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生活空间的变奏曲_北京东城区东四街区的历史追忆与现代重构_吴丽平

合集下载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北京幸福社区周边地区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北京幸福社区周边地区为例

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北京幸福社区
周边地区为例
崔怡冉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21
【摘要】为改善生活环境,提升生活质量,北京老城区开展了一系列的城市更新,北京幸福社区建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位于北京老城传统空间格局保护区内,针对北京幸福社区的多种问题,提出老旧社区活力提升、品质提升的改造设计,基于城市有机更新、社区微改造、开放街区理念,对社区服务设施、微社区空间、步行系统、新建住宅、文化创意园区、社区活动中心六个领域进行了重点的提升与设计。

坚持老城保护,在保护的同时,不断改善社区周边景观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通过多个方面的建设,实现社区活力的提升。

【总页数】5页(P171-174)
【作者】崔怡冉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
【相关文献】
1.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改造设计研究r——以安徽省宁国市河沥溪小溪口历史街区为例
2.城市更新背景下大运河沿线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复兴——以江苏仪征城
南大码头街区为例3.城市更新背景下
社区居民对建筑遗产认同的变化
——以广州荔湾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研究——以赣州市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为例5.城市更新语境下的历史街区城市设计——以济南商埠区“一园十二坊”及周边地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案例咱今儿个就来说说北京的南锣鼓巷。

这地儿啊,那可是相当有名气的历史街区。

一、保护的方面1. 建筑外观南锣鼓巷保留了大量的四合院建筑。

这些四合院可是老北京的宝贝啊。

你看那灰墙青瓦,古色古香的。

政府和相关部门在保护的时候,可没少下功夫。

那些老墙要是有了破损,都是按照传统的工艺来修复的。

比如说补砖,用的砖都得是那种和原来风格一致的老砖,可不能随便拿个现代的砖头就往上糊。

而且,四合院的门脸儿,什么雕花啊,门墩儿啊,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

就像守护着老北京的记忆之门一样。

2. 历史文化元素这里面的胡同名字那都是有故事的。

像雨儿胡同,当年齐白石老爷子就在这儿住过。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元素,在胡同里就有各种小牌子,上面写着这些胡同的历史典故。

游客们一边走,一边看这些牌子,就好像穿越回了过去。

还有那些传统的老北京手艺,像捏面人儿的、吹糖人儿的,也都保留了下来。

你走在巷子里,就能看到老师傅们熟练地摆弄着手里的材料,一会儿一个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就出来了。

这可不仅仅是手艺,更是老北京的文化传承呢。

3. 空间格局南锣鼓巷的胡同格局那是相当规整。

东西两面各有8条平行的胡同,就像鱼骨一样排列得整整齐齐。

这种空间格局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没有被破坏。

政府通过规划,限制了一些大型建筑的建设,保证了胡同的宽度和四合院之间的间距。

这样一来,走在胡同里,你不会觉得拥挤,还能感受到那种老北京的宁静和悠闲。

二、更新的方面1. 功能转换以前啊,这些四合院就是普通居民住的地方。

现在呢,一部分四合院被改造成了特色小店。

比如说有的四合院变成了文艺范十足的咖啡馆。

你想啊,坐在四合院的院子里,喝着咖啡,晒着太阳,周围是老北京的建筑,这种感觉多棒啊。

还有的四合院变成了民俗博物馆,把老北京的生活用品、传统服饰都展示出来,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老北京的生活方式。

2. 商业活力注入南锣鼓巷的商业那是相当繁荣。

各种各样的小吃店、特色纪念品店琳琅满目。

不过呢,这商业也是有规划的。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案例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案例

历史建筑改造与再利用案例
1. 西安钟楼饭店:西安钟楼始建于明朝初年,是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西安著名的地标建筑。

经过改造,钟楼里面的大厅、房间、楼梯等空间都被利用起来,开辟出钟楼景区的独特饭店。

2. 上海外滩18号:上海外滩18号建于1930年代初期,是国内早期的摩登派建筑之一。

经过改造,如今成为了一家酒店,保留了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还加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新老结合。

3. 北京东四胡同:东四胡同是老北京的典型胡同风貌,也是鼓楼东大街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改造,该胡同保留了原有形态,并打造成为文化、教育、商业等多功能街区。

4. 广州解放军军区电影院: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解放军军区电影院,曾是当时最知名的电影院之一。

经过改造,该建筑被改造为集戏曲、红色旅游、文创等功能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场馆。

5. 成都宽窄巷子: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条历史文化街区,由三条平行的胡同组成。

该区域经过改造,成为了一个集旅游、文化、商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街区。

6. 重庆洪崖洞:洪崖洞是重庆最具特色的历史街区之一,较好地保存了老重庆的各种特色元素。

经过改造,该区域现已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批游客
前来参观。

7. 厦门老虎城:老虎城是厦门保留最完整的明清古迹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俗文化。

经过改造,该区域成为了厦门市重要的文化旅游区和商业区。

8. 南京夫子庙:夫子庙是南京市的著名景区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经过改造,该区域成为了南京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时尚商业区,被誉为城市文化的精华区域。

