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弹性变形阶段的力学性能
一.弹性变形的特点及物理本质
特点:1.可逆性:外力去除后,变形随即消失,从而恢复原状;
2.单值性:无论加载或卸载,应力应变都保持单值的线性关系;
3.变形量很小:一般小于0.5--1。
为什么金属具有上述弹性变形特点?需要进一步了解金属变形的物理过程后才能解释。我们都知道,金属是由原子规则排列组成的晶体,相邻原子间存在一定的作用力。弹性变形就是外力克服原子间作用力,使原子间距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恢复弹性变形则是在外力去除后,原子间作用力迫使原子恢复原来位置的结果。为简便起见,可借用双原子模型来进行分析。
如P9及图1-5所示,金属相邻两原子在一定范围内,其间存在有相互作用力,包括有相互引力和相互斥力。一般认为:引力是由金属正离子和自由电子间的库仑引力所产生;斥力是由正离子和正离子,电子和电子间的斥力所产生。其中引力和斥力是相互矛盾的。引力力图使原子n1和n2尽量靠近,而斥力又力图使二原子尽量分开。曲线1表示引力随原子间距r的变化情况,曲线2表示斥力随r变化情况,曲线3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当无外力作用时,原子在r=r。处引力和斥力平衡,合力为零。所以r。是两原子平衡间距,即正常的晶格原子间距。
下面的曲线表示了原子间势能曲线在r 。处势能最低,处于稳定状态。当外力作用促使两原子靠近(r〈r。)或分开(r〉r。)时,必须克服相应的斥力或引力,才能是原子达到新的平衡位置,产生原子间距的变化,即所谓的滑变形。当外力消除后,因原子间力的作用,原子又回到原来平衡位置(r=r。)即恢复形变,这就是弹变的物理过程,也是弹变具有可逆性的原因。
两原子的作用里P和间距r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P=A/r²-A r²。/r4=A/r2-B/r4
式中A和 r。是与晶体有关的常数;
式中第一项为引力,第二项为斥力,当两原子靠近时,斥力比引力变化快,因而合力表现为相斥,当r〉r。时,引力起主导作用,各力表现为相引,同时上式还说明各力P和r的是曲线关系。
各力曲线虽为两原子间的作用力曲线,但也表示为金属弹性变形时载荷和变形关系曲线。为此,金属弹性变形似乎不服从虎克定律。但是,由于实际金属弹性变形量极小,在这样的Δr间内,P-r曲线可以近似看作直线,虎克定理仍然使用,两原子受外力时,间距r的变化和去除外力时,r的变化都沿P-r曲线进行,表现为应力-应变关系的单值性。
从曲线3还可以看出r m为最大弹性伸长变形,表示理论的最大变形能力。P m为相应的最大弹性变形抗力,也就是金属的最大抗断抗力,表示理论抗断抗力。理论分析表明,r m≈1.25r。即最大相对弹性变形可达25%,远远超过实际数值。由于实际金属中存在有位错和其他缺陷,在载荷作用下,当外力还未达到P max时。位错早已运动而产生塑性变形,或因其它缺陷的作用而提前断裂。所以,实际弹性变形量很小。这就解释了弹性变形的第三个特点。
弹性变形的实质是原子间作用力和原子间距的关系。
综上所述,金属弹性变形的物理本质可归纳如下:
1)产生可逆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原子间的引力,斥力平衡的结果;
2)产生单值性的原因是原子的间距r始终沿着合力线(P-r)进行的结果;
3)理论分析结果r m≈1.25r o弹性理论应变应达到25%,远远超过实际的数值;
4)产生应变量小的原因是由于塑变或断裂的提前到来,抑制了最大弹性变形能力的发挥的结果。
二.弹性模量
弹性模量就是应力-应变间线性关系的比例常数。对应于δ-ε曲线上弹性变形阶段的曲线斜率。
1﹑弹性模量的意义
δ=Eε
物理意义:当应变为100%时的引力。因为弹性变形不超过0.5-1%,故定义100%的引力没有实际意义。
技术意义:
E=δ/ε
当力和工件尺寸一定时,ΔL取决于EF。;ΔL-表征弹性变形的难以程度,工程上定义为构件刚度。
因此,构件刚度常用EF。表示。
EF。越大,构件弹性变形越小。因此必须使E↑F0↓才能实现。故,E是决定构件刚度的材料性能,叫做材料刚度。这就是E的技术意义。它表示金属对弹性变形的抗力,其值的大小反映了金属弹性变形的难易程度。
对于单晶体来说,不同晶向因原子结合力不同,弹性模量也不同,在原子间距较小的晶体方向上E较大,反之较小,表现为弹性各项异性。体心立方金属和合金其〈111〉晶向的弹性模量
E111最大,而〈110〉晶向的弹性模量E110最小,其它晶向的E值介于二这之间。多晶体金属各晶粒取向是任意的,其E应该是各个晶向弹性模量的平均值。
一般机械零件大都在弹性状态下工作,均有一定的刚度要求,如镗床的镗杆,若刚度不足,加工出的内孔就会有锥度而影响加工精度,所以在设计,选材时,除了设计足够的截面F。外,还应选用E较高的钢铁材料。
2.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
弹性模量主要取决于金属本性,与晶格类型和原子间距有密切关系,通常E=k/r m
其中K ﹑m是材料常数。从大的范围来说,材料的E主要取决与结合键:共价键结合的材料E最高;主要为分子键结合的高分子,E最低;金属键结合的材料E适中;E和材料的熔点成正比,越是难熔的金属E也月高。从原子相互作用力来看,E的物理本质表征原子间结合力的一个参量,其值反映了原子间结合力的大小。这种结合力取决于原子本性及晶格常数。在金属一定的前提下,凡是影响点阵常数的因素都能响应E:
①温度:
T↑,E↓每增加100℃,E下降3-4%。
②合金化:
合金中固溶的溶质元素虽可改变合金的晶格常数,但对于常用的钢铁合金来说。合金化对其晶格常数改变不大,因而对E影响很小,因此,想通过改变钢的成分来改变E是无效的。
对紫铜和黄铜,青铜由于均以铜为基的合金,故E一般改变不大。
③热处理:
热处理对E的影响不大,热处理的各种强化方法和各种热处理方法都不影响E。
④冷变形:
变形量↑,E↓,一般降低4-6%;
当变形量很大时,因形变组织而使其出现各向异性。沿变形方向E值最大
⑤加载速度:
对加载速度对E无大影响,因为弹性变形极快,其速度以声速5000m/s进行,远高于一般加载速度。
综上所述,作为材料刚度代表的E是一个对成分和组织都不敏感的性能指标,其大小取决于金属本性和晶体结构,即主要取决于结合键的本性和原子间的结合力,且很大受外载服役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