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弦定理

合集下载

正弦定理的四种证明方法

正弦定理的四种证明方法

正弦定理的四种证明方法1.利用三角形的高证明正弦定理 (1)当∆ABC 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 上的高是C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CD a B ,sin CD b A =。

由此,得sin sin abAB =,同理可得sin sin cbCB=,故有sin sin abAB=sin cC =.从而这个结论在锐角三角形中成立.(2)当∆ABC 是钝角三角形时,过点C 作AB 边上的高,交AB 的延长线于点D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sin sin CD a CBD a ABC ,sin CD b A = 。

由此,得=∠sin sin abAABC ,同理可得=∠sin sin cbCABC故有=∠sin sin abAABCsin cC =.由(1)(2)可知,在∆ABC 中,sin sin abAB=sin cC=成立.从而得到: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相等,即sin sin abAB=sin cC =.1’用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来证明:实际应用问题中,我们常遇到问题:已知点A ,点B 之间的距|AB|,可测量角A 与角B , 需要定位点C ,即:在如图△ABC 中,已知角A ,角B ,|AB |=c , 求边AC 的长b解:过C 作CD ⊥AB 交AB 于D ,则cos AD c A =sin sin cos sin tan sin cos BD c A c A CDC C C C C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sin c A C c C A A C c Bb AC AD DCc A C C C+==+=+==ab DABCAB CDba推论:sin sin b cB C= 同理可证:sin sin sin a b cA B C==2.利用三角形面积证明正弦定理已知△ABC,设BC =a, CA =b,AB =c,作AD ⊥BC,垂足为 D.则Rt △ADB中,ABAD B =sin ,∴AD=AB·sinB=csinB. ∴S △ABC =B ac AD a sin 2121=•.同理,可证 S △ABC =A bc C ab sin 21sin 21=.∴ S △ABC =B ac A bc C ab sin 21sin 21sin 21==.∴absinc=bcsinA=acsinB, 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C,可得b B a A c C sin sin sin ==.即CcB b A a sin sin sin ==. 3.向量法证明正弦定理(1)△ABC 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 作单位向量j 垂直于AC ,则j 与AB 的夹角为90°-A ,j 与CB 的夹角为90°-C .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AB CB AC =+,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 的数量积运算,得到AB j CB AC j •=+•)( 由分配律可得AB j CB j AC •=•+.B∴|j |ACCo s90°+|j |CB Co s(90°-C )=|j |AB Co s(90°-A ). j∴asinC=csinA.∴CcA a sin sin =. A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 ,可得Bb Cc sin sin =.(此处应强调学生注意两向量夹角是以同起点为前提,防止误解为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的夹角为90°-B )∴CcB b A a sin sin sin ==.DC BA C(2)△ABC 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 >90°,过点A 作与AC 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与AB 的夹角为A -90°,j 与CB 的夹角为90°-C .由AB CB AC=+,得j ·AC+j ·CB =j ·AB , j 即a·Cos(90°-C)=c·Cos(A-90°),∴asinC=csinA.∴CcA a sin sin =另外,过点C 作与CB 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 与AC 的夹角为90°+C ,j 与AB 夹角为90°+B .同理,可得CcB b sin sin =.∴CcB b simA a sin sin == 4.外接圆证明正弦定理在△ABC 中,已知BC=a,AC=b,AB=c,作△ABC 的外接圆,O 为圆心,连结BO 并延长交圆于B′,设BB′=2R.则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以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可以得到∠BAB′=90°,∠C =∠B′,∴sin C =sin B′=R c B C 2sin sin ='=.∴R Cc2sin =.同理,可得R B b R A a 2sin ,2sin ==.∴R CcB b A a 2sin sin sin ===.这就是说,对于任意的三角形,我们得到等式 CcB b A a sin sin sin ==.ACBA。

正弦定理含义

正弦定理含义

正弦定理含义
摘要:
1.正弦定理的定义和公式
2.正弦定理的应用场景
3.如何使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
4.实际案例分析
正文:
正弦定理是三角形中一个重要的定理,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正弦定理的含义是: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角的正弦值之比等于它们所对的边长之比。

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
sinA/sinB = a/b
其中,A、B是三角形的两个角,a和b是与这两个角对应的边长。

正弦定理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例如在解决三角形的角度、边长问题时,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来求解。

此外,正弦定理还可以应用于物理、工程等领域,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要使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确定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对应的边长。

2.根据正弦定理公式,计算第三个角或边长。

3.利用计算结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分析如何使用正弦定理解决问题:
假设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为30度和45度,其中一个角对应的边长为
3。

我们可以使用正弦定理来求解另一个角对应的边长。

首先,根据正弦定理公式,我们有:
sinA/sinB = a/b
已知sin30°/sin45° = a/3
接下来,我们可以求解sin45°:
sin45° = √2/2
将已知条件代入公式,得到:
sin30°/√2/2 = a/3
解方程,得到:
a = 3√2/2
所以,另一个角对应的边长为3√2/2。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正弦定理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解决三角形相关问题。

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公式大全

三角函数正余弦定理公式大全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常用到的公式有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这两个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求解三角形的各个边长和角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其应用。

1.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则有以下公式成立:sinA / a = sinB / b = sinC / c其中,a,b,c为三角形ABC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正弦定理可以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只要已知任意两个角或边长即可。

应用1: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夹角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边AB = 5 cm,边AC = 7 cm,∠BAC = 60°,求边BC的长度。

解:根据正弦定理可得:sin∠BAC / 5 = sin∠ABC / BC将∠BAC=60°代入,可得:sin60° / 5 = sin∠ABC / BC√3 / 2 / 5 = sin∠ABC / BC√3 / 10 = sin∠ABC / BC再将sin∠ABC的值代入,求得BC的值。

2.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度为A,B,C,则有以下公式成立:c^2 = a^2 + b^2 - 2ab * cosC其中,a,b,c为三角形ABC的边长,A,B,C为对应的角度。

余弦定理可以用来求解三角形的边长或角度,只要已知任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即可。

应用2:已知三角形两边和夹角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余弦定理求解第三边的长度。

例如:已知三角形ABC中,边AB = 5 cm,边AC = 7 cm,∠BAC = 60°,求边BC的长度。

解:根据余弦定理可得:BC^2 = AB^2 + AC^2 - 2 * AB * AC * cos∠BAC将已知数值代入,可得:BC^2 = 5^2 + 7^2 - 2 * 5 * 7 * cos60°BC^2=25+49-70*0.5BC^2=25+49-35BC^2=39BC=√39求得边BC的长度。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三角学中的一个定理,它指出了三角形三边、三个内角以及外接圆半径之间的关系。

∙中文名称:正弦定理∙外文名称:sine theorem∙应用学科:数学∙适用领域范围:几何内容: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

则有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该比值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长度。

