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表里同病之临证体悟
“提壶揭盖法”临证体悟
![“提壶揭盖法”临证体悟](https://img.taocdn.com/s3/m/d4eed613fc4ffe473368ab97.png)
万方数据
中国中医急症2012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JETCM.Dee.2012,V01.21,No.12
藏”。气只有在不断的升降运动中,才能激发和推动人体各脏腑 的生理活动,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故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根本。如气化失司,气机不畅,则百病皆生。 肺位居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置至高。其气以下降为 顺。“肺金清肃之令不和,升降之机亦窒”指出了肺气肃降功能失 常,肺气布散功能阻滞而气机不得升降导致气机郁滞。一则肺失 宣降,通调失职,水液代谢障碍,故见小便频数或小便不利,甚至 水肿、尿少、尿闭。另贝|j肺之宣降亦可调节五脏气机,如《素问・灵 兰秘典论》日“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故日久可致肾不纳气, 加重宣降失司,出现喘促、气短、端坐呼吸等证。可见肺气的条畅 疏布对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诸气贲郁皆属于肺”,“提壶揭盖法”中“揭盖”即是开玄 府法陋],就是通过开宣肺气,开启人体气机,使气机通达,表解里 和,疏上源以利下流,启上焦之塞而下焦自开的道理,以升降相 因。董廷瑶所著《幼科刍言》,其治风水浮肿、血尿患者所用越婢 加味汤着重开玄府,因肺为水之上源,水湿祛,表气通,肺复宣降 则水津可以四布,水道得以通畅,源清则流洁,故能每每获效。清 代《石室秘录・大便闭结》日“大便闭结者,人以为大肠燥甚,谁知 是肺气燥乎?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开玄府法,从调 节机体气机人手,使清者能升,浊者自降,而不强责求汗而使汗 出于自然。其临床治疗很多内科疾患时,常用生麻黄、桔梗、枳壳 等,轻而扬之,上达上焦开达肺卫肌表气机,使水道通调,邪气外 发。此即《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治》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
g, g。
5剂。水煎服。每日1剂。忌食烟酒、辛辣、刺激、肥甘、油腻、生冷 之品。二诊(2011年8月12日):患者来电诉服药第3剂时,即 来月经。当时排出了很多黑色血块,并伴随有一过性的腹痛,腰 背部疼痛消失若无。嘱患者坚持服药,继续把瘀血多排出一些。 二诊后。笔者予柴胡剂合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四逆散、逍遥 散等,调理1个月,随访1年,患者月经周期及月经量基本正常, 无明显不适。 按:女子属阴以血为本,“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脾生血,肝 藏血,精血互化等,均与妇女月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医学认 为闭经重在调理肝脾肾冲任气血功能,或从养血调经,调理冲 任.健脾调肝.补肾着手,使血海满盈,胞脉通畅,经水自行;或峻 用破气破血之药使祛瘀通经。该患者月经3个月未至、右侧少腹 隐痛、口干、大便略干、脉滑,考虑有下焦瘀血,因患者患者病程 较长,考虑该瘀血并非一般的瘀血,而是比较顽固胶结之瘀血,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https://img.taocdn.com/s3/m/7875ea36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2.png)
2024年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心得体会可以通过书写、讨论、反思等方式来表达,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判断力,以下是我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
中医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三的时候开始学习经典,更是深有体会。而今有机会在毕业前再次选修经典,这对未来工作将会有莫大的帮助。在繁忙的找工作中,我依然会抽空学习经典,以下就我对《伤寒论》的心得体会做个分享。
至于背诵,我觉得背诵一定的原文对于中医入门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伤寒论》来说,不能背诵,头脑就不能在前后原文之间任意穿梭引用,也就无法全面细致的理解《伤寒论》的含义。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2)阳明病与肠胃。《灵枢经脉》说足阳明胃经主津液所生病。足阳明病引起的一个问题就是津液大亡。因此阳明病的一大特点是大汗出。汗出也是身体正邪交争后把外邪排除体外的过程。但是大汗出后出现的问题就是胃家实排便困难。依我个人的理解是这样的:正常的人体防御机制,可以通过高热、汗出的方式战胜外邪病排除,在体表可以排邪,那么机体是否也有可能在肠胃之内,以分泌物的形式将外邪排除,随粪便外出。但是,由于排便困难,外邪无法排除,反而在粪便上滋生,排便困难除了破坏正常代谢外,也使外邪在粪便中滋生。因此排便就成了主要矛盾。三个承气汤就是解决排便问题,大便出来了,外邪也就随之而去了。当然并非所有的阳明病都会伴随便秘,而是肠内有燥矢、有宿食、或肠胃机能有问题才引发便秘。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cd776af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c.png)
