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案例分析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案例分析小明是一个4岁的男孩,他是我在一所幼儿园的学生。
根据我对他的观察和了解,我将对小明的个性发展进行一些分析。
首先,小明是一个非常活泼好动的孩子。
在幼儿园的每一堂课上,他总是充满了活力和热情。
他喜欢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如跑步、跳绳、玩球等等。
他总是充满了冲动,经常跑来跑去,难以坐定。
在他的个性发展上,这种活泼好动的特质使得他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受到了其他孩子的欢迎和喜爱。
然而,在一些安静的学习环境中,他很难保持安静并集中注意力。
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活动进行适当引导,培养他的专注力和耐心。
其次,小明是一个富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孩子。
他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探索欲望,并且喜欢主动去探索和尝试。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户外活动中,他总是第一个踏出去并且把所看到的、听到的分享给其他人。
这种好奇心和主动性使得他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有了较大的进步。
然而,有时候他会因为好奇心过重而犯错,例如摸索到危险的地方或者触碰到不该碰的事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对他进行教育引导,让他明白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不安全的。
另外,小明是一个非常好强的孩子。
他喜欢与其他孩子进行竞争,并且总是希望自己能够胜出。
无论是运动比赛还是课堂竞争,他都把胜利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且付出了很多努力去实现它。
他的好强个性使得他在学习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有时也会为了胜利丧失了与他人的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引导他明白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并且教会他与他人共享胜利的快乐。
最后,小明是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孩子。
无论是在帮助老师收拾教室还是在照顾其他小朋友中,他总是尽心尽力并且十分认真负责。
他的责任心使得他在幼儿园中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喜爱。
然而,有时他会因为责任心过重而过分在意细节和完美,而忽略了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引导他找到平衡点,让他明白有时候一些小错误并不会影响整体的成就。
综上所述,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有探索欲、好强和有责任心的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 总和。
(二)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包括: 自我意识、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特征
二、个性的特性
1、个性的整体性 2、个性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3、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
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个体进行活动的 动力系统。对学前儿童而言,影响其活 动的个性倾向性主要有需要、动机、兴 趣,它们直接左右着学前儿童行为的选 择性和积极性
(一)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1、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草种缺失面力求获得满 足的心理倾向。 (1)需要的分类 (2)新生儿的需要都是生理性需要。
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的特点
神经活动 类型 气质 类型 气质特点
强、不平衡 胆汁质 精力旺盛,表里如一, 刚强,易感情用事 强、平衡、 多血质 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 灵活 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强、平衡 不灵活
弱型
粘液持 稳定有余而灵活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 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 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 动缓慢
(一)自我认识学的发展 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包括对自己的 认识与评价 1、对自己的认识 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对自己动作和行动的认识 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
2、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依从性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2)从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 (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较为客 观、理智的评价
学前教育中的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阶段
学前教育中的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阶段在学前教育中,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而教师和家长应该倾听和理解孩子,满足他们的个性发展需求。
一、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在学前教育阶段,孩子的个性特点正在形成和发展。
有的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社交,而有的孩子内向害羞、喜欢独自玩耍。
了解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有助于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不足之处。
例如,有些孩子对音乐有天赋,可以引导他们参加音乐培训;有些孩子喜欢自然科学,可以提供与此相关的学习材料和实验机会。
通过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二、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他们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和学习。
教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在学前教育中,孩子的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情感等方面都在不断发展。
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
