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必考选择题对点专练11 种群和群落(考试专用)
人教版2020年高考生物专题强化训练测试卷 《种群和群落》包含答案
《种群和群落》专题优化测评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3题,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1. 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J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D.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2. 有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 值恒定不变3. 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
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数据是( ) 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B.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 C.出生率和死亡率D.捕获量和捕获率4.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5.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京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题号一二总分1415 得分(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青蛙生态系统一定遭到了严重破坏D.图④表示在消灭害虫时将害虫消灭到K/2就能达到理想效果7.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高考生物复习易错点知识专题讲解与训练11---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解析版)
高考生物复习易错点知识专题讲解与训练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必将增加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 D【解析】 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B错误,D正确;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可能因气候食物等因素影响而不增加,C错误。
2.某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某森林中大山雀种群数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该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第0~2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6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C.第4年和第8年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D.第8~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答案】 D【解析】 0~2年,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4~8年,λ<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第8年时达到最小值,B、C错误;第8~10年内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3.如图表示在有限环境中某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的种群增长率为0B.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D点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不可能超过K值【答案】 A【解析】分析题图可知,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率为0,A正确;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处,即C点,B错误;防治虫害应在蝗虫数量没有迅速增加之前,即C点之前,C错误;环境容纳量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条件改变或内部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越K值,D错误。
(浙江省)2020届高三高考生物学业考试专题练习卷:种群和群落
种群与群落一、选择题1.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所用的时间少,原因是( )A.次生演替不需要形成森林B.次生演替所处的环境较湿润C.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D.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结构简单2.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
若不考虑迁入和迁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能提高K值B.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c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为0D.两曲线间的差值表示生存斗争中淘汰的个体数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C.群落演替导致群落内生物种类不断改变D.在人类干预下群落可按一定进程发生演替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2010年,某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为8.65‰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C.白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D.由于干旱原因,导致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降5.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该生态系统在此演替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6.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
下列关于“S”形曲线中K值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环境下不同生物的K值可能不同B.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同一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K值可能不同D.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7.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 )A.原生演替B.先是原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原生演替8.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其演替的正确顺序应为( )A.甲→乙→丙→丁B.乙→丙→甲→丁C.丙→乙→丁→甲D.丁→甲→丙→乙9.如图表示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种群的密度,第一次捕捉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2024届高三大二轮生物学 (新教材)
基于大概念下的专题突破微专题1种群及其动态1.(2023·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
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解析:C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合理。
2.(2022·全国甲卷)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解析:D分析题图可知,随着时间变化,甲曲线先增加后减少,乙曲线呈“S”形,丙曲线下降,在池塘中投放一批鱼苗后,由于一段时间内鱼没有进行繁殖,而且一部分鱼苗由于不适应环境而死亡,故种群数量下降,如曲线丙;存活的个体重量增加,如曲线乙,种群总重量先增加后由于部分个体死亡而减少,如曲线甲。
(1)(2022·辽宁卷)人工草坪物种比较单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杂草化。
双子叶植物欧亚蔊菜是常见的草坪杂草。
其中欧亚蔊菜入侵人工草坪初期,种群增长曲线呈“S”形。
(×)(2)(2022·山东卷)一个繁殖周期后的种群数量可表示为该种群的补充量。
某实验水域中定期投入适量的饲料,其他因素稳定。
图中曲线Ⅰ表示该实验水域中某种水生动物的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的关系,曲线Ⅱ表示亲体数量与补充量相等。