东四三到八条腾退方案

东四三到八条腾退方案

东四三到八条腾退方案摘要:本文介绍了针对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三到八条胡同实施的腾退方案。

该方案旨在改善胡同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促进胡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详细阐述方案的背景、目的、具体步骤和预期效果,并分析了方案可能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办法。

1. 引言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的三到八条胡同是该地区历史悠久的传统胡同之一。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和居住环境恶劣,这些胡同的居住条件远不符合现代化的需求。

因此,东四街道政府决定实施腾退方案,推动这些胡同的改造和更新。

2. 背景东四街道的三到八条胡同所在地区围绕着北京市的商业中心,并且交通便利,一直以来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胡同内部的低矮老旧的房屋和狭窄的巷道严重制约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环境的改善。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东四街道政府决定实施腾退方案。

3. 目的东四三到八条腾退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胡同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促进胡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实施该方案,政府希望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住房条件,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商业机会,并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4. 具体步骤4.1 调查和评估首先,东四街道政府将对三到八条胡同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

这将包括现有建筑物的结构、居民人口统计以及胡同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方面。

该调查和评估将成为制定具体改造方案的基础。

4.2 制定腾退计划根据调查和评估的结果,东四街道政府将制定腾退计划。

该计划将确定哪些房屋需要拆除或改建,以及如何安置受影响的居民。

政府将积极与居民进行沟通和协商,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4.3 改造和更新根据腾退计划,政府将对胡同地区进行改造和更新。

这包括拆除老旧的建筑物,修建新的现代化住房和商业建筑,改善胡同地区的街道和公共空间,并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4.4 居民安置为了解决被腾退的居民的住房问题,东四街道政府将提供合适的安置方案。

这包括为居民提供新的住房或补贴,确保他们能够在合适的条件下继续居住在该地区。

浅述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浅述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浅述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与故宫紧邻,是北京城内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商业街区之一。

东关街自唐代开始形成,经过数百年的演变和发展,成为了北京城的商业中心。

现今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出台,旨在保护和发展这一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历史文脉,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规划和保护措施,保护和传承东关街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其旅游和商业价值,增加居民的文化参与和获得感,实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规划提出了对东关街历史建筑的保护原则。

规划对东关街历史建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鉴定,对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建筑进行了保护和修复。

规划也对违建和不符合历史风貌的建筑进行了整治和拆除,恢复东关街的历史风貌。

规划提出了对东关街商业活动的引导和规范。

规划明确了东关街的商业定位,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业,引入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商业品牌,提升东关街的商业吸引力。

规划限制商业开发的密度和高度,保留原有的低密度商业格局,确保东关街的历史文化氛围。

规划提出了对东关街公共空间的改善和开放。

规划规划了东关街周边的公共空间,增设了步行街、广场、公园等设施。

规划鼓励居民和游客参与公共空间的利用和管理,丰富东关街的文化活动,提升居民和游客的生活质量。

规划提出了对东关街文化传承和教育的支持。

规划鼓励东关街周边的学校、文化机构和社区组织开展历史文化教育和研究,培养年轻一代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规划还提出了对东关街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保持东关街的独特文化特色。

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以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为核心,结合商业发展、公共空间改善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考虑,推动东关街的全面发展。

这一规划的出台将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东关街的历史文化,促进城区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和游客的文化体验和生活品质。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

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历史街区是城市中最具有魅力和韵味的地方,它们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建筑风貌。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变迁,许多历史街区逐渐陷入了衰落和荒废的境地。

为了保护和活化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研究课题。

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是指在尊重历史、文化和环境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规划和多元化的方式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和重塑,以增强其吸引力和活力。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历史街区的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研究。

一、历史街区的价值和挑战历史街区作为城市的传统中心和文化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的骨架和灵魂所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历史街区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首先是建筑老化和缺乏维护,许多传统建筑由于年代久远、资金匮乏和缺乏科学的保护措施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和功能。

其次是功能单一和环境混乱,传统历史街区往往以居住和商业为主,缺乏配套的公共设施和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生活氛围略显单一。

是发展压力和利益冲突,历史街区往往处于城市中心地段,土地资源有限、开发利益颇高,因此常常受到开发商和政府的开发压力,传统建筑和环境受到破坏和改造。

二、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的理念和方法有机更新与活力复兴的理念是以历史和文化为基础,以保护和传承为目的,以功能多元和活力提升为手段,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综合的策划,对传统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和更新,保持其传统风貌和特色的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活力。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和原则:1. 尊重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更新和改造过程中,要尊重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留和修复原有的传统建筑风貌和空间结构,保留历史文化的痕迹和记忆。

2. 多元功能和综合利用。

传统历史街区要摆脱功能单一的局限,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文化、商业、服务和公共设施,丰富其功能和形态,提高其适应性和吸引力。

3. 社区参与和文化活动。

通过引入社区参与、文化活动和居民自治,提高社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培育社区的文化底蕴和品牌形象,激发社区的活力和创造力。

《2024年集体记忆视角下城市历史区域更新策略再思考——以车公庄街区为例》范文

《2024年集体记忆视角下城市历史区域更新策略再思考——以车公庄街区为例》范文

《集体记忆视角下城市历史区域更新策略再思考——以车公庄街区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历史区域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了国内外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重要议题。

