以及集体中的小群体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树立面对集体时的主人翁意识与责任感,能理解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体现了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特点。
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从价值观为中心的视角,组织各个资源内容、编排活动设计,引导师生一同发掘、体验正面价值观。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认知水平,侧重掌握重点知识内容,可以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下功夫。
七年级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很感兴趣,参与度高,所以在开展时很顺利。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集体,不同责任,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
难点:怎样认识集体中的小群体与集体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本节道德与法治课堂。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曲播放交响乐《保卫黄河》。
【学生活动】学生倾听歌曲,播放交响乐《保卫黄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倾听歌曲,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
请大家分享感受。
每首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节奏与音乐的旋律协调时,声音才是那么悦耳。
同理,我们身处不同的集体中,但每个人又都有自己的节奏,那么怎样让个人的节奏与集体的节奏和成优美悦耳的旋律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节奏与旋律。
活动二列举角色道出责任
【教师活动】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你是什么角色?并承担什么责任?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
总结: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责任。
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每个集体都有自己的旋律。
在不同的集体中,我们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
【设计意图】学生列举自己生活的集体,并说出扮演的角色,承担的任务,了解了不同角色,不同责任。
活动三观看视频探究问题
【教师活动】播放交响乐《保卫黄河》视频,讨论:从交响乐演奏中,大家看到了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观看《保卫黄河》视频,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当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相协调时,个人节奏就能很顺利的融入集体旋律中,当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存在差异时,我们就应该调整个人节奏,当个人节奏与集体旋律发生冲突时,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烦恼。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交响乐《保卫黄河》视频,是同学们了解个人节奏需要融入集体旋律中,这样的音乐才会悦耳动听。
活动四小组讨论情景探究
【教师活动】教材67页探究与分享,分析两个情景:
情景一:小倩两周前给校长写了封信,在信中,她结合自己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她的做法得到了校长的肯定,却遭到了一些同学的讥讽,有人甚至认为她出卖了班集体。
情景二:小鑫随手乱扔垃圾,被学校值日生“逮”个正着,她“灵机一动”,故意报错自己的班级,没有扣她们班的积分,有同学说:“小鑫真棒!维护了我们班的荣誉!”
想一想:(1)小倩这是出卖班集体吗?你怎么看待小倩的做法?
(2)小鑫的做法是维护班级荣誉吗?你怎样看待小鑫的做法?
【学生活动】分析两个情景,小组讨论,回答两个问题。
提示:小倩不是出卖班集体,她这样做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学
校的发展也会带动班级的发展,所以不是出卖班集体。
提示:小鑫的做法也不是维护班级荣誉,班级荣誉应该通过正当方式赢得,小鑫的将自己的过错推给了别的班,是道德错误,虽然没有扣自己班级的积分,却不利于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例子,使学生明白什么是维护集体利益。
活动五自主学习,归纳总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教师活动】提前下发导学案,做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做导学案中的填空一题。
当我们遇到班级、学校、国家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地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我们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节奏中学习过共同生活,在解决不同集体的角色冲突中过集体生活,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集体,感受集体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快乐。
教师指导学生在教材上标注知识点。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知识点,使学生理解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活动六整体感知探究分享
【教师活动】一宿舍6人全考上研究生:
在太原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里,有件事成了大家集中讨论的话题,“一个宿舍6个姑娘都考上研究生啦,太牛了!”
孙宪阳、罗莉、程夫苓、刘香梅、冯娟和秦瑞霞
就是这6个姑娘,她们在201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中,分别考取了华东理工大学、中科院煤化所、南京工业大学、常州大学以及青岛科技大学研究生。
据说,这6位妹子平时就十分了得,几乎囊括了她们系里每个学期奖学金前一二名,每个人光奖状都有厚厚一摞。
除了学习成绩好以外,她们有的能歌善舞,有的能走T台,还有学生会干部,组织能力超强……
记者调查后发现:他们平时在学习上彼此激励,互相帮助,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了解小群体后,提出问题:
1.你所在班级中有小群体吗?
2.这个小群体怎么形成的?
3.与小群体的同学交往后,你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在了解完小群体后,回答问题,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活动七自主学习总结归纳(小群体产生与作用)
【教师活动】提前下发导学案,做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二。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做导学案中的填空二题。
产生:由一些志趣相投、个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相似的同学形成。
好处:在小群体中,大家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找到自己的位置,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在小群中,同伴之间相互理解、沟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交往,在与同伴的互学共进中增长技能。
弊端:如果能够融入集体生活,就会起积极作用,否则,就会产生矛盾和冲突。
教师指导学生在教材上标注知识点。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小群体的产生及作用。
活动八教材链接探究分享
【教师活动】学生了解了小群体的产生及作用,看看小周的小群体是怎么样的?
某学校有一个出了名的“小帮派”,小周为“大哥”,其他几个人都听小周的指挥。
他们“重义气”,不爱学习,不遵守纪律,对班干部看不顺眼,跟老师对着干,甚至逼着同学给他们零花钱……
如果你在集体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样,又会怎么做?
【学生活动】分角色演小品,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提示:明辨是非,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坚持正确的做法,反对小团体主义。
活动九自主学习总结归纳(小团体)
【教师活动】提前下发导学案,做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三。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做导学案中的填空三题。
1.小团体主义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2.我们要自觉遵守集体规则、遵守道德和法律。
3.明辨是非,坚持正确的行为,坚持维护集体利益,反对小团体主义。
教师指导学生在教材上标注知识点。
【设计意图】总结归纳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小团体主义。
活动十播放视频解读和谐
【教师活动】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视频。
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指的是个体,尊重差异,促进和谐指的是集体,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更能体现和谐在社会中的作用。
【学生活动】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视频。
【设计意图】播放和谐视频,使学生更能理解个人利益要融入集体利益中,更能体现和谐在社会中的作用
活动十一表扬先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根据你所在集体的表现,请表扬一下你们班中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好人好事,并说说他们的事迹。
【学生活动】学生上前,表扬班中的好人好事,获得了很多掌声。
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教师活动】最后根据今天小组合作结果,评价小组合作优胜组给予鼓励。
六、课堂小结盘点收获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生活在多个集体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着不同责任。
我们知道个人节奏与集体节奏会有不一致的时候,在面对不同集体的多重责任时,会出现角色冲突现象,我们应有大局观念,懂得如何取舍;同时也认识到集体中存在的小群体现象有其合理性,但也常常会发展成极端利己的小团体主义,对此,我们心中应时刻有自己的是非观念,在小群体中,应有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判断,坚持正确的行为。
不止在班集体中如此,在社会中也是如此,国家与社会也是我们的集体。
从宏观上来讲,这种个人与集体达成的“和谐”,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大意义,与国家与社会的和谐也有着密切关系。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