例如,对于运动发展较快的孩子,可以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对于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鼓励他们参与演讲和表演。
三、建立积极正面的教育环境为了促进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阶段,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努力,建立一个积极正面的教育环境。
教师应该注重与孩子的互动和沟通,关注他们的需求和问题。
通过鼓励和赞扬,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对孩子的个性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教育环境中,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孩子的个性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言行举止,给孩子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和信念。
总结起来,学前教育中孩子的个性和发展阶段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和关注。
教师和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发展需求,并建立积极正面的教育环境。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性格的类型
1. 情感抑制型和情感非抑制型
儿童性格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儿童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 根据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分为情感抑制型和情感非抑 制型。情感抑制型性格的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水平较高, 对不熟悉、不可预测的环境反应往往比较强烈,面对新环 境,容易表现出畏惧和退缩。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加关注, 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变化。
•6.时3 域信分号析的是时指域在分时析间域内研究系统在一定输入信号
作用下,其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变化趋势 、大小、相位等)。 • 信号的时域描述:以时间为独立变量,描述信号随时 间的变化特征,反映信号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 优点:形象、直观; • 缺点:不能明显揭示信号的内在结构。
6• .3周.1期周信期号信的号幅值幅特值征特常征以分幅析值、峰-峰值、均值、
例2.6函.2函 数创发数建生一发器个生。可器以产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和锯齿波的
6.2.3 波形生成
• 在波形生成子选板中的所有函数不仅输出包含指定波形 图形的数字型数组,而且包含时间参数,这种数据类型 在LabVIEW中称为波形数据。
1• . 波波形形数生据成以函簇数的的形式特给点出,如图所示,包含起始
三、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
(一)气质的稳定性
气质作为儿童与生俱来的、与神经生理密切相关的特 点,在整个儿童期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多数婴 儿出生后表现出的气质特点到其成人后还一直存在。
(二)气质的可塑性
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还在不断发育,在与周围环境的 不断互动中,其气质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
(2)频域分析
• 测量时直接采集到的信号是时域波形,由于时域分析的局限 性,所以往往把问题转换到频域来处理。通过频域分析可以 得到信号在频域的各种特征量及信号的频率组成信息。最主 要的频域分析方法就是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反变换。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评价概述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的观点
• 智力是可以协助个体适应其环境 的基本生活过程。
• 当儿童成熟时,他们会获得更为 复杂的“认知结构”,以协助其 适应环境。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1.认知结构或图式
指有组织的思维或行动模式,可用来整合经 验、解决问题。
比如,三岁的幼儿可能会认为,太阳是 有生命的,只因为太阳每天一早就出来,一 到晚上就下山了。
认知图式——会移动的物体是有生命的
四、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几个主要概念
2.组织和适应
• 组织是指儿童将现有的图式结合,而成为新的、复杂 的智力结构的过程。
• 组五、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儿童心理的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认知成熟,儿童与成人或年 长伙伴的互动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
• 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可能达到的水 平”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个 动态的概念。
较高水平 现有水平
最近发展区
35
六、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18-25岁:亲密对孤独,发展和谐的亲密关系
25-65岁:繁衍对停滞,发展“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65岁以后:自我完善对绝望,发展“智慧”的品质
三、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
• 一切行为都是刺激(S)——反应 (R)的学习过程。
给我一打婴儿,在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 中,无论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 族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诗 、艺术家、大商人或者是乞丐、小偷。
比如,幼儿一开始可能会认为,所有会 飞的都是鸟,后来他慢慢发现有许多东西不 是鸟,但会飞,于是,他就可能会将这些知 识进行组织而成为新、更复杂的阶层结构。
幼儿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的气质
1 定义:俗称“脾气”, 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 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 征。(内向、外向)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如诸葛亮和张飞
气质和人的神经类型 有直接联系。
2、幼儿四种气质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 胆汁质: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
精力旺盛, • 如许世友、彭德怀、孙悟空、秦科长。
• 多血质:外向,热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善
于交往,兴趣变化快,发言积极。
• 如董浩、撒贝宁、猪八戒
• 粘液质: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
注意力稳定,有毅力。如唐憎,宇航员
• 抑郁质:内向,敏感,细腻,幻想、胆小、孤僻,迟
缓。林彪
3、幼儿有哪几种神经类型?
