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性能.
工程材料力学性能每章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1.应力-应变曲线(拉伸力-伸长曲线)。
拉伸力在Fe以下阶段,为弹性变形阶段,到达Fa后,试样开始发生塑性变形,最初试样局部区域产生不均匀屈服塑形变形,曲线上出现平台或锯齿,直至C点结束。
继而进入均匀塑形变形阶段。
达到最大拉伸Fb时,试样在此产生不均匀塑形变形,在局部区域产生缩颈。
最终,在拉伸力Fk处,试样断裂。
2.弹性变形现象及指标弹性变形:是可逆性变形,是金属晶格中原子自平衡位置产生可逆位移的反映。
弹性变形指标:①弹性模量,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应力。
②弹性比功(弹性比能、应变比能),表示金属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③滞弹性: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④循环韧性: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振动)下吸收不可逆变形功的能力。
3.塑性变形现象及指标金属材料常见塑性变形方式主要为滑移和孪生。
滑移: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位错沿滑移面和滑移方向运动而进行切变得过程。
孪生: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特定晶面和特性晶向进行的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特点:①各晶粒变形的不同时性和均匀性;②各晶粒变形的相互协调性。
塑性变形指标:⑴屈服强度,屈服强度及金属材料拉伸时,试样在外力不增加(保持恒定)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
屈服现象:金属材料开始产生宏观塑形变形的标志。
屈服现象相关因素:①材料变形前可动位错密度很小;②随塑性变形的发生,位错能快速增殖;③位错的运动速率与外加应力有强烈的依存关系。
屈服现象指标:规定非比例伸长应力;规定残余伸长应力;规定总伸长应力。
影响屈服强度因素:①内在因素:金属本性和晶格类型;晶粒的大小和亚结构;溶质元素;第二相。
②外在因素:温度、应变速率、应力状态。
⑵应变硬化:金属材料阻止继续塑形变形的能力,塑性变形是硬化的原因,硬化是结果。
⑶缩颈:韧性金属材料在拉伸试验时变形集中于局部区域的特殊现象,是应变硬化与截面减小共同作用的结果。
抗拉强度:韧性金属试样拉断过程中最大力所对应的应力。
金属材料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金属材料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金属材料是指具有光泽、延展性、容易导电、传热等性质的材料。
一般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两种。
黑色金属包括铁、铬、锰等。
其中钢铁是基本的结构材料,称为“工业的骨骼”。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化学材料和新型非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使钢铁的代用品不断增多,对钢铁的需求量相对下降。
但迄今为止,钢铁在工业原材料构成中的主导地位还是难以取代的。
任何机械零件或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各种形式外力的作用,这就要求金属材料必须具有一种承受机械载荷而不超过许可变形或不破坏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材料的力学性能。
一、力学性能--强度强度——金属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塑性变形或断裂的能力。
1.拉伸测试拉伸试验是指在承受轴向拉伸载荷下测定材料特性的试验方法。
利用拉伸试验得到的数据可以确定材料的弹性极限、伸长率、弹性模量、比例极限、面积缩减量、拉伸强度、屈服点、屈服强度和其它拉伸性能指标。
2.力-伸长曲线弹性变形阶段--屈服阶段--强化阶段--缩颈阶段3.强度指标(1)屈服强度:当金属材料出现屈服现象时,在实验期间发生塑性变形而力不增加的应力点。
(2)抗拉强度Rm :材料在断裂前所能承受的最大的应力。
二、力学性能--塑性塑性——材料受力后在断裂前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1.断后伸长率A :试样拉断后,标距的伸长量与原始标距之比的百分率。
2.断面收缩率Z :试样拉断后,缩颈处面积变化量与原始横截面面积比值的百分率三、力学性能--硬度硬度——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
硬度是通过在专用的硬度试验机上实验测得的。
1.布氏硬度:用球面压痕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平均压力来表示,单位为Pa,但一般均不标出:表示方法:布氏硬度用硬度值、硬度符号、压头直径、实验力及实验力保持时间表示。
当保持时间为10~15s时可不标。
应用范围:主要用于测定铸铁、有色金属及退火、正火、调质处理后的各种软钢等硬度较低的材料。
材料力学性能-第2章
1.6 塑性材料的拉伸力学行为
当塑性材料所受的应力低于弹性极限, 其力学行为可近似地用虎克定律加以表述。 当材料所受的应力高于弹性极限,虎克定律 不再适用。此时,材料的变形既有弹性变形 又有塑性变形,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其力 学行为需要用弹-塑性变形阶段的数学表达 式,或称本构方程加以表述。
真应力—真应变的定义:
L dL
0
L
ln
L 1 ln(1 e) ln( ) Lo 1
在弹-塑性变形阶段,只有真应力-真 应变曲线才能描述材料的力学形为。 绝大多数金属材料在室温下屈服后, 要使塑性变形继续进行,必须不断增 大应力,所以在真应力-真应变曲线上 表现为流变应力不断上升。这种现象 称为形变强化。
第二章 材料在拉伸载荷下 的力学行为
例题
1、图示为四种材料的工程 应力-应变曲线,请根据该图 回答以下问题并简述原因 (1)弹性模量最高的材料 (2)伸长量最大的材料 (3)韧性最好的材料 (4)脆性断裂的材料 (5)出现“颈缩”的材料
2、某圆柱形金属拉伸试样的直径为10mm,标距为
2、典型的拉伸曲线
s= 0.2
s
e
e
e
b
e
e
e
E /e
1.4 拉伸性能 弹性模量E: 单纯弹性变形过程中应力与应变 的比值。
E e
屈服强度s:
对于拉伸曲线上有明显的屈服平台的材料,塑性 变形硬化不连续,屈服平台所对应的应力即为屈服强度, 记为s
s = Ps / A0
σb = Pmax/A0 延伸率:
材料的塑性常用延伸率表示。测定方法如下:拉伸 试验前测定试件的标距L0,拉伸断裂后测得标距为Lk, 然而按下式算出延伸率
材料性能学课后习题与解答
绪论1、简答题什么是材料的性能?包括哪些方面?[提示]材料的性能定量地反映了材料在给定外界条件下的行为;解:材料的性能是指材料在给定外界条件下所表现出的可定量测量的行为表现。
包括力学性能(拉、压、、扭、弯、硬、磨、韧、疲)物理性能(热、光、电、磁)化学性能(老化、腐蚀)。
第一章单向静载下力学性能1、名词解释: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弹性极限弹性比功包申格效应弹性模量滞弹性内耗韧性超塑性韧窝解:弹性变形:材料受载后产生变形,卸载后这部分变形消逝,材料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的性质。
塑性变形:微观结构的相邻部分产生永久性位移,并不引起材料破裂的现象。
弹性极限:弹性变形过度到弹-塑性变形(屈服变形)时的应力。
弹性比功:弹性变形过程中吸收变形功的能力。
包申格效应:材料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卸载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弹性极限或屈服强度)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应力降低的现象。
弹性模量:工程上被称为材料的刚度,表征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实质是产生100%弹性变形所需的应力。
滞弹性:快速加载或卸载后,材料随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的附加弹性应变的性能。
内耗:加载时材料吸收的变形功大于卸载是材料释放的变形功,即有部分变形功倍材料吸收,这部分被吸收的功称为材料的内耗。
韧性:材料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功和断裂功的能力。
超塑性:在一定条件下,呈现非常大的伸长率(约1000%)而不发生缩颈和断裂的现象。
韧窝:微孔聚集形断裂后的微观断口。
2、简答(1)材料的弹性模量有那些影响因素?为什么说它是结构不敏感指标?解:键合方式和原子结构,共价键、金属键、离子键E高,分子键E低原子半径大,E小,反之亦然。
晶体结构,单晶材料在弹性模量在不同取向上呈各向异性,沿密排面E大,多晶材料为各晶粒的统计平均值;非晶材料各向E同性。
化学成分,微观组织温度,温度升高,E下降加载条件、负载时间。
对金属、陶瓷类材料的E没有影响。
高聚物的E随负载时间延长而降低,发生松弛。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性能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英文):材料性能学(Properties of Materials)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 72 理论学时: 60 实验(或上机)学时: 12学分:4.5适用对象:金属材料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包括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能两大部分。
力学性能以金属材料为主,系统介绍材料的静载拉伸力学性能;其它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包括扭转、弯曲、压缩、缺口、冲击及硬度等;断裂韧性;变动载荷下、环境条件下、高温条件下的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以及其它先进材料的力学性能等。
物理性能概括介绍常用物理性能如热学、电学、磁学等的基本参数及物理本质,各种影响因素,测试方法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材料各种主要性能指标的宏观规律、物理本质及工程意义,了解影响材料性能的主要因素,了解材料性能测试的原理、方法和相关仪器设备,基本掌握改善或提高材料性能指标、充分发挥材料潜能的主要途径,初步具备合理的选材和设计,开发新型材料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学完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钢的热处理等课程。
二、课程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对本课程提出下列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打通与前期材料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等课程的联系,并注重建立与同期和后续其它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以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能够从各种机器零件最常见的服役条件和失效现象出发,了解不同失效现象的微观机理,掌握工程材料(金属材料为主)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宏观规律、物理本质、工程意义和测试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大致分析出各种内外因素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3.掌握工程材料常用物理性能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各种物性的因素,熟悉其测试方法及其分析方法,初步具备有合理选择物性分析方法,设计其实验方案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72,课堂教学60学时,实验12学时。
力学性能说课稿
力学性能说课稿标题:力学性能说课稿引言概述:力学性能是指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它直接影响着材料的使用性能和工程应用。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力学性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和测试,可以更好地了解材料的性能特点,指导材料的设计和应用。
