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风情文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民族风情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 如壮族三月三、歌圩节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前来体验。
05
壮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壮族文化的保护现状与挑战
要点一
保护现状
要点二
挑战
壮族文化在国家政府和当地社区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较 好的保护和传承。政府出台了一励壮族人民传承 和发扬自己的文化特色。
历史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独立 的部落。隋唐时期,壮族先民建立了以“僚”为名的部落联盟政权,宋代以后 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壮族。
壮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字
民族语言
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是该语族中最大的语 言。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每个 方言有多个土语。
歌舞乐器
壮族的歌舞表演艺术中使用的乐器主要有铜鼓、皮鼓、葫芦琴、月琴等。这些乐器在歌舞 表演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使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壮族的民间音乐与戏剧
音乐特点
壮族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曲调高亢激昂,富有感染力。音乐表现形式多样,有独唱、 合唱、对唱等,其中合唱最为常见。
戏剧种类
壮族的戏剧种类繁多,包括师公戏、壮剧、布依戏等。这些戏剧多以历史事件、传说故事为题材,表 现形式多样,有说有唱有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婚姻习俗
壮族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婚前有提亲 、送大礼、吃酒等仪式,婚期多在春 节期间。婚礼中有一项重要的仪式是 唱山歌,用来表达爱意和祝福。
壮族的节庆与祭祀习俗
节庆习俗
壮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三月三、端午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习俗和活 动,如春节期间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三月三节庆期间会举行盛大的 歌会和各种传统游戏活动。端午节则会举行龙舟比赛和吃粽子等习俗。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课件
男女’走坡"定情
壮族青年男女自古便有对歌求 爱的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 三月、四月、十月定期举行山 歌对唱,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 重,对唱的时间短则三四天长 则一个月,这种形式被称为 “歌圩”。
姐妹十人送新娘
弄场
因平地较少, 地势较陡,坡 度大,为了扩 大住宅面积, 在房屋一侧临 空发展,在下 安装数根柱子 支撑,形成干 栏式建筑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儿童鞋
布鞋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 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 制,早婚较多,婚恋较为开放。盛 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的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 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 长住婆家。
五、民族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 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节日。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4
三月三歌节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 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 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 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 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 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 歌、送歌等。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壮乡儿女迎歌圩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பைடு நூலகம்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壮ppt课件
用壮族最古老的文字书写的坡芽歌书_
பைடு நூலகம் 壮族文化——壮医药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 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 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 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
• 壮族文化——壮锦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 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 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 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 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 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
• 壮族文化——民歌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 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 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 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 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 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 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 仙”、“歌王”的着名歌手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 、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 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着名歌手 明初已在广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因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 物厚度。 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子收割后的颗粒归仓、稻谷不发生霉烂和不被可恶的老鼠偷吃,是农家丰收后最担心的事情。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 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 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 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壮族文化——语言文字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 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 二百年前已在壮族支系偏人中流传。 用壮族最古老的文字书写的坡芽歌书_ 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
旅游文化——壮族风情课件
食俗
❖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 的主食。
❖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 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有的在米 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 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 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 酒,又可当菜。
❖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 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 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 直到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 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 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 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
❖ 新娘过河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
❖ 献茶
新娘从洞房里捧着张木茶盘,上面放着若干个空 茶杯;新郎提着一壶糖茶走在新娘后面,给在坐的人 一一献茶。每走到一个人面前,新郎就给新娘介绍, 新娘就向对方热情称呼,然后献上一杯糖茶。顺次是 先献给外祖父、外祖母和外家的所有客人,然后再献 给父亲、母亲和叔伯兄弟嫂姐妹。这是新娘的敬意, 谁也不推辞。新娘有情,大家当然不能无意。各人在 喝茶之后都在茶盘上放些碎钱作回谢,几角、一元、 二元、五元不等。要是你不放,新娘当然也不责怪。 不过,在这样的场合,谁都想表现得体面些。所以, 在献茶的场合,往往是一场慷慨的竞争。