神经类型
弱型 (抑郁质)
。
测试你的气质(A组)
• 1、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话全说 出来才痛快。
• 2、和人争吵时,总是先发制人,喜欢挑衅。 • 3、羡慕那种善于克制自己感情的人。 • 4、做事总是有旺盛的精力。 • 5、情绪激昂时,觉得干什么都有趣;情绪低
落时,又觉得干什么都没意思。 • 6、对学习、工作、事业怀有很高的热情。 • 7、喜欢参加热烈的活动。
• 做作业或完成一件工作总比别人花的时间多 • 当我烦闷的时候,别人很难使我高兴起来。 • 喜欢复习学过的知识,重复做已经掌握的工
作。
• 小时候会背的诗歌,似乎比别人记得清楚。 • 老师讲新概念,常常听不懂,但是弄懂以后
就很难忘记。 ?分左右或以上,偏抑郁质
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的 气质类型
• 活动水平 • 生理机能的规律性 • 对新刺激反应的敏捷性 • 对日常变化的适应性 • 反应的强度 • 反应阈限 • 心境的质量 • 分心情况 • 注意的坚持性
教案设计中的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教案设计中的学前儿童个性发展在教育中,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学前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儿童的个性,帮助他们发展成为独立自主、有创造力和积极向上的人。
本文将探讨教案设计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一、个性发展的重要性和特点个性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独特的心理品质,包括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对于培养其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和社交能力至关重要。
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将在以后的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对其成长和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
2.塑造性:儿童的个性可以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得以塑造和发展。
3.相互作用性:儿童的个性受到遗传因素、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教案设计中的个性发展策略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应该积极考虑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引导。
以下是几个个性发展策略的案例:1.兴趣导向: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促进个性发展的关键。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和选用符合学生兴趣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通过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培养其个性特长。
2.灵活性:教师应该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不同个性和学习风格。
例如,在安排小组活动时,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特点,可以根据学生个性的多样性调整小组成员的搭配,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与才能。
3.情感教育: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对于个性的塑造至关重要。
在教案设计中,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合作精神和情绪管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他们的心声,并通过反馈和鼓励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4.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尊重其个性差异。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个体化的辅导方式,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其个性特长,并帮助其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学前儿童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如何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学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都是重要的方面,对孩子的整体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个性的发展涉及到孩子的特征、行为模式、情感和动机等方面,而社会性的发展则与孩子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扮演、合作、沟通和与他人建立关系等有关。
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学前儿童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需要受到关注和引导。
孩子在学前阶段正处于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特征和行为方式正在塑造中。
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孩子的个人差异,并接纳并尊重他们的个性。
同时,他们也需要在合适的时机给予适度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培养他们的情感管理能力,以及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其次,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需要通过社交化的机会来实现。
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最主要的社交环境,他们在这里与家人和同龄人互动,建立着最初的社会关系。
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和陪伴,为他们提供稳定、温暖的情感支持。
同时,家长也应该鼓励孩子参与家庭活动,并给予合理的责任和自主权,帮助孩子在家庭中建立自信和实践社交技能。
在幼儿园中,教育者应该创造积极的社交环境,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合作。
他们可以通过游戏、集体活动和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孩子们互相合作,相互支持,以建立起亲密的友谊和合作关系。
同时,教育者也应该关注和引导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除了家庭和幼儿园,学前教育也可以提供社交化的机会。
例如,参加学前教育的学校活动,或者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使孩子与更多的人接触。
这样的经历可以帮助孩子扩展社交圈,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沟通和相处。
总之,学前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互相促进的。
良好的社会关系建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共同合作,为孩子提供积极的社交环境和丰富的社交经验。
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培养其社交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吉首大学2022年专升本学前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课程考核大纲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课程考核大纲《学前教育学》部分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专业基础课程三、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牟映雪的教材《学前教育学》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1、识记:(1)各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征;(2)学前教育的价值。
2、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家庭、妇女等社会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3、掌握:21世纪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章学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识记:(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2)中国社会转型时代的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体系;(3)现代典型的学前教育方案。
2、理解: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借鉴意义。
3、运用: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总结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学前教育方案。
第三章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1、识记:近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主要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2、理解:(1)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特点;(2)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问题。
3、运用:能够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特点,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问题,树立以法治教的意识。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1、识记:(1)幼儿的特性;(2)儿童观的类型;(3)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4)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5)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2、理解:师幼互动的内涵、特征及模式。
3、掌握: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儿童观。
