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答案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完整版>精研学习䋞>无偿试用20%资料
全国547所院校视频及题库全收集
考研全套>视频资料>课后答案>往年真题>职称考试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1.2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2.1复习笔记
2.2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婴儿心理的发展
3.1复习笔记
3.2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4.1复习笔记
4.2课后习题详解
第5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5.1复习笔记
5.2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6.1复习笔记
6.2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7.1复习笔记
7.2课后习题详解
第8章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8.1复习笔记
8.2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9.1复习笔记
9.2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10.1复习笔记
10.2课后习题详解
第11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11.1复习笔记
11.2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12.1复习笔记
12.2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13.1复习笔记
13.2课后习题详解
第14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14.1复习笔记
14.1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15.1复习笔记
15.2课后习题详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熟悉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方法,为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奠定基础。
•【重点难点】•重点: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难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的运用。
重要内容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第三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第一节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发展性原则三、教育性原则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所谓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某个或某些儿童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纵向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
长者可达几十年,短则可以是几个月。
•短时的纵向研究一般只合用于年龄较小的婴儿纵向研究要注意时间的安排问题。
假如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生活在一起,可随时进行研究。
否则,研究可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进行。
•时间的间隔应当固定,间隔的长短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
年龄越小,心理的发展变化越大,间隔的时间应越短。
•所谓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研究某一年龄阶段或几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待点。
•横断研究应特别注意研究对象的典型性。
应慎重拟定研究对象的年龄及年龄组的划分。
要使研究对象达成足够的数量。
并且照顾到研究对象的生活和教育背景。
•一般来说,儿童年龄越小,年龄组内的儿童年龄差距应越小,这样有助于发现心理发展的质变和关键年龄。
•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各有优缺陷。
•鉴于两种研究类型各有千秋,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兼而用之,以取长补短。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学前心理学笔记考试答案
学前心理学笔记考试答案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什么?答: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儿童在特定年龄阶段,对某些学习内容特别敏感,学习效果最佳的时期。
这一时期,儿童对特定刺激的接受和处理能力显著增强,错过这一时期,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
2. 描述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答:学前儿童认知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和具体运算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感官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使用语言和象征性思维,但思维仍以直观为主;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思考,但仅限于具体情境。
3.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有哪些?答: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特点包括情绪表达的直接性、情绪反应的强烈性、情绪稳定性的不足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逐渐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4.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答: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和攻击性行为的减少。
儿童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自我的认识,学会与同伴合作和分享,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同时攻击性行为逐渐减少。
5. 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哪些阶段?答: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语言准备阶段、单词阶段、双词阶段和简单句阶段。
在语言准备阶段,儿童通过模仿和倾听来准备语言的使用;单词阶段,儿童开始使用单个词汇来表达意思;双词阶段,儿童能够使用两个词汇组合来表达更复杂的概念;简单句阶段,儿童能够使用完整的句子来表达思想。
结束语:以上是对学前心理学笔记考试答案的简要概述,希望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相关知识。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笔记
第一章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何谓“发展"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方向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研究任务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量)、影像、作品等。
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2)研究意义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一)客观性原则: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
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
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 (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
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学前教育心理学笔记
28044 学前教育心理学笔记第一章良好的教师心理特征及其培养1、识记1.学生期望的教师社会角色知识传授者团体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2.有效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1)教师的认知特征a)一般智慧能力b)知识准备c)特殊智慧能力2)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3)教师的期望4)教师的教学效能感5)教师的职业倦怠3.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教师的预言效应自我应验。