《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思想的代表作,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奠基之作。
《伤寒论》深刻地揭示了五行之说,把外治和内治有机结合起来,凭借其引人注目的治疗理法,深受病人的青睐。
《伤寒论》指出,“气虚则补,气实则抑”,所谓补能补气、活血宁心;抑则清肺热、除湿清肝,以达到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作用。
以此为指导,《伤寒论》的方药运用有着非常深的医疗体会。
一是治疗失眠多梦。
《伤寒论》建议采用清热泻火的药物,如黄芩、陈皮、半夏等,其中,黄芩有“安神宁心”的功效,陈皮有“清热解表”的疗效,半夏可以起到“清肺利咽”的作用。
这三味药物可以结合使用,起到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功效。
此外,还可以配合其他清热解表、安神定惊的药物,如杏仁、芍药、附子等,可以有效治疗失眠多梦的症状。
二是治疗发热咳嗽。
《伤寒论》指出,发热咳嗽多发生在气虚之中,因此需要补充气血,补益气机。
以气补为主,适当使用清热解表的药物,如黄芩、木香、当归、生姜、半夏等,其中黄芩可以安神宁心,木香可以清热解表,当归可以补气养血,生姜可以温中除湿,半夏可以清肺利咽。
这五味药物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治疗发热咳嗽。
三是治疗热毒感染。
《伤寒论》建议采用疏肝活血的药物,如当归、附子、枸杞子等,其中,当归能补充气血,补益气机;附子具有活血理气的效果;枸杞子可以疏肝理肠。
这三味药物可以配合使用,有助于清热解毒,改善病人的肝热、肠热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热毒感染的目的。
《伤寒论》以其独特的理论和理法,结合方药运用,在当今临床实践中依然占据着重要位置,被许多病人所信赖,也深受病人的青睐。
运用《伤寒论》的治疗理法,可以清热解表、安神定惊,治愈各种疾病,令病人痊愈出院。
以上就是我对《伤寒论》理法方药运用体会的一种总结和认识。
《伤寒论》临证次第思想浅析
![《伤寒论》临证次第思想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20efbce25ef7ba0d4a733b8c.png)
握疾病的证候层次 ,才能作 出相应的治疗 。
2 法 之次 第
法 ,即法 则 ,是 指导 治 疗 的原则 和方 法 。柯 琴 有 言 :
“ 当知 仲景 治法 ,悉本 <内经 >一 …- 其 于表虚里 实 ,表热里 寒 ,发表和表 ,攻里救 里 ,病 有浅 深 ,治有 次第 ,方有 轻 重。 ” 指出并 肯定了仲景在 治法上是 很注 重次第 的 ,其临
2 . 1 先表后里
1 理之次第 。即六经次 第
一般情况下 ,外 邪触犯太 阳,然后 由表入 里 ,据 《 素问 ・ 标本病传论》先病 为本 , 后病为标 的理论 ,
则 当先治其 表 ,后治其 里 。尤其 是在 表里 同病 ,里为 实证
伤寒致病是一个 有规 律可循 的发 展变 化过程 ,它体 现 在 六经的传 变 上 ,而六经 的传 变是 有次第 的 。原 文第 4条
学 术 探 讨
Ac a d e mi c s t u d y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1 f ]o f e t h n o m 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a c y - 3 5・
其人躁 烦者 ,此为阳去人 阴故 也 。 ”2 7 0条 “ 伤寒 三 日,三
阳为尽 ,三阴 当受邪 ,其 人反能 食而 不呕 ,此 为 三阴 不受 邪也 。 ”虽然这几个条文 的精神核心是重在讲 传经与否 主要 以脉证 为依据 ,而 不是 以 日数 为断 ,但 一方 面也 揭示 了六 经传变是有 次第 的。正如明代医家方有执所言 :“ 一 日二 日 三四五六 日者 ,尤言第一 第二第 三 四五六 之次 序也 。 ” … 清 末 名医郑钦 安亦言 : “ 若 三阳之外 邪不解 ,则必传 于三 阴。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6a9a8d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9c.png)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症候分类纲目-太阳主证-表里同病
![《伤寒论》症候分类纲目-太阳主证-表里同病](https://img.taocdn.com/s3/m/1dbd9acd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b.png)
《伤寒论》症候分类纲目-太阳主证-表里同病太阳经为寒水之经,寒为水之气,故寒邪很容易引动体内水饮形成,导致表有寒邪,里有水饮的表里相兼证。
人体感受外寒后引起体内形成水饮之邪的具体机理,是因寒邪阻遏阳气,或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了体内的阳气;一旦阳气受损或被郁,且可导致气不布津,水津聚而为水邪,造成体内化生停蓄的水邪(废水)和饮邪;另外有些太阳风寒表证的患者,因发汗不当,导致表寒不解,甚至寒邪入里伤阳停水;或误吐误下伤及里阳而停水;或饮水过多,致心下停水。
诸如此类,终致形成表寒里水之证。
由于水饮产生和停蓄的部位不同,又可形成各种表寒里水证。
