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张齐华社会化学习体验感想
![张齐华社会化学习体验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b04ac4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e.png)
张齐华社会化学习体验感想
社会化研究是一种以社交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
与他人分享和协作来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过去几个月里,我积极参
与了张齐华老师组织的社会化研究项目,并在此分享我的感想和体验。
首先,社会化研究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平台。
通过与其
他研究者互动和交流,我能够从他们的经验中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和
观点。
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还包括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
解决方法。
这种互动和共享让我感觉到研究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集体共同进步的过程。
其次,社会化研究强调研究者之间的互助和合作。
在社交媒体
和网络平台上,我能够与其他研究者建立联系,并共同解决问题和
完成任务。
大家可以互相提供支持和鼓励,共同进步。
这种合作精
神不仅让研究更加有趣和高效,还培养了我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
队合作意识。
此外,社会化研究还提供了更多的研究资源和研究机会。
通过社交媒体和网络,我能够获得丰富多样的研究材料和教学资源。
不止是课本和讲义,还包括研究资料、视频教程、学术论文等。
这些资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研究和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和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张齐华老师组织的社会化学习项目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与他人互动和合作,我获得了新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我相信社会化学习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平台和机会。
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听后感
![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听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8a59f1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88.png)
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听后感张齐华百分数的意义听后感在听了关于张齐华百分数的讲座之后,我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百分数作为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处处可见,而张齐华对百分数的解释和运用更是令人瞩目。
首先,百分数是对比和比较的工具。
张齐华老师提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对事物进行比较和评价,而百分数则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式。
通过将某一部分与整体进行对比,将其转化为百分数,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一部分在整体中所占的比例。
这不仅使得评价和比较更加直观和明了,也方便了我们进行数据的整理和汇总。
其次,百分数是统计和描述的工具。
在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调查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和描述。
而百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种特定情况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从而提供了一种简洁明了的描述方式。
例如,在一项调查中,我们想要了解某种疾病在整个人群中的患病比例,通过将患病人数与总体人数进行比较并将其转化为百分数,我们可以迅速了解到这一疾病的流行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三,百分数是预测和判断的工具。
张齐华老师讲到,百分数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来推断未来的趋势。
这种方式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经济预测、股票投资等。
通过观察某种指标在过去一段时间的百分数变化,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我们可以推测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根据这些趋势进行相应的决策。
此外,百分数还是经济学和商业领域中的一种重要工具。
在商品打折、市场份额、利润率等问题中,百分数可以提供直观的数据和比例,帮助我们分析和决策。
例如,在购物时,我们常常会看到某种商品打折,商家会以百分数的形式标明折扣,这样消费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商品的优惠程度,从而做出购买决策。
总的来说,百分数在我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听了张齐华关于百分数的讲座之后,我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百分数不仅是对比和比较的工具,还是统计和描述的工具,同时也是预测和判断的工具,更是经济学和商业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观摩名师张齐华讲座《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体会
![观摩名师张齐华讲座《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3bb56495022aaea998f0fa5.png)
观摩名师张齐华讲座《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学习体会2020年3月3日接到教研员通知3月4日下午全县小学数学老师再次线上观摩名师讲座《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课前百度了一下我们的名师:张齐华,有着“数学王子”的称号,曾多次获南通市和海门县数学教学评比一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评比一等奖,连续三次在“教海探航”征文评比中获一等奖,50余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