4.教学效能感理论来源: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是解释教师内在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由重大影响。
1)一般教学效能感:教师对教与学的关系、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基本看法和判断2)个人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水平及其效果的认识和评价5.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1)专业知识:专家擅长的领域内,专家御用知识比新手更有效2)问题解决的效率:专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3)洞察力:专家比新手有更大可能找到新颖和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表现:1)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前)a)突出主要步骤和教学内容——突出细节b)根据先前知识安排灵活性——不随情境变化c)预见性——不能预测计划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中)a)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b)吸引学生的注意力c)教材的呈现d)课堂练习e)家庭作业的检查f)教学策略的运用3)课后教学评价的差异(课后)关注焦点不同2、理解与应用1.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期望效应:教师通过直接观察、查阅档案材料和听取其他师生的反映等途径而获得学生各方面的信息,结合过去的经验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料和预想,形成一定期望,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期望会产生不同的行为反映:●制造心理气氛●提供反馈●向学生输出信息●输入信息教师传来的不同期望信息,被学生获得后便归因产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从而对教师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原先形成的期望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学生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被寄予高期望的更好,被寄予低期望的更差教师要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这样便会产生良好的应验的预言效应2.缩小新教师和专家教师之间的差距1)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的训练2)对教学经验的反思:波斯纳公式:经验+反思=成长3)认知学徒制(文化适应与获得特定的实践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过程)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提出,让学生以社会互动的方式参与真实的实践活动基本成分:内容、方法、序列、社会性基本程序:专家与学徒一起工作在教师示范和提供脚手架的时候,学徒尽其所能跟着做让学徒描述自己正在做的事,确保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专家把学徒逐步带到更复杂的作业之中4)外部支持:合作教师大学教师指导3.教师的职业怠倦与教学教师对从教工作缺乏事业的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导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降低的一种现象。
《学前心理学》笔记要点
11级本科班《学前心理学》笔记第六章幼儿的注意第一节幼儿注意的发展一、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1、无意注意占优势(1)刺激物的各种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儿童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2)与幼儿兴趣和需要密切相关的事物,逐渐成为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原因2、有意注意的初步发展(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外界环境的影响(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二、学前儿童注意品质的发展(一)注意的范围不断扩大1、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指在单位时间内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职业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生理的成熟水平(2)注意对象排列的特点(3)个体的知识经验(二)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注意的稳定性指把注意力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上时间的长短。
1、注意对象新鲜、独特、生动有趣,则注意的稳定性就大;反之,对象单调、普通、无变化,则注意的稳定性就小。
2、在游戏条件下,幼儿注意持续的时间比在一般条件下,特别是比在枯燥的活动条件下长得多。
3、幼儿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注意稳定性大大提高。
通常情况下,3岁儿童能集中注意3-5分钟,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
总体而言,幼儿的注意,尤其是有意注意的稳定性还比较差,但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注意稳定性有所提高。
第二节幼儿注意的培养一、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原因和防止1、无关刺激过多 2 、疲劳 3、目的要求不明确4、注意不善于转移5、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没有并用二、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1、防止无关刺激干扰;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3、养成良好的注意习惯;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5、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要求;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7、提高教学质量; 8、对幼儿进行有意注意的训练二、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1、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2、激发儿童观察的兴趣3、教会儿童观察的方法:比较法、顺序法。
心理学复习笔记
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1、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是0~6岁的儿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0-----6岁)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2、发展心理学:关于心理发展的问题,在心理科学中,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的。
(1)心理的种系发展。
所谓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从动物到人类的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动物心理发展史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前史。
它研究从低级动物到类人猿为止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适应自然的情况下逐步从低级形态(受刺激性)向高级形态(思维的萌芽)发展的。
人类心理发展史则是研究人的心理、意识发生发展的历史。
人类的心理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准备起来的,是跟动物心理有联系的,但同时又有本质的区别。
人的心理、意识是人类祖先在劳动过程中、在言语的参与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心理的个体发展。
研究人、动物的生命体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身心状态和机制的成长、变化的规律。
其目的是探索生命体心理活动的一般法则。
发展心理学从个体研究的角度看:探究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一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是如何从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的,是狭义的发展心理学。
