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回声》《回声》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回声》一、教材简说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教学中应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将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还着力于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材料的补充,既巩固了所学的生字词又加深了对“回声”这一自然常识的认识,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时空。
三、学习目标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课前准备制作CAI课件:1.课文插图一、二声波和水波动画图。
2.第二自然段小青蛙和回声的朗读。
3.课文中第4、5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
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学习目标:1.认读“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纹、洞、影”三个左右结构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在感悟的基础上把第2、5段读得有感情。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预设: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
(看图片,指课文插图一)一天,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在桥洞底下玩,小青蛙看到洞里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这时,马上也传来一只小青蛙的叫声“呱-呱-呱,多好看哪!”的叫声。
小青蛙感到很奇怪,这是怎么回事呢?(板书课题:回声,读课题)小青蛙是怎么知道这就是回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情趣,为教学活动的展开创造契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读准字音为主)1.师:拿到一篇新课文,要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生:圈出生字,难读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标上自然段序号。
二年级语文《回声》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回声》是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小鱼儿被鱼网困住,最终得到了老乌龟的帮助。
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友善与互助的重要性。
该文既有情节发展又有一定的趣味性,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熟悉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友善意识,培养学生的助人精神。
三、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友善与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回声》,多媒体课件,小鱼和老乌龟的图片等教具。
2.学生准备课本和笔。
六、教学过程:1.音乐导入(5分钟)老师播放适合课文的音乐,让学生背上课文标题和开头的1-2段。
2.导入新课(10分钟)老师出示图片片段,引导学生联想片段情节。
如出示一只鱼网,让学生猜猜和鱼网有关的事情。
引导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3.认知新课(15分钟)教师导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
边读边解释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4.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课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并选出一个代表为全组汇报。
5.总结讲解(10分钟)教师让每个小组的代表上前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在汇报过程中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补充漏洞。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学生对友善和互助的意义进行思考和表达。
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八、课堂作业:1.背诵课文。
2.回答课堂问题。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观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回声》教案设计(2)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回声》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回声》,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以及课后练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回声”这一自然现象的奇妙之处。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进而引入课题《回声》。
2. 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和不懂的问题。
3. 课堂讲解:a. 解读生字词,让学生齐读并造句。
b. 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现象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c. 分析句子,体会作者对大自然景象的描绘。
4.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寻找回声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奇妙。
5.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组词造句。
b.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描述回声现象。
c.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回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a. 生字词抄写略。
c. 示例:在山谷里大声喊叫,会产生回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现象,提高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但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大自然中的奇妙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提高对自然奥秘的认识。
同时,可以开展课外活动,如参观科学博物馆,了解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学生对回声现象的亲身体验。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1设计理念:小时候,我们曾在空房子里或山谷中,听到过奇妙的回声。
那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
探索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神奇的发现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现在,我们捧读课本,与学生一起诵读,体验小青蛙的快乐、奇怪,体会青蛙妈妈的亲切、智慧。
本着“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回味童年。
”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1、巩固练习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
会写“倒、圆、游、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教学过程: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回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家都想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31课《回声》。
二、引生入境、复习生字: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
(复习学过的六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一)进入情境,体会景美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随着青蛙妈妈出发啦!大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忽然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啊!到地方了!快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谁想把对这里的赞美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两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指导书写:圆、倒。
(整理)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回声》教案.