现在我们都是处于信息超载的社会,听过很多报道和分享,也参加过很多次的学习,我们学习心态是怎样的呢?是拿起笔记录的仪式感还是听过就过的消极过滤?张老师通过他的读书心得用一张思维导图来告诉我们倾听过后要心动不如行动。
那如何倾听呢?首先,一张目录告诉我们本次报告的主要内容:1.什么是倾听?2.学生的倾听力怎么样?3.如何提升学生的倾听力?张老师从《百度百科》、说文解字以及心理学上解释了什么是倾听?倾听,不仅表现在动作上,而且还要有一定的思维活动。
学生的倾听力怎么样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情况并不理想,作为一名老师,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也很清楚,从学生源头分析:1.课堂上部分学生不愿意倾听,他觉得听别人讲是浪费时间;2.不知道听谁的,也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3.你一言我一语,不知道听什么;4.不知道怎么倾听;针对这些问题,张老师提出了如何提升学生的倾听力?这是此次报告的重点,也是我们老师急需知道的。
问题1:不愿听?策略一:用“规则”约束倾听张老师的团队还编写了一首倾听儿歌:身坐正,脚放平,不急举手倾耳听。
会思考,能判断,我会做个小裁判。
策略二:用“表达”撬动倾听1.由你想——他想2.由你想——原想,现想3.由你想——团队想课堂上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想孩子们一定会极愿意去倾听别人的想法,这三种学习工具是对我印象最深的,我想我会把它变成实际行动的。
问题2听谁的?这是课堂上的四种倾听模式:听老师讲,听学生讲,听老师和学生讲,听老师和学生互讲,告诉学生何时该听谁的。
张齐华小数的意义听课体会
![张齐华小数的意义听课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19693877e21af45b207a8c4.png)
观张齐华《小数的意义》备课解析体会
雷小龙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张齐华老师关于《小数的意义》备课解析,题目为“强化十进,弱化分数”。
对于这一堂课,张齐华老师从教材速览,教学建议,要点回顾三个方面进行了备课解析。
一、教材速览。
张老师分别比较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中关于《小数的意义》这一堂课的内容编排。
各种版本主要从人民币面值、长度等生活实际出发,根据生活的实际需要引出小数,从而帮助同学们理解小数的意义的内涵。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广泛阅读不同版本的教材,吸收发挥各版本的优点。
二、教学建议。
张老师认真比较了三种版本教材小数的意义的编排,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点即从分数的角度认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
但张老师另辟蹊径从如何更好地理解小数更合理这个角度及如何展开教学更适切等方面入手对小数的意义重新诠释。
通过对整数的延伸强化小数与整数的十进制关联,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小数的意义。
在如何展开教学更适切等方面,张老师重点介绍了数轴模型。
通过ppt演示将数轴一分再分,使学生体会到小数部分实际上就是不断“十分”,并让学生理解小数之间的精确及稠密性。
通过张老师的讲解,开拓了我们的备课教学的新视角。
三、要点回顾。
从教学实际中剖析如何理解小数更合理;各路径并进突破学生认知困境。
通过今天的听课,我收获颇多。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并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ed90959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6.png)
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第一篇: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感受名师张齐华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日前,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智慧、互动、成长” 第五届全国青年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张齐华教学特色研讨会。
观看了来自各地的名师上的观摩课,聆听张奇华老师的教学成长故事,回顾张奇华老师超越自我的经典课堂实录,感受到名师教学方式的超越,真是受益良多。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张奇华老师的教学语言魅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中写道:“……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
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语言就没有教育。
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
” “教师的语言,是感化学生心灵不可取代的手段。
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而张奇华老师正是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用张奇华老师的话说,课堂上他特会“勾引”“撩拨”,“勾”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学生的探究欲望。
张奇华老师的语言饱满动人,他的语言、他的引导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令人陶醉的学习情景中。
在教学六年级《负数》这一节课中,老师都知道六年级的孩子不大爱举手回答问题了,可张老师就是有办法,边说边示范:一年级小朋友是这么举手的——左手放平,右手高出左手一点;二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更高一些;三年级是这么举手的——右手再高一些;四年级又高一些;五年级……张奇华老师说:看出规律了吗?那么,六年级的孩子该怎么举手呢?这时学生抖擞地把手高举过头。
张老师趁热打铁说:六年级同学来,咱们得“玉树临风”像个男子汉!手高举是“玉树“,还得“临风”,手得像响尾蛇一样抖动起来。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5篇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027d683be23482fb5da4cdd.png)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5篇a;《倾听——让学习真正发生》其实在学习中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会听的孩子才会学习,孩子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才能学习到别人的方法和思想!下面就是带来的听张齐华课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听张齐华课心得1“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
