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作用论-社会交往说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社会互动
1、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是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 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社会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 派别。
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是米德。
米德的学生布鲁默总结了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原 理: 第一,我们依据我们对事物所富裕的意义而对 其采取行动;
第二,我们所富裕的事物的意义源于社会互动;
戈夫曼认为,在表演中,人们通常都比较关 心并试图控制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他们往往通 过语言、姿态、手势等表现来形成人们所希望的 印象。戈夫曼将这个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几种印象: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刻板效应。
3、社会交换论
社会交换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 主要代表人物有霍曼斯、布劳、埃莫森等。
3、冲突
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 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的方式与过程,是直接的反 对关系。
4、暗示
是在无强制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 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刺激,并可能使人们 依此刺激而作出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 5、交换 个人或群体采取某种方式彼此交往,这种 交往旨在获得报酬或回报,这样形成的关系就 是交换关系。
本土方法论认为:
(1)一个社会中所有成员间的相互作用,都 受着某些“民间”规则的支配,群体中的成员都 具有某种对现实世界的共同认识和理解,这种认 识和理解构成了“民间”规则的基础。
(2)这一理论认为,规定着社会相互作用的 民间规则包括许多含蓄的理解和期待。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类型
社会互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下面讨论的是 最常见的几种形式。尽管在理论上我们分别讨 论之,但实际上他们常常以不同的方式结合, 并相互转化。
4-第四章 学前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
第四章儿童语言获得的三大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重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难点1.了解关于学前儿童语言获得三大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能正确地对三大学派的主要观点进行分析和评析。
教学方法自;讨论学;答疑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掌握复杂的语言?儿童语言知识和能力从何而来,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对此,20世纪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进行了各种探究。
关于幼儿语言发展的理论,有许多流派、学说,他们之间相互纠缠、或貌相似而实相异,大体上可以把他们归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学前儿童语言的获得有三大理论:1.后天环境论:↗机械模仿说①模仿说↘选择性模仿说②强化说:斯金纳的观点及批评③中介说:基本观点及批评2.先天决定论:①先天语言能力说及乔姆斯基的基本观点②自然成熟说及勒纳伯格的基本主张3.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①皮亚杰的认知说以及基本观点。
②布朗等的规则学说及基本观点。
③布鲁纳等的社会交往学说及基本观点。
第1节后天环境论以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基础理论的学者,在儿童语言发展的问题上都比较强调后天环境的因素。
这些学者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都是被称为后天环境论。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撑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的习惯,语言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以行为主义理论背景的后天环境论者,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因强调的侧重点不同而并不完全一致,其内部还可以分为模仿说、强化说、中介说三种。
一、模仿说(一)主要观点模仿说认为,儿童是通过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而学会语言的,儿童的的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社会心理学重点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1、社会心理学概念: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一般认为,科学实验是“科学”社会心理学建立的重要标志。
使社会心理学发展出现质的飞跃的是实验方法引入。
一百多年前,特里普莱特对骑自行车的问题只进行了少量的局部实验,尚未建立系统的社会心理学体系。
一般认为,系统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建立,是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1924年出版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学》为标志的。
这本书的出版,宣告了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奥尔波特本人也被誉为科学或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
第二章1、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采用强化心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把人际相互作用比作经济交易,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交往通常会尽量扩大收益,缩小代价;扩大满意度,缩小不满意度。
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若收益大于代价或与代价持平,相互作用则能够维持;若收益小于代价或者无收益,相互作用就难以维持。
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若收益大大超过代价,人会内心不安;但若代价大大超过收益,就会产生气愤。
因此,公平和互惠方能使相互作用长期保持。
局限:难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贪得无厌;无法解释大公无私者和人类父辈对子代做出的巨大牺牲。
社会交换理论忽视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也不像社会学习理论那样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的行为看成是被简单实惠驱动。
2、认知失调理论: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条件:⑴、逻辑的违背;⑵、文化价值的冲突;⑶、观念层次的冲突;⑷、新旧经验的矛盾。