《回声》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六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认识六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基本原理。
教学用具:教学课件。
课时分配:两课时。
(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声”字导入)这是什么字?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生自由回答)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齐读课题:回声。
“回声”到底是什么呀?学习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识字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认读;(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呱呱叫,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他在学我说话哩!(2)去掉拼音再认读。
(3)认读单个生字:呱、圈、碰、返、纹、哩。
(4)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学生想各种办法)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学习课文。
1、第一自然段。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出去玩。
瞧,小河上有座桥,这里的风景怎么样啊?谁愿意给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生读第一自然段。
)什么好像一个大月亮?(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用“好像”练习说话。
再读课文。
2、第2、3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桥洞里还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呢!(齐读2、3自然段)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怎么了?(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谁能读出高兴地语气?(指导学生读好高兴的语气)当听见有人学他叫时,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指导朗读“你是谁?你在哪儿?”要读出奇怪、疑惑的语气。
(生练读)3、第4、5自然段。
小青蛙心里很奇怪,他把心中的困惑告诉谁了?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也跟着妈妈去看看吧!(播放微视频《回声》)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生简单描述)→碰到(板书:声波≈≈≈石壁)返回来←4、第6自然段。
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小青蛙也特别高兴。
小学语文《回声》教案2
小学语文《回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理解课文《回声》的主要内容,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掌握回声的运用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地解释回声的原理。
1.3 情感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分享的良好习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回声》的主要内容《回声》是一篇介绍回声现象的科普文章,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浅显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了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2 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回声的产生原因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2.3 回声的运用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回声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比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回声定位是指利用回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比如雷达就是利用回声来探测目标的。
回声测距是指利用回声来测量距离,比如声纳就是利用回声来测量海洋深度的。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课文《回声》的主要内容。
2. 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3. 回声的运用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难点1. 回声的产生原因。
2. 回声的运用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回声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实际应用。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回声的理解。
3.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回声的原理。
4.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展示回声的现象。
2. 实验器材:利用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的原理。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1. 通过问题引导:“你们听说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现象?”2. 邀请学生分享对回声的理解。
5.2 讲解课文1. 讲解课文《回声》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优美,了解回声的形成原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理解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回声的形成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优美,掌握回声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出本课课题《回声》。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3. 精讲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回声的概念。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回声的形成原理。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优美,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1. 课题:《回声》2. 生字词:回声、倒影、倒映、间隔、优美、奇妙3. 回声形成原理:声波反射4. 句子优美:山鸣、谷应、鸟语、花香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回声的理解和体会。
2. 答案要点:回声是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反射回来的现象,使声音更加优美、悠扬。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如山谷、建筑物的回声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回声”活动,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产生原因。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互相交流来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1)播放与回声相关的音频,引起学生兴趣。
(2)展示回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回声的产生。
2.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词语。
2.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回声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声的产生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回声的应用。
3.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词语。
3.3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教师点评各组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四章: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回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回声的作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课后实践: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回声知识的情况,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优秀范例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优秀范例【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
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
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四、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
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体会美感的伴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一听吗(生:想)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小朋友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读了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了。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1、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2)检查认读情况。
(3)放伴奏带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2、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
小学语文《回声》教案2
小学语文《回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回声》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生字词。
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回声》的内容理解和生字词掌握。
朗读技巧的培养和运用。
2.2 教学难点:回声的产生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提问的能力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用于讲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3.2 互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问答,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能力。
3.3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回声》课文文本。
4.2 教具:准备投影片或黑板,用于展示回声的示意图。
4.3 准备相关自然现象的视频或图片,用于引导学生对回声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播放相关自然现象的视频或展示图片,引发学生对回声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说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5.2 新课导入:介绍课文《回声》的基本内容,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讲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结合示意图进行讲解。
5.3 朗读练习: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教师指导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5.4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思考并提问有关回声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他们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