被子下的妇女学了几声孩子的啼哭声,不管这是孩子的啼哭声学得象不象, 大家都说,新婚夫妇养了一个胖娃娃。让刚出世的孩子好好休息吧,洞房里又肃 静下来了。那个撑蚊帐的妇女又继续履行她的职责。被子下传出了第一遍鸡叫声。 稍停一下,又传出第二遍鸡叫声,这时,围观者都跃跃欲试,各人都要占据有利 位置。第三遍鸡叫声传出来了,被子下的那个妇女一跃而起,同时高喊一声“天 亮了”!就把米花、花生洒遍整个洞房。一场混战开始了,大家喊呀抢呀,抢呀 喊呀。你得一把米花,我得一把花生。目标最集中的要算床上那几个红鸡蛋了。
壮族的饮食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特点传统节日介绍课件PPT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 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 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 耐力持久为胜。
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其中,
是壮族最重要
的节日,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农具节、
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节日。
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 上,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 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 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喜 爱美酒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是壮族 人民的良好品质。 其中米酒、白薯酒、木薯酒、甜酒米酒 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客人先到先敬甜酒,以示尊重。
其他蛤蚧酒、三蛇酒则属于药酒
• 壮族人忌讳年初一这天杀牲
• 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有筷子插到碗里
•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 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 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 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 犷的艺术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 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 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 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 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 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 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 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 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 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 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壮族ppt优秀课件
2023
PART 06
壮族的旅游资源与开发
REPORTING
壮族的风景名胜区
桂林山水
以喀斯特地貌为特色,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
龙脊梯田
壮族的农耕文化景观,被誉为“世界梯田之冠” 。
黄姚古镇
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 建筑和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村落与民居
干栏式民居
以木结构为主,架空而建,适应于潮湿多雨的气候。
壮族民间故事与传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神话传说,也有英雄传奇和民间趣闻。这 些故事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壮族民间故事与传说的传承方式
壮族民间故事与传说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承和文字传承。口头传承主要依靠民间艺 人通过讲述来传承,而文字传承则通过书籍、报刊等媒介进行传播。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 查公报发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 ,其中壮族人口1956万人,占全国总 人口的14.01%。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01
壮族的文化底蕴丰富, 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 、戏曲、美术等艺术形 式。
02
壮族的传统节庆有“三 月三歌节”、“牛魂节 ”、“中元节”等。
鼓楼
传统公共建筑,用于集会、议事和娱乐活动。
歌圩
壮族传统的歌会,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01
02
03
04
开发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
统。
保护措施
加强对传统建筑、文物和自然 景观的保护,防止过度商业化
。
社区参与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提 高其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壮族PPT课件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 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5
三、饮食习惯
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 主食。 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主要特色菜有:壮家烧鸭、盐风肝、马脚杆,鱼生, 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等。
6
7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 设计独具匠心。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 种崭新的东西
25
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26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 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 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19
三 月 三
20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5
三、饮食习惯
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 主食。 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主要特色菜有:壮家烧鸭、盐风肝、马脚杆,鱼生, 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等。
6
7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 设计独具匠心。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 种崭新的东西
25
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26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 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 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19
三 月 三
20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壮族民俗PPT课件
二、壮族的饮食文化
壮族的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喜吃腌制的酸食。
三、壮族的古居文化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拥有2000多万人 口,同时,它也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尤其是壮族 古居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壮族儿女的珍贵宝藏。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因为壮族村子的周围不 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 都难)。在青山绿水之间, 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 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 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现在好多了,因为社会 的发展。无论是什么房子, 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 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 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 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 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
持着)。
壮族传统建筑
壮族地区都为热带、 亚热带,炎热多雨、 潮湿,同时壮族地区 也多山,“干栏”住 宅具有通风干爽,有 节约土地的作用。所 以山区的壮族民居多 为全“干栏”住宅。 壮族的民居并不是固 定的,而是和气候、 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 系,也是壮族人自古 来尊重自然,与大自 然和谐相处的传统。
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服饰,在此基础上结合不 同的领襟开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饰品, 发式等可变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壮族服饰。
