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门派--浙派
浙江民乐
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些浙江民乐演奏时的图 片吧
•
浙东锣鼓是一种汉族打击乐。明代已盛行,流行于浙 江东部的嵊县、宁波、奉化、舟山等地。 作为汉族传统器乐吹打乐之一种。乐队中"吹"的部 分以笛子和唢呐为主,辅以丝弦;"打"的部分以"五锣"和" 十锣"最具特色,是浙东锣鼓的主要特点之一。
•
•
浙东锣鼓的特点,是曲目丰富,形 式多样。《大辕门》、《将军得胜 令》等乐曲,表现了古代将士凯旋 归来时万民欢乐的情景;《划船锣 鼓》、《绣球》等乐曲,具有浓厚 的生活气息,表达了人们轻快愉悦 的情绪;《万花灯》结构庞大,层次 鲜明,有分有合,有静有动,生动 地描绘了元宵佳节闹花灯的各种场 景。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 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
浙东锣鼓的代表曲目有嵊 县地区的《十番》、《都花》、 《绣球》、《大辕门》;宁波、 奉化地区的《万花灯》、《将 军得胜令》、《划船锣鼓》。
•
江南丝竹指流行于长江下游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器乐作品。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丝”是形容用丝做弦的弦乐 器,如二胡、琵琶等;“竹”是形容用竹做的管乐器,如笛子、 萧等。除此之外,常用的乐器还包括扬琴、三弦、笙、鼓、板等。 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 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 号称"八大名曲"。 江南丝竹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浙派是汉族民间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古琴是汉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 汉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她以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
世人所珍视。浙派操琴风格属于吴越系统,指法圆润,节奏紧凑。创始人是
南宋时期著名琴家郭沔,祖籍浙江永嘉,他用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对琴乐 的独特体会和对国家危亡的急切关注,创作了《潇湘水云》《泛沧浪》《秋 鸿》等传世金曲,也为浙派地区的城市和农村都很 流行丝竹乐,但风格完全不 同。城市丝竹乐风格典雅华 丽,加花较多,流传很广; 而农村则常用锣鼓,气氛热 烈,风格简朴。
古琴的九个流派
古琴的九个流派古琴的九个流派蝶漪(待踏马蹄清夜月)2016-01-14(一)浙派南宋著名琴派。
奠基者为郭楚望。
他的代表作品为《潇湘水云》。
经刘志方授与毛敏仲和徐天民。
毛、徐两人在杨瓒的主持下编纂《紫霞洞琴谱》。
徐天民祖孙四代都是著名的琴家,明代尊之为“徐门正传”。
后人称浙派传谱为浙谱。
郭楚望传弟子刘志芳,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著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
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
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
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
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
他编著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著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风格:流畅清和;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谱:《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二)虞山派明代琴派。
虞山地处江苏常熟,当地有河流名琴川,所以又称“熟派”或“琴川派”。
“浙操徐门”中的第三代徐晓山,曾在常熟传琴,致使当地名手辈出,陈爱桐即其中之一。
传至严征,结“琴川琴社”,传谱辑为《松弦馆琴谱》。
陈爱桐的另一再传弟子徐上瀛在严氏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添加了快速的《潇湘水云》等曲目,辑有《大还阁琴谱》,并着《溪山琴况》。
浙江音乐学院部分教师简介
杜竹松
现任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教授
唢 呐
著名的唢呐和葫芦丝演奏家 民乐科班出身的杜竹松, 对现代西方音乐理论潜心研究,并 在西洋乐器吉他的演奏上成就不俗,
松
《二凡新韵》
《二凡新韵》演奏欣赏
《二凡新韵》是婺剧的代表,婺剧是我国历史最为悠久、音乐最为 丰富的戏曲剧种之一,人称南戏活化石,广泛流传于浙江中西部及赣 皖闽诸省的民间。 婺剧音乐聚高腔、昆腔、徽戏、乱弹、滩簧五种声腔与时调小曲 于一身,将曲牌体和板腔体融为一炉,表现手法圆直曲折、粗犷夸张, 婺剧音乐以其独特亲民的传奇色彩,成为我国300多个戏曲剧种中一朵 绚丽的奇葩。婺剧在浙江省有着深厚的渊源和群众基础,目前,浙江 已有20个婺剧促进会和10个专门研究和宏扬婺剧艺术的文化团体
徐君跃先生家学功底深厚,他的演奏承袭祖风,音乐醇美而又苍劲浑厚,尤其注重演奏 技巧和音乐表现力的结合。在演奏中,他力求舒展流畅,努力探求音乐内涵;旋律处理 跌岩多姿,疾徐分明。有《广陵散》、《潇湘水云》、《酒狂》、《神人畅》等11首古 琴名曲,均充分表现出演奏家独到精准的演奏。经过徐君跃先生的演绎,更散发出古雅 灵动的国乐气韵。
作品