证明:在锐角△ABC中,设BC=a, AC=b, AB=c。

作CH⊥AB垂足为点HCH=a·sinBCH=b·sinA∴a·sinB=b·sinA得到a/sinA=b/sinB同理,在△ABC中,b/sinB=c/sinC步骤2.证明a/sinA=b/sinB=c/sinC=2R:如图,任意三角形ABC,作ABC的外接圆O.作直径BD交⊙O于D.连接DA.因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所以∠DAB=90度因为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所以∠D等于∠C.所以c/sinC=c/sinD=BD=2R类似可证其余两个等式。

应用领域在解三角形中,有以下的应用领域:(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与一边,解三角形(2)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解三角形(3)运用a:b:c=sinA:sinB:sinC解决角之间的转换关系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这个角的正弦。

意义正弦定理指出了任意三角形中三条边与对应角的正弦值之间的一个关系式。

由正弦定理在区间上的单调性可知,正弦定理非常好地描述了任意三角形中边与角的一种数量关系。

一般地,把三角形的三个角A、B、C和它们的对边a、b、c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他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

扩展一.三角形面积公式:1.海伦公式:设P=1/2(a+b+c)S△=根号下P(P-a)(P-b)(P-c)解释:假设有一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的面积S可由以下公式求得:S=√[p(p-a)(p-b)(p-c)]而公式里的p为半周长:p=(a+b+c)/22.S△ABC=ab·sinC/2=bc·sinA/2=ac·sinB/2=abc/(4R)[R为外接圆半径]3.S△ABC=ah/2二. 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1) a=2RsinA, b=2RsinB, c=2RsinC;(2) sinA : sinB : sinC = a : b : c;(条件同上)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与其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且该比值都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已知三角形是确定的,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其解似的唯一的;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由于该三角形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其解不确定,可结合平面几何作图的方法及“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定理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去考虑解决问题(3)相关结论:a/sinA=b/sinB=c/sinC=a+b/sinA+sinB=a+b+c/sinA+sinB+sinC。

正弦定理的概念与余弦定理的概念

正弦定理的概念与余弦定理的概念

正弦定理的概念与余弦定理的概念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在三角形中用于计算边长和角度的重要定理。

1. 正弦定理(Sine Rule):正弦定理是用来计算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的关系。

对于一个三角形ABC,正弦定理可以表述为:
a/sinA = b/sinB = c/sinC
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边长,A、B、C分别表示对应边的角度。

2. 余弦定理(Cosine Rule):余弦定理是用来计算三角形中的边长和角度的关系。

对于一个三角形ABC,余弦定理可以表述为:
c^2 = a^2 + b^2 - 2abcosC
其中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边长,C表示对应边的角度。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都可以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使用,它们提供了计算边长和角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求解各种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发展简史
历史上,正弦定理的几何推导方法丰富多彩。根据其思路特征,主要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方法可以称为 “同径法 ”,最早为13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天文学家纳绥尔丁和15世纪德国数学家雷 格蒙塔努斯所采用。“同径法 ”是将三角形两个内角的正弦看作半径相同的圆中的正弦线(16世纪以前,三角 函数被视为线段而非比值),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得出两者之比等于角的对边之比。纳绥尔丁同时延长两个内角 的对边,构造半径同时大于两边的圆。雷格蒙塔努斯将纳绥尔丁的方法进行简化,只延长两边中的较短边,构造 半径等于较长边的圆。17~18世纪,中国数学家、天文学家梅文鼎和英国数学家辛普森各自独立地简化了“同径 法”。
正弦定理
三角学中的基本定理
01 发展简史
03 验证推导 05 定理推广
目录
02 定理定义 04 定理意义
正弦定理(The Law of Sines)是三角学中的一个基本定理,它指出“在任意一个平面三角形中,各边和它 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相等且等于外接圆的直径”,即a/sinA = b/sinB =c/sinC = 2r=D(r为外接圆半径,D为 直径)。
在解三角形中,有以下的应用领域:
物理学中,有的物理量可以构成矢量三角形。因此,在求解矢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物理问题时,应用正弦定理, 常可使一些本来复杂的运算,获得简捷的解答。
定理推广
推论 △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为a,b,c,三角形外接圆半径为R,直径为D,正弦定理进行变形有 1. 2.,, 3. 4. (等比,不变) 5. (三角形面积公式) 三面角正弦定理 若三面角的三个面角分别为α、β、γ,它们所对的二面角分别为A、B、C,则 多边形的正弦关系
18世纪初,“同径法”又演化为“直角三角形法”,这种方法不需要选择并作出圆的半径,只需要作出三角 形的高线,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即可得出正弦定理。19世纪,英国数学家伍德豪斯开始统一取R=1,相 当于用比值来表示三角函数,得到今天普遍采用的 “作高法”。

正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正弦定理内容及证明

正弦定理内容及证明正弦定理是指在一个任意三角形ABC中,三个边的长度a、b、c与对应的角A、B、C之间存在以下关系:a/sin(A) = b/sin(B) = c/sin(C)证明正弦定理一般有两种方法:几何证明和代数证明。

几何证明:1. 过点B作AC的垂线BD,使得BD与AC交于点D。

则三角形ABD与BCD为直角三角形。

2. 由于三角形ABD、BCD为直角三角形,可得:sin(A) = BD / AB,sin(C) = BD / CD。

3. 对于三角形ABD和BCD,因为角B为共对角,所以可得:BD / AB = CD / BC。

4. 根据上面三个等式可以得到:sin(A) = BD / AB = CD / BC = sin(C)。

5. 再利用BD / AB = CD / BC,可以得到BD / CD = AB / BC = sin(B)。

6. 整理可得出正弦定理:a / sin(A) = b / sin(B) = c / sin(C)。

代数证明:1. 通过三角形ABC的两边b和c之间的夹角A,可构造一个高为h的直角三角形ADE(D在BC上)。

2. 根据正弦的定义可得:sin(A) = h / c,sin(90°-A) = h / b。

3. 注意到sin(90°-A) = sin(B)(余角公式),那么可以得到:sin(A) = h / c = sin(B) * b。

4. 类似地,可以通过三角形ABC的两边a和c之间的夹角B,构造一个高为h的直角三角形BEF(E在AC上)。

5. 根据正弦的定义可得:sin(B) = h / a,sin(90°-B) = h / c。

6. 注意到sin(90°-B) = sin(A)(余角公式),那么可以得到:sin(B) = h / a = sin(A) * c。

7. 把第3步的公式和第6步的公式相比较,可以得到:h / a =h / c,即a = c * sin(A)。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返回
[研一题] [例 2] B、b. π 在△ABC 中,c= 6,C=3,a=2,求 A、
返回
[自主解答] π 3 ∴A=4或4π.
a c asin C 2 ∵sin A=sin C,∴sin A= c = 2 .
π 又∵c>a,∴C>A.∴A=4. 5π 6· sin 1n C = π = 3+1. sin 3
第四章
三角函数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 1、正、余弦定理
定理 正弦定理
a b c = = sin A sin B sin C =2R
余弦定理 a2= a2+c2-2accos B b2=a2+b2-2abcosC c2 =
b2+c2-2bccos A

; ; .