本文将从材料的力学性能概念、分析方法、测试技术、影响因素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力学性能的概念1.1 弹性模量:弹性模量是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变形能力,是衡量材料刚度的重要指标。
1.2 屈服强度: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临界点,是材料反抗外力的能力。
1.3 断裂韧性:材料在受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的能力,是材料抗破坏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力学性能的分析方法2.1 线性弹性分析:通过建立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材料在弹性阶段的力学性能。
2.2 塑性分析:研究材料在超过屈服强度后的塑性变形行为,分析材料的塑性性能。
2.3 断裂分析:通过研究材料的断裂韧性和断裂机制,分析材料的破坏行为。
三、力学性能的测试技术3.1 拉伸试验:通过施加拉力来测试材料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
3.2 压缩试验:通过施加压力来测试材料在受压状态下的力学性能。
3.3 弯曲试验:通过施加弯曲力来测试材料的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等力学性能。
四、影响力学性能的因素4.1 材料的组织结构:材料的晶粒大小、晶界密度、位错密度等组织结构对力学性能有重要影响。
4.2 温度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环境条件对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如高温会降低材料的强度和韧性。
4.3 加工工艺:材料的加工工艺会影响其组织结构和晶粒大小,进而影响力学性能。
五、力学性能的应用领域5.1 材料设计:通过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可以指导材料的设计和选择,提高材料的性能。
5.2 工程应用:在工程领域中,对材料的力学性能要求严格,力学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5.3 新材料研发:对新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可以为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弹性变形
径较小,且 d 层电子引起较
大的原子间结合力所致。
13
3. 晶体结构 单晶体材料的弹性模数在不同晶体学方向上呈各向异性,即
沿原子排列最密的晶向上弹性模数较大,反之则小。 多晶体材料的弹性模数为各晶粒的统计平均值,表现为各向
同性,但这种各向同性称为伪各向同性。 非晶态材料,如非晶态金属、玻璃等,弹性模量是各向同性
1)键合方式 一般来说,在构成材料聚集状态的 4 种键合方式中, 共价键、离子键(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金属键(金属及其合
金)都有较高的弹性模数,(高分子聚合物)分子键弹性模 数低。
12
2、原子结构 金属元素:弹性模数的大小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关,
实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原子半径有密切关系,原子半径越 大,E 值越小。
Fmax 即为材料在弹性状态下的 理论断裂抗力,
此时相应的弹性变形量: rm-ro可达25%。
7
3)实际工程材料,不可避免存在各种缺陷、杂质、气孔或 微裂纹,因而实际断裂抗力远远小于Fmax时,材料就发生断 裂或产生塑性变形。
弹性变形:只是合力曲线的 起始阶段,因此,虎克定律 所表示的外力一位移线性关 系是近似正确的。
例如:碳钢与合金钢的弹性模数相差不超过 5%。
15
两相合金:弹性模数的变化比较复杂,它与合金成分,第二 相的性质、数量、尺寸及分布状态有关。
例如:纯Al 的弹性模量约 6.5×104 MPa; 在Al 中加入15%Ni、13%Si,形成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
弹性模量,可增高到 9.38×l04 MPa。
3)当外力去除后,原子依 靠彼此间作用力又回到原来 平衡位置,宏观变形也随之 消失,从而表现了弹性变形 的可逆性。
材料力学性能讲义
材料力学性能讲义材料力学性能讲义绪论:一、材料:无机材料、有机材料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合成纤维陶瓷材料复合材料天然材料工程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金属:良导电、热性,光泽,良好的延展性。
自由电子、金属键(无方向性)二、性能:力学性能,物理、化学性能,加工工艺性能力学性能:金属材料在一定环境中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抵抗行为。
分弹性性能与塑性性能。
力学性能指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抵抗变形及断裂的能力。
分应力、应变;强度指标、塑性指标及综合力学性能指标。
金属材料的失效形式:变形、断裂(含疲劳断裂)、磨损、腐蚀,以及加工失误三、研究内容:1)各种力学现象及行为、意义、本质概念的相互关系。
2)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概念、本质、意义,力学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3)各种宏观失效方式的本质、机理、原因,各力学性能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失效判据。
4)各种力学性能指标的测试技术及实际应用。
第一章:金属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单向应力、静拉伸§1-1 应力应变曲线拉伸曲线:P-ΔL 曲线ζ-ε曲线ζ= P/F0ε= ΔL/L0 = (L-L0)/L0横坐标:ΔL、ε;纵坐标:P、ζ应力应变曲线的几个阶段:弹性变形、均匀塑变(弹塑性变形)、集中塑变(缩颈)、断裂§1-2 弹性变形弹性变形的力学性能指标一、弹性变形的定义及特点:1、特点:①变形可逆②应力-应变保持直线关系③变形总量较小2、产生机理:原子间作用力原子间具有一定间距→原子间距,也即是原子半径的两倍(指同类原子),原子间作用力:吸引力、相斥力。