概括起来,《伤寒论》中载述的此类表里相兼证有三类:第一.为表寒兼水停心下膈间、水饮犯肺证者,属水停上焦;第二.为表寒兼水停心下中脘证者,属水在中焦;第三.为表寒兼水蓄膀胱证者,属水蓄下焦。
水停上焦犯肺证的现症,以咳喘为特点;水在中脘证的现症,以心悸、心下逆满为特点;水蓄下焦膀胱证的现症,以小便不利、少腹满、必苦里急(小便欲通难通、尿意窘迫墜急感)为特点。
故此,各种表寒里水证虽均有太阳表寒与里有寒水的共同现症,但上述上、中、下三焦水饮的不同现症特点,则可供我们作证候鉴别。
另外,视此类表寒里水证是否口渴,亦为鉴别上、中、下三焦究属何部停水的要点之一。
即口不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上焦;口渴者,一般属水饮停于下焦;至于水停中焦是否口渴,则须视其气化受阻的程度,或渴或不渴。
所以然者,寒邪动水,停于上焦者尚属水势较轻,有部分津液因气化而尚能敷佈于口,故口不渴。
而中焦则病势稍深一层,加之中焦之水的生源有赖于水谷之海的胃腑,运化有赖于后天之本的脾脏,若脾胃阳气不足以化气升津,则亦现口渴;若尚有运化升津之力,则可口不渴,甚则口泛涎水。
若寒动其水、水势在下,则邪水之势重且深,肾阳及膀胱之气的气化功能受阻或受损的程度必然较重,此时非但气化排水的功能受阻难行(故小便不利),且人体津液升佈更为受阻,故多现口渴,甚至消渴引饮,只不过因体内废水过多,故其虽渴而反现“水入则吐”(73条)而已。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848c20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2.png)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2017-08-12读《伤寒论》最重要的是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条文的意义,还需前后文义对照相互贯通,并结合各家的注释和自身的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去掌握。
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教授深研经典,临床使用经方得心应手。
笔者随师临证,体会牟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条文意义,推导病机;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引伸临床应用;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病证,则抓主证与主方,随证配合用药,使用方切中病机;对复杂多变的病症,常与时方交互使用,使经方与时方起着互补作用。
下面试以举案例解析所述观点,以飨读者。
1 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掌握《伤寒论》方证,要理解条文意义,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
如大青龙汤治太阳病、溢饮,临证要掌握“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之主症,即表实里热证,立治法为解表清里而使用本方。
例1:王某,男,35岁。
2003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5年,每受风寒则头部疼痛剧烈,常用各种止痛片得以缓解。
诊见:前额头痛连及后项,恶寒肢冷,无汗,烦热口干,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象浮数小滑。
外表为风寒所束,内有郁热,证属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桂枝各6 g,苦杏仁10 g,石膏30 g,细辛、甘草各5 g,生姜2片,红枣5枚。
每天1剂,水煎服。
服3剂即头痛消失。
再以上方加减调理10余天,诸症悉除,追访1年未复。
从方证来看,大青龙汤是属于表实里热证,以发表清里治法,主药是麻黄、桂枝配石膏。
大青龙汤是表示一个治法,方从法立,临床治疗表实里热病证不一定用大青龙汤,比如以细辛、防风配合生石膏、炒栀子治疗神经性头痛;白芷、川芎配黄芩、蒲公英等治疗鼻窦炎头痛等表现表实里热者,亦颇有效,此乃师其法,毋泥其方。
当然,被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方无疑是范本,须通透理解方能不囿于教条而运用自如。
抓住大青龙汤证的表实里热表现,并不限于仲景所论之病,可推向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外感高热、流感咳嗽、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肾炎、荨麻疹等都是按表实里热病机使用。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d1c13e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31.png)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
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
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279条) 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
深度解读《伤寒论》的心得
![深度解读《伤寒论》的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1a7692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ca.png)
