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幼儿教育理论

合集下载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幼儿教育理论基础幼儿教育是为了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在幼儿教育中,理论基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导教育实践的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石。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包括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以及社会文化理论。

一、蒙台梭利教育理论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是由意大利医生、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的。

她强调幼儿是活跃的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实践来获取知识。

蒙台梭利教育注重创造有利于幼儿学习的环境,提供丰富的教育材料,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种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应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培养独立性、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按照一定的阶段和规律进行,包括感知、运动、符号和操作阶段。

儿童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提供适当的教育活动。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和认知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的。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和社交互动来获取知识,并逐渐掌握文化工具和社会规范。

这一理论强调教育应该提供具有社会性和合作性的学习机会,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

文化、社会背景和周围环境对儿童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应该关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和文化背景,提供有助于儿童发展的文化资源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此外,社会文化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儿童情感、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结语幼儿教育理论基础是幼儿教育实践的指导,对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以及社会文化理论。

这些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和方法,可以用来指导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

在实际操作中,教育者应该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这些理论,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全面成长和发展。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幼儿教育基本理论》一、引言幼儿教育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儿童的未来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是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基础,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幼儿教育基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发展理论、幼儿教育目标、幼儿教育内容、幼儿教育方法和幼儿教育评价等方面。

二、幼儿发展理论(一)成熟理论 成熟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环境因素只是起到促进或延缓儿童发展的作用。

成熟理论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和特点。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环境刺激和行为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强化来实现的。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认知结构不断建构和重组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认为儿童的发展是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四)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过程,认为儿童的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的。

三、幼儿教育目标(一)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二)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教育资源,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三)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和教育条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教师必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幼儿教师必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幼儿教师必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以确保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与幼儿的认知和发展水平相匹配。

以下是一些幼儿教师必学的教育教学理论。

1. 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法强调以儿童为中心,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智力和知识,还要关注他们的情感和社会发展。

在这种教育理论中,教师的角色是观察和引导,鼓励孩子自主学习,在与其他孩子合作的同时,建立自我认识并培养自主性。

2. 儒学教育思想儒学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强调道德建设,注重品德教育。

这种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有利于人的内在美德的发掘和提高,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3. 行为主义教育理论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一种强调行为的中心思想,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其中最基本的联想和条件反射形成的,并且重视学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这种理论认为,老师应该关注和引导学生表现出正确的行为,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行为做出相应的反馈。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价值是无限的,强调人的个性和尊重个体的自尊。

这种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青春期发展和对人生的追求,同时建立教育环境和氛围,以便使学生发掘自己的潜能和建立精神内核。

5. 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和真实情境的教育活动,强调学习和工作场景之间的联系。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处于有意义和现实的情境中,以便学习成为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并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的活动。

6. 儿童中心教育学说儿童中心教育学说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之上。

它认为,儿童总是对他们喜欢的事物感兴趣,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兴趣来实现学习的目标。

在这种教育学说中,教师应该提供有意义和感官刺激的活动,并了解儿童的想法和反应,以便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和速度。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中国幼儿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探索出了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

这些理论在引导幼儿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一、幼儿教育的整体观念以及目标在中国幼儿教育中,强调整体观念,将幼儿视为一个整体,包括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等方面的发展。

幼儿教育旨在培养幼儿的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二、幼儿认知发展理论1. 活动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通过活动和实践来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幼儿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际操作,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结构。

2.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通过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互动实现的。

幼儿通过与他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不断吸收和内化社会的经验和知识。

3. 儿童发展阶段理论:这一理论将幼儿的认知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

针对不同阶段的幼儿,教育者需要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情感发展理论1. 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素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者通过与幼儿的亲密互动和情感交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自主性理论:这一理论强调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让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和决策,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幼儿在自主行为的过程中,培养了自我意识和情感管理的能力。

3. 家庭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家庭是幼儿情感发展的重要环境。

家庭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倾听和尊重幼儿的情感需求。

四、幼儿社交发展理论1. 合作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幼儿通过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增进了社交关系和交往能力。

教育者应提供各种合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2. 社会性认知理论:社会性认知理论强调幼儿对他人的感知和理解。

