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的袁枚批评考述——以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为中心
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
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浅谈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章学诚,字实斋,浙江会稽人,生于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卒于嘉庆六年(公元一八0一年)。
他是我国封建时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以作《文史通义》八卷、《校雌通义》三卷和《史籍考》著名。
《文史通义》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纂集了他研究史学的心得,不仅批判了过去的文学和史学,也提出了编写文史的主张。
“六经皆史”是章学诚在其《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上》的第一句,亦即全书开端第一句,开宗明义提出的重要论断 ,并成为章学诚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而长期以来 ,学术界围绕这一命题众说纷纭。
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来阐述我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一些理解。
一、“六经皆史”命题的提出有不少关于评述章学诚学术思想的文章 ,几乎都肯定“六经皆史”的观点是章学诚首创的。
柴德庚先生在《章学诚的学术思想》(载《光明日报》1963 年 5 月8 日第四版)一文把这个命题说成是章学诚的“一种创见”,周予同、汤志钧先生也认为章学诚以前 ,虽已有人提到“经”、“史”的关系问题,但同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却大有区别。
因而肯定“六经皆史”的命题是章学诚大胆地提出的。
仓修良先生则不同意上述提法 ,他认为“六经皆史”的命题并非章氏所首创。
仓修良先生是研究章学诚比较透彻的人物之一,著有《章学诚和〈文史通义〉》等书。
我的观点和仓先生的比较相近。
在章氏之前间接或直接提出类似说法的有许多学者 ,比较重要的有隋代王通 ,明王守仁、王世贞、胡应麟、李贽 ,清顾炎武、袁枚。
仓修良先生认为“六经皆史”的命题至迟在明代中叶已经出现 ,王阳明《传习录》卷一 ,载与其弟子徐爱对话已提出此意,“爱曰:‘先儒论《六经》,以《春秋》为史 ,史专记事 ,恐与《五经》事体终或稍异。
’先生曰:‘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事即道 ,道即事。
《春秋》亦经, 《五经》亦史, 《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 《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 ,其道同 ,安有所谓异”(《阳明全书》卷一) 。
章学诚的袁枚批评考述——以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为中心
章学诚的袁枚批评考述——以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为中心杨遇青【摘要】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是清中叶重要的文学事件,其发生时间集中在乾隆六十年至嘉庆三年间.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随朱筠在安徽校文时,就对袁枚印象不佳.乾隆六十年以后,他在信札和《诗话》里对袁枚展开抨击,将其文学思想的弊端归咎于道德的沦丧.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的批判视界转向袁枚的妇学观.嘉庆三年以后,他又因袁枚的《尺牍》与《诗话》中所记轶事,再次对袁枚文论及其伦理基础进行批判与清算.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涉及文学与伦理两个层面,且把文学问题推本溯源于伦理基础,这是理解清代学术与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视角.【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41)006【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章学诚;袁枚;文学批评;伦理批评;诗话;妇学【作者】杨遇青【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章学诚(1738—1801)是清中叶重要的史学家。
他是一个“自信心极强而持论又极坚定的人”,[1](P11)所以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强探力索,孤力前行,在史学义理方面作出杰出贡献。
章学诚的文章秉持着“言有物而行有恒”和“修辞立其诚”的准则,凡事都“言其所不能已”,[2](P613)更因其孤行独往的人生履历与生命情怀,形成了强烈的批判精神。
胡适《章实斋年谱》评述他“对于同时的三个名人,戴震、汪中、袁枚,皆不佩服,皆深有贬辞。
但先生对戴震尚时有很诚恳的赞语;对汪中也深赞其文学;独对袁枚则始终存一种深恶痛绝的态度。
”[3](P138)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是清中叶发生的重要文学事件,也是跨越文学、史学与考据学视界的一次文化交融与冲撞。
余英时曾对章、戴关系作过经典的判释,本文则重点考察其袁枚批评,澄清整个批评的时序与动态,彰显其文学上的分歧与价值。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卒于嘉庆二年,比章学诚长12岁。
【莫言小说评论】最早的_莫言研究资料_校读札记
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校读札记张书群伴随着莫言小说创作的日益成熟,莫言创作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出现了大量的有关莫言创作的研究成果。
但是这些文章更多散见于报章杂志,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界对莫言创作的深入研究,为了给学者们研究莫言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对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爬罗剔抉”、编选整理,便成为一项极具学术史意义的工作。