九七年被晋升为国这二 级演奏员以后,成功地 举办了"闵惠芬、许奕师 生二胡协奏曲"专场音乐 会,同年又成功地举办 了"许奕二胡独奏"专场 音乐会;
介绍
九八年由浙江音像出版社录 制并发行的《二泉映月》CD 唱片荣获全国首届音像唱片 二等奖、九九年由浙江音像 出版社出版并发行了许奕个 人二胡独奏专辑CD《汉宫秋 月》。
《中原风》
•出自于河南音乐素材
•牛长虹创作
•板胡是由于戏曲音乐的 产生而产生的
汪淼演奏《中原风》
淼
徐君跃:传浙派古琴,觅天下知音
韩一丹徐君跃著名古琴家,西湖琴社社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西失于轻浮,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明代刘珠在《丝桐篇》曰江、曰浙、曰闽。
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琴的创始人南宋著名琴家郭沔,又名郭楚望,创作了《秋鸿》《潇湘水云》《泛沧浪》等传世琴曲,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和价值,也为浙派古琴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郭沔的弟子刘志芳创作有琴曲《吴江吟》《忘机曲》传世。
此后您的祖父徐元白先生发起,经您的父亲徐匡华先生继承发扬,现在已经成为中外人士了解杭州非遗文化的重要一站。
是弹琴作诗、一月一会的“西湖月会”,由祖父徐元白与张大千、马修葺一新,峰会期间有许多外宾来此体验,有一位越南的朋友还在琴社现场演奏了一首《流水》,我也与他进行了一场琴音对话。
主持人:如今,您作为西湖琴社社长,一直延续着徐门琴脉,也承担着中国古琴学术委员会会长等社会职务,还在去年新建成招生的浙江音乐学院担任古琴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徐君跃:除了在家学中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我也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获得古琴硕士。
其中还有一段渊源,1956年中国音乐学院设立了古琴专业,当时学院发了三封加急信寄到家中,邀请祖父前去担任专业课教师。
但由于身体原因,最终没能成行,这一直是祖父心中最大的遗憾。
我在中国音乐学院完成了专业学习,现在又在浙江音乐学院国乐系古琴专业从事古琴教学工作,也算是完成了祖父的一个心愿。
继承家风遗训,不遗余力弘扬古琴文化,早就融入了我的血脉之中,成为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主持人: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国乐,家长们也非常重视孩子音乐素养的提高,年轻人如果想学古琴,您有哪些建议?徐君跃:去年,浙江音乐学院建成后,国乐系一共招收了60多名学生,其中古琴专业招收了4名学生。
这些学生入学前都有古琴学习的基础,入学后将更注重古琴艺术的系统学习。
古琴的知识
古琴的知识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到现在至少也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琴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
古琴结构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左右),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说象周天365度)。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腹内,头部又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纳音”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
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
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由于琴没有“品”(柱)或“码子”,非常便于灵活弹奏,又具有有效琴弦特别长,琴弦震幅大,余音绵长不绝等特点,所以才有其独特的走手音。
古琴流派解析
勾——中指向内侧弹弦曰“勾”剔——中指向外侧弹弦曰“剔”抹——食指向内侧弹弦曰“抹”挑——食指向外侧弹弦曰“挑”托——大指向内侧弹弦曰“托”劈——大指向内侧弹弦曰“劈”打——名指向内侧弹弦曰“打”摘——名指向外侧弹弦曰“摘”“打”和“摘”两法在清朝后期出版的琴谱中唱由“勾”、“剔”等指法所替代。
流派是怎么形成的呢?琴乐是人心灵的外在体现。
不同琴家,对于琴文化的理解,自然也受其天资、性格、个人修养、思想境界、心理状态的影响。
随着理解的不同,流露于指下,则神韵各异,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
风格相近者,最终形成琴派,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琴派的形成,可总结为三个主要因素即:地域影响、师承影响、传谱不同。
所谓地域影响,是指同一地域的琴家,便于寻师访友,相互切磋琴艺,加之民风相近,性格往往相近。
如此相互影响,较易形成默契,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如广陵派、诸城派、燕山派、蜀山派、岭南派等皆与地域有关。
所谓师承影响,是指卓越的琴学家,由于其深厚的造诣,独树一帜,得到大众的仰慕,以致琴人相继随之学**。
如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师承体系。
同一师承的琴家,遵循恩师的教导,往往对琴道的理解和演奏的风格相同或相近,最终形成琴派。
所谓传谱不同,是指随着琴谱的普及,不同琴家,依照不同的琴谱钻研琴学。
学**同一琴谱的琴家,则更易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理解和风格,最终形成琴派。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