着重在于揭示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并探讨个体心理从一个年龄阶段发展到另一个年龄阶段的规律,具体包括婴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少年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2、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内容(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3、儿童心理学的产生标志:蒲来尔《儿童心理学》的出版4、针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研究时尤其应注意贯彻那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1)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5、横断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以展水平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
学前教育专业 学前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学前心理学期末复习材料●1.学前心理学所研究的个体基本为0-6、7岁的儿童●2.学前心理学研究的两大任务:①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②解释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3.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收集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5.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有必然的顺序和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①从无意向有意发展②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4)从零乱到成体系●6.将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果在此时给予适当的良性刺激,就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7.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方面。
其中1-3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错过这一时期儿童难以掌握口语。
●8.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
●9.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1)生物因素①遗传因素: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是客观存在,它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②生理成熟(2)环境因素:学前儿童所生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教育影响可以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因素(3)儿童的主动活动●10.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各个年龄阶段中心理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和本质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是指在各个年龄特征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1)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由于社会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的情况有各种差别,构成了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居里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
2.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核心概念
3. 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二、儿童情感发展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 婴幼儿的情感表达及其特点
2. 儿童情感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
3. 提供有利于儿童情感发展的教育环境及方式
三、儿童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因素
1. 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2. 儿童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 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对儿童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儿童身体发展及相关问题
1. 儿童身体发育的主要特点
2. 儿童常见的生长发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3. 儿童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内容
五、儿童认知、情感、社会和身体发展的相互关系
1. 儿童心理发展的互动关系及影响因素
2. 学前教育在促进儿童综合发展中的作用
3. 儿童综合发展评价的方法与工具
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疾病预防
1. 儿童情绪问题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2. 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3. 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预防措施
七、儿童心理评价与干预
1. 儿童心理评价的方法及工具
2. 儿童心理障碍的干预策略及技巧
3. 儿童心理问题的家庭及学校配合处理方式
以上是学前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复习有所帮助。
当然,学前心理学的知识点众多,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探讨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笔记
学前儿童情绪和社会性发展
第四章
情绪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易变、外露、冲动、不稳定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情绪调节能力、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
情绪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情绪调节策略、情绪与学习、情绪与问题行为
促进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策略:创设良好的情绪环境、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孩 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记忆发展
记忆发展的阶段:从短期记忆向长期记忆发展 记忆容量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容量逐渐增加 记忆策略: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使用记忆策略,如复述、分类等 记忆与语言:语言能力对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有重要影响
思维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通过感觉 和运动活动来 认识世界,主 要通过感觉和 动作来获得对 世界的认知。
前操作阶段: 儿童开始用符 号来表征事物, 通过模仿、想 象和具体形象 来认识世界。
操作阶段:儿 童开始进行逻 辑推理和抽象 思维,能够进 行简单的分类、 比较和排序等
活动。
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能够进行 抽象思维和推 理,能够解决 抽象问题,理 解概念和理论 之间的关系。
语言发展
语言发展阶段:前语言期、语言发生期和语言发展期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等 语言发展特点:从模仿发音到主动表达,从简单到复杂,从不规范到规范 语言发展对学前儿童发展的影响:促进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
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特点:从基本情绪到自我意识情绪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交技能发展:从模仿到合作的发展过程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对性别角色的认识和性别认同的形成 学前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观念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定义:自我意识是 指个体对自己的认 识和感知,包括自 我评价、自我概念 和自我体验等。