幼儿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并通过积极的社交互动来学习和发展。

幼儿教育理论

幼儿教育理论

幼儿教育理论幼儿教育是指对0-6岁儿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是塑造儿童优良品格以及培养其各方面能力的重要阶段。

幼儿教育理论是指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和目标进行研究和总结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幼儿教育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外部刺激来形成行为,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来塑造和调整的。

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是通过鼓励和奖励来培养幼儿的积极行为,同时通过惩罚来制止不良行为。

这种理论主张提供明确的指令和规则,并建立明确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以增强幼儿的自控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强调儿童在认知上的发展进程和阶段。

根据他的研究,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认知阶段,而这些阶段对幼儿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幼儿教育应该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兴趣点来设计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提供适当的刺激材料和学习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和发现知识。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瓦列里亚诺夫提出,认为个体的学习和发展无法脱离社会和文化环境。

这种理论主张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情境的参与来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教育应该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任务,倡导幼儿与教师和同伴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幼儿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社会交往的能力。

四、情感发展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强调情感对儿童综合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情感因素对幼儿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幼儿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成长,能够更好地发展语言、认知和社会技能。

在幼儿教育中,情感发展理论主张创造积极、和谐和温暖的教育环境,注重照顾和关爱每个幼儿的情感需求。

教师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总结:幼儿教育理论是教师在实施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幼儿教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系统性的教学活动,致力于促进他们身心发展和个性形成的过程。

在幼儿教育领域,有许多基本理论和原则,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指导和支持。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1. 儿童中心教育理论儿童中心教育理论是一种教育方式,将儿童视为学习的主体,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应该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鼓励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

教师应该充当引导者和观察者的角色,与儿童进行互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 意义构建理论意义构建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立意义和知识。

这一理论主张,教育应该提供有意义的学习环境,通过情境创设和体验式学习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3. 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理论,儿童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和参与社区活动来学习。

教育应该关注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供合适的学习机会和支持。

教师应该倡导合作学习和互助学习,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社交关系。

4.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通过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构建个人意义来建立知识。

这一理论主张,儿童在探索和实践中建构知识,教育应该提供支持和引导。

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问题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来激发儿童的思考和创造力。

这些幼儿教育基本理论提供了教学实践的指导,但并非是孤立的。

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儿童的个体差异,综合运用这些理论,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同时,幼儿教育还需要注重与家长的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健康、独立、幸福的成长。

理解和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将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提供支持和指导,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通过共同努力,我们可以让每个儿童在幼儿教育中获得最好的成长经历。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

引言概述: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系统化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其个体全面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二),包括儿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评估等方面。

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幼儿教育,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正文内容:一、儿童发展理论1.1.展现感知与运动发展理论1.2.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3.语言与认知发展理论1.4.情感与社会发展理论1.5.性别角色发展理论二、学前教育内容2.1.语言与沟通技能的培养2.2.数学与逻辑思维的发展2.3.科学与探索能力的培养2.4.艺术与美感的陶冶2.5.自我认知与社交技能的培养三、教育方法3.1.游戏方法的运用3.2.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引导3.3.记忆与思维训练方法3.4.语言激发和启发方法3.5.社交技能培养与教育四、教育环境4.1.空间布置与安全保障4.2.学习资源的利用4.3.愉悦的学习氛围的营造4.4.幼教教师的角色与职责4.5.家校合作与亲子交流五、教育评估5.1.教育评估的概念和目的5.2.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5.3.评估结果的解读和分析5.4.评估报告的编写和分享5.5.评估结果的反馈和改进总结:通过对幼儿教育基本理论(二)的详细阐述,我们了解到儿童发展理论、学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和教育评估等方面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在实施幼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根据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个体差异,合理运用理论和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并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基本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实现幼儿教育的目标。

幼师考试各大教育家理论

幼师考试各大教育家理论

幼师考试各大教育家理论一、国外著名幼儿教育家理论简说纵观国外幼儿教育发展历史,幼儿教育理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十五世纪前的“孕育阶段”,这一阶段幼儿教育思想散见于各种著作之中;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有几位教育家提出了学前教育的基本观点;十八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中叶的“初创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了较为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二十世纪后期至今的“新发展阶段”,这一阶段辨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育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心理学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科学基础。