作为最早的莫言研究资料集,贺立华、杨守森合编的《莫言研究资料》汇集、编选了大量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并且以附录的形式展现了莫言作品发表、出版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体索引,既可以为莫言文学研究者继续研讨提供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也可以使他们在资料查找和检索方面更为便捷,对于深化、拓展莫言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贺立华、杨守森主编的《莫言研究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1992年8月第一次印刷。
该书大32开本,共444页,37万字,印数4000册,定价12元。
著名美学家蒋孔阳教授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著名女画家王颖为该书设计了素朴而又精美的封面,齐涛担任责任编辑。
该书目录前为读者提供了十一幅与莫言相关的照片和莫言小说《辫子》的创作手迹,每幅照片下都配置了一些文字性说明,为读者提供了图文并茂的第一手资料。
这部资料集是编者历经几年经过认真搜集、整理而成的。
编者在1992年6月30日的编后记中明确写道:“几年前,早在动手撰写《怪才莫言》的时候,我们就计划编选一部《莫言研究资料》集,并开始了有关资料的搜集工作。
”由此可知,此书从最初着手搜集资料到最后编辑成书经过了长时间的精心准备。
清代文史专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讲,“沉潜者尚考索之功”,作为学术研究中最基础也最辛苦的一项工作,资料的搜集、编选与汇编既需要编选者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功力,也需要编选者遵循严格的编选原则。
为了充分保证资料研究集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编者严格依据选2012/8・文艺争鸣・当代文学建构11期;15.陈墨的《莫言:这也是一种文化——评〈红高粱〉、〈高粱酒〉、〈高粱殡〉》,原载于《当代文艺探索》1987年第4期;16.夏志厚的《红色的变异——从〈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到〈红蝗〉》,原载于《上海文论》1988年第1期;17.朱珩青的《愤怒,一种新的情感形式的探索——读莫言第一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原载于《萌芽》1988年第9期;18.李洁非的《鬼才写鬼事——莫言〈五梦集〉之四、之五》,原载于《青年文学》1988年第11期;19.丁帆的《亵渎的神话:〈红蝗〉的意义》,原载于《文学评论》1989年第1期;20.杨守森与贺立华的《说梦:人生之谜的沉思——〈食草家族〉序》,原载于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食草家族》;21.香港学者周英雄的《红高粱家族演义》,节选自七十七年八月十七——廿三日中时晚报时代副刊。
袁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袁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作者:石玲 [2001-6-14 7:35:48]袁枚(1716-1797),清中叶文坛最有影响的文学家之一,居"乾隆三大家"之首,执诗坛牛耳近50年。
他在考据成风的乾嘉时期,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其性灵诗说,突破了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格调说、肌理说的樊篱,促进了文学观念上的解放,使诗歌创作向表现人之感情的轴心回归。
同时,以他为首的性灵诗派,是清代最有影响的诗派之一。
袁枚在诗、文、小说等方面均有建树。
他的充满创造精神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不仅在当时文坛,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很大影响。
两百多年来,对袁枚及其文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评论,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人们的观点分歧很大,正如郭沫若先生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所说:"宠之者奉之为“诗佛“,恨之者欲火焚其书。
"简直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回顾袁枚的评论与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袁枚生前至五四运动前夕这一时期有关袁枚的评论较为零散,多见于一些诗话作品及其他著作,《清诗纪事》多有收录。
袁枚生前,曾经名重一代,"从游者若鹜若蚁"(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四),影响很大。
"随园之享盛名,在清代除阮亭之外,可说无与比并。
"(沈其光《瓶粟斋诗话》)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去,他是继王士禛之后独领文坛风骚的人物。
在他的生前,尽管也有非议者,但大致说来人们对袁枚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
与袁枚同为"乾隆三大家"的蒋士铨、赵翼对袁枚甚为服膺。
蒋士铨《读随园诗题辞》云:"古今只此笔数枝,怪哉公以一手持。
意所欲到笔注之,笔所未到意孳孳。
……难达之情息息吹,难状之景历历追。
"赵翼称赞其"不拘格律破空行,绝世奇才语必惊。
"(《偶读小仓山房诗再题》)孙星衍的《随园随笔·序》称:"(先生)以才名倾动当路,……凡所言皆非寻章摘句之儒所能几及者,岂非旷世之才,必有过人之识欤?"对其成就和影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章学诚对《随园诗话》的批评
异 ,个 人 喜 好 相 左 ,甚 至 门户 之 见 、 意 气 用 事 等 主 观 原 因 ,很 难 做 到 这 一 点 。 对 此 ,章 学 诚 在 《 史 通 义 ・内篇 六 ・杂 说 》 中说 : 文 ①
学 问 以知 人 , 知 学 先 须 知 人 ,知 人 先 须 自知 。 自知 所 长 易 , 自知 所 短 难 ; 自知 所 短 易 , 自知 所 长 之 中 犹 有 所 短 难 。 … … 自知 既 明 , 则 不 患 不 知 人 矣 。 人 各 有 长 有 短 , 与 人
中 ,表 现 得 可 谓 淋 漓 尽 致 。 如 :
前 人 诗 话 之 弊 , 不 过 失 是 非 好 恶 之 公 。今 人 诗 话 之 弊 , 乃 至 为 世 道 人 心 之 害 。 失 在 是 非 好 恶 ,不 过 文 人 相 轻 之 习 气 ,公 论 久 而 自定 , 其 患 未 足 忧 也 。 害 在 世 道 人 心 ,则 将 醉 天 下 之 聪 明 才 智 , 而 网 人 于 禽 兽 之 域 也 。 其 机 甚 深 ,其 术 甚 狡 , 而 其 祸 患 将 有 不 可 胜