其中亲体数量约为1000个时,可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
(×)(3)(经典高考题,节选)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有限的空间中,每组酵母菌种群数量都会达到环境容纳量。
种群和群落-三年(2020-2022)高考真题生物分项汇编(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和群落一、单选题1.(2022·山东·高考真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
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
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A.2×104条B.4×104条C.6×104条D.8×104条【答案】A【解析】【分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求出x即为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
【详解】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2022·浙江·高考真题)许多因素能调节种群数量。
下列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的是()A.寄生B.领域行为C.食物D.天敌【答案】B【解析】【分析】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
【详解】ACD、外源性调节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天敌)等,ACD错误;B、内源性调节因素有行为调节和内分泌调节,领域行为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B正确。
故选B。
3.(2022·浙江·高考真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生物群落内各物种之间的取食与被取食关系,可构建食物链B.整合调查所得的全部食物链,可构建营养关系更为复杂的食物网C.归类各食物链中处于相同环节的所有物种,可构建相应的营养级D.测算主要食物链各环节的能量值,可构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答案】D【解析】【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通过食物链(网)进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精选11 种群、群落-2020年高考生物108所名校押题精选(解析word版)
精选11 种群、群落1.下列有关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灭鼠之后的剩余量接近K/2——保证物种的多样性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桑基鱼塘——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D.利用信息传递的生物防治——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对于可持续资源一般捕获后保持在K/2,可使种群数量在较短时间内恢复,而对于有害生物的控制则需要在低于K/2时进行防治。
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详解】A、农田灭鼠之后的剩余量应小于K/2,以防止田鼠快速增长,A错误;B、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属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错误;C、能量在生态系统内不可以循环利用,C错误;D、生物防治中,利用昆虫的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能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使用价值、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应用和能量流动特点等相关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S型曲线的特点及其应用,识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在生产上的应用,利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问题。
2.下图是甲、乙两种群的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式,N表示种群数量,t表示种群增长的时间,dN/dt 表示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甲、乙种群数量的增长类型分别为“J”型增长和“S”型增长B.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乙种群的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甲、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分别为增长型和稳定型D.甲、乙种群在生态系统中不可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数学模型为情境,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等知识。
由图可知,甲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增大,属于“J”型增长,乙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属于“S”型增长。
【详解】A、由图可知,甲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增大,属于“J”型增长,乙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属于“S”型增长,A正确;B、由图无法看出二者的种间关系,乙种群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而呈现“S”型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环境阻力增强,B错误;C、在一定种群数量范围内,两种群增长速率都增加,其年龄组成均属于增长型,乙种群最终为稳定型,C错误;D、该图反映种群的增长方式,无法确定其代谢类型和营养方式,不能确定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D错误;故选A。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2:种群和群落版含答案
次生演替 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土壤条 件基本保留, 甚至还保留了植物
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无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有大量有机质和生命胚种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缓慢
较快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裸岩、沙丘、冰川泥和湖底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和火灾后的草原上 发生的演替
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 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预测的
是年幼个体,以保持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3. 常用的生态调查方法 (1)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 群落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例 1. 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 ) A .第 13~25 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 17~29 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 21~37 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 1~37 天,成虫数量呈 “ J型”增长 【解题思路】 根据题意和题表分析可知:第 13~ 25 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 生长加快, A 错误;第 17~ 29 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 B 错误;第 21~ 37 天,成虫增长 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 种内斗争加剧, 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 C 正确; 第 1~37 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 “ S型”增长, D 错误。 【答案】 C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
A先