定理
变 形 形 式
正弦定理 余弦定理 ①a= 2Rsin A , b= 2Rsin B , c= 2Rsin C ; b2+c2-a2 cosB= a b 2bc ②sin A=2R,sin B=2R, 2 a +c2-b2 c 2ac sin C=2R; cos B= ; 2 2 2 a + b - c (其中 R 是△ABC 外接圆半径) cos C= 2ab . ③a∶b∶c=sinA∶sin B∶sin C ④asin B=bsin A,bsin C=csin B, asin C=csin A.
(2)由正弦定理知sin A∶sin B∶sin C=a∶b∶c正确,即
(2)正确.
返回
2.在△ABC中,若A>B,是否有sin A>sin B?反之,是 否成立?
提示:∵A>B,∴a>b. a b 又∵sin A=sin B,∴sin A>sin B. 反之,若 sin A>sin B, 则 a>b,即 A>B. 故 A>B⇔sin A>sin B.

正弦定理定理公式

正弦定理定理公式

正弦定理定理公式正弦定理(Sine Law)是三角形中常用的一个定理,它揭示了三角形的边与角之间的关系。

正弦定理可以用来求解未知边长或角度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正弦定理的表述如下:在任意三角形ABC中,设三边分别为a、b、c,对应的角为A、B、C,则有以下等式成立:a/sinA = b/sinB = c/sinC通过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个推论:推论1:设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为A、B、C,则有以下等式成立:sinA/a = sinB/b = sinC/c推论2:设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为A、B、C,则有以下等式成立:a/sinA = b/sinB = c/sinC = 2R(其中R为三角形ABC外接圆的半径)推论3:设三角形ABC的边长分别为a、b、c,对应的角为A、B、C,则有以下等式成立:sin(A-B) = sinC正弦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实际问题的例子。

例题1:已知三角形ABC中,角A=60°,角B=45°,边AC=8cm,求边BC的长度。

解: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BC/sinB = AC/sinABC/sin45° = 8cm/sin60°BC/(√2/2) = 8cm/(√3/2)BC = 8cm * (√2/2) * 2/√3BC = 8√2/√3 cm所以边BC的长度约为9.24cm。