其性质估且不论吸引力:原子核中质子(正离子)与其它原子的电子云之间的作用力相斥力:离子之间及电子之间的作用力二者均与原子间距(2r)有关:P A A r o2r2 r4前者为引力项,后者为斥力顶。
r=r O时 P=O;r>r O时为引力;r<r O时为斥力r>r O时P> 0,为引力,两原子间有拉进的趋势;r<r O时P< 0,为斥力,两原子间有推远的趋势;r=r O时 P = 0,为平衡状态,两原子间保持距离。
材料力学性能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1加工硬化:试样发生均匀塑性变形,欲继续变形则必须不断增加载荷,这种随着随性变形的增大形变抗力不断增大的现象叫加工硬化。
2弹性比功:表示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3滞弹性:在弹性范围内快速加载或卸载后,随着时间延长产生附加弹性应变的现象。
4包申格效应:金属材料通过预先加载产生少量塑性变形(残余应变小于1%-4%),而后再同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增加;反向加载,规定残余伸长应力降低的现象。
5塑性:金属材料断裂前发生塑性变形的能力。
常见塑性变形方式:滑移和孪生6弹性极限:以规定某一少量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对应此残留变形的应力。
7比例极限:应力与应变保持正比关系的应力最高限。
8屈服强度:以规定发生一定的残留变形为标准,如通常以0.2%的残留变形的应力作为屈服强度。
9韧性断裂是材料断裂前发生产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的断裂,这种断裂有一个缓慢的断裂过程,在裂纹扩展过程中不断的消耗能量。
韧性断裂的断裂面一般平行于最大切应力并于主应力成45度角。
10脆性断裂是突然发生的断裂,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形变形,没有明显征兆,危害性很大。
断裂面一般与主应力垂直,端口平齐而光亮,常呈放射状或结晶状。
11剪切断裂是金属材料在切应力作用下,沿着滑移面分离而造成的断裂,又分滑断和微孔聚集性断裂。
12解理断裂:是金属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当外加正应力达到一定数值后,以极快速率沿一定晶体学平面产生的穿晶断裂,总是脆性断裂。
13缺口效应:由于缺口的存在,在静载荷作用下,缺口截面上的应力状态发生变化,产生所谓“缺口效应“①缺口引起应力集中,并改变了缺口应力状态,使得缺口试样或机件中所受的应力由原来的单向应力状态改变为两向或者三向应力状态。
②缺口使得材料的强度提高,塑性降低,增大材料产生脆断的倾向。
8缺口敏感度:有缺口强度的抗拉强度σbm与等截面尺寸光滑试样的抗拉强度σb的比值. NSR=σbn / σs NSR越大缺口敏感度越小9冲击韧性:Ak除以冲击式样缺口底部截面积所得之商10冲击吸收功:式样变形和断裂所消耗的功,称为冲击吸收功以Ak表示,单位J11低温脆性:一些具有体心立方晶格或某些秘排立方晶格的金属,当温度降低到、某一温度时,会由韧性状态变为脆性状态,冲击吸收功明显下降,断裂机理由微孔聚集变为穿晶解理,断口特征由纤维状变为结晶状,这种现象称为低温脆性12 脆性转变温度:当温度降低时,材料屈服强度急剧增加,而塑形和冲击吸收功急剧减小。
材料力学性能
材料力学性能-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第一章一.静载拉伸实验拉伸试样一般为光滑圆柱试样或板状试样。
若采用光滑圆柱试样,试样工作长度(标长)l0 =5d0 或l0 =10d0,d0 为原始直径。
二.工程应力:载荷除以试件的原始截面积。
σ=F/A0工程应变:伸长量除以原始标距长度。
ε=ΔL/L0低碳钢的变形过程:弹性变形、不均匀屈服塑性变形(屈服)、均匀塑性变形(明显塑性变形)、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断裂。
三.低碳钢拉伸力学性能1.弹性阶段(Ob)(1)直线段(Oa):线弹性阶段,E=σ/ε(弹性模量,比例常数)σp—比例极限(2)非直线段(ab):非线弹性阶段σe—弹性极限2. 屈服阶段(bc)屈服现象:当应力超过b点后,应力不再增加,但应变继续增加,此现象称为屈服。
σs—屈服强度(下屈服点),屈服强度为重要的强度指标。
3.强化阶段(ce)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又继续增加,即随试件继续变形,外力也必须增大,此现象称为材料强化。
σb—抗拉强度,材料断裂前能承受的最大应力4.局部变形阶段(颈缩)(ef)试件局部范围横向尺寸急剧缩小,称为颈缩。
四.主要力学性能指标弹性极限(σe):弹性极限即指金属材料抵抗这一限度的外力的能力2E 21a 2e e e e σεσ==屈服强度(σs ):抵抗微量塑性变形的应力五.铸铁拉伸力学性能特点:(1)较低应力下被拉断(2)无屈服,无颈缩(3)延伸率低(4)σb —强度极限(5)抗压不抗拉讨论1:σs 、σr0.2、σb 都是机械设计和选材的重要论据。
实际使用时怎么办?塑性材料:σs 、σr0.2脆性材料:σb屈强比:σs /σb 讨论2:屈强比σs /σb 有何意义?屈强比 s / b 值越大,材料强度的有效利用率越高,但零件的安全可靠性降低。
六.弹性变形及其实质定义:当外力去除后,能恢复到原来形状和尺寸的变形。
特点:单调、可逆、变形量很小 (<0.5~1.0%)七.弹性模量1、物理意义: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
材料力学性能09_弹性变形
xy
3(1 2 )
材料的其它弹性性能指标 刚度 Q ES
弹性比功
W
1 2
e
e
e2
2E
弹性模量的影响因素 弹性模量是材料力学性能中最稳定的指标,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原子结构, 对材料的组织分布与变化不敏感,除温度外受外界条件波动的影响也较小
弹性模量的测定 静态法和动态法
2020/7/9
15/34
2020/7/9
10/34
广义Hooke定律
Cijkl称为刚度常数
Sijkl称为柔度常数
刚度常数和柔度常数统称为弹性常数 ,两种常数都是有36个。由于可以证
明Cij=Cji,Sij=Sji,所以二者最多也只有21个是独立的。而且晶体的对称性越高, 独立常数就越少 。
2020/7/9
11/34
广义Hooke定律
20/34
弹性模量
1、原子结构的影响
弹性模量是一个与原子间结合力强弱相 关的物理量,它同熔点、汽化热等物理量一 样随原子序数而发生周期性变化 除了过渡族金属外,弹性模量E与原子半径r 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式中k、m均为常数,m>1,这表明弹性模量随原子半 径增大而减小,亦即随原子间间距增大而减小。