达到最多, B 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 B 随着曲线 A 的变化而变化,故 B 捕食 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试题【专题11】种群与群落(含答案)
专题限时集训(十一) [专题十一种群与群落](时间:40分钟)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法,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鹿2.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
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数据是( ) 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B.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C.出生率和死亡率D.捕获量和捕获率3.福寿螺原产于亚马逊河流域,1981年引入广东地区后因过度繁殖被释放到野外,破坏了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被我国列为首批外来入侵物种。
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福寿螺种群数量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B.福寿螺引入初期,其种群数量增长符合“J”型曲线C.福寿螺种群增长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导致该地区生物多样性锐减D.人们可通过引入福寿螺天敌的方式进行生物防治4.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绘制出的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图5111所示。
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5.“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如图5112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种群和狗尾草种群B.在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C.在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6.硅藻是单细胞的藻类,硅酸盐是硅藻生活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将两种硅藻——星杆藻、针杆藻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113A.星杆藻和针杆藻之间是捕食关系B.硅酸盐浓度高时星杆藻的繁殖速度高于针杆藻C.针杆藻对硅酸盐的吸收能力弱于星杆藻D.通过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估算硅藻的数量7.下列有关生态学现象和分析,正确的是( )A.迁入、迁出能引起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基因型为Aa的豌豆,自交后代中AA个体所占比例增大,种群发生了进化C.原本肥沃的农田被废弃后杂草丛生,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自然选择无关8.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经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森林,图5114中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2020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11~1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选择题专项训练11~15套Word版含答案及解析运输是主动运输,不是被动运输。
【详解】A正确;B正确;C正确;D错误。
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运输是通过极性运输方式进行的,即由细胞极性差异驱动的主动运输。
【点睛】细胞吸水和失水是自由扩散过程;胞吐是分泌蛋白的方式之一;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的物质;植物体内物质运输方式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
4.下列关于人工授精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工授精可以使不孕夫妻得到后代B.人工授精可以选择优良基因C.人工授精可以减少遗传病的发生率D.人工授精可以提高种畜的繁殖率答案】B解析】人工授精是一种辅助生殖技术,其目的是通过人工手段将注入女性体内,使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从而达到妊娠的目的。
人工授精不能选择优良基因,只能选择质量好的供体,使不孕夫妻得到后代;人工授精无法减少遗传病的发生率,只能进行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提高生殖健康意识;人工授精可以提高种畜的繁殖率,但是需要注意避免基因的过度集中。
【详解】A正确;B错误;C正确;D正确。
【点睛】人工授精是一种辅助生殖技术,不能选择基因,只能提高繁殖率和帮助不孕夫妻得到后代。
5.下列关于光合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光合作用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光能的参与B.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氧气C.光合作用的反应发生在叶绿体中的基质中D.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答案】B解析】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有机物,氧气是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副产物。
光合作用是一种化学反应,需要光能的参与;光合作用的反应发生在叶绿体中的基质中,即叶绿体内膜和基质之间的空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
【详解】A正确;B错误;C正确;D正确。
【点睛】光合作用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有机物,氧气是产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副产物;光合作用的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的参与。
6.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酶是一种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B.酶的催化作用与温度、pH值等环境因素有关C.酶的催化作用是永久性的,不会因为反应物的浓度变化而改变D.酶的催化作用是选择性的,只对特定的底物起作用答案】C解析】酶的催化作用是可逆的,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变化,酶的催化速率也会改变。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一、选择题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2.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3.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5.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6.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方案专题限时集训(新课标):专题十一 种群与群落 Word版含解析
专题限时集训(十一)[专题十一种群与群落](时间:40分钟)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田鼠在被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低B.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食物链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草原,要研究草原的范围和边界D.繁殖季节,成年鲈鱼吞食小鲈鱼的行为属于捕食2.已知某种兔迁入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
在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年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共捕获未标志的60只、标志的20只。