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
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
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
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
“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
“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2021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观张齐华老师
![观张齐华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73fad2116edb6f1aff001fce.png)
观张齐华老师《认识分数》有感胡萍早就听闻张齐华老师是有名的“数学王子”,于是便找到他的教学视频,看了《认识分数》的示范课,我对数学课的“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深度理解教材,把握了“为什么教”。
《认识分数》一节课是学生学习分数知识的起点课,这是个“元认知”的建构问题。
本节课是前面学生学习过的“平均分”的延续,是以后学生学习“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教材体系中的“承前启后”“螺旋式上升”环节中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学生学习和建构“分数”模块具有“循序渐进”的奠基作用。
张老师在深度理解教材之后,把握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
二、准确了解学情,吃准了“教什么”。
学生是一张白纸吗?任由我们做教师的随意涂画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每个学生都有着与从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
教学要从学生的知识储备入手,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样学起来才会感到亲切。
本节课张老师就是准确地了解了学情:学生从二年级起对于整数范围内的“平均分”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再者,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可以促使他们有意识地去探究所学的知识。
固此,我们可以看出张老师把教学目标定在了:1、借助“平均分”“一半”等学生熟稔的知识来理解;2、在经历折纸、涂色、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准确理解“几分之一”;3、多元信息呈现,培养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细心评价,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诠释了“怎么教”。
儿童学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他们的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学习经同化、顺应、概括、具体化等的心理过程后,实现原有经验对新学习材料的个性化解释,并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张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正是抓住了这个“理”,才引导学生走上了探究的这个“道”。
(1)找准起点,“一半”引入分数。
“平均分”是学生在“整数分”的过程中经常遭遇的。
张齐华《千以内数的认识》听课有感
![张齐华《千以内数的认识》听课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bb6f6c8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c9.png)
张齐华《千以内数的认识》听课有感张齐华《千以内数的认识》听课有感听完张齐华老师的这节课,我惊叹于张老师对本节课的巧妙设计以及对知识的深刻思考。
认识千以内的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上,将认数的范围进行又一次的扩展,本节课,张老师一共设计了4个环节,一,源于生活,顺势而导。
课前,张老师让孩子们收集生活中千以内的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是研究生活中的问题,并从孩子们找到的数中选择4个展开本节课的学习,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操作体验,感受位值。
本节课,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拨一拨,体会数的组成,感受位值制,借助小棒、小方块、以及计数器的操作活动,让孩子们对这些数的组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经历数数,体会道理。
张老师引导孩子们根据数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数数方法,孩子们一边数数一边拨计数器,充分体会了满十进一的道理,从1数到1000时,张老师说,满十进一,满十又进一,满十再进一,三次满十进一才从1数到了1000,你觉得1000这个数怎么样?充分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张老师的第四个环节,回归生活,深刻理解。
比一比,比出数学的本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张老师通过450这个数,结合孩子们身边的情境:楼的高度,1分钟跳绳的次数以及一个月的收入,通过比较,引导孩子们,学习千以内的数,不能只学习它的组成,它的读法写法,当这些数与具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一个数都是鲜活的,每一个数都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让孩子们在生活中体会每一个数的具体含义。
这节课,张老师通过找一找,摆一摆,拨一拨,数一数,比一比,不仅教会了孩子认识1000以内的数,还教给了孩子认识更大数的方法,真正将知识与方法落到了孩子的心里,在孩子们的思想里埋下了一颗继续探索的种子,也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更智慧,更通透,是我要不断探索的方。
张齐华社会化心得体会切勿让学生脑死亡
![张齐华社会化心得体会切勿让学生脑死亡](https://img.taocdn.com/s3/m/aa37bb6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18.png)
张齐华社会化心得体会切勿让学生脑死亡在张齐华老师的“社会化学习”中,孩子们有序交流,互相质疑、互相讲解,小组长的控场能力都让我惊叹不已,十分羡慕学生在“教师缺席”的情况下实现“学习自治”,一个个自主、自在、自觉、自由地学习。
我的心得体会就是:切勿让学生脑死亡。
首先要在小组内建设共学的制度,张老师支了三招,肢体管理、秩序管理、时间管理。
在肢体管理中要求学生身体靠拢、目光聚集、红笔教鞭、桌面整洁。