认知失调的程度:⑴、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得重要性成正比;⑵、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第八讲_社会互动理论
托马斯说:“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 境就具有真实的效果。”这就是著名的“托马斯定理”。
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某种现象的存在,根据这一判断,他就 会真的采取某种行动,就会造成某种客观效果,虽然在事实上这一现象 不一定真实存在。 托马斯的情境定义理论,强调人们对于他人行动等情境因素的理解或解 释,以及理解或解释的个人依据(个人欲望、经验等)与社会依据(共 同的价值标准)。 情境定义理论对于解释个人行动的主观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与群 体的行动都离不开对于情境的主观定义,但个人与群体行动归根结底是 受情境本身的作用,情境本身与主观定义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四、现象学社会学(互动的地位)
(一)代表人物
舒茨(Alfred Schutz,1899-1959),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美国哲 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代表作是1932年出版的《社会世 界的意义构造》,1967年翻译为英文《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二)学术背景
1.奥地利经济学派 奥地利经济学派与古典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前者主张研究物质财富 的生产等,主张一种客观的价值论,认为经济价值具有客观的标准。 奥地利经济学派则主张主观价值论与先验范畴论,主张从主观心理的 价值角度,来理解边际效用甚至所有的人的行动。它批评实证主义曲 解人类的基本经验,对人类历史出来了根本的误解,用适用自然科学 的认识论方法即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人的行动,是毫无意 义的。 2.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理解社会行动的意义 3.胡塞尔的现象学 “生活世界”、“社会世界”、“主体间性” 4.美国的实用主义 关注经验活动的实在世界、强调经验行动的意义和效用。
3、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
相互作用论——社会交往说
00915703 陈玲 00915705 管静 00915720 孙瑾 00915734 朱梦
请问:
你和幼儿交流一般都交流些什么? 你觉得与幼儿的交流和与成人的交流有什么不 同?
一、社会交往说(又叫社会交互作用说) :
社会交往说是20世纪70年代以布鲁纳、贝茨、麦克惠尼 等一批学者,综合前人研究之长,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 它批判地继承了“先天论”学派的观点和行为主义的一些 合理的思想: (1)与“先天论”一样强调语言有结构而且要遵循某些规则, 以成为有别于其他特征行为独一无二的行为。 (2)和行为主义一样强调客观环境对语言结构产生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是儿童和成人的 语言交流。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 一个动态系统,在这整个系统中,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 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四、社会交往说存在的问题:
该语言理论的确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也有不少问题: (1)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的基础上形成 发展语言能力; (2)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等等! 社会交往说的特点是折衷主义,很多细节都未具体 化,还不能完善的阐述个体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机制。
五、社会交往说在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交往说目前还是较为年轻的有发展潜力的理论, 鉴于此理论的研究工作还不到位,所累积的材料也很 有限,因此其学说的系统性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 完善和发展。但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寻找社会交往说 的价值,将其运用于幼儿教育中。
只能通过电视学习语言,不能进行语言的相互交流,缺 乏应有的听觉反馈,最后仍然不能真正掌握本族语言。
三、对相互作用论的评价:
1、相互作用论吸收了“先天论”的合理因素,认为 儿童语言的获得既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又必须有一定 的认知基础。 2、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 造出来的,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和认知发展有相互 制约的关系。 3、从目前接触到的材料看,相互作用论基本上还停 留在理论假设的阶段,并没有完全得到验证,虽然有 不少事实说明了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关系,但因研究方 法的问题,还无法找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对立关 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全面复习总结
三、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论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的发展,认为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个性化的过程。每个儿童所依托的语言环境都不一样,既有的经验和语言的积累使得儿童在交往中带有鲜明的个性印记。特定的语言习惯显现其语言个性,这种个性可以从语言使用的句式、词汇、口头禅甚至是语调体现出来。除去语言表达的形式的个性化之外,语言内容同样呈现出个性色彩。不同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他们对话题的偏好、句式的选择都呈现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中的速度、效果,运用语言交际的积极性也各有不同。
4、概念: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现象,是社会人们约定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个体系:是以语音或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构建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语言以其物质化的语音或字形而能被人所感知,它的词汇标示着一定的事物,他的语法规则反映着人类思维的逻辑规律,因而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而产生和存在。 言语:言语是人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所进行的交际活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说出的话和听到的话,又叫“话语”。言语交际的具体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产生和言 语理解的过程,是在社会交往中运用语言的过程。 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来进行的,,个人言语活动的效能如何,受到他对语言掌握的程度的制约,因此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言语活动。另一方面,语言也离不开言语活动。因为语言是在人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且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他的交际工具的作用;如果某种语言不再被人们用来交际,它最终将从社会中消失。区别:言语活动的研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部分是主要的,它以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个人的言语为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是次要的,它以语言活动的个人部分即言语为研究对象。(整体性与个体性、稳定性和多变性、工具和工具使用)。
