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作家马丁·安德森·尼克索的《征服者贝莱》与同名电影-PKU
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29)片名:翼(Wings)出品: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导演:威廉•A•韦尔曼(William A. Wellman)影片简评:全片有一半篇幅在经营空战场面,由于编导等都是飞行员出身,使得影片呈现出鲜明的生活实感和壮观的空战场面。
在爱情的安排上,全片也发展得流畅自然,不落俗套,使这部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最佳影片,也是唯一的一部获此殊荣的默片,具有了历久常新的观赏价值。
剧情简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战争片。
故事描述了1917年的美国小镇,玛莉暗恋着邻家性格开朗的男孩杰克,而杰克却对大家闺秀施维亚情有独钟,施维亚则对世家子弟大卫一往情深。
杰克和大卫同时参军并分配到同一个军营中,两个情敌时起冲突,但后来化敌为友。
两人因分别立下战功,得以到巴黎休假。
在作战中大卫中弹堕机,幸而未死,并偷了一架敌机返回。
杰克正要给朋友们报仇,误以为大卫是敌人而开火,待知道真相为时已晚。
战争结束后,杰克返乡向大卫的双亲请罪,而玛莉也重新接纳了杰克的爱情。
第二届奥斯卡最佳影片(1930)片名:百老汇的旋律(The Broadway Melody)出品: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导演:哈里•博蒙特(Harry Beaumont)影片简评:这是米高梅公司出品的第一部大型歌舞片,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声片,上映当时标榜:百分之百对话,百分之百歌唱,百分之百舞蹈。
影片的主要吸引力来自演员热情洋溢、朝气勃勃的表演和幼稚得有趣的真实对话,使观众感到了一种窥视艺人私生活的非凡乐趣。
本片还首次运用了声画对位法,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片中的音乐和舞蹈均具水准,歌舞场面部份黑白、部份彩色的拍摄方式,也令人感到耳目一新。
剧情简介:故事描述克薇妮和汉克姐妹均为歌星,在家乡演出成功后,来到纽约闯天下。
她们俩加入了百老汇的歌舞团,姐妹俩都爱上了歌舞团的艾迪。
克薇妮在几经考虑之后决定牺牲自己,将艾迪让给姐姐。
战争电影《逃离索比堡》解说文案
战争电影《逃离索比堡》解说文案《逃离索比堡》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300多犹太人逃离纳粹灭绝营的故事索比堡灭绝营是二战时期纳粹「莱茵哈德行动」时建造的纳粹为了清除最后的犹太人建造了三座灭绝营这其中最隐秘的就属索比堡灭绝营索比堡里面有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办公区接收区和灭绝区办公区是党卫军军官的办公室和生活的地方接受区则关押着那些被挑选出来作为劳工的囚犯被挑选出来的人根据他们的特长分为鞋匠金匠木匠以及裁缝还有一部分被带去了灭绝区灭绝区听名字就知道是干什么的有毒气室掩理坑焚尸炉和警卫营所有被关押在这里的囚犯混住在简陋的房子里每天的饭食只有够老鼠才能吃饱的汤和面包尽管他们每人都小心翼翼地工作但还是会遭受到纳粹的毒打有的纳粹甚至把折磨凌辱囚犯当成一种乐趣每天都有犹太人死在党卫军枪下其中党卫军副司令瓦格纳是最有名的施虐狂他每天最大的快乐就是虐打灭绝营里关押的囚犯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瓦格纳这人古斯塔夫・朗茨・格纳是奥地利人生于1911年7月1931年在奥地利加入纳粹党因宣传纳粹主张聚众闹事被捕后逃到德国先加入冲锋队后又加入党卫队1940年5月他成为党卫队T-4计划的成员主要负责消灭德国国内那些“不具有生存价值”的残疾人精神病人、危重病人等由于在T4计划里积累了丰富的sha人经验1942年3月瓦格纳被指派到浪兰参与索比堡灭绝营的筹建工作集中营修建完工后他成为集中营指挥官斯坦格尔的副手在索比堡瓦格纳是最冷血最残暴的虐待狂每当一批批犹太人被送到索比堡时都由瓦格纳亲自挑选留下少数他认为“有用”的人做劳工其余大部分人都被送进毒气室杀害对集中营里关押的劳工瓦格纳则是任意鞭打、随意枪杀他曾经把婴儿从母亲怀中抢过来活活摔死还有囚徒听不懂他的德语命令就直接枪杀他们索比堡的幸存者回忆某晚瓦格纳闯进犹太人的宿舍命令全体起立有一个十五六岁名叫亚伯拉罕的孩子因为白天劳作太辛苦睡得很沉没有听到他的命令瓦格纳暴跳如雷把亚伯拉罕从床上拖下来恶狠狠的挥舞皮鞭打得亚伯拉罕满地打遍体鳞伤直到他打累了才掏出手枪当着所有人的面对着亚伯拉罕的头开了一枪另一位幸存者说有一天在餐厅干活时听见瓦格纳与斯坦格尔及其他党卫军看守讨论贝尔泽格特雷布林卡和索比堡集中营灭绝犹太人的数量问题讨论的结果是索比堡集中营在这场sha人竞赛中排名最后瓦格纳当时感觉“非常遗憾”1943年10月14日索比堡集中营发生暴动当天瓦格纳并不在集中营里约300人逃出了索比堡但幸运活到战后的只有.50人大约有25万犹太人在索比堡被杀害暴动发生后希姆菜下令关闭索比堡集中营从特雷布林卡调来了部分犹太人与索比堡没能逃走的犹太人一起在瓦格纳监督下开始拆除索比堡集中营中涉及到大屠杀的建筑和设施清理了土地消灭了所有大屠杀的证据把索比堡改造成了一座兵营然后瓦格纳带领党卫军将这些劳工全部杀害彻底毁灭了索比堡之后瓦格纳跟随另一个sha人狂魔党卫队旅队长格洛勃奇尼克去了意大利继续从事屠杀犹太人的罪恶勾当一直到德国投降为止战后瓦格纳被法庭缺席判处死刑但瓦格纳与斯坦格尔在罗马教廷的帮助下逃到了南美逃过了法律的制裁瓦格纳在巴西接受采访1950年瓦格纳化名冈舍孟德尔取得了巴西国籍此后他一直躲在巴西过着隐秘低调的生活谁也想不到这个看起来彬彬有礼的中年人居然是双手染血的Sha人狂1967年斯坦格尔在巴西被纳粹猎人西蒙维森塔尔发现巴西将他引渡给西德他交代了瓦格纳生活在巴西的线索维森塔尔根据这条线索继续追踪瓦格纳终于隐藏极深的瓦格纳浮出水面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一次巴西政府不仅拒绝了以色列兰和奥地利的引渡请求连西德引渡瓦格纳的请求也一同拒绝了其中有何猫腻很难猜测反正瓦格纳走了狗屎运又一次逃过了法律制裁继续过着他的太平日子在1979年他还接受过英国广播公司的采访提到他在二战中的屠杀罪行瓦格纳毫无悔意他轻描淡写的说:我没有感情那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到晚上我们从不谈论工作问题只喜欢喝酒打牌1980年10月3日瓦格纳死了死得很蹊跷他的尸体被发现时胸口上插着一把刀他的律师宣称是死于自杀但令人难以置信是一个漏网的纳粹Sha人狂侥幸躲过了审判苟延残喘了几十年平白无故他干嘛要自杀难道是良心发现自杀谢罪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可能是复仇组织找到了他干掉了瓦格纳不管怎样这个双手沾满鲜血的Sha人犯死于非命也算是对无数被他杀害的无辜者在天之灵的告慰吧(完结)附:影视解说教程首先要准备好设备,这里我只说家境平寒的情况(补充一点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没法给你推荐购买)。