(完整版)学前心理学笔记
《学前心理学》学习笔录第 1 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少儿心理学定义:学前少儿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前少儿心理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的科学。
研究对象一、研究学前少儿的心理1.学前少儿心理是学前少儿脑的机能。
2.学前少儿心理是学前少儿对客观现实的反响。
3.学前少儿心理是拥有主观能动性的反响。
二、研究学前少儿心理发展1.学前少儿心理发展拥有方向性温序次性。
2.学前少儿心理发展拥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3.学前少儿心理发展拥有不平衡性。
①不相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不平衡②不相同方面心里发展的不平衡③不相同少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4.学前少儿心理发展拥有个别差别。
三、研究学前少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一】心理发展规律的见解:是指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本质特点。
主要包括以下 4 个方面:1.研究学前少儿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和发展趋势2.研究学前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3.研究少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别4.商讨关于少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二】少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1.学前少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乳儿期: 0~1 岁;婴儿期: 1~3 岁;少儿期: 3~6 或 7 岁2.学前少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第二节学前少儿心理学研究的意义一.研究的意义【一】学前少儿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二】学前少儿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1.学前少儿心理学有益于家长更好的养育少儿;2.学前少儿心理学有益于幼教及其相关工作者更好的完成任务;3.学前少儿心理学有益于为幼授课习者和研究者确定基础。
二.研究的任务1.说明学前少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科学地讲解少儿心理发展的原因,影响要素和体系第三节学前少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学前少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源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二.学前少儿心理发展研究的基本种类1.纵向研究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对某个或某些少儿的心理发展变化进行长远系统的追踪研究,以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2.横断研究:在同一时期内,对不相同发展阶段少儿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测量比较,以认识儿童的各种心理在不相同阶段的发展变化情况。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笔记
学前心理学(简答题)笔记1、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到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2、学前儿童的理解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发展到开始依靠词语的理解;3从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4从情绪性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能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3、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是什么?1多种能力显现与发展;2语言能力在婴儿期发展迅速,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3模仿能力发展迅速是幼儿学习的基础;4认识能力迅速发展是幼儿学习的前提;5特殊能力有所表现;6创造能力萌芽。
4、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1好问、好学;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
5、幼儿观察力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观察的目的性加强;2观察的持续性延长;3观察的细致性增加;4观察的概括性提高;5观察方法的形成。
6、幼儿想象的夸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原因是什么?表现:1夸大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2混淆想象与真实。
原因:1认知水平的限制;2情绪对想象的影响;3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7、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的具体表现在哪些?1情绪发展的社会化: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2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情绪的丰富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所谓情绪的深刻化,是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8、幼儿期儿童性格发展表现出怎样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5好冲动。
9、学前儿童判断发展的趋势是什么?1判断形式间接化;2判断内容深入化;3判断根据客观化;4判断论据明确化。
学前心理期末复习
心理期末复习名词解释1.记忆: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
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是在对识记材料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
3.表象: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4.想象: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5.幻想: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的事物的形象。
6.言语: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过程。
7.情境性言语:情境性语言是指让人边听、边看、边猜想当时情景才能懂的言语。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分析(描数据、说规律、谈启示)实验表明,在学习材料记熟厚,间隔20min重新学习,记忆保持了58.2%左右;一天后再学,记忆能保持33.7%左右;六天以后在学习时,记忆保持就缓慢的下降到25.4%左右。
从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
识记后在头脑中保持的材料随时间的推移是递减的;这种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较多;随着时间的进展,遗忘逐渐趋缓;到相当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因此,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启示:1.学习后,要在第一时间安排第一轮复习,并及时安排以后的复习2.一次记忆的材料不要太多3.对那些看似独立的记忆材料可以通过编排故事等办法,通过联想帮助记忆4. 努力提高学习的动力,使记忆材料成为学生学习中需要的、感兴趣的材料5.每个人的记忆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二、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1.容易记容易忘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有密切关系。
幼儿大脑皮层中与形成记忆有关的神经有很大的可塑性。
由于源于的参与,是要稍加重复,幼儿很快就能记住新材料。
在幼儿园里,教育活动结束时,幼儿能流畅地将一首儿歌背出来。
但是由于幼儿的神经系统易兴奋,形成的神经联系不稳定,只要不及时复习,就会将已经记住的材料忘掉。