社会互动理论
社会互动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等在心理、行为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构成社会互动,应具备三个要素:(1)应有两方以上主体。
既然是相互作用,主体必然不能少于两方,至于每方人数具体是多少则没有明确限制,其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
因而不论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还是群体与群体之间,互动都可发生。
(2)主体间应有某种形式的接触。
这种形式既包括语言,也包括非语言,如身体感官或其他媒介等。
换言之,一方主体应向他方发出一定的“符号”即通过行为或意思表示的方式传达给对方。
(3)各方主体都能意识到“符号”代表的意义。
对于一方主体做出的意思表示或行为,其他主体不仅能清楚认知,而且能对此积极回应。
二、社会互动理论的理论来源社会互动理论是包含建构主义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的认知体系。
在该理论看来,人一出生就进入了人际交往的世界,学习与发展就发生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往与互动中,它既强调学习过程的认知参与,也强调学习过程的全人参与。
社会互动理论着重于学习的社会环境,把教师、学生、活动之间的相互活动看作教学的灵魂所在,强调教师、学习者、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动态性。
社会互动理论有两大重要理论来源,一个是维果茨基的社会互动理论,一个是费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人类心理功能的发展是以特定的社会本质和社会过程为先决条件的,在每一个社会文化情境中,儿童参与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交流,产生了与那些情境适宜的心理功能。
儿童通过社会互动的双向过程,逐步建立系统的认知表征作为解释框架,并且信奉自己社会文化情境中所提倡的普遍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
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社会互动成为智力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个体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结构与过程,可追溯到与他人的互动上,学习和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来吸取适当的文化实践经验。
费厄斯坦在其“中介作用”理论中指出,对个人有重要意义的人在认知发展过程中起中介作用,有效学习的关键在于本人和“中介人”之间的互动。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 第三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的理论
本章练习题
1. 试归纳不同学派有关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 2. 试述儿童语言获得关键期理论对促进儿童语言发展的启示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二) 对认知说的批评 • 这种学说由于不是专门为解决儿童语言获得提出的,要真正弄清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与语言结构的发展之间
的关系,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 关于这两种发展是否平行,也还缺乏足够的证据 • 过分强调认知这一个因素,未免太片面 • 认知说只强调认知发展对语言发展的影响,而忽视乃至否定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 发育时期,语言能力受大脑右半球支配 • 在成长过程中,语言能力要从右半球转移到左半球,即大脑的侧化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3 第三节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一、 皮亚杰的认知说
(一) 认知说的基本观点 1. 语言是儿童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符号功能是指儿童应用一种象征或符号来代表某种事物的能力 2. 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 3. 个体的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它来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
• LAD的活动有一个临界期。过了这个临界期,LAD就会退化
2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二) 对先天语言能力说的批评 第一,乔姆斯基的理论是思辨的产物。人脑中是否存在一个如乔姆斯基所说的那种由语言普遍特征和先天的语言 评价能力构成的LAD,是一个无法证明的假设 第二,过于低估后天语言环境的作用 第三,史莱辛格对儿童生来具有LAD这种普遍的语言范畴和规则提出了反证 第四,先天语言能力说非常强调儿童本身在获得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既然人类生来就拥有一套现成 的、可以规定本民族语言如何理解和产生的普遍语法规则系统,就无需儿童本身再作什么探索和发现了
02儿童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
疑问
–传递性反应不一定是在刺激的作用下直接 产生的 –传递性刺激也不一定能成为隐含刺激。
第二节 先天决定论
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创始人高尔顿调查:
–1768-1868百年间英国的977位伟人和学者。322人 有家族很有名望,普通人中4000人才能产出一个很 有名望的人。于是提出“遗传决定论”。
伦内伯格把儿童语言的发展看做是一个受发音 器官和大脑神经机制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人类有一种先天的潜在语言结 构,有适合的语言生物学基础。 –儿童出生时发音器官和大脑神经都不成熟。当与语 言有关的生理机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准备状态时, 是要适当的外界条件激活,就能使潜在的语言结构 状态转化为现实的语言能力。
–以行为主义为理论背景,把语言看做一种 习惯,否定或轻视儿童语言发展中先天的、 遗传的因素。儿童掌握语言就是在后天的环 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语言习惯的形 成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华生(J.B.Watson):不管语言如何复杂,正如我们 平时所理解的,它起初是一种十分简单的行为。它是 一种操作性的习惯。 布龙菲尔德(L.Bloomfied):我们最关心的还是这样 一种事实,即语言的特征并没有生物学上所谓遗传性。 一个小孩出生时哇哇大哭,过了一段时候还一定会咿 呀儿语,可是他学的是哪一种语言,却完全由环境决 定。
疑问:
–促进句法结构理解的示范条件是什么? –在了解和产生之间引起转换的媒介变量是 什么? –促进选择性模仿向自发产生的因素是什么?