被解救的姜戈昆丁资料
被解放的姜戈外景,得克萨斯风景,日出西部风光。
破晓。
两个男人默默地骑着马,马儿咯噔咯噔地走在石块之间。
姜戈穿着斯佩克的外套,里面是舒尔茨医生的一件白色扣纽衬衣。
他们在如画的风景中骑行……舒尔茨医生打破了沉默。
舒尔茨医生:那么,姜戈,你打算叫它什么?姜戈:谁?舒尔茨医生:你的马。
姜戈:什么马?舒尔茨医生:你骑的马。
姜戈:这不是我的马。
舒尔茨医生:是你的。
姜戈:不,不是,这是你的马。
我只是骑一下。
舒尔茨医生:好吧,从理论上说是这么回事——等等——理论上不是。
如果这是我的马,我可以送给你,所以,现在我就送给你。
姜戈,你现在就是这匹马骄傲的主人,恭喜。
姜戈:我不会喂马。
我不会照顾马。
舒尔茨医生(泄气地):别担心这个!他们又沉默地骑了一会儿……医生定了定神……然后微笑着说——舒尔茨医生:那么……既然这事儿已经定了……你打算叫它什么?拥有一匹马的一半乐趣就在于给它取名字。
比如说我的坐骑叫做弗里茨。
它固执、火气大、脾气不好,但是我离不开它。
(他拍拍弗里茨的脖子)不管怎样,给坐骑取名字不能轻率。
你考虑好以后——姜戈:托尼。
舒尔茨医生:什么托尼?姜戈:不知道。
马儿托尼?舒尔茨医生:哦,你的意思是你的马叫托尼?姜戈:是的。
你刚问我这个了,不是吗?舒尔茨医生:对,对,我是问你了。
为什么是托尼?姜戈:非说不可吗?你没说我得告诉你这个。
他们说话间已经来到了山脚下一个西部城镇里。
他们路过了一个路牌,上面写着:“欢迎来到得克萨斯多特里。
”舒尔茨医生:我只是有些好奇,这也是人之常情。
你当然不用非得告诉我。
事实上带点儿神秘色彩会让任何坐骑都更有派头。
我认为托尼就很有神秘色彩。
很好,姜戈,做得不错。
外景,西部市镇多特里,早晨多特里的居民正在相继醒来,姜戈和舒尔茨医生骑着弗里茨和托尼穿过市镇的大街。
多特里就和我们在电影里看见过的千百个西部市镇一样。
但是对于多特里的居民来说,姜戈和这个德国人并不是普通的访客。
舒尔茨医生:人们都在看什么?姜戈:他们从来没见过黑鬼骑马。
对丹麦文学的评价
对丹麦文学的评价在古代和中世纪,丹麦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其他国家有着共同的文化。
丹麦历来在欧洲大陆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更易接受来自南方特别是德国的影响,它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造就了童话家安徒生、评论家布兰代斯和无产阶级的小说家尼克索等著名人物。
19世纪上半叶丹麦文学的主要流派是浪漫主义。
诗人阿达姆·戈特罗勃·欧伦施莱厄深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他的诗作<黄金号角>(1803)标志着丹麦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世界著名的童话家安徒生是这个时期丹麦文学的杰出代表。
在童话创作中,他立足于现实生活,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体现了现实主义倾向和民主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是丹麦对世界文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同时期的约翰·卢兹维·海贝亚既是评论家,又是轻松喜剧作家。
他的剧作讽刺了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使丹麦的喜剧获得了新生。
他创办的期刊<哥本哈根飞邮报>以及后来的《临时报》对当时丹麦文坛影响颇大。
诗人弗雷德里克·帕卢丹-缪勒主张“诗人要为自己的时代和人民而创作”,他的讽刺长诗<人之祖亚当>是这个时期的一部重要作品。
现实主义的先驱是小说家梅·阿隆·戈尔施米特,他的<一位犹太人>(1845)曾轰动丹麦。
代表作是小说<无家可归>(1853~1857)。
他还是语言大师,被誉为“丹麦的一支妙笔”。
在20世纪前半叶,丹麦最著名的小说家是马丁·安德逊·尼克索。
他的早期作品属于现实主义的乡土文学。
后期的代表作是最著名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征服者贝莱》(1906~1910)、《蒂特——人的孩子》(1917~1921)和《红色的莫尔顿》(1945~1948),它们真实地反映了丹麦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过程。
作家约翰内斯·威廉·廷森最著名的小说六部曲《漫长的旅行》(1908~1922)以神话的形式,描绘了人类的发展。
法国电影:浪漫的困惑
法国电影:浪漫的困惑【摘要】法国和好莱坞更像是一对痛苦的恋人或者亲密的敌人,走不到一起,却又分离不开。
美国电影已经爱“思考”了,法国电影却还在实验中迷惘。
【关键词】好莱坞马其诺防线文化民族主义法国人正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他们重新筑起“马其诺防线”,以抵御迫在眉睫的危险。
对手的名字叫做――好莱坞。
“欧洲所有的电影公司都应该加入到与好莱坞这架强大的电影机器的对抗当中来!”在第53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式上,法国总理若斯潘大声呼吁。
有些夸张的语调令人想起1940年6月18日,流亡的戴高乐将军在BBC发表“六・一八”宣言时的情景。
法国人的焦虑是有理由的。
在今天法国影院放映的电影中,有超过60%的影片来自好莱坞;低迷的时候,法国影片在国内的市场份额竟一度下降到可怜的12%。
“法国电影正处在苟延残喘之中,我们需要全力以赴才能使它存活下去。
”著名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忧心忡忡地说。
如果考虑到法国作为电影的诞生地,考虑到这里曾产生过戈达尔、特吕弗、阿伦・雷奈、夏布罗尔等众多大师级导演,考虑到法兰西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闻名于世的民族自尊心……出现这样的情况简直令人无法接受。
1995年12月28日,法国著名演员德迪帕约和阿兰.德隆从片盒中拽出一部美国电影拷贝,在巴黎协和广场当众销毁,作为对好莱坞疯狂“入侵”的抗议。
