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关于壮族的介绍
关于壮族的介绍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等地。
壮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的秦朝,当时的中国统一了南方地区,开始了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
壮族是南方少数民族中最早被中国历史记载的一个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壮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包括语言、宗教、民俗等方面。
壮族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壮族人民崇拜自然,信仰多神,尤其是崇拜山神、水神等。
壮族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有着独特的歌舞、节日和婚俗等。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壮年节、三月三、踩山节等,这些节日是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活动,也是展示壮族文化的重要场合。
壮族的服饰也是独特的,男性常穿着青色或黑色的衣裳,女性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衫和长裙。
壮族的传统服装以手工织造为主,图案多样,色彩鲜艳。
壮族的服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气候特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壮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糯米为主食,常常配以猪肉、鸡肉、牛肉和鱼类。
壮族的菜肴口味独特,偏重酸辣,尤其擅长制作酸汤鱼、酸笋煲等特色菜肴。
此外,壮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酿酒技艺,以米酒和糯米酒为主要产品,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也是独具特色的。
壮族的歌舞以山歌和锣鼓舞为代表,歌舞形式热情奔放,舞姿优美动人。
壮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壮族人民表达情感、展示才艺的重要方式,也是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壮族的传统医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壮族人民擅长采集和利用当地的草药和植物资源,研制出许多独特的药物。
壮族的传统医药在治疗一些常见病和慢性病方面有一定的疗效,深受当地人民信赖和喜爱。
总的来说,壮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壮族
风俗习惯
建筑 服装 婚俗 背字 新娘过河 勒惹和卜基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 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 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 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 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 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 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 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 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 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持 着)。 服饰 壮族多用 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 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 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 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 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 上衣,腰间系一条 腰带。
目录
壮族的历史背景 壮族的人口状况 壮族的语文文字 壮族的服饰 壮族的居住情况 壮族的风俗习惯 壮族的民族特点
壮族的历史背景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 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 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 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 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 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 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 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 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 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 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 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 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 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 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 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 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 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 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 贡赋, 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 羁縻 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 人为 土司管理本族。
壮 族 的 语 言 文 字
-
-
-
壮族最古老的 文字书写的坡 芽歌书
壮族文化_精品文档
壮族民俗风情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 有2000多年的历史。 迄今,在壮族地区的绝 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 同时期的铜鼓。铜鼓的 类型很多,大小不一。 鼓面圆平,鼓身中空无 底,装饰着各种图案花 纹。
壮族民俗风情
一提到壮族的婚 恋习俗我们就不 能不提唱山歌。 唱山歌作为壮族 一种古老的民族 文化一直保持到 今天自然有它与 众不同的地方。
壮族民俗风情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 人物。聪慧机敏,歌如泉涌, 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 人们对其无比喜爱,那不绝 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 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 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 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有关她 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 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 念她。