2.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在记忆过程中,幼儿既不善于有意识地完成成人提出的任务,更不会自己提出识记某种事物的目的。
学前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
学前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整理笔记学前教育心理学,这可是个相当重要的领域啊!就好像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指引着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咱们先来说说幼儿的认知发展。
你想想,小娃娃们刚开始认识这个世界,那小脑袋瓜里的想法可神奇啦!他们就像一张白纸,对啥都好奇。
从简单的感知觉,到慢慢能理解事物的特征和关系,这过程可不简单。
比如说,刚开始他们可能分不清红色和绿色,但随着成长,就能清楚地辨别啦。
这不就像咱们刚开始学走路,摇摇晃晃,后来才能稳稳当当嘛!再讲讲幼儿的情绪情感。
小家伙们的情绪那可是说来就来,一会儿笑,一会儿哭,简直就是个小“变脸王”。
他们的情感表达很直接,高兴了就手舞足蹈,不高兴了就嘟着小嘴。
这就好比天气,一会儿晴天,一会儿阴天。
咱们得学会理解他们的情绪,引导他们正确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不然长大了可不好与人相处哟。
还有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小朋友们在一起玩耍,那也是有大学问的。
他们要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互相帮助。
这就像搭积木,一个人搭可能不太稳,大家一起搭就能搭出漂亮的城堡。
要是不懂合作,那城堡可就容易倒啦!说到学习,幼儿的学习方式也很特别。
他们可不是像咱们大人那样正儿八经地坐在教室里学,而是通过游戏、模仿来学习。
你看他们玩过家家,模仿大人的样子,其实就是在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技能呢。
这就像小猴子学爬树,自然而然就会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作用可太大了。
就好比是园丁,要给小幼苗们提供合适的环境,浇水、施肥、除虫,让他们茁壮成长。
要是方法不对,那幼苗可就长不好啦。
咱们得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
不能把所有孩子都当成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那得多无趣啊!有的孩子活泼好动,有的孩子安静内敛,咱们得根据他们的性格来引导。
总之,学前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可多啦,咱们得用心去学,用心去教,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复习(各章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各章知识点梳理2010春试题类型介绍:(2011年7月)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四、论述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第一章绪论1.考核目的本章主要考核学员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关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考核的知识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观点;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考核要求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实证研究法;横向研究;纵向研究;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理解:关键期的概念;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各自的优缺点。
各种题型举要: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C.0—6岁D.0—13、14岁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A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A.横向研究B.纵向研究C.平行研究D.实证研究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对)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
(对)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学前心理学考核知识点(定稿)
学前心理学考核知识点(定稿)《学前心理学》考核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一、(识记)心理的概念心理就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要点: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
二、(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定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学所研究的年龄范围1.广义的学前时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2.儿童心理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四、(领会)个体心理的发生P5 五、(领会)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P5 六、(领会)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发展P5 七、(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区别和联系P5~6 八、(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P6 九、(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P6 十、(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儿童解剖生理学的关系P6 十一、(识记)学前儿童心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关系P7第二节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一、(识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P7~9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有以下四点意义:1.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知识。
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至少可以获得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心理变化的原因。
2.培养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
4.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二、(领会)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必要性1.幼教工作者掌握了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可以提高自己了解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能力。
2.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可以培养幼教工作者对学前儿童的兴趣和感情。
3.幼教工作者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初步掌握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并在教育工作中使用各种方法了解儿童,可以提高教育工作水平。
学前儿童心理学笔记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成人心理学的共同之处——①都是脑的机能;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③都有能动性。
客观现实——指人周围存在的一切自然的或社会的事物,也包括人自身内部的生理状态。
能动性——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并作用于现实。
发展——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特点: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③发展具有不平衡性;④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形成某种反应和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
2—3岁时口语的发展的关键期,4岁时图形只觉得关键期,外语的学习最好不超过12岁。