5.5 小结与作业: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理。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回声的小作文,描述他们对于回声的理解和感受。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交流能力。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回声》优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二年级《回声》优质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二年级上册,具体内容为《回声》一课。
课文通过讲述小兔子在山谷中与回声趣味对话,向孩子们介绍回声现象。
本节课将重点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详细讲解回声原理和趣味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一边……一边……”句式进行表达;解回声现象及其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学会运用“一边……一边……”句式进行表达。
2. 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现象及其原理,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山谷、湖泊等自然风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地方有什有趣现象?”引出本节课主题——回声。
2. 课文学习(15分钟)(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回声与小兔子趣味对话。
3. 例题讲解(10分钟)(1)讲解“一边……一边……”句式,举例说明。
(2)学生仿写句子,巩固所学句式。
4. 随堂练习(5分钟)(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抢答。
(2)学生自主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回声现象探究(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声现象原理。
6. 情感升华(5分钟)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有趣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回声》2. 生字词:回声、小兔子、山谷、湖泊、一边……一边……3. 回声原理:声波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回声现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案(一)思想内容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共6个自然段,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回声为本课的课题,无疑是一种声音,我们听到过很多声音,那什么是回声?由题目入手,引发疑问:什么事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等等,带着问题读这篇课文,便会明白这个科学道理。
在桥洞中,小青蛙的叫声引起了“另一只小青蛙”的叫声,小青蛙倍感奇怪,而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对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道理。
一、环境渲染,做好铺垫。
文章第一自然段向读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并配有一副景色宜人的图片。
小河河水清澈见底,河岸绿树成荫,小桥形状别致,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小河上有座石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 小河上有石桥,有水有桥,这是回声可以产生的条件。
“半圆的桥洞”说明桥身不是很高,这也是小青蛙能听到回声的原因之一。
与倒影连起来像一个大月亮,多美的景色,怪不得小青蛙会高兴的叫起来。
这美丽的景色是故事的导火索。
二、童真童趣,发现回声。
课文2、3自然段写了小青蛙发现“看不见的小青蛙”并产生疑问的过程。
小青蛙在桥洞里看到美丽的景色叫起来,却引来另一只小青蛙的叫声,又奇怪又好玩!小时候,我们可能也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者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子不停的叫,然后就能听到回声,在兴奋之余也有一股好奇。
文中的小青蛙和我们当时是一样的,充满了新奇。
“呱呱呱,多好看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竟然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于是他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进行第二次对话,结果又听到一样的回声,此时的小青蛙非常好奇了,才带着“桥洞里是不是藏着一只小青蛙”这样的问题问妈妈。
三、演示与讲解相结合,巧妙阐述回声道理。
课文4、5自然段通过青蛙妈妈的演示和讲解,向小青蛙讲述了回声产生的原因。
这2个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投石实验,了解水波变化。
第四自然段写了连续发生的三件事,通过青蛙妈妈做实验,向水中投石子,产生的波纹越来越大,碰到了河岸,又荡回来,这个道理其实和声波返回来的道理是一样的。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
三、教学难点1.理解回声的原理。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听说过回声吗?谁知道回声是什么?二、课文朗读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
2.学生自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意境。
三、课文理解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小主人公在山洞里发现了什么奇妙的现象?2.学生回答:小主人公在山洞里发现了回声。
3.教师提问:小主人公是怎样和回声对话的?四、生字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跟读并组内交流。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读音、书写和用法。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词。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深入学习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小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回声?2.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回声的原理。
3.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回声?请举例说明。
三、实践活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生活中的回声现象?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续写课文: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山洞里遇到回声,你会和它说什么?六、课后反思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意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回声的原理,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文深入学习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小主人公在山洞里会听到回声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山洞里有障碍物,声音被反射回来了。
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教案《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那么,语文教师在讲授童话故事的时候,往往需要注意什么细节呢?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藏、捡、扔、波、荡”5个字和带有这些生字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回声(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什么是回声)。
教学难点:回声形成的原因(通过试验来完成:先把一个玻璃水瓶放进水,再把它放在投影机上打在屏幕上,最后往瓶子里扔块石子就发现其结果)。
疑点:为什么把青蛙当作人来写?(本课是讲的科学道理的童话)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或影视中见到过的有关回声的现象,初步了解“回声”的意思,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让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试读课文。
2、自由读文,提醒学生注意没学过的生字的读音:“藏、扔、荡”都是后鼻音,捡”是前鼻音。
藏”是平舌音,扔”的声母是r,不是n或I,应读一声。
3、再读课文: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另外一些字词的读音。
(1) 带轻声字的词。
如:月亮,美丽的,高兴得,奇怪极了,藏着,学我说话哩,孩子,妈妈……(2) 多音字,如:“倒影”的“倒”读d4o, “一只”的“只”读zh9。
(3) 一”的变调,如:“一个”一片”一蹦”的“一”读第二声, “一只”一颗”一圈”的“一”读四声。
三、读课文,数一数,看看共有几个自然段。
四、分段练读课文:边读边想,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五、xx理解字词的意思。
波纹:波,波浪,即江河湖海上起伏不平的江面;波纹,小波浪形成的水纹。
荡:摇动,摆动。
在本课指波纹一起一伏地动。
回声: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再度被听到的声音。
欢快:快乐、轻松。
六、作业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分段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
(二年级语文教案)《回声》教学案例与反思
《回声》教教事例与反省二年级语文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 6 个汉字。
2、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要读出奇异、快乐、和蔼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认识回声形成的原由,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4、经过朗诵课文感觉祖国语言的美,领会文中展现的神秘,睁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平常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2.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平常,我们听到过各种各种的声音,今日我们再来认识一种声音(板书“回”)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 .生字昨天老师已经部署同学们预习了,预习任务达成了吗?下边老师要考考你了?(大屏幕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开火车读。
读的真不错,看这样你还认识吗?找个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生字认得真不错,请同学们看着课题;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碰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三、初读感知。
1.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随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一同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感悟。
1.谁来读第一段?(出示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仿佛一个大月亮。
)2.你感觉这里的风景怎么样?(这里的风景特别优美。
)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一段?(谁再来美美的读一读。
)3.就在这么美的地方发生了一件风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4.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5.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把学说的话找出来。
)6.我们把当时的情形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聆听他们是如何读的。
大家想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同样吗?为何?(不同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叹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的教案(最新)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的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