深度解读《伤寒论》的心得前言《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由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本书以伤寒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详细阐述了伤寒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深度解读《伤寒论》,分享个人心得。
《伤寒论》的病因与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寒邪,病机为寒邪侵袭人体,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
这一观点揭示了伤寒病的根本原因,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
《伤寒论》的诊断方法《伤寒论》提出了详细的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病人的外貌、询问病史、分析病情等。
其中,尤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疾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根据不同经脉的病变特点进行辨证施治。
这一诊断方法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论》的治疗原则《伤寒论》提出了“汗、吐、下、和、温、清”的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汗法为治疗伤寒病的首选方法,适用于表证;吐法适用于里证;下法适用于实证;和法适用于半表半里证;温法适用于阳虚证;清法适用于阴虚证。
这些治疗原则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伤寒论》的药物应用《伤寒论》记载了大量药物的性能、功效和用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
书中强调药物的配伍和剂量,认为药物的配伍可以增强疗效,降低副作用。
这一观点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个人心得深度解读《伤寒论》,让我对古代医学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经典之作所蕴含的丰富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对现代医学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学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深入学习中医学的信心。
《伤寒论》所倡导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理论和实践,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为现代医学工作者,我们应当继续挖掘《伤寒论》等古代医学经典的价值,将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总之,《伤寒论》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医学经典,深入学习其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拓展医学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bf5130a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bf.png)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心得体会是一种产生感想之后写下的文字,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是一种读书和学习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1000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绚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进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富强昌盛作出了宏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进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育了自己对中医的爱好,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情愿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究,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熬煎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其著作宏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阅历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需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阅历,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索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索,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会到古人张仲景先生隐藏在书中的才智,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讨论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进展,中医毕竟是否有效。