这一年恰好是电影诞生一百周年。
艺术与商业的两难没有人能否认法国电影的艺术成就。
对于各国的文艺青年们来说,戈达尔、特吕弗、阿仑・雷奈这些黄钟大吕般的名字是辨别同类的暗语;《精疲力竭》、《四百击》、《广岛之恋》是电影学院永远的经典教材。
“平心而论,法国电影的传统更令人惬意也更加贴近现实。
”《纽约时报》著名影评人斯蒂芬.霍尔顿评价说。
与场面惊险、布景华丽的好莱坞电影不同,法国电影素来以独特的“作者电影”风格著称,即在电影中夹杂着强烈的主观风格,充满独特的艺术魅力。
“目的不是要讨好你,这些电影只是将你当为一名观众。
它们不会拍着你的背告诉你准备好啊之类的,而情愿提醒你、告诉你怎样才会更好一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北欧电影入门,9部佳片不得不看
北欧电影入门,9部佳片不得不看虽然人们对北欧电影的区域性尚未进行最精确的划分,但是按照政治地理概念来衡量——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无疑是北欧最重要的五大国家。
即便,这五国的电影产量与西欧,乃至好莱坞根本无法放在同一个数量级上进行比较,但它们的影响力和艺术辐射范围却不容小觑。
《征服者佩尔》-丹麦-1987导演:比利-奥古斯特编剧:马丁-尼克索、比利-奥古斯特主演:马克斯-冯-西多、卡伦-韦格纳、托尔-林德哈特奖项: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征服者佩尔》是1987年轰动世界影坛的情感剧情片大作,从其横扫欧美奖项的辉煌成绩,便可看出此片切中了人类社会共同关心的情感话题——亲情。
影片根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丁-尼索的原著作品改编而来,讲述了一对父子,在19世纪末北欧经济大萧条时期,去丹麦求生的故事。
父亲为了养活儿子,受尽雇主的凌辱,极其微薄的收入加上蚁居般的恶劣环境,让孩子的成长变得艰难不堪。
但,这个夹缝求生的孩子,从没有放弃过对理想的追寻,他和父亲相依为命的同时,也逐渐看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影片的结尾可谓柳暗花明,不至于让人太悲戚。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征服者佩尔》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极大程度地发挥了北欧电影最擅长的优势:一是儿童视角;二是“生存”图景的展示。
导演奥古斯特是个具备大爱之心的导演,影片中爆棚的人情味,让观众忘却了157分钟的惊人片长。
《黑暗中的舞者》-丹麦-2000导演:拉斯-冯-提尔主演:比约克、大卫-摩斯、彼得-斯特曼、让-马克-巴尔奖项: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最佳女演员奖;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
尽管《黑暗中的舞者》在北美影评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在奥斯卡上拿到一项最佳歌曲提名),但它依然是丹麦电影史上的颠峰作品。
该片当年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上放映后掀起一片泪海,以众望所归的压倒式好评拿下金棕榈大奖,而冰岛女歌手比约克,也以疯魔般的演技夺下影后桂冠。
《士兵的重负》:生之负重
《士兵的重负》:生之负重2014-04-02 15:10很少能有小说,在第一章,就叫人读得喘不过气来。
我对战争题材一向持规避态度,我受不了那种血腥、残忍、肮脏,我厌恶战争,厌恶这种野蛮而暴虐的争端解决方式,我很少看战争题材的电影,也不爱读战争小说。
但《The Things They Carried》第一句就吸引了我。
中尉吉米一直带着他所暗恋的女孩,家乡新泽西州塞巴斯蒂安山大学三年级学生玛莎的信。
他希望这些信能是情书,但可惜它们只是朋友间的普通书信。
尽管如此,他还是把信小心翼翼的折好,放进塑料袋,藏在行军囊的最下面。
一天的行军完毕将近黄昏时,他挖好战壕,用行军壶里的水洗净手,便会把信取出来,用指尖轻轻捏住,借着最后一小时的天光,思念玛莎。
Tim O’Brien的语言有一种游离于战争大环境之外的迷蒙感,那些亲昵而又琐屑的小细节,让人常常有一种云深不知身何处的错觉。
比如玛莎随信寄给中尉吉米一颗在涨潮时海岸交接处捡到的小卵石作为平安符,因为那里“一切交汇而又分离”;吉米在越南令人烦躁的大热天里会把这颗小卵石唅在嘴里,用舌头翻来翻去,感受海的咸度与湿度。
吉米想专注于眼前的战争,却无能为力的做着虚无飘渺的白日梦,他幻想自己光着脚,和玛莎一起走在新泽西的海岸线上,毫无负担。
“他会感到自己升起来。
阳光与海潮,还有温柔的风,还有爱与轻盈。
”中尉吉米只是战争的一个侧面。
与吉米飘渺疏离的白日梦相穿插的,是越南战场上美军前线步兵装备的详尽描述——精确到盎司。
他们依据战争需要负重,他们根据职位和地形负重,他们根据任务负重,他们根据迷信负重。
他们背着纸、笔、别针、信号弹、电线、剃刀片、烟草、蜡烛、指甲刀... ...他们背着越南这片土地,背着疲惫,他们背着越南的天空,还有盖满了他们皮靴和面孔的红土,潮湿、雨季、真菌、腐败的味道。
背上了,便再也拿不下来。
作者Tim O’Brien在22岁的时候应召入伍参加越战,两年的军旅生涯是他小说灵感的源泉。
漫长的婚约电影赏析
故事以一战为背景,在残酷的索姆河战役中,五名士兵因自残罪,被毫无人性的军事法庭判决将他们流放在两军之间的索姆河一处叫做“黄昏宾果”战壕的无人地带,处在德法的交叉炮火之中,这里无疑就代表着死亡。
书和电影的一开始就交代了这五个人的背景(可以看电影2:10秒~13:10秒)。
人物介绍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五个人的平静生活因为战争被打破,他们都厌恶这场战争,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相同的方式想要离开。
整个故事围绕着这对情人展开,马蒂尔德和马涅克是青梅竹马的一对恋人,玛蒂尔德在战争中与深爱的未婚夫马涅克离别。
传言马涅克在战争中因为自残被判处死刑,与其他四名自残罪囚犯一起,被军方抛弃在无人区“宾果黄昏”自生自灭。
由于相信心中的直觉,玛蒂尔德坚信自己的未婚夫没有死,他一定会回来履行两人从小许下的约定。
为了证明这个几乎无法证明的事实,残疾的她毅然踏上了漫长的寻夫之路,伴随她的只有坚定的信念,惊人的力量,固执的乐观和永远不会被打破的希望,因为她知道:如果未婚夫死了,她一定是可以第一个感应到的。
在探寻马涅克的过程中一个押送过这五个人的下士告诉了她这五个人的受审和押送过程并交给了她五个人被送至无人区之前照过的一张照片和写给亲人的信(下士怕信送不到并重新超写了一封)。