集体记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历史区域的认同感和文化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以车公庄街区为例,从集体记忆的视角出发,对城市历史区域的更新策略进行再思考,旨在探索一条既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更新之路。

二、车公庄街区的历史背景与集体记忆车公庄街区作为北京市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集体记忆。

这里曾是旧时北京的商业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建筑、传统商铺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车公庄街区的集体记忆,是该地区居民和游客共同的记忆与情感纽带。

三、集体记忆与城市历史区域更新的关系集体记忆是城市历史区域更新的重要资源。

在更新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地区的集体记忆,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集体记忆融入更新项目中,以增强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认同感。

同时,集体记忆也是城市历史区域更新的动力源泉,通过激发居民和游客的参与感,可以推动更新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车公庄街区更新策略的再思考在集体记忆的视角下,车公庄街区的更新策略需要重新思考。

首先,应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保留地区的传统风貌。

其次,应结合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现代需求,进行功能置换和空间优化,使地区既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又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此外,还应加强地区的公共空间建设,提升居民和游客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同时,通过引入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五、实施建议与展望1. 加强规划引导: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明确更新目标和实施步骤,确保更新过程有序进行。

2. 保护与开发并重: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循环。

3. 激发居民参与:通过社区活动、听证会等方式,激发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使居民成为更新过程的重要力量。

东四胡同现状调研

东四胡同现状调研

[姓名]老胡同的新生活东四老城区现状调研一、前期准备1.1东四地区平面图1.2历史背景明永乐年间,在东四大街路口修建了东、西、南、北四座牌楼,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东四牌楼”,东四地名由此而来。

这四座牌楼均为四柱三楼式,东侧牌楼上书“履仁”,西侧牌楼上书“行义”,南北的牌楼上书“大市街”。

1954年这四座牌楼被拆除,但东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以东四命名的街道除南、北、西大街外,还有东四头条至十四条胡同。

其中三条至八条胡同形成于元代,街巷严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规制建造。

街区内胡同排列整齐,四合院布局规整,显现了完整的“鱼骨”式的胡同肌理。

当年西方人马可波罗对元大都的街巷赞不绝口,他这样描写———“周围皆是美丽道路,行人由斯往来,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胡同经历了七百年岁月变迁,至今格局未变。

街巷两侧是一座座古旧的门楼,一间间旧式的店铺,行走在街巷中如同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了古老的年代。

东四地区不仅建筑历史悠久,而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人瞩目。

这里既有过皇室宗亲奢靡生活;也有过文臣武将辉煌、繁荣的足迹;既有过文人墨客的清雅书香,也有过近代军阀将帅的荣辱沉浮,还有富甲商贾一掷千金的豪情。

——引自百度百科随着北京的飞速发展,历史老城区的发展引发了各界的关注。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北京启动了大规模的危房改造工程,申奥成功后北京对于老旧四合院的拆除和翻修更加重视,从南锣鼓巷和烟袋斜街这种全面改建做商用的保护方法,到模拟巴黎旧城只修不拆的做法,保护小组尝试探索了各种不同的模式。

东四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被列为历史保护区,并采取了保护修缮的方法,按街道逐一进行翻修。

1.3调研目的东四地处二环,周边高楼拔地而起,不少开发商想要染指这块黄金地带都未能得逞。

那么面积有限又受到保护的老城区内人们的生活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子?规划中的改建是否改善了胡同里的生活?老城区的改建是否到此为止还是继续探索?二、调研区域基本情况2.2居住人口情况东四平房住户大致分为两类,北京本地人和来京打工的外地人员。

谈塑造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的“活性”——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谈塑造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的“活性”——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谈塑造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的“活性”——以天津五大道历史
街区为例
钱亚妍
【期刊名称】《现代城市研究》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我国城市历史街区在建筑、文物等静态文化的保护和展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街区文化与百姓生活、城市发展的“活性”互动鲜见.在分析历史街区发展规律和文化“活性”来源的基础上.尝试从文化定位、建筑与空间、民众参与和文化产品创造四个角度结合天津五大道实例,对城市历史街区塑造文化“活性的途径做系统探讨.其间突出非物质文化保护、街区与城市的联动谋划街区未来等“活性”因素,使城市历史街区文化既有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又有激发城市文化再生的“活性”.
【总页数】7页(P20-26)
【作者】钱亚妍
【作者单位】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城市历史街区景观室间中的文化塑造——以常州市前后北岸历史街区景观设计为例 [J], 孔强
2.历史街区功能演变初探——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J], 梁颖
3.城市历史街区复杂顾客体验价值认知的实证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J], 郑锐洪;张妞;成阳超
4.城市历史街区复杂顾客体验价值认知的实证研究r——以天津"五大道"历史街区为例 [J], 郑锐洪;杨蕾;张妞
5.东西方文化语境下历史街区环境设计创新研究
——以天津五大道、海河沿线地区为例 [J], 纪伟;李江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空间与居住改善导向的历史街区居住再生——北京旧城若干历史街区的调查与分析