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与学派思想。

(一)古代幼儿教育思想。

十五世纪前“孕育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等。

1、柏拉图。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公共学前教育主张。

教育思想有二:第一,强调心灵与体质的和谐发展;第二,重视故事、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

2、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要进行儿童年龄分期教育。

教育思想有三:(1)顺应自然,保护健康,以孩子的身体发育为主;(2)5岁前通过游戏进行身体活动,多听故事,少做学业活动;(3)5岁后适当开始学业活动,主要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昆体良。

罗马的昆体良认为人的教育要从摇篮开始,凸显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二)近代幼儿教育思想。

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夸美纽斯、卢梭等。

1、夸美纽斯。

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及《母育学校》,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有五:(1)及早教育;(2)范围广泛的知识启蒙教育;(3)重视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养成;(4)保护幼儿身体健康;(5)幼儿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2、卢梭。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著有《爱弥儿》,卢梭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有三:第一,要了解儿童,适应儿童的天性;第二,5岁前要注意身体健康;第三,5岁后,开始注意儿童的感官训练,多接触实际事物,从直接经验中学习。

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

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

简述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陈鹤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进行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实验。

三十年代末明确提出活教育主张。

一、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1.做人,这是最一般意义的目的。

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

2.做中国人,体现出民族特征。

生活在这个国度和别的国家的人不同,人们共同拥有光荣的历史命运息息相关,要爱护生养自己的土地,爱自己国家的光荣历史,爱自己的同胞。

所有拥有这份情感的中国人应该团结起来,为同一个目标:提高中国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为国家的兴旺发达而努力。

3.做现代中国人,体现出时代精神。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华民族历经一个世纪的抗争,仍未摆脱列强欺侮,反而蹂躏更甚,引进西方思想文化教育,但社会和民众的落后情况仍未改观,救国图强和科学民主启蒙仍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内容,这需要现代中国人来承担。

现代中国人的要求:(1)要有健全的身体。

改变身体羸弱、摘除病夫帽子。

(2)要有建设的能力。

长期的外内乱,中国破坏多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建设。

(3)要有创造的能力。

数百年的专制统治和科举为中心的教育扼杀了民族创造力。

(4)要能够合作。

近代中国国民缺乏团体性,不善合作,所以为人逐一击破,我们应该舍小我成就大我。

(5)要服务。

克服利己本能,养成儿童服务社会的崇高德行。

二、课程论1.“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针对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而发出的。

但他并未绝对否定书本,追求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内容来源于自然、社会和儿童,那么组织形式也应该符合儿童。

所以提出了五指活动:以五指做比喻,这五种活动,犹如一只手的五根指头是相连的整体。

第一是儿童健康活动,第二是儿童社会活动,第三是儿童科学活动,第四是儿童艺术活动,第五是儿童文学活动。

三、教学论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幼儿教育理论学习》一、引言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幼儿教育理论是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学习幼儿教育理论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一)古代幼儿教育理论 在古代,幼儿教育主要是由家庭承担的,父母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子女。

在古代中国,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强调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来进行教育。

在古代希腊,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思想,强调要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品德和智慧。

(二)近代幼儿教育理论 在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

在近代西方,福禄贝尔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思想,强调要通过游戏和活动来教育幼儿。

在近代中国,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强调要通过生活来教育幼儿。

(三)现代幼儿教育理论 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幼儿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现代西方,蒙台梭利提出了“蒙氏教育”的教育思想,强调要通过自由和自主的活动来教育幼儿。

在现代中国,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的教育思想,强调要通过生活和实践来教育幼儿。

三、幼儿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一)幼儿教育的目标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等方面。

幼儿教育的目标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确定,既要注重幼儿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要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二)幼儿教育的内容 幼儿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确定,既要注重幼儿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要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幼儿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方面。

(三)幼儿教育的方法 幼儿教育的方法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确定,既要注重幼儿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又要注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幼儿教育学基础理论及常识

