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在知识的积累之外更加关注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育者需要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因此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传授,更需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全方位地关心学生的成长,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这些素养是学生终身受益的关键,也是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明确核心素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影响,才能在教学中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需要教育工作者有全面的教育观念。
教育工作者要明确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教育工作者要有全面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需要教育工作者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
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教育工作者要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学生真诚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培养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勇于创新等品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条件。
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只有教育工作者用心施教,注重核心素养养成,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请简要论述新课标中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请简要论述新课标中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在新课标中,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深远而重大。
首先,它能够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抽象思维、分析问题、推理论证等,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科学和合理,形成严密的思维结构。
其次,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数学,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这种问题解决能力不仅在学习中有帮助,也对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是适应现代教育本质诉求的体现,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综上所述,培育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标中的重要任务,对于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
“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贯穿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几处。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学校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主要有三个:一是构建丰富多彩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
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课堂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三是知行合一、综合实践,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
通过学科教学以课堂为支撑点,通过学科知识兼顾在学生理解背诵和学生前期相关文化知识的搜集等,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积淀人文知识,同时,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动手去画,逐步培养审美情趣。
活动中,孩子们创作了精美的手抄报、精致的绘画、精彩的文章,提升了热爱家乡的情怀,并在探寻古迹遗址、回想远古先民生活方式中培养关切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大胸怀和大视野。
第二,课堂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要注重好奇心的保护,注重学生探究意识的激发。
在课程实践中,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网络查询、询问亲朋、向老年人请教等方式,广泛收集相关文化知识。
让学生在暑假体验中走向大自然,走入田间体验农耕的辛苦;走进书籍体验科学的奥秘……用心观察大自然,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操作,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就更牢固、更深刻。
第三,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
自主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自主管理重在强调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意义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意义一、行为素养教育行为素养教育,是指借助营地、社会、自然等人文自然要素,应用演绎、研学、体验、创客、stem、萃智等多种理论和方法,通过立体思维管理模式,按照认知、感知、知道、传播、创作的训练过程,在提升青少年知识技能,掌握和树立正确人生理念的同时,实现青少年行为习惯的积极改变。
念了《小学数学教学论》一书,这本书内容丰富,这本书了解的就是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小学数学自学过程、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手段、教学非政府、教学评价等等,本书融合了现在的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展开分析,努力做到理论与当今教材结合,我看看后获益匪浅。
一方面可以备考一遍理论课,更关键的就是并使我对新课标、新教材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教学方法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指导下,通过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并运用教学手段进行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式谈话法、讲解法、练习法和演示法四种。
我想前面三种我们的老师也会在课堂上经常用到的,本书随后还介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入了几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发现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探究——研讨法等,在这里我非常欣赏的是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
我指出尝试教学法最小的特点就是努力做到“先练后谈,先学后教”。
教师先谈例题,学生听得懂了以后再搞练,这就是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师谈,学生听到;教师问,学生请问”的教学模式,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边线。
现在突破这个传统模式,把课好像过来上,先使学生尝试练,然后教师针对学生尝试练的情况展开传授,先使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发推至主动边线,努力做到“先练后谈,先学后教”。
总之,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我会利用课余时间把本书的其他章节认真阅读,让自己的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起来,最后运用到课堂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个词,乍一听是新鲜,而又有些陌生,我们思考着,讨论着,有些问题还没有完全弄明白。
诸如: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何为,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以及在实施中怎样处理好一些关系,等等。
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作出回答,但要回答这些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学校和广大教师来说。
当下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如果不能廓清一些基本问题、把握核心素养的基本要义,在实践中就很有可能发生偏差。
甚至可以这么说,对于核心素养,当前的重点还不是如何落实,而是怎么认识、怎么理解的问题。
•如何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和意义•核心素养是当下课改的一个核心概念。
专家、学者们已对这一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并且进行了阐释。
我认为对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简明扼要的界定与阐释是很重要的,不过,比对概念进行界定与阐释更重要的是如何深入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以及我们对核心素养的态度。
改革的实践早就证明了一个判断:只有让认识、理念走在前面,让对价值、意义的认识走在前面,改革者才能既怀着激情又带着理性行走,走得更好更远,改革才有可能深化并达成目标。