例题2:已知三角形ABC中,角A=30°,角B=60°,边AC=10cm,求边BC的长度。

解:同样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BC/sinB = AC/sinABC/sin60° = 10cm/sin30°BC/(√3/2) = 10cm/(1/2)BC = 10cm * (√3/2) * 2BC = 10√3 cm所以边BC的长度约为17.32cm。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第3讲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基础梳理1.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 =2R ,其中R 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由正弦定理可以变形为:(1)a ∶b ∶c =sin A ∶sin B ∶sin C ;(2)a =2R sin_A ,b =2R sin_B ,c =2R sin_C ;(3)sin A =a 2R ,sin B =b 2R ,sin C =c2R等形式,以解决不同的三角形问题.2.余弦定理:a 2=b 2+c 2-2bc cos_A ,b 2=a 2+c 2-2ac cos_B ,c 2=a 2+b 2-2ab cos_C .余弦定理可以变形为:cos A =b 2+c 2-a 22bc ,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3.S △ABC =12ab sin C =12bc sin A =12ac sin B =abc 4R =12(a +b +c )·r (R 是三角形外接圆半径,r 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并可由此计算R ,r .4.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注意解的情况.如已知a ,b ,A ,则A 为锐角A 为钝角或直角图形关系 式 a <b sin Aa =b sin Ab sin A <a <b a ≥ba >ba ≤b解的 个数无解 一解 两解 一解 一解 无解一条规律在三角形中,大角对大边,大边对大角;大角的正弦值也较大,正弦值较大的角也较大,即在△ABC 中,A >B ⇔a >b ⇔sin A >sin B . 两种途径根据所给条件确定三角形的形状,主要有两种途径:(1)化边为角;(2)化角为边,并常用正弦(余弦)定理实施边、角转换.双基自测1.(人教A 版教材习题改编)在△ABC 中,A =60°,B =75°,a =10,则c 等于( ). A .5 2 B .10 2 C.1063D .5 6解析 由A +B +C =180°,知C =45°,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c sin C ,即1032=c 22.∴c =1063.答案 C2.在△ABC 中,若sin A a =cos B b ,则B 的值为( ).A .30°B .45°C .60°D .90° 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sin A sin A =cos Bsin B ,∴sin B =cos B ,∴B =45°. 答案 B3.(2011·郑州联考)在△ABC 中,a =3,b =1,c =2,则A 等于( ). A .30° B .45° C .60° D .75°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1+4-32×1×2=12,∵0<A <π,∴A =60°. 答案 C4.在△ABC 中,a =32,b =23,cos C =13,则△ABC 的面积为( ).A .3 3B .2 3C .4 3 D. 3 解析 ∵cos C =13,0<C <π,∴sin C =223,∴S △ABC =12ab sin C=12×32×23×223=4 3.答案 C5.已知△ABC 三边满足a 2+b 2=c 2-3ab ,则此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______. 解析 ∵a 2+b 2-c 2=-3ab , ∴cos C =a 2+b 2-c 22ab =-32,故C =150°为三角形的最大内角. 答案 150°考向一 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在△ABC 中,a =3,b =2,B =45°.求角A ,C 和边c .[审题视点] 已知两边及一边对角或已知两角及一边,可利用正弦定理解这个三角形,但要注意解的判断.解 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3sin A =2sin 45°,∴sin A =32. ∵a >b ,∴A =60°或A =120°.当A =60°时,C =180°-45°-60°=75°, c =b sin C sin B =6+22;当A =120°时,C =180°-45°-120°=15°, c =b sin C sin B =6-22.(1)已知两角一边可求第三角,解这样的三角形只需直接用正弦定理代入求解即可.(2)已知两边和一边对角,解三角形时,利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的对角时要注意讨论该角,这是解题的难点,应引起注意.【训练1】 (2011·北京)在△ABC 中,若b =5,∠B =π4,tan A =2,则sin A =________;a =________.解析 因为△ABC 中,tan A =2,所以A 是锐角, 且sin Acos A=2,sin 2A +cos 2A =1,联立解得sin A =255,再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sin B ,代入数据解得a =210. 答案255210 考向二 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2】►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 B cos C =-b2a +c .(1)求角B 的大小;(2)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 [审题视点] 由cos B cos C =-b2a +c,利用余弦定理转化为边的关系求解. 解 (1)由余弦定理知:cos B =a 2+c 2-b 22ac ,cos C =a 2+b 2-c 22ab.将上式代入cos B cos C =-b2a +c 得:a 2+c 2-b 22ac ·2ab a 2+b 2-c 2=-b 2a +c , 整理得:a 2+c 2-b 2=-ac . ∴cos B =a 2+c 2-b 22ac =-ac 2ac =-12.∵B 为三角形的内角,∴B =23π.(2)将b =13,a +c =4,B =23π代入b 2=a 2+c 2-2ac cos B ,得b 2=(a +c )2-2ac -2ac cos B , ∴13=16-2ac ⎝⎛⎭⎫1-12,∴ac =3. ∴S △ABC =12ac sin B =334.(1)根据所给等式的结构特点利用余弦定理将角化边进行变形是迅速解答本题的关键.(2)熟练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同时还要注意整体思想、方程思想在解题过程中的运用. 【训练2】 (2011·桂林模拟)已知A ,B ,C 为△ABC 的三个内角,其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2cos 2 A2+cos A =0.(1)求角A 的值;(2)若a =23,b +c =4,求△ABC 的面积. 解 (1)由2cos 2 A2+cos A =0,得1+cos A +cos A =0, 即cos A =-12,∵0<A <π,∴A =2π3.(2)由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bc cos A ,A =2π3,则a 2=(b +c )2-bc , 又a =23,b +c =4, 有12=42-bc ,则bc =4, 故S △ABC =12bc sin A = 3.考向三 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例3】►在△ABC 中,若(a 2+b 2)sin(A -B )=(a 2-b 2)sin C ,试判断△ABC 的形状. [审题视点] 首先边化角或角化边,再整理化简即可判断. 解 由已知(a 2+b 2)sin(A -B )=(a 2-b 2)sin C , 得b 2[sin(A -B )+sin C ]=a 2[sin C -sin(A -B )], 即b 2sin A cos B =a 2cos A sin B ,即sin 2B sin A cos B =sin 2A cos B sin B ,所以sin 2B =sin 2A , 由于A ,B 是三角形的内角. 故0<2A <2π,0<2B <2π. 故只可能2A =2B 或2A =π-2B , 即A =B 或A +B =π2.故△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的基本思想是;利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的统一.即将条件化为只含角的三角函数关系式,然后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之间的关系式;或将条件化为只含有边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常见的化简变形得出三边的关系. 【训练3】 在△ABC 中,若a cos A =b cos B =c cos C;则△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边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R 为△ABC 外接圆半径).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 C cos C. 即tan A =tan B =tan C ,∴A =B =C . 答案 B考向三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例3】►在△ABC 中,内角A ,B ,C 对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3.(1)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2)若sin C +sin(B -A )=2sin 2A ,求△ABC 的面积.[审题视点] 第(1)问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和余弦定理列出关于a ,b 的方程,通过方程组求解;第(2)问根据sin C +sin(B -A )=2sin 2A 进行三角恒等变换,将角的关系转换为边的关系,求出边a ,b 的值即可解决问题.解 (1)由余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得a 2+b 2-ab =4.又因为△ABC 的面积等于3,所以12ab sin C =3,得ab =4,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ab =4,解得⎩⎪⎨⎪⎧a =2,b =2. (2)由题意,得sin(B +A )+sin(B -A )=4sin A cos A , 即sin B cos A =2sin A cos A . 当cos A =0,即A =π2时,B =π6,a =433,b =233;当cos A ≠0时,得sin B =2sin A , 由正弦定理,得b =2a .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b =2a ,解得⎩⎨⎧a =233,b =433.所以△ABC 的面积S =12a b sin C =23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对任意三角形都成立,通过这些等式就可以把有限的条件纳入到方程中,通过解方程组获得更多的元素,再通过这些新的条件解决问题. 【训练3】 (2011·北京西城一模)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 ,b ,c ,且cos B =45,b =2.(1)当A =30°时,求a 的值;(2)当△ABC 的面积为3时,求a +c 的值. 解 (1)因为cos B =45,所以sin B =35.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可得a sin 30°=103,所以a =53.(2)因为△ABC 的面积S =12ac ·sin B ,sin B =35,所以310ac =3,ac =10.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得4=a 2+c 2-85ac =a 2+c 2-16,即a 2+c 2=20.所以(a +c )2-2ac =20,(a +c )2=40. 所以a +c =210.第7讲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基础梳理1.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2.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1)).(2)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3)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东60°等.(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一个步骤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阅读理解题意,弄清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已知与未知,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2)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解三角形问题的模型.(3)根据题意选择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4)将三角形问题还原为实际问题,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有关单位问题、近似计算的要求等.双基自测1.(人教A版教材习题改编)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 两点的距离为().A.50 2 m B.50 3 m C.25 2 m D.2522m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Bsin∠ACB=ACsin B,又∵B=30°∴AB=AC·sin∠ACBsin B=50×2212=502(m).答案 A2.从A处望B处的仰角为α,从B处望A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A .α>βB .α=βC .α+β=90°D .α+β=180° 解析 根据仰角与俯角的定义易知α=β. 答案 B3.若点A 在点C 的北偏东30°,点B 在点C 的南偏东60°,且AC =BC ,则点A 在点B 的( ). A .北偏东15° B .北偏西15° C .北偏东10° D .北偏西10°解析 如图.答案 B4.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 A .5海里 B .53海里 C .10海里D .103海里解析 如图所示,依题意有∠BAC =60°,∠BAD =75°,所以∠CAD =∠CDA =15°,从而CD =CA =10(海里),在Rt △ABC 中,得AB =5(海里), 于是这艘船的速度是50.5=10(海里/时).答案 C5.海上有A ,B ,C 三个小岛,测得A ,B 两岛相距10海里,∠BAC =60°,∠ABC =75°,则B ,C 间的距离是________海里.解析 由正弦定理,知BC sin 60°=AB sin (180°-60°-75°).解得BC =56(海里).答案 5 6考向一 测量距离问题【例1】►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在这岸定一基线CD ,现已测出CD =a 和∠ACD =60°,∠BCD =30°,∠BDC =105°,∠ADC =60°,试求AB 的长. [审题视点] 在△BCD 中,求出BC ,在△ABC 中,求出AB .解 在△ACD 中,已知CD =a ,∠ACD =60°,∠ADC =60°,所以AC =a .∵∠BCD =30°,∠BDC =105°∴∠CBD =45°在△BCD 中,由正弦定理可得BC =a sin 105°sin 45°=3+12a .在△ABC 中,已经求得AC 和BC ,又因为∠ACB =30°,所以利用余弦定理可以求得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AB =AC 2+BC 2-2AC ·BC ·cos 30°=22a . (1)利用示意图把已知量和待求量尽量集中在有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三角形的模型.(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出所需要的边和角,求得该数学模型的解.【训练1】 如图,A ,B ,C ,D 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 、D 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 处测得B 点和D 点的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 处测得B 点和D 点的仰角均为60°,AC =0.1 km.试探究图中B 、D 间距离与另外哪两点间距离相等,然后求B ,D 的距离.解 在△ACD 中,∠DAC =30°,∠ADC =60°-∠DAC =30°,所以CD =AC =0.1 km.又∠BCD =180°-60°-60°=60°,故CB 是△CAD 底边AD 的中垂线,所以BD =BA . 又∵∠ABC =15°在△ABC 中,AB sin ∠BCA =AC sin ∠ABC , 所以AB =AC sin 60°sin 15°=32+620(km), 同理,BD =32+620(km). 故B 、D 的距离为32+620km. 考向二 测量高度问题【例2】►如图,山脚下有一小塔AB ,在塔底B 测得山顶C 的仰角为60°,在山顶C 测得塔顶A 的俯角为45°,已知塔高AB =20 m ,求山高CD .[审题视点] 过点C 作CE ∥DB ,延长BA 交CE 于点E ,在△AEC 中建立关系.解如图,设CD =x m ,则AE =x -20 m ,tan 60°=CD BD , ∴BD =CD tan 60°=x 3=33x (m). 在△AEC 中,x -20=33x , 解得x =10(3+3) m .故山高CD 为10(3+3) m.(1)测量高度时,要准确理解仰、俯角的概念;(2)分清已知和待求,分析(画出)示意图,明确在哪个三角形内应用正、余弦定理.【训练2】 如图所示,测量河对岸的塔高AB 时,可以选与塔底B 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两个测点C 与D ,现测得∠BCD =α,∠BDC =β,CD =s ,并在点C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θ,求塔高AB .解 在△BCD 中,∠CBD =π-α-β, 由正弦定理得BC sin ∠BDC =CD sin ∠CBD , 所以BC =CD sin ∠BDC sin ∠CBD =s ·sin βsin (α+β)在Rt △ABC 中,AB =BC tan ∠ACB =s tan θsin βsin (α+β). 考向三 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综合应用【例3】►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5,AC =9,∠BCA =30°,∠ADB =45°,求BD 的长.[审题视点] 由于AB =5,∠ADB =45°,因此要求BD ,可在△ABD 中,由正弦定理求解,关键是确定∠BAD 的正弦值.在△ABC 中,AB =5,AC =9,∠ACB=30°,因此可用正弦定理求出sin ∠ABC ,再依据∠ABC 与∠BAD 互补确定sin ∠BAD 即可. 解 在△ABC 中,AB =5,AC =9,∠BCA =30°.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 sin ∠ABC, sin ∠ABC =AC ·sin ∠BCA AB =9sin 30°5=910. ∵AD ∥BC ,∴∠BAD =180°-∠ABC ,于是sin ∠BAD =sin ∠ABC =910. 同理,在△ABD 中,AB =5,sin ∠BAD =910, ∠ADB =45°,由正弦定理:AB sin ∠BDA =BD sin ∠BAD, 解得BD =922.故BD 的长为922. 要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问题,需将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在分割时,要注意有利于应用正、余弦定理.【训练3】 如图,在△ABC 中,已知∠B =45°,D 是BC 边上的一点,AD =10,AC =14,DC =6,求AB 的长.解 在△ADC 中,AD =10,AC =14,DC =6,由余弦定理得cos ∠ADC =AD 2+DC 2-AC 22AD ·DC=100+36-1962×10×6=-12,∴∠ADC =120°,∴∠ADB =60°. 在△ABD 中,AD =10,∠B =45°,∠ADB =60°,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DB =AD sin B, ∴AB =AD ·sin ∠ADB sin B =10sin 60°sin 45°=10×3222=5 6.。