众所周知,壮锦为我国四大名 锦之一,然而它就出自于壮族 妇女之手,她们织的壮锦色彩 斑斓,五彩缤纷,耀人眼目。 有个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壮 家姑娘达尼妹织布时,太阳升 上,这时屋檐下挂有露水的蜘 蛛网五光十色,非常美丽。达 尼妹以蜘蛛网为样,织成壮锦。 其他壮族姑娘竞相模仿,壮锦 就流行起来了。白族尚白,而 白族姑娘却戴红、绿、白、黄 彩色凤凰帽。传说为凤凰所赠, 后人仿制而来。
一、壮族的服饰风俗 二、壮族的饮食文化 三、壮族的古居文化
壮族文化ppt课件
壮族的文字系统
古壮字的发展
古壮字源于汉字,但在长期使用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古壮字在 壮族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壮文的形成
现代壮文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创制 和推广而形成的,其字母和拼写规则 与汉应用与传承
壮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壮语是壮族人的母语,在家庭、社区和部分地区仍广泛使用。政府也采取措施 鼓励和保护壮语的使用。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02
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
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03
壮族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
相互了解和尊重。
THANKS
感谢观看
唱,又有说唱、表演等。壮剧以壮族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汉族戏曲元
素,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
02
壮族的曲艺
壮族曲艺主要包括唱春牛、唱麒麟、唱莫一大王等,这些曲艺形式多以
叙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
风情。
03
戏剧与曲艺的传承
壮族的戏剧与曲艺同样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传承人通过教授曲
牛魂节
中秋节
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会举行祭祀牛神的仪 式,感谢牛的辛勤劳动和贡献。
壮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会在农历八月十 五日庆祝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
壮族的婚丧习俗
婚俗
壮族传统的婚俗包括提亲、送定、哭嫁、送亲等程序,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衣、戴 红盖头,婚后要回娘家探亲。
丧俗
壮族传统的丧俗包括招魂、报丧、吊唁、入殓、出殡等程序,葬礼隆重肃穆,有 时还会请道士做法事。
保护和传承。
保护传统建筑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PPT演示课件
壮族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 种崭新的东西
32
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33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 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 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13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15
Hale Waihona Puke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16
儿童鞋
布鞋
17
四、风俗禁忌
29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30
六、文化艺术
稻作文化 大石铲文化 龙母文化、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 壮锦和绣球
31
•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
•第一件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手工纺织品
•第一个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农作物品种 :人工栽培稻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 设计独具匠心。
27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 种崭新的东西
32
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33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 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 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13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15
Hale Waihona Puke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16
儿童鞋
布鞋
17
四、风俗禁忌
29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30
六、文化艺术
稻作文化 大石铲文化 龙母文化、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 壮锦和绣球
31
•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
•第一件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手工纺织品
•第一个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农作物品种 :人工栽培稻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 设计独具匠心。
27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 ppt课件
壮族
ppt课件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ppt课件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桂林米粉
三 鲜 粉
ppt课件
8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ppt课件
9
亚热带农作物、水果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 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ppt课件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ppt课件
15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ppt课件
16
儿童鞋
布鞋
ppt课件
17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ppt课件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ppt课件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桂林米粉
三 鲜 粉
ppt课件
8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ppt课件
9
亚热带农作物、水果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 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ppt课件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ppt课件
15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ppt课件
16
儿童鞋
布鞋
ppt课件
17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壮族特色菜。乳猪需用糯米或大米味养, 使其肉细 皮嫩为上。然后以独特工艺、熟练的火工精心烤制, 使其皮丝黄透亮, 然后切块上盘, 拌以葱酱、白糖食 之, 其味香甜松脆、肉质细嫩甘香, 具有滋心润肺、
养颜养容功效。
6
南瓜、红薯糯米饭
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
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
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
18
姐妹十人送新娘
19
弄场
因平地较少, 地势较陡,坡 度大,为了扩 大住宅面积, 在房屋一侧临 空发展,在下 安装数根柱子 支撑,形成干 栏式建筑
20
禁忌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婚礼,尤其不能看新娘,更不能进入 产妇家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21
五、民族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 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节日。
22
三月三歌节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 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 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 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 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 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 歌、送歌等。
27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 队,把铜鼓抬到村附 近的高山顶上,悬于 木架,首先击鼓祭祖, 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 小鼓对小鼓,以四面 为1组,每鼓3人,轮 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 奏明快、耐力持久为 胜。
28
• 广西素有“铜鼓之乡” 美名,迄今发现从春 秋到清代各时期的铜 鼓数量两千面以上, 为世界之最。展览分 “辉煌的广西古代铜 鼓”、“铜鼓的发展 演变”、“铜鼓用 途”、“铜鼓铸造工 艺”、“铜鼓装饰艺 术”五大部分。展出 的30件铜鼓,早至东 汉,晚达现代,现场 还有可供观众敲击的 铜鼓
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
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
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