歌圩节前,姑娘们还要赶制绣 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 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 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 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 才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 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 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 华。
壮族民俗风情
二、居住环境
二、居住环境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 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 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 统民居。居住在坝区和城镇 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 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 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 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 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 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族民俗风情
古代女方到了 已婚年龄是通 过抛绣球招婿 的,无论是谁 接到绣球,谁 就可以与她结 婚,而现代改 变了那种封建 习俗,只是通 过送绣球选择 合适对象
壮族民俗风情
男女青年婚前有社交自由, 但双方即便情投意合,也 需征得父母同意后唱山歌择 偶。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 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 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 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 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 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 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
中国壮族文化简介(整理排版)
➢花山崖画
•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也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
➢壮族山歌
•歌圩:春秋二季为最盛,2-3天, 山歌主要以男女青年追求美好爱情 理想为主题 •歌会:歌圩派生出来的,参加歌会 的一般是对时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舞蹈:铜鼓舞、绣球舞… ➢乐器:马骨胡、壮族三弦
➢宗教信仰
2014年初,广西壮族自的治区政的府常务会议上确定:每年农历“三月 三”将成为广西公众假日,自的治区全区放假两天
2
届时家家户户都作五色糯米饭,青年男女外出对唱山歌,对歌大致分4个 阶段,第一阶段有见面歌、邀请歌、求歌;第二阶段为赞歌、盘歌;第三 阶段是会情歌;第四阶段为分别歌。
在三月三前后,壮族人民会带上五色糯米饭及其他祭品上山扫墓,祭奠 祖先。不少地方在节日期间还举行板鞋竞走、抢花炮等传统体育竞技活动。
歌圩所唱涉及到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岁时农事、社会生活、伦理道德、 恋爱婚姻等各个方面,几乎无事不歌
•自然崇拜:十二图腾 •铜鼓祭祀
➢饮食
•那文化:稻作文化 •五色糯米饭
➢建筑:干栏式建筑 ➢节日:陀螺节、蚂拐节… ➢服饰
•主要有蓝、黑、棕三色 •黑衣壮
*
壮族文化——歌圩节&“三月三”歌圩
歌圩节
VS
“三月三”歌圩
歌圩,在壮语中称作“窝墩”、“窝岩” ,意为“出野外玩耍”,是壮 族歌唱天赋的集中呈现。歌圩,有大有小,春节、三月三、四月八、中元 节、中秋节以及婚嫁、满月、新房落成等喜庆吉日都可形成歌圩,但以农 历三月三的最为隆重。
壮族 艺术
壮族 宗教习俗
➢壮族语言
•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属于 台-加岱语系
➢壮族民歌
壮 族
壮族zhuang zu/ Zhu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族称部份壮族的自称“布壮”。
此外,还有自称布侬、布土、布样、布斑、布越、布那、侬安、布偏、土佬、高栏、布曼、布岱、布敏、布陇、布东等20多种。
建国后,统称为僮族。
1965年根据周恩来的提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南宋时已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
土俗字使用面不广,会使用的人也不多,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
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得到了推行。
1982年又做了适当修改,并推广使用壮文。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
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
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鸟浒,宋以后的僮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当秦朝势力进入岭南以前,在祖国岭南,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
根据出土文物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公社进入到奴隶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5路,进军岭南。
秦军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三郡,置于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
又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把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接着,从中原迁来大批汉人“与越杂处”。
这些汉人在与瓯、骆越的交往、通婚过程中,部分成为壮族,同时加速了越人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汉至唐初,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壮族
莫一大王节
back
每年六月初二为莫大一王节,是为纪念敢于反抗 封建皇帝的壮族英雄莫一的。柳江位。每年六月二日为一小祭,六年一大祭。小祭 是各家宰鸡杀鸭,焚香供祭,求他佑护壮家人安 宁。大祭十分隆重,要在莫一大王庙举行盛大的 仪式。供品用两牲,即一头猪,一头牛。祭祀的 方法也很特别,要用猪和牛的肉、骨头、肝、肠 等不同部位做十二道菜,少一道也不行。十二道 菜也不能同时做,同时摆上神台,而是隔一会送 一道,十二道齐全,即可焚纸行礼,祭毕,将每 道菜按全村户数分份,每户一人参加聚餐,礼成。
目录 壮族简介 壮族服饰 壮族的传统节日
壮族简介