正弦定理的

正弦定理的

正弦定理的
正弦定理(Sine Theorem)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几何定理,它可以用来解决一些具有特殊形状的三角形中的角度和边长之间关系的问题。

正弦定理指出:在∆ABC中,∠A的正弦值等于两个对边的比值。

即,sinA=a/c;sinB=b/c;sinC=c/a。

它的形式可以写成:a/sinA=b/sinB=c/sinC=2R,其中R 代表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因为正弦值是以角度和相应三角型两边之间的比值刻画的,所以正弦定理同时也告诉我们如何可以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来推断它的内角。

正弦定理可以用来解答一些非三角形的平面几何问题,在几何求解中也可以很有用。

例如,当想要求一个勾股定理的三边的角度时,可以使用正弦定理等式来求解这个问题。

正弦定理也可以用来计算三角形的轨迹和正多边形的各种几何特性。

使用正弦定理,可以将三角形的顶点的坐标作为变量,然后可以得出这三个点应该形成的几何轨迹。

正弦定理也可以用于计算一个正多边形内所有角度的大小,以及求正多边形的重心和重心距离。

正弦定理是求解有关三角形及正多边形的众多问题时不可缺少的重要定理。

总之,正弦定理具有众多强大的功能,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一些具有特殊形状的几何三角形问题,并可以用于计算正多边形的construction。

直角三角形正弦定理

直角三角形正弦定理

直角三角形正弦定理
直角三角形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sine theorem)是正弦函数的一个定理,也称为“余弦定理”或
“直角三角形定理”,是物理学和数学中的重要定理,用来解决三角形内角的计算问题。

它有数学家公开和这个定理有关的定理。

正弦定理用于解决三角形内角的相关问题,主要是在计算三角形内角的情况下,通过两条边的长度和角度,来求出另一条边的长度,从而可以完成一些角度的计算。

正弦定理的主要陈述如下:如果所有三角形的对边的对角比不为零,则在此
三角形中,正弦函数的乘积角度等于此三角形的其他两个相互垂直的角度之比,即:
a/sinA = b/sinB = c/sinC
由于正弦定理是物理学和数学学科中重要的定理,它被广泛使用于工程,地理
测量,电路工程,机械分析等技术领域,用于求解三角形的角度和边长。

因此,正弦定理在许多科学技术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

正弦定理用于求解三角形内角与边长关系,使用起来也很方便。

一般用简记法
来表示“正弦定理”,就是今天刚才所说的句子“正弦比等式”。

解三角形应该注意定理所限条件:必须是直角三角形(对角比不为零),并且需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才能解决问题。

总之,正弦定理在物理学和数学中是重要的定理,它的实际应用也非常广泛。

它的使用范围涉及到三角形内角的求解,要求至少有三角形三边的长度才能解决问题,并且只能应用于直角三角形,这一点也是物理学和数学等相关科学问题中的重要定理。

正弦定理的公式是什么

正弦定理的公式是什么

正弦定理的公式是什么正弦定理的公式是什么sin^2(α/2)=(1-cosα)/2。

在直角三角形中,∠A(非直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故记作sinA,即sinA=∠A的对边/∠A的斜边古代说法,正弦是股与弦的比例。

古代说的“勾三股,四弦五”中的“弦”,就是直角三角形中的斜边。

股就是人的大腿,长长的,古人称直角三角形中长的那个直角边为“股”;正方的直角三角形,应是大腿站直。

正弦是∠α(非直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余弦是∠A(非直角)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勾股弦放到圆里。

弦是圆周上两点连线。

最大的弦是直径。

把直角三角形的弦放在直径上,股就是长的弦,即正弦,而勾就是短的弦,即余弦。

按现代说法,正弦是直角三角形某个角(非直角)的对边与斜边之比,即:对边/斜边。

余弦定理是什么余弦定理是描述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与一个角的余弦值关系的数学定理,是勾股定理在一般三角形情形下的推广,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一类已知三角形两边及夹角求第三边或者是已知三个边求三角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高中数学正弦定理公式数学正弦定理公式:a/sinA=b/sinB=c/sinC=2R;余弦定理公式:cosA=(b?+c?-a?)/2bc。

正余弦定理指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是揭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重要定理,直接运用它可解决三角形的问题,若对余弦定理加以变形并适当移于其它知识,则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灵活。