了进 一 步 的 发 挥 。 如 果 真 能 做 到 这 一 点 , 肯 定 是 不 会 做 出不 公 允 的 评 价 的 。 综 观 《文 史 通 义 》
一
书 ,章 氏 也 颇 能 客 观 的 评 人 论 学 ,这 一 点 为 其 《 史 通 义 》 作 注 的 叶 瑛 也 说 : 文
与 先 生 ( 章 学 诚 , 下 同 ) 并 世 诸 贤 ,若 修 宁 戴 东 原 ,通 经 服 古 , 一 贯 多 闯 , 学 指
相 形 , 见 短 而 不 以 为 患者 ,恃 别 有 所 长 也 ;知 长 中犹 有 所 短 ,而 丧 然 失 所 恃 也 ; 然 不 学
袁枚的女教和章学诚的妇学
袁枚的女教和章学诚的妇学清代,尤其是乾嘉年间,女子学习诗词蔚为风气,女诗人、女词人之多,超过先前任何一个时代,有诗文集问世的就有三千多。
妇女文学发展的这种盛况,自然是受当时反抗封建礼法的思潮激荡的结果;其中,清代杭州著名诗人袁枚首倡的功劳,也委实不算小。
大批地招收女弟子,就是由袁枚开的先例。
当时,作为一代诗坛盟主、论诗专主情性的袁枚,上自朝庭公卿,下至平民百姓,莫不推崇他的诗。
四方人士,凡到江南的,总要将诗文求谒于他;初学的人,更是争相模仿。
随园先生的名声,简直广播天下,就连大江南北的闺阁中人,也不禁为他的藉藉盛名所折服、所仰慕;而袁枚,既乐于、又敢于招收女弟子。
正像当时人说的:“四方女士之闻其名,皆钦为汉之伏生、夏侯胜一流,故所到处皆敛衽扌及地,以弟子礼见;先生有教无类。
”然而,这位独立独行、我行我素的大名人,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正像郭沫若在《读随园诗话札记》中说的:“宠之者奉之为‘诗佛’,恨之者欲火焚其书。
”退居南京随园的袁枚,每每接到女弟子送上来的诗稿,都很认真地拔优选胜,妥为保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部可观的《随园女弟子诗》。
袁枚编辑的这部诗选,共有6卷,入选的有28人,她们各自都显露出清妙的诗才,或风格天然,情致缠绵;或清新婉丽,风流绰约。
有些女弟子,比如被袁枚引为“闺中三大知己”中“推尊本朝第一”的席佩兰、以“博雅”著称的严蕊珠、以“领解”见长的金纤纤(金逸),还有杭州满门女诗人的孙云凤、孙云鹤姊妹,她们的水平决不在当时一般男性诗人之下。
其阵营之壮,影响之大,非比寻常。
于是有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先生此举,真盛德事!”可是,开风气之先的人往往会遭人攻击,何况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社会里,公然招收女弟子、支持妇女作诗的随园先生,怎能不被道学家目为伤风败俗的“异端”,成为树大招风的攻击目标呢!《随园女弟子诗》的刊刻出版,不意然而然地触动了封建卫道士的脆弱神经,居然令他们寝食不安,恼怒万分。
【转载】袁枚年谱简编
【转载】袁枚年谱简编袁枚年谱简编王英志【内容提要】袁枚年谱见到3种。
最早为⽅浚师于清同治九年庚午(1870)所撰之《随园先⽣年谱》,是谱虽系简谱,但有开拓之功,且甚简洁,其“以诗集编年为纲,⽽于《⽂集》、《诗话》中所记述,悉⼼考证,书其⾏谊之⼤者,其余琐屑不关轻重之事,概从删削”,并对袁枚著作讹误处有所订正。
(见《凡例》)但其引述袁枚著作,或不注出处,或出处不具体,读者不便核查,为此笔者曾对其加以注释(见拙编《袁枚全集》附录《随园先⽣年谱》)。
其次是杨鸿烈所著《袁枚评传》第⼆章之《年谱》(下简称杨谱),篇幅⼤增,事⽆巨细,尽量记载,引述详细,出处⼤都较具体(偶有疏漏),尤重引证袁枚作为其所谓“伟⼤的思想家”的⾔论,纪年或有讹误。
最近者为傅毓衡著《袁枚年谱》(下简称傅谱),约20万字,后来居上,记述更加全⾯,内容更为丰富,纪年偶有错误。
以上三谱各有千秋,但也有共同的不⾜,即谱主思想特别是作为乾隆诗坛盟主、性灵说的倡导者的诗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不甚清楚,缺乏历史嬗变的轨迹勾勒。
鉴于此,撰此简谱,在参考三谱的基础上,希望对三谱之不⾜有所弥补,试图在有限的篇幅内,抓住谱主思想⾏状之⼤者,简述其发展的历程。
康熙五⼗五年丙申(1716)⼀岁三⽉初⼆⽇(3⽉25⽇),袁枚⽣于杭州。
祖錡,⽗滨,母章⽒。
祖籍慈溪(今浙江宁波)。
四部丛刊本姚鼐《惜抱轩⽂集》卷⼗三《袁随园君墓志铭并序》云:“祖讳錡,考讳滨,叔⽗鸿,皆以贫游幕四⽅。
”康熙五⼗九年庚⼦(1720)五岁受孀姑沈⽒启蒙教育。
《⼩仓⼭房诗集》(下简称《诗集》)卷⼗《秋夜杂诗》⼗五⾸其⼋云:“我年甫五岁……其时有孀姑,亦加鞠育恩,授经为解义,嘘背分馀温。
”康熙六⼗⼀年壬寅(1722)七岁接受正式私塾教育。
《随园诗话》(下简称《诗话》)卷九:“康熙壬寅,余七岁,受业于史⽟瓒先⽣。
”雍正⼆年甲⾠(1724)九岁学习作诗。
〔1〕《诗话》卷六云:“余幼时家贫,除四书五经外,不知诗为何物。
清廷国史《章学诚传》的编纂:章氏学说实际境遇之补证
清廷国史《章学诚传》的编纂:章氏学说实际境遇之补证作者:戚学民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第02期关于章学诚生平与学说的境遇,胡适曾有一个流行甚广的观点,即有关章氏生平与学说的信息被埋没了一百二十年,但也一直有人认为胡氏所言与事实不符。
本文对章氏身后境遇状况提供一个补证,指出在清国史馆档案的传包传稿中有多个章学诚传记,且章学诚在国史《文苑传》中数次获立正传。
这些材料补充证明,章学诚学说在晚清获得了高度评价,其生平概况更没有被埋没,而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清廷官方的认可。
这对于实事求是地研究章氏学说的命运和晚清学术的实况或有助益。
章学诚;国史《文苑传》;缪荃孙;胡适K82581;K25A0143-05①胡适称:“我那时正觉得,章实斋这样一位专讲史学的人,不应该死了一百二十年还没有人给他做一篇详实的传。
……因此,我那时很替章实斋抱不平。
他生平眼高一世,瞧不起那班襞绩补苴的汉学家;他想不到,那班襞绩补苴的汉学家的权威竟能使他的著作迟至一百二十年后方才有完全见天日的机会,竟能使他的生平事迹埋没了一百二十年无人知道。
”“民国九年(1920)浙江图书馆得会稽徐氏抄本《章氏遗书》,铅印行世。
冬,日本内滕虎次郎先生所作《章实斋先生年谱》在《支那学杂志》发表。
十一年春,本书初版出版。
国人始知章先生。
”《章实斋先生年谱》,《胡适文集》7,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25页,121-122页。
②钱基博、朱敬武、吴天任、余英时氏均曾对胡适这个判断作出批评。
关于章学诚思想身后境遇研究的学术史,刘巍有简明扼要的归纳,见氏著《中国学术之近代命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年,46、47页。
〔作者简介〕戚学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北京100084。
章学诚在20世纪受到高度重视,其生平与学术获得学界高度评价,并得到持久深入的研究。
截止目前有关章学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章氏学术观点与成就的分析,对章氏思想在其身后的影响研究较少,显示出章氏思想之学术史的研究尚有较大开掘空间。
袁枚批判乾嘉考据诗风的反封建意义
( . 关 学 院 文 学 院 ,广 东 韶 关 52 0 ;2 暨南 大 学 文 学 院 ,广 东 广 州 50 3 ) 1韶 10 0 . 162