社会空间与居住改善导向的历史街区居住再生——北京旧城若干历史街区的调查与分析

社会空间与居住改善导向的历史街区居住再生——北京旧城若干历史街区的调查与分析石炀,边兰春,葛天任摘要:对什刹海、西四北头条至八条、南锣鼓巷地区的社会空间、居住需求及其产生的物质空间影响进行定量调查与分析。

以文献研究、抽样调查、参与观察、深度访谈、踏勘测绘结合的方法,分析历史街区保护中适宜的居住改善方式和公共政策引导,提出应尊重居民的意愿和经济社会条件差异,以空间分散、方式多样、小规模渐进的改善方式,改善历史街区的房屋质量风貌和居住条件,引导社会空间结构有序重构,并结合业态引导、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方式,改善历史街区中的社会空间。

关键词:北京旧城历史街区可持续再生社会空间居住改善1. 概述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城市对于旧城大规模的改造与更新逐渐结束,进入旧城复兴阶段,提出社会公平和公正(大卫哈维,1973),强调对社会特征的保护(《马丘比丘宪章》,1977),包括生活空间和文化特征(《西安宣言》,2005),注重以人为本(《大家的历史街区》,2008)。

这种关注人与空间互动的理念,在城市地理学,社会学,城市生态学等领域,得到普遍的认可(Lefedrve,1979,Dear and Wolch, 1989,Knox,1994,冯建、周一星,2008,),并且在旧城保护工作中用于实践(陈劲松,2004)。

在北京旧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中,自1979年在什刹海地区研究中初步探索“有机更新”,提出保持原有社区结构(吴良镛,1989),重视居住院落的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吴良镛,1991),探索北京旧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何红雨,1991,谭英,1997,方可,1999,曲蕾,2004),就成为北京旧城历史街区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方向。

随着历史文化保护思想的成熟(边兰春,2010),从社会影响的角度研究北京旧城更新中的居住问题(张杰,1994,焦怡雪,2003),强调社会结构的更新演替避免剧烈变化,实现渐进和互动(边兰春,井忠杰,2005)的思想,也逐渐形成共识,并以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的方式得到实施(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13),同时也开始尝试对历史街区再生的实践进行社会评估(吕斌,王春,2013)。

东四胡同里的故事

东四胡同里的故事

东四胡同里的故事东四胡同是北京城内著名的胡同之一,位于东城区的中心地带。

这条胡同因其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而备受关注,也与一些故事有着不解之缘。

曾经有一位叫做王七的老人,住在东四胡同里面。

他是个贫困老人,生活十分困难。

但是,每天早上他会准时去附近的公园打扫卫生。

他不求任何回报,只是出于纯粹的爱心和对社区的热爱。

在东四胡同的另一端,住着一位年轻的女孩,名叫李雅。

她是一名艺术家,喜欢在自己的画室里作画。

有一天,她在胡同里溜达,发现了刚才提到的那位老人在打扫。

李雅非常佩服王七爷爷的善良和无私,于是决定为他画一幅肖像画。

她找到纸和颜料,开始认真地作画。

经过几天的努力,李雅终于完成了这幅肖像画。

在她看来,这幅画能够让王七爷爷感受到社区的互助和关爱。

可是,李雅没有想到的是,这幅画竟然引发了一件惊人的事情。

有一天晚上,一位陌生人来到东四胡同,找到了李雅。

他对她说,他想买下这幅肖像画。

李雅问他为什么,这位陌生人回答说,他是一名收藏家,非常喜欢这幅画的风格和主题。

李雅最终同意了出售这幅画,并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了社区的慈善机构。

可是,在这之后,东四胡同的居民们开始纷纷行动起来。

他们组织自己的力量,筹集了一笔资金,并送给了王七爷爷一份厚礼。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居民前往公园里,帮助他一起打扫卫生。

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了社区的温情和力量。

在东四胡同,不仅有漂亮的胡同建筑,还有那些无私的爱心人士,以及那些堪比家人的邻居们。

这些都让东四胡同成为了一个特别的地方。

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性修复_北京东四北大街环境整治的设计与实践

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性修复_北京东四北大街环境整治的设计与实践

传统商业街的文化性修复—北京东四北大街环境整治的设计 与实践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 人们日益关注传统城 市的改造和历史文脉延续的问题。

在新兴城市和新城区如火如荼大 发展的同时,旧城改造却一直被经济、社会、情感以及历史价值观 问题困扰着,步履维艰。

争论是必要的,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再坐 等历史印记的快速消失以及旧城复兴脚步的停滞不前。

我们必须把 情感和学术的问题放到现实中来, 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经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寻找出最适当的发展出路。

近年来, 我们参与了北京不少历史文化保护区及传统四合院街区的 保护项目, 对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历史街区保护和改造,积累了一些 经验。

最近,我们又承担了北京东四大街( 俗称银街) 的改造任务。

我们认为这类改造既不能再造“仿古一条街” ,也不能彻底抛弃历 史,大拆大建。

如何实现旧城商业街的“微循环” ,如何在延续文 脉的同时激发现代商业的活力, 通过这次实践,我们探索了一些思 路和方法,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因此, 我们也希望“银街”的实践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发。