其次培养有领导力的组长。
小组长是小组的灵魂,是小组的组织者、引领者,组长称职,可以把一个小组带的井井有条。
听张齐华的
![听张齐华的](https://img.taocdn.com/s3/m/2d3c8385a0116c175f0e48eb.png)
听张齐华的《生活中的负数》有感
1、充分挖掘教材,深入透彻分析,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让学生
表演,学生学得轻松又快乐。
2、让数学知识自然回到生活中,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出
现海拔高度、身高等学生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情景加
深学生对“0”作为分界点的理解,及用负数表示生活中
的数学的认识把生活与数学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生
活中的存在的数学知识,并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探索提升对
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并且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
知识描述与解释生活当中的现象。
3、课堂上精彩的一幕幕,体现专家老师的基本功和课前的精
心设计。
张齐华圆的认识学习体会
![张齐华圆的认识学习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1a6c4e53968011ca200916a.png)
精品好资料——————学习推荐
大学区名师讲座学习体会
听完名师讲座,感触颇深,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
张齐华老师的《圆的认识》,上课前,老师先让学生在纸上用圆规画几个大小不同的圆。
老师规定时间,看谁画的多又好。
教师展示学生的图纸,问学生是如何画出这么多大小不同的圆的?通过学生的汇报,引出了半径的含义,是继续深入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教师整节课,都是围绕学生开始画的不同的圆展开的。
对于张齐华老师的课,自己记忆最深刻的是后面的练习,猜谜语。
老师课件出示线索:半径15cm,它是什么?学生回答:乾县锅盔,锅盖。
老师开玩笑说,自己遇到了一群吃货孩子。
学生继续猜:篮球(它是球,圆是平面图形,要切开),平底锅(师说:盖和锅你两可以凑一锅),教师的语言风趣幽默,敢于和学生开玩笑,个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提醒说,是教室很常见的(钟表)。
张齐华老师在学生答出钟表后,提问:4人小组讨论,除了大圆,你还可以找到哪些圆?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引导,让学生找到了钟表上动态的圆,把时针、分针或秒针转一周就能得到一个圆。
同样是练习,张齐华老师通过先让学生猜,再找一找的活动,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1 / 1。
学习张齐华老师
![学习张齐华老师](https://img.taocdn.com/s3/m/9916bef165ce0508763213b0.png)
学习张齐华老师《提问让你读懂不一样的教材》讲座的读后感——钟爱晓今天我在线聆听了张齐华老师《提问,让你读懂不一样的教材》的讲座,讲座中张齐华老师从我们为什么要带着“问题”看教材;如何带着“问题”看教材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为何要带着‘问题’看教材。
教师对教材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的理解教材。
在张老师看来一位老师在阅读教材后没有提问,是不会有真正的教学的。
因为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对教材的理解,谈何教学。
所以教师在面对教材时应该有带着批判性看待教材的意识和能力,在阅读教材时提出问题。
当然这里对教材的提问不等于对教材的否定,只是希望教师在通过阅读教材后不断提出问题,把问题深入思考,从而获得二次对教材深入内涵的理解,对教材有更深刻的把握,更好的服务于教学。
学生对教材没有提问,就没有真正的学习。
张齐华老师指出学生若没有“哪里不明白、哪里有问题、哪里很奇怪”等这些自我认知上的问题时,说明学生只是在执行某种学习程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便没有发生。
只有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不断向教材发问这才是学生介入教材最本质的姿态。
二、如何带着“问题”看教材。
带着“问题”看教材,学生重在提出学习的困惑。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提问”、“创造提问契机”、“留给学生更多提问机会”来教会学生学会提问。
做到不会就教,不愿就请,不敢就夸、提出问题就用,在班级中形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学习氛围。
带着“问题”看教材,教师重在发现教材的问题。
微观上可以从教学内容中发现问题;宏观上可以从教材整体结构中发现问题。
这里提出的问题我们不纠结它的对与错,教师敏锐审读教材,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深入思考与研究,形成自己的答案,从而获得对教材的深刻理解。
并且以此锻炼批判看待教材的能力和素养。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深刻的意识到带着问题意识、带着批判性思维、带着审辨的视角来阅读教材,我们可以更好、更深刻、更有创造性的解读教材,获得对数学文本、数学知识、数学学习更全面的理解,从而更好的服务于自身的教学活动。
听张齐华老师的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的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870e3913968011ca30091e0.png)
听张齐华老师的《确定位置〉有感1
听了张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中的精彩片段。
它巧妙的设计、简洁风趣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张老师一直用无痕的方式“逼”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令人折服。
片段一:当学生已经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张老师儿子的位置时,他话锋一转说:“既然这样的方式已经能够确定位置了,那我们今天还来研究什么呢?“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质疑,继而思考那些地方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无痕地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思考。
片段二:片段中张老师不满足于教会学生用数对,而是让学生体会数学家探究数对的历程,培养数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所以“数对”的产生过程才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既对产生过程有所经历,又对其实质顺理成章轻松地接受呢?