术
摘
要: 袁枚对乾 嘉考据诗风 的批判 态度 与他对 乾 嘉考 据 学风 的 态度 紧 密相联。他 没有主 张诗歌 要绝对排斥 考
枚对乾嘉考据诗风 的批判态度 , 先得 说说他对乾嘉考 据学风 的看法 。 袁枚性不耐沉寂 , 不喜考据之学 。他说 : 考据者 如计 吏 “
持 筹 , 取证 于质 剂 契 约 之 纷 繁 , 圭 撮 毫 厘 所 必 争 也 ” , 必 而 ⑧
他对考据也 不是 “ 断不 为也 ” 。孙 星衍 在《 园 随笔序 》 随 中
昶 、 廷 祚 、 筠 、 晋 芳 、 星 衍 等 人 很 是 钦 佩 的。 如 他 称 程 朱 程 孙 钱 大 昕 的考 据 “ 得 我 心 ” , 赞 程 廷 祚 的 考 据 “ 思 深 , 先 @ 称 其
“ 执一经而说之 , 如射旧鹄 , 虽后羿操 弓, 中故所受穿之处 ; 必 如走狭径 , 虽踪踪小步 , 必履人之 旧迹也” 。他批评 乾嘉学 人轻著述而重考据 , 出 : 指 著述与考据“ 一主创 , 一主 因; 一凭
拙消闲则可耳 , 有识 之士 , 断不 为也。 ( 这些话 反映 出袁枚 ”z )
不 喜 考 据 之 学 乃 因 为 其 缺 乏 独 创精 神 : 证 材 料 雷 同 , “ 考 皆 故
钱 仲联先生说 过 , 国文 学史发 展到清 代 , 我 出现 了学风
明显 影响诗风 的特殊情 况。 吴孟复先 生也说 , 清诗 当然受
的 学 问 化 问题 研 究》 0 J2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 60 )
清袁枚《随园诗话》简介
清袁枚《随园诗话》简介清袁枚《随园诗话》宋人许说:“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记盛德,录异事,正讹误也。
”(《许彦周诗话》)因此诗话著作或以评论为主,或以记事为主,或以考据为主,一般皆属随笔性质,篇幅不大。
《随园诗话》当然亦属随笔性质,但其主要内容为采录性灵诗与阐述“性灵说”诗论,间有记事,体例与前人诗话同中有异。
它的宗旨是借采录大量“一片性灵”的诗作论证其“性灵说”的理论,或者说是以“性灵说”的美学思想为标准采集、鼓吹时人的佳作。
此书共有二十六卷,(《诗话》十六卷,《诗话补遗》十卷)近五十七万字,其规模诚属空前。
《随园诗话》的精华是其所阐发的“性灵说”美学思想,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誉:“往往直凑单微,隽谐可喜,不仅为当时之药石,亦足资后世之攻错。
”(《谈艺录》)袁枚也自评,“中间抒自己之见解,发潜德之幽光,尚有可存”(《与毕制府》)。
综观《随园诗话》诗论,主旨是强调创作主体应具的条件,主要在于真情、个性、诗才三要素,并以这三点为轴心生发出一些具体观点,从而构成以真情论、个性论与诗才论为内涵的“性灵说”诗论体系。
兹略作介绍于下:一、真情论。
《诗话》认为诗人创作首先必须具有真情,所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诗人唯有具备真情才能产生创作冲动:“情至不能已,氤氲(yīnyūn)化作诗。
”诗作为抒情的艺术自然应该“自写性情”,并认为“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反对以考据代替性灵。
《诗话》尤其推重诗“言男女之情”,以与沈德潜的伪道学观点相对抗。
鉴于诗写真情,因此标举诗的美感功能是主要的:“圣人称:'诗可以兴’,以其最易感人也。
”强调“诗能入人心脾,便是佳诗”,借以反对“动称纲常名教”的“诗教”观。
二、个性论。
《诗话》又认为诗人创作需有个性,所谓“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有人无我,是傀儡也”。
突出“我”即是强调诗人特有的秉性、气质、审美能力等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
因为有“我”,故在艺术构思时则要求有独创精神,所谓“精心独运,自出新裁”,才能独抒性灵,“出新意,去陈言”,写出迥不犹人的佳作。
2019年章学诚《文史通义》-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章学诚《文史通义》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号少岩,清朝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是著名的史学家和教育家。
章学诚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其父章镳,是乾隆七年进士。
章镳举进士时,章学诚只4岁。
一般情况下,读书人进士及第后即可为官,而章镳却在家乡以教书为生,整整10年。
因此,章学诚从小在其父的精心教养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章学诚14岁时,其父才到湖北应城任知县,由此他亦随父到应城,并拜柯绍庚为师。
章学诚幼时并不聪明,且身体多病,14岁时《四书》尚未卒业。
至十五六岁时,读书绝呆滞,日不可三二百言,犹不能久识。
为文则虚字多不当理。
21岁以后,学识见长,纵览群书,尤好史部。
23岁始出游学,赴北京应顺天乡试,没有考中。
第三年又应顺天乡试落选,遂入国子监读书。
乾隆三十年(1765)三上京师应顺天乡试,又落第。
但他被同考官沈业富看重,被聘到家中当塾师,开始他的教学生涯。
自从他为沈家塾师,始有机会结识京师名流,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翰林院编修朱筠。
章学诚拜朱筠为师,学习古文,并与邵晋涵、周永年、任大椿、洪亮吉、汪辉祖、黄景仁等学者交游。
乾隆三十三年,他又应顺天乡试落榜。
是年因其父卒,他必须分出精力来养家糊口。
34岁时,朱筠为安徽学政,章学诚与邵晋涵、洪亮吉、黄景仁等人皆从之游。
是年他开始撰写《文史通义》。
章学诚39岁时任国子监典籍。
40岁时才中顺天乡试举人,次年成进士。
然而,他以为与时俗不合,不愿做官,故此依然寄食官宦之家做塾师,一边教学,一边著述。
乾隆四十六年他离开户部尚书梁国治家到河南谋事。
事未谋成,却中途遇盗,行李及平生著作尽失。
由此生活无着,只得暂回直隶肥乡县主讲清漳书院。
后来又移家至永平县(今河北卢龙县)主讲敬胜书院,继续撰写《文史通义》。
自此以后,他或受聘编写县志,或主讲书院,以讲学著述为业。
袁枚批判乾嘉考据诗风的反封建意义
袁枚批判乾嘉考据诗风的反封建意义摘要:袁枚对乾嘉考据诗风的批判态度与他对乾嘉考据学风的态度紧密相联。
他没有主张诗歌要绝对排斥考据,认为只要适量和切入得好,考据可以入诗,考据诗也是诗歌大家庭中的一员。
但他反对将大量考据内容放进诗中,反对以考据家的眼光来评诗、注诗。
他对乾嘉考据诗风的批判,不仅维护了“诗本性情”的审美传统,也是对以“经术”和“文治”相标榜的封建专制文化的鲜明抵制。
关键词:袁枚;考据诗风;诗本性情;反封建一钱仲联先生说过,我国文学史发展到清代,出现了学风明显影响诗风的特殊情况。
①吴孟复先生也说,清诗当然受时事的影响,但直接的还是受学风的影响。
②所以,要论述袁枚对乾嘉考据诗风的批判态度,先得说说他对乾嘉考据学风的看法。
袁枚性不耐沉寂,不喜考据之学。
他说:“考据者如计吏持筹,必取证于质剂契约之纷繁,而圭撮毫厘所必争也”③,“执一经而说之,如射旧鹄,虽后羿操弓,必中故所受穿之处;如走狭径,虽跦跦小步,必履人之旧迹也”④。