幼儿教育学基础理论及常识

师:对呀,小树叶有一颗善良的心,它助人为乐,舍己救人的行为让我 们感到骄傲、感到高兴。
一项关于树叶的活动案例(4-5岁)
L老师:你们看见什么了? Mike:这部分是白的,这是红的(把树叶翻过 来),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这肯定是(它的) 皮(指着下侧),这是身子(指着上侧)。这 些在叶瓣上长的小棒棒肯定是它的骨头。 Kate:我的树叶上也能看到一些骨头,看这些东 西已经跑出来了,这红的是身体,那些残根一 定是骨头。 Davis:我找到脊椎骨了! Mary:我也知道,每个人都有骨头。
(二)幼儿教育是一种保教结合的教育 1.保:保护和生活照料;教:教学 2.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幼儿教育要保 教结合 3.保中有教 生活照料中的知识学习 幼儿身体保健 4.教中有保 教学中的各种保护,促进心理健康 5.教师和保育员工作的配合、协调
(三)幼儿教育的“三驾马车” 1.环境 幼儿的学习即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没有 环境,就没有学习与发展(这与中小学生 书本学习不同)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对环境的依赖 注意力 形象思维 操作学习 应突出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支持作用(情操 熏陶、行为强化、认知)
2.幼儿发展有主观能动性 幼儿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抛弃过去的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幼儿总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加以选择,接受 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具有创造力。 儿童在游戏中总是通过自己的动作改变玩 具的状态;儿童自身气质的特点和行为方 式也在影响周围人的心理和态度。 研究表明:婴儿的微笑引起成人的微笑 的可能性是46~88%,所以爱笑的婴儿更可 能引起父母对他们的关注。
3.游戏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 游戏对幼儿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 身体 个性和社会性 认知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 幼儿园教学游戏化

浅论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浅论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浅论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者之一。

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儿童个体的尊重与关爱,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和儿童成长特点的教育方法。

这些理论和实践对中国幼儿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理念也深受国内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推崇。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儿童天性、以儿童为中心和家庭教育。

在他看来,儿童的天性是天赋的,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天赋和潜能。

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个性,不应将儿童当成成人的“小模板”来塑造。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需求和情感,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活动。

陶行知还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提倡在家庭中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相互关心和尊重,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幼儿教育实践中,陶行知的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关注和理解,让他们更多地去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

儿童能够在尊重和关爱的环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获得更多的成长和发展机会。

家庭教育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家长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与孩子建立更加紧密的亲子关系,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陶行知的理论对教师的影响尤为深远。

陶行知注重教师对儿童的情感关怀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要求教师应该成为儿童的朋友、引导者和学习伴侣。

他提倡教师要注重观察儿童的需求和行为,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从而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教师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关心自己的情感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

这些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当前,面对社会的快速变革和幼儿教育的新形势,陶行知的理论与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育理论

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其课程设置和教育理论的基础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一、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重视身体、智力和劳动教育,到后来的注重感情、道德和审美教育,再到当前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这一历程反映了教育理论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为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育理论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1. 儿童发展理论儿童发展理论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理论基础。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这一理论为幼儿园课程的设置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要求教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

2. 社会性学习理论社会性学习理论主张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区内发展与区间发展”的概念,强调在适当的社会环境和成人引导下,儿童能够完成一些超出其当前发展水平的任务。

幼儿园课程应设置有利于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和引导儿童学习的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3.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人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还包括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等多种类型。

这一理论启示幼儿园课程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多种智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幼儿园课程的实施策略1. 以儿童为中心幼儿园课程应以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为中心,根据儿童的认知、情感、运动等方面的发展特点设置合理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儿童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2. 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幼儿园应创设各种丰富的学习情境,包括角色扮演、游戏活动、实践操作等,让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通过亲身体验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路程。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与完善。

其发展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

古代幼儿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可概括为:重视胎教、提倡及早施教、重视环境影响、注重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等。

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改革运动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渐地本土化。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