•课程改革要走进核心素养,首先是我们要真正走进核心素养的价值意义域。
•其一,要认识到核心素养提出的必然性。
听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不少人有种新鲜感,认为课改又出了一个新词,同时还有点陌生感与神秘感,不知道这个词的意义。
其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早就孕伏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回顾。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国家就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挣脱出来,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本身就蕴含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本义。
进入新世纪,国家颁发了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纲要中明确规定,素质教育是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是重点,显然,改革的目标已聚焦在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上了。
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28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徐红霞(石嘴山市第十七中学,宁夏 石嘴山 753000)摘 要:培养核心素养意义重大, 开展探究活动、创作活动、德育活动、现代化教学、培养思维品质,可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内涵;意义;策略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必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培养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一、核心素养内涵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它不指向某一具体的学科知识,它注重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综合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内化品质,有利于发展思维模式,进行有效学习。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意义(一)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培养思维品质,锻炼能力,提升教学效率。
…(二)促进全面发展。
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并举,才能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础。
培养核心素养的实质就是提升能力,增强素质,促进综合发展。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策略(一)开展探究活动。
实践能力与探究能力是核心素养中最本质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以及各个学科的目标和任务。
为了培养核心素养,各科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依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多开展探究活动,为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
因此,教学应是开放、灵活的,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及课堂,还应通过开展探究活动,走出教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调动手、眼、嘴、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探究实践活动中丰富见闻,提升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内化核心素养。
以英语学科收集英语广告的探究活动为例。
兴趣是核心素养发生的土壤。
为了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广播、电视、网络上的英语广告,自主解决广告中的生词,体会广告中的语言美,发现英语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锻炼对语言美的捕捉能力与敏锐的自主观察力,同时,通过查阅词典、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习能力,促进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方法新课程理念在基础教育中广泛运用和渗透,小学语文教学课程中加入了“核心素养”四字,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语言、阅读、写作、思考等几个方面的能力和文学知识储备,还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
良好的核心素养是小学生学习好其他科目与让学生得以进行全面发展的保障,基于此,在现代小学语文教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障语文基础知识的正常传授,还要击碎传统教学方式的枷锁,不再只注重单纯的封闭式教育,同时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方式去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其今后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语言文学素养是以语言构建能力为核心诸多能力为依附的综合性素养,包括对基础性文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等。
核心素养是一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人生路上不断发挥催化作用的能力。
语文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构建与使用、思维的多向发展、审美鉴赏和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理解传承这四个方面。
小学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的阶段,主要作用为打好语言文化基础,给学生建造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以后的学习,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将生活与学习相结合起来,让知识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理解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会比写作更难,理解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了解、明白,学生需要做的是领悟他人的思维方式进而理解编者的意思。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育教学的重点,只有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阅读大量的知识类文本,才能积累到更多的优秀知识材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但目前据实地查访大多数小学并没有良好的阅读环境,学生除了课本并无多少课外阅读资料。
而面对这种状况,教师的作用就体现了出来,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书籍,把课内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其相互催化,从这两方面积累学生的阅读量,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料,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一、本文概述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的使命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未来公民。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正是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构成及其培育路径,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明确核心素养的定义和内涵,阐述其在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足。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探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本文将总结归纳研究成果,提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建议和对策,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出更多具备全面素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挑战的优秀人才。
二、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它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
文化基础:包括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人文底蕴主要体现在对国家传统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欣赏上,以及形成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科学精神则要求学生具备探究自然和社会现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自主发展:包括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
学会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具备持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健康生活则强调学生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以适应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