强化说
基本观点
–定义:它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并特别 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和获得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 –代表人物:联想派大师斯金纳(B.F.Skinner, 1924) –主要观点:
社会互动理论
3)多人,会组成社会网络。其中,大型群体,会形成超越个体的结构;在正式组织中,分工、组织较规范,对个体进行制约。
(3)混合性关系:介于前两者之间,个人与亲戚、一般朋友、邻居、同学、同事、同乡等的关系,有情感和工具的成分。遵循人情法则,交情的深浅和面子的大小对互动的方式和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关系可以转化,中国人常说人情和面子,有时为达目的,有人常想把工具关系变混合性关系,在人情的压力之下,使对方不得不给个面子。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Biblioteka 独特意义社会互动是研究社会学的基本分析单位之一,是微观社会学的主要课题。它是个体层次和社会结构层次以及文化层次的中介,是由个人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产生及其实质
(符号互动论的角度)
乔治.H.米德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人类心智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形成和社会组织与制度的建立,是社会互动的主要过程,也是社会互动产生的主要条件。
介绍
独特意义
产生及其实质
互动要素
主要理论
互动情境
互动的维度
互动的类型
基本类型
互动过程
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展开
编辑本段
介绍
社会互动(social interaction)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之间。
社会互动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
只有发生了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交往
第四节 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通常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所采取的群 体行为。
集体行为的特征:非组织性、突发性、反常性。 集体行为的类别:骚动、传闻、社会动荡不安、社会运动 集体行为的成因:环境因素、结构性压力、一致的信念、催发因素、宣传鼓
动者、社会控制力。
关于时尚的评价
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决定他所采取的行动的。2、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 互作用的结果。3、人们在交往时对所处的环境总是不断地进行一种内部的解 释,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镜中之我
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库利认 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 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
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生 存就必须进行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 活动。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是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 要的可靠保障。
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 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另一种交往的基础。
离的远近和交往频率。 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受交往双方诚意、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与合作
及双方在交往中得到满足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合作需要的条件
具有一致的目标,合作总要有某种共同的目标,缺少一致的目标,就无法进行 合作。
具有相近的认识。合作是一种互相配合的行为,合作各方在目标及实现目标所 采取的方式上的共识,势必有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
四、社会交往的理论
根据互动的性质分
竞争 合作 冲突 调适(顺应)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学概论(社会互动论)
社会互动: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相互作用定义: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活动含义: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发生2.有相互依赖的行为3.以信息传播为基础4.可以在当面或非当面的场合发生5.不同情境下互动行为的含义不同6.对互动双方的关系或社会环境发生影响7.互动往往有一定的模式和结构社会互动理论(一)符号互动论(齐美尔、米德)1.符号:能有意义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2.基本观点:1.符号在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2.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3.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互动的背景和情境(客观)互动双方的情况(主观)4.互动经常需要换位思考5.人们通过自己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来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正确自我定位:不要过分敏感、过于自负(二)拟剧论(戈夫曼)含义: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是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规划的行为反应1.表达式礼仪2.回避式礼仪3.维系式礼仪4.认可式礼仪(三)本土方法论(加芬克尔)俗民方法论常人方法论(四)角色理论角色互动(五)参照群体理论个体将参照群体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作为评价自身或他人的基准,作为自己社会观和价值观的依据1.规范作用2.比较作用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酬赏(价值多少)金钱<社会赞同<尊重<他人服从社会互动的情境和过程一、社会互动的情境(一)二人关系、三人关系和多人关系1.二人关系(1)极强的亲密性、特殊性、排他性(2)有可能产生强烈冲突2.三人关系冲突时第三人的角色(1)中间人——调解(2)仲裁人——裁定(3)从中渔利者——个人获利(4)分裂者和征服者——挑拨冲突3.