危险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的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即方向性和顺序性;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③学前儿童心理的个别差异;④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起作用的规律。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学前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有规律的出现各自特有的质的特征。
与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教育性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观察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行为,可以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里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新生儿期心理产生的条件:①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②新生儿的生理特征(软弱、娇嫩),生长发育非常迅速(1、身体特点:体型特殊,头大,身长四肢短,骨骼非常软弱,弹性强,硬度不足,不易折断,易弯曲;2、神经系统特点:新生儿大脑重390克相当于成人的25—30%)。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重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期末考试重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末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本文将重点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考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0-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和学前期。
对于每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需求和特殊问题都需要有所了解。
2.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学前教育中的一大关注点。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此外,还需要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预防和干预措施。
3.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根据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采用相应的原则和方法。
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
4.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内容涉及到儿童的各个方面,包括情绪管理、自我认知、社交能力等。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设计原则。
5.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与职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指导教师的责任,还涉及到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同角色的职责和合作方式。
6.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与干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是发现问题和提供干预的重要手段。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学前儿童心理健康评估的常用工具和方法,以及相关的干预措施和策略。
7.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障碍与挑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各种障碍和挑战,如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等问题。
在期末考试中,我们需要了解这些障碍和挑战,并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总结: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如何理解心理发展?何为儿童心理发展?何谓“发展”积极的、有顺序、不可逆、持续时间长的变化,如由小变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心理所发生的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心理结构不断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有哪些?方向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3、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意义是什么?研究任务描述:发展的普遍特点与行为模式、差异性手段:质性(语言描述)、量化(测量)、影像、作品等。
解释:揭示发展的原因与机制促进:最优化发展,即最大程度地促进个体的积极发展。
(2)研究意义1、为基础心理学提供理论依据2、为儿童教育教学及相关领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儿童心理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一)客观性原则:1、研究儿童心理,必须考虑到儿童生活的客观条件,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
并在儿童的活动中进行研究。
2、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
(二)发展性原则:客观世界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中,学前儿童作为反映的主体正是处于迅速成长中。
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
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趋势。
(三)实践性原则:研究应密切注意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注重在教育实践中,在儿童的活动中研究。
(四)教育性原则:研究者必须遵循职业道德。
从设计研究方案、时间安排到研究者的言谈举止,都必须充分考虑研究工作可能给儿童造成的影响。
5、解释:跨文化研究;双生子研究双生子研究指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在具体研究时,其重点在于了解双生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心理发展的异同。
如,林崇德的”双生子运算能力与智力品质研究”;英国西里尔.伯特的”不同血缘关系儿童智商关系研究”。
跨文化研究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这种研究设计主要是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社会文化、不同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如:“中美两国儿童价值观比较”、“儿童道德认知差异比较”等。
6、运用观察法和测验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分别应注意些什么问题?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1)制订观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
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以克服儿童的“反应性”;局外观察参与性观察(2)记录要尽量详细、准确、客观。
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
(3)为了保证记录的速度和质量,可运用录音和录像技术;可事先设计好表格等。
(4)不能仅凭一次观察记录的材料得出结论。
因为早期儿童的心理活动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运用测验法于学前儿童应注意的问题采用个别测验,不宜用团体测验;测验人员必须经过专业训练;不能根据一次结果作为判断儿童发展水平的依据第二章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一、由简单到复杂(一)从不齐全到齐全(二)从笼统到分化二、从具体到抽象三、从被动到主动(一)从无意到有意(二)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四、从零乱到成体系2.怎样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一)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三)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3、关于遗传与环境之争有哪几种?请就此谈谈你的观点(一)遗传决定论1、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的智力和品质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被决定了,心理的发展只不过是先天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作用,而不能改变它。