小议《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
![小议《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https://img.taocdn.com/s3/m/a80a27a07c1cfad6185fa73c.png)
小议《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作者:罗思宁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260-01【摘要】本文从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病的不同方面,对《伤寒论》表里辩证法进行了探析,对表里病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求提高对表里病的辨治能力。
【关键词】伤寒论表里病中医治法《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 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中医经典著作,自唐以来就被奉为学习中医学者必读之书。
伤寒论》的治则可概述为四个方面:治未病;治病求本;调理阴阳,驱邪扶正,以平为期;表里先后,轻重缓急。
其中表里先后,轻重缓急的辩证论治是其中较为复杂的部分。
《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仲景将这种兼顾内外,复杂的调治思想应用于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治疗中。
《伤寒论》在表里同病时,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厘定治疗原则。
其中又包括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等多种治法。
先试析如下:一先解表后治里如第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并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 柯琴曰“太阳主表,则不合下利,下利而曰必,必阳并于表,表实而里虚耳。
”分析病机太阳表邪不解,邪迫阳明,水谷不化,下利清谷。
所以症状既有的表证,又有下利便溏的里证,自下利说明由表邪内迫引起,但并未引起脾胃等内脏的虚症,里病由表病引起。
病情偏重在表故不须治里,葛根不仅可解表邪,升津,解肌,又可生发脾胃之清气以止下利,表里同治,从而使表解里自和。
36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柯琴曰“若喘属太阳,呕属少阳,故胸满而喘者,尚未离乎太阳,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
如呕者,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
如呕多,虽有阳明可攻之症,而不可攻,亦以未离乎少阳也。
《伤寒论》036条:表里同病,先表后里
![《伤寒论》036条:表里同病,先表后里](https://img.taocdn.com/s3/m/6be121fb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d.png)
《伤寒论》036条:表里同病,先表后里0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这一条讲了一个伤寒论治病的大原则,那就是攻下之前,一定要确定病人没有表证。
后面我们会学到结胸证,痞证等等,大部分都是因为病人有表证的时候,被误下,引邪入里,造成了陷胸证,痞证,包括十枣汤证。
后面我们会学到大小陷胸汤,好几个泻心汤,十枣汤等等,都是在讲类似的事情。
当人体有表证的时候,正邪双方交战于体表,这个时候如果攻下,那么人体的整个气血被强行往下走,这本身就与身体气血自己的方向是相反的,所谓背道而驰。
就好像将军在外打仗,皇帝一天一个诏令,要将军收兵回朝,怎么可能不引敌寇入里呢?用药如用兵,道理是一样的。
当然有时候也可能不是误下,而是有表证的时候,正好不小心吃坏了肚子,食物中毒,引起了严重的腹泻而导致的邪气内陷。
下面我们详细讲一下条文。
太阳与阳明合病太阳病,阳证,表证。
阳明病,阳证,里证。
合病就是同时发生。
表里同病,大的原则是先表后里。
阳明病我们还没讲到,但前面陆续也提到过一些。
阳明病,胃家实是也。
这里的胃也包括肠道。
阳明病在伤寒论里,主要有两大方向,阳明经热的白虎汤证,阳明腑热的承气汤证。
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是无形之实,一个是有形之实。
白虎汤证主要是口大渴,里面特别热,喝冰水都还感觉热。
承气汤证主要是大便秘结,肠道里有燥矢,严重的可能十几天不大便,腹部按着很疼。
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喘而胸满,当表气不通的时候,毛孔紧闭不能呼吸,就会感觉胸满,肺部就要通过喘的方式来自救。
这里说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