多人关系一、社会群体和组织中的正规关系社会群体和组织中的非正规关系非常规的集合行为二、熟悉、工作、社交情境(目的)三、情感、工具、混合关系(性质)情感对应需求法则工具对应公平法则混合关系对应人情法则二、社会互动的过程(一)贝尔斯的互动过程分析一定向阶段:辨识情境二评价阶段:确定态度三控制阶段:选择行为(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一竞争排斥关系二冲突对立关系,可能有攻击行为三顺应一方主动或被迫做出改变四……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维度一向度:社会互动的方向表明关系的性质1.情感关系2.地位关系3.利益关系二深度:互动的程度表明依赖度三广度:互动的范围表明交往的领域四频度: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次数,通常次数越多,越密切类型一、合作定义: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所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条件:A 目标一致B 地方法上达成共识C 行为配合D 讲求信用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意识二、竞争定义:对于共同目标的争夺特点:A对相同目标的追求B目标较少,难以得到C目的是获得目标,而非针对对手D必须有相对应的规则三、冲突定义: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相互斗争的方式与过程竞争和冲突的区别:A冲突的直接目的是打败对手B冲突的目标有相同性也不同C冲突双方是直接的反对关系D冲突经常突破规划冲突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四、强制定义:互动的一方被迫按照另一方的要求来行事特点:A双方力量不平衡B可以是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五、顺从或顺应1.顺从:一方自愿、主动服从一方2.顺应:互动双方都调整自己的行为。
社会学第七章 社会互动
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二是 比较作用。
(六)自我实现预言理论
托马斯“情境定义”概念: 如 果人们认为情境是真实的,这些 情境就会变成真的。
默顿认为,在人类活动的每一领 [美]威廉.I.托马斯(1863-1947) 域,不管是社会或公共领域,还 是个体或私人领域,都有自我实 现预言作用的痕迹。
[美]默顿 (1910-2003)
(七)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G.Homans)、布劳 (P.Blau)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行动者 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社会互动 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指个人 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得到的收获, 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和服 从等)和惩罚的过程。
[美]霍曼斯(1910-1989)
使用“破坏情境假定”或“蓄意 破坏规则”的实验
揭示了社会互动大量地依赖于隐 含规则或情境假设
[美]加芬克尔(1917--)
(四)人际互动论 社会心理学对人际互动社会心理机制的研究 人际吸引 非语言沟通 刻板印象 人际空间
(五)参照群体理论
海曼(Herbert H. Hyman) 认为个体往往将参照群体(即个体在心理上所认同
一、经典社会学家对社会互动的分析 二、社会互动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一)涂尔干的社 会互动思想
社会团结得以形成和延 续的基本行为机制在于 通过仪式设定来集中人 们的注意力、刺激其感 情并塑造团结感。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
[法]涂尔干 (迪尔凯姆) (1858~1917)
(二)韦伯的社会互动 思想
第三阶段:控制阶段,主要解决行为选择问题,即对此情 境做些什么。
(二)芝加哥学派的四阶段说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
社会学理论知识点社会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学科,通过理论框架和主张来解释和分析社会现象。
社会学理论是构建社会学体系的基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几个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知识点。
一、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
它主张社会是一个由各个相互依存的部分构成的系统,这些部分之间通过紧密的协作和相互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将社会看作是一个稳定的整体,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有自己的功能,通过协调一起维持社会的稳定。
二、社会交往理论社会交往理论是社会学中研究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的重要理论。
它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形成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塑造并被塑造。
社会交往理论还研究人际关系中的规范和规则,以及人们在交往中的态度、价值观和信任等方面的影响。
三、社会构建主义社会构建主义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它认为人类的知识、观念和现实意义上的世界是通过社会交往和符号活动所构建的。
社会构建主义强调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个体认识和行为的影响,认为我们的认知和理解是在社会交往和语言互动中产生的。
它对性别、种族、身份认同等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
四、权力和社会控制理论权力和社会控制理论研究社会中的权力结构和社会控制机制。
它关注的是权力在社会中的运作和对社会个体的影响。
权力和社会控制理论分析社会中权力的来源、形式和影响。
它研究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社会地位、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对个体和群体行为的约束和影响。
五、社会变迁理论社会变迁理论关注社会的变迁和演变过程。
它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机制,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制度的转变。
社会变迁理论涉及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等重要议题。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动力,预测社会变革的可能方向和后果。
以上是几个社会学理论的重要知识点。