2、代表人物(1)高尔顿(F.Galton,最早的代表人物)及其家谱调查遗传定律”:1/2来自父母,1/4来自祖父母,1/16来自曾祖父母。
(2)霍尔(G.s.Hall,1844-1924))及其“复演说”把生物学的复演学说不恰当地运用来解释儿童心理的发展,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重演,个体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名言: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3)格塞尔(Amold Gesell,1880-1961)及其“成熟势力说”格塞尔: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耶鲁大学教授,“成熟势力说”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
基本观点: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成熟和学习。
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型式在基因的规定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二)环境决定论基本观点: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环境教育的结果。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 (三)二因素论基本观点认为遗传和环境同等重要,二者共同作用于儿童的发展。
代表人物吴伟士及其“相乘说”施太伦及其“辐合论”(四)相互作用论基本观点:不仅承认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出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认为遗传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影响。
(五)正确理解遗传和环境的作用1、环境影响遗传因素的变化和生理成熟2、遗传素质及其后的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儿童心理的影响4、选择性繁殖、双生子研究、早期隔离实验的研究目的各是什么?选择性繁殖:通过确定特质是否能够经过选择性配对而对动物身上繁殖来研究遗传影响的一种方法.特雷恩(Tryon,1940)的小白鼠走迷津实验.双生子研究:血缘关系越近,心理和行为的相关越大。
“早期隔离实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5.谈谈怎样理解生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一)遗传1、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二)生理成熟(生理发展)指机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主要依赖于机体族类遗传的成长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
遗传会受到环境的控制“海豹儿”身体各大系统的发育速度不同神经系统的发育有严格的顺序6、谈谈怎样理解环境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环境:儿童周围的客观世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早期隔离实验”(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笼统: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
具体: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心理状态等,其中,需要是最活跃的因素。
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的内部矛盾运动儿童心理内部矛盾:新需要与旧水平新需要与旧水平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8、解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最近发展区;关键期。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最近发展区,儿童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水平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成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关键期是指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第三章1、解释概念替代强化守恒同化顺应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也就是说,对榜样的强化也间接地强化了观察者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和学习。
守恒:指对客观事物具有稳定的本质的认识,而不被其非本质变化所迷惑。
同化(Assimilation):指主体把环境刺激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
是一个已有的图式对外界刺激的过滤和改造,使之变成主体认知结构所能吸收的过程。
顺应(Accomodation):指主体调整或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的过程,也称异化。
2、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实质的理论关于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
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由于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他被公认为是一位相互作用论者。
3、简述埃里克森终身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前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
个体刚出生时,婴儿状态完全由生物需要和内驱力所决定。
他们与护理人的关系影响着他们对他人或整个世界信任或不信任的程度。
这个阶段的儿童对成人依赖性最大。
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具有的基本信任超过基本不信任,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
得到信任的儿童对未来怀有希望,这是一个注重未来的过程,而缺乏信任的儿童不可能怀有希望,因为他们必须为需要是否能得到满足而担忧(2)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
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
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交谈,池会了如何抓握和放松。
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的训练。
这些活动使儿童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
同时,意志出现了,儿童可以按意志“随心所欲”地决定做某事或不做某事。
也正因为如此儿童从这里起便介入了自我意愿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如果父母肯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事不公正了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便形成意志的美德。
(3)主动性对内疚(童年期)。
这时,儿童开始积极地探究和涉猎周围世界。
他们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频繁地运用语言,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国。
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和行为,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他们检验各种各样的限制,以筻找到哪些是属于许可的范围,而哪些又是不许可的。
如果父母鼓励儿的童的独创性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缺乏自信而形成内疚。
在这一阶段,如果儿童形成的主动性超过内疚。
便会形成目的的美德。
在埃里克森看来,这是一种不管前面有多大危险,不管失败与否,执著追求个人目标的德行。
4、论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的主要观点。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凭借感知和动作经验适应外部环境。
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6、7岁)凭借表象思维适应环境,具有了符号功能,但不能很好地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思维不守恒。
(3)具体运算阶段(6、7—11、12 岁)获得守恒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凭借抽象推理适应环境,思维摆脱了具体内容的束缚,能提出假设和解决抽象问题。
5、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运算思维与前运算思维的区别主要有哪些?运算:指在心理上进行操作,是外部动作内化为头脑内部的操作动作的机制。