晋初北方有竹林派,代表者为嵇康。
自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
如隋唐赵耶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
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到了明朝,江、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
如明朝刘珠所说:“**闽操者百无一二,**江操者十或三四,**浙操者十或六七。
”明末清初以后,至于现代,相继又出现了“虞山”、“广陵”、“浦城”、“燕山”、“九嶷”、“诸城”、“梅庵”、“岭南”等著名琴派。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介绍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1] 。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 [2] ,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 [3] 舜定琴为五弦 [4] ,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 [3] [5] ;可见中华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4] 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古琴外文名guqin别名瑶琴、玉琴、七弦琴、丝桐、文武七弦琴发源地中国创始人相传为伏羲起源时间西周一春秋分类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蕉叶式等代表琴师伯牙、孔子、师旷拼音gǔqín著名曲目广陵散、梅花三弄、醉渔唱晚、渔樵问答、酒狂等民族汉族历史编辑播报古籍记载琴的创制与中华文明之初的帝王有关,《琴操》载:“伏羲作琴。
” [2] 《琴当序》中记载:“伏羲之琴,一弦,长七尺二寸。
” [7] 《礼记》记载“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4] 汉代桓谭《新论》中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做弦,刻桐木为琴。
至五帝时,始改为八尺六寸。
虞舜改为五弦,文王武王改为七弦。
” [3]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等典籍,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周朝,便是一件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在中国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
郑云飞:浙派古琴的守望者
郑云飞:浙派古琴的守望者作者:暂无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5年第5期一拨古朴的琴音牵引着我们的思绪,回溯到南宋都城临安,南宋著名琴家郭沔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墨香琴韵笔砚静好的时光,西湖的一脉柔波赋予了他无限的琴韵和文思,酝酿了浙派古琴的起源,从此舒畅清越的浙派古琴便声声不息地延绵至今。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著名古琴家、浙派古琴代表性传承人之一郑云飞老先生的声音和视线,一同去领略浙派古琴的弦上风雅。
主持人:郑老师,您好!您出生于元宵节,这一生很多情,这“情”一半给了古琴,您跟古琴的缘分,已有半个多世纪了。
郑云飞:与古琴的缘分,是从1955 年跟徐元白老师学琴到现在。
主持人:回想您跟古琴的情缘,中间也经历了一些风风雨雨,您小时候那个年代的孩子,是很少能够接触到古琴的。
郑云飞:是的。
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想起我在杭四中的音乐老师,他叫马绍常,是浙江黄岩人。
1956年,他被调到当时的安徽艺术师范当老师,他对钢琴、小提琴、二胡、笛子等中西乐器都非常在行,特别是钢琴。
当时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喜欢他上的音乐课,因为马老师多才多艺,讲课生动。
我之所以喜欢音乐艺术,都是由于这位老师给我创造的条件,因为那个时候,除了唱歌以外,还有音乐欣赏课,欣赏交响乐队、二胡独奏、苏州评弹、昆曲等。
有一次音乐欣赏课,他放了一首琴箫合奏的《关山月》,我听得非常入神,我觉得怎么会有那么好听的音乐,当时还不知道是古琴。
主持人:其实后来,徐匡华老师也可以给您教古琴,但您的辈分更高,直接跟他的父亲徐元白先生学了。
郑云飞:徐匡华老师把我介绍给了他父亲学琴,是这样拜上徐元白先生的。
主持人:您1955 年跟徐元白老师学古琴,那个时候,古琴是很冷门的,您一边工作,一边求学,一边学古琴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时间上的冲突,可您能够坚持下来。
郑云飞:读书的时候,我们在学业上是不紧张的,没有像现在压力这么大。
徐元白先生教我的这段时间,除了去上课以外,都是在家里练琴中度过的。
西泠八家
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云居山人,室名未虚室。
浙江杭州人。与富阳胡鼻山人胡震交易最深,同时往返沪杭之间,与上海诸名家游。
篆刻承浙派余序,淳厚浑朴,气势非凡,虽列“西泠八家”殿军,实乃溯汉追秦,推陈出新之巨擘。
赵之琛深叹其能:“此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细审其迹,天资之外,盖得力于尝摹汉印二千方,人莫及也。
卒年五十九。著《小蓬莱阁诗钞》等。