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最早提出幼儿公育主张,作为他的社会政治理想的组成部分。

他批判和反对封建的家族制度对人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扭曲,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消灭家庭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幼稚园的发展和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理论,其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1923年他在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主张办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幼稚园教育要注意幼儿的健康,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应当与家庭合作共同教育好幼儿,幼稚园课程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多让幼儿在户外活动。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验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末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系统化,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二、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理论
特征:
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 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儿童心理 学、生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 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自己对于教育 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揭示指导学前 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1、发展的整体观。 发展是指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
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育无 能为力,相反,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 展。
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 握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 的学习与发展,当然,这要以尊重幼儿的主体 性,尊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为基础。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教育作用的可能 性与必要性。
(3)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赴澳见闻:蹲下来对孩子说话
周末,一对青年夫妇和孩子来吃晚饭,2岁多的孩子吃饱了要 下地去玩时,家长蹲下来跟小孩子说话。令我很惊讶。
凯蒂带儿子、女儿去超市,4岁的儿子因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 高兴。凯蒂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双手,脸对脸地目 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罗艾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 对吗?”罗艾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 姐坐下了。
(2)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3)教育内容:肌肉动作训练、实际生活训
练、感官训练、读写算准备练习教具
(4)自由与纪律。
成熟主义:
格塞尔等。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顺序的,由先天因素决定。 强调成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了环境在 人发展中的作用。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等。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论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论

幼儿园教育的基本理论
课题名称:第一节我国幼儿园教育制度的发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

2.明确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文件颁布的时间、内容、意义。

3.增强学生振兴幼教事业的使命感。

重点/难点: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几个重要文件
教学准备:各种文件版本
教学过程:
课题名称: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发展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了解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3.了解中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趋势,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及其幼儿园课程的发展历程
教学难点: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的主要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课题名称:第三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指导纲要》的框架结构,熟悉其基本内容2.明确《指导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及其具体体现3.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学重点:《指导纲要》的基本内容和指导思想
教学过程:
备注:本章教案作者:张琳(北京丰台幼儿师范学校),仅供参考。

中国幼儿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

中国幼儿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

一、中国幼儿教育开展的背景幼儿教育是中国根底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幼儿教育事业的开展。

目前,在园幼儿达2400多万。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园是中国幼儿教育事业开展的主要经验之一。

随着《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其他法规、政策的公布和实施,中国的幼儿教育正在不断走上法制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幼儿教育在促进幼儿开展、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及促进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的幼儿教育针对中国幼儿开展的特点,提出了教育性和福利性双重性质,并坚持保教并重的原那么。

幼儿园主要培养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开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开展幼儿的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根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老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惜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这些目标,涉及幼儿开展的各个智能领域,充分表达了幼儿开展的全面性和和谐性。

二、当前幼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现阶段,中国幼儿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带来了办园体制的变化,幼儿教育开展面临新的困难与压力。

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办园职能的削弱,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幼儿教育办园体制的波动对幼儿教育经费的投入、师资队伍的建设乃至幼儿教育的质量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国家提出的办园宗旨、幼儿园的办园理念与家长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

这种矛盾表现在对幼儿开展目标的定位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中国的幼儿园应具有保育和教育双重职能:既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开展,又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这是中国幼儿教育法规和政策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提出者

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提出者

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提出者1. 介绍在中国,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幼儿园课程理论的提出者是我国早期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他们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本文将介绍我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几位重要提出者及其贡献。

2. 陈建宏陈建宏是中国幼儿教育理论家,被誉为中国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奠基人。

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幼儿园课程,并系统地提出了“幼教一体化”理论。

他认为幼儿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智育、体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

他主张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开展幼儿教育,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陈建宏提出的幼教一体化理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中国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理论为后来的幼儿园课程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3. 陈杰陈杰是中国幼教专家,他在研究幼儿园课程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杰提出了“兴趣教育”理论,强调幼儿教育应该以培养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通过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根据陈杰的理论,幼儿园课程应该注重创造性和多样性,提供多种体验和活动,让幼儿在探索和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幼儿园的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陈杰的兴趣教育理论在幼儿园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帮助幼儿从小培养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4. 潘国青潘国青是中国幼儿园教育学家,他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国青提出了“情境教育”理论,他认为幼儿教育应该营造适合幼儿发展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

根据潘国青的理论,幼儿园课程应该具有真实性、趣味性和功能性,能够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动手能力。

他主张通过情境设计、角色扮演等方式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让幼儿在情境中积极参与,获得全面的发展。