这也是有意让大家区分喘证的不同情况。
因为阳病病的时候,也有可能喘。
我们前面说过,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会移邪于大肠,反过来说,当大肠出毛病的时候,比如阳明承气汤证的时候,大便堵到了,肺没办法移邪气于大肠,那么邪气就只能壅塞于肺部,这个时候也会喘,但这是腹满而喘,是自下而上的,并不是胸满而喘。
当人呼吸时,横隔膜是会跟着上下运动的。
小议《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治法
![小议《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bc3ad35a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7.png)
小议《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治法摘要:本文从“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病”三个不同的方面,对《伤寒论》表里辩证法进行了探析,对表里病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以求提高对表里病的辨治能力。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中医经典名著,自唐代以来就被奉为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
《伤寒论》的治则,可概述为以下四个方面:①、治未病;②、治病求本;③、调理阴阳,驱邪扶正,以平为期;④、表里先后,轻重缓急。
其中“表里先后,轻重缓急”的辩证论治,是其中较为复杂的部分。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张仲景将这种兼顾内外,复杂的调治思想,应用于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的治疗中。
《伤寒论》在“表里同病”时,又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确定治疗原则,其中又包括“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等多种治法。
先试析如下:一、先解表后治里:如:第32条,云:[太阳与阳明合并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柯琴,曰:“太阳主表,则不合下利,下利而曰:必,必阳并于表,表实而里虚耳”。
分析病机太阳表邪不解,邪迫阳明,水谷不化,下利清谷。
所以症状既有的表证,又有下利便溏的里证,自下利说明由表邪内迫引起,但并未引起脾胃等内脏的虚症,里病由表病引起。
病情偏重在表故不须治里,葛根不仅可解表邪,升津,解肌,又可生发脾胃之清气以止下利,表里同治,从而使表解里自和。
36条,云:[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柯琴,曰:“若喘属太阳,呕属少阳,故胸满而喘者,尚未离乎太阳,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
如呕者,虽有阳明可下之症,而不可下。
如呕多,虽有阳明可攻之症,而不可攻,也以未离乎少阳也”。
“不可下”,说明虽有阳明病某症候,但燥热不甚,肠道尚未结实。
表证不解里症难解临证心得
![表证不解里症难解临证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1645565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6e.png)
表证不解里症难解临证心得绞尽脑汁说:医学里对疾病,首分外感内伤。
外感指的是风寒暑湿燥火。
内伤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有句名言,百病皆生于六气。
实际上指的是外感病。
还有句话,善治者治皮毛。
说的是治疗外感。
在这里,治疗外感绝对不是只指治疗风寒。
风,寒只是外感到的其中两个类型。
比如麻黄治寒,桂枝治风。
实际上还有香薷治暑,僵蚕,蝉蜕治热。
李可老先生说过,余临证经验,凡久治不效,反复发作的重病,顽证,痼疾,或交节爱你作类疾病,必有六淫外邪深伏。
那么,我们在临床上怎么判断呢?1凡是感冒后复发或者加重的,都需要解表。
2凡是怕冷的都需要解表。
3凡是怕风的,都需要解表。
4凡是怕暑的,都需要解表。
5凡是怕燥的,都需要解表。
6凡是怕热的,都需要解表。
从上面这些一看,临床上绝大部分疾病都需要先解表。
点击展开...《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营卫精微之气,生成于脾胃,布散于心肺,纳藏于肝肾;饮食所生糟粕,粪滓出于肛,湿热散于肤,水毒排于膀胱。
人体就像一条生物化工“流水线”,物质与能量在脏腑肢节间“有序进出”、“沿着通道”循环运行,任何一个环节发生了堵塞,都会影响整个人体物质能量代谢的“流水线”。
六淫郁表、腠理闭塞、表里不通,必然会影响营卫的运行。
对于健康人,机体会自动保持“表里通畅、营卫条达”,每天通过“运动微汗、谷气鼓荡、热浴辛食”等日常生活来维护这条代谢通道,维持气机的正常运行。
久病入络、久病多瘀、久病多虚,慢性病患者“本虚标实、正虚邪实”,正气不足无以鼓荡营卫,痰湿邪气又会瘀阻脉络。
所以这条输送及回收物质与能量的“生命通道”可能多处都运行不畅,体质或证候陷于“三阴”而少汗者,肤表腠理更容易被痰湿瘀积堵塞。
伤寒论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9313abe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5f.png)