期间看书的时候他们有一段对话让我很感动,写“下士对她说:‘小姑娘,最好是依照命运的安排快乐地过日子,你应该好好利用青春时光,不要去捕风捉影浪费时间,想要跟战争中趋势的未婚夫结婚是一种高贵的情操,可是应该危机仇恨的部分,黄昏冰果知识千万个战壕中的一个,1917年1月6日也只是一千五百个丑恶日子中的一天而已,马奈克只不过是千万个不幸士兵中的一名罢了。
马蒂尔德坚决的回答说:‘不同的是,第二天他还或者!他还活在这个战壕里,我不需要找几千万个士兵,我只需要找一个人,一个能告诉我他下落的人”。
马蒂尔达开始艰难的寻找真相,从五个人留下的信和照片,一张小小的邮票,一个微不足道的地址中寻找一些他人难以察觉的细节。
心理电影赏析
问题二
印度的国徽中有三只狮子,狮子下面 写的是什么字? A、真理能战胜一切 B、谎言能战胜一切 C、流行能战胜一切 D、金钱能战胜一切
A.The truth alone triumphs 真理能战胜一切
问题三
教义中描述的罗摩神右手里握著的是什么 ? A.A flower一朵花 B.A swor一把剑 C.A child一个小孩 D.A bow and a arrow一副弓箭
主要思想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
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 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 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 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 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 得良好的生活。
五岁女儿播下的“积极”种子
赛利格曼产生了一种闪电般的震动,仿佛出现了神灵的启示。 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长,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职业。他认识到,是 尼奇自己矫正了自己的抱怨。培养尼奇意味着看到她心灵深处的 潜能,发扬尼奇的优秀品质,培养她的力量。培养孩子不是盯着 他身上的短处,而是认识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强,即他拥有的最美 好的东西,将这些最优秀的品质变成促进他们幸福生活的动力。 这一天也改变了赛利格曼的生活。他过去的五十年都在阴暗的 气氛中生活,心灵中有许多不高兴的情绪,而从那天开始,他决 定让心灵充满阳光,让积极的情绪占据心灵的主导。 继而,赛利格曼将这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 定位为积极心理学。
心理弹性:积极面对挫折
——心理弹性与积极心理学的契合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 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消极心理” 而言的,是20世纪末在西方兴起的、 以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 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 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 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
中外电影史考题
单项选择1.美国发明家B.汤姆斯爱迪生曾经利用他发明的维太放映机,在纽约公映他的影片。
2.以下选项哪一项不是形容电影的三大物质条件?C.照相机3.电影叙事的是从C.梅里埃的电影中开始。
4.格里菲斯的第一部长故事片是A.一个国家的诞生。
5.电影史上表现主义的奠基人是A.梅里埃6.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电影美学的学派。
D.苏联蒙太奇学派7.电影B.《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自我辩解的作品。
8.D.路易德吕克被称为第一个真正的电影学家。
9.最重要的“室内剧”作品是茂瑙的A.最卑贱的人10.最具有代表性的“达达主义”电影是弗兰西斯皮卡比亚编剧的 B.《幕间休息》.11.在电影领域,代表先锋运动中最成熟,最超现实,最弗洛伊德式的电影是路易布努埃尔的C.《一条安达鲁狗》12.路易德吕克的理论代表作 D.《上镜头性》为电影成为独立的艺术奠基了理论基础。
13.以下哪项作品不属于印象主义代表人物阿尔培甘斯的?D.《贝克与僧侣》14.德吕克的剧本《西班牙的节日》有第一位女导演A.谢尔曼杜拉克拍成的电影。
15.B.杰杜拉克对印象主义理论作了明确的归纳与总结,指出电影 B.杰杜拉克视觉的艺术。
16.A.达达主义是先锋派电影中产量最多的,最滥的电影流派。
17.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具体指20世纪B 30-40年代。
18.C.《爵士歌手》是有声片诞生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社会主义文化生活发生变化的一次预演。
19.赛那特是美国喜剧片的奠基人和创始人。
20.在电影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西部影片是鲍特的《火车大劫案》21.奥森威尔斯以B.《公民凯恩》使好莱坞完成了视听语言模式的现代化转换22.真正的记录片之父是美国人《菲拉哈迪》,23. 1929年,格涅尔逊摄制了A《漂网渔船》,这是他直接拍摄的唯一一部片子。
24. 1976年,伊文斯拍摄了表现当时中国人民生活的毁誉参片的影片。
25. 《诗意现实主义》是法国先锋派电影消退之后出现的电影新潮26. 1940年卓别林拍摄了《大独裁者》这是美国第一部反纳粹法西斯的影片27 雷内·克莱尔曾经拍摄过达达之父的代表作《幕间休息》28 让·雷诺啊的作品《朗吉先生的罪名》表现了工人自己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
战争摧残女人经典二战电影标本12个
战争摧残女人经典二战电影标本12个关键词:战争、女人、爱情悲剧、二战电影、经典、标本1. 《情妇玛侬》(Manon,曼侬,法国,1949)战争爱情经典。
法国导演亨利-乔治·克鲁佐(Henri-Georges Clouzot)代表作。
根据法国新派小说经典《曼侬·莱斯科》(ManonLescaut)改编。