东四大街(又称银街)是北京市一条重要的商业街,其范围从 东单路口到平安大街。

长 2 . 7 k m 、宽 3 0 多米,包括东单北大街、东 四南大街和东四北大街。

这条街上目前有商业店铺 5 0 8 个,经营范 围包括服装、食品、茶叶、通讯、娱乐、餐饮、百货、美容美发等, 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这条大街有着悠久的历史。

东单北大街在元朝时就已经形成 了, 那时叫文明门街, 元大都建立以后, 此地叫做 “旧枢密院角市” , 属明照坊。

当年的“棹枢密院角市”已有不少商号、店铺。

买卖兴 隆,交易活跃,异常繁华,是全城三大商业中心之一。

明代迁都北 京后, 为鼓励工商业的发展, 明政府先后在全城重要地段如: 东四 牌楼、西四牌楼等地区兴修了几千间民房、店房,召民居住、召商 居货,谓之“廊房” ,以促进北京城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1-0078-05 收稿日期 2023-06-16摘 要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国的首都,不仅要保护北京老城,还要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多位于北京老城核心地段,是北京传统风貌的重要载体,保护更新能更好地延续北京历史文脉、突出北京城市特色、传承胡同居民记忆。

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以价值为核,整体保护,功能重组,结构优化的思路,提出和谐共生,物质空间保护;传承文脉,非物质空间传承;面向未来,功能更新的保护更新策略。

关键词 北京老城 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更新策略 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Abstract As the ancient capital and the capital of China, Beijing's old city renewal should implement the strategic positioning of the capital city on the basis of protecting the old city. Beij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 are mostly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Beijing's old ci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Beijing's traditional style, and protection and renewal can better continue Beijing's historical context, highlight Beijing's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inherit the memories of Alley residents. Tak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e come up with new ideas and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new idea is the core of value with overall protection and 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with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ideas. The update strategy is material spac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space and updated feature.Keyword Beijing Old Town,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s,Protection and update policies,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策略研究——以砖塔胡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Strateg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in Beijing Old Town: 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strict of the Brick Tower Alley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具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000年左右的建都史,经历元、明、清三朝的建设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历史街区空间活力案例

历史街区空间活力案例

历史街区空间活力案例历史街区是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地方,融合了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人文氛围。

一个活力四溢的历史街区,不仅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也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下面是10个关于历史街区空间活力的案例,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参考。

1. 文化活动:历史街区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和传统节日等。

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居民,活跃了街区的气氛。

2. 餐饮业发展:历史街区通常有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餐馆和咖啡馆。

通过改善餐饮环境和提供特色美食,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品尝美食。

3. 商业多样性:历史街区可以吸引各类商家来开设店铺,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

这样的商业多样性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街区更加繁荣。

4. 街道改造:通过改造街道,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可以吸引更多人选择步行或骑行前往历史街区,减少汽车交通,提高空气质量和交通流畅度。

5. 建筑保护:历史街区的建筑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历史建筑,修复和保持其原貌,可以增加街区的吸引力。

6. 社区参与:通过组织社区参与活动,如志愿者清理、社区花园、社区讲座等,可以增强居民对历史街区的归属感和参与感。

7. 游客导向:为游客提供导览地图、标识牌和信息中心等设施,提供方便的游览服务,使游客更容易了解历史街区的文化和历史。

8. 艺术装饰:在历史街区增加艺术装饰,如壁画、雕塑和艺术品展示,可以为街区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

9. 交通便利:改善历史街区的交通网络和交通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居民前来。

10. 活化空间:将历史街区中的废弃建筑或空地改造成公共休闲空间,如公园、露天咖啡座和户外表演场地,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活力营造视角下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活力营造视角下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研究

活力营造视角下北京历史文化街 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实践案例
本次演示以南锣鼓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进行实践案例的分析。南锣鼓巷是北 京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北京 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新的水平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南锣鼓巷进行了多次更 新,
通过改善空间布局、优化交通组织、提升景观环境和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措施, 成功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历史韵味和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
参考内容
引言
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代表,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 术价值。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些街区的公共空间面临着更新和改造的 需求。本研究旨在从文化基因的视角出发,探讨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空间更 新设计的问题和方法。
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三学街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建筑保护、城市规划 和旅游开发等方面,而对于公共空间更新设计的研究较少。虽然有一些研究涉及 到公共空间的改造和更新,但缺乏从文化基因角度进行深入探讨。
在空间布局方面,南锣鼓巷采用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方式,既保证了公共空 间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又为游客和居民提供了安静舒适的休憩场所。同时,通过 增加绿色植被、设置街头家具和艺术装置等手段,丰富了空间的趣味性和层次性。
在交通组织方面,南锣鼓巷注重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和完善停车设施,实现了 街区交通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此外,限制私人车辆进入街区,鼓励游客和居民步 行或使用公共交通出行,进一步提高了街区的宜居性和旅游体验。
此外,还积极引入了新的商业业态和品牌,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客。这 些措施的实施,不仅保护了历史街区的文化遗产,还为街区带来了新的经济活力。
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更新过程中对一些历史建筑的破坏较 为严重,导致一些文化价值的流失。此外,新的商业空间营造并未充分考虑到居 民的实际需求和生活品质,使得一些居民对更新过程持有不满情绪。