4、奚冈(1746—1803) 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原名钢,字铁生、纯章,号萝龛、蝶野子,别号鹤渚生、蒙泉外史、蒙道士、奚道士、散木居士、冬花庵主,原籍安徽新安(今歙县),一作安徽黟县人,寓浙江杭州西湖。擅篆刻,宗秦汉,师法丁敬,并有发展,风格清隽,为浙派印人之杰出者。与丁敬、黄易、蒋仁齐名,为杭郡四名家,再加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合为西泠八家。亦工诗善书,长于绘事,性孤介,非其人不予。书兼工四体,真书法褚遂良,古隶笔意超逸,高出流辈。山水潇洒清润,得董其昌法。老年入李流芳一派。花卉有恽寿平气韵,兰竹亦超脱,为浙中画家巨擘。曾作《溪山素秋图》、《蕉竹幽兰图》、《春林归翼图》等轴。传世画迹有《蕉林学书图》卷、《题襟馆图》卷,现均藏故宫博物院。著有《冬花庵烬余稿》。
西泠八家是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
1、丁敬(公元一六九五年至一七六五年) 清篆刻家。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年,年七十一岁。与金农友善,常相唱和。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同举“博学鸿词”。敬诗造语奇堀,最工长篇;一生清贫,又好金石,工篆刻,家富收藏,篆刻宗秦汉,又不囿成规,擅长以切刀法刻印,苍劲质朴,独树一帜,开“浙派”之先河,为时所称。印谱为“西泠八大家”之首,海内奉为圭臬。善写梅,亦擅兰、竹、水仙。著有《龙泓山馆诗钞》,《清史列传》,《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等传于世。浙派兴起于清代中叶,与皖派一起被称为清代最主要的两大流派,其开山祖就是丁敬。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江浙派派名江浙派、浙谱、浙操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虞山派派名虞山派、熟派形成时期明末创始人严征天池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中正广和。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广陵派派名广陵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徐常遇等主要风格中正、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灴、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
浦城派派名浦城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祝桐君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
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蜀山派派名蜀山派、川派、蜀派形成时期汉代创始人司马相如主要风格峻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扬雄、诸葛亮、姜维、苏轼张合修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
代表琴曲《凤求凰》、《雉朝飞》、《梁父吟》、《当归》、《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
重要琴著《琴清英》扬雄、《琴经》诸葛亮、《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
九嶷派派名九嶷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杨宗稷时百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幽兰》等。
古琴十大门派(另分)
古琴十大门派十大古琴流派之浙派派名:浙派、浙谱、浙操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主要风格:流畅清和。
代表人物:郭楚望、毛敏仲、徐天民、徐秋山、徐梦吉、徐仲和等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十大古琴流派之虞山派派名:虞山派、熟派形成时期:明末创始人:严征(天池)主要风格:清微淡远,亦兼收别家之长。
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十大古琴流派之广陵派派名:广陵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徐常遇等主要风格:跌宕、自由、悠远。
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吴虹、秦维翰、释空尘、孙绍陶、张子谦、刘少椿等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广陵散》等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虹)、《蕉庵琴谱》(秦维翰)、《枯木禅琴谱》(释空尘)等十大古琴流派之浦城派派名:浦城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祝桐君主要风格: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
代表人物:祝桐君、许渔樵、张鹤等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石上流泉》等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十大古琴流派之泛川派派名:泛川派、川派、蜀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张合修(孔山)主要风格:躁急奔放,气势宏伟。
代表人物:张孔山、顾玉成、顾隽、顾梅羹、夏一峰、查阜西、喻绍泽等代表琴曲:《流水》、《醉渔唱晚》、《孔子读易》、《普安咒》等重要琴著:《天闻阁琴谱》(唐松仙)、《百瓶斋琴谱》(顾隽)等十大古琴流派之九嶷派派名:九嶷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杨宗稷(时百)主要风格: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古琴有哪些派别