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教育领域热议的焦点。
语文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更涉及到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感、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发展。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重要性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语文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多个方面。
这些素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同时,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学校应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完善评价体系,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支持家庭应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关注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社会应提供丰富的语文实践资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们应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积极探索有效的培育策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简要介绍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及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不仅是传递知识、表达情感、沟通思想的工具,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塑造其精神世界的关键环节。
在教育体系中,语文学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石。
语文学科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这对于形成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语文学科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以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度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无益于培育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硕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材。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包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当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式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取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术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咱们中小学,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可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尽力把学生培育成为知识丰硕、思维深刻、人性仁慈、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育学生三大核心素养咱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咱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研究(最新版)
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研究(最新版)一、引言1、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向。
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的大单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文章首先界定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性,接着分析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并识别出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和原则,并详细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模式。
该模式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的构建,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
最后,文章提出了实施策略,旨在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操作性建议,以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必备的关键能力,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热点。
在中国,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核心素养被正式引入到教育体系中。
小学阶段作为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涉及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等核心素养。
因此,探究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实现教育目标、提升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研究目的与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1)明确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3)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模式;(4)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所提出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5)提出实施策略,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参考。
研究内容包括核心素养的理论探讨、现状分析、教学模式构建、案例分析和实施策略制定等方面。
3、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界定;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具体的教学实例,以实际操作检验理论的适用性;运用逻辑分析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完整的研究结论。
探讨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及方法
摘要:良好的学科核心素养将会在学生一生的个人发展的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期望能够通过教和学的两个维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进行探索,从而为一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与方法“核心素养”是目前阶段新课程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国于2016年9月,正式出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体系中明确指出了教育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教育目标。
直到2017年底,新课标正式将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教学内容纳入到政治学科教学中。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指在经历过特定学习方式之后,所形成的一种集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为一体的综合素养。
而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几个部分。
其各个部分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一、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现代中学生面对诱惑所带来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中学生的价值观将会趋于多元化方向发展。
由此可以得知在高中阶段开设思想政治学科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是十分有必要的,其能够为学生做出理性的、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提供参考依据,从而使得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素养向多方面发展。
1.是培养学生树立政治认同的需要。
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需要取决于政治认可,由此可见政治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增强高中生的政治认同感,引导高中生建立起坚定的政治立场,建立起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价值观,未来不管从事任何行业都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荣辱观,时刻保持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是提升学生科学精神的需要。