back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大多 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 南宁、百色、崇左等地;云南也有100余万壮 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广东的连山、肇(zhao) 庆、怀集,贵州的从江,湖南的江华也有少量 壮族。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 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 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 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壮族地区气候 温和,雨水充足,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农 作物,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back
壮族的传统节日
牛魂节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e)节。在 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 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 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 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 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 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 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 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 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 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安 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祀牛魔王,人们还 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
壮族简介
4、娅拜节
娅拜节,祭拜的就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英雄。她的事迹非常 悲壮感人。在很久以前,壮族兄弟经常受到官府的奴役和蹂躏。娅拜 和丈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他们实在活不下去了,只得领头起义。 在一次战斗中,娅拜的丈夫英勇阵亡。娅拜决定为丈夫报仇雪恨,起 义的士兵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一致拥护她当首领。 这位女将武艺高强,善舞双刀,杀得敌 人大队人马横尸遍野,血流成河。有一 次胜利后,娅拜乘胜追击,追得敌人丢盔 弃甲 ,溃不成军。夕阳西下,她以为 敌人已逃远,就到小河中去洗澡。谁知, 娅拜刚走下水,就被隐藏在树林中的几 个溃兵发现并将她杀害了。当乡亲们发 现娅拜的尸体后,将她捞上岸,埋葬 在山顶,此后这山就改名为娅拜山。 每年娅拜牺牲这天,壮族军民都要来 到她的坟前拜祭。这样,年复一年, 逐渐形成了娅拜节。
3、吃立节
吃立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 一带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吃立”壮语意为 “欢庆”。壮族人民素有欢度春节的传统。但在 1894年春节来临之际,法国侵略者侵略我边境, 为了打击侵略者,青壮年奔赴疆场,英勇杀敌, 保卫了 家园。正月三十日,出征的 将士凯旋归来,乡亲们杀鸡 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 待,共同欢庆胜利,补过春 节。从此以后逐渐形成吃立节。 节日期间,人们舞狮子、耍龙 灯、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6、壮年
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 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 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 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 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 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 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 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 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 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 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 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 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 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 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 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 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壮族土家族
歌圩节:
踢毽子
抢花炮
斗狗
9、禁忌:
食物禁忌:不吃青蛙
在广西河池地区的东兰、天峨一带的壮族流
传着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蚂(虫另)节" (青蛙节)。这是壮族先民青蛙崇拜的遗俗。 人们通过祭拜蚂(虫另)祈求风调雨顺六畜 兴旺。蚂(虫另)节从农历正月初一至三十, 全过程有"找蚂(虫另)"、"孝蚂(虫另)"、 "葬蚂(虫另)"三大程序。
不吃牛肉
说话禁忌:
猪肝、猪舌
家有产妇,门上悬挂草帽,外人不得内进。
二、土家族
1、分布:湘、鄂、渝、黔四省交界丛山中 2、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迷信鬼神,
崇拜土王,土老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生产:农业、渔猎
4、语系:汉藏,多用汉语,少用土家语,无
文字,用汉文 5、文化:土家锦
一、壮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1、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90%),其余:
分布在云南省文山、湖南省江华、广东省连山 和贵州省从江 2、宗教:道教、佛教、崇拜祖先、多神崇拜 3、生产:农业 4、语系:汉藏,壮文:拉丁字母为基础
5、文化:广西宁明县明江:花山原 始崖壁画
青铜文化:铜鼓2000多年历史
10、节日:赶年
11、禁忌: 禁狗肉
客人不能与少妇同坐
六月六:覃后晒皮
三、苗族
1、分布:P148
2、宗教:万物有灵,天主教、基督教,多鬼
神,崇拜祖先和自然 3、生产:农业 +畜牧、纺织、家庭副业 4、语系:汉藏,多用汉语,无统一文字,用 汉文,拼音文字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云南省文山,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
解放后称"僮"。
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
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奠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铜鼓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铜鼓铸造精致,音响宏亮。
人们常在喜庆的节日里敲奏它伴以歌舞。
在宗教的活动中祭奠祖先,祈求神灵,人安粮丰。
壮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