第五章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1、识记:(1)我国幼儿教育目标的内涵、特点;(2)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容。
2、理解:(1)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2)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关系。
3、掌握:(1)幼儿体、智、德、美四育的内容及特点;(2)“四育”的工作原则。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涉及到他们在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个性主要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中所表现出的持久、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同时也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中,认知方面的发展尤为重要。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并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
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也开始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主性,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同时也会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认知方面的发展为儿童的个性特点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他们在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情感方面的发展对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包括自我意识、情绪识别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阶段,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分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他们学会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情感方面的发展为儿童建立了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对他们的个性特点有所影响。
学前儿童的行为发展也是其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
学前儿童的行为表现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并能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
在这一阶段,学前儿童也开始培养和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能力,如与他人合作和共享等。
行为方面的发展使学前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同时也对他们的个性特点产生深远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决定了学前儿童在一些个性特征上的继承程度。
然而,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对他们的个性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家庭关系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学前儿童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在学前教育中,培养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应该成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前儿童的个性特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活动计划,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指孩子在学龄前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独特的、稳定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既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个性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和社会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广泛的社交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1.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3-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快速提高的阶段。
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名字、性别,懂得区分自己和他人。
他们会成为对自己情感、兴趣和能力有自我评价的主体,表现出自尊心的形成。
2.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开始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分享和表达爱意。
3.社交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开始有一定的朋友圈子。
他们能够适应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需求,尝试与人分享玩具和游戏。
4.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非常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想象游戏,他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进行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活动。
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5.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提高:学前儿童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按照规则和约束进行游戏和活动。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
6.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很多新的学习和体验,开始表现出对一些领域的兴趣和喜好。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1. 自我意识的形成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逐渐形成了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自己的感受和意愿。
他们会使用第一人称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例如“我要...”、“我喜欢...”。
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2. 社交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他们开始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学会分享和合作。
他们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和语言,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通常会表现出友好和合作的态度,但也可能出现争吵和冲突的情况。
3. 语言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能够听懂和使用越来越复杂的语言表达。
他们开始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并能够理解其他人的意思。
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问问题和探索新事物。
4. 情绪管理的挑战学前儿童在情绪管理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他们的情绪经常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所影响。
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爆发、焦虑和害羞等表现。
在这个阶段,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表达情感,并提供适当的安全环境。
5. 认知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也在逐渐提升。
他们开始能够进行简单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和想象来认识世界。
这个阶段的孩子通常会表现出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喜欢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形成、社交能力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发展、情绪管理的挑战和认知能力的提升。
了解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来说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学前儿童进行沟通和教育。
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教育,可以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同伴关系和友谊
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之一,家长应该营造一个温馨、和谐、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同时,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如教孩 子如何与人打招呼、分享玩具、等待轮流等。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是孩子开始接触同龄人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和友谊 观念。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学会与同伴合作、分享和互助;同时也可以 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引导孩子理解友谊的内涵和意义。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育策略:针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本章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教育 策略,包括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丰富的社交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等。