在1944年盟军登陆后的诺曼底被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从愤怒的村民手中救出的法国风尘女子与青年游击队员的爱情悲剧。
女主人公生就一副性感小贱人模样,不识道德为何物,既贪恋被情人宠爱的感觉,又极度贪慕金钱和虚荣,结果使自己和情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造成1949年完全不可收拾的局面……现代电影版的曼侬故事,令人想见十八世纪同名古典小说名著中的曼侬和那位痴爱她的贵族骑士。
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2. 《雁南飞》(Летятжуравли, or The Cranes Are Flying, or LetjatZhuravli, or MiprinavenTseroebi,仙鹤飞翔,苏联,1957)战争爱情题材经典黑白片。
苏联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MikhelKalatozishvili)诗电影代表作。
根据苏联经典话剧《永生的人》改编。
1941年至1945年,美丽、丰盈的莫斯科姑娘被战争和寂寞所误的故事:当心许的恋人奔赴前线,当慈爱的父母双双毙命,当恋人的堂兄弟乘虚而入、霸王硬上弓……她就迷失了自己、陷入了泥淖……但不洁的肉体里却始终寄寓着存有幻想的灵魂……直到1944年,她才知道恋人早就在明斯克阵亡了……雁南飞,人未归,令人悲感难禁的命运和情感。
其间运用镜头语言表现特殊情绪尤其出色。
塔吉亚娜·萨莫依诺娃(Tatyana Samojlova)、阿列克塞·巴塔洛夫(AlekseiBatalov)等主演。
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女演员特别提名奖。
3. 《真爱不流泪》(I Girasoli , or Sunflower, or Les Fleurs du soleil, or Sonnenblumen,向日葵、第二个月亮,意大利、法国、苏联,1970)意大利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Vittorio De Sica)的战争爱情题材作品。
《红莫尔顿》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红莫尔顿》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莫尔顿》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导语】:《红莫尔顿》外国文学作品简析丹麦作家尼克索(18691954)的小说三部曲《征服者贝莱》的最后一部。
韦斯.安德森
大面积鲜艳色块以及色差用在场景中以及服装上,造成强烈的视觉感受;随着剧情的进展,又利用光影明暗的强烈对比表现追逐,追杀等场景。在德国小镇格尔里茨拍摄时,他把早期欧洲各地的元素都放进了大酒店,形成混搭风。
几乎每一个镜头都是跟随着人物而运动的,
镜头的运动并不受到实际地理环境的影响,上天下地,完全跟随人物的动作,有时是跟随人物的视觉,主观运动。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欧洲战争时期,布达佩斯大饭店,酒店礼宾员古斯塔夫,他的年轻门生泽罗,该饭店礼宾员的传奇一生,经历了不少声色犬马,还有无价名画的失窃、名门望族的财产纷争、欧洲半个世纪的战火。
荒诞不乏幽默的快节奏,
一股浓厚的欧罗巴古典风情便充斥其间。
被世人淡忘的老电影拍摄手法的运用,却丝毫没有一——————————————————————————————
—————————————————————————————————
—————
2012《月亮升起之王国》
对着同一画面,摄影机往后移动,逐步扩大视野,景别由小到大;
反之则景别由大到小。
多用平移镜头,人物入画,包括水平平移、垂直向上平移、后退向后平移,
还用不同的画面比例拍摄不同的年代。六十年代使用16:9宽荧幕,三十年代用当时盛行的1.37:1的标准比例,八十年代则使用1.85:1学院宽银幕拍摄。比例的转换,带来对三个时代直观的不同感受。在占篇幅最大的三十年代,画面纵横感更强,空间更舒展,人物在其中游刃有余。三个时代,三个叙事人,层层倒叙,头尾相接[15]
火车窗外:有士兵,字幕“10月19日,前线附近”
士兵进来检查证件
士兵衣服上的“下士F.穆勒”
第三部分
“19号检查站,罪犯拘留所”
The Sad Young Man翻译
•二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被人们评论得最多、渲染得最厉害的,莫过于青年一代的叛逆之行了。
只要有只言片语提到那个时期,就会勾起中年人怀旧的回忆和青年人好奇的提问。
中年人会回忆起第一次光顾非法酒店时的那种既高兴又不安的违法犯罪的刺激感,回忆起对清教徒式的道德规范的勇猛抨击,回忆起停在乡间小路上的小轿车里颠鸾倒凤的时髦爱情试验方式;青年人则会问起有关那时的一些纵情狂欢的爵士舞会,问起那成天背着酒葫芦、勾引得女人团团转的“美男子”,问起那些“时髦少女”和“闲荡牛仔”的奇装异服和古怪行为等等的情况。
“那时的青年果真这样狂放不羁吗?”今天的青年学生们不禁好奇地向他们的师长问起这样的问题。
“那时真的有过青年一代的问题吗?”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必然只能是既“对”又“不对”——说“对,,是因为人的成长过程中一贯就存在着所谓青年一代的问题;说“不对”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看来似乎是那么狂野。
那么不负责任,那么不讲道德的行为,若是用今天的正确眼光去看的话,却远远没有今天的一些迷恋爵士乐的狂荡青年的堕落行为那么耸人听闻。
实际上,青年一代的叛逆行为是当时的时代条件的必然结果。
首先,值得记住的是,这种叛逆行为并不局限于美国,而是作为百年之中第一次惨烈的战争的后遗症影响到整个西方世界。
其次,在美国,有一些人已经很不情愿地认识到——如果不是明明白白地认识到,至少是下意识地认识到——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传统方面,我们的国家已不再是与世隔绝的了;我们所取得的国际地位使我们永远也不能再退缩到狭隘道德规范的人造围墙之后,或是躲在相邻的两大洋的地理保护之中了。
在当时的美国,摒弃维多利亚式的温文尔雅无论如何都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了。
美国工业的飞速发展及其所带来的庞大的、机器轰鸣的工厂的出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非人格性,以及争强好胜意识的空前高涨,使得在较为平静而少竞争的年代里所形成的温文尔雅的礼貌行为和谦谦忍让的道德风范完全没有半点栖身之地。