创造了很多内容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艺术,如神石、传说故事、山歌、舞蹈、戏剧等。
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手帕舞"、"棒棒舞"、"纸马舞"等等。
节奏鲜明,舞步雄健,表情细腻。
壮族使用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
部分地区居民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近三、四十年来,这种建筑形式已有改变,实行人畜分居。
壮族服饰各地不一,广西西北部,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妇女,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包方块形状的黑帕,穿黑色宽脚裤子。
男子多穿唐装。
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现多用机织布。
过去有凿齿(即打掉一两颗牙,再装上金牙)、文身习俗,现已改变,饮食方面,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
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年节时,用大米制成各种粉、糕。
壮族简介
三、壮族的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 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自种自纺的棉纱 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 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 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 用鱼塘深可染 成黑布,用薯莨 可染成棕 色布。 壮 族服饰 各有不同, 男子、女子 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 子的头饰, 各具特色。
面向田野。一个寨子一个
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
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
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
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五、壮族的文化艺术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 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 “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有定期举行的唱山 歌会,称为歌圩。歌圩日期各地不同。以农历三 月 初三为最隆重。大山歌圩有 万人以上参歌、送歌等。被誉为“歌仙”的 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四、壮族的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 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 族,其村落广西龙脊的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 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 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 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 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 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 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 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
6、壮年
也叫"将也益",春节叫"将昆",即汉族节。壮年以农历十二月为岁首,十一 月末日为除夕,习惯叫"崴谊久",意为过二九(不管月大月小,都如此称 谓)。是日,全寨集资买猪,(有的村寨按户轮流专门喂养社猪)宰杀敬祀 社王,祈求保佑五谷丰登。相传古时曾杀人祭社,后来以猪代之,社王棚一 般设于村边大树脚下,祭时,由魔公主持,妇女和家有孕妇的男子均不能参 加,在社棚前宰猪敬供,集体叩拜,庄严肃穆,不许喧哗 说笑,忌穿白色、花衣,否则当 年收成不好,禽兽为患。祭毕,将 煮熟的猪肉按户均分,各得一串, 带回家里作"接魂"敬祖主要供品。 从除夕到初三,即敬土地公之前,严 禁内外人出入。过年十天之内为节日 活动期间,村村寨寨敲锣打鼓,吹笛弹 琴,纵情欢娱。亲友互访道贺,青年玩山 串寨对歌作乐。有的还给周围兄弟民族送 年礼,近邻的苗、侗、瑶、汉等族,前来作 客,有的还鸣炮、击鼓、吹笙,表示庆贺,到 处喜气洋洋,充满着民族团结气氛。
壮族文化解读
壮族文化解读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云南、广东、湖南等省份。
壮族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
一、节日庆典壮族的节日庆典丰富多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壮族三月三”。
这个节日又称“歌圩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壮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和择偶的时机。
在这一天,壮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参与对歌、抛绣球、打扁担等活动。
此外,还有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壮族人会举行祭祀活动,纪念祖先。
二、民间传说壮族的民间传说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的理解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
例如,《布洛陀》是壮族创世神话中的主要神祇,被视为文化和智慧的化身。
壮族民间故事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山歌,这些山歌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壮族人民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生活习俗壮族的生活习俗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紧密相关。
壮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建筑,适应了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
壮族的饮食以大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味的食物,如酸笋、酸鱼等。
在服饰方面,壮族的传统服装以蓝、黑为主色调,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壮族的婚姻习俗中,保留着对歌择偶、送亲、接亲等传统仪式。
四、宗教信仰壮族的宗教信仰以原始宗教为基础,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神。
壮族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对山、水、树等自然元素都抱有敬畏之心。
此外,壮族地区也有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尤其是在节日庆典和丧葬仪式中,这些宗教的影响较为明显。
总的来说,壮族文化是一种融合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多种宗教信仰的文化体系。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壮族文化,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壮族 风俗文化
1 民族简介 2 壮族的衣食住行 3 节日风俗