他批评乾嘉学人轻著述而重考据,指出:著述与考据“一主创,一主因;一凭虚而灵,一核实而滞;一耻言蹈袭,一专事依傍……二者相较,著作胜矣”⑤,“著作家自抒所得,近乎为己;考据家待人辨析,近乎为人。
此其先后优劣不待辨而明也”⑥。
所以,他说:“考据之学,枚心终不以为然……考史证经,都从故纸堆中得来。
我所见之书,人亦能见;我所考之典,人亦能考。
虽费尽气力,终是叠床架屋,老生常谈。
有如贾人屯货,胥吏写供,得人之得,而不能自得其得。
……不过天生笨伯借此藏拙消闲则可耳,有识之士,断不为也。
”⑦这些话反映出袁枚不喜考据之学乃因为其缺乏独创精神:考证材料雷同,皆“故纸堆中得来”,彼此无区别;考证对象雷同,你可考它,我亦能考他;考证结果雷同,“老生常谈”,缺乏新见。
⑧袁枚不喜欢考据并不意味着他就一概反对考据,事实上他对考据也不是“断不为也”。
孙星衍在《随园随笔序》中说:“先生弃官山居五十年,实未尝一日废书,手评各史籍,字迹历历犹在,则亦未尝不时时考据。
章学诚的史家天赋论
章学诚的史家天赋论作者:单磊来源:《读书》2011年第08期随着历史哲学由思辨性转向分析性、批判性,史家主体在历史认识中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
自古论史家素养者,必曰素心、二善,史才“三长”,似乎具此诸途,一代良史便呼之欲出。
清代非主流史家章学诚以为“犹未足以尽其理”(章学诚著,仓修良编注:《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内篇五《史德》,浙江古籍出版社二〇〇五年版。
文中均引自此版本,以下只标篇目)而提出“史德”论,引起后世史家高度重视。
读罢《文史通义》,我们很清晰地发现章学诚还意识到个体之间在资质、性灵方面的差异,并深刻阐发了天赋对孕育优秀史家的不可或缺性。
历史研究到底是单纯考索性活动还是思维创造性活动?这关系到史家主体的治史路数和现实定位,也是章学诚阐发史家天赋论的理论基点。
在他所处的乾嘉时代,研究活动往往考实性有余而创造性不足,章学诚设想的独断之学与比次之书相互促进的格局严重错位。
他在写给邵晋涵的信中谈及俗儒务于考索,大多为“风尚所趋,但知聚铜,不解铸釜”(外篇三《与邵二云书》)。
的确,历史研究本是精神创造的活动,“序意发明,实为史学大关键”,考索工作“征实太多,发挥太少,有如桑蚕食叶而不能抽丝”(外篇三《与汪龙庄书》),严重背离了“学问文章,盖天下之公器”(外篇一《论课蒙学文法》),“君子学以致其道,将尽人以达于天”(内篇四《说林》)的学术宗旨。
阐明其天赋论与章学诚具有极强的精英意识息息相关。
在史论上异常自负的章学诚时常言及其思维活跃,“若天授神诣”,“读古人文字,高明有余,沉潜不足,故于训诂考质,多所忽略,而神解精识,乃能窥及前人所未到处”(外篇三《家书三》)。
自视甚高之余,还不忘鄙夷、奚落那些考索之风的盲动信徒们,形成了独特的史家精英观:“物以少为贵,人亦宜然也。
天下皆圣贤,孔孟亦弗尊尚矣。
”(内篇二《古文十弊》) 他声称:“功力可假,性灵必不可假;性灵苟可以假,则古今无愚智之分矣。
”(外篇三《与周永清论文》) 处于尖端的富有创造性的学术进步是由先进个人推动的,历史研究尤甚。
此生最爱与书为伴
此生最爱与书为伴清乾嘉时期的大才子袁枚,钱塘人,因其隐居地在南京小仓山随园,被世人称为“随园先生”。
他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与赵翼、张问陶合称“性灵派三大家”。
乾嘉重考据之学,文坛也受考据学风的影响,但袁枚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
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认为没有个性就丧失了真性情,所以与当时大部分中规中矩的知识分子十分不同,于风雅之事样样皆通:中了进士,做官小有政绩,红颜蓝颜知己无数,三十几岁辞官隐居南京,经营随园与卖书兼顾且日进斗金……与袁枚同时期的学者章学诚最看不惯他的作派,咬牙切齿地说他应该被凌迟处死。
连大家熟悉的刘墉“刘罗锅”都觉得他太“纵情逸志”,要狠狠收拾他,却被他的奉承诗哄得满心欢喜,收拾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袁枚确实活得“骀荡恣意”,但他的真性情特别招人喜欢。
他有“一双冷眼看世人,满腔热血酬知己”的冷静与热情;他有“一诗千改始心安”的文字洁癖与文学追求;他有“不羡神仙羡少年”的纯真情怀。
袁枚的诗文大都感情真挚,生动清新而富有个性,敢于冲决传统观念,其所作《马嵬》诗,其中一首写道:“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诗以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杜甫的《石壕吏》对比,将帝妃悲剧转向民间夫妻惨别,翻出新意的同时渗透着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可见其内心的悲悯情怀。
他有最淳朴的自然情感,伤春悲秋、感怀伤逝。
他的《祭妹文》每每读至“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都忍不住心内大恸。
他还有让恪守礼教之人恨得牙痒痒的离经叛道作风。
他经营随园,售卖《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书(这个《子不语》的书名就来自于《论语》“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句,顾名思义,这本书里写的都是“怪力乱神”,喜欢读鬼故事的人可以移步一看)。
这篇《所好轩记》也体现了袁枚的一贯风格。
袁枚主张“性灵”,他的文学创作和评论强调一个“真”字,表达顺适自然和舒张天性的人生观。
论清代章学诚“三位一体”的治史之道
论清代章学诚“三位一体”的治史之道陈军【摘要】In period of the qianjia of Qing dynasty, the vogue of textual research of academic is prevalent. As reb-els, Zhang Xuecheng was violation of academic fashion but he established school of academic by himself. There- fore, he is of the "outrageous" in the thinking of other scholar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s has generated a lot of fascinating "coincide"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It is unexpectedly that the Chi-nese culture is captured by the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in other sense, Zhang's works is enough to match with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n the eyes of both Western and Chinese scholars especially for his "Trinity" study of historian