伤寒论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一、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在伤寒论中,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先表后里:当表证和里证同时存在时,治疗应先解表,后治里。
这是因为表证是病邪侵袭的初始部位,如果不及时解除,邪气会进一步深入,加重病情。
因此,在治疗时应先解决表面问题,再解决内部问题。
2.先汗后下:在表证未解的情况下,如果病人出现里实证,应先使用发汗的方法解表,再使用泻下的方法治疗里实。
这是因为发汗可以祛除表邪,使病邪从汗孔排出体外。
而泻下则可以清除肠道内的积滞,消除里实。
3.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对于表里同病的病人,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一般来说,如果表证和里证都比较轻微,可以同时治疗表和里。
如果表证或里证其中一方较为严重,则应先治疗严重的一方。
在特殊情况下,如果表证和里证都极为严重,也可以同时治疗表和里,但必须谨慎操作,避免过度损伤正气。
二、伤寒论中常见的表里同病证治在伤寒论中,有许多常见的表里同病证治,以下是其中一些:1.太阳阳明合病:太阳病未解,又出现阳明病的证候,如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症。
此时可使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同时使用葛根汤来清阳明热邪。
2.太阳少阳合病:太阳病未解,又出现少阳病的证候,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
此时可使用柴胡桂枝汤来和解少阳,同时解太阳之邪。
3.太阳太阴合病:太阳病未解,又出现太阴病的证候,如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缓等症。
此时可使用桂枝汤来解太阳之邪,同时使用四逆汤来温太阴之寒4.阳明少阳合病:阳明病未解,又出现少阳病的证候,如大便干燥、口苦、咽干、脉弦等症。
此时可使用大柴胡汤来和解少阳,同时使用承气汤来清阳明之热。
5.阳明太阴合病:阳明病未解,又出现太阴病的证候,如腹部胀满、恶心呕吐、腹泻等症。
此时可使用半夏泻心汤来调理中焦气机,同时使用承气汤来清除阳明热邪。
在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伤寒论中的表里同病治疗原则是中医临床的重要指导思想。
全面解析《伤寒论》表里双解法
![全面解析《伤寒论》表里双解法](https://img.taocdn.com/s3/m/aec19b9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4.png)
全面解析《伤寒论》表里双解法中医书友会第1027期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I导读:这是一篇在博客里发现的好文章,作者总结了《伤寒论》里的表里双解法,有组成、条文、病机解析,最后还附有医案,小编本人《伤寒论》学得不好,但是我认为他讲得不错,读下来很有收获,分享给大家。
(编辑/王超)中医的特殊治法之——表里双解法作者/杏林萧客病有发于外者,有生于内者,亦有内外同病者。
或表邪内传,或本有宿疾而又新受外感,以致内忧外患,表里同病。
遇此病症,单用解表之法,很难凑效,往往需表里双解。
《伤寒论》中,表里双解的方剂并不算多,但其意义在于“示之以法度”,让人举一反三!•桂枝人参汤【组成】桂枝、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功效】温中解表【条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病机】本属表证,当从外解,却屡屡误用下法,以致表热未解而中气已伤,泻下不止,此属表里同病,治当表里双解。
本证虽为表里同病,但以虚寒下利为主,方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脾止泻,桂枝解表。
本方即理中汤加桂枝也。
【案例】沈炎南医案:一女孩,3岁许,疹子已收,身热不退,体温39℃,头痛恶寒与否不得而知,下利日十余次,俱为黄色粪水。
脉数无歇止,舌质尚正常。
遂诊为麻后热毒不净作利,与葛根芩连汤加石榴皮。
服后体温反升至39、5℃,仍下利不止,嗅起粪味并无恶臭气,沉思再三,观病孩颇有倦容,乃毅然改用桂枝人参汤,仍加石榴皮,一服热利俱减,再服热退利止。
按语:麻疹之后,余邪不尽,内陷于里,协热下利。
因表里皆寒,故虽下利而无臭秽及肛门灼热之热证,脉虽数而无歇止,反有津伤之虞。
况面有倦容,一日下利十余次,寒象迭生,与葛根芩连场以寒治寒,是为冰上覆雪,阳气浮越,反见热象陡增。
当与桂枝人参汤温通表里;为防利脱,又加石榴皮以涩肠止利。
•葛根芩连甘草汤【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炙)。
【功效】表里双清【条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规律初探
![《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规律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0bbc0603f12d2af90242e655.png)
医 下之 , 续 得 下利 , 清谷 不 止 , 身 疼 痛者 , 急 当救 里 ; 后
身疼痛 , 清便 自调者, 急当救表。 救里宜 四逆汤 , 救表宜 桂枝 汤 ” 。 伤 寒误 用泻 下 之后 , 致表 邪 内 陷 , 形 成少 阴 阳
虚、 阴寒 内盛 之变证 。此 时即使 表邪 未 尽 , 有 身体 疼 痛 等表 证症 状 , 也不 可循 常规先 表 后里 , 而 应 速投 四逆汤 急救 回阳 , 否则 便有 阳亡 阴脱 之 虞 。待 脾 肾之 阳 回复 。 可用 桂枝 汤解 外 。 2 . 2 表 证 兼 有 里 实 里 热 重证 《 伤寒论》 第 1 2 4条 云 “ 太 阳病六 七 日, 表证 仍 在 , 脉微而沉 , 反 不结 胸 , 其 人