不论是否发生战争,随着时代的变化.要我们的年轻一代接受与他们必须在其中拼搏求胜的这个喧嚣的商业化社会格格不入的行为准则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
库布里克的10部电影 纪念库布里克诞辰80周年
库布里克的10部电影纪念库布里克诞辰80周年光荣之路从1957年的《光荣之路》到1999年的《大开眼界》,在42年的时间里,库布里克只完成了10部电影,除了褒贬不一的《大开眼界》(库布里克没能完成最后的精剪就与世长辞了)外,其他9部堪称“9个命题、9个方向”极致的殿堂级作品。
即使《大开眼界》,也完全值得你珍藏。
《光荣之路》:“对愚昧权威的反抗”库布里克用这部《光荣之路》表达了自己的反抗《时代周刊》的夸奖并没有改变《杀手》被冷遇的命运,他需要一部真正奠定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米高梅的多尔·沙利恩赏下7.5万资金后,库布里克的电影棋盘立即就运作了起来:他想起了14岁时读过的汉弗瑞·科布的小说《光荣之路》。
这部1935年出版的毫不知名的小说以发生在一战中的一个真实事件为蓝本:1915年五名法国士兵因兵变被枪决,后又在1934年被宣判无罪——其中一名士兵的遗孀获得了两法郎的损害赔偿。
库布里克认为这是对“对愚昧权威的反抗”,与他几部犯罪片练习作的主题一脉相承,但米高梅刚刚制作完《红色英勇勋章》(The Red Badge of Courage),沙利已经“烦透了战争片,它们被证明是票房毒药。
”于是库布里克就从米高梅被称为“创意坟墓”的剧本库里挑出了斯蒂芬·茨威格的《灼人的秘密》,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曾被马克斯·奥菲尔斯搬上银幕。
库布里克兴奋异常,他一直奉奥菲尔斯为偶像,这部影片也是他在米高梅唯一想拍的电影。
但他们私下操作《光荣之路》剧本的事情败露,还是被米高梅扫地出门了。
库布里克赚钱的愿望因此更迫切,他甚至怂恿编剧吉姆·汤普森把结局写成好莱坞式的大团圆。
后来又找来威林汉写了第三、第四稿。
他们都是些能将陋巷和小酒馆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的“黑色喜剧作家”,后来《奇爱博士》的特里·绍森和《全金属外壳》的哈斯福特都由此与库布里克打开机缘。
“两个危险威胁着世界:秩序和无秩序”柯克·道格拉斯成为了库布里克麾下的第一位大明星柯克·道格拉斯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出演此片的愿望,但这个大牌明星希望库布里克能等他18月以完成一出百老汇舞台剧。
马丁·麦克多纳《荒凉西部》研究
马丁·麦克多纳《荒凉西部》研究中文摘要作为爱尔兰作家群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剧作家,马丁·麦克多纳以一种质疑的文化态度、颠覆的后现代手法和商业模式运作下的国际化姿态,呈现出与戏剧文坛前辈们迥异的文化观和审美趣味。
其戏剧作品中呈现出黑暗的社会环境、扭曲的亲情主题、对峙的人物关系、暴力的人物行为、辛辣的台词风格,在国内外舞台上的搬演,均吸引了大量评论家以及受众的目光,引发两极化的点评热议。
在国内,马丁·麦克多纳的剧作主要以《丽南山的美人》和《枕头人》被人们所熟知,两部戏在北京和上海的搬演受到国内专业剧评家及表演艺术家的热捧,其剧本《荒凉西部》因未在国内正式搬演而鲜有人知,据中国知网统计,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荒凉西部》这一剧作的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本文立足马丁·麦克多纳的《荒凉西部》(《Lonesome West》)原文版,结合译文版以及国外相关演出视频,主要运用了文献法、文本解读、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对该剧的剧作元素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弥补对马丁·麦克多纳个人及其剧作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的匮乏。
本文通过对马丁·麦克多纳及其作品已有理论文献的梳理,详细分析剧作家生平经历,概述其剧作搬演及获奖情况,以《荒凉西部》为研究文本,对剧中戏剧人物设置、剧作结构与主题、舞台指示、艺术特点、与其他文学剧作的互文比较五方面进行逐一剖析研究。
马丁·麦克多纳从小跟随父母往返于伦敦与爱尔兰乡间,英裔爱尔兰籍民族身份为其创作带来了更加全球化创作视角以及更加客观化爱尔兰民族情怀,麦克多纳不但是一个高产剧作家,其剧作在国际舞台上均获奖颇丰。
分析《荒凉西部》剧中的人物设置,本章将人物放置在人物关系中,分析剧中呈现出的独特人物关系;通过台词以及舞台提示来呈现的人物特点;分析人物的象征意义也是对剧作家所有表现的核心主题做更深入的分析。
《荒凉西部》全剧遵循传统戏剧开放式结构,场景简单、时空有序,人物特点突出;全剧围绕深陷信仰危机的神父威尔士对康纳兄弟二人救赎而展开,呈现出关于家庭、信仰、法制、暴力、文化等主题的严肃思辨;全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揭示真相——神父自杀救赎——救赎失败。
电影生死抉择
电影生死抉择在电影的世界中,我们经常与各种各样的故事和情节相遇。
电影可以带给我们欢乐、感动、惊悚、悬疑和启发。
而有些电影则深入人心,让我们陷入生死抉择的境地。
生死抉择是一个长久存在的主题,在电影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表达。
这些电影引发了观众对生命的思考和品味,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价值的多样性。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由弗兰克·德拉邦特执导的电影,根据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说改编。
影片讲述了一个囚犯的故事,他在监狱中经历了磨难,最终通过智慧和勇气获得了自由和救赎。
这个故事中有许多关键时刻,主人公经历了生死抉择的考验。
他选择了相信希望,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获得了自由。
另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电影是《勇敢的心》。
这部由梅尔·吉布森执导的史诗片讲述了13世纪苏格兰的叛乱故事。
主人公威廉·华莱士领导苏格兰人民与英格兰国王战斗,为了自由和尊严,他做出了生死抉择。
这部电影通过讲述一个英雄的故事,揭示了个人的勇气和无畏精神。