4 旅游资源及开发
一、民族简介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 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 地
二、壮族的衣食住行 壮族男装 分为右襟和对襟
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 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 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房屋建筑
广西西南和西 北部分地区的壮族 村寨,还保持着古 老的传统住房形式 “干栏”,又称“麻栏”
三、节日风俗
歌圩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歌节、 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抢花 炮、抛绣球等传统习俗
歌圩节
对歌谈情 放花炮
碰彩蛋 抛绣球
中元节
农历7月14,重要程度仅次 于春节,祭祀祖先、全家聚餐。 所以也被称为壮族团圆节。
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 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 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 分布量最广。
壮锦
壮锦,与云锦、 蜀锦、宋锦并称中 国四大名锦,利用 棉线或丝线编织而 成的精美工艺品, 图案生动,结构严 谨,色彩斑斓,充 满热烈、开朗的民 族格调。
绣球
绣球乃广西壮家人 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 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 艺品之一,原为壮族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先多为人们当作馈赠亲 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 饰品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工艺为主,缺乏时代特色 2、缺乏品牌意识 3、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4、宣传力度差 5、旅游商品销售手段落后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政府支持旅游商品开发 2、旅游商品要不断创新 3、销售方式要改革 4、注重游客参与度
感谢观看
祭祀祖先
牛魂节
人放锄、牛脱轭,酿制甜酒、 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 糯饭。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因 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掠走,就会影 响农事。
壮族
壮族地区气候温和, 雨水充足,以农业为 主,种植水稻、玉米、 薯类等。果品也很丰 富,森林面积广,盛 产柳州杉、银杉、樟 木等名贵木材。驰名 中外的三七、蛤蚧和 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 盛名的特产。
• 古黔中地区的临 澧竹马村旧石器 时代晚期遗址 (距今约18000 年)中,发现了 带甬道的“丅” 字形“高台式土 木建筑”,它不 仅是中国“高台 式宫殿建筑”的 源头,而且是全 世界第一座“高 台式土木建筑”。
• 壮族(旧称僮族,壮 文:Bouxcuengh),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 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广西、云南、广东和 贵州等省区。秦以来, 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 为西瓯、骆越(雒 越)、南越、濮、僚、 俚、溪峒蛮、乌浒, 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 “撞”、“僮”、 “仲”,明清时也有 称为僮人、良人、土 人的。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 “僮族”(“僮”与 “壮”同音),直到 周恩来倡议在1965年 改“僮”为“壮”。
五色糯米饭
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壮族 人民喜爱的食品之一。它是用糯 米泡在枫叶汁、紫蓝草汁(壮语 叫“棵斩”)、红草汁(壮语叫 “棵些”)、黄花汁(壮语叫 “花迈”)里分别染成黑色、紫 色、红色、黄色,加上本色(即 白色)蒸制而成。五色糯米饭, 色香味俱全。蒸熟后的糯米饭, 几种颜色混在一起,斑驳陆离, 非常好看。其香乃天然清香,香 气袭人,极为可爱。其味鲜美, 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甚是好吃。 五色糯米饭在气温不太高的情况 下,可放多日而色香味不变。有 的人家一蒸就是一二十斤,一时 吃不完,把它晾干存放起来,到 吃时,回锅炒或焖,加上一些作 料,其味道更加鲜美。五色糯米 饭象征着吉祥如意。除了农历三 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 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 吃。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并 且在50年代创制了拉丁拼音文字。 壮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佛教、道教对壮族 影响也很大。
壮族简介5篇 .doc
壮族简介5篇壮族800字壮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和南宁等地。
我是一个壮族人家的孩子。
壮族人比较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云雾缭绕的青山之上,点缀着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小木楼。
有些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龙或凤的图案,这代表着壮族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木楼市有木板和木桩建造而成的,有些壮族人家的木楼上雕刻着鱼和人的图案,这代表着壮族人都希望全家人能和和美美,年年有余。
小木楼一般都为一到两层,以及一个竹条和木桩架成的生活阳台。
木楼上方住着人,则木楼下方关牲口。
无论是什么样的房子,壮族人都会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上。
壮族人的服饰既精致又雅观,款式各式各样,女子一般着装主调为黑色的,衣领和衣角还有衣袖上都绣着红蓝色的花边,裤脚稍宽,头上包着提花围巾,围巾边上嵌有白色的流苏。
小伙子多穿襟上衣,主调也为黑色,腰间系着一条红蓝色的花腰带。
在壮族的山寨里,人们出门或进村,有时会踩着高跷行走。
这是祖先传下来的鞋,转租人处于亚热带,常年多雨,道路上都有泥巴,如果穿着鞋在下雨天走路,鞋子的下面就会有一大块泥巴,带泥进屋,实在不卫生,所以壮族人就发明了“非”字形的高跷鞋,在下雨的时候就穿着他走路,回到家时就把它脱下来放在阳台,这既方便又卫生。
壮族人饮食也是别具特色的,他们自家酿造了米酒、红薯酒还有木薯酒……等,度数都不高。
米酒是过节用来招待客人的重要饮料有的人在米酒里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红薯酒是壮家人用来祭奠哀悼的酒,每逢到了清明节,寨子里的人就会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红薯酒,到亲人的坟前祭扫。
木薯酒是办喜事用的喜酒,比如说结婚时,男女双方的家人都会举着木薯酒向亲家互敬一杯。
山寨里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即使生活在苦、在困难,他们依然那么乐观、积极向上。
这就是我喜爱的民族——壮族。
高山族600字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五十六个名族之一壮族
壮族的名族风情