过渡族金属的弹性模量较大,并且当d层电子数等于6时 弹性模量具有最大值。过渡族金属的特性在理论上尚未 解决,但可预测到d层电子的特殊结构应起重要的作用。
2020/7/9
7/34
弹性变形的物理机制
当原子偏离其平衡位置较小时,原子 间相互作用力与原子间距离的关系曲线可 以近似地看作是直线。因此当宏观弹性变 形较小时,应变与应力间近似地呈线性关 系。这也正是Hooke定律的物理本质。
弹性模量在物理本质上反映了原子间 结合强度的大小。
《材料的力学性能》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复习资料
《材料的力学性能》第一章 材料的拉伸性能名词解释:比例极限P σ,弹性极限e σ,屈服极限s σ,屈服强度0.2σ,抗拉强度b σ,延伸率k δ,断面收缩率k ψ(P7-8),断裂强度f σ(k σ),韧度(P10)1、拉伸试验可以测定那些力学性能?对拉伸试件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拉伸试验可以测定的力学性能为:弹性模量E ,屈服强度σs ,抗拉强度σb ,延伸率δ,断面收缩率ψ。
2、拉伸图和工程应力-应变曲线有什么区别?试验机上记录的是拉伸图还是工程应力-应变曲线?答:拉伸图和工程应力—应变曲线具有相似的形状,但坐标物理含义不同,单位也不同。
拉伸图横坐标为伸长量(单位mm ),纵坐标为载荷(单位N );工程应力-应变曲线横坐标为工程应力(单位MPa ),纵坐标为工程应变(单位无)。
试验机记录的是拉伸图。
3、脆性材料与塑性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有什么区别?脆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可以用哪两个指标表征?答:如下图所示,左图近似为一直线,只有弹性变形阶段,没有塑性变形阶段,在弹性变形阶段断裂,说明是脆性材料。
右图为弯钩形曲线,既有弹性变形阶段,又有塑性变形阶段,在塑性变形阶段断裂,说明是塑性材料。
脆性材料力学性能用“弹性模量“和”脆性断裂强度”来描述。
4、塑性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如何根据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拉伸性能?答:分为低塑性和高塑性两种,如下图所示。
左图曲线有弹性变形阶段与均匀塑性变形阶段,没有颈缩现象,曲线在最高点处中断,即在均匀塑性变形阶段断裂,且塑性变形量小,说明是低塑性材料。
右图曲线有弹性变形阶段,均匀塑性变形阶段,颈缩后的局集塑性变形阶段,曲线在经过最高点后向下延伸一段再中断,即在颈缩后的局集塑性变形阶段断裂,且塑性变形量大,说明是高塑性材料。
5、何谓工程应力和工程应变?何谓真应力和真应变?两者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答:6、如何测定板材的断面收缩率?答:断面收缩率是材料本身的性质,与试件的几何形状无关,其测试方法见P8。
第2章习题与答案
思考题1.为什么说力学性能是机械零件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性能?解:所谓力学性能是指金属在力或能的作用下,材料所表现出来的性能。
力学性能包括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性及疲劳强度等,机械零件在加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都要受到不同形式外力的作用,而力学性能反映了金属材料在各种外力作用下抵抗变形或破坏的某些能力,是选用金属材料的重要依据,因此是机械零件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性能。
2.塑性和强度都是金属材料的一种能力。
金属材料的塑性对零件制造有什么特殊意义?金属材料的强度对零件使用有什么特殊意义?解:金属材料的断后伸长率(A)和断面收缩率(Z)数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塑性好的金属可以发生大量塑性变形而不破坏,易于通过塑性变形加工成复杂形状的零件。
当零件工作时所受的应力,低于材料的屈服强度或规定残余延伸强度,则不会产生过量的塑性变形。
材料的屈服强度或规定残余延伸强度越高,允许的工作应力也越高,则零件的截面尺寸及自身质量就可以减小。
零件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应力,不允许超过抗拉强度,否则会产生断裂。
R m也是机械零件设计和选材的重要依据。
3.通过拉伸试验绘制的力—伸长曲线表达了金属材料在静拉伸力作用下的强度行为、塑性行为等。
请就力-伸长曲线思考下列问题:(1)哪一段曲线表达了材料的弹性变形能力和抗弹性变形能力(刚度)?(2)哪一段曲线表达了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和抗塑性变形能力?(3)哪一段曲线表达了材料的塑性变形后强度得到提高的能力(形变强化能力)?解:(1)op——弹性变形阶段(2)p点后的水平或锯齿状线段——屈服阶段(3)屈服后至m点——强化阶段4.强度判据R e L、R m、R r0.2都是机械零件选材和设计的依据,应用场合有何不同?解:R e L——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
R r0.2——无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
R m——承受的最大应力,零件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应力,不允许超过R m,否则会产生断裂。
5.抗拉强度与硬度之间有没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解:有。
【材料物理性能与力学性能】第1-2章
内耗:材料在变形过程中被吸收的功。
弹性滞后环:应力-应变曲线中,加载线和卸载线不重合而形成一 个封闭回路,称为弹性滞后环。 弹性滞后环说明加载时材料吸收的变形功大于卸载时材料释放的 变形功,有一部分加载变形功被材料吸收,即为内耗,其大小等 于弹性滞后环的面积。(内耗大小主要取决于应变和应力之间的位 相差)
2)晶体结构
单晶体:各向异性
多晶体:伪各向同性
最大值与最小值差值可达4倍
非晶:各向同性
3)化学成分----引起原子间距和键合方式的变化
4)微观组织----影响较小
晶粒大小对E值无影响;
第二相的影响取决于体积比例和分布状态;
冷加工的影响在5%以内
5)温度----温度升高,E降低
特例:橡胶。其弹性模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三、影响金属材料屈服强度的因素
1、晶体结构
(派纳力)
位错宽度w大,位错易于移动, bcc金属相反
p n小,屈服强度小,如fcc金属.