一、正弦定理推论公式1、a=2RsinA;b=2RsinB;c=2RsinC。

2、a:b=sinA:sinB;a:c=sinA:sinC;b:c=sinB:sinC;a:b:c=sinA:sinB:sinC。

二、余弦定理推论公式1、cosA=(b^2+c^2-a^2)/2bc;2、cosB=(a^2+c^2-b^2)/2ac;3、cosC=(a^2+b^2-c^2)/2ab。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设任意三角形△ABC,角A、B、C的对边分别记作a、b、c,则可得到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公式及其推论如下。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一、正弦定理公式a/sinA=b/sinB=c/sinC=2R。

【注1】其中“R”为三角形△ABC外接圆半径。

下同。

【注2】正弦定理适用于所有三角形。

初中数学中,三角形内角的正弦值等于“对比斜”仅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二、正弦定理推论公式1、(1)a=2RsinA;(2)b=2RsinB;(3)c=2RsinC。

2、(1)a:b=sinA:sinB;(2)a:c=sinA:sinC;(3)b:c=sinB:sinC;(4)a:b:c=sinA:sinB:sinC。

【注】多用于“边”、“角”间的互化。

三角板的边角关系也满足正、余弦定理3、由“a/sinA=b/sinB=c/sinC=2R”可得:(1)(a+b)/(sinA+sinB)=2R;(2)(a+c)/(sinA+sinC)=2R;(3)(b+c)/(sinB+sinC)=2R;(4)(a+b+c)/(sinA+sinB+sinC)=2R。

4、三角形ABC中,常用到的几个等价不等式。

(1)“a>b”、“A>B”、“sinA>sinB”,三者间两两等价。

(2)“a+b>c”等价于“sinA+sinB>sinC”。

(3)“a+c>b”等价于“sinA+sinC>sinB”。

(4)“b+c>a”等价于“sinB+sinC>sinA”。

5、三角形△ABC的面积S=(abc)/4R。

其中“R”为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半径。

部分三角函数公式余弦定理公式及其推论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一、余弦定理公式(1)a^2=b^2+c^2-2bccosA;(2)b^2=a^2+c^2-2accosB;(3)c^2=a^2+b^2-2abcosC。

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度为90度的三角形。

在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重要的定理被称为正弦定理,它描述了三角形中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详细介绍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及其应用。

一、正弦定理的表述正弦定理是三角学中的重要定理之一,它描述了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一条边的长度与其对应的角度之间的关系。

对于一个直角三角形ABC,其中∠B为直角,边AB和BC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AC为斜边。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sin(∠A) = AB / ACsin(∠C) = CB / AC其中sin表示正弦函数,∠A和∠C分别表示角A和角C的度数。

此外,AC代表斜边的长度,AB和CB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

二、正弦定理的推导要理解正弦定理的推导过程,我们首先需要回顾一下正弦函数的定义。

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以一个角度为自变量,以对边和斜边的比值为函数值,则称这个函数为正弦函数。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我们可以应用正弦函数的定义来推导正弦定理。

由三角形的定义可知:sin(∠A) = AB / ACsin(∠C) = CB / AC将上述两式整理可得:AB = AC * sin(∠A)CB = AC * sin(∠C)因此,我们得到了直角三角形的正弦定理。

三、正弦定理的应用正弦定理在解决三角形问题时非常有用,以下是几个正弦定理的应用实例:应用实例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为10厘米,角A的度数为30度,求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长度。

根据正弦定理可得:AB = AC * sin(∠A) = 10厘米 * sin(30度)使用三角函数表可查得sin(30度)约等于0.5,带入计算可得:AB = 10厘米 * 0.5 = 5厘米同理可得CB = 10厘米 * sin(90度) = 10厘米因此,该直角三角形的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5厘米和10厘米。

应用实例2: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求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和角A的度数。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The Law of Sines)是三角学中的一个基本定理,它指出“在任意一个平面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值的比相等且等于外接圆的直径”,即a/sinA = b/sinB =c/sinC = 2r=D(r为外接圆半径,D为直径)。

定理定义在任意△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三角形外接圆的半径为R,直径为D。

则有: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且该比值等于该三角形外接圆的直径(半径的2倍)长度。

[3]验证推导证明一做一个边长为a,b,c的三角形,对应角分别是A,B,C。

从角C向c边做垂线,得到一个长度为h的垂线和两个直角三角形。

很明显:和因此:和同理:证明二:外接圆①锐角三角形中如图,作△ABC的外接圆,O为圆心。

连结BO并延长交圆于D,设BD=2R。

根据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及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可得:∠DAB=90°,∠C=∠D。

∴,∴。

同理可证, 。

∴。

②直角三角形中因为BC =a= 2R,可以得到所以可以证明③钝角三角形中线段BD是圆的直径根据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的性质所以因为BD为外接圆的直径BD = 2R。