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习目标】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情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看大屏幕,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2.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3.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回声}师:同学们请注意“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还有后鼻音。
{板书:shēng}读“声”。
4.师: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师:恩,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呱哩圈纹碰返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字?拼读。
师:你的三拼音读得很准。
师:谁再来试试?师:你的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下一个,谁来?你来读。
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师: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师:三拼音节读得很准。
师:一起读!师:下个字,请你读!师:前鼻音读得真准。
大家一起来试试!师:谁来读第五个字?师:很好,后鼻音读得很准。
师:请大家齐读。
师:恩,同学们都读准了!师:最后一个字!请你读。
师: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师: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自由试一试。
师: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开?4.读词语。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
(二年级语文教案)《回声》教学设计3
《回声》教课方案3二年级语文教课方案【教材说明】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一只小青蛙在桥洞底下听到了一个声音,仿佛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它奇异地问妈妈,妈妈的解答使他理解那声音是自己的声音。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以童话的形式,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了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课要求】1、学会本课五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
2、帮助学生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能依据课文中的句子睁开想象,懂得回声形成的原由,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兴趣。
3、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课要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何会产生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课方法】采纳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要点,充足利用电教媒体及课文插图,联合实质演示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水槽、生字词卡片。
【教课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课内容〗帮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特别是带后鼻韵母的生字,如“藏”、“扔”、“荡”的读音及“哪儿”、“哩”等语气词的读法,经过频频朗诵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分清自然段,知道课文主要讲的一件什么事。
〖教课过程〗(略)第二课时〖教课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进行词句、朗诵等训练,懂得什么是回声,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一科学知识。
〖教课过程〗一、揭露课题和学习内容今日,我们持续学习《回声》这课,齐读课题。
上节课,孩子们提出了好多想知道的问题:什么是回声以及回声是怎么形成的?童话中的小青蛙和老师也想知道呢!我们这节课就一同来学习课文,弄理解这些问题吧。
二、学习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自然段:⑴发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板画半圆的桥洞)(过渡:这个地方怎么样呢?)⑵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地方怎么样?你从哪儿看出的?⑶理解第二句。
第二句是什么句?为何感觉这句美?把什么比作什么?⑷出示课件,教师感情朗诵第一自然段以衬着美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课前透视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溢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同学实际动身,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同学探索科学奥妙的兴趣。
大多数同学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同学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同学的感知。
教学中应引导同学充沛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妙。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妙,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同学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
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身的体会吧!(同学谈感受)(板题:回声)(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同学的距离,激发同学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质疑。
)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身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同学考虑、提问的能力。
同时了解了同学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和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自读引导同学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
考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和不懂的词句。
记下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同学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
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
(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
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防止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同学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
组织组间的识字竞赛。
写字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同学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
)范写。
生描红,临写。
同桌评一评。
3、观察。
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
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范写。
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局部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
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同学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协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进步。
2、指读。
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一起评议。
感悟1、组织同学通过读文,回答自身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
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考虑: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
仔细读一读。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
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
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四、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
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五、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体会美感的伴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教学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一听吗?(生:想)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小朋友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读了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了。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1、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2)检查认读情况。
(3)放伴奏带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2、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
随时纠正错字。
(三)通过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小青蛙思想感情的变化。
1、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3、学生就以上问题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精选四五段)。
(1)学生互相说一说对回声的理解。
(2)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①观察水的变化。
②口述水的变化。
③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④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河、岸、碰”等字,并进行字义理解。
(3)通过小组内交流,并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①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要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②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5、以读为主,通过各种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
(分角*感情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自编自演课本剧。
)6、指导写字。
7、实践活动。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山谷或空矿的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并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
(四)总结全文,回味欣赏。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学生观察。
(2)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
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
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