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 A.15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3.某地红松林受到人为砍伐破坏,形成一片“空地”,一段时间后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等植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红松林重新成为该处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地”上出现杨树、白桦属于次生演替B.“空地”形成前后,物种的丰富度不同C.与杨树、白桦相比,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D.“空地”上的红松林一定与其他红松林的物种组成相同4.图5-11-1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图5-11-1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定数量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发生竞争的结果5.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如图5-11-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A.单细胞藻类是生产者B.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⑥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是温度6.西花蓟马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主要寄生在各种植物的花内,寄主范围广泛,同时极易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
西花蓟马在不同寄主上的种群动态如图5-11-3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图5-11-3A.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西花蓟马的种群密度B.西花蓟马在入侵地的种群数量呈现“J”型增长C.西花蓟马种群数量变化与寄主生长周期特点有关D.杀虫剂难以改变西花蓟马抗药性基因的频率7.(双选)如图5-11-4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曲线代表群落的初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C、E点都可代表顶极群落,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空间充足,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8.(双选)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2020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必考选择题对点专练11 种群和群落
专练11 种群和群落[名校模拟题组]1.(2018·稽阳联考改编)下列特征或结构中,哪项是种群所具有( )A.出生和死亡B.年龄结构C.垂直结构D.能量流动答案 B解析个体有出生和死亡,种群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是种群的特征之一;垂直结构是群落结构,不是种群的结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是种群的功能。
2.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 C3.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甲、乙种群在理想条件和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种群无K值且无种内斗争B.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不变C.乙种群在C点时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乙种群在F点对应的时间之前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答案 B4.(原创)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D.一个池塘答案 A5.(2018·“七彩阳光”联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种群的最大数量B.是种群在该环境的稳定平衡密度C.是限制指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D.若某种群的死亡率增加,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答案 B解析环境容纳量(K)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时便下降,低于K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6.图示为热带地区一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甲、乙、丙三种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经过3阶段后三种种群的数量保持基本不变。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阶段3中,甲、乙两个种群年龄结构呈衰退型B.阶段3后,甲、乙、丙三个种群均存在负反馈调节C.图示的演替过程是原生演替D.阶段1中甲、乙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答案 B7.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答案 D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趋于稳定,但是种群数量会有一定的波动,A项错误、D项正确;环境阻力在d点时比较明显,但在d点之前环境阻力就已经出现了,B项错误;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不利于防治蝗灾,C项错误。
高中生物群落试题及答案
高中生物群落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以下哪项不是群落的特点?A. 具有物种组成B. 具有空间结构C. 具有时间变化D. 具有非生物环境2.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下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类型?A. 原生演替B. 次生演替C. 人工演替D. 逆向演替3.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以下哪项不是物种间的相互作用?A. 竞争B. 捕食C. 共生D. 自我复制4.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中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以下哪项不是物种多样性的指标?A. 物种丰富度B. 物种均匀度C. 物种密度D. 物种多样性指数5. 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群落垂直结构的因素?A. 光照B. 温度C. 土壤湿度D. 物种数量6. 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A. 地形B. 土壤肥力C. 人为干扰D. 物种间的竞争7. 群落的边缘效应是指群落边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通常高于群落内部,以下哪项不是群落边缘效应的原因?A. 边缘区域光照条件较好B. 边缘区域温度变化较大C. 边缘区域物种间竞争较弱D. 边缘区域物种间竞争较强8. 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在受到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群落稳定性的因素?A. 物种多样性B. 物种间相互作用C. 群落演替速度D. 群落的物种组成9. 群落的生物量是指群落中所有生物的总质量,以下哪项不是生物量的影响因素?A. 物种的生物量B. 物种的数量C. 物种的分布D. 物种的进化历史10. 群落的生产力是指群落中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学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的能力,以下哪项不是影响群落生产力的因素?A. 光照强度B. 温度C. 土壤营养D. 物种的遗传特性答案:1. D2. C3. D4. C5. D6. C7. D8. D9. D10. 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群落结构的基础,它包括群落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高考快递】2020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十一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专题能力提升练(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30分钟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7·海南高考改编)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两种情况下害虫A的基因频率改变方向不同B.由于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C.乙作物的成分可能会限制害虫A的繁殖能力D.农作物甲和农作物乙之间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D。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改变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也会改变,A正确。
害虫A在新环境中不能爆发,可见其数量受到了农作物乙的影响,B正确。
限制害虫A的繁殖能力是农作物乙限制害虫A的可能方式,C正确。