根据正弦定义变形可得根据以上的证明方法可以证明得到得到三角形的一条边与其对角的正弦值的比等于外接圆的直径,即证明三:向量若△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作单位向量j⊥,则j与的夹角为90°-∠A,j与的夹角为90°-∠C.由向量的加法原则可得为了与图中有关角的三角函数建立联系,我们在上面向量等式的两边同取与向量j的数量积运算,得到∴|j| ||Cos90°+|j| || Cos(90°-C)=|j| ||Cos(90°-A).∴asinC=csinA即同理,过点C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与的夹角为90°+∠C, j与的夹角为90°+∠B,可得若△ABC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A>90°,过点A作与AB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与AC的夹角为∠A-90°,j与CB的夹角为90°+∠B. 同理a·Cos(90°-B)=b·Cos(A-90°),∴asinB=bsinA 即过点C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j, 则j与的夹角为90°+∠C,j 与的夹角为90°+∠B,可得综上,。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 正弦定理:a sinA =b sinB =csinC =2R(其中R 为△ABC 外接圆的半径).2. 余弦定理a 2=b 2+c 2-2bccosA ,b 2=a 2+c 2-2accosB ;c 2=a 2+b 2-2abcosC 或cosA =b 2+c 2-a 22bc,cosB =a 2+c 2-b 22ac ,cosC =a 2+b 2-c 22ab.3. 三角形中的常见结论 (1) A +B +C =π.(2) 在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A>B a>b sinA>sinB. (3)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 △ABC 的面积公式① S =12a ·h(h 表示a 边上的高);② S =12absinC =12acsinB =12bcsinA =abc4R ;③ S =12r(a +b +c)(r 为内切圆半径);④ S =P (P -a )(P -b )(P -c ),其中P =12(a +b +c).例题解析题型1 正弦定理解三角形例1 在△ABC 中,a =3,b =2,B =45°.求角A 、C 和边c. 解:由正弦定理,得a sinA =b sinB ,即3sinA =2sin45°, ∴ sinA =32. ∵ a>b ,∴ A =60°或A =120°.当A =60°时,C =180°-45°-60°=75°,c =bsinCsinB =6+22;当A =120°时,C =180°-45°-120°=15°,c =bsinCsinB =6-22.变式训练在△ABC 中,(1) 若a =4,B =30°,C =105°,则b =________.(2) 若b =3,c =2,C =45°,则a =________.(3) 若AB =3,BC =6,C =30°,则∠A =________. 答案:(1) 22 (2) 无解 (3) 45°或135°解析:(1) 已知两角和一边只有一解,由∠B =30°,∠C =105°,得∠A =45°.由正弦定理,得b =asinB sinA =4sin30°sin45°=2 2.(2) 由正弦定理得sinB =bsinC C =32>1,∴ 无解.(3) 由正弦定理BC sinA =AB sinC ,得6sinA =312,∴ sinA =22.∵ BC>AB ,∴ A>C ,∴ ∠A =45°或135°. 题型2 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例2 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且cosB cosC =-b2a +c .(1) 求角B 的大小;(2) 若b =13,a +c =4,求△ABC 的面积. 解:(1) 由余弦定理知:cosB =a 2+c 2-b 22ac ,cosC =a 2+b 2-c 22ab .将上式代入cosB cosC =-b 2a +c ,得a 2+c 2-b 22ac ·2ab a 2+b 2-c 2=-b 2a +c, 整理得a 2+c 2-b 2=-ac.∴ cosB =a 2+c 2-b 22ac =-ac 2ac =-12.∵ B 为三角形的内角,∴ B =23π.(2) 将b =13,a +c =4,B =23π代入b 2=a 2+c 2-2accosB ,得b 2=(a +c)2-2ac -2accosB ,∴ 13=16-2ac ⎝⎛⎭⎫1-12,∴ ac =3. ∴ S △ABC =12acsinB =334.例3(2014·南京期末)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已知c =2,C =π3. (1) 若△ABC 的面积等于3,求a 、b ;(2) 若sinC +sin(B -A)=2sin2A ,求△ABC 的面积. 解:(1) 由余弦定理及已知条件,得a 2+b 2-ab =4. 因为△ABC 的面积等于3,所以12absinC =3,得ab =4.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ab =4, 解得a =2,b =2.(2) 由题意得sin(B +A)+sin(B -A)=4sinAcosA ,所以sinBcosA =2sinAcosA. 当cosA =0时,A =π2,所以B =π6,所以a =433,b =233.当cosA ≠0时,得sinB =2sinA ,由正弦定理得b =2a ,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b =2a , 解得a =233,b =433.所以△ABC 的面积S =12absinC =233.题型3 三角形形状的判定例4 在△ABC 中,a 、b 、c 分别表示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如果(a 2+b 2)sin(A -B)=(a 2-b 2)sin(A +B),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解:已知等式可化为a 2[sin(A -B)-sin(A +B)]= b 2[-sin(A +B)-sin(A -B)], ∴ 2a 2cosAsinB =2b 2cosBsinA.由正弦定理得sin 2AcosAsinB =sin 2BcosBsinA , ∴ sinAsinB(sinAcosA -sinBcosB)=0,∴ sin2A =sin2B.由0<2A<2π,0<2B<2π得2A =2B 或2A =π-2B ,即△ABC 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例5已知△ABC 中,b·cosC c ·cosB =1+cos2C1+cos2B ,试判断△ABC 的形状.解:由已知,得1+cos2C 1+cos2B =2cos 2C 2cos 2B =cos 2C cos 2B =b·cosCc ·cosB , ∴cosC cosB =bc. 由正弦定理知b c =sinB sinC ,∴ sinB sinC =cosCcosB .∴ sinCcosC =sinBcosB ,即sin2C =sin2B ,因为∠B 、∠C 均为△ABC 的内角.所以2∠C =2∠B 或2∠C +2∠B =180°,所以∠B =∠C或∠B +∠C =90°,故三角形为等腰或直角三角形.题型4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例6 在△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bcosB 是acosC 、ccosA 的等差中项.(1) 求B 的大小; (2) 若a +c =10,b =2,求△ABC 的面积.解:(1) 由题意,得acosC +ccosA =2bcosB.由正弦定理,得sinAcosC +cosAsinC =2sinBcosB ,即sin(A +C)=2sinBcosB.∵ A +C =π-B ,0<B <π, ∴ sin(A +C)=sinB ≠0. ∴ cosB =12,∴ B =π3.(2) 由B =π3,得a 2+c 2-b 22ac =12,即(a +c )2-2ac -b 22ac =12,∴ ac =2.∴ S △ABC =12acsinB =32.1. (2013·安徽)设△ABC 的内角A 、B 、C 所对边的长分别为a 、b 、c ,若b +c =2a ,3sinA=5sinB ,则角C =________.2. (2013·贵州)△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已知b =2,B =π6,C =π4,则△ABC 的面积为________. 3. (2013·盐城期末)在△ABC 中,若9cos2A -4cos2B =5,则BCAC=________.4. 已知△ABC 中,∠B =45°,AC =4,则△ABC 面积的最大值为________.5. (2014·南通一模)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所对的边,且c =-3bcosA ,tanC =34.(1) 求tanB 的值;(2) 若c =2,求△ABC 的面积.6、 (2014·苏州期末)在△ABC 中,设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且acosC +12c =b.(1) 求角A 的大小;(2) 若a =15,b =4,求边c 的大小.7. 在△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长分别是a 、b 、c. (1) 若c =2,C =π3,且△ABC 的面积为3,求a 、b 的值;(2) 若sinC +sin(B -A)=sin2A ,试判断△ABC 的形状.8. 在△ABC 中,∠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1,b =2,cosC =14.求:(1) △ABC 的周长; (2) cos(A -C)的值.1、答案:2π3解析:根据正弦定理,3sinA =5sinB 可化为3a =5b ,又b +c =2a ,解得b =3a 5,c =7a5.令a =5t(t>0),则b =3t ,c =7t ,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cosC =a 2+b 2-c 22ab =25t 2+9t 2-49t 22×5t ×3t =-12,所以C =2π3.2、答案:3+1解析:∵ b =2,B =π6,C =π4,∴ 由正弦定理得b sin π6=c sin π4,解得c =2 2.又A=π-(B +C)=7π12,S △ABC =12bcsinA =12×2×22×6+24=3+1.3、答案:23解析:由9cos2A -4cos2B =5,得9(1-2sin 2A)=5+4(1-2sin 2B),得9sin 2A =4sin 2B ,即3sinA =2sinB.由正弦定理得BC AC =sinA sinB =23.4、答案:4+42解析:AC 2=AB 2+BC 2-2AB·BC·cos45°,即16=c 2+a 2-2ac·cos45°, 则有2ac -2ac·cos45°≤16, 即ac ≤81-cos45°=16(2+2)2=8(2+2).S max =12acsin45°=24×8(2+2)=4+4 2.5、(1) 由正弦定理,得sinC =-3sinBcosA ,即sin(A +B)=-3sinBcosA.所以sinAcosB +cosAsinB =-3sinBcosA.从而sinAcosB =-4sinBcosA.因为cosAcosB ≠0,所以tanAtanB=-4. 又tanC =-tan(A +B)=tanA +tanB tanAtanB -1,由(1)知,3tanB 4tan 2B +1=34,解得tanB =12. (2) 由(1),得sinA =25,sinB =15,sinC =35.由正弦定理,得a =csinAsinC =2×2535=453.所以△ABC 的面积为12acsinB =12×453×2×15=43.6、(1) 用正弦定理,由acosC +12c =b ,得sinAcosC +12sinC =sinB.∵ sinB =sin (A +C)=sinAcosC +cosAsinC , ∴ 12sinC =cosAsinC. ∵ sinC ≠0,∴ cosA =12.∵ 0<A<π,∴ A =π3.(2) 用余弦定理,得a 2=b 2+c 2-2bccosA. ∵ a =15,b =4, ∴ 15=16+c 2-2×4×c ×12.即c 2-4c +1=0. 则c =2±3.7、(1) ∵ c =2,C =π3,∴ 由余弦定理c 2=a 2+b 2-2abcosC ,得a 2+b 2-ab =4.又△ABC的面积为3,∴ 12absinC =3,即ab =4.联立方程组⎩⎪⎨⎪⎧a 2+b 2-ab =4,ab =4, 解得a =2,b =2.(2) 由sinC +sin(B -A)=sin2A ,得sin(A +B)+sin(B -A)=2sinAcosA ,即2sinBcosA =2sinAcosA ,∴ cosA ·(sinA -sinB)=0,∴ cosA =0或sinA -sinB =0.当cosA =0时,∵ 0<A <π,∴ A =π2,△ABC 为直角三角形;当sinA -sinB =0时,得sinB =sinA ,由正弦定理得a =b ,即△ABC 为等腰三角形.∴ △ABC 为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8、(1) 因为c 2=a 2+b 2-2abcosC =1+4-4×14=4.所以c =2.所以△ABC 的周长为a +b +c =1+2+2=5. (2) 因为cosC =14,所以sinC =1-cos 2C =1-⎝⎛⎭⎫142=154.所以sinA =asinCc =1542=158. 因为a <c ,所以A <C ,故A 为锐角, 所以cosA =1-sin 2A =1-⎝⎛⎭⎫1582=78. 所以cos(A -C)=cosAcosC +sinAsinC =78×14+158×154=1116.。