社会学理论是指导社会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框架,它们提供了对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解释和理解。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h
22
分析一个成长的历史和背景有助于我们从 中整理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沟通方 式、遭遇的问题、困难与成长背景之间的关 联,从而解决其困难并促使其成长 让来访者表演自幼的经历或体验,特别是 在父母和环境影响下的P、A、C的经历和体 验,了解其人生脚本进而对症下药养成健康 的生活态度
h
23
再决定理论
h
14
三角沟通
P
P
A
A
C
C
推销员
主妇
推销员:这个好点,但是 你买不起 主妇:我就要这个
h
15
双重沟通
P
P
A
A
C
C
牛仔
游客
牛仔:过来看看我的牲口棚 参观者:从我是一个小女孩开始就一直喜欢牲口棚h Nhomakorabea16
游戏分析
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所采取的 沟通分析,是用表面上看起来很 好,而实际上却不好的一种“互补 的沟通”。
h
20
游戏结论
TA认为心理游戏是安抚的代替品,结果会导致 不好的感觉及自己预先想好的剧本上演。且同 时,心理游戏多半是以P、C的方式进行的,所 以,在TA治疗中,及早发现此沟通方式并以交 叉式沟通打断便可奏效。
h
21
脚本分析
潜意识的人生计划 伯恩:别人赋予的三岁以前决定 高登二氏:自己是脚本的作者
分析一个成长的历史和背景有助于我们从中整理出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沟通方式遭遇的问题困难与成长背景之间的关联从而解决其困难并促使其成长让来访者表演自幼的经历或体验特别是在父母和环境影响下的pac的经历和体验了解其人生脚本进而对症下药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在第一次个别面谈中治疗师给患者讲解有关自我状态的理论患者认识到对于成人自我来说其父的行为并非一个真正的父亲所具有的
社会交往
位相适应的角色。 三、角色扮演 (一)角色扮演的定义 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 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二)角色扮演的过程 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 第二 ,培养角色意识。所谓角色意识,是指人们在承担某种角色时,明确意 识到自己正担负着一定的责任,意识到社会及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并决心努 力用自己的行动去表现社会的期待。 第三,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三)角色扮演中的问题 1、角色冲突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 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 2、角色中断 所谓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被迫中止某种角色,而将要承担的 新角色与原角色截然不同的现象。 3、角色失败 所谓角色失败是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无法继续进行的现
第三章
第一节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的意义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 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社会交往具有以下 几层涵义: 第一,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第二,社会交往是人们的有社会意义的活动。 二、社会交往的意义 社会交往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三、社会交往的类型 (一)根据交往的主体区分为个人交往与群体交往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
社会互动理论及其意义社会互动即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即我们不断地意识到我们的行动对别人的效果,反过来,别人的期望影响着我们自己的大多数行为。
它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社会互动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
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社会互动理所当然地引起了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
马克思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交往这一概念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对社会互动有比较完整系统的研究,继其之后布鲁默率先使用了“符号互动论”一词来指代以米德思想为核心的若干理论形态。
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通过对人们在日常社会互动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则的研究提出了常人方法论;还有社会学家如霍曼斯、布劳用交换的理论来解释人们之间的交往,提出了社会交往理论。
社会互动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互动理论,但这些理论极大的增加了人们对人与社会的了解,促进了社会化的进程,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正确有效的方式,从而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相处就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所有方式,这些相处就是人的专门从事共同活动的过程。
这里包含人们之间的生产活动和产品互换,人们之间思想的交流和沟通交流,也包含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战争等。
相处对于满足用户人们的须要,推动社会发展存有关键的意义:第一,相处就是个体存活的须要;第二,社会交往就是人自我表现的方式,人只有在社会中就可以展现自己真正的天性;第三,社会交往构筑着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就是做为处于生产力和须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而出现相处的,同时由于这种相处又同意着生产和须要,所以人们之间的相处每天都在再次创办着现存的关系。
李芹女士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搞过一个研究,她辨认出在年级间大三学生幸福感指数显著低于大生四学生,在托涅间,非独生子女幸福感指数略高于独生子女。
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