潘国青的情境教育理论为幼儿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帮助幼儿在积极的情境中学习和成长。

5. 黄佐良黄佐良是中国教育家,他对幼儿园课程的研究和实践做出了杰出贡献。

幼儿教育理论

幼儿教育理论

一、教育学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

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幼儿教育理论

幼儿教育理论

家校合作
3
家长和教师的合作
音乐教育
01
幼儿音乐教育益处
音乐教育的作用
重要性与实践
02
音乐提高表达
音乐教育与表达能力
03
幼儿音乐教育设计
年龄段的音乐教育
03.幼儿教育评估与改进
幼儿教育的评估与改进
幼儿教育评价体系
评估标准、方法和结 果
制定评价标准
考虑幼儿的年龄、阶段和特点,以及教育 的目标和要求。
幼儿教育理论
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Agenda
1. 介绍 2. 幼儿教育方法与技巧 3. 幼儿教育评估与改进 4. 总结
01.介绍
幼儿教育探索
幼儿教育定义和目标
定义、目标与重要性
01
幼儿教育定义
幼儿教育促进身心发 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02
幼儿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培 养幼儿的基本生活能 力、社交能力、认知 能力和创造能力,为 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奠定基础。
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教育的意义
培养兴趣爱好
幼儿教育培养兴趣爱好和促进全 面发展
提升认知能力
幼儿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认知 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
力和创造力。
促进社会交往
幼儿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培养良好 的社会交往能力,提高他们与他
人合作和沟通的Hale Waihona Puke 力。02.幼儿教育方法与技巧
幼儿教育方法
游戏教育
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
重点理念概述
幼儿教育理念
强调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 育过程中的重点
关注兴趣和需求
强调教育方法中注重幼儿的兴 趣和需求
注重自我发展
强调教育方法中注重幼儿的自 我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路程。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国幼儿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地丰富与完善。

其发展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形成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

古代幼儿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中,蕴藏着丰富的幼儿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可概括为:重视胎教、提倡及早施教、重视环境影响、注重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等。

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中国近现代幼儿教育理论,是在反帝反封建的社会改革运动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渐地本土化。

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

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最早提出幼儿公育主张,作为他的社会政治理想的组成部分。

他批判和反对封建的家族制度对人的压迫和对人性的扭曲,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是消灭家庭的主张是不切实际的。

20世纪20~30年代,随着中国幼稚园的发展和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一些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育理论,其中,陈鹤琴、陶行知、张雪门等为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

陈鹤琴(1892-1982)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

1923年他在系统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的课程、设备、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主张办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幼稚园教育要注意幼儿的健康,养成幼儿良好的习惯,应当与家庭合作共同教育好幼儿,幼稚园课程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实施单元教学,采用游戏方法,多让幼儿在户外活动。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验研究,在20世纪40年代末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系统化,提出了“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幼儿教育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②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是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民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他提出了面向工农大众普及幼稚教育的主张。

他认为普及幼稚教育,首先要让人们认识到幼年时期生活与教育的重要性;其次,要让人们认识到幼稚园教育的优点和它在儿童教育中应当占有的地位;再次,要改变办幼稚园的方法,要适应中国的国情,使幼稚园“中国化”、“平民化”;最后,要改革师资培训制度,培养新型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幼儿教师。

陶行知反对束缚幼儿身心与个性的传统教育的“六大解放”主张,直至今日仍然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③张雪门的幼儿教育思想。

张雪门(1891―1974)是中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曾在北平主办香山慈幼院的幼稚师范学校和幼稚园。

他提出了“行为课程”的理论体系。

“行为课程”主张“生活就是教育”,教师要注意“运用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以唤起其生活的需要,扩充其生活的经验,培养其生活的能力”。

幼儿园的课程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反映教育宗旨、教育政策与社会需要,但必须与幼儿生活相联系,合乎幼儿的能力、兴趣和自由发展的需要。

行为课程在实施时应打破各科教学的界限,以单元教学的方式进行。

张雪门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对20世纪上半叶中国尤其是中国北方以及台湾的幼儿教育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当代幼儿教育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①苏联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引进与学习时期(1949―1966)。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在引进与学习苏联幼儿教育理论的同时,开展了对以杜威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的批判,陈鹤琴、陶行知等人的教育理论也受到批判。