对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 深入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机制:目前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描述和影响因素 分析层面,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内在机制,揭示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本质和规律。
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的情感逐渐丰富和稳定,能够表 达自己的情感并理解他人的情感。
行为发展
学前儿童的行为逐渐符合社会规范,能够 与他人进行基本的合作和交流。
影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因素
家庭环境
同伴关系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氛 围、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对儿童的社会性 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同伴是儿童社会交往的重要对象,良好的 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 和行为。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日益 显著。未来研究可以探讨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以及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的社 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讲义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同伴交往的发展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依恋的发展一、依恋的产生与特点依恋是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之间形成的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一)依恋的特征婴幼儿的依恋具有些重要的特征,表现在:(1)渴望和依恋对象在一起,和依恋对象在一起时,能感到最大的愉悦,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接近,会比看到别人表现出较多的高兴微笑依偎、跟随、手舞足蹈、拥抱等。
(2)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其他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
(3)依恋对象让儿童获得慰藉和安全感。
婴儿的依恋行为有两种行为模式。
一种称之为信号行为模式,婴儿会微笑、啼哭、注视和发出响声,目的是把母亲呼唤到身边;另一种称为接近行为模式,婴儿的行为有吸吮乳汁、抓住母亲不放和用目光追视母亲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总体而言,亲近是依恋的核心和外在的行为表现,强烈的相互依存的情感则是依恋基本的内在心理表征。
(二)依恋形成的前提与标志依恋的产生是儿童感觉、知觉、记忆、表象等心理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儿童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建立的前提有两个:(1)社会环境尤其是某种养育条件的存在是儿童依恋产生的首要前提。
(2)识别记忆客体永久性的获得是依恋建立的认知前提。
2.依恋形成的标志一般认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1)代表性:即能反映依恋这一行为表现不同于其它社会关系的本质规定性;(2)稳定性:即在依恋一般应出现的时期内能保持相对稳定的存在;(3)普遍性:即不因个体间的差异而影响该依恋想象的普遍存在。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婴儿的依恋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社会反应阶段在这一阶段,婴儿对人的反应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加区分,没有差别,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与塑造
性格是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特点 (一)婴儿性格的萌芽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 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和引导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 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个性倾向性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一、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和引导 需要是学前儿童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社 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 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需要越简单、越低级,生理 需要越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前期,孩子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加, 出现了模仿成人活动的探索性需要、游戏的需要及与伙伴交往的需要等。
(一)学前儿童动机发展的特点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性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二)学前儿童良好动机的培养 学前儿童的动机主要和自己的需要、直接兴趣有关。儿童动机的培养 不是孤立的,应放在整个个性的整体结构之中。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幼儿期儿童的气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2.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 3.3—4岁为幼儿气质发展的关键期
最近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3-5岁儿童气质的不同方面在影响母亲教养方 式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气质的不同方面在影响母亲教养方 式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是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积极气质因素, 有的是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有的则为没有显著影响作 用的中间型气质因素。
第十一章学前教育的性质
第十一章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与内容1、学前教育的含义(简答)答:学前教育是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2、学前教育的性质:基础性和非义务性3、如何理解学前教育的基础性(简答)答:可以从两个角度说明:一方面是从教育体质的角度;一方面从人的发展角度。
4、幼儿园教育的具体目标(简答)答:1)搞好卫生保健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 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机体功能,增强体质,以保护、促进幼儿的健康。
3)在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的粗浅知识与技能时,注重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初步的动手能力,学习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 4)萌发幼儿爱家乡、爱集体、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5)培养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5、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目标(简答)答: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6、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简答)答:1)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以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自理能力; 3)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4)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5)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7)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合作的态度。
自考-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个性形成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世 界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在 对精神病人的治疗过程中,他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 发现,这些精神病症状的病因大都能追溯到他们童 年时的创伤性事件。基于这些发现,弗洛伊德做出 了大胆的推断,认为儿童是有性欲的,童年时他们 被允许表达这种冲动的方式影响了成年后的生活。
意识
前意识
无意识
意识层次结构
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 望、冲动和生命力。它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 则行事。 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 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 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遵循 “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 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 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至善 原则"。