Road ("text reading", "relics research"," logical reasoning" and stressed the "three aspects together intestate"). In Context in the local culture, Zhang's study of the history have been up to a new level . Although Zhang' s theory at some time in the past caused concern in academic circles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domestic things has changed fiercely. His academic value has not been really emphasized. Zhang Xuecheng's theory at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history is concerned, still remain with fresh vitality, and can promote contemporary scholars remain vigilant and reflectionwith a innovation level.%清乾嘉时期考据之风兴盛,章学诚作为学术上违逆时风、自成一脉的异类,在时人眼里堪称“大逆不道”。
章学诚方志艺文思想探述
章学诚方志艺文思想探述马春晖【摘要】该文就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的方志艺文思想进行提炼和总结,包括对章学诚的学术见解、学术成果、关注的重心及对方志艺文志发展的贡献的研究,肯定他启迪后学而导夫先路的学术影响.【期刊名称】《大学图书馆学报》【年(卷),期】2012(030)005【总页数】5页(P114-117,113)【关键词】章学诚;方志;艺文志【作者】马春晖【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图书馆,北京,100048【正文语种】中文方志艺文志,顾名思义,是指我国传统文献方志之中的艺文门类,又称艺文略、文艺考、典籍志、经籍志等。
它来源于一地的图经、档案、牒谱、传志、碑碣、钟鼎、笔记、信札以及逸闻轶事等原始材料,专门展现一地的著作名称、著者、成书年代、序跋、内容提要及记载诗文、奏疏、金石碑刻等内容,阅读艺文志可了解一地的图书文献、学术源流及文化发展情况。
方志艺文志发展在清代进入到鼎盛时期,体现在编纂数量激增、质量精良、品类齐备,宏编巨制迭见纷出。
它的发展,和这一时期学者的大力推动紧密相关,许多志家,既是方志编纂的中坚力量,又是方志理论的集大成者。
而在众多学者中,对方志艺文研究较为深入的,当首推章学诚,他的艺文理论独树一帜,在方志艺文志的编纂和理论阐述上,能穷波讨源,䌷绎百家,左右采获,游刃有余,建树宏巨,处于既承前人之精微,又启后学之津梁的独特地位。
1 章学诚艺文思想及实践成果章学诚重视艺文,对于艺文志的研究,术有专攻,他在《校雠通义》序言中说“独‘艺文’为校雠之所必究。
”此处艺文指的是正史的经籍志和艺文志。
其文史巨作《文史通义》和唐代刘知几的《史通》并称为史学理论的“双璧”。
王重民先生曾在《〈校雠通义〉通释》一书中指出,“《校雠通义》的内容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讨论《汉书·艺文志》的,所以,一般的书名、人名,也就是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出于《汉书·艺文志》”[1]。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目录学著作中发凡起例的经典之作,同时又具有纪传体史书的典型体征,对其研究和探讨,必然能覆盖方志艺文志在史学和目录学上相应的问题,对方志艺文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大有裨益,故章氏对方志艺文志的功用认识非常到位。
新人教部编版初中九年级语文《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讽刺作品的阅读
长冲中学“四学一测”活力课堂
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 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 此书。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 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 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 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 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 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讽 刺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
长冲中学-“四学一测”活力课堂
严监生(吝啬鬼的典型)
长冲中学“四学一测”活力课堂
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 监生也是花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知 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 的手指。几个侄儿以及奶妈怎么也猜 不中严监生到底想说什么,而赵氏一 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 监生怕它费油,难以合眼。待赵氏挑 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长冲中学-“四学一测”活力课堂
长冲中学“四学一测”活力课堂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笔触对社会现状和儒士命 运进行批判揭露的讽刺小说。小说形象地刻画了在科举制度 下,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它透过人生百态揭示 了士人功名利禄的观念、官僚制度、人伦关系和整个社会风 气。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 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 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 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 ,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 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 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长冲中学-“四学一测”活力课堂