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理论被“扫地出门”。

②幼儿教育理论发展的停顿时期(1966―1976)。

③幼儿教育理论的迅速发展时期(1976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幼儿教育工作者总结中国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与经验,认真开展幼儿教育科学研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

中国现行的幼儿教育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思想指导,以儿童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为基础,阐明自己对于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关系的看法,揭示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中国幼儿教育基本理论①发展的整体观。

发展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是指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及个性方面的发展。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可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

幼儿年龄越小,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表现得越明显。

②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影响因素的性质上来看,可以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划分为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从影响因素的来源来看,也可以把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划分为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

教育是幼儿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与社会条件,它的基本任务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引导和帮助幼儿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历史经验,削弱或避免环境因素中消极的、不利的影响,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的环境。

③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学习与掌握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经验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条件。

但儿童学习与掌握人类的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成人讲授或传授、幼儿听讲接受的过程。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幼儿对于来自环境的影响(包括教育影响)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已有的认知活动结构去选择、辨识、解释和理解,这是一个发生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活动过程。

与学习和发展的幼儿主体性观点紧密相关的另一个观点,是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观点。

这是主体性观点的自然延伸。

作为学习与发展主体的幼儿有自己的想法、感情、兴趣与需要。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幼儿的认知活动结构、行为方式与个性特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每个幼儿的学习活动必然带有自己的个体特点。

④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学习与发展是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过程,从教育影响到幼儿发展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转化的中介环节,教育必须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

但是,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在学习与掌握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幼儿需要成人的帮助。

而且,幼儿赖以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作为学习活动的内部条件的已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结构与特点,本身就是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本身就包含着过去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与影响。

以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水平、结构与特点为基础,教育可以不断有目的、有意识地为幼儿新的发展,创造新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提出新的学习与发展的任务与要求,并且把这种外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从而使教育影响转化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因素,引导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

活动使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等各种因素相互联系起来,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

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发展。

活动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幼儿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其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地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与事物接触交往。

在这种实际的接触交往过程中,产生对周围环境中人与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对自己的认识,发展基本的动作技能,不断改造自己的认知活动结构或方式方法,形成与人交往的需要、态度与技能,体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掌握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这种重要性,决定了利用儿童的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必要性。

而且,成人在儿童活动中的地位,也决定了在教育上利用儿童的活动作为教育途径的可能性。

成人不仅是幼儿在活动中的交往对象,同时也是幼儿与物质世界交往的中介。

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一个人聪明与否,不但是集中在学业,还有九种智能评定一个人的成就。

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而非只侧重IQ。

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智能。

每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并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

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首次介绍该理论时,提出有七种智能;后来在1995年提出第八种智能。

以后又提出第九种智能。

所以目前研究出来的有九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 逻辑数理智能, 空间智能, 肢体运作智能, 音乐智能, 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及存在智能。

简介如下:1.语言智能:是指有效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表达、沟通的能力。

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文智能的职业。

对语文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喜欢玩文字游戏;在学校里,他们对语文、历史等类的课程比较感兴趣;在谈话时常引用他处读来的信息;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

2.逻辑数理智能:是指有效的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

数学家、税务人员、会计、统计学家、科学家、计算机软件研发人员等是特别需要逻辑数学智能的几种职业。

对逻辑数学智能强的人来说,他们在学校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喜欢在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中寻找逻辑缺陷;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3.空间智能:是指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 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也包括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的在脑中呈现出来,以及在一个空间的矩阵中很快找出方向的能力。

向导, 猎人,室内设计师, 建筑师, 摄影师, 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

空间智能强的人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象、设计及随手涂鸦;喜欢看书中的插图;学几何比学代数容易。

4.肢体运作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的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例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

演员、舞者、运动员、雕塑家、机械师等是特别需要肢体运作智能的几种职业。

这一类的人很难常时间坐着不动;他们喜欢动手建造东西,例如缝纫、编织、雕刻或木工,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

他们喜欢在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的肢体语言,喜欢惊险的娱乐活动,并且定期从事体育活动。

5.音乐智能:是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