互利共生是指彼此依存,若分开双方至少有一方不能存活,两种农作物之间的关系不符合这一特点,D错误。
2.(2017·北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
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
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
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 )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解析】:选A。
根据题干“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推知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由于缺乏对照实验,无法证明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及其他树种的影响。
【加固训练】: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从一级传向另一级的最终去向是( )A.散失在环境中B.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C.进入另一条食物链D.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解析】:选A。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能量的最终去向是散失在环境中,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B错误;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而不是进入另一条食物链,C 错误;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D错误。
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高考生物易错点集中专项训练(解析版)
专题11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一、单项选择题1.(2020·山东济南6月针对性训练)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的365 nm左右的紫外光波是人类不敏感的光,所以叫做黑光灯。
大多数趋光性昆虫的视网膜上存在一种色素,对这一波段的光很敏感。
色素吸收光之后,刺激视觉神经,最终引发昆虫趋向光源飞行。
一盏20 W的黑光灯可管理50亩农作物,一夜诱杀的虫总重数高达4~5 kg。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B.昆虫的趋光性导致了昆虫被诱杀,说明了自然界中趋光性是一种不利的变异C.用黑光灯诱杀昆虫改变了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了害虫种群密度D.用黑光灯诱杀昆虫使用方便、效率高、无污染,是一种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答案】A【解析】黑光灯可诱捕趋光性昆虫,可用于探究其种群密度,A正确;趋光性在人类灯光诱捕的情况下不利,但不能说明自然界中趋光性是一种不利的变异,B错误;黑光灯对雌雄昆虫的引诱无区别,不能改变性别比例,C错误;黑光灯诱杀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传递原理,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
2.(2020·湖北十堰市1月调研)某调查小组欲调查某地区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在该地区相同面积的旱地和水田里均放置了数量相同的捕鼠夹,结果发现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12.8%,而水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总数的2.2%,据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B.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有利于控制针毛鼠害C.若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小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都是影响针毛鼠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答案】C【解析】旱地中被捕针毛鼠数占捕鼠比例大于水田,说明针毛鼠对当地旱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危害可能大于水田,A正确;在旱地种植少量高大树木,可以为猫头鹰提供栖居地,故有利于猫头鹰捕食针毛鼠控制鼠害,B正确;捕获后的针毛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则会导致调查的针毛鼠的种群密度偏大,C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练11 种群和群落[名校模拟题组]1.(2018·稽阳联考改编)下列特征或结构中,哪项是种群所具有( )A.出生和死亡B.年龄结构C.垂直结构D.能量流动答案 B解析个体有出生和死亡,种群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是种群的特征之一;垂直结构是群落结构,不是种群的结构;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不是种群的功能。
2.如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D.绵羊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 C3.如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甲、乙种群在理想条件和自然条件下的增长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种群无K值且无种内斗争B.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保持不变C.乙种群在C点时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乙种群在F点对应的时间之前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答案 B4.(原创)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个池塘中的全部生物D.一个池塘答案 A5.(2018·“七彩阳光”联盟)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种群的最大数量B.是种群在该环境的稳定平衡密度C.是限制指数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D.若某种群的死亡率增加,则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答案 B解析环境容纳量(K)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由于种群数量高于K 时便下降,低于K时便上升,所以K值就是种群在该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6.图示为热带地区一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甲、乙、丙三种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经过3阶段后三种种群的数量保持基本不变。
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阶段3中,甲、乙两个种群年龄结构呈衰退型B.阶段3后,甲、乙、丙三个种群均存在负反馈调节C.图示的演替过程是原生演替D.阶段1中甲、乙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答案 B7.如图所示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K值会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答案 D解析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趋于稳定,但是种群数量会有一定的波动,A项错误、D项正确;环境阻力在d点时比较明显,但在d点之前环境阻力就已经出现了,B项错误;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不利于防治蝗灾,C项错误。
8.(2017·温州十校期末)如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D.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答案 D解析图示为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曲线,该增长方式是在有限环境中出现的,所以环境阻力从一开始就出现了,而不是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A错误;C点之后种群仍在增长,种群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B错误;D点之后,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在K值上下波动,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增加,而后下降,C错误;改变种群正常性比率,将使种群出生率下降,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D正确。