专题三:续写故事
长冲中学“四学一测”活力课堂
选择书中的一个人物,发挥想象, 续写他的故事。
袁枚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观之比较
袁枚与章学诚六经皆史观之比较
张泓
【期刊名称】《华夏文化》
【年(卷),期】2022()1
【摘要】六经皆史的观念早已有之,元代大儒郝经就曾道:“古无经史之分……六经自有史耳。
”(李修生主编:《全元文》第4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明代学者胡应麟也道:“夏、商以前,经即史也,《尚书》、《春秋》是已,至汉而人不任经矣,于是乎作史继之,魏、晋其业浸微而其书浸盛,史遂析而别于经,而经之名禅于佛、老矣。
”(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第16页)胡应麟认为后代史书日渐繁盛之后才将史与经一分为二,夏、商以前,经史是合二为一的,此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张泓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人文素养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史意——章学诚易学与其“六经皆史”说的关系
2.六经的意义与史学变革--对章学诚六经皆史论的再认识
3.章学诚"六经皆史"与阳明"五经皆史"之关系探究r—
—兼论礼制儒学与心性儒学4.“六经皆史”与章学诚文章谱系的建构5.章学诚的“文衷于道”论——“六经皆史”与文道论的新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章学诚对桐城派古文的批评
章学诚对桐城派古文的批评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批评桐城派古文文统“清代文论以古文家为中坚,而古文家之文论,又以‘桐城派’为中坚。
”桐城派在清代古文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游国恩称桐城派是“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
桐城派集程朱道统与韩欧文统于一身,其派创始人方苞自称:“学行继程朱之后,文章介韩欧之间。
”姚鼐则以古文正统自居,正式举起桐城派的旗帜,其辑《古文辞类纂》,先录唐宋八大家文,次录明归有光文,再录清方苞、刘大櫆文,由此,姚鼐厘清了桐城派文统之传绪,即由明归有光通往唐宋八大家,并进一步与秦汉古文传统相接续。
其文统发展先后经历了秦汉古文—唐宋八大家文—明归有光等唐宋派文—清桐城派古文几个阶段。
章学诚则建立了浙东史学的学统。
浙东学术,源远流长,南宋时期吕祖谦的文献史学,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的经制之学,陈亮等人的功利之学,均对浙东学术产生深远影响。
清浙东学派更是名家辈出,他们普遍聚焦史学,主张经世致用,有益社会。
“到有清一代,有创见、有影响的史学家,大多出自浙东学派,如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等。
尤其是黄宗羲,他不仅是清代浙东史学的开山祖师,也是有清一代史学的鼻祖。
因此浙东之学,在清代主要是指浙东史学。
”章学诚在晚年所作的《浙东学术》,确立了浙东史学的学统,其云:浙东之学,虽出婺源,然自三袁之流,多宗江西陆氏,而通经服古,绝不空言德行,故不悖于朱子之教。
至阳明王子揭孟子良知,复与诸子抵牾。
蕺山刘氏本良知而发明慎独,与朱子不合,亦不相诋也。
梨洲黄氏,出蕺山刘氏之门,而开万氏弟兄经史之学,以至全氏祖望辈尚存之意,宗陆而不悖于朱者也。
……世推顾亭林为开国儒宗,然自是浙西之学。
不知同时有黄梨洲氏,出于浙东,虽于顾氏并峙,而上宗王、刘,下开二万,较之顾氏,源远而流长矣。
可见,章学诚隐然以黄宗羲所开创的浙东史学的继任者自居,其学统发展序列为:朱熹、陆九渊—袁燮父子—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之焉附,文与质的关系是文学的根本问题。“质”并 非指文章的内容,而是指作者学问和生命境界中所 蕴涵的一种写作的潜能或潜质。章学诚述史学题的关注。他在《文史通义·质性》里以“性” 言质,集中探讨了“质性”对文学创作的根本意义, 被誉为“揣本之谈”o[7](P152)“质性”说是德性问题在 文学写作上的延伸与具体化。章学诚对“质性”的 阐释包涵着“性情”与“学问”两个层面。因而他在 《诗话》里评击袁枚时强调“毋论诗文,皆须学问,空
章学诚的批判视界转向袁枚的妇学观。嘉庆三年以后,他又因袁枚的《尺牍》与《诗话》中所记轶
事,再次对袁枚文论及其伦理基础进行批判与清算。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涉及文学与伦理两个层面, 且把文学问题推本溯源于伦理基础,这是理解清代学术与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视角。
关键词:章学诚;袁枚;文学批评;伦理批评;诗话;妇学
作于嘉庆元年的《与孙渊如观察论学十规》中 同样反映出章学诚的袁枚批评中推本溯源的趋向。 他说:“(孙渊如)集中与某人论考据书,可谓太不自 爱,为玷岂止白圭所云乎哉!被以仟佻倾侧之才,一 部优伶剧中才子佳人,俗恶见解,淫乱邪说,宕惑士 女,肆侮圣言,以六经为导欲宣淫之具,败坏风俗人 心,名教之罪人,不诛为幸。彼又乌知学问文章为何 物?所言如夏畦人议中堂书事,岂值一笑。”[2]‘呦5’ 考袁枚《小仓山房尺牍·答孙渊如观察》,可知袁、
值得注意的是《论学十规》自注说:“别有专篇 声讨”。这个“专篇”当然不是《与吴胥石简》,当另 有著述。最有可能的篇目是《文史通义·诗话》。 依据《论学十规》,章学诚在“另有专篇”中,重点批 判袁枚的道德与学问,并依据泛道德主义立场攻击 袁枚“学问文章”之价值。这和另一篇作年无考的 批判文献《妇学》主旨不同,而与《诗话》篇则完全吻 合。庐江何氏抄本《文史通义·诗话》附论九条对 袁枚的攻击极为猛烈。内容包括文学批评和伦理批 判,并由伦理批判推论袁枚“学问文章”层面上必然 “空疏不学”。
言性情,毕竟小家”,[6](嘲’突出了学问对性情涵养
乃至诗文创作的基础性作用,阐释了质与文的互动 关系。这是章学诚针对袁枚的“不返其本”和“空言 性情”而提出的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和相关诠释,① 他认为正是德性与学问上的亏欠,才使得袁枚的文 章与批评如飘蓬泛梗,流于浮浅与荒唐。
从嘉庆元年到二年,章学诚逐渐将批评的矛头 转向纯粹的德性问题:袁枚的妇学观。这在《丙辰 札记》中留下了明晰的轨迹。章学诚有作札记的习 惯。其《跋香泉读书记》云:“读书服古,时有会心, 方臆测而未及为文,即札记所见,以存于录,日有积 焉,月有汇焉,久之又久,充满流动,然后发为文辞, 浩乎沛然,将有不自识其所以者矣。”[2](P322)显然 《札记》是其专论的前期积累和写作基础。《文史通 义》中《古文公式》一文就是《丙辰札记》中四段合并 而成的。在《丙辰札记》,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焦点 转移到了妇学观上。