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
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
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
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
而香,不需油盐、菜肴,
即能饱腹。红薯糯米饭做
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
糯米饭稍逊。壮家常以这
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
十分香甜。
7
螺丝 粉
桂林米粉
三 鲜 粉
8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9
亚热带农作物、水果
10
龙眼
• 龙眼即桂圆,是亚热带常 绿乔木,春末开花,秋后 结果,因其果肉晶莹如白 眼球,果核乌亮如黑眼珠, 故称为龙眼。主要产于广 西崇左、玉林、贵港、平 果等桂东南及桂西部地区。 果熟以后脱壳去核就制成 了“圆肉”,圆肉是传统 的名贵滋补品,药用价值 很高;当然鲜肉还可制成 罐头。
新娘有子才回家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 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 制,早婚较多,婚恋较为开放。盛 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的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 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 长住婆家。
男女’走坡"定情
壮族青年男女自古便有对歌求 爱的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 三月、四月、十月定期举行山 歌对唱,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 重,对唱的时间短则三四天长 则一个月,这种形式被称为 “歌圩”。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 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29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30
六、文化艺术
13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15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16
儿童鞋
布鞋
17
四、风俗禁忌
11
三、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 有蓝、黑、棕三 种颜色。
壮族服饰各有 不同,男子、女 子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子 的头饰,各具特 色。
12
壮族男装:分为右襟与对襟两种
右襟衫反膊无领,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 腰部又转向正中, 再开出三四寸而止, 衣襟镶嵌一寸多宽 的色布边,用铜扣 纽,再束上长腰带。
3
二、饮食习惯
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 主食。 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主要特色菜有:壮家烧鸭、盐风肝、马脚杆,鱼生, 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等。
4
五色糯米饭
在壮族儿女心中, 五色糯米饭被赋 予了五谷丰登的 吉祥之意
23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24
壮乡儿女迎歌圩
25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26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
• 壮族特色菜。乳猪需用糯米或大米味养, 使其肉细 皮嫩为上。然后以独特工艺、熟练的火工精心烤制, 使其皮丝黄透亮, 然后切块上盘, 拌以葱酱、白糖食 之, 其味香甜松脆、肉质细嫩甘香, 具有滋心润肺、
养颜养容功效。
6
南瓜、红薯糯米饭
这是山区壮族喜欢食用的
风味食品。南瓜黄熟,收
后存留一段时间使之糖化。
18
姐妹十人送新娘
19
弄场
因平地较少, 地势较陡,坡 度大,为了扩 大住宅面积, 在房屋一侧临 空发展,在下 安装数根柱子 支撑,形成干 栏式建筑
20
禁忌
•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 •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忌筷子跌落地上,认为不吉利 ,忌把筷子插到碗里 •夜间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门槛中间 •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 •忌讳怀孕妇女参加婚礼,尤其不能看新娘,更不能进入 产妇家 •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 •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21
五、民族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 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节日。
22
三月三歌节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 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 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 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 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 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 歌、送歌等。
27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 队,把铜鼓抬到村附 近的高山顶上,悬于 木架,首先击鼓祭祖, 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 小鼓对小鼓,以四面 为1组,每鼓3人,轮 换着打,不能中断。 以打得响亮动听、节 奏明快、耐力持久为 胜。
28
• 广西素有“铜鼓之乡” 美名,迄今发现从春 秋到清代各时期的铜 鼓数量两千面以上, 为世界之最。展览分 “辉煌的广西古代铜 鼓”、“铜鼓的发展 演变”、“铜鼓用 途”、“铜鼓铸造工 艺”、“铜鼓装饰艺 术”五大部分。展出 的30件铜鼓,早至东 汉,晚达现代,现场 还有可供观众敲击的 铜鼓
使用时除去硬皮及瓜瓢、
瓜子,切成大片,人锅煮
熟,然后将优质糯米撒在
它上面,瓜和糯米之比为
3:1,煮至米熟成饭。再将
瓜和糯米饭拌匀搅融,即
成南瓜糯米饭,其味清甜
而香,不需油盐、菜肴,
即能饱腹。红薯糯米饭做
法亦同,但其味道较南瓜
糯米饭稍逊。壮家常以这
两种饭待客,主客都吃得
十分香甜。
7
螺丝 粉
桂林米粉
三 鲜 粉
8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 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鸡胆酒:在米酒中配以鸡胆 鸡杂酒:在米酒中配以鸡杂 猪肝酒:在米酒中配以猪肝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 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9
亚热带农作物、水果
10
龙眼
• 龙眼即桂圆,是亚热带常 绿乔木,春末开花,秋后 结果,因其果肉晶莹如白 眼球,果核乌亮如黑眼珠, 故称为龙眼。主要产于广 西崇左、玉林、贵港、平 果等桂东南及桂西部地区。 果熟以后脱壳去核就制成 了“圆肉”,圆肉是传统 的名贵滋补品,药用价值 很高;当然鲜肉还可制成 罐头。
新娘有子才回家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 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 制,早婚较多,婚恋较为开放。盛 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的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 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 长住婆家。
男女’走坡"定情
壮族青年男女自古便有对歌求 爱的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 三月、四月、十月定期举行山 歌对唱,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 重,对唱的时间短则三四天长 则一个月,这种形式被称为 “歌圩”。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 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壮语有自己的文字, 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 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 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
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 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 。
29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30
六、文化艺术
13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15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16
儿童鞋
布鞋
17
四、风俗禁忌
11
三、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 有蓝、黑、棕三 种颜色。
壮族服饰各有 不同,男子、女 子的服饰,男子、 妇女、未婚女子 的头饰,各具特 色。
12
壮族男装:分为右襟与对襟两种
右襟衫反膊无领, 衣纽从右腋下开至 腰部又转向正中, 再开出三四寸而止, 衣襟镶嵌一寸多宽 的色布边,用铜扣 纽,再束上长腰带。
3
二、饮食习惯
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 主食。 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 主要特色菜有:壮家烧鸭、盐风肝、马脚杆,鱼生, 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把等。
4
五色糯米饭
在壮族儿女心中, 五色糯米饭被赋 予了五谷丰登的 吉祥之意
23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24
壮乡儿女迎歌圩
25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26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