2、晶界和亚结构 晶界越多,晶粒越小,位错中应力集中程度不够,需要更大
的外加切应力才能够使位错运动,因此屈服强度越大。——
细晶强化
3、溶质元素——固溶强化 此外,
上屈服点: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值。 su
屈服平台(屈服齿):屈服伸长对应的水平线段或曲折线段。
材料产生屈服的原因:与材料内部的位错运动有关。
位错运动速率与切应力的关系: v ( )m 0
'
其中,m 为位错运动速率应力敏感指数。
'
b v
:塑性应变速率
6)加载条件和负荷持续时间 加载方式、速率和负荷持续时间对金属材料、陶瓷材料 影响很小。
材料力学性能06
第二章 材料变形行为
S2-3 弹性不完整性
理想弹性体的力学行为: (1)单值; (2)线性; (3)应力应变同步。 实际材料
O
σ
ε
应变落后于应力(弹性滞后)
静态:弹性后效
弹性不完整性 粘弹性:显著的时间相关性
动态:内耗
1.静态弹性后效
恒载: = 0 < e OA:瞬时应变(普弹性) ab:正弹性后效(弹性蠕变)
(1)普弹性:键长、键角的变化,如晶态聚合物、塑料等
式中:E1—普弹模量,D1—普弹柔量
(2)高弹性:卷曲链段运动,如橡胶
式中:E2—高弹模量,D2—高弹柔量
(3)粘性流动:整链运动
线型非晶态高分子材料的三种力学状态
4、伪弹性
伪弹性是指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当应力达到一
定水平后,金属或合金将产生应力诱发马氏体相变,
反之,若温度下降,则弹性后效变形量急剧下降,
以致有时在低温(-1850C)时无法确定弹性后效现象 是否存在。
(2)应力状态也剧烈影响弹性后效
应力状态软性系数越大,亦即切应 力分量越大时,弹性后效现象(即变形 量)越显著。 所以扭转时的弹性后效现象比弯曲 或拉伸时为大。
2.动态弹性滞后环 连续加载、卸载时,若存在弹性后效,加载线 和卸载线不重合,形成一个封闭的滞后回线, 称为弹性滞后环。
AB段为奥氏体常规弹性变形阶 段,σBM为应力诱发马氏体相
变开始的应力,c点处马氏体相
变结束,CD段为马氏体的弹性 应变阶段。在CD段卸载,马氏 体作弹性恢复。
σFP表示开始逆向相变的 应力,马氏体相变回原来的
组织,到G点完全恢复初始组
织。GH为初始组织的弹性恢
材料的弹性变形
(c) 粘流态:
分子具有很高的能量,链段和整个大分子链都能运动。
在外力作用下分子间发生相对滑动, 呈现粘性流动。 熔体的强度很低, 形变不可逆。
无屈服应力的流动变形。
2) 晶态聚合物的变形
晶区:链段无法运动
——>无高弹性。 普弹性(键长及键角)
有高强度和硬度。 非晶区: 有高弹性, 链段运动。
1.2 弹性变形力学性能指标
1、弹性模量(或弹性系数、弹性模数) (1) 广义胡克定律 (2) 弹性模量的意义 (3) 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 1) 金属材料弹性模量的特点 2) 陶瓷材料弹性模量的特点 3) 高分子材料弹性模量的特点 2、比例极限、弹性极限 3、弹性比功(弹性比能、应变比能)
采用分子链间的适当交联 防止滑动,保证高弹性。
高弹态:高分子材料与低分子材料区别的重要标志。
高聚物的高弹性本质上 是一种熵弹性。
金属、陶瓷普弹性本 质上是能量的弹性。 原子以结合键处在晶 格位置,变形功改变原 子间距,内能变化。
熵弹性:高聚物形变 时克服分子链构象变化 的势垒。
利用熵弹性:弹 性记忆材料(热收 缩膜、管)。
汽车板簧
1、金属与陶瓷的弹性变形本质
金属
陶瓷
σ-ε:ε较小(小于1%): 原子(离子)、分子在平衡 位置附近产生可逆位移。 ——>双原子模型:
双原子模型
引力:正离子与自由电子库仑力 斥力:离子间电子作用 F合=F引+F斥
引力
引力
F合是r的函数 平衡位置处r,F合=0 F-r :非线性关系, 在平衡位置附近, 近似线性关系。 胡克定律(<1%)。
材料力学性能复习总结
绪论弹性:指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保持和恢复固有形状和尺寸的能力。
塑性: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不可逆的永久变形的能力。
刚度:材料在受力时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
强度:材料对变形和断裂的抗力。
韧性:指材料在断裂前吸收塑性变形和断裂功的能力。
硬度:材料的软硬程度。
耐磨性:材料抵抗磨损的能力。
寿命:指材料在外力的长期或重复作用下抵抗损伤和失效的能。
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取决因素:内因——化学成分、组织结构、残余应力、表面和内部的缺陷等;外因——载荷的性质、应力状态、工作温度、环境介质等条件的变化。
第一章 材料在单向静拉伸载荷下的力学性能1.1 拉伸力—伸长曲线和应力—应变曲线应力—应变曲线退火低碳钢在拉伸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可分为弹性变形、不均匀屈服塑性变形、均匀塑性变形和不均匀集中塑性变形和断裂几个阶段。
弹性变形阶段:曲线的起始部分,图中的oa 段。
多数情况下呈直线形式,符合虎克定律。
屈服阶段:超出弹性变形范围之后,有的材料在塑性变形初期产生明显的塑性流动。
此时,在外力不增加或增加很小或略有降低的情况下,变形继续产生,拉伸图上出现平台或呈锯齿状,如图中的ab 段。
均匀塑性变形阶段:屈服后,欲继续变形,必须不断增加载荷,此阶段的变形是均匀的,直到曲线达到最高点,均匀变形结束,如图中的bc 段。
不均匀塑性变形阶段:从试样承受的最大应力点开始直到断裂点为止,如图中的cd 段。
在此阶段,随变形增大,载荷不断下降,产生大量不均匀变形,且集中在颈缩处,最后载荷达到断裂载荷时,试样断裂。
弹性模量E :应力—应变曲线与横轴夹角的大小表示材料对弹性变形的抗力,用弹性模量E退火低碳钢应力—应变曲线表示。
塑性材料应力—应变曲线(a)弹性—弹塑性型:Oa为弹性变形阶段,在a点偏离直线关系,进入弹—塑性阶段,开始发生塑性变形,开始发生塑性变形的应力称为屈服点,屈服点以后的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在m点卸载,应力沿mn降至零,发生加工硬化。
(b)弹性-不均匀塑性-均匀塑性型:与前者不同在于出现了明显的屈服点aa′,有时呈屈服平台状,有时呈齿状。
第二章 材料的变形——弹性变形
精选可编辑ppt
23
Ⅳ 弹性滞后环
如果理想弹性行为,则应力-应变曲线的加载段与卸 载段重合,应力-应变为单值关系。加载时储存的弹 性能在卸载时完全释放。即变形过程没有能量损耗!