当学生给出多种表示位置方法时,张老师追问:这8种方法我要听谁的?又“逼”得学生激烈思辨,通过追本溯源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建构,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0cb47a0d16fc700abb68fc9b.png)
听张齐华老师《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有感从最初课堂上蹒跚学步的“丑小鸭”,到如今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有人惊叹于他教学技艺的高速攀升,有人折服于他对数学课堂的深刻见解,亦有人陶醉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诗化演绎。
因为热爱、执著和超越,张齐华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艺术王国里演绎着精彩自我的真实历程。
2011年11月13日上午,我们来到了合肥农业大学听取张老师《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精品课堂展示课,以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的讲座。
一走进张老师的课堂,我们就被张老师的“表演”吸引住了。
张老师利用课件,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让听课的“学生们”感觉非常的轻松、愉快。
有人是这么评价张老师的课的——“听张齐华上课,你很难预料到他下一个环节可能会做什么。
”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张老师的课给了我们很多惊喜,张老师的讲座,更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张老师毫无保留的向我们传授了他的教学经验,他告诉了我们,对于教学要创新,但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盲目的“为创新而创新”;对于学生,更是要抱着一种宽容、理解和欣赏的态度。
并且向我们老师提出了“当孩子们的想法与你发生冲突时,你首先考虑的是什么?”这个问题。
听到张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也许有过,或者将来会有这种类似的情况,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想到孩子是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并且要对孩子提出表扬,并且对孩子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分析。
正如张老师曾说的“这当中面对的恰恰是一种教育的抉择,而抉择的背后映射的正是为师者思想和人格的魅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地方,学生一直是我们关注与研究的。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各种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
这一直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这项研究是一项负有重大意义的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改革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让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学习张齐华理论体会3篇
![学习张齐华理论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a032aa1a1c7aa00b52acbee.png)
学习体会数学是高度抽象的。
它研究的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借助抽象的思维形式,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两个维度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展开研究。
因为抽象,所以,数学学习能够让我们摒弃外部世界的物理属性,从纯粹的形式、结构等维度切入。
它能够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建构一种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或许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体现,但其抽象的程度及纯粹性,却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
数学是逻辑严密的。
尽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强调猜想、合情推理等,但整体上,数学学科依赖严密的逻辑推理。
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经历严密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感受数学严谨、规范、准确的过程。
这样的学科特性,有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与精神。
数学同时又具有广泛的应用性。
因为数学的高度抽象与逻辑严密,所以,数学的概念、规则、结构、模型等早已摒弃事物对象的具体属性,具有更大的一般性与通性。
有人说,“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学的本质是抽象、推理与建模”。
模式与模型,是对现实世界具有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或结构的抽象与概括,所以,它们自然能够重新回归现实世界,对更多类似的现象、问题作出解释和应用,无往而不利。
正是基于上述对数学学科的理解,所以,在数学课堂上,更加关注数学的学科本质,更加关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抽象、推理、模型思想的把握,更加关注现实情境背后对数学结构的抽象,更加关注数学知识背后的思维方法与数学思想。
“让学习真正发生”,成为数学课堂的第一准则。
“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成为数学课堂的核心理念。
“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学习发生。
”关注学生的真实问题,并以此作为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成为我数学课堂的全新路径。
“了解学生已经在哪里,要往哪儿去,如何去那里”。
“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是我所在区域的共同教学主张,也是我持续实践多年的“课堂经验”。
新的认识已经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教育信念中——学习永远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如果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教学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学习张齐华理论体会3篇.doc