•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 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 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 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 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 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 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 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 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 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 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 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壮族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 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 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 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 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 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 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 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 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 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 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 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
壮族的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 要主动打招呼,男的要称“公公” 要主动打招呼,男的要称“公公”,女的 则称“奶奶” 则称“奶奶”或“老太太”并主动让路, 老太太” 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 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翘必 须敬给老人。
壮族简介PPT
精选版课件ppt
5
饮食习惯
•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 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 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 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 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 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壮族对任何禽畜肉 都不禁吃,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 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 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
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龙胜县
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
(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后,壮锦得到新的发展,花纹图案不断创新,应用范围也越来越
广,如壁挂、台布、坐垫、沙发布、窗帘等。现在广西靖西、宾
阳等地生产的壮锦,畅销国内外。
• 五、壮拳
•
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
如明代桂西壮人,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
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
• 中文名:壮族人口:1700多万(2005年统计)主 要居住地: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语言 文字:壮语壮文文化:布洛陀、铜鼓、崖壁画、 山歌名人:瓦氏夫人、韦拔群、黄现璠等
壮族习俗文化
壮族节日
壮族节日:春节、“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壮族 最重要的节日,另外有二月初二、四月初八、端午节、 六月初六、七月初七、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日等。
壮族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 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 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 “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 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 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 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 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 “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 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 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 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 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 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
壮族服饰特点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 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 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 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 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 腿;扎绣花纹的头巾。
壮族服饰特点
蓝黑颜色是壮族妇女的共同 爱好,喜穿长裙短衣,头包 青色绣花帕,腰系精致围腰。 上衣分对襟和偏襟两种。右 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 都绣有彩色花边;下着黑色 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 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 彩色布贴,色彩绚灿耀眼。 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 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 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 戴绣花垫肩。
壮族服饰特点