古琴有哪些派别古琴有哪些派别琴派是具有共同艺术风格的琴人所形成的流派。
称“琴派”始自明末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广陵派。
各个琴派之间的差别主要决定于地区、师承和传谱等条件。
同一地区的琴人,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同时又吸收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从而形成相近的演奏风格,使琴曲亦有特殊的地方色彩。
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
浙派南宋建都临安,临安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著名琴师多出在这一带,称之为浙派,他们的传谱称"浙谱",以区别于以前的"江西谱"。
浙派中以张岩的琴师郭楚望成就最大。
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琴曲,有一些颇具特色的琴曲创作。
这些琴曲通过他的学生刘志方传授给徐天民、毛敏仲。
从此,浙派的琴曲艺术一直影响到元、明各代。
明代的琴界主要分为江、浙两派。
浙派继承了南宋徐天民的传统,如《梧岗琴谱》的编者黄献,《杏庄太音补遗》的编者肖鸾,他们都以"徐门正传"见称。
《风宣玄品》的序言中所说:"世传操有二,曰:浙操徐门,江操刘门"。
不过,就影响大、小来看,两派并不是平衡的。
其中浙派出版了许多谱集,传授了大量生徒。
刘珠在《丝桐篇》中介绍了具体情况:"近世所习琴操有三:曰江、曰浙、曰闽。
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
据二操观之:浙操为上,其江操声多烦琐;浙操多疏畅,比江操更觉清越也。
"浙派琴师毛敏仲和徐天民编纂了《紫霞洞琴谱》,重要琴著还有:《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霞外琴谱》(金汝励)、《琴学名言》(徐梦吉)、《梅雪窝删润琴谱》(徐仲和)、《梧岗琴谱》(黄献)、《杏庄太音续谱》(萧鸾)等。
浙派的代表琴曲有《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其艺术风格表现为流畅清和。
虞山派虞山派以常熟地区一个不大出名的皮山而得名。
古琴的流派
古琴的流派
所谓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是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
琴文化领域也存在着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的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家群体。
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
早在唐代,就有吴,蜀两大派。
隋唐琴家赵耶利,曾以“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土之风。
蜀声躁急,若激浪奔宙,亦一时之俊”概括了吴,蜀两派的风格特点。
宋代以后,古琴音乐发展较有影响力的先是南宋时期形成的“浙派”,创始人是南宋著名琴家郭沔。
他继承了张岩汇集的秘阁古谱和民间传谱,代表作《潇湘水云》,今传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
郭沔的琴学经刘志方传给毛逊、徐宇,毛逊的作品有《樵歌》《渔歌》等,徐宇作品有《泽畔吟》等。
后人称浙派所传琴谱为“浙谱”。
明清时期,古琴则发展演变为虞山派、广陵派等多种流派。
“虞山派”是明代的一种古琴艺术风格,其代表人物是严澂,他主持编订了《松弦馆琴谱》。
虞山派的另一位琴家徐上瀛则对琴学理论提出了“二十四况”,即《溪山琴况》,并成为了古琴美学的另一个标准;“广陵派”是清代古琴艺术的一种风格,它是在虞山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开创人是徐常遇,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是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二十一世纪,科技的进步给予了现代琴家便利的学习交流条件,使之能够广求名师,研讨琴学。
由此,现代的很多琴家,都能吸取多派长处,形成自己独立鲜明的风格,新的古琴流派也必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融在不断孕育和派生之中。
古琴也有各大门派
就文化背景而言,艺术流派的形成受到地理空间、文化时间的影响。
中国地域广阔,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生活的人,长期以来生活方式、风土民情、性格气质、审美趣味都形成了很鲜明的差异。
浙派、浙谱、浙操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创始人:郭沔(楚望)。
浙派是形成较早的琴派,从南宋绵延至今,影响深远。
其活跃的地域中心即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周边地区,因之得名。
其主要风格为流畅中和,舒畅清越。
虞山派、熟派形成时期:明朝晚期;创始人:严澂(天池)。
虞山即江苏常熟,因为此派琴家多为常熟、太仓等地人,且以常熟为活动中心,故得名。
虞山琴派可以说是历史上影响最大的琴派。
“琴川社”是虞山琴派的前身,社中琴家们经常召集琴事雅集,切磋琴艺,他们的核心人物是严天池。
在演奏技法方面,严天池将浙派以来的“韵少声多”逐渐向“韵多声少”发展,使左手的指法更为细腻丰富,表现力增强。
广陵派形成时期:清代中期;创始人:徐常遇。
扬州古称广陵,广陵派即以扬州为中心而产生的琴派,是清中期以后最为活跃的琴派。
广陵派的独特风格在于处理结构自由跌宕,生动活泼,飘逸而富于生机。
指法细腻灵活。
与传统审美的中正和平相比,广陵派表现出一种潇洒而隽永的审美趣味。
而且,广陵派有一种独特的唱弦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记忆指法,可惜已几近失传。