第十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个性形成的开始
一、个性的内涵 (一)定义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 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 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 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
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5种成分: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 3.自我意识 4.心理过程 5.心理状态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 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 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 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个人 的独特性。每个儿童在各个不同场合、情境,对不同的事件, 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反应,表现出自己所特有的 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幼儿期,儿童个性只能是形成的开始,或是个性初具雏 形。直到成熟年龄(大约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而且 在个性定型以后,还可能发生变化。
中职职高幼儿教师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十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 学前小孩社会性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的观点指小孩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品德为规范与社会性技术,成长为一个社会人,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小孩社会性性发展是一个动向的过程,是孩子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渐渐实现的。
b5E2RGbCAP二.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亲子关系的发展——亲子关系是指父亲母亲与儿女的关系,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主要包含父亲母亲与儿女的感情联系以及父亲母亲的修养方式。
p1EanqFDPw(二)伙伴关系得发展——伙伴关系是指小孩与其余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纪同样或邻近的小孩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拥有同等、互惠的特色。
DXDiTa9E3d(三)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是人依据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希望而渐渐形成的行为。
(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是少儿道德发展的中心问题,是指个体帮助或许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偏向。
详细包含分享、合作、礼让、救助等。
RTCrpUDGiT(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也称入侵行为,就是损害他人或许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成心破坏东西、向他人寻衅等,这是一种不受欢迎的行为。
5PCzVD7HxA三.研究学前小孩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促使小孩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1、培育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小孩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小孩发展的三大方面。
jLBHrnAILg2、完满的人品对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拥有促使作用。
(二)少儿期是小孩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期间,少儿社会性发展是小孩将来发展的重要基础;1、少儿期社会性发展在人一世的社会性发展中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少儿社会性发展的利害,直接关系到少儿将来人品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因为少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点期间,少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感情以及社会行为技术在此阶段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表现出显然的个人特色,甚至某些行为方式已经成为比较稳固的个性特色。
《学前心理学》第九章-第十三章练习题
第九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某托儿所训练刚入所的孩子早上来时向老师说“早上好” 下午离所时说“再见” 结果许多孩子先学会说“再见” 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孩子早上不愿与父母分离。
这是 ()A.情绪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B.情绪的分化C.情绪对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D.情绪的社会化2 幼小儿童刚上托儿所时一般较易学会离所时的“再见” 而早上向老师说的“早上好”则不易学会这是()A 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两极作用B.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C.情绪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D.情绪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信号作用3.儿童的情绪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是在 ()。
A.3 岁B.4 岁C.5 岁D.6 岁4.最初几天的新生儿或哭或安静或四肢划动等等可以称为 ()A.原始的情绪反应B.基本的情绪反应C.混合的情绪反应D.高级的情绪反应5.根据华生的观点不属于原始情绪的情绪是 ()。
A.怕B.怒C.悲D.xx6 按照布里奇斯的研究以下最早产生的情绪是()A.痛苦B.惧怕C.兴奋D.厌恶 7 .3 个月以后婴儿的情绪分化为 ()。
A.快乐和愤怒B.喜爱和厌恶C.快乐和痛苦D.喜爱和恐惧8我国心理学家林传鼎的研究指出新生儿已有两种完全可以分辨得清的情绪反应即()A.愉快与惊奇B.愉快与悲伤C.愉快与厌恶D.愉快与不愉快9.打过针的孩子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与这种情绪相联系的心理现象是 ()。
A.记忆B.思维C.感知觉D.自我意识10儿对看得见而又拿不到的玩具产生不愉快情绪但当玩具在眼前消失时不愉快情绪也很快消失这是 ()A.情绪的内隐性B.情绪的依赖性C.情绪的受感染性D.情绪的情境性11儿看到故事书中的“坏人” 常常会把它抠掉这是 ()的表现。
A.情绪冲动性B.情绪易变性C.情绪两极性D.情绪感染性12童情绪的内隐性出现在 ()A.幼儿初期B.幼儿中期C.幼儿晚期D.小学生初期13儿最初的笑是 () A 诱发性的B.外发性的C.内源性的D.信号性的14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A.最初诱发性微笑发生的标志B.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C.最初生理性微笑发生的标志D.最初自发性微笑发生的标志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性,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结构,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对其人生发展的意义;自我意识,学前儿童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特点及表现,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特点及促进其发展的教育方法;个性倾向性,学前儿童需要、动机、兴趣的发展;气质,气质类型,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变化及其对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性格,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及其表现;能力,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及其基本内容(一)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
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主要看他的言行表现,而在言语和行为两者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及社会性。
1.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在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个年龄的人来说,个性中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的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
因此,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体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因此,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的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
个性特征的形成,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相联系。