在弹性范围内,骤然加载和卸载的开始阶段,应变总 要落后于应力,不同步。因此,其结果必然会使得加 载线和卸载线不重合,而形成一个闭合的滞后回线, 这个回线称为弹性滞后环。
——滞弹性、伪弹性及包申格效应
精选可编辑ppt
19
1、滞弹性(弹性后效)
理想的弹性体其弹性变形速度很快,相当于 声音在弹性体中的传播速度。因此,加载时 可认为变形立即达到应力-应变曲线上的相 应值,卸载时也立即恢复原状。即应力与应 变始终保持同步。
但是,实际中,材料有应变落后于应力的现 象,这种现象叫做滞弹性或者弹性后效。
研究材料的变形规律及其微观机制具有十分重 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精选可编辑ppt
3
弹性变形阶段
弹性变形及其实质
弹性模量(已讲)
弹性的不 完 整 性
粘
弹
性
精选可编辑ppt
4
一、弹性变形及其实质
前已叙及,在单向拉伸过程中,绝大部分固体材料都首 先产生弹性变形,外力去除后,变形消失而恢复原状。
精选可编辑ppt
17
三、弹性的不完整性
通常,人们把材料受载后产生一定的变形, 而卸载后这部分变形消逝,材料恢复到原来 的状态的性质称为材料的弹性。根据材料在 弹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和应变的响应特点,弹 性可以分为
理想弹性(完全弹性) 非理想弹性(弹性不完整性)
精选可编辑ppt
18
三、弹性的不完整性
精选可编辑ppt
12
弹性变形微观过程的双原子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性能
一.弹性变形的特点及物理本质
特点:1.可逆性:外力去除后,变形随即消失,从而恢复原状;
2.单值性:无论加载或卸载,应力应变都保持单值的线性关系;
3.变形量很小:一般小于0.5--1。
为什么金属具有上述弹性变形特点?需要进一步了解金属变形的物理过程后才能解释。
我们都知道,金属是由原子规则排列组成的晶体,相邻原子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力。
弹性变形就是外力克服原子间作用力,使原子间距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恢复弹性变形则是在外力去除后,原子间作用力迫使原子恢复原来位置的结果。
为简便起见,可借用双原子模型来进行分析。
如P9及图1-5所示,金属相邻两原子在一定范围内,其间存在有相互作用力,包括有相互引力和相互斥力。
一般认为:引力是由金属正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库仑引力所产生;斥力是由正离子和正离子,电子和电子间的斥力所产生。
其中引力和斥力是相互矛盾的。
引力力图使原子n1和n2尽量靠近,而斥力又力图使二原子尽量分开。
曲线1表示引力随原子间距r的变化情况,曲线2表示斥力随r变化情况,曲线3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当无外力作用时,原子在r=r。
处引力和斥力平衡,合力为零。
所以r。
是两原子平衡间距,即正常的晶格原子间距。
下面的曲线表示了原子间势能曲线在r 。
处势能最低,处于稳定状态。
当外力作用促使两原子靠近(r〈r。
)或分开(r〉r。
)时,必须克服相应的斥力或引力,才能是原子达到新的平衡位置,产生原子间距的变化,即所谓的滑变形。
当外力消除后,因原子间力的作用,原子又回到原来平衡位置(r=r。
)即恢复形变,这就是弹变的物理过程,也是弹变具有可逆性的原因。
两原子的作用里P和间距r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P=A/r²-A r²。
/r4=A/r2-B/r4
式中A和 r。
是与晶体有关的常数;
式中第一项为引力,第二项为斥力,当两原子靠近时,斥力比引力变化快,因而合力表现为相斥,当r〉r。
时,引力起主导作用,各力表现为相引,同时上式还说明各力P和r的是曲线关系。
各力曲线虽为两原子间的作用力曲线,但也表示为金属弹性变形时载荷和变形关系曲线。
为此,金属弹性变形似乎不服从虎克定律。
但是,由于实际金属弹性变形量极小,在这样的Δr间内,P-r曲线可以近似看作直线,虎克定理仍然使用,两原子受外力时,间距r的变化和去除外力时,r的变化都沿P-r曲线进行,表现为应力-应变关系的单值性。
从曲线3还可以看出r m为最大弹性伸长变形,表示理论的最大变形能力。
P m为相应的最大弹性变形抗力,也就是金属的最大抗断抗力,表示理论抗断抗力。
理论分析表明,r m≈1.25r。
即最大相对弹性变形可达25%,远远超过实际数值。
由于实际金属中存在有位错和其他缺陷,在载荷作用下,当外力还未达到P max时。
位错早已运动而产生塑性变形,或因其它缺陷的作用而提前断裂。
所以,实际弹性变形量很小。
这就解释了弹性变形的第三个特点。
弹性变形的实质是原子间作用力和原子间距的关系。
综上所述,金属弹性变形的物理本质可归纳如下:
