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董其昌临帖作品欣赏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又号香光居士,松江华亭( 今上海松江县)人,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谥文敏。世称“董香光”、“董文敏”、“董华亭”,在明末以书画名重海内。

董其昌学书道路是十分艰难的,起因是在考试时书法不好,遂发愤用功自成名家。这在他的《画禅室随笔》有所记述,其中还自述学书经过:“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舍丙帖》,凡三年,自谓逼古,…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评。”由此可见,他对于古代名家墨迹是认真临摹的,在用笔用墨和结体布局方面,能融会贯通各家之长。以古为师,以古为法,他的书法成就一方面得力于自己刻苦勤奋,善于深刻地悟通、反省,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其与大收藏家项元汴的交往,得以饱览许多书画真迹。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在当时已“名闻外国,尺素

短札,流布人间,争购宝之。”(《明史·文苑传》)。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达,不是明代前几位书家所能比拟的。到了清代,康熙又倍加推崇、偏爱,甚而亲临手摹董书,常列于座右,晨夕观赏。清代著名书家王文治《论书绝句》曾赞曰:“书家神品董华亭,楮墨空元透性灵。

除却平原俱避席,同时何必说张邢。”一时士子皆学董其昌的妍美、软媚,清初的书坛为董其昌笼罩,书风日下,实在是书坛的悲哀。对董其昌的批评者也很多,包世臣、康有为最为激烈。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香光虽负盛名,然如休粮道士,神气寒俭。若遇大将军整军厉武,壁垒摩天,旌旗变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他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赵孟俯的书风也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他的创作。草书植根于颜真卿《争座位》和《祭侄稿》,并有怀素的圆劲和米芾的跌宕。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或与他终日性情和易,参悟禅理有关。许多作品行中带草,左图这幅作品用笔有颜真卿率真之意,体势有米芾的侧欹,而布局得杨凝式的闲适舒朗,神采风韵似赵孟俯,轻捷自如而风华自足。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董其昌学识渊博,精通禅理,是一位集大成的书画家,

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其《画禅室随笔》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

《董其昌像》明曾黥、项圣谟合绘(上海博物馆藏) 【作品欣赏】

临帖

[1]行书临颜真卿裴将军诗卷上海博物馆藏

此卷书于崇祯三年(1630),作者时年七十六岁。

图文来自上海博物馆网站

[2]临颜真卿书(图片由三金提供)临颜真卿书(图片由三金提供)

共4页

[3]临苏东坡书更清晰图片[1]

[2]

[3]

[4]

图片有buren提供

[4]《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 行书纸本。纵27.2公分,横1072公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柳公权书《兰亭诗》原为37首,此本为34首。64岁

的董其昌书此卷时名为临写,实际上属背临,故而没有完全按照对临的常规,将字数、行数统一格式,这也许是导致阙漏的原因。书风更是出以己意,运笔潇洒,转折灵活,字间与行间表现出了映带关系和顾盼姿态,神完意足。自首迄尾无一懈笔,点画的肥瘦和牵丝的联系也极为合度和自然,充分体现了背临的特点。

此卷于明万历46年所书,时董其昌年64岁。其书艺已臻于成熟,故笔法流畅,气韵古淡潇洒,在董氏传世的书法中可为上品。

[5]

[6]

[7]

[8]

立轴[1][2][3][4][5][6][7][8][9][10][11][12][13][14]

《仿米书诗轴》绫本行草129.5×44.3cm 南通博物苑藏

手卷[1][2][3][4][5][6][7][8][9][10] [11][12][13][14][15][16]

行书白羽扇赋轴

行书白羽扇赋卷

行书酒德颂

扇面[1][2][3][4][5][6][7][8] 册页[1][2][3][4]

手札

题跋[1][2][3][4][5][6][7][8] 【拍卖精品】↑TOP

【相关文章】↑TOP 《戏鸿堂法书》

《画禅室随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