还有一部备受称赞的电影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该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艾滋病患者伦·伍德鲍夫为了生存,组织并运营了一个非法药物交易俱乐部的故事。
影片中主人公面临着生命的绝境,每一次抉择都关乎自己和其他人的生死。
他不仅战胜了病魔,还改变了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态度。
这部电影引发了对道德、伦理和人道主义的思考。
在这些电影中,生死抉择往往不仅仅是关乎个人的选择,它还涉及到伦理、价值观和社会的命运。
这些电影通过展现复杂而真实的人性,引发了观众对自己和世界的思考。
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参与角色的抉择,来思考和反思我们自己的抉择,从而更好地面对生命的考验。
除了这些经典的电影,生死抉择的主题在许多其他电影中也得到了探讨。
《V字仇杀队》、《禁闭岛》、《云图》等电影都以不同的形式和角度展现了生死抉择的故事。
它们通过精彩的剧情和深入的人物刻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类对生死抉择的困境。
征服者观后感
征服者观后感《征服者》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电影。
影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饱含冒险与勇气的故事。
通过讲述一个普通人的传奇经历,该片扣人心弦。
在片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成长与内心的挣扎,更被呈现出历史转折点的重要意义。
影片以一位普通青年作为主人公。
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家庭,没有什么特殊的背景。
然而,他的才智与勇气却使他与众不同。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他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拓展,并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改变这个世界。
故事的背景是19世纪末的英国。
当时,世界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
工业革命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眼界更加开阔。
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做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决定,他决定远离家乡,前往欧洲大陆,探索未知的领域。
影片一开始就展现了一系列的冒险与危险场景。
主人公陷入了斗殴事件,被迫逃离家乡。
这个经历成为他成长的契机,他明白了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中,只有变强才能生存。
他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能,学习各种知识,并与各种人交流。
他的智慧与胆识使他得到了一位导师的赏识,为他打开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他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的身体遭受了重创,他的精神也经历了巨大的煎熬。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主人公遇到了许多有趣的人物。
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但都在追求某种形式的征服。
有的人以权力征服他人,有的人以金钱征服世界,还有的人以知识征服自己。
通过与这些人的对话和相处,主人公得以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愿望和价值观。
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动力和行为是否正确,他开始思考人类的本质和意义。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主人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他出人意料地获得了一份重要机密,这份机密能够改变世界的局势。
然而,他也面临着巨大的选择。
他知道这份机密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掌握不当,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他犹豫了一下,但最终他明白,他必须将这个机密公之于众。
通过这一决定,主人公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了历史的一部分,他的行动改变了世界的走向。
《巨人》回顾美国开拓精神的西部片影史上最著名的悲剧性杰作
《巨人》回顾美国开拓精神的西部片影史上最著名的悲剧性杰作dean 发布于: 2011-06-01 13:54意大利版海报导演乔治·斯蒂文斯George Stevens在拍完《郎心如铁/阳光照耀之地/郎心似铁A Place in the Sun》后,过了五年,乔治·斯蒂文斯与伊丽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又一次合作《巨人/巨人传Giant》(1956)。
这个气势磅礴的家族史诗中,和伊丽莎白·泰勒演对手戏的是著名男星洛克·赫德森Rock Hudson和传奇小生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
尽管斯蒂文斯非常欣赏伊丽莎白·泰勒的演技,但觉得她来演莱丝丽未免太年轻了,可能处理不好那么复杂的感情,他一度更倾向于选择格蕾丝·凯利Grace Kelly担纲女一号。
最终伊丽莎白·泰勒不辱使命,把握住这个机会开拓自己的戏路和表演能力,从此擅长演绎情绪跨度大的角色成为了伊丽莎白·泰勒的标签。
西班牙版海报乔治·斯蒂文斯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拍摄的他的最佳影片《巨人》是一部不俗的西部片。
这部影片尽管多少受原来畅销小说的拘束,却不失为对美国生活真实的回顾,从牛仔描写到那些因战争和石油而发家致富的人。