即使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离不开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给个性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结构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的调控系统,包括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其成熟标志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和人生观等,了解幼儿个性倾向性发展的特点,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因此,它集中地反映了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性。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开始形成的标志一般把3~6岁作为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标志有四方面: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2.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3.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4.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第二节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一、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孩子从刚刚出生开始,就显示出个人特点的差异。
这主要是与生理联系密切的气质类型的差异。
这种先天气质类型的差异作为个别差异而存在,同时又影响着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并在与父母的E1常交往中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个人特点。
2.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此间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3岁左右,在气质类型差异的基础上及与父母和周围人的相互作用中,孩子之问出现较明显的个性特征的差异。
3.个性初步形成(3~6岁)幼儿期,儿童心理水平逐渐向高级发展,特别是随着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有意性的发展,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对其心理和行为发展的意义学前期儿童的一些个性特点对他们后来的发展有很直接的影响,成为个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学龄前期儿童个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日后的发展。
也可以说,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特点,都可以在我们小的时候找到根源。
这也提醒教育者,要注意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学前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动机、兴趣、气质、性格及能力各方面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一、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的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就是自我意识。
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是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
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即分离感和稳定的同一感。
1.分离感,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2.稳定的同一感,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已是同一个人。
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儿童由l岁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区分开到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即自我感觉阶段;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
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3.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自我意识的真正出现是和儿童言语的发展相联系的,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准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产生;4.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3岁后)。
在知道自己是独立个体的基础上,逐渐开始了简单的对自己的评价;进入幼儿期,孩子的自我评价逐渐发展起来,同时,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已开始发展。
三、幼儿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自我体验是一个人通过自我的评价和活动产生的一种情感上的状态,如自尊心、自信心、羞愧感等;自我控制反映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等。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的发展三个方面。
幼儿期自我意识各方面的发展有个基本的规律,即3~4岁期间,儿童自我评价发展迅速;4~5岁期间儿童的自我控制发展迅速,而自我体验的发展相对较平稳,趋于渐变状态。
(一)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依从性的评价发展到自己独立评价;2.从对个别方面的评价发展到对多方面的评价;3.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过渡;4.从具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评价发展到根据简单的行为规则的理智评价。
(二)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
(三)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趋势和主要特点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2.从不会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3.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
第四节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一、个性倾向性及其基本特征个性倾向性是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
学前期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及兴趣的发展方面。
个性倾向性有两个基本特征,即积极性和选择性。
1.积极性,个性积极性使人以不同的态度和积极性去组织自己的行动。
如当一个人的需要强烈时,他的行为反应就会相应比较强;而当需要较弱时,行为反应的程度就会相对减弱;2.选择性,个性积极性使人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客观世界进行反应。
如不同的需要会导致人选择不同的事物、不同的方向。
二、学前儿童需要和动机的发展(一)需要和动机的概念需要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
它在心理上通常被体验为一种不满足感,或者是有获得某种对象和现象的必要感。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
动机是在需要刺激下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动机可能是意识到的,也可能是未被意识到的。
需要和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二)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
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
同时,需要的发展已经显现出明显的个性特点。
1.开始出现多层次、多维度的整体结构;2.优势需要有所发展。
(三)学前儿童活动动机的发展进入幼儿期以后,随着儿童社会性需要及其目的性的发展,孩子的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2.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三、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一)兴趣及其特点兴趣是人积极地接近、认识和探究某种事物并与肯定情绪相联系的心理倾向。
兴趣有三个特点:指向性、情绪性和动力性。
(二)学前儿童兴趣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兴趣发展的初级阶段(0~l岁);2.多种兴趣开始发展阶段(1~3岁);3.兴趣的广泛发展并逐渐稳定阶段(3~6岁)。
第五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一、气质的概念1.气质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反应的大小)、平衡性(兴奋或抑制的优势)及灵活性(转换的速度)、指向性(有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人倾向于内心世界)方面。
2.气质的特点天赋性、遗传性、稳定性。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类型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
托马斯·切斯将儿童的气质划分为三种类型:容易抚育型、困难抚育型、起动迟缓型。
三、学前儿童气质类型的稳定性和变化1.学前儿童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性。
2.学前儿童气质类型有一定变化。
(1)幼儿期气质中的兴奋性增长;(2)生活环境可以改变幼儿的气质,即“掩蔽现象”。
四、学前儿童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1.儿童的气质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对儿童能力、性格的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1)对智力气质不能影响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但可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2)对性格性格表现上带有各自的气质特点;某种气质可以有力地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