![学习张齐华理论体会3篇.doc](https://img.taocdn.com/s3/m/8064ff5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5.png)
学习张齐华理论体会3篇.doc篇一数学是高度抽象的。
它研究的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是借助抽象的思维形式,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两个维度对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展开研究。
因为抽象,所以,数学学习可以让我们摒弃外部世界的物理属性,从纯粹的形式、构造等维度切入。
它可以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建构一种独特的数学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或许在其他学科中也有所表达,但其抽象的程度及纯粹性,却是其他学科所难以比拟的。
数学是逻辑严密的。
尽管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强调猜想、合情推理等,但整体上,数学学科依赖严密的逻辑推理。
儿童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经历严密逻辑推理的过程,就是感受数学严谨、标准、准确的过程。
这样的学科特性,有利于培养人的理性思维与精神。
“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正中央” ,成为数学课堂的核心理念。
“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学习发生。
” 关注学生的真实问题,并以此作为数学教学的逻辑起点,成为我数学课堂的全新途径。
“了解学生已经在哪里,要往哪儿去,如何去那里”。
“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 ,是我所在区域的共同教学主张,也是我持续理论多年的“课堂经历” 。
新的认识已经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教育信念中——学习永远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假设学习者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教学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篇二研读张齐华的“如何高级的回应” 有以下体会:1.上一堂课,最忌讳“虎头蛇尾”。
2.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当无法超越别人时,完全可以超越你自己,用自己对数学课堂独特理解与个性化演成就属于自己的精彩课堂。
3.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处理要看教学内容的把握,教学构造的处理等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即学生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汲取知识,形成技能,开展思维。
4.生活化是不能代替数学化的。
5.挖掘数学内在的文化价值,外化数学本身的文化意义,理应成为数学文化探究的重要旨归。
我们应该设法引导学生超越对数学内容外部形体美感的唯一关注,而致力于关注其内在的美誉和谐。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心得体会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451a334516fc700abb68fc6d.png)
听张齐华老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直播课心得体会今天是3月8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收到了美好的祝福外,还在晚上7点的时候有幸聆听了张齐华老师关于“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的直播课。
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张老师便先带领我们回顾了前两讲的内容:1.我们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力?2.我们需要学生怎样的表达力?张老师简明扼要的讲了一些前两讲的内容。
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数学老师,大家都知道数学学习的连贯性较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往往会用到之前学习的内容,所以我们在上课导入时候尽量用“复习导入”,我觉得这对本节课的学习会非常有效果!张老师在讲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中,主要讲述了两个路径。
在路径一:用“策略”和“工具”撬动学生的表达中,主要通过四个策略来提升表达力。
在策略2中,张老师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序”到“言之有序”。
张老师用了一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单元中的一道习题,通过小橘子同学的讲述,由于他的无序的表达,让同学们听懵了。
其实这种现象我的理解就是:你以为你讲的很清楚了,其实听的人根本没懂。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学生,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也存在这种问题,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肚子文化讲不出来”。
希望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能同时提高老师自己的表达力!张老师还和我们分享了他到美国学习的一些内容,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受益匪浅!在策略3中,张老师同样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理”到“言之有理”。
张老师用了三个例题,分别讲述了“结合数量关系,说清道理”、“结合运算意义,说清算理”、“透过数学现象,说清原理”。
在策略4中,张老师还是通过一些例题,主要是培养学生在表述问题时,如何从“言之无力”到“言之有力”。
在这一部分,张老师主要是采用了“借助多种语言,让表达更有力量”。
课程的第二部分是路径二:用“引导”和“训练”提升学生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听张齐华课心得
听张齐华课心得1
“晋江市名师课堂第十七期活动”于8月24日在晋江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观摩了被誉为“数学王子”的张齐华老师的《平均数》及其报告《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