城市失忆:以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消失为例

城市失忆:以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消失为例

城市失忆:以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消失为例
李彦非
【期刊名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3(0)2
【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大规模开展危房改造和旧城改造以来,北京城的传统特色建筑胡同和四合院正在大面积消失。

在都市规划师那里,胡同四合院的消失引发了一种特别的文化焦虑:城市失忆。

城市失忆可以放到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40年间的都市建筑设计话语中去理解。

在探索民族形式,勤俭建设,建筑工业化,发展现代建筑以及反思建筑传统等几个阶段的建筑话语变迁中,胡同四合院被不断定义、阐释和评价。

北京特色民居形式的消失是适用经济论和建筑文化论两种建筑观念角力的结果;而围绕胡同四合院出现的城市失忆,是对历史建筑进行理解时割裂其功能、技术和文化内涵的关联所造成的记忆断裂的必然后果。

【总页数】24页(P133-156)
【关键词】城市记忆;胡同;四合院
【作者】李彦非
【作者单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研究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1.5
【相关文献】
1.老年人交往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北京四合院胡同街区为例 [J], 张钰婉;丁密金;
2.北京城市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虚拟传播——以胡同与四合院文化传播为例 [J], 毛琦
3.基于IPA分析法的民宿旅游吸引力研究——以北京城市核心区四合院民宿为例[J], 卢慧娟; 李享
4.社会环境变化对建筑形态的影响
——以北京南锣鼓巷福祥胡同四合院为例 [J], 林柏楠;忽文婷
5.高密度城市人居环境再生设计——以北京鲜鱼口胡同改造为例 [J], 刘晨璇;丁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城市设计感知品质测评——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城市设计感知品质测评——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空间城市设计感知品质测评——以什刹海
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周梦茹;魏寒宾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22(19)19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由于空间肌理与风貌保护需求,空间尺度更适合步行。

研究证实,步行活动的发生概率依赖于街道级的微观建成环境,且微观的城市设计品质具有易改善、高效率等优势。

本研究基于步行活动的视角,选取可意象性、围合度、人性尺度、公共空间质量、可持续性五项城市设计品质要素作为测评内容,以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构建街道空间建成环境评价指标,且通过熵权TOPSIS法对指标赋权并排序,把握什刹海地区城市设计品质。

其结果表征为:第一,主干道与背街小巷两极分化;第二,生活区与旅游区发展不均衡;第三,可意象性与活动分布关联最强。

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提升策略,旨在改善什刹海街区街道环境的感知品质,并优化步行体验。

【总页数】6页(P32-37)
【作者】周梦茹;魏寒宾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整合性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以天津市海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例
2.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以苏州阊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3.基于空间句法的历史文化街区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以安庆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为例4.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调查与活化利用途径探析
——以绍兴鲁迅故里历史文化街区、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为主例5.街道空间步行环境测评研究
——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京·街区·甲子之变

北京·街区·甲子之变

北京街区甲子之变
佚名
【期刊名称】《北京规划建设》
【年(卷),期】2009()5
【摘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作为首都——北京这座华美而衰败的古都与共和国一起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总页数】20页(P148-167)
【关键词】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街区;中国历史;古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91;K2
【相关文献】
1.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街区的世纪之变 [J], 宸星
2.华彩丹青-甲子——北京画院60年——2017年5月14日至6月18日北京画院美术馆 [J], ;
3.坪山之变街区设计这么做 [J], 王悦;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4.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关于印发《北京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保护和修缮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的通知 [J],
5.北京·街区·甲子之变(续)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研究2008.4东四街区,隶属于东城区管辖,它北起平安大道,东邻东二环路,西至东四北大街,南到朝内小街,区域外形呈长方形。

东四街区以朝阳门内小街为界,划分为东、西两片,东片部分已在危改和拆迁后被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楼房,而此处的明清时期皇家仓廒旧址也被打造成南新仓文化休闲街;西片的头条至九条胡同,除头条、二条、九条胡同因地铁占用已不完整外,其他胡同在外貌上基本保持老北京城区的传统格局。

走入东西走向的胡同,院落外墙部分已被仿古色调的青灰墙漆涂饰一新,较为规整和气派的宅门不仅装点着老城区胡同的整体风貌,也彰显了京城古代建筑的审美旨趣。

平房院落是胡同的基本单位,除却几处保护完好的四合院落外,其他基本上已成为城市居民的大杂院。

在大杂院里,内宅院落空地被随意搭建的简易瓦房所占用,狭窄又低洼不平的过道里堆放着例如煤池子的生活用品,如果细致辨认的话,依稀可见的走廊和帘门还隐约中透露出院落往昔的历史痕迹。

奥林匹克示范社区的称号是东四街区的荣耀,也是东四近几年得以快速发展的坚实依托,此地醒目的标志性建筑物———奥林匹克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和奥林匹克社区公园,是现代东四街区最为典型的符号象征,它以人文奥运、和谐社区为主旨,成为街区交往体系所创设的社区时间和社区场所,不仅提升了东四形象,也成为官方和媒体的关注对象和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那么,在奥运会这一重大事件下,已有六百余年历史的传统城市街区,如何在国家意识与地方街区的互动中被一步步规划和改造,而这种以居民日常生活为主线的城市空间能否被再造成为一种典型的景观,或被纳入活态博物馆体系,这些疑问是本人试图通过田野调查来解答的。