杨遇青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章学诚对袁枚的批评是清中叶重要的文学事件,其发生时间集中在乾隆六十年至嘉庆
三年间。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随朱筠在安徽校文时,就对袁枚印象不佳。乾隆六十年以后。他在
信札和《诗话》里对袁枚展开抨击,将其文学思想的弊端归咎于道德的沦丧。从嘉庆元年到二年,
家读《列女传》也。”【6】(嗍’《诗话》与《与吴胥石简》
同以文学问题为中心,但《诗话》所展现的是一种比 后者更深层次的伦理批评。章学诚的立论依据是
文、质之辨。他说:“清真者,学问有得于中,而以诗 文抒写其所见,无意辞工,而尽力辞章者莫及也。彼 方视学问为仇雠,而益以胸怀之鄙俗,是质已丧而文 无可附也。”又说:“鄙俗之怀,倾邪之心,诗则无其 质矣。然舍质论文,则其轻隽便给之才,如效鹦鹉猩
乾隆三十七年,章学诚学问未成,尚不至于臧否 当世名流。迄于嘉庆元年,其《文史通义》的主要篇 目大都写成,虽不像戴震或袁枚那样名满天下,却也 耿介自赏,高视古人。是年,他在《与吴胥石简》《论 学十规》及《诗话》等篇章里,对袁枚的诗学观念及
收稿日期:2010-01-05;修回日期:2011-04·1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1CZW03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9YGCZH009) 作者简介:杨遇青,男,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①参见胡适《章学诚年谱》第132页。原文按语:“此据臧镛堂《嘉庆元年山中草跋》。” ②据章学诚《与吴胥石简》,并考诸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可知《国朝二十四家古文》中至少包括袁枚《与程蕺园书》和《答友
人论文第二书》。
58
万方数据
孙讨论考据的文章写在乾隆六十年。[5](P1㈣袁枚在 这封信里奢谈“考据家之晓晓荒言,闻者惶愕”,宜 为章学诚所不服。《论学十规》所言“肆侮圣言”“导 欲宣淫”“夏畦人议中堂事”,与《与吴胥石简》的论 述如出一辙,应当是先后同出之作。
袁枚生于康熙五十五年,卒于嘉庆二年,比章学
诚长12岁。章、袁两人并无实际的交涉,其笔墨之 争只是章学诚出于“言其所不能已”的单向批判。 据现有文献,章学诚对袁枚的不满和批评可以追溯 到乾隆37年壬辰。章学诚《论文辨伪》说:“昔者竹 君先生视学安徽,幕中有妄人,出某甲门下者,戛戛 自诩。同列无不鄙之。其人出某甲为乃父所撰墓志 铭,矜示于人。余时未识某甲行径,一见其文,遽生 厌恶,指摘其文疵。其人怫然。”悼J(哪H‘竹君先生” 是章学诚的业师朱筠,“某甲”即指袁枚。章学诚对 袁枚的批评起于对其文章义例或书写形态的不满 (摘其文疵)。据胡适《章学诚年谱》,章氏在乾隆三 十七年随朱筠在徽州校文。HJ(附’从这时起,袁枚的 文章与行事风范就给章学诚留下了极坏的印象。
万方数据
人品进行了质疑和抨击。其中,《与吴胥石简》是澄 清这一事件缘起的关键。
胡适《章学诚年谱》嘉庆元年一条云:“二月,自 扬州暂归会稽,将往湖北。在扬州时所作文,统名 《邗中草》,可考者甚多,较要者《墓例辨志》《驳张符 骧论文》《与吴胥石二简》,在高邮大约为高邮沈氏 参校家谱,所作有《高邮沈氏家谱序》及《叙例》,收 在《邗中草》内。”[3](九㈣钱穆《近三百年学术史》却 把《与吴胥石简》的写作时间定在嘉庆三年。胡、钱 两家都未详说其系年依据,但此《简》实做于嘉庆元 年。考订如下:1.《与吴胥石简》说:“君谓周永清 亡。自是彼时新故之慨。而弟在楚中,已撰周永清之 传,且与乃titan永清遗稿。”[2](P79’章学诚有《又与周 永清论文》说:“永清撰志去今十二年。”悼j(啊’据胡 《谱》,章学诚1778年在永清县撰志,因而,周永清 去世则在十二年以后。依此类推,《与吴胥石简》的 撰写时间当在乾隆五十五年(1790)之后。2.《与吴 胥石简》云:“去年于吴闾,见吴敬斋所撰刻之《国朝 二十四家古文》,北上扬州,水程三日,往复观之。” 从该《简》的自述看,章学诚的袁枚批评缘起于《国 朝二十四家古文》所选的袁枚信札。章学诚在乾隆 五十五年以后曾三次北上扬州。第一次是乾隆六十 年十月,离家赴扬州,有《高邮沈氏家谱序》及《叙 例》,次年--fl归会稽。[3 J伸1埘第二次是嘉庆二年五 月,时在荆楚,陈东浦介绍章学诚到扬州投靠盐运使 曾燠,至秋始见。【3](兀㈣此年袁枚去逝。第三次是嘉 庆三年,时在杭州,借谢启昆之力,补修《史籍考》。 是年冬,主于扬州曾燠官署。【3 J(P1㈣钱穆系《与吴胥 石简》于嘉庆三年,大约因《简》中的“去年,北上扬 州”句,误指“去年”为嘉庆二年。其实,此“去年”是 指乾隆六十年。理由有三:一是章学诚是由“吴闾” 北上扬州。“吴闾”是苏州别称。从地理上看,嘉庆 二年章学诚从武昌赴扬州,并不需要途经苏州,不符 合“北上”实际;而乾隆六十年从其老家绍兴或杭州 北上,“吴闾”是必经之地。二是《与吴胥石简》中论 及年谱义例,符合乾隆六十年时的情形。第三,章学 诚《论学十规》作在嘉庆元年,④其中,第十规抨击袁 枚,明言“别有专篇声讨”。【2 J(唰’显然,《论学十规》 并非其批评袁枚的最早文献,而《国朝二十四家古 文》却是其批评的缘起。章学诚撰写《与吴胥石简》
袁枚邀幸逢迎盼隋态是:“通文墨之优怜,解声歌之 马,屈曲如意,宛约解人,能不受怜,几于得
直。 t:7,,[6](PS67) 章学诚的道德评判是否妥当,这不是本文论述
的主要内容。这里要关注的是,章学诚在对袁枚诗 话进行批判时,以德性涵养和人格境界作为衡文论 艺的认知基础。他说:“六艺甚广,而彼谓雅颂劣于 国风,风诗甚多,而彼谓言情妙于男女。凡圣贤典 训,无不横征曲引,以为导欲宣淫之具,其罪可胜诛 乎!”“彼不自揣,妄谈学问文章,其言不类,殆于娼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11)06-0057-06
章学诚(1738一1801)是清中叶重要的史学家。 他是一个“自信心极强而持论又极坚定的 人”,…(P¨’所以在考据学盛行的乾嘉时代,强探力 索,孤力前行,在史学义理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章学 诚的文章秉持着“言有物而行有恒”和“修辞立其 诚”的准则,凡事都“言其所不能已”,[2】(附”更因其 孤行独往的人生履历与生命情怀,形成了强烈的批 判精神。胡适《章实斋年谱》评述他“对于同时的三 个名人,戴震、汪中、袁枚,皆不佩服,皆深有贬辞。 但先生对戴震尚时有很诚恳的赞语;对汪中也深赞 其文学;独对袁枚则始终存一种深恶痛绝的态 度。”【3 J(n38’章学诚的袁枚批评是清中叶发生的重要 文学事件,也是跨越文学、史学与考据学视界的一次 文化交融与冲撞。余英时曾对章、戴关系作过经典 的判释,本文则重点考察其袁枚批评,澄清整个批评 的时序与动态,彰显其文学上的分歧与价值。
章学诚《诗话》结合文学问题对袁枚的道德指 向进行抨击,内容包括几点:一是以“貌”论文。如, “褒贞男,以见美男之不妨作嬖”,“叙述闺流,强半 皆称容貌”;“累轴连编,所称闺阁之诗”,“更成品艳 之篇”;甚至说袁枚倡导的文学“不过纤佻轻隽之辞 章,才子佳人之小说,男必张生李十,女必宏度幼微, 将率天下士女,翩翩然化为蛱蝶杨花,而后大快于心 焉”。二是“好名之习”。“先以标榜声气”,“倡为 邪说”,“夫好名之人,矫情饰伪,竟趋时誉,虽禽兽 不为也”。三是逢迎权贵,狎媚钜公。章学诚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