张齐华老师绝妙的设计、睿智风趣的评价、真诚大方的鼓励、恰到好处的引导、必要的拓展与提升,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听了他的课,我才知道了数学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的美丽,他的课至今让我意犹味尽。
张齐华老师在授课《平均数》时首先以“1分钟投篮挑战赛”的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代表性”的理解:是用一次投篮投中的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还是用几次投篮中的某一次投中个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抑或是用几次投篮的总数来代表整体水平呢?这体现了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核心,让学生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其次,张老师在课上利用直观形象的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也可以),通过动态的“割补”来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所表示的均匀水平提供感性支撑。
首先两次在直观水平上通过“移多补少”求得平均数,而不是先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课堂精彩不断,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后,张老师将课堂知识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加深学生对于平均数的认识。
挖掘生活中典型的小故事,小事例,让学生始终觉得自己的生活中时时有平均数,处处有平均数。
实现了数学知识生活化,也把求平均数这节课推向另一个高度。
“①姚明所在篮球队的平均身高200厘米”,但在随后出示的篮球队照片中,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身高都是200厘米,“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而“某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深化了学生对于平均数反映“整体水平”的认识。
“②河水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东东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河里游泳有危险吗?③《20XX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一位老爷70岁了他看着眼泪都流出来了,他为什么流泪呀?这位老爷显然不懂平均数,你们是学过平均数的,赶紧商量商量怎样劝劝这位老爷爷。
你能用所学的知识去劝劝这位老人吗?”两个问题的设计更是对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和检验,唤起了学生的进一步交流的热情。
张齐华老师的数学课堂,让我感受到“思想产生魅力,魅力启迪灵魂”的真谛;聆听张齐华老师的讲座—《让课堂充满活力的秘密》,他那精彩的学术报告、精典的学术问答以及高超的教学技艺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向张齐华老师学习的有:热爱、读书、学习、有心、思考、实践、总结。
此外,还需要有创新,有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逐步形成自己的风
格。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学习,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加强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让我们的课堂多一份灵动,多一份智慧,让学生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听张齐华课心得2
张老师上的课追求太完美了。
众人评张齐华老师的课:亦歌、亦诗,亦画。
昨天,我非常有幸听到了张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课。
刚一开始就觉得张老师真的是与众不同,深深地吸引着我,张老师的课堂中老师是那么的潇洒,学生也是那么的轻松,总觉得他是游刃有余。
看似很随意的一句话,是那么富有哲理,点燃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真正的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中,师生中时刻充盈着那种亲切融洽的气息,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张老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这些语言随时随处可见,贯穿了整节课。
“好样的”“我来采访一下”“真不错!” “你知道的可真多!”“说的真好啊!”等等。
这些听来随意的语言,但老师的评价却是适宜和到位的,但这些看似平凡的语言,这种评价艺术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却在学生的心里却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从他的第一句话讲出来,我就深深地被吸引,我想被吸引的不仅仅是我,还有所有的学生和观众。
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张老
师的课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学习,不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话语中有很强思维逻辑性。
第二环节中有字母表示运算结果有a +5是表示算式呢?还是表示结果?张老师让学生说说想法,然后出示了a +5= a +5。
学生很惊讶的,他们认为左右两边是一样的,老师说他们是不一样的,全班级的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左边的a是指存钱罐a元,5是指钱罐5元,左边是算式,右边是结果。
在评课的时候有位老师还运用了儿童心理学讲解这个为问题。
在讲字母式还表示数量及关系时,张老师出示问号头像,他的年龄是:(出示X-1)让学生猜是谁,有的学生猜是你弟弟,老师看上去随意问一句为什么不是哥哥呢?让学生说说理由,看上去随意但是紧扣主题。
在他课上这样的问题很多,作为观众深深地吸引着。
在聊天,不知不觉中就把知识教给了学生。
张老师的课,不仅让人感觉他的数学素养很高,而且他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也很高,我想这也许是他语言丰富的最重要的原因。
听了这节课,让我有太多的感触、太多的佩服、太多的赞不绝口,作为新老师我们还是应该从最基础的做起,比如:理解把握教材,最好的方法不仅仅是看教参,还要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
听张齐华课心得3
昨天很幸运的听到了张齐华老师的认识负数,有对比有发现。
平时的赛课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我们追求的东西太多想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