正弦定理知识点

正弦定理知识点

1.1.1正弦定理课上讲解: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sin sin abAB=sin cC==2R其中R 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

2.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sin sin b Aa 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 sin a A B b=。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3.常用变形: ①π=++C B A②C B A C B A sin )cos(,sin )sin(=+=+ ③C ab S abc sin 21=∆题型一:已知两角和一边(唯一确定)例1. 已知在B b a C A c ABC 和求中,,,30,45,1000===∆.变式练习1:1.已知ΔABC ,已知A=600,B=300,a=3;求边b=():A.3B.2C.3D.2 2.已知ΔABC 已知A=450,B=750,b=8;求边a=()A.8B.4C.43-3D.83-8 3.已知a+b=12,B=450,A=600则a=_____,b=_____题型二: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两种情况,由y=sin x 的性质决定) 例2.在C A a c B b ABC ,,1,60,30和求中,===∆变式练习1:C B b a A c ABC ,,2,45,60和求中,===∆变式练习2:0135,ABC a A b B ∆===中,求变式练习3: 在ABC ∆中,已知角334,2245===b c B ,,则角A 的值是 A.15 B.75 C.105 D.75或15变式练习4:在ABC ∆中,若14,6760===a b B ,,则A= 。

题型三:外接圆问题 例3. 试推导在三角形中A a sin =B b sin =Ccsin =2R 其中R 是外接圆半径变式练习1:在△ABC 中,kCcB b A a ===sin sin sin ,则k 为( A 2R B RC 4RD R 2(R 为△ABC 外接圆半径)变式练习2:在ABC ∆中,5,40,20===c B A oo ,则R 2为 ( )A 、3310 B 、10 C 、25 D 、210变式练习3:在ABC ∆中,=+A Rb B R a cos 2cos 2 ( ) A 、B A sin sin + B 、)sin(B A +C 、)sin(B A -D 、)cos(B A -变式练习4:设△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R ,且已知AB =4,∠C =45°,则R =________.题型四:比例问题 例4.在ABC ∆中,已知,cos cos cos a b cA B C==判断ABC ∆的形状.变式练习1:已知∆ABC 满足条件cos cos a A b B =,判断∆ABC 的类型。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

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是解决三角形问题中常用的定理之一。

它利用三角形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未知的边长或角度。

下面将详细介绍正弦定理以及其应用示例。

正弦定理的表述如下:对于任意三角形ABC,设△ABC的边长分别为a,b,c,而对应的内角分别为A,B,C,则有以下关系成立:a/sinA = b/sinB = c/sinC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和一个角的大小来求解其他角度或边长。

例如,当我们已知了两边的长度a和c以及它们之间的夹角B时,可以使用正弦定理计算另外两个角度A和C,以及第三边的长度b。

示例1:假设我们有一个三角形ABC,其中AB = 9,BC = 12,且∠B = 60°。

可以利用正弦定理来计算其他未知量。

根据正弦定理,我们可以写出以下等式:9/sinA = 12/sin60°通过求解上述等式,可以解得sinA = (9sin60°)/12 = 0.6495。

进一步通过求反正弦函数,可以得到角A的近似值为A = 40.74°。

由于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我们可以得到角C的近似值为C = 79.26°。

另外,我们可以使用正弦定理计算第三边的长度。

通过以下等式,我们可以求解:a/sinA = b/sinB9/sin40.74° = b/sin60°通过求解上述等式,我们可以得到b的近似值为b ≈ 10.392。

因此,在给定条件下,三角形ABC的角度近似为A ≈ 40.74°,B = 60°,C ≈ 79.26°,而边长a ≈ 9,b ≈ 10.392,c ≈ 12。

示例2:现在,让我们利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假设我们有一个三角形LMN,边长分别为LM = 8,MN = 10,NL = 12。

我们已知角∠L = 40°,希望求解其他未知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弦定理
英德市第一中学
学习目标
• 理解并掌握正弦定理,能初步运用解斜三角形 • 理解向量方法推导正弦定理的过程,进一步巩
固向量知识,体现向量的工具性
自学提纲
• 1.正弦定理的内容是什么?
• 2.自学课本正弦定理的证明,动手证明三角 形是钝角三角形的情况。
• 思考利用向量法来证明正弦定理。
正弦定理
形式1.: a b c 2R sin A sin B sin C
A 形式2:
c
b
形式3:a=2RsinA,b=2RsinB,c=2RsinC
B
a
C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
• 在Rt⊿ABC中,已知BC=a,AC=b,AB=c,则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sinA= ,sinB= ,sinC= 1 . • 即c= ,c= , c= •∴
A
c b
Ca
B
课堂小结
• 本节所学内容: 正弦定义的内容及证明
作业布置
思考正弦定理还有哪些证明方法? 可参考课本P11 B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