蜀派、泛川派、川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张合修(孔山)。
蜀派产生于四川,蜀派风格由来已久。
唐朝琴家赵耶利曾分析过“蜀声”的特点,可见当时蜀地琴风已经相当突出。
唐朝、宋朝的著名诗人如李白都曾写下听蜀地琴家弹琴的诗篇,说明蜀地一直琴风兴盛,琴人荟萃。
明朝崇祯皇帝的古琴老师,就是川派的杨姓琴师,在京师授琴,名重一时。
九嶷派形成时期:清代;创始人:杨宗稷(时百)。
与其他琴派以所属地域命名的方式不同,九嶷派的名字是取自它的创始人杨宗稷的自号“九嶷山人”。
实际上九嶷派诞生在北京。
杨宗稷曾师从著名广陵派琴家黄勉之。
九嶷派的主要风格为: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
古琴的琴派与各个朝代古琴的变化
古琴的琴派与各个朝代古琴的变化古琴艺术是继昆曲之后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第二个中国文化门类。
琴棋书画,曾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
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可考证的历史有三千年之久。
“高山流水”、“焚琴煮鹤”、“对牛弹琴”等妇孺皆知的成语都出自和琴有关的典故。
然而,由于琴自古都是文人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所以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已经十分有限。
此次,古琴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受到了国内和世界的关注,古老的古琴艺术也许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
古琴,属弹拨乐器。
它最早是依凤身形而制成,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
它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面是弧形,代表着天,琴底为平,象征着地,又为“天圆地方”之说。
13个琴徽,是标识弦上泛音和按音音位之用,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
代表着一年有12个月及闰月... ... “琴头”上部称为额。
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
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
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
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
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
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
七根琴弦上起承露部分,经岳山、龙龈,转向琴底的一对“雁足”,象征七星。
琴底部有大小两个音槽,位于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位于尾部较小的称为“凤沼”。
这叫上山下泽,又有龙有凤,象征天地万象。
琴的一端以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轮用以调节弦的音高。
琴的面板(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
古琴有效振动弦长超出其它弦乐器,且振幅宽大,故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富于表现力。
简述明代重要的古琴流派
简述明代重要的古琴流派
明代重要的古琴流派主要有浙派、虞山派和广陵派。
1. 浙派:派名最早见于明代朱权所著《神奇秘谱》。
其风格主要表现为流畅清和。
2. 虞山派:形成于明末,创始人为严天池。
虞山派的琴曲风格“清微淡远,博大和平”,对清代琴界有很大影响。
3. 广陵派:清代广陵派的继起者徐常遇编著了《澄鉴堂琴谱》,他同“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交情甚笃,经常一起切磋琴艺。
广陵派在演奏风格上,既吸取了虞山派恬淡清雅的情味,又开琴坛奔放跌宕之先河。
总之,明代的古琴流派众多,各有特色,它们共同推动了明代古琴艺术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
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浙派古琴是指流传于浙江地区的古琴演奏风格和传统琴谱,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常常令人心驰神往。
浙派古琴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江南琴派之一”,对后世古琴演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首先是其柔和细腻的音色。
浙派琴家注重琴音的细腻和柔和,追求纯净清澈的音色,讲究音韵的变化和强调琴音之美。
他们在演奏时往往以柔转、细微的技法展现琴音的细腻之美,使人听后感到心旷神怡。
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注重情感表达。
浙派琴家擅长运用琴音表现情感,他们通过琴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升降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使人在聆听琴曲时深受感染。
浙派琴曲常常以抒怀、磬心、悲壮等情感为主题,琴家们通过细腻的演奏技巧将这些情感充分表现出来,让人感受到琴曲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浙派古琴还注重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浙派琴家在演奏时注重音乐节奏的处理和韵律的掌握,他们善于运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来营造音乐的起伏和动感,使人在聆听琴曲时有如置身于一场韵律流动的音乐盛宴中。