然而,在调查东四街区时,上述疑问却遭遇到了诸多尴尬,除了东四胡同中的居民在模棱两可地确认东四为奥运社区,而其他居民对东四奥林匹克社区却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

1街区生活空间的变奏曲———北京东城区东四街区的历史追忆与现代重构吴丽平102DOI:10.13370/ki.fs.2008.04.008街区生活空间的变奏曲反而,调查中,面对着平房院落的大规模改造,在此居住的老住户们不断叙述着街区的历史,性情古怪的旗人房产主、盛极一时的隆福寺庙会、九道弯胡同转变为错综复杂的五条胡同,消逝或被掩盖了的历史在回忆中得以呈现,虽然十分零散且有添加的成分,充实了街区鲜活的可想象空间;个人在街区中的生活史也成为老住户陈述的一部分,他们回忆建国前后经朋友介绍从东皇城根搬迁至此的情形,回忆文革时期房产没收后的忍气吞声,回忆改革开放后房产逐渐归还的喜悦,而面对当下大规模的“民居修缮工程”等,久居此地的老住户心态却各有不同。

因此,对于本文来说,“奥运”作为非常时期的特殊事件,它的意义在于将传统街区打造成现代化“奥运社区”的过程中,也为街区社会关系的展现、历史脉络的追踪及历史遗留的解决提供了一次较好的契机。

根据逻辑顺序,本文将分别以东四街区的历史追忆和现代重构两部分展开。

前一部分通过各种文献材料———明清北京志书、文人笔记、清代北京房契、民国户籍调查、建国后东城区档案等文献材料,结合东四街区的田野调查,在注重文献与田野持续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京城独特的街区聚落形式进行微观的历时性考察,强调街区生活空间在社会变革、经济波动、人口流动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变迁过程。

后一部分为街区的现代重构,它是建立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即对历史脉络和历史累积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后,才能在历时性的比较中获知现代街区遵循着何种规则进行重构。

在后部分内容中,若干官方文件与街区住户的口述访谈构成重要的资料来源,如果说在使用官方文件时,需对其隐含的官方意识和官方话语加以辨析的话,那么,住户以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来解说已逝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无论是街区历史追忆或是现代重构,住户是维系街区传统和持续性的重要纽带,因此找寻城市社会中很少被载入历史史册的住户生活史,是本文使用民俗策略进行街区分析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一、东四街区历时发展脉络街区,在明清北京志书中被称为街坊、街衢、坊巷等,它首先是城市行政建置的基层单位,通过划定某一区域范围,将一定数量的人口与房屋相结合编入户籍并103民俗研究2008.4明确身份,以便进行统一且有效的规范和管理。

街区也是物理空间的概念,清晰的地理边界把城市分隔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街区系统,城垣街市、住宅院落、学校公署、寺庙道观等在内的功能建筑物被随意分散在街区四处,纵横交错的胡同格局构成了京城典型的街区图景。

街区又是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或世代居住,或为谋生计暂住于此,身份、职业各不相同的居民共同汇聚在街区各个角落,以等级界限鲜明却又相互熟稔的方式建立城市社会的日常交往体系。

以上城市街区的三个层次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无论是作为政治规范和社会治安的需求的行政界定,还是用物理边界和建筑物来明晰的街区内部空间,或者为生活气息浓厚的城市居民生存状态,在三重功能的共同合力下,在历史长时段的进程中,街区逐渐发展成较稳定的“城市生态”。

2将城市街区剥离成层次分明的城市生态,有助于从细节处考察街区变迁和延续的层级关系和隐藏轨迹。

(一)东四街区生态的演变自元朝《析津志辑佚》开始,有关记录北京“城市”、“坊巷”、“街衢”的志书层出不穷,根据这些历时性的文字记载,一个持续变化和不断生长的城市空间得以客观展现。

东四街区,依照明朝“城内地方以坊为纲”的行政设置,3它大致归属于东城南居贤坊和思城坊,受顺天府大兴县管辖。

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而言,此二坊的东面为东直门和朝阳门,漕运而来的南方粮食和物资从此处登岸进入内城,官方在其周围广建仓廒垄断重要物资流通,在控制商业网络时,货物的流动也刺激了附近一带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南面大市街上“杂货市”、“柴草市”、“贸易所”就是例证4;往北为府学胡同,是太庙、贡院的地方,各地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汇集于此,清朝震均谈及春秋二试时,提到附近街巷多以租赁房屋牟利,“家家出赁考寓,谓之状元吉寓”5。

高耸的东四牌楼为此二街坊及其他临近街坊的典型商业网络标识,林立的店舍、商铺以这一标识为中心向四周扩布开来,加上各种类型人口的流动,在明朝出现了“所谓城中市肆,北最盛,次则东牌楼街,西不及东”的情况6,也显现出南居贤坊和思城坊的商业贸易指向。

除商业指向特征外,据康熙二十五年《日下旧闻考》对南居贤坊和思城坊的考证,由明朝太监和官员出资、舍地或撰碑的寺庙道观构成街区的另一图景,如“为太监王成住宅”的承恩寺、景泰五年太监阮通修建的永丰观、由“太监阎兴撰碑”的慧照寺、通政司陈恭撰碑的福安寺等。