9.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就越少B.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C.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的变化、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等有关D.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答案 A解析群落的层次越明显、分层越多,群落中的动物种类就越多。
10.(2018·浙江七彩联盟联考改编)下列关于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北方针叶林主要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B.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生物的2/3C.草原的气候特征是每年降雨量在250~800 mm之间D.沙漠年降雨量不足150 mm答案 B解析在地球已知生物种类中,热带雨林中的生物种类约占其一半。
1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比率的改变不会影响种群密度B.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C.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D.所有生物的种群都可分为生殖前期、生殖期和生殖后期答案 C12.(2018·台州2月模拟)下列生态系统中最脆弱的是( )A.森林B.草原C.荒漠D.苔原答案 D解析苔原分布于严寒地区,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生长季短,而且一旦植被被破坏就难以恢复,因此苔原结构单一,气候严酷,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D正确。
13.(2018·温州十校质检)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的陆地群落类型是( )A.荒漠B.草原C.苔原D.北方针叶林答案 C解析由于苔原分布在环北冰洋地带,那里气候严寒,植物生长季短且没有树林生长,没有足够能量或传粉动物支持有性生殖,所以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C正确。
14.如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下列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0 h后细胞不再增殖B.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增长C.大约培养32 h后增长速率最大D.K值约为120个答案 C解析据图分析可知,培养50 h后细胞数量不再增加,是因为出生率等于死亡率,A错误;“S”形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不是按照一定的百分数增长的,B错误;大约培养32 h后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K值为12 000个/mL×10 mL=120 000个,D错误。
15.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 D解析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错误;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的植物种类并非完全不同,C错误;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功能最强,所以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16.(2018·浙江模拟)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答案 C解析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A错误;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为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田间的玉米为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特征,C正确;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17.(2017·稽阳10月联考)银鳗在夏天由河川游到深海并在深海中产卵繁殖(生殖洄游),而幼鳗在春季自大海进入江河口,在淡水环境中成长。
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目前鳗鱼资源越来越稀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使用大网眼的鱼网进行捕捞可以测定银鳗的年龄结构B.银鳗的生殖洄游现象说明了海洋生物群落具有时间结构C.银鳗的K值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D.银鳗的分布型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并不直接相关答案 A解析使用大网眼的鱼网,不能捕捞到幼鱼,不能统计各年龄组个体数,A错误;银鳗的生殖洄游有季节性,这可以说明海洋生物群落具有时间结构,B正确;种群的K值会根据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C正确;种群的分布型反映种群内个体间的关系,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并不直接相关,D正确。
18.甲、乙两地的原始森林,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原生演替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演替生长成次生林C.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没有垂直结构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 C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 项正确;无论是原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干扰且环境条件适宜,都可演替到森林阶段,B项正确;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形成一定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项错误;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加,D项正确。
19.(2018·浙江名校联盟)“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调整性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 )A.降低出生率B.降低人口密度C.改变性比率D.调整年龄结构答案 D解析“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A错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增大人口密度,B错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但不会改变性比率,C错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D正确。
20.(2018·七彩阳光联考)下列有关陆地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草原约占地球表面的26%,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B.热带雨林的生物种类约占地球已知种类的一半C.蒿属植物和肉质旱生植物是沙漠中的优势植物D.苔原的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答案 A解析草原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2%,占地球陆地表面26%的是荒漠,苔原植物几乎完全依靠营养繁殖,草原几乎完全由禾本科植物和阔叶草本植物(主要是豆科和菌科)组成,都通过有性生殖方式繁殖,A错误。
[创新预测题组]21.(2018·浙江名校联盟第三次联考)因人类活动导致草场沙化,栖息地锐减,使昆仑山野牦牛向高山迁徙形成小群体(10~80头),雪天时,又迁徙下山聚集成大群体(200头以上)。
在生殖季节,有些公野牦牛因竞争失败而失去繁殖机会。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稳定平衡密度降低B.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C.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季节性迁徙是群落的时间结构D.公野牦牛的竞争属于种群密度较高时的内源性调节因素答案 C解析稳定平衡密度即环境容纳量,人类活动使野牦牛种群的环境容纳量降低,A正确;高山地区的野牦牛呈集群分布或表现为斑块状,因为野牦牛在高山地区形成小群体活动,B正确;野牦牛因草料变化而发生季节性迁徙,这种迁徙造成群落的变化,使得群落表现出时间结构,但是迁徙本身是种群的行为,而不是群落的时间结构,C错误;公野牦牛争夺交配权的行为,可以在种群密度较高时调节出生率,控制种群密度过度增长,属于内源性调节因素,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