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概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1

1.怎样确定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

答: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事物阴阳属性为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

如: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即为阳的表现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即为阴的表现

2.如何理解阴阳的互根互用?

答:互根——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互用——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

3.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答: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风邪、暑邪、火(热)、燥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饮食居处,情志失调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亦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阴阳互损及转化在病理上之体现:中医病机学认为,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阴精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后都能导致“阴阳两虚”,气血双亏,此即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至于阴阳转化在疾病证候上之反映,诸如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阴寒证转化成阳热证等,都是常见的。

4.试述五行生克乘侮规律。

答: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乘、侮的关系。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解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则可以用来表示事物之间平衡被打破后的相互影响。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关系又可称为母子关系,如木生火,也就是木为火之母,火则为木之子。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克是密不可分的,没有生,事物就无法发生和生长;而没有克,事物无所约束,就无法维持正常的协调关系。只有保持相生相克的动态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发生与发展。

如果五行相生相克太过或不及,就会破坏正常的生克关系,而出现相乘或相侮的情况。相乘,即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比如,木过于亢盛,而金又不能正常地克制木时,木就会过度地克土,使土更虚,这就是木乘土。

相侮,即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克它的一行无法制约它,反而被它所克制,所以又被称为反克或反侮。比如,在正常情况下水克火,但当水太少或火过盛时,水不但不能克火,反而会被火烧干,即火反克或反侮水。

5.如何以五行生克关系来阐释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

答: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脾属土。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说,有相生关系传变和相克关系传变两类。相生关系的传

变,有沿着五行相生次序的传变,称为“母病及子”,如肝病传心、心病传脾、脾病传肺、肺病传肾、肾病传肝等;有反着五行相生次序的逆向传变,称为“子病犯母”,如肝病传肾、肾病传肺、肺病传脾、脾病传心、心病传肝等。相克关系的传变,有沿着五行相克次序的传变,称为“相乘”,如肝病乘脾、脾病乘肾、肾病乘心、心病乘肺、肺病乘肝等;有反着五行相克次序的逆向传变,‘称为“相侮”,如肝病侮肺、肺病侮心、心病侮肾、肾病侮脾、脾病侮肝等。“相乘”和“相侮”的传变,在《内经》中分别称作“乘其所胜”和“侮其所不胜”的传变。

6. 五行学说是如何知道临床治疗的?

答:五行学说在治疗中的应用方法,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采取“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方法。“虚则补其母”,即是在一脏不足时,可用补其“母”脏的方法,以增强其“生我”的作用。如肺金不足,可用补脾土的方法。“实则泻其子”,即是在一脏有余时,可用泻其“子”脏的方法,以减弱其有余。如肝木过旺时,可用泻心火的方法。二是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治疗其“克我”、“我克”之脏。如在肝木过旺时,可用治疗肺金的方法,以增强其“克我”的作用;或可用扶助脾土的方法,以防止肝病传脾。前者如清金制木,后者如肝病实脾。三是按照五行生克次序,采取抑强扶弱的两脏同治法。如肝实脾虚时,可用抑木扶土法;肾阴不足、心火过旺时,可用“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法。

根据五行相生关系确立的治法,最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即滋肾养肝法;益火生土法,即温补脾肾法;培土生金法,即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即补肺滋肾法。

中医药概论复习思考题2

1.简述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答: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

(一)风邪

凡致病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性质和致病特点: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二)寒邪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寒邪性质和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三)湿邪

自然界中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性质和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四)暑邪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炎热引起阳热症;升散上犯头目,上扰心神,腠理开泄,伤津耗气;多夹湿即湿暑夹杂症。

(五)燥邪

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

液,主要病症有皮肤干涩,甚则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秘结。燥邪易伤肺阴,主要病症有干咳少痰、痰黏难咯、痰中带血。

(六)火邪

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火邪性质:火

热为阳邪,其性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2.如何理解“风性善行而数变”?

答:风性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3.火热邪气与暑邪在性质和致病特点上有何不同?

答:火热邪气与暑邪虽同属阳邪,皆具有耗气伤津的致病特点,但二者仍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有明显的季节性,独见于夏季。而且暑纯属外邪,而无内暑;火热虽旺于夏季,但无明显的季节性,火热为病有内外之分,一般多以温热为外感病因,火则多指内生,内生常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形成。②暑在致病时,往往兼挟湿邪为患,即暑多挟湿;火热致病常易生风动血和易致痈肿,又因火与心相应,致病时,常见有扰动心神而出现神志异常的症状。

4.寒邪和湿邪在致病特点上有何异同?

①相同点:寒邪和湿邪同属阴邪,侵袭人体后.都具有损伤阳气的特点。

②不同点为:A.寒邪致病直接损伤机体阳气。寒为阴盛表现,能使机体的温煦、气化、推动的作用减,表现出一系列寒性症状,如恶寒、脘腹冷痛、下

利清谷等;湿邪伤阳,多因阻遏脏腑经络的气机升降,尤易困阻脾胃,损伤脾阳,脾运失职,水湿内停,出现胸脘痞闷、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症。B. 寒性凝滞收引而主痛。寒邪伤人,易使气血凝结阻滞于经脉,导致筋脉、经络、腠理、毛窍的收缩闭塞,阳气不得布散,而出现恶寒、无汗、肢体屈伸不利、脉紧等症。又寒凝气收,血脉拘急,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受寒常有头身肢体关节疼痛之症;湿性重着,湿邪犯人,常见头沉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沉、关节重着等。C.两邪在致病中,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在形态上不同。寒邪伤阳,使阳气的气化温煦功能减退,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清彻寒冷,如鼻流清涕、呕吐清水、咳吐稀痰、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湿性粘滞秽浊,故分泌物和排泄物是秽浊不清或排泄不爽,如小便浑浊涩滞、大便粘滞不爽、带下黄白秽臭等。又湿性趋下,易袭人体下部,出现下肢水肿、带下、下利等症。

5.痰饮、瘀血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分别有何致病特点?

①痰饮多由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使肺、脾、肾、肝、三焦及膀胱等

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成。②其致病特点主要有: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