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既具有传统的古典美感,又融入现代审美情趣,展现出丰富多样的音乐魅力。
浙派琴家们通过细腻的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将古琴音乐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流连忘返。
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无疑对中国古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细品浙派古琴的音韵,不仅是一种听觉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感悟与沉淀。
【2000字】第二篇示例:浙派古琴的演奏风格可以概括为庄重典雅、清丽自然。
其音乐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曲目选自浙派古琴的演奏曲目选自《琴谱大全》、《太音》等古琴谱。
这些曲目多为古人所传,包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浙派古琴演奏的曲目既有抒情的《阳关三疏》、《广陵散》等曲目,也有豪放的《酒狂》、《慢板》等曲目。
这些曲目中体现了浙派古琴的独特韵味和风格。
二、演奏技巧浙派古琴的演奏技巧注重“顿挫相继”和“铿锵有力”,以突出曲目的旋律和节奏感。
浙地琴学研究文献综述
浙地琴学研究文献综述王姿妮【摘要】在对浙地琴学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与研读基础之上, 以南宋浙派琴学研究及近现代、当代浙地琴学研究两个学术论题为中心展开阐述. 针对南宋浙派古琴的研究还存在研究时间取域不均衡, 直切浙派琴风的研究成果缺乏, 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视角陈旧等问题. 近现代及当代浙地琴学研究, 以现存的鲜活琴乐活动为研究对象, 是当代琴乐研究相对于琴乐历史研究的优势所在. 但总体来看,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近现代及当代浙地琴学的专题研究力度尚有待加强, 深入地从学术层面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 更是少之又少.%Based on the sorting out and research on related research literature on Zhejiang guqin, the paper expounds the academic thesis of the research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Zhejiang guqin as well as that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 on Zhejiang guqin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n-cluding the unbalanced time and domain in research, the lack of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Zhejiang guqin styles, single research method, the lack of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s, etc..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research on Zhejiang guqin studies the existing and active music activities, which is the advantage compared with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guqin. But overall, the current domestic academia should enhance the research o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Zhejiang guqin, and deepen the research from academic level.【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3)001【总页数】6页(P63-68)【关键词】浙地琴学;浙派古琴;新浙派古琴【作者】王姿妮【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杭州 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3231当代浙江省地域范围之内,有着悠久的文明及文化遗存,在其孕育和滋养下,浙地琴乐文化同样历史久远、传统深厚。
古琴9大流派,你来自琅琊还是蜀山?
古琴9大流派,你来自琅琊还是蜀山?自北宋起,琴人们因地域、师承或传谱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古琴流派。
虽然现代科技发展打破了过去的壁垒,让现代琴人学习便利、不受限制,能集多派所长,融汇成自己的风格,但发展发扬传统门派特点也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最早的古琴门派是北宋的京师派,根正苗红的皇家流派。
后至南宋,江浙一带的古琴流派初步形成。
明清时期,古琴流派走向成熟,逐渐演变成了遍布神州大地的“九大派”。
01 浙派(新浙派)清和畅达、微妙圆通;重曲调节奏,兴创作,大中型作品居多。