疗 的一 般规 律 。今 笔者 就仲 景辨证 论 治 中之先 后 诊治
原 则浅 析 于下 , 以飨 同道 。 1 表 里 同病 . 先 表后 里
1 . 1 太 阳与 阳 明并 病 《 伤寒论》 第 4 8条 云 “ 二 阳并
病, 太 阳初得 病 时 , 发其汗 , 汗先 出不 彻 , 因转 属 阳明 , 续 自微 汗 出 , 不 恶寒 。 若 太 阳病不 罢 者 , 不 可下 , 下 之为
( 中 国中 医科 学 院广安 门 医院 , 北京 1 0 0 0 5 3 )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2 2 .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7 4 5 X( 2 0 1 3 ) 1 0 — 1 7 4 1 — 0 2 【 关键词 】伤寒论 Fra bibliotek仲景 表里同病
1 . 2 表证 兼 有瘀 血
《 伤寒 论 》 第 1 0 6条 云 “ 太 阳病 不
《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
![《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https://img.taocdn.com/s3/m/002450f5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2.png)
1702017.08中医中药《伤寒论》表里同治方药解析及临床小得郑双铭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摘 要】《伤寒论》是指导临床的经典,对于八纲辨证,阴阳是总纲,而“表里”是临床看病的第一要素,本篇重在总结《伤寒论》表里关系中,表里同治的临床表现、方药以及临床的点滴心得。
【关键词】伤寒论;表里同治;临床《伤寒论》中针对表里病症的治疗,有先解表后攻里,有先扶里后解表,也有表里同治的,在临床治疗上要分析清表里寒热虚实,才能对证用方,而对于表里同治方面,临床表现和遣方用药是如何体现的呢?1 大青龙汤药物组成: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再加石膏、生姜、大枣。
方中倍用麻黄,合桂枝、生姜辛温之品,使发汗之力较麻黄汤更强,说明表证更重;原文第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从脉象看出这是伤寒表证,身疼,不汗出,提示外在寒邪郁闭在表,故而以麻黄汤为基础方解表发汗,烦躁提示里有郁热,这里的热不时阳明里实的大热,而是无名郁郁之热,乃寒气郁闭,腠理闭塞,阳气不得散发于外,郁于内而产生的,故加入石膏以清里热;此方伤寒表证明显,郁遏阳气致烦亦明显,表里同病,若先解表,里热加重;先清里则更出变证,故外散寒邪,内清郁热,内外兼顾。
此方被称为“发汗峻剂”,是表郁较麻黄汤更为严重,同时,里热出现的烦躁是“不汗出”的必要条件,故要辨别此在里的烦热之象和在表的表证的关系,临床上只要证见“不汗出而烦躁”的患者,均可应用,又如外感、流脑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高热烦躁都在本方运用范围。
2 小青龙汤药物组成: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
本方既能治疗伤寒表不解,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无汗,脉紧等伤寒表实证,又治心下胃脘部寒饮内停而出现的“心下有水气”,用干姜、细辛散胃中水寒之邪,配伍五味子收敛肺气,一散一收,即不会发散太过损伤正气,又能使寒气得以温散;原文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表里同病辨治
![《伤寒论》表里同病辨治](https://img.taocdn.com/s3/m/f73c3d1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ed.png)
《伤寒论》表里同病辨治
薛军承;陈欢;李家庚
【期刊名称】《河南中医》
【年(卷),期】2017(37)5
【摘要】临证辨治单纯表证和里证,由于病情单一,表证辨其中风伤寒温病,里证辨
其虚实寒热,运用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及脏腑经络辨证等,相形而论,尚易应对。
但病人禀赋阴阳不等,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不一,每有表里同病、虚实兼夹者,病情相对复杂,施治起来有时难免使人有瞻前顾后,顾此失彼之感。
张仲景《伤寒论》创
立六经辨证体系以辨治外感疾病,其中不乏对杂病的辨治,表里同病的治疗亦属不少,示人以规矩准绳,所出诸方,内蕴治病妙法良意,使人临证有所仿效和借鉴。
【总页数】3页(P751-753)
【关键词】表里同病;《伤寒论》;张仲景
【作者】薛军承;陈欢;李家庚
【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华润武钢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2.2
【相关文献】
1.《伤寒论》表里同病证治探微 [J], 金莲;王兴华;
2.《伤寒论》表里同病证治探微 [J], 金莲;王兴华
3.基于\"常变观\"谈《伤寒论》表里同病之辨治 [J], 王新;曹现岭;王诗源
4.伤寒论评话第20章肾虚水泛有新久表里辨治分先后——肾虚水泛证治及表里先后治疗原则 [J], 梁华龙
5.《伤寒论》表里辨治法初探 [J], 纪立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