7韩书104街区生活空间的变奏曲瑞(Susan Naquin)认为明代宫廷成员积极参与寺庙道观建设的原因,一来是明朝皇帝的倡导,二来为上层透过建设寺庙作为中介,参与了北京的城市生活提供便利,因此皇室、宦官与宫中的妇女等等都曾是寺庙的赞助者。

8这里姑且不论明朝寺庙建设的功能和目的,本文较为关注这些寺庙道观在街区的广泛存在,为清代汉民进入内城打开了一个缺口。

清代北京街区资料的相对丰富,使东四街区图景的呈现更为细致、完整。

清初满族入关,在京城强制推行满、汉分城政策,除了将内城土著居民驱逐至外城外,明朝内城日渐成熟的城市商业网络也在高压下被强行中断,渐而转变为政治、军事等功能较均质、单一的八旗街区。

东四街区为正白旗部分居址,“正白旗居东直门”,“取金胜木”之义,区域界限北自府学胡同东口向南,至四牌楼豹房胡同东口,南则从皇城根至东大城根,南北分别与镶黄旗和镶白旗交界,其区域范围与明朝南居贤坊和思城坊大致吻合。

清朝正白旗街区的整体概貌来看,经过清初营建和修缮后东四头条至十条胡同,规整、宽敞,住宅院落多为诸王公贵族的府邸和宅第,其中嘉勇公福康安府邸在二条胡同,麟公第府邸在五条胡同,元公第、信永公府邸在六条胡同等,这些府邸,内门建在台基上、绿瓦硃漆、雕梁画栋、楼房大门,不仅显示主人的社会等级和身份象征,四合院建筑群落基本奠定了清朝东四街区的整体景观。

9然而,东四街区虽同为正白旗居所,但根据官爵职位的差异,以及满、蒙、汉军由内向外的依次排列,一种亲疏远近的社会等级关系可以通过居所的大小、位置来分辨出来。

除却上述王公贵族的四合院建筑群落外,普通八旗兵丁一般居住在细小胡同的平房院落里,如复杂的五条胡同中,流水沟、铁匠营、后坑、月牙胡同、石桥胡同等横穿其中,这些小胡同分布密集、院落内部庞杂、凌乱,蒙古官兵头参领的部分佐领兵丁居住于此。

另外,汉族官兵被安置在最靠近城墙的位置,二参领部分佐领就居住在临进南新仓、富新仓等六仓门的地方,10在这一区域,纵横交错的小胡同将其分隔成独立的小区域,其中尤以“豆”命名的胡同最具特色,在用“豆芽”、“豆嘴”、“豆瓣”来称呼胡同,既透露出浓厚的城市生活气息,在一定程度上也传达了八旗官兵军事职能退化的信息。

除了明朝留存下来的几所寺庙道观外,清朝东四街区的寺庙数量有一定的增加,105民俗研究2008.4头条的火神庙、五条的水月寺、九条的观音庵,以及仓廒附近的关帝庙、财神庙、仓神庙等,它们大致建于康熙、乾隆、道光和嘉庆年间,并由街区某一或几个行业群体合资建庙立碑,庙宇除了“烧香供佛”外,“余房出租”以收取“房资”。

11同明朝宫廷成员赞助寺庙相比,清代寺庙与地域环境及周边行业有一定联系,如建在仓廒周边的火神庙、仓神庙等,含有仓储怕失火,因此需要火神、仓神的庇护”的意味,12而寺庙立碑者的行业特征明显,一般为街区附近的铺户,如东门仓关帝庙“万古流芳”碑,由永顺烟铺、恒兴当行、东胜碳厂等商铺立碑。

13如果将上述寺庙道观认定为街区集中点和认同标志,可能有些牵强,但从行业与寺庙的关系来看,是行业、商业势力在内城街区的渗透,而这种联系的建立可被视为行业自身确认在街区地位的一种表现。

总之,清代东四的街区,既可见《乾隆京城全图》所描摹的宽敞整齐的街巷胡同、布局规整的建筑单元、错落有致的房屋院落等贵族、富户生活的街区景致,同时在一些细节处又可发现普通城市居民在街区底层社会的活跃程度,王公贵族与八旗兵丁、富户与穷家在街区的共存,构成了京城街区的基本城市生态。

元明清以来,帝都北京一直延续并不断发展皇城、内城与外城的空间结构关系,通过这种空间创设来表达根深蒂固的皇权意识。

民国时期京城空间结构发生了极大变化,紫禁城、坛庙园圃等纷纷开辟,皇城部分城墙的拆除、交通干道的修建等,新政权下的市政建设在改观城市面貌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空间格局的政治权力意味。

与此同时,民国政府对京城空间进行了重新分配,分别设置内城六区,由京师巡警厅分警署管辖。

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前清王公贵族与旗人群体的没落,加上政权更替,卖府风波频频上演,或买卖或租典,在很大范围引起房屋宅院空间占据的演变和替换,其中和亲王府被用作段祺瑞执政府,豫亲王府被售予协和医学院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