重视科学精神素养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灵活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还能够帮助学生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和正确的判断,对待我国社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从而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拥有强大的责任感,并切实的付诸实践。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余文森)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文/余文森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活动和计划的过程。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介绍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了知识、技能与能力、思维与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的重要性1. 培养综合能力: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包括知识的获取与应用、问题解决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等。
2. 提高学习动力: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3. 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策略1. 任务驱动教学:设计任务型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知识和培养相关能力。
2. 问题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提问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合作学习:设计合作学习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项目式学习:设计项目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核心素养。
5. 反思与评价:教学过程中定期引导学生反思和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改进。
四、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方法1. 任务分析法:通过对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确定核心素养的具体培养内容和活动,为教学设计提供指导。
2. 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境和场景,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联系,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培育:核心素养-滋养学生健康成长
本课行动与落 实的差距
行动与落实的差距
课堂中观察
理想中
观察 观察
体验快乐
体验
探索
行动与落实的差距
1.要创造条件让学 生去参观、实践、 访问,从更多角度 去寻找大自然的 “礼物”,以充分 感悟自然与人类生 活的紧密联系。
2.在体验“大自然中 的快乐”活动时,应 将孩子们在课堂上的 点滴智慧汇集成今后 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教学效果要在户外检 验,安全和环保意识 需要培养。
本课题承载的 核心素养
认识教材
30页
31页
32页
33页
课题背景
学生感知了大自然的丰富 和神奇,初步建立了与动 植物共生共存观念。
04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 一,侧重于人类对 大自然的感恩教育。
02 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人与 整个自然界是相依存的, 并为亲近自然、感恩自然 的情感发展提供生长的可 能。
在承接了前两课亲近大自然、喜 欢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中神奇与 变化的基调,延续了《可爱的动
我们应坚信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我们必须 深度思考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习方式,真正促进 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追求综合发展。
让“核心素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荡起 圈圈涟漪,来拨快课堂活动探究的时间表,让孩 子们有更深刻的思维交流与智慧碰撞,有更精彩 的感悟传达与体验分享。小平台,大素养成就道 德与法治课堂核心素养的培育之路。
2016年9月中国学生 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
果
朴素认识
3.《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
朴素认识
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指出:
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
为核心
朴素认识
4.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指出:
英语核心素养的意义、内涵与培育路径
英语核心素养的意义、内涵与培育路径
英语核心素养的意义、内涵与培育路径
英语核心素养是学习英语的基础,它将英语学习所需的各项能力进行了融合,极大地推动了英语学习的发展。
英语核心素养的意义,是让学习者具备必要的思维和运用英语沟通的能力,具有分析、总结、应用的能力,使英语学习者有别于传统的传授式学习方法,真正掌握系统的英语知识综合能力,从而获得真正的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包含英语实际运用技能、语言技能、交际技能和文化素养几大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词汇、句法以及听力、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等。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可采取以下措施:1、灵活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材料,提
高学生的综合能力;2、建立合理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按照学生的不
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3、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思考和探
究技能;4、英语学术比赛,鼓励学生发挥自身能力,竞争提高;5、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英语语言素养,为学生今后学习做好语言环境的准备。
英语核心素养的意义是让学习者具备必要的思维和运用英语沟通的能力。
它的内涵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词汇、句法以及听力、口语、写作等综合能力等。
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合理的教学计划,利用课外活动,参加学术比赛,并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编码技能,逐渐掌握英语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课程,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质和人格修养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教师需要积极地把握学科优势全面的渗透核心素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
本文就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从教材入手针对如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探究,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希望能够找到有效的方式提高核心素养渗透的质量。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应当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核心素养,坚持以人文本的教育,以德育人的教学理念。
同时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转化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意义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其根本内容也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教学实践习得的,所以我们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具有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只是单一方面的表现,如果将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学习上,就是学生科学精神和科研素养的体现。
且初中阶段作为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必须扣好。
《道德与法治》所肩负的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任,例如:通过课堂上老师的点拨,引发学生对于品德和道德的反思,在学生们的心里树立法治和法律的威严。
这门学科将在根本上对学生的三观进行引导,使他们坚定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明辨是非,形成健康的人格。