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 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 区域),发现了人类在 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 “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 纹,它是到目前为止人类 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 一件手工纺织品。
【说明文】壮族
【说明文】壮族壮族是中国主体民族之一,起源于古代大越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
壮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也有少数分布在广东、贵州等地。
壮族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
壮族是一个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的民族。
壮族人从古至今一直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热爱劳动。
他们善于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耕和养殖。
壮族人擅长种植水稻、玉米、甘薯、红薯等作物,还养殖牛、猪、鸡等家禽。
他们勤劳努力,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壮族是一个重视家庭的民族。
壮族人崇尚家族观念,重视亲情。
他们通常一家人住在一起,共同劳作、生活。
壮族人对长辈非常尊敬,尊重老人是壮族人的传统美德。
壮族人一般结婚后,男方要向女方家庭提供一定的嫁妆,以显示他们对女方的尊重和爱护。
壮族是一个爱好音乐和舞蹈的民族。
壮族人喜欢唱歌、跳舞,对音乐和舞蹈有着独特的追求和理解。
壮族的歌舞艺术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二重唱等形式。
壮族的舞蹈以壮锦舞、八节锦舞、木鼓舞等最为著名,舞姿优美、热情奔放,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壮族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民族。
壮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壮族人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如壮族三月三、壮族花山节等。
他们过节的时候会穿上传统的服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
壮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
壮族人接待客人非常热情周到,善于表达自己对客人的尊重和关心。
他们常常用酒宴来款待客人,酒宴上常常有丰富的食物和精美的菜肴,让客人感受到壮族人的热情好客。
壮族是一个勤劳善良、智慧勇敢、热爱家庭、热爱音乐和舞蹈、重视传统文化、热情好客的民族。
他们的文化传统、聪明智慧、开朗豪爽的性格,使得壮族成为中国民族中的一朵独特的文化花朵。
壮族简介
壮族
壮族(旧称僮,壮文:Bouxcuengh,英文:Cuengh(Zhuang)越南文:Tày-Nùng),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国内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地,国外主要分布在越南北部。
壮族先人在中国古代曾先后称为西瓯、南越、骆越、濮、獠、俚人、溪峒蛮、乌浒等。
宋代始为“撞”、“僮”、“仲”,明清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写作“獞”,1949年后改为单人旁的“僮”字,统称“僮族”(“僮”与“壮”同音),1965年后改“僮”为“壮”。
“僮”或“壮”都是壮语Cuengh的音译,并无特别的汉字含义。
壮族与贵州的布依族、越南的岱依族、侬族、热依族的语言文化基本一致。
2011年1月24日至29日,在央视第七频道播出12集壮族文化系列片《丽哉勐僚》,从各个领域较全面地解读了壮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礼仪
一、诞生与成丁
壮族小孩诞生后,要用“拜花婆”的习俗以示感激。 传说儿女是花婆庭院里的花朵,不肯轻易到人间落户。为了祈求“花朵” 早日降临人间,到达求嗣之家,壮族人民便举行“安花”、“架桥”仪式, 让她平安渡河。
壮族有拾骨重葬(也称“二次 葬”)和悬棺葬的传统。
节日民俗
壮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自得其乐的节日。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 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歌节、清明上坟、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牛新的一年 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宗教信仰
1.民间常见的信仰:花婆神、社公、牛神;人类 始祖布洛陀、莫一大王;自然神:山神、水神、雷 神、灶神、太阳神等。 2.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 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 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 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 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 的传入。
特色菜肴
壮 家 酥 鸡
五 色 糯 米 饭
白 切 狗 肉
农家菜肴 酿瓜花 清蒸豆腐圆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唐装,冬天穿鞋戴帽,夏天免冠跣 足。女子喜戴银饰,用提花和绣花布缠头,腰间束精致 的围腰,壮族妇女善于织棉纺纱,精于刺绣,瑰丽的壮 锦更是被列为我国四大名锦。
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 中国四大名锦,据传起源于宋代,是 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 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 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 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壮族语 阿衣沙那尼呀(你好!)
壮族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壮锦、铜 鼓、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见证了灿烂而悠久的壮 族文化。
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一)居住民俗
(二)饮食民俗
(三)服饰民俗
(四)人生礼仪民俗
(五)节日民俗
(六)宗教信仰民俗
(七)禁忌民俗
居住民俗
饮食
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糯米和腌制的酸菜。 男子嗜好烟酒,以酒待客,以示隆重;妇女有嚼槟 榔的习惯,以辟瘴、下气、消食等。
导游员:赵瑞菊 许晋
壮族的简介
·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 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 四川等省区。壮族(旧称僮族,是由我国古 代岭南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的)新中国成立 后统称为僮族,(“僮”与“壮”同音), 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并经国务院批 准,将“僮”改为“壮”。
禁忌民俗
忌食青蛙、牛肉和死于笼中的鸡; 忌将筷子插入饭碗中,忌筷子落地,认为不吉利;
壮族将猪肝称为猪湿,猪舌称为猪利,因为当地的方言干与 舌即亏本之意;
忌用脚踩踏锅灶;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杀牲;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上别人家里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