《巨人》虽然当时风头无二还获得奥斯卡的认可,但最终未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而影片中最夺目的影星詹姆斯·迪恩凭此片还赢得当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
也是奥斯卡第一次给去世的电影人以奥斯卡提名。
法国版海报今天还会翻出《巨人》这样的电影来看的影迷,多半不是冲着伊丽莎白·泰勒去的,就是冲着詹姆斯·迪恩去的。
我的臆想,应该还是像我一样的后者居多吧!因为伊丽莎白·泰勒的经典银幕形象很多,《巨人》中的莱丝丽并不算著名,而詹姆斯·迪恩总共就演过三部电影。
《巨人》再现了德克萨斯州的开发历史和开拓精神,涉及到产业更新、种族相处等重大命题,具有史诗的浩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该小说和我国在20世纪很长一段时间占主导地位的 左翼文学具有相仿的“政治色系”,它很早就被译介了 过来,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过由施哲存先生翻译的 《征服者贝莱》第一卷;
虽然从现在为我们所习惯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阅 读趣味的角度来看,《征服者贝莱》这样的小说“形同 异物”,但不可抹杀左翼文学在特殊历史情境下的独特 的“文学实验”,从整个20世纪的历史来看,左翼的政 治激进主义文学、文化解决方案也不失为“现代性”的 一种表现形式;
严格地按照欧洲现代小说中的经典体式“成长小说” (或“教育诗”)来书写,是北欧工人的“威廉·迈斯特 的学习时代”,在谨守“现实主义”形式规则的同时, 自觉地拿他个人所理解的“社会主义”来指导小说世界 的建构,这在当时的北欧具有强烈的“先锋”意味,因 而导致这部小说成为斯堪地纳维亚地区当时新兴的“无 产阶级长篇小说”的典范;
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们曾经将丹麦文学作为 “弱小民族文学”的学习案例加以引进,现在丹麦已经是高度 发达的“世界之星”,其间所发生的一切,即使仅从文学、文 化的层面上着手,也颇具考察的价值;
关于小说《征服者贝莱》
1906-1910年成书,分为四卷:《童年》、《学徒生 活》、《伟大的斗争》和《黎明》,描写贫苦的瑞典小 移民贝莱在丹麦从最悲苦的社会底层逐步成长为丹麦工 人运动领袖并最终“蜕变”为所谓“机会主义者”的复 杂过程;
早期作品就已具有在“平民中学”获得的尖锐的社会批判意识,后 来通过《征服者贝莱》、《人之子蒂特》、《赤色分子莫尔顿》长 篇小说三部曲成为北欧左翼文学的顶级大佬;“如果说是创造完整 的世界想像和创造生命力旺盛的社会隐喻的才能造就了一个诗人的 话,那么,马丁·安德森·尼克索,从他的全部社会鼓动来看,确实是 丹麦20世纪最强力的行动诗人。”
以马丁·安德森·尼克索为例,他一半处于丹麦文学漫长的“勃 兰兑斯效应期”(1870年代-1930年代)之内,而勃兰兑斯 则是以“欧洲知识分子”自居,他的《19世纪文学主流》以吞 食全欧洲文化营养的超级胃口来重新定义丹麦文学乃至整个斯 堪地纳维亚文学,他的去幻想、重问题的世界性“新文学”的 观念影响了上下几代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的作家, 甚至还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和批评家;马丁·安德森·尼克索的 另一半处于20世纪上半叶旺盛的全球性无产阶级文学形态实验 之中,要考察这种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特殊文学形态,必须对 全球性的左翼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除了内容上的调整之外,叙事方式上有哪些调整 和变化?影片的叙述基调是不是比原著更加沉着、 冷静?
你以前还看过哪些成长主题的电影?你自己尝 试着总结出成长主题的一些基本范式么?
和我们上次看的《牙》相比较,偏重“写实”类 的电影和偏重“虚幻”的电影在镜头语言上有那 些基本的不同?以《征服者贝莱》为例,写实类 的电影真的就是“不撒谎的摄影机”拍出来的吗? 导演的意图、情感乃至意识形态倾向是怎样貌似 “写实”地隐藏在摄影机背后的呢?
关于电影《征服者贝莱》
1987年由丹麦电影学院、瑞典电影学院联合出品, 获1988年嘎纳金棕榈大奖、1989年金球奖最佳外语 片奖和199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导演比利·奥古斯特(1948—),丹麦出生的国际性 导演,亦是一个世界文学名著翻拍狂,除了《征服 者贝莱》,还翻拍过智利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 《幽灵之家》(1993)和乌玛·瑟曼版的《悲惨世界》 (1998);
主演麦克斯·冯·希多,瑞典出生的老牌国际艺人,60 年代瑞典导演伯格曼的御用男演员之一,至今仍是 一条活跃的国际演艺老男;
观影中思考的问题:
一向以拒绝“红色文艺”著称的奥斯卡为什么会 在“冷战”还未完全结束的1990年接受这样一部 由“无产阶级小说”改编成的影片?影片与原著 相比,是不是做了一些内容上的调整?譬如,为 何电影只选择了贝莱的童年阶段来拍摄?这是不 是意味着可以“人性”来置换“阶级性”?再譬 如,为何影片中如此刻意强调下层人民的美好生 活梦想是“去美国”?
丹麦作家马丁·安 德森·尼克索的
《征服者贝莱》 与同名电影
电影中的20世纪 世界文学第三讲
关于马丁·安德森·尼克索
马丁·安德森·尼克索(Martin Andersen Nexø),1869-1954,丹 麦20世纪上半叶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和安徒生、勃兰兑斯、克尔凯 廓尔等同为丹麦文学的标志性人物;
尼克索出身自社会最底层,干过各种艰辛、卑微的营生,后来接受 社会主义思想,坚信“一个按照马克思的精神设计的组织完善的重 物主义的和国际主义的社会,是通往黄金时代的道路”。他是整个 欧洲庞大的地下工人运动网络中的密谋者和串联者之一,1930年成 为丹麦共产党的创始人,二战期间被德军逮捕入狱,后在党人的协 助下奇迹般地越狱生还。晚年仍坚持为无产阶级伸张正义,直到以 85岁高龄辞世;
关于丹麦文学
丹麦是一个斯堪地纳维亚地区和欧洲主体部分之间的一个活跃 “过渡地带”,民族、语言、文化承传和影响等方面都具有不 可孤立看待的混杂性和交叉性,因此了解丹麦文学必须放置到 斯堪地纳维亚文学乃至整个欧洲文学的背景之中去,对丹麦之 类的“地缘文化交叉性小型国家”的文学考察最能体现“世界 文学”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