1)产生可逆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子间的引力,斥力平衡的结果;
2)产生单值性的原因是原子的间距r始终沿着合力线(P-r)进行的结果;
3)理论分析结果r m≈1.25r o弹性理论应变应达到25%,远远超过实际的数值;
4)产生应变量小的原因是由于塑变或断裂的提前到来,抑制了最大弹性变形能力的发挥的结果。
二.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就是应力-应变间线性关系的比例常数。
对应于δ-ε曲线上弹性变形阶段的曲线斜率。
1﹑弹性模量的意义
δ=Eε
物理意义:当应变为100%时的引力。
因为弹性变形不超过0.5-1%,故定义100%的引力没有实际意义。
技术意义:
E=δ/ε
当力和工件尺寸一定时,ΔL取决于EF。
;ΔL-表征弹性变形的难以程度,工程上定义为构件刚度。
因此,构件刚度常用EF。
表示。
EF。
越大,构件弹性变形越小。
因此必须使E↑F0↓才能实现。
故,E是决定构件刚度的材料性能,叫做材料刚度。
这就是E的技术意义。
它表示金属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其值的大小反映了金属弹性变形的难易程度。
对于单晶体来说,不同晶向因原子结合力不同,弹性模量也不同,在原子间距较小的晶体方向上E较大,反之较小,表现为弹性各项异性。
体心立方金属和合金其〈111〉晶向的弹性模量
E111最大,而〈110〉晶向的弹性模量E110最小,其它晶向的E值介于二这之间。
多晶体金属各晶粒取向是任意的,其E应该是各个晶向弹性模量的平均值。
一般机械零件大都在弹性状态下工作,均有一定的刚度要求,如镗床的镗杆,若刚度不足,加工出的内孔就会有锥度而影响加工精度,所以在设计,选材时,除了设计足够的截面F。
外,还应选用E较高的钢铁材料。
2.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
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本性,与晶格类型和原子间距有密切关系,通常E=k/r m
其中K ﹑m是材料常数。
从大的范围来说,材料的E主要取决与结合键:共价键结合的材料E最高;主要为分子键结合的高分子,E最低;金属键结合的材料E适中;E和材料的熔点成正比,越是难熔的金属E也月高。
从原子相互作用力来看,E的物理本质表征原子间结合力的一个参量,其值反映了原子间结合力的大小。
这种结合力取决于原子本性及晶格常数。
在金属一定的前提下,凡是影响点阵常数的因素都能响应E:
①温度:
T↑,E↓每增加100℃,E下降3-4%。
②合金化:
合金中固溶的溶质元素虽可改变合金的晶格常数,但对于常用的钢铁合金来说。
合金化对其晶格常数改变不大,因而对E影响很小,因此,想通过改变钢的成分来改变E是无效的。
对紫铜和黄铜,青铜由于均以铜为基的合金,故E一般改变不大。
③热处理:
热处理对E的影响不大,热处理的各种强化方法和各种热处理方法都不影响E。
④冷变形:
变形量↑,E↓,一般降低4-6%;
当变形量很大时,因形变组织而使其出现各向异性。
沿变形方向E值最大
⑤加载速度:
对加载速度对E无大影响,因为弹性变形极快,其速度以声速5000m/s进行,远高于一般加载速度。
综上所述,作为材料刚度代表的E是一个对成分和组织都不敏感的性能指标,其大小取决于金属本性和晶体结构,即主要取决于结合键的本性和原子间的结合力,且很大受外载服役条件的
影响。
热处理,合金化和冷变形等三大金属强化手段对其作用均很小,因而是金属最稳定的力学性能。
三.比例极限和弹性极限
比例极限:应力与应变成正比关系的最大应力。
δp=Fp/Fo ,Fp:比例极限的载荷。
比例极限是严格对应于直线与曲线的相交处之位置,不同设备,不同人测量δp将得到不同的数值,故δp有很多人为误差,如何消除呢?国家采取“规定比例极限”。
规定比例极限——在P-Δl曲线上某点切线和纵坐标夹角的正切值和比直线P分和纵坐标的夹角的正切值增加50%时,该点所对应的应力为δp50
有了规定比例极限后,可消除人为的误差,也可规定增加值25%或10%,此时所对应的应力为δp25,δp10;
显然δp50>δp25>δp10;
2、弹性极限
定义:弹性极限是材料由弹性应变向塑性变形过度时的应力:
δe=Pe/F。
;Pe——弹性极限的载荷。
测试方法仍然有人为误差。
对于单晶体的弹性极限,出现第一根滑移线定义为转折点。
对于多晶体的弹性极限则无法定义。
此时采用规定弹性极限:以残余伸长为0.01%时的应力作为规定弹性极限。
定义为δ0.01很容易测量,且δ0.01>δp50。
四、弹性比功
表示金属材料吸收弹性变形功的能力。
一般用开始塑性变形前单位体积吸收的最大弹性变形功表示。
金属拉伸时的弹性比功αe=½δe×εe=δe²/2E。
金属材料的弹性比功决定于其弹性模量和弹性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