所以道德和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将会对学生形成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终身受用的价值体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1.明确教学目标,增强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具体表现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拥护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和开心价值观它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途径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途径【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分析实质内涵,可以看出其包含了独立思考能力、文学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正确人生观和文化传承意识等多方面内容。
为了培育这些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途径,如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引导他们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人生观和加强文化传承意识等。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未来的发展也将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实质内涵、培育途径、独立思考能力、文学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正确人生观、文化传承意识、重要性、未来发展。
1. 引言1.1 概述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它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效果。
1.2 分析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包括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学修养、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
实质内涵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还包括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
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核心素养之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根源性和支撑性的作用,它是学生发展之根基,可以生成;它是学生发展的支柱,支撑着学生未来发展。
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有带得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走向人生,走向未来。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着新的生命活力,丰富了内涵,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进一步彰显。
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深化有着直接的、深度的关联。
这种直接、深度的关联主要体现为,它规定了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宗旨,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教材编写、教育教学、考试评价、制度管理的根本依据。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国家发展战略,尤其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在教育改革领域的主要体现和具体要求,同时,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在教育领域落实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径。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深入,跟随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走向,我们越来越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聚焦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上,换个角度说,核心素养正是要准确而具体地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所以,核心素养这一主题的实质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核心素养关注的是人,核心素养的提出与明晰促使教育发生重大转向。
核心素养可以引导我们实现教学目的转移,从教知识转向学生素养的培养,从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转向学生的品格、能力培养,确立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的核心理念,并使之成为教育信念,这样,以学生发展为本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个重要举措,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育人模式。
所谓立德树人,其基本内涵是:为什么要通过立德来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样的人,等等。
核心素养非常明确地回答了“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规定了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立德树人——育人模式,形成了鲜明的逻辑线索。
研究、落实核心素养,最为根本的意义就是推动教育的转向,在探索中建构育人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余文森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重要、不可缺的素养。
就一门学科而言,核心素养的内涵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品质,但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
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来进行。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北师大肖川教授认为:“从学科角度讲,要为素养而教(用学科教人),学科及其教学是为学生素养服务的,而不是为学科而教,把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过分地注重本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任务和要求,这样将十分不利于培养视野开阔、才思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和哲学气质的人才。
”实际上,任何学科知识就其结构而言,都可以分为表层结构(表层意义)和深层结构(深层意义)。
表层意义就是语言文字符号所直接表述的学科内容(概念、命题、理论)(内涵和意义),深层意义是蕴含在学科知识内容和意义之中或背后的精神、价值、方法论、生活意义(文化意义)。
表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是显性的、逻辑的(系统的)、主线的。
深层结构和意义的存在方式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分散的)、暗线的。
但它是学生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性的东西)。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学科的若干知识、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时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学科教学要有文化意义、思维意义、价值意义,即人的意义!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良好的教育。
遗憾的是,在我们中小学,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得很熟练很牢固,解题能力也很强,但是你跟他相处,马上就会感受到他身上缺了什么东西,这东西就是素养!学科教学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丰富、思维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灵自由的人。
二、学校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三大核心素养我们把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看成学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我们也把正确的价值观、科学(先进)的思维方式和优秀(良好)的品格(品性)看成是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观是一个人心灵的风向标(管“心”的)。
一个人首先应该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有意义的、好的、对的,什么东西是值得追求的、坚守的、效仿的,有正确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这是为人之根本(是人的观念系统的“根目录”,其他观念都是“子目录”),学校教育若不在这上面扎根,就会迷失方向,人的素养就会有根本的缺陷。
思维方式是一个人脑力劳动(认识活动)的武器(媒介)(管“脑”的)。
它是由思维方向、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等构成的综合体。
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脑力劳动的水平和质量。
学校教育教学不能只在知识点和能力点、知识和能力的细节上做文章,而是要在引导和启迪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上下功夫。
品格是一个人的行为(广义)表现和为人形象(管“行”的)。
它是一个人素养的直接反映。
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是内隐的,那么品格则是外显的。