形成时期:南宋末年发源地:浙江代表琴曲:《潇湘水云》、《渔歌》、《樵歌》、《胡笳十八拍》等重要琴著:《琴操谱》(郭楚望)、《琴述》(袁桶)、《琴学名言》(徐梦吉)、等。
02 虞山派博大和平,重琴曲、轻琴歌,侧重左手指法,琴谱丰富形成时期:明朝末年发源地:江苏创始人:严天池代表人物:严天池、徐上瀛、吴景略等代表琴曲:《秋江夜泊》、《良宵引》、《潇湘水云》等重要琴著:《松弦馆琴谱》(严天池)、《大还阁琴谱》(徐上瀛)等。
03 广陵派中正跌宕、恬逸洒脱,指法细腻,节奏多变,多用吟和猱形成时期:清代发源地:江苏创始人:徐常遇等代表人物:徐常遇、徐祜、徐祺、等。
代表琴曲:《龙翔操》、《梅花三弄》、《平沙落雁》、《潇湘水云》等。
重要琴著:《澄鉴堂琴谱》(徐常遇)、《五知斋琴谱》(徐祺)、《自远堂琴谱》(吴灴)、等。
04 浦城派(闽派)琴学理论、指法字母及工尺等,使闽派古琴艺术得到更大的发展。
指法细腻,疾缓有度。
形成时期:清代代表琴曲:《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关三叠》等。
重要琴著:《春草堂琴谱》(苏琴山)、《与古斋琴谱》(祝桐君)、《琴学入门》(张鹤)等。
05 九嶷派擅发掘古谱,琴风苍劲坚实,讲究吟猱节奏发源地:北京创始人:杨时百代表人物:杨时百、管平湖等。
代表琴曲:《流水》、《广陵散》、《离骚》等。
重要琴著:《琴学丛书》(杨时百)等。
06 诸城派(琅琊派)曲风淳朴浑厚,刚中带韧;节奏变化不多,作品多为小曲、琴歌创始人:王溥长、王雩门代表人物:王溥长、王雩门、王心源等。
从曲目看宋代琴曲的演变大全
从曲目看宋代琴曲的演变大全从曲目看宋代琴曲的演变在这种情况下,现存的两个曲目表,就更显得珍贵了。
因为它们还可以提供不少琴曲演变的情况。
一个是僧居月的《琴曲谱录》,见于《说郛》、《琴学正声》,共收223首琴曲曲目;另一个是《琴书•曲名》,见于《琴苑要录》,共收253 首曲目。
这两个曲目表,都没有收入南宋的琴曲作品,一般说来,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北宋的产物。
它们记载的曲目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少不同之处。
不论同或不同,都能反映出琴曲作品的许多变化。
先说它们相同的地方。
两者都是按上古、中古、下古三部分、按作品产生的时代编序。
刊载曲目数量,都比唐初的著录增加了四、五倍。
其中新著见的曲目,在整个曲目中占有五分之三以上。
这些都说明唐、宋以来,在琴曲创作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新出现的曲目中,一定有很大比重是当时流行的“调子”。
在这里我们只着重介绍一些著名的传统琴曲在这两个曲目表中的情况。
一、从曲目表中可证实古代的一些有关琴曲的记载。
从南北朝起就说《王昭君》一曲曾演变为多种流派的琴曲,这些说法是否可靠?从这两个曲目表中可以看出,一直到宋代,不仅有琴曲《昭君怨》存在,同时,还有《蜀明君》、《楚明君》、《明君》这些曲目和它并存。
可见,南北朝关于《明君》的多种流派琴曲一直保存到了北宋时代。
二、从曲目表中可证实现存有些琴曲的传谱确实有悠久的渊原。
如:王维作诗的《阳关》,这首琴歌至今仍有多种,到底它是明、清时期的创作呢?还是源白唐宋?曲目表中有一首《鸿雁来宾》,同时还注明它是“蕤宾调”。
“鸿雁来宾”是现存琴歌《阳关三叠》的末句,它用的是“蕤宾调”,说明此曲决非明代新作,而是渊源有自。
三、从曲目表中可以证实某些传统题材琴曲的演变。
我们知道以蔡琰的故事为题材的琴曲,在唐代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在南宋又出现了《胡笳十八拍》。
在曲目表中还有“蔡琰作”《别胡儿》和《忆胡儿》,这些曲子也是表现蔡琰的故事,它们又和大、小《胡笳》并存于曲目表中,可知它们是北宋的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派
“我国最古老的一个古琴流派,创始人是南宋著名琴家郭沔(字楚望)(浙江永嘉人),其有《潇湘水云》《泛沧浪》《秋鸿》等著名曲目传世。
郭楚望的弟子刘志芳(浙江天台人),传有《忘机曲》《吴江吟》等琴曲。
刘志芳的弟子毛敏仲、徐天民编着了《紫霞洞琴谱》(世人称为“浙谱”),毛敏仲创作的《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等琴曲影响极为深远,遂形成了在中国古琴史上风靡一时的“浙派”。
徐天民在传授琴艺上成就极为突出,我国琴史上尊称为“浙派徐门”,其家传经徐秋山、徐梦吉传到明代著名琴家徐和仲。
徐和仲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琴家如:其子徐惟谦,弟子王礼、金应隆、吴以介、张助、萧鸾、戴义、黄献等。
使浙派琴艺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称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琴派。
其重要的琴谱有萧鸾主张“去文以存勾踢”即只把琴曲作为器乐演奏,不用文辞直唱。
他编着的《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及黄献于明嘉靖丙午年(公元1546年)编着的《梧岗琴谱》,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徐门琴家杨嘉森曾编为《琴谱正传》
至民国时期,浙派传人中声望较高的是徐元白(杭州人),其嫡传弟子中的佼佼者有上海姚丙炎、杭州徐晓英、张亮、郑云飞、章家骐等,其中姚丙炎尤为海内外知名琴家。
1986年底在当时浙江省音协主席周大风支持下,西湖琴社成立,公推古琴大师徐元白之子徐匡华先生担任社长。
1989年4月9日徐元白先生逝世32周年音乐会,1995年10月28~31日,琴坛泰斗查阜西百年诞辰与古琴大师管平湖诞辰九十八周年纪念会,是西湖琴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活动,期间举行了四次大型古琴音乐会和琴学讲座。
1997年9月7日“纪念古琴家徐元白先生诞辰一百零五周年纪念琴会”。
1998年上半年度,举办四次琴会活动,元宵琴会、赏梅琴会、清明琴会、端午琴会。
西湖琴社发展至今会员达到一百多人,固定时间举办社员雅集活动,现任社长徐君跃为当代古琴大师徐匡华先生之子,全国古琴比赛金奖得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