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是一种关于人际关系交互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以及与其他人的交往,不断地塑造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因此,人际关系的质量和互动方式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中,人际关系被视为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种相互作用包括各种社会交往形式,比如言语交流、身体接触、情感表达等等。
这些交往形式在个体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在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中,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的。
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受到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的,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环境和其他人。
因此,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由个体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动态性和复杂性。
在这种理论中,人际关系被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其中包括着各种动态和复杂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着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不断地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还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双向性和相互影响性。
在这种理论中,个体不仅受到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周围环境和其他人产生影响。
因此,人际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
这种相互影响性是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的一个核心特点。
在实践中,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比如教育、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等。
在教育领域中,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学生。
在社会工作领域中,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可以帮助工作者了解客户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可以帮助咨询师了解客户的人际关系问题,从而更好地帮助客户解决问题。
人际关系相互作用论是一个强调人际关系动态和复杂性的理论。
在这种理论中,人际关系被视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系统,其中包括着各种动态和复杂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精选课件
五、社会交往说在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交往说目前还是较为年轻的有发展潜力的理论, 鉴于此理论的研究工作还不到位,所累积的材料也很 有限,因此其学说的系统性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 完善和发展。但在教育中,我们可以寻找社会交往说 的价值,将其运用于幼儿教育中。
8
精选课件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只能通过电视学习语言,不能进行语言的相互交流,缺
乏应有的听觉反馈,最后仍然不能真正掌握本族语言。
5
精选课件
三、对相互作用论的评价:
1、相互作用论吸收了“先天论”的合理因素,认为 儿童语言的获得既依赖于生理的成熟,又必须有一定 的认知基础。
2、相互作用论认为语言是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构 造出来的,同时这种建构的能动性和认知发展有相互 制约的关系。
相互作用论——社会交往说
00915703 陈玲 00915705 管静 00915720 孙瑾 00915734 朱梦
1
精选课件
请问:
你和幼儿交流一般都交流些什么? 你觉得与幼儿的交流和与成人的交流有什么不
同?
2
精选课件
一、社会交往说(又叫社会交互作用说) :
社会交往说是20世纪70年代以布鲁纳、贝茨、麦克惠尼 等一批学者,综合前人研究之长,提出的一种新的理论。
它批判地继承了“先天论”学派的观样强调语言有结构而且要遵循某些规则, 以成为有别于其他特征行为独一无二的行为。
(2)和行为主义一样强调客观环境对语言结构产生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个体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是儿童和成人的
语言交流。儿童和他的语言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
社会交往几乎可以看作是儿童的一种天性。 儿童在会说话之前,就已经能用体态与成人交际,并听懂一
些成人的话语;在单词句和双词句阶段,儿童以语言、体态 或者是体态语言相结合的方式作为交际手段;最后过渡到可 以完全用语言进行交际。
4 强调了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影响。 精选课件
案例:
莫斯科威茨的实验:美国一名由聋哑父母所生的听力 正常的儿童,由于身体不好,不能外出,就只能整天 待在家里看电视,从电视中听别人的言语。父母希望 他通过看电视学会正常人的语言。由于只能单向地听, 没有真正的语言交流实践,缺乏应有的信息反馈,结 果他还是没有学会发声、说话,而只能使用从父母那 里学来的手势语。
3、从目前接触到的材料看,相互作用论基本上还停 留在理论假设的阶段,并没有完全得到验证,虽然有 不少事实说明了认知和语言发展的关系,但因研究方 法的问题,还无法找到认知发展和语言发展的对立关 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6
精选课件
四、社会交往说存在的问题:
该语言理论的确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也有不少问题: (1)儿童如何在交往中,在语言输入的基础上形成 发展语言能力; (2)语言输入在儿童语言获得中究竟起什么作用; 等等! 社会交往说的特点是折衷主义,很多细节都未具体 化,还不能完善的阐述个体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机制。
一个动态系统,在这整个系统中,儿童不是被动的接受
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3
精选课件
二、社会交往说主要观点:
语言获得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 知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
儿童不是在隔离环境中学习语言,而是在社会交往中学习语 言。强调社会交往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认为如果从小 剥夺儿童的语言交往,儿童就不可能学得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