一个人言行粗俗、举止不端、品性不良,缺乏基本的礼貌、礼节、涵养、教养,其他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若失品格,一切皆失。
”这三大核心素养是学生整体素养的三根支柱,缺失会造成人的素养大厦的坍塌。
学校教育教学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的三大核心素养。
价值引领、思维启迪、品格塑造是学校和教师的三大核心任务。
(一)价值引领(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价值引领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价值观是关于如何做人做事的观念、准则、规范,它是一个人信念、信仰、理想的基石(内核),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品性。
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要对价值观有较全面的认识。
从价值指向的范围来看,我们可将价值分为:(1)人类基本价值,即为全人类所普遍认可和提倡的价值,如人道关怀、同情感恩、自由平等、公平正义、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等,虽然不同国家在意识形态、政治理念、社会观念上有着较大差异,但在伦理价值、行为价值特别是善恶区分上却有基本的共识,有着一定的同一性,从而形成人类的基本价值。
(2)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它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积极的、健康的并被全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原则,如爱国、孝亲、仁爱、勤奋、礼让谦逊、恪守诚信等。
(3)现代社会价值,它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如个体独立与自主、社会公正与平等、经济市场化等。
教师要充分理解各类价值的内涵和意义,并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解、价值准则,这样才能以鲜明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立场引领学生、启发学生,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二,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
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要引领学生做出理性的、正当的、合适的价值选择和判断,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
教育教学中如果缺乏理性的观照,缺乏价值判断的基本能力,价值引领可能沦为一种盲从,失去正确方向,甚至陷入“非价值”或“反价值”的误区。
所以,教师要全面正确地理解各种价值并拥有价值判断能力。
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外显或内隐地传递着价值,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
第三,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领。
学校里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
学科教学内容按照蕴含价值目标的程度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含有显性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即教材通过文字材料直接体现出价值目标,比如高中语文《包身工》一文,该内容直接体现出的是反抗压迫,维护与热爱正义的价值观。
二是内隐价值目标的教学内容,这类内容主要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似乎不含价值因素,但在反映客观现实、揭示客观规律的过程中同样蕴含着价值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教学内容背后的价值因素,把教学内容中内隐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形成价值目标。
比如,进行生物学《遗传病》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描述病人患病时生理上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灵上遭受到的折磨,从而引发学生的同情心,并培养学生的爱心。
还有一类教学内容,本身并未隐含价值目标,对这一类内容的教授,如果教师具有价值教育的意识与能力,可以通过师生交往、教学组织形式等方式,在行动中达成价值目标。
”小学数学中讲时间,讲时、分、秒。
我们通常会觉得时间是最无情、最客观的。
但数学中讲的时间,不是时间本身,而是计时的单位和方式,是人类发明的一种计量方式。
如果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只讲1 小时等于60 分钟,1分钟等于60 秒,要求孩子识记这样的换算公式,认识钟表上的时间,只是在时间概念的表层开展的教学。
如果进一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感觉:1 分钟有多长,60 秒可以做哪些事,如可以写几个字,可以读几行书,我们唱一首歌要用几分钟,上一层楼的台阶要几分钟,从家到学校要几分钟,那么,学生所学的时间概念,就会成为他生活中的一个尺度,可以用来计量他的生活,帮助他安排生活内容。
如此,这个数学知识就成了他生活中的管理性要素,他不仅有了时间的数学知识,也有了时间的生活感甚至生命感,这会影响到他行动的迟缓与紧迫,生活的从容与匆忙。
这样的数学教学,就起到了规范生活甚至生命意义的作用,因而具有了价值的意义。
(二)思维启迪(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可以把思维方式看作人的认识定势和认识运行模式的总和;从个体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是个体思维层次(深度)、结构(类型)、方向(思路)的综合表现,是一个人认知素质的核心。
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指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法。
”生命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人的思维也应该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
这是人的能力不断发展的内在机制。
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可能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
学校和教师要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基础、关乎学生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当前,要从以下两个维度着力:第一,从客观性、科学性的角度讲,要注重科学精神和客观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证、逻辑、推理和论证进行思维的能力。
以《论语》中的“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要求自己。
“勿意”是指做事不能凭空猜测主观臆断,一切以事实为依据。
“勿必”是指对事物不能绝对肯定或否定,要有辩证思维。
“勿固”就是不能拘泥固执。
“勿我”就是不要自以为是。
第二是从主观性、主体性的角度讲,要注重学生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和想象能力。
从教学的角度讲,第一,要积极倡导原生态的教学(学习)。
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以知识授受为任务和以“记—练—考”为特征的教学方式、模式,这种教学几乎把思维都剪辑和阉割了,学生没有多少再思维的意义和含量。
要把原生态的核心性的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面对原生态的问题情境和文本本身,从而有更多自己原生态的思维介入。
“例如,语文需要直接的读和想,而不是进行语言分析、搞字词句篇的拆零研究,前者才是人的语文素养形成的基本过程。
”第二,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
没有高水平的思维参与和投入,知识学习就永远只能停留在符号知识(表层结构)的学习上,而不能深入知识内涵(深层结构),获得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进而使知识和思维能力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
思维水平的发展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和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
实施深度教学,是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使学生知识学习与思维能力实现同步发展的必经之路。
深度教学是指“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
也就是说,教师要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的符号知识学习,进入知识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将符号学习提升为深层意义的获得,使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做人。
第三,要注重原生态的问题。
一是根据提问概念的性质不同,提问可以分为“生活提问”和“逻辑提问”。
前者主要是以现实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后者则以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方式。
我们知道,教科书知识本身和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根本区别的。
教科书的编写主要遵循学科知识体系逻辑,它是从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并加以概括的,更多偏向于“逻辑提问”。
从学生的知识学习任务来看,需要将学科知识还原并运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而不是仅仅学习孤立、静止的学科知识内容。
二是原始问题与课本习题。
原始问题是指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生产中客观存在、能够反映科学概念、规律本质且未被加工的科学现象和事实的描述。
而课本习题则是把科学现象和